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2009“梅西公民讲座”年度演讲者 2010加拿大出版人协会藏书票奖“年度优秀非虚构”作品
作者的格局恢宏、引人入胜。──《纽约时报》书评杂志
人类学家暨摄影工作者韦德??戴维斯说服力十足,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世上半数的语言即将消失,过度的发展将扑灭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芝加哥论坛报》
本年度的梅西公民讲座呈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演讲者审视了古老智慧及在地文化,帮助现代人开拓自己的道路,值得一读。──《加拿大国家邮报》
现代文明,真的是我们极好的未来吗?
为什么波利尼西亚人只凭一只指南针,就能横渡大西洋?
为什么巨蟒之族相信,未经许可猎杀猎物,会被灵魂守护者索命?
为什么西藏的隐修者,要花费一生去迎接我们假装不存在的那一刻,也就是死亡?
为什么因纽特人认为,如果你是狗的主人,你就是生命的主人?
从英属哥伦比亚到阿拉斯加,从海洋到沙漠
在世界的尽头,展开一趟与生存智慧碰撞的旅程
寻回多条古老却又崭新的道路
证明这世界上有其他选项、其他可能、其他思考方式
以及其他与地球互动的方法
内容简介
对于人生在世有什么意义,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答案。然而,我们的现代文明正在吞噬着不同的声音,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世界边缘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诸多不一样的智慧。
在波利尼西亚,我们跟着航海家出海远航,他们的祖先远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在太平洋上定居;在丛林,我们与一个失落的文明的后代相遇;在安第斯山脉,我们发现大地充满着律动;在澳大利亚,我们试着了解澳洲原住民这群首批出走非洲的人类的精妙哲学;在尼泊尔,我们与一位智者不期而遇,她已经过了四十五年的隐居生活;最终我们来到婆罗洲,看到这个最后的雨林游牧民族在为他们的生活挣扎。
这趟精神之旅所挖掘的事物,将是我们下一个世纪的任务。在我们这个时代,核心的挑战是如何重新学会欣赏通过文化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多样性。否则,在下一个世纪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份保存着大量知识、技艺与想象的人类遗产。
作者简介
韦德·戴维斯(Wade Davis),加拿大人类学家、民族植物学家。为了寻求各种文明对人类存在问题的解答,他一头扎进婆罗洲、亚马逊、西藏、北极及秘鲁等地,与即将消失的文明一起生活。他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在世界的边缘工作。他是《国家地理杂志》的常驻探险家,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等多家知名媒体上发表文章和摄影作品,为处在现代工业文明的读者们呈现人类不同的心灵世界。他的著作被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在全世界拥有广泛读者。
目录
第1章 棕鬣狗的季节
比生物灭绝更快的语言
遗传学与文化多样性
从未走出非洲的古老民族——闪族
第2章 寻路人
文明与文明的奇特相遇
刻意扭曲的事实
波利尼西亚人的起航
寻路人——画在心里的导航图
独木舟——征服大海的勇气
第3章 巨蟒之族
女战士的国度
“伪天堂”亚马逊
巨蟒之族——印地安人的神奇传说
第4章 神圣地理学
以科学为名的破坏
令人疯狂的古柯叶
天地间的永恒法则
梦之国
神圣水源
第5章 风的世纪
人间的伊甸园
权力与文化的冲突
被现代文明摧毁的浪漫生活
来自佛陀的智慧
守住传说
承认其他文化之美
被强迫改变的文明
当下环境危机的缘由
不可失去的古老智慧
在路上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第1 章 棕鬣狗的季节
旅行之中,我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和保有传统的人们一起生活。这些人在微风中感受到历史,在雨水刷亮的石头上触摸到过去,在植物叶子的苦味中品尝着古老。亚马逊流域的美洲豹萨满巫师还在银河外漫游,北美因纽特族耆老的神话仍能以其意涵引发共鸣,西藏的佛教徒也还奉行着佛法法门。知道这些故事,我们便能记住人类学的核心启示:我们所处的世界,并非存在于某种绝对的意义中,而是现实的一种模式,是我们的特定文化谱系在许多世代之前做的一连串智性与心灵抉择的结果,成功与否则另当别论。
