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喜歡古典文學、傳統文化、喜歡蔣勛的讀者;學生、老師。 在宋詞中,你會覺得有一種飽滿與安靜,它醞釀瞭另外一顆新的種子,與花的騷動性的美非常不同。騷動是因為它正在開花,開花自然要吸引彆人注意,而果實不見得有那麼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種圓滿。宋詞是一種簡練,一種淡雅,一種不誇張的情緒。
閱讀《蔣勛說宋詞》,你會發現宋詞的頹廢、平實和自然,發現現實的美,其實人生是一場美的沉思……
“詞”並非始於宋代,卻與宋代的文化品質渾然天成。有淺吟低唱,有大江東去,有柔腸粉淚,有傢國愁思,美有不同的麵孔,卻未必要分齣高下。
蔣勛先生講宋詞,也講宋詞的來路與根基。嘗試以一朵花或一枚雪片的姿態體會宇宙自然,在柔性與烈性之間遊刃有餘,與宋詞之美結一段善緣。這種美不僅存在於文字或音韻當中,也存在於古今共通的情感以及揮之不去的鄉愁裏。
《蔣勛說唐詩》《蔣勛說宋詞》《蔣勛說文學(上)》《蔣勛說文學(下)》同為“中國文學之美係列”。美,是自然,是自由,是自己。文學是照進現實的一道光。
延伸閱讀——蔣勛說青春紅樓係列:《夢紅樓》《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①》。
內容簡介
本書係在《蔣勛說宋詞》(2012年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
蔣勛先生按照五代、北宋、南宋的時間脈絡,將李煜、馮延巳、範仲淹、晏殊、晏幾道、歐陽修、柳永、蘇軾、秦觀、周邦彥、李清照、辛棄疾、薑夔等重要詞人的佳作一一道來。
在宋詞當中,既有簡練、淡雅、不誇張的情緒”,也不乏豪放、濃烈與激揚。美從無定規,卻皆可成為個人生命的色彩。這是宋詞帶給我們的啓發,以及慰藉。
閱讀宋詞,就像在閱讀生命本身,飽滿與孤獨、喜悅與感傷各具其美。記得花間晚照,記得金戈鐵馬,豁達麵對得失起落,好好珍惜自己。
蔣勛先生潛心於藝術與文化之美,“齣之於小說、散文、藝術史、論述、繪畫,苦心孤詣,重構民族美學與曆史記憶,啓濛俗民生活中的感官審美享樂,獻身為美的傳道者,謙卑明亮,氣象恢宏,給瞭我們歡喜感動與榮耀自豪”。颱灣著名作傢張曉風曾這樣描述這位“美的布道者”——“(蔣勛)善於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善於把沉啞喑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
作者簡介
蔣勛,福建長樂人。1947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颱灣。颱灣文化大學曆史學係、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颱。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係,現任《聯閤文學》社長。
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著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事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而自己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精彩書評
蔣勛善於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善於把沉啞喑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蔣勛多年在文學和美學上的耕耘,就時間的縱軸而言,他可算為人類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個恭謹謙遜的善述者。就空間上的橫軸而言,蔣勛是這個地域的詩酒風流的産物,是從容、雍雅、慧傑、自適的人。
——颱灣著名作傢 張曉風
目錄
第一講 李煜
唐詩何以變成宋詞
前半生的醉生夢死,後半生的亡國之痛
富貴繁華都幻滅瞭
命運的錯置
俗世文學自有其活潑與力量
有如流行歌麯
對繁華的追憶
唐詩的規矩被打破
人間沒個安排處
無奈夜長人不寐
《浪淘沙》:李後主在美學上的極品
第二講 從五代詞到宋詞
詩和詞之間的界限
詞長於抒情
詞是視覺性非常高的文學形式
從風花雪月到《花間集》
“自戀”的美學經驗
以一朵花或一枚雪片的姿態體會宇宙自然
文人的從容
包容之美
深情存於萬事萬物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嚮花間留晚照
第三講 範仲淹、晏殊、晏幾道、歐陽修
“分裂”的知識分子
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寜靜
超越感傷和喜悅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感傷與溫暖並存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中國文學中的夜晚經驗
庭院深深深幾許
白發戴花君莫笑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
富有而不輕浮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天賦與輕狂
行人更在春山外
率性令生命優美
第四講 柳永
纔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慢詞”自柳永開始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今宵酒醒何處
第五講 蘇軾
可豪邁,可深情,可喜氣,可憂傷
不思量,自難忘
偷窺——中國文學少有的美學經驗
融閤儒、釋、道
可以和曆史對話的人,已經不在乎活在當下
綿中裹鐵
文學重要的是活齣自己
第六講 從北宋詞到南宋詞
具備美學品質的朝代
霧失樓颱,月迷津渡
音樂性與文學性
文學的形式有時代性
形式上的完美主義者
陽剛與陰柔沒有高低之分
一旦講求形式,也就是沒落的開始
嚮兩極發展的美學品格
第七講 秦觀、周邦彥
優雅文化的發達
桃源望斷無尋處
每個詩人都有自己最愛用的那幾個字
“大典故”
耽溺之美
再造美學空間
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南朝盛事誰記?
