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手工影像 [Handcrafted: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Handmade Print]

經典手工影像 [Handcrafted: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Handmade Print]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鍾建明,[美] 山姆·王,桑迪·肯 等 著,孔耐 譯
圖書標籤:
  • 手工
  • 版畫
  • 藝術
  • 攝影
  • 工藝
  • 手作
  • 印刷
  • 圖像
  • 創意
  • 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攝影齣版社
ISBN:9787551407076
版次:1
商品編碼:11550342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Handcrafted: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Handmade Print
開本:12開
齣版時間:2014-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經典手工影像》是關於古典印相工藝的一本攝影書。如果說數字攝影的復製性來源於銀鹽的膠片攝影或者說現代化的生産,那麼,手工印相從來就沒有和它們走到一起去過。時至今日,手機拍攝幾乎將攝影簡化到隻管按快門。數字化讓這種保障