无论我们的旅伴是在婆罗洲森林中游牧的本南族、海地的巫毒侍僧、秘鲁安第斯高山上的巫医、撒哈拉红沙中的塔马奇克骆驼商队,抑或是珠穆朗玛峰山坡上的牦牛牧民,这些民族都在教导我们,世上还有别的选项、别的可能,也还有另一种思考地球并与之互动的方式。这样的想法,让我们充满希望。无数文化交织成生命的智慧与精神之网,覆盖了整个地球。
对这个星球上的芸芸众生而言,这些文化跟生物的生命之网,也和我们熟知的“生物圈”同等重要。你可以把这个社会的生活网看成一个“族群文化圈”(ethnosphere),这个词或许最能概括
人类自有意识以来,透过想象而形成的思想和直觉、神话与信仰,
还有想法及灵感。族群文化圈是人类最伟大的遗产,是我们梦想
的产物、希望的化身,代表我们全体的存在,以及人类这一求知
若渴、适应力惊人的物种所创造的一切。
“生物圈”(生物的生命母体)因栖地破坏及动植物
物种灭绝而受到严重侵蚀,同样地,族群文化圈也面临威胁,只是速度更快。举例来说,没有生物学家敢断言50%的物种已濒临绝种,这几乎是生物多样性最接近末日的情景,但若是声称文化多样性面临的是此种程度的濒绝,那么,用太过乐观来形容也都还太过乐观。
语言失传便是关键指标。语言就像是“煤矿坑里的金丝雀”。一种语言绝对不仅是一组文法或词汇。语言是人类的灵光一现,特定文化的灵魂与物质世界接触的媒介。每种语言都是心灵的古老森林、思想的分水岭、精神潜能的生态系统。
在当今七千种还在使用的语言中,有整整一半的语言并未传给下一代。事实上,除非做出某些改变,否则这些语言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就会消失。世界上有半数的语言正濒临灭绝。想想看,你将被沉默包围,成为族人里最后一位讲母语的人,再也无法传承祖先的智慧,无法预见后代的前景,还有比这更孤寂的事吗?这种悲惨的命运在地球上大约每两个星期就发生一次,成为某些地方、某些人的真实困境。平均每十四天就有一位老人死去,某种古老语言的最后几个音节也跟着他/她进入坟里。这件事意味着,在一两个世代之内,我们将会目睹整整半数的人类社会、文化和智慧遗产消失殆尽。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看不见的真相。
……
前言/序言
寂静的回响:现代生存的古老回声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高度复杂、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中,个体如何通过重访与重新诠释一系列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思想体系,来应对普遍存在的迷失、疏离与意义危机。我们并非试图在古老的文本中寻找立竿见影的“万能解药”,而是致力于揭示那些跨越时空限制的思维结构和生存哲学,它们如何为我们理解当前困境提供必要的参照系和稳固的立足点。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精神导航图谱。 --- 第一部分:重塑时间观——在“当下”的急迫中锚定永恒 现代生活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对即时满足的追求,极大地压缩了我们对时间维度的感知。我们被困在对未来的焦虑和对过去的懊悔构成的狭窄通道中。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古代文明如何处理“时间”这一核心议题,特别是那些强调循环性、周期性而非线性的时间观。 我们将首先考察古希腊斯多葛主义中关于“永恒回归”的思想侧写,但这并非指尼采式的哲学命题,而是探讨其如何训练个体接纳事物的必然性与无常性。通过对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中关于“瞬间即永恒”的片断进行细致分析,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专注于可控的“此时此刻的德行实践”,来抵抗由信息洪流带来的时间碎片化。这种锚定术使个体能够从持续的“追逐”状态中抽离,将精力投向内在的修缮。 随后,我们将对比印度吠檀多哲学中“摩耶”(幻象)与“梵”(实在)的概念。在消费主义将外部物质定义为成功的唯一标准时,这种区分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时间短暂性与精神追求的超越性。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冥想实践(而非仅仅是放松技巧)来观察“流逝感”的本质,从而建立一种对短期波动的免疫力。 最后,本部分通过分析玛雅长纪历的结构(侧重于其对宇宙韵律的敬畏而非预言性质),展示了一种将个体生命嵌入到宏大宇宙叙事中的视角。