住宅格局解剖图鉴

住宅格局解剖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铃木信弘 著,郑敏 译
图书标签:
  • 住宅
  • 格局
  • 房屋设计
  • 室内设计
  • 建筑
  • 装修
  • 平面图
  • 空间规划
  • 户型
  • 居住空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ISBN:978754427284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38525
品牌:新经典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好格局比好装修更重要,打造真正舒适宜居的理想住宅!

  日本资深建筑设计师私家秘技倾情奉献,用多年格局设计经验,深度解剖住宅格局设计。从房屋功能分区到细节格局设置,301多幅图片+精炼幽默的文字,揭开装修设计中的舒适密码,从家人的需求出发,打造舒适宜居的理想住宅!
  海报:

内容简介

  

   《住宅格局解剖图鉴》好格局,是迈向舒适生活的第一步。
   装修房子前,你心中一定充满了期待,满脑子各种梦想与要求……
   这些美好的想法如何实施,才能满足居住时的生活需求?关键的就是做好格局设计。格局设计是住宅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打造好房子的关键。大到空间格局的划分,如厨房、客厅、卧室等空间的功能分区,小到壁柜、晾衣杆的细部设置,不同的格局设计会带来不同的居住体验。只有合理规划不同空间的格局,才能打造出真正舒适宜居的家。
   日本建筑设计师铃木信弘的格局设计私家秘技大公开。在不改变住宅面积的前提下,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中心,兼顾实用性和美观,优化格局,提升住宅宜居度,就能打造出真正舒适宜居的理想住宅。
   ……

作者简介

   铃木信弘,日本建筑师,神奈川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客座讲师。1996年,他创立了一级建筑师事务所“铃木工作室”,至今已完成了100多例住宅设计。他擅长从居住者的立场出发,提出深入细致的设计建议,在住宅格局、收纳设计上的专长,备受日本设计界和居住者的赞誉。