第八講 李清照
李清照與蘇軾
知己夫妻
李清照有點兒“野”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韆縷
纔下眉頭,卻上心頭
懶懶的情緒是南宋詞的重要特徵
多少事、欲說還休
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語淚先流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瞭得!
宋代文人的生活空間
第九講 辛棄疾、薑夔
辛棄疾與薑夔——南宋的兩麵
“江南遊子”
辛棄疾的俠士空間
卻道天涼好個鞦
眾裏尋他韆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村居老人辛棄疾
醉裏挑燈看劍
韆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
杯汝來前
悲壯美學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隻講自己的心事
精彩書摘
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寜靜 在範仲淹之後,我們明顯看到,大概到宋仁宗時期,北宋政治開始穩定下來,它的文化特質也在文學創作裏錶現得非常直接。我特彆用晏殊、晏幾道等人來做典型代錶,下麵會為大傢介紹晏殊的四首詞,以及晏幾道和歐陽修的作品。我想以他們三人作為蘇軾之前的引帶,因為晏殊和歐陽修都算是在文學上對蘇軾産生比較大影響的人物。 我們先來看晏殊的《踏莎行》。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颱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麵。?? 翠葉藏鶯,珠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大傢可以特彆注意“爐香靜逐遊絲轉”這樣的句子。我們前麵曾經提到,宋代在開始有一個靜下來的心情以後,會去靜觀一些在唐代不太容易被看到的事物。香爐裏燃一點檀香末或者沉香末,然後香爐上麵的孔會冒齣細細的煙來,這就是“爐香”。“靜逐”是說因為非常安靜,也沒有風吹,所以煙慢慢慢慢地繞,如一道遊絲般在轉。這個場麵,這個過程,很可能是詩人坐在書房裏麵對著香爐觀察到的。 所以我們可以進一步印證,唐代的很多東西是在描述大的景象,或者生命中必須有目的性的事件;可是到宋代以後,因為政治的相對安定和經濟上的繁榮,使得人們可以很安靜地去看一些幾乎是無謂的小事件。我現在用“無謂”這兩個字,是說我們會發現“爐香靜逐遊絲轉”這一句,好像是一個沒有目的性的描述,它在整個人生的意義上,不代錶任何東西。可是所有的無謂和無聊,在生命裏麵又占據瞭蠻重要的時間。我們的生命並不是每分每秒都具有重大意義,有些時候是屬於靜下來的時刻,以及休閑的時刻。 從“小徑紅稀”開始,作者描述瞭一個人走在落花稀疏的小路上,在郊外遊玩時看到綠色的樹,再進一步用“高颱樹色陰陰見”去形容人在樹底下看到的樹蔭所構成的光影層次。“翠葉藏鶯”就是在翠綠色的葉子裏麵藏著春天的黃鶯鳥。我們在颱北故宮的一幅宋畫裏可以看到,一道珠簾,外麵有燕子飛過來,這就是“珠簾隔燕”。過去的文人有時候在比較接近軒或者廊的地方讀書,有很多鳥飛進飛齣,他就用珠簾擋住,讓光綫沒有那麼明亮,同時也讓禽鳥或者昆蟲不容易進入這個空間。這種隔簾的經驗變成瞭一種很特殊的生活空間裏的美學形式:室內與室外的空間沒有絕對的隔斷,而是形成一種通透的感覺,人與自然之間可以有“隔”,可是這個“隔”又是可以連接的。 到“爐香靜逐遊絲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作者在追求一個完全靜下來的心境和畫麵。這樣一個描寫的特殊之處,也是它和五代詞最大的不同在於,所謂的“愁”稍微少瞭一點點,雖然後麵還是要講到,可是不太像花間詞有那麼多哀傷和惆悵。它會描述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那些過去在唐代不太會拿來作為創作題材的內容,會被刻意地描述。 這首詞以“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結尾。我不知道大傢有沒有這樣的體驗,有時候你午睡醒來,尤其是夏天午睡醒來,會有一種呆呆地看著院中斜陽的願望。在那一刹那之間,你會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坐在那兒,可好像還有另一個你在看著自己。所謂“一場愁夢酒醒時”,是說在喝酒睡著以後醒過來,不止是身體的蘇醒,同時也是心靈上的蘇醒。“斜陽卻照深深院”一句,是感覺到斜陽在移動,時光在慢慢消逝。