这种视角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效率”的定义:真正的效率或许在于与自然和宇宙节奏的和谐共振,而非无休止的产出最大化。 --- 第二部分:重构自我——在“身份”的流变中确立核心 当代社会通过社交媒体和职业标签不断为我们设定和重塑身份,导致了一种“表演性自我”的疲惫。我们如何在无数外部投射中,找到一个坚实、不易被外部条件剥夺的内在核心? 本部分着重审视了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与“义”的实践。我们深入探讨了孟子提出的“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如何作为一种先天的道德直觉,构成了个体品格的基础。这里的重点不在于教条式的礼仪遵守,而在于探究这些内在德性如何成为个体在复杂人际关系和政治环境中,保持正直和自我一致性的工具。个体身份的稳固,源于持续地依据更高原则行事,而非迎合大众期待。 接着,我们将目光转向古埃及的“玛阿特”(Ma'at)原则。玛阿特代表着宇宙的秩序、真理与平衡。在法老时代,君主是玛阿特的守护者,但从个体层面看,它要求每个人在其生活领域内,努力维持一种正直与正义的微观平衡。我们分析了玛阿特在处理个人决策、职业道德乃至家庭责任时的应用,将其视为一种动态的、需要每日维护的“存在状态”,而非静态的身份标签。 此外,本部分还触及了早期基督教的“内省”传统。借鉴于圣奥古斯丁对心灵深处的探寻,我们探讨了自我怀疑和忏悔过程的建设性作用。这种对自我缺陷的坦诚面对,是建立真实自我认知的第一步,它拒绝了现代文化中“完美主义”的虚假要求。 --- 第三部分:重塑关系——在“连接”的陷阱中寻求深度联结 尽管我们被前所未有地“连接”起来,但孤独感和疏离感却日益加剧。数字连接的广度往往牺牲了真实互动的深度。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日本禅宗对于“空”(Sunyata)的理解,并将其应用于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执着于对他人角色的定义——朋友、伴侣、竞争者。禅宗教导我们放下这些预设的“定义”,以一种全然开放、不加评判的状态去经验另一个人。这种“无我”的倾听,是建立真正同理心的前提。 随后,我们转向北美原住民部落的“七代原则”。这是一种深刻的未来导向型伦理观,要求当代人的每一个决定都必须考虑到对未来七代人的影响。这种思维范式极大地拓宽了个体责任的边界,将人际关系从狭隘的同辈互动,扩展到跨越代际的“共同体”维护。它挑战了当代社会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强调了“照顾”作为关系的核心义务。 最后,我们分析了早期亚里士多德的“友爱”(Philia)理论。区别于浪漫的爱或单纯的利益交换,菲利亚强调基于共同的德性追求而建立的关系。只有当两个人互相激励成为更好的人时,真正的友谊才能存在。这为我们筛选和珍视那些能提升我们内在品质的社会支持网络提供了清晰的标准。 --- 第四部分:重塑行动——在“意义”的荒漠中播种价值 面对气候变化、社会不公等宏大议题,个体常常感到无力,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如何将古老的智慧转化为有意义的、可持续的行动? 本部分着重于道家“无为而治”的辩证解读。这里的“无为”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指顺应事物本性,不做反向的、徒劳的挣扎。我们探讨了如何将此应用于环保行动和社会倡导:真正的改变往往不是通过剧烈的、破坏性的冲击实现,而是通过微小的、与自然节奏相一致的持续努力,如同水滴穿石。这种行动观强调“恰当的时机”和“最小的干预”。 接着,我们将审视古希腊的“技艺”(Techne)与“实践”(Praxis)的区别。Techne关注的是如何制造出一个可分离的成品(如建造一座桥梁),而Praxis关注的是行动本身就是目的(如高尚的政治参与或艺术创作)。现代人常常将所有活动都视作Techne,追求可量化的结果。本书倡导回归Praxis,鼓励人们重新投入到那些目的在于提升自身和社区精神状态的活动中,即使它们无法带来立竿见影的物质回报。 最后,本书以对苏菲主义“旅程”隐喻的探讨收尾。生命被视为一场朝向真理或神圣的漫长旅途,重点在于旅途中的每一次经验、每一个迷失和每一次发现。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框架:即便面对看似没有终点的困境,生命本身的“探索过程”本身,就是其最深刻的意义所在。 本书不提供地图,但力求提供一套可靠的罗盘和必要的星图,以帮助现代人在迷雾中,找回内在的定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