内页插图

目录

1 序
Chapter 1 追随人的动向
6 井井有条的家什么样?
停车场较多的街区,生活更方便。
10 玄关
与港口配套的大仓库。
14 墙壁
太大的窗户会“无依无靠”。
18 客厅
茶几是“全能选手”。但是千万不要给它太多任务。
22 厨房
在卖场中要关注“私密处”。
28 中岛厨房
后面不好,前面也不行,那么……
32 家务间
发现一片不用整理的圣地!
38 堆放垃圾的地方
直到被“扫地出门”为止,一直陪伴在你的身边。
42 壁橱
只有相扑手才是胸怀越“深”越好。
46 浴室
再见了,霉斑!
50 厕所
这里是收纳王牌。
54 “土间”·“下屋”
不知道该放在哪里的东西就放到这儿吧。
58 跃层
掀开地板,拉大缝隙。
Chapter 2 所有物品都应该有“家”可归
66 洗涤物
在“晾干”与“叠好”之间。
72 衣物
“买个衣柜!”——这个决策可是很要命的。
76 布制品
见不到阳光的东西要放在阳光下。
80 食材
食材不是只能存放在冰箱里。
84 沙发
你家里也有吃闲饭的大个子?
88 钢琴
各奔东西之后,安身之所仍然是个大问题。
92 神龛·佛龛①
佛的问题更难处理。
98 收藏品
来吧,准备一个闪亮的舞台!
102 自行车
饭碗和车轮都是专用的。
106 狗狗
这是日本特有的一件麻烦事。
110 猫
重要的东西往往看不到,譬如臭臭的味道……
114 声音
现在的住宅越来越嘈杂。
118 照明
过犹不及。
COLUMN
36 理想的厨房格局
62 住宅还是设计得稍小一些为好
96 经典住宅的收纳功能
122 医者不养生,建筑师……
125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住宅格局解剖图鉴》的图书简介,专注于描述其内容,同时避免提及此书的实际内容,并力求自然流畅: 图书简介 主题:空间、结构与生活的深度对话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复杂空间构成的独特视角。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籍,更是一部探索人与居住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作品。通过对各种生活空间形态的细致剖析,本书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不同空间布局如何影响日常行为、情感体验以及整体生活质量。 核心理念:解析空间的内在逻辑 在现代社会,我们每天都在与精心设计的或临时构建的空间互动。然而,很少有人停下来思考这些空间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以及这些组织方式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本书正是试图揭开这层神秘面纱。它关注的是那些构成我们生活场景的基础元素——墙体、开口、流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内容侧重:从宏观到微观的解构 本书的结构设计是层层递进的。它从最宏大的居住概念出发,逐步细化到最小的结构单元。 首先,本书探讨了“场所精神”的概念。一个空间不仅仅是物理的容器,它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历史和功能意义。我们将分析不同的居住类型,如集合住宅、独立式住宅,乃至非常规的临时居所,考察它们如何回应特定的社会需求和生活方式。这种宏观的视角,帮助读者建立对居住环境的整体认知框架。 接着,内容转向对“功能分区”的深度剖析。在任何居住空间内,活动区域的划分是至关重要的。本书详细研究了如何通过空间布局来实现动静分离、公私有别。例如,厨房与餐厅的关系,卧室与起居室的界限,这些看似简单的安排,实则蕴含着复杂的社会行为学原理。我们将通过多种实例分析,展示不同的分区策略如何影响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 结构分析:流线与连接 空间的“流动性”是本书关注的另一个核心点。一个空间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人们在其中如何移动。本书投入大量篇幅研究“流线”——即人流在空间中的运动轨迹。 我们将分析动线设计如何影响效率和舒适度。例如,从入口到核心活动区的路径设计,卫生间与卧室的相对位置,以及服务流线(如储物、清洁)的组织。这些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平面图的描绘上,更深入到时间维度的考量,即一天中不同时段空间的使用变化。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图示来阐明这些复杂的动态关系。 细节的力量:构成元素的意义 本书的深度体现在对构成空间的“基本构件”的探讨。每一个墙体、每一扇门窗,都不是随意放置的。 1. 墙体的角色: 墙体不仅是物理边界,更是视觉焦点和声学屏障。本书探讨了墙体的厚度、材质以及它们在界定空间尺度上的作用。 2. 开口的艺术: 门窗作为连接内外的界面,其大小、位置和朝向直接决定了采光、通风和视野。我们将考察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开口来优化自然资源的利用,并创造特定的观察角度。 3. 尺度与比例: 居住空间的宜人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的尺度感。本书探讨了标准高度、跨度与人体工程学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为何某些空间会让人感到舒适,而另一些则让人局促不安。 超越图纸:空间与体验的结合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读者一种“空间敏感度”。在阅读完对各种格局的解剖之后,读者将不再仅仅把住宅看作是几堵墙围成的盒子。他们会开始注意到空间中微妙的层次、光影的变化以及隐藏在设计背后的意图。 这种能力对于未来的生活选择至关重要,无论你是计划装修、购买房屋,还是仅仅希望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居住环境,本书提供的分析工具都能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它鼓励一种批判性的观察方式,让你能够评估任何居住空间的设计优劣,并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生活哲学的空间形态。 本书适合所有对居住环境、城市生活、室内设计以及建筑原理抱有浓厚兴趣的人士阅读。它提供的是一套理解和评估复杂居住格局的思维工具箱,而非一套固定的模板。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那种近乎艺术品般的图文排版所吸引。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像一本精心策划的视觉盛宴。聚焦于建筑结构美学的探讨,作者似乎拥有一双能洞察材料灵魂的眼睛,将钢筋混凝土、木材、玻璃这些寻常的建筑元素,通过精妙的图解和高质量的摄影作品,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书中对“结构韵律”的描述尤其精彩,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承重墙和梁柱的关系,而是探讨了这些力学构件如何共同谱写出建筑的内在节奏感与视觉平衡。特别是关于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解构主义”结构表达的章节,作者并未停留在表象的模仿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对传统稳定性的反叛精神。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揣摩那些细致入微的剖视图,那些线条的粗细、阴影的深浅,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建筑师的意图和工匠的精神。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高级的建筑素描速写集,它教会我们如何用更纯粹、更本质的眼光去欣赏一座建筑的骨架与血肉。它对纯粹形式美的追求,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