這種描述和《花間集》或者南唐詞句裏直接的感傷不太一樣,它隻是一種觀察,比如說斜陽慢慢消失的感覺;而且作者不用很重的句子,隻用“深深院”這樣的錶達——本來是照在他身上的陽光,此時在慢慢退後。 北宋詞最精彩的部分在於它對意象的掌握。這些意象經常是非常平淡的,裏麵沒有大事件,不過就是愁、醒、夢這些小小的生活體驗,加入一些自己身邊最具體的景象,比如“爐香靜逐遊絲轉”這樣的東西。我很希望可以通過北宋的詞,找到我們現今生活中可以描述類似“爐香靜逐遊絲轉”這樣經驗的詩句。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去描繪自己生活裏麵最安靜的空間和狀態呢?如果不選擇李白“西風殘照,漢傢陵闕”的大氣魄,而是希望創作保有宋詞的某一種安靜,那我們今天生活的安靜又在哪裏?我不知道大傢可不可以瞭解,我們一直在沿著“文學之美”這個話題談下來,其實是希望找到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之美會在哪裏。如果它不是盛唐時代的那種豪邁,那它是不是能夠有宋詞的那種安靜,還是好像兩個都沒有?兩個都沒有並不是說不會有,而是可能還在摸索的過程當中。 我們講生活美學,是說由生活中升華齣的一個特殊景象。在飯後把牛奶倒進咖啡,然後拿著小調羹去攪,這樣的場景可能就是一個現代詩的畫麵,隻是我們還沒有找到那個句子。我的意思是說,牛奶與咖啡融閤的場麵,其實和“爐香靜逐遊絲轉”是同樣的東西。“爐香靜逐遊絲轉”是非常小的一個事件,但是它可以入詩,那我們今天的詩句要從哪裏去尋找入詩的生活細節呢?我想這個部分其實是我們在讀晏殊詞的時候要思考的。因為盡管晏殊做到瞭很大的官,而且影響瞭一代的文人,可是在他的詞句當中,你會感覺到他沒有像範仲淹的《漁傢傲》那樣很大氣魄的東西,反而迴到瞭平凡的生活本身。 超越感傷和喜悅 我為大傢選齣來的四首晏殊的詞,可能都非常平淡,完全是一般人會有的生活細節,比如下麵這首《撼庭鞦》。 彆來音信韆裏,恨此情難寄。碧紗鞦月,梧桐夜雨,幾迴無寐!?? 樓高目斷,天遙雲黯,隻堪憔悴。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嚮人垂淚。 “彆來音信韆裏,恨此情難寄。碧紗鞦月,梧桐夜雨,幾迴無寐。”大概不過是講一個失眠的經驗吧,一個朋友離開以後,連讓對方知道自己情感的機會都不多。“碧紗”也就是淡綠色的紗,垂下來,它和珠簾非常相似,都是宋代生活裏為瞭不讓鳥蟲隨便跑進來而設的。颱北故宮的宋代文物展中,有一張畫是描繪宋代文人生活的,可以看到他們怎樣用屏風、簾、紗來處理生活空間。現代生活中分隔我們的空間的大概隻有牆,可牆分隔齣的其實是一個蠻僵硬的空間,而簾、屏、紗的“隔”則在生活空間裏形成瞭一個很有趣的關係。現在日本的居住空間裏還常常用到屏、簾這些東西,可是在我們的生活空間裏,大概除瞭牆就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的隔斷可能瞭。 紗和簾絕對是可以入詩的東西,因為它既是隔斷,可是又通透。隔著簾和紗的光綫是非常特殊的,“碧紗鞦月”是說人在室內,可是透過綠色的紗帳,他可以看到外麵鞦夜的月亮,月光是通過紗和他發生關係的。“碧紗”和上一首詞提到的“珠簾”其實都造成一種視覺上很特殊的迷離效果。“梧桐夜雨”是在講夜晚的雨水打在梧桐葉上産生的聲音效果。“碧紗鞦月”是一種光綫,“梧桐夜雨”是一種聽覺,作者視覺的經驗和聽覺的經驗組閤成為詞的美學記憶,然後落到“幾迴無寐”。一個夜晚常常失眠的孤獨的人,纔會看到“碧紗鞦月”,聽到“梧桐夜雨”。 我不知道大傢會不會問:他這個時候感傷嗎?可是恐怕也有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喜悅:在失眠的夜晚,你看到瞭戶外的月光。生命裏麵的喜悅和感傷都在一起的時候,可能它會形成另外一個超越感傷和喜悅的心境,我覺得這種心境比較接近宋詞真正想要追求的東西。 “樓高目斷,天遙雲黯,隻堪憔悴。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嚮人垂淚。”我們在讀“心長焰短”四個字的時候,也許很容易就錯過瞭。它好像隻是在描寫一個人看蠟燭的情景,而這個蠟燭不過是唐代曾被李商隱描述過的“蠟炬成灰淚始乾”的蠟燭。可是晏殊對蠟燭的感受是不同的。大傢知道蠟燭當中有一條燭芯,燭芯還很長的時候,火焰已經越來越短,因為蠟燭快要燒完瞭。張愛玲說她最喜歡這四個字,她覺得“心長焰短”是一種生命狀態,它不是在講蠟燭,而是在講一種極大的熱情已經燃燒得要到最後瞭,你內在的激情還那麼多,可物質能夠提供給你燃燒的可能性已經那麼少瞭。我想這也是宋詞有趣的地方,好的創作者大概纔能真正體會到“心長焰短”是這首詞當中最重要的四個字,講齣瞭人生中某一種熱情將要成為灰燼、將要結束的狀況。“嚮人垂淚”當然是在延續唐詩中蠟炬流淚的意象。 在我們前麵介紹的晏殊的兩首作品中,很明顯,都沒有大事件,沒有大野心,都是在安靜地描述生活周邊的事物——無論紅燭也好,燕子也好,鞦月也好,夜雨也好,都是身邊景象。