这是一部极具前瞻性的建筑材料科学专著,它的核心在于对“活的建筑围护结构”的深入探索。书中详尽阐述了生物基材料、自修复混凝土以及环境响应型智能表皮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对微生物在建筑材料降解与固化过程中作用的分析,令人感到既震撼又兴奋。作者以严谨的实验数据为支撑,展示了如何通过生物技术,使建筑外墙能够像皮肤一样呼吸、自我调节温度和湿度,从而大幅降低能耗。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我仿佛看到了未来建筑的蓝图——那些不再是冰冷、僵硬的盒子,而是能够与自然环境进行动态交互的有机体。书中对“生命周期评估”的引入也非常到位,不仅关注材料的初始性能,更着重分析了其在整个使用周期内的碳足迹和可回收性。对于致力于推动绿色建筑和未来材料创新的工程师和研发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条清晰、科学的探索路径,它毫不避讳地展示了当前技术的瓶颈,同时也指明了突破的方向,其专业深度和技术细节的丰富程度令人敬佩。

评分

这本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权威著作,从宏观视角切入,对城市肌理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尤其着重探讨了功能分区如何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布局策略,例如对新古典主义城市规划与有机生长型聚落模式的对比分析,让人耳目一新。作者娴熟地运用了空间句法理论,结合实证数据,揭示了街道网络密度、公共空间可达性与社区凝聚力之间的复杂关联。书中对于“步行友好性”的量化评估模型尤其值得称赞,它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还提供了可操作的评估工具,对于城市设计师和政策制定者而言,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全书论证严密,数据翔实,语言精准,即便对于初涉城市研究的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养分,感受到城市空间背后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探讨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城市形态耦合时,对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效益论述略显保守,未能充分展现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潜力。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拓宽视野、引人深思的专业力作。

评分

这部关于历史建筑修复与再利用的文献,简直是为所有热爱“时间印记”的人准备的宝藏。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从拜占庭时期的石材风化到维多利亚时期铸铁修复的复杂工艺和历史纠葛。它深刻地阐述了一个核心观点:建筑的“生命力”不在于其功能的新旧,而在于其承载的历史信息是否被恰当地尊重和转化。书中对于“可逆性干预”原则的阐述达到了新的高度,它提供了一套严谨的伦理框架,指导我们在保护真实性的前提下,如何大胆地引入当代技术和材料,实现历史文脉的延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遗产标准差异时的审慎态度,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欧洲中心主义视角,而是充分考量了地域性材料的局限性和气候条件的影响。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些正在被小心翼翼剥离、加固、重生的古老空间之中,感受着每一块砖石背后的汗水与智慧。对于从事文物保护或建筑遗产管理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几乎是不可跳过的必读书目。

评分

这本书对现代居住空间中“非正式活动区域”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富洞察力的全新视角。传统的设计理论往往聚焦于明确定义的客厅、厨房和卧室,但作者巧妙地将焦点转向了那些游离于正式空间之外的“边缘地带”——比如阳台的角落、楼梯间的平台、甚至是被遗忘的储藏空间,并探讨了这些区域如何成为家庭成员进行亲密交流、进行身份协商和进行非正式劳动的“第三空间”。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参与式观察法,记录了家庭成员在这些模糊空间中的行为模式,比如孩子如何将楼梯间临时改造成秘密基地,或者父母如何在午后的侧廊进行私密谈话。这种对“居住行为碎片”的捕捉,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家”这一概念的理解。它挑战了僵硬的平面图逻辑,提醒我们居住体验是流动的、碎片化的、充满偶然性的。整本书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语言幽默风趣,论述轻松自然,读起来毫无负担,却在不经意间重塑了你对自家那张沙发背后墙角的看法。

评分

618很给力的活动,书都是经典,质量不错慢慢读

评分

设计生活的规划。。。。。。

评分

衷的敬意。再说宝贝,正是我需要的,打开后让我惊喜的

评分

这本书 想买很久了 感谢京东

评分

京东就是品质的保证,物流给力,宝贝给力,总之一句话,京东棒棒哒!

评分

看过另外一部关于室内的,思路和细节挺有趣的

评分

618很给力的活动,书都是经典,质量不错慢慢读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特别好 很喜欢呢 以后有需要还会来的

评分

7.过于焦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