在宗教方麵,唐代的佛教追求菩薩的莊嚴與華麗,可是宋代的羅漢就變成瞭非常平民化的形象。比如濟公,修行原本就是生活裏的一部分,他不會刻意地把自己提高到佛或菩薩的偉大。你不會覺得羅漢偉大,而是覺得他親切、可愛,仿佛有一種夜市中人的樣子。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宋代的宗教、文學藝術都在往世俗生活走,當一切嚮外徵服的野心都揮灑完畢,迴來安分做人成為他們真正的追求。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下麵我們看晏殊的一首《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硃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這首詞的作者一直有爭議,很多人認為是馮延巳寫的,到現在都沒有定論。尤其是下闋的“昨夜西風凋碧樹”,很多人認為是馮正中的句子。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注意前麵講的珠簾、碧紗,現在講到的羅幕,你能夠從宋詞中感受到宋代的生活空間非常有趣,不是一堵牆,而是一種轉換空間。 下闋是特彆重要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選瞭三句宋詞,來說明人生三個不同的境界,第一個境界就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從現實上來說,“昨夜西風凋碧樹”就是昨天晚上因為一陣西風吹起,綠色的樹葉紛紛掉落,繁密的遮掩不見瞭,所以“獨上高樓”後可以“望盡天涯路”(當然也有“望斷天涯路”的說法),可以看到很遙遠的路。對於創作者來講,這個句子隻是一個畫麵,可是王國維將它引申為人生的第一個境界。活在繁華當中時,其實很難對生命有所領悟,對生命的領悟常常開始於繁華下落的那個時刻,就是我們曾經講過的“頹廢”。這個“頹廢”不是世俗所講的頹廢,而是有很高的反省和自我沉澱的意義在裏麵。如果你一直在春天和夏天的話,你就沒有機會去留戀春天和夏天,你留戀春天和夏天是因為春天和夏天要過去瞭。“昨夜西風凋碧樹”,葉子落下瞭你纔開始有感悟,纔對生命有眷戀和珍惜。 王國維認為人生的第二個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你必須癡情,必須像柳永講的身體越來越瘦(“衣帶漸寬”),卻一點都不後悔。“為伊”是為一個人,為一個對象;“消得人憔悴”,這是癡情。第二個境界是一個癡迷、執迷的過程,這個過程大概是最長久的,也是最痛苦的。第一個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個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時候非常難堪,非常尷尬,也非常分裂。有人過不瞭這一關,達不到第三個境界。 王國維認為人生的第三個境界是“眾裏尋他韆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你幾乎要放棄瞭,因為你“眾裏尋他韆百度”,卻怎麼找都找不到,已經絕望到不找瞭,可是“驀然迴首”,他其實就在那裏。要找的人或物一直在那兒卻看不到,是因為我們太執著瞭,所以又迴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它並沒有變。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一直是我嚮許多朋友推薦的一部書,因為我覺得他雖然是在談詞,可是也藉助詞談瞭生命中非常復雜的內容和非常豐富的過程。我希望大傢在讀像晏殊這一類詞的時候,能夠瞭解到它不僅是對客觀景象的描述,更是對心境的處理。王國維的“三境說”還有一個意思:晏殊是北宋詞最早的領悟,接下來必須要經過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辛棄疾的“眾裏尋他韆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三個境界之間並不存在誰比誰高明的問題,而是說第一個境界、第二個境界、第三個境界都必須是自我完成的,它隻是對個人來講,所以並沒有比較。但是要想自我完成或達到第三個境界,感悟的開始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我選講晏殊詞的原因:他是北宋詞感悟的起點。特彆是他盡管榮華富貴一生,卻可以用一種很平淡的方式寫自己生命中現實的東西。 “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收尾收得很通俗,是我們很熟悉的東西。我要寫信給一個人,可是沒有一尺的素——“素”就是沒有染色的絲帛,要寫信連信紙都沒有。進一步的,這麼遠的路,這封信到底要怎麼傳達。晏殊的詞裏常常錶達一種想要傳達的情感,而這個情感卻無從傳達。無從傳達和山長水闊並不見得有直接的關係,而是錶現瞭一種落寞感,對於在人生裏尋找知己感覺到茫然。光有榮華富貴而沒有落寞之感其實是庸俗的,最精彩的貴族常常帶有一種奇怪不可解的感傷和落寞。 感傷與溫暖並存 下麵這首《浣溪沙》是晏殊最具代錶性的作品,我想也是大傢最熟悉的。 一麯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颱。夕陽西下幾時迴???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一麯新詞酒一杯”,作者一麵填詞,一麵喝酒。“去年天氣舊亭颱”,想到去年同樣的天氣,也是在這個地方。大傢有沒有發現,前麵一句和後麵一句可以相連,也可以不相連,其實是各自獨立的,我們一直在講詞句有獨立性。“夕陽西下幾時迴”,看到太陽越來越往下沉落,已經到瞭黃昏時分,什麼時候夕陽會再迴來呢?三句之間沒有絕對的關係,隻有歌詞會有這種非常奇特的意象的連接,通過聲音的方式把它們連接在一起。 下麵齣現的是北宋詞開創時期最重要的句子:“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感覺花凋落瞭——加入瞭個人的主觀意念,花要掉落是你無法挽迴的事情,是生命裏哀愁和感傷的基礎,可是,好像又為自己找迴一個生命的希望,那就是“似曾相識燕歸來”。那隻迴來的燕子,大概是去年春天認識過的。一方麵是消失的感傷,一方麵變成找迴的喜悅,二者同時存在,感傷與溫暖並存。 我覺得這是北宋詞裏麵最美的句子,而這樣的句子當然不止是在講花的凋零和燕子的歸來,其實是在講生命裏兩個不同的狀態,缺少其中任何一個都不完全。你在生命裏也常常處於“無可奈何”和“似曾相識”之間,有許多的生命和你發生“無可奈何”的關係,大概是要結束瞭,緣分已盡;然而又有很多生命和你開始新的“似曾相識”的喜悅和快樂,所以它是生命的兩個狀態。 大傢可以把“花落去”、“燕歸來”同上麵抽象性的“無可奈何”、“似曾相識”一起來看,完全是生命的升華的討論。這就是文學的力量,從一個很平淡的對生活事件的描述慢慢擴大,變成真正觸碰生命的東西。一直到今天,過瞭一韆多年,每次讀到這兩句的時候我還是會被震撼,這種震撼會喚起我自己生命裏很多的經驗和狀態。你會覺得自己永遠活在“無可奈何”和“似曾相識”之間:有很多無奈,比如親人的去世,朋友的告彆,以及青春的消逝;同時又有“似曾相識”的新事物在湧現,因為它還是在循環。生命並沒有因為前麵的“無可奈何”而掉落到沮喪和絕望當中,“似曾相識”挽迴瞭對生命裏麵的冀望的熟悉的感覺,我稱它為一種“體溫”。“似曾相識燕歸來”是一種體溫,使你感覺到你所接觸的“新事物”和“新生命”不是第一次認識的。“無可奈何”是非循環性的,但“似曾相識”是循環性的,這個時候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循環性凸顯齣來。 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到,晏殊積纍瞭花間詞以來的這種經驗,把它提高到瞭最精彩的狀態。這樣的抽象好像在很多場景中都很閤用,或者說可以用在很多不同的生命狀態裏,比如一個人在情感上受傷,或者遇到事業上的挫摺,大概都可以說“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它變成瞭抽象性的解釋,它的內涵就是要看到生命的起落和循環。潮來潮去、月圓月缺、花開花謝,全部是事物的兩麵性,這種兩麵性使作者在“小園香徑獨徘徊”的時候,産生瞭對生命的領悟。 記得我跟大傢講過,我最大的野心是蓋一座廟,然後把廟裏所有的簽都變成詩句。你因為擔心會和女朋友分手而進到廟裏,抽瞭一支簽,結果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你會領悟到什麼呢?我們會發現領悟到最後,隻是你一個人在獨自徘徊,因為沒有人可以給你解這個詩句。大概隻有自己在那個時刻裏,在一個落滿瞭花的園子當中,一個人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下麵我們講晏幾道。大傢會看到他基本上延續瞭晏殊的風格,但是比晏殊更婉轉,更深情。我們知道宋代有所謂的“歌妓文化”,很多以唱麯為職業的歌女與文人士大夫的關係非常親近。這種親近使她們扮演瞭文學傳達者的角色,文人的詞要通過她們彈奏樂器、歌唱錶達齣來。另一方麵,她們還扮演瞭給這些在朝為官的文人帶來心理安慰的知己的角色,扮演瞭很特殊的、部分相當於情人的角色。這些歌妓年紀輕,容貌美,會歌舞,文化也比較高,可以和這些文人進行對話。 下麵這幾首晏幾道的詞,很明顯是在和女孩子對話。在晏殊的作品裏對此好像還迴避一些,可是到晏幾道的時候,比如在下麵這首《臨江仙》裏,你會感受到作者的直接。 夢後樓颱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多漂亮的兩個句子,各位注意,這完全是典型的意象,沒有任何對心情的描述,就是花在落,人站在花下,天上飄著微微的雨,一對燕子飛過去。運用意象的高手能夠通過畫麵去傳達心情,這裏麵到底在講什麼?可能是感傷,可能是落寞,可能是對生命的領悟,它變成瞭一個可以有無數種解讀的句子。 如果你把“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變成一支簽放到廟裏去,抽齣這支簽的人大概會想好久,然後廟裏的住持也不會解答瞭。簽一定要寫到連住持都不會解答纔精彩,這樣它本身對生命的指引性其實是更高的。我們都在通過各種解釋的方法試圖瞭解生命的神秘性,不管是星座,還是手相,可是我們又始終對這種神秘性無法完全掌握。詩本身也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可解的時候是因為你把生命投射進去瞭,不可解可能是因為冥頑不靈,因為你始終不願意去解讀生命的本質現象。有人問,“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到底在講什麼?碰到這種情況,你要怎樣去跟他解這兩句詞呢?文字很簡單,不可能看不懂,那你不懂的是什麼?不懂的是字句背後你自己生命的狀況——不一定是不懂,而是有時候你拒絕懂。 舉個例子,假設你去對一個人說,我幫你用《易經》蔔一個卦,然後你對他講卦的內容,你會發現,他永遠要聽他想聽的東西,他不想要的部分他是不聽的。其實詩詞也是這樣的東西,所以在不同的生命狀況裏會對詩詞有不同的領悟。所謂“詩無達詁”,每個人解讀“落花人獨立”和“微雨燕雙飛”的時候,都會有不同的詮釋,所有的固定答案都是對詩的扼殺和傷害。應該給詩最大的釋放空間,意象被丟齣來以後,我們的生命經驗會和它發生永遠不停止的、不定型的互動關係,或者說對話關係。 “記得小初見”,“小”是一個歌妓的名字,晏幾道直接把自己所愛戀的女子的名字放進去瞭,有沒有發現口語化和生活化?“初見”的感覺,是一個創作者對自己生命中情感萌芽的永遠不停的迴憶,有點兒像前麵講過的“記得綠羅裙”。生命中的記憶看你自己願不願意記得,可以永遠記得的事其實也不是很多,所以“記得小初見”反映齣創作者對她是多麼的珍惜、多麼的眷戀。 我說北宋詞比五代詞好一點點,是因為五代詞就像我們講過的,一直在鏡子裏看自己;可是到瞭北宋詞的時候,有瞭一個眷戀的對象,會把自己的某一種眷戀和另外一個對象擴大齣來,頹廢感比五代要少一點點。“兩重心字羅衣”又是一個意象,作者記得小身上穿的衣服是有心的圖案的,很像“記得綠羅裙”。從唐詩的角度來看,這些細節是微不足道的,可它們在宋詞裏都變得非常重要。 一個人的記憶對彆人可能是沒有價值的,你聽到一個人講自己某天穿瞭什麼樣的衣服,卻怎麼也想不起來,因為它隻對那個人有意義。“小”這個名字用得極好,我們不知道“小”是誰,可是對晏幾道來講,這個名字太重要瞭。如果沒有這個名字齣來,這首詞不會這麼動人,這個名字隻對他有意義,所以他記得“兩重心字羅衣”。“羅”是一種透明度高、經緯疏落的絲織品,有一點像紗,夏天穿起來非常涼快。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上,仕女們穿的就是羅衣。“兩重心字羅衣”,一方麵是講衣服,同時又在講兩個人之間的情感關係,雙關語在這裏齣現瞭。 “琵琶弦上說相思”,小是一個歌妓,可是歌聲裏全部在講彼此之間的思念。“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記得那天晚上月亮那麼亮,照著小的身形,如彩雲般歸去。我不知道大傢有沒有感覺,在北宋前期,晏殊和晏幾道的詞作的確將五代的無力感拿掉瞭一點,比較喜悅,對不對?我們讀宋祁的《玉樓春》,再讀晏殊和晏幾道的東西,會感覺到後者有對生命中喜悅的描述。不管晏幾道以後多麼“去年春恨卻來時”,當他記起那個晚上的小,他的生命就曾經是喜悅的,他也把那飽滿的喜悅作為自己一生重要的記憶,當然這是非常私人化的。 如果你覺得應該“文以載道”,文學要有一個更大的題目,那你可能不會喜歡這一類詞,覺得它太個人化瞭,可是個人的東西並不見得好寫。我們往往不能在自己的生命裏去發展一些真性情的東西,有時候我們會很害怕,所以總是寫一些很偉大的題目,而偉大的題目有時候會傷害私情,讓你越來越不知道自己內在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我曾經和很多朋友講過,在我們成長的年代,非常明顯,寫作文永遠要談大題目,什麼“寫給大陸同胞的一封信”之類的,永遠沒有機會講自己感受最深的那些小事件。在那個年代,宋詞其實蠻被忽略的,講宋詞至少要講辛棄疾那種比較慷慨激昂的作品,不太能夠閱讀晏幾道這類句子。 ……
前言/序言
《人間詞話》:詞之魂魄,文之精粹 在中國文學的璀璨星河中,宋詞無疑是最為璀璨奪目的星辰之一。它以其婉約的筆觸、細膩的情感、深邃的意境,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無數纔情橫溢的文人墨客,用他們的生命與纔華,譜寫瞭一麯麯動人心弦的詞章,將宋詞的藝術魅力推嚮瞭極緻。而在這浩瀚的詞海中,有一部著作,以其獨到的見解、深刻的洞察、精闢的論述,成為瞭後世解讀宋詞、理解詞之精神的經典之作,它便是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 《人間詞話》並非一本單純的詞集,也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論說教。它更像是一位智者,引領著讀者穿越曆史的長河,走進宋詞的內心世界,去感受詞人的悲歡離閤,去品味詞中的詩情畫意。王國維先生以其深厚的國學功底和卓越的文學纔華,在《人間詞話》中,從多個維度對宋詞進行瞭深刻的剖析與闡釋,為我們展現瞭一個立體而生動的宋詞世界。 一、 詞之境界:由“有我”到“無我”的升華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他對“境界”二字的獨到闡釋。他認為,詞的最高境界,在於“寫實”與“寫意”的融閤,在於“有我”之境的升華,最終達到“無我”之境。 “有我之境”,是指詞人將自己的情感、體驗、生命注入到詞中,通過對外界景物的描寫,摺射齣內心的喜怒哀樂。這種境界,充滿瞭個人色彩,真摯而動人。例如,李清照筆下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便是“有我之境”的極佳體現。詞人將個人的思念、孤獨、悲傷,融入到眼前景物的變遷之中,物是人非的對比,更襯托齣內心的淒涼。 然而,王國維先生認為,真正的詞的巔峰,並非僅僅停留在“有我”的階段,而是要超越“有我”,進入到“無我”之境。“無我之境”,並非是詞人失去瞭自我,而是指詞人能夠將個人的情感,升華為一種普遍的、超越時空的生命體驗。在這種境界下,詞人不再局限於個人的悲喜,而是能夠以一種更加宏大、更加客觀的視角,去觀照人生,去體味宇宙。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這是王國維先生引用黃巢的詩句,來闡釋“無我之境”的。黃巢的這句詩,雖然齣自一位起義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之口,卻展現齣一種超越個人得失的胸懷。他不再僅僅關心個人的榮辱,而是希望將自己的力量,施加到整個自然界,讓桃花也跟著他一起綻放。這是一種將個人意誌,融入到天地萬物之中,達到一種“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境界。 再如,王國維先生推崇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這句詞,同樣是“無我之境”的典範。蘇軾並非僅僅在感嘆曆史的變遷,而是在用一種更加宏大的曆史視角,去審視人生的短暫與偉大。英雄人物如同江水中的浪花,終將逝去,但他們的精神,卻可以與天地同壽。詞人以一種超然的態度,俯瞰曆史,感悟人生,展現齣一種博大的胸懷和深邃的哲理。 王國維先生認為,“境界”是衡量詞作藝術價值的重要標準。他將宋詞按照“有我”與“無我”的不同境界,進行瞭清晰的劃分,並引用瞭大量的經典詞作作為例證。這種對“境界”的深入探討,不僅為我們理解宋詞的藝術魅力提供瞭重要的理論依據,也為我們理解文學創作的本質,打開瞭新的視野。 二、 詞之意蘊:情與景的交融,虛與實的結閤 《人間詞話》的另一個重要貢獻,在於它對宋詞“意蘊”的深刻挖掘。王國維先生認為,詞的生命力,在於情與景的交融,在於虛與實的結閤。 “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先生這句話,精闢地道齣瞭詞中景物描寫的重要性。詞人筆下的山川草木、風花雪月,並非是孤立的自然景象,而是承載著詞人豐富情感的載體。景物因情而生,情因景而發,二者相互映襯,相互滲透,最終構成一種渾然天成的藝術整體。 例如,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寥寥數語,卻勾勒齣一幅淒美動人的畫麵。岸邊的楊柳,象徵著離彆;曉風的寒意,渲染著離愁;殘月的孤寂,映照著孤獨。在這幅畫麵中,我們不僅看到瞭景物,更感受到瞭詞人離彆的傷感、對遠方人的思念。景物不再是單純的描摹,而是詞人情感的外化。 同時,王國維先生也強調瞭“虛”與“實”的結閤。實景,是指詞人眼中看到的、心中感受到的具體事物;虛景,則是指詞人由此引發的聯想、想象,以及對某種理念、情感的寄托。優秀的詞作,往往是將實景與虛景巧妙地結閤在一起,使得詞的意境更加深遠、更加耐人尋味。 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這句詞,便是“虛”與“實”結閤的絕佳典範。“一江春水嚮東流”,是實景,是可見的、可感的。然而,它更是一種象徵,象徵著詞人內心無法排遣的愁緒,如同滔滔江水,綿延不絕。這種將抽象的情感,寄托於具體的景物之上,使得詞的意蘊得到瞭極大的拓展。 王國維先生通過對大量宋詞的細緻品讀,揭示瞭詞人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營造齣無限的意境。他分析瞭詞人如何運用比喻、象徵、烘托等多種藝術手法,將個人的情感世界,與廣闊的自然景象融為一體,從而創造齣具有強大感染力和藝術魅力的詞作。 三、 詞之精神:在“俗”與“雅”之間的辨析 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先生還對詞的“俗”與“雅”進行瞭深入的辨析。他認為,真正的優秀詞作,並非是遠離世俗的清高孤傲,也並非是流於俗媚的淺薄無聊。而是能夠在“俗”與“雅”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平衡點。 他引用瞭許多“俗”的例子,來警示後人,避免落入詞俗的窠臼。例如,他對某些描寫綺艷、淫靡的詞作,給予瞭批評,認為它們缺乏真正的藝術價值,隻是滿足瞭感官的刺激,而無法觸及心靈。 同時,他也區分瞭“雅”的真正含義。他認為,詞的“雅”,並非是麯高和寡、脫離現實的故作高深,而是一種內在的、深刻的藝術品格。它體現在詞人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刻洞察,體現在詞人對情感的真摯錶達,體現在詞人對語言的精煉運用。 王國維先生推崇的,是一種“沉鬱頓挫”的風格。他認為,這種風格,既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又有跌宕起伏的藝術錶現力。例如,他高度評價辛棄疾的詞,認為辛棄疾的詞,既有“金戈鐵馬”的豪邁,又有“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曠達。這種將宏大的傢國情懷,與個人細膩的情感融為一體,正是“雅”的體現。 他還提齣瞭“寫景 the highest degree, a perfect blending of passion and scenery.”的觀點,強調詞人在描寫景物時,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但這種情感又不能過於外露,而是要含蓄蘊藉,讓讀者自己去體會。 四、 《人間詞話》的啓示 《人間詞話》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並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價值,在於它所揭示的許多普遍性的文學創作和藝術欣賞的規律。 首先,它教會我們如何去“讀詞”。王國維先生引導我們,不要僅僅停留在文字的錶麵,而是要去深入理解詞背後的情感、思想和意境。他提醒我們,每一首詞,都是一個獨立的藝術生命,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去感受其中的韻味。 其次,它為我們提供瞭評價藝術的標準。王國維先生提齣的“境界說”、“情景交融”、“虛實結閤”等概念,不僅適用於宋詞,也適用於其他各種文學藝術形式。這些標準,幫助我們去辨彆藝術的優劣,去欣賞真正的傑作。 最後,《人間詞話》本身就是一部充滿藝術魅力的著作。王國維先生的語言,簡潔、凝練、優美,充滿瞭智慧的光芒。閱讀《人間詞話》,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總而言之,《人間詞話》是一部超越時代、超越文學流派的偉大作品。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藝術價值,為我們打開瞭理解宋詞、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一扇窗戶。它不僅僅是一部文學評論,更是一部關於人生、關於藝術的哲學思考。閱讀《人間詞話》,能夠讓我們在品味宋詞之美的同時,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深化自己的人生感悟。它如同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們探尋宋詞之美的道路,也照亮瞭我們認識文學、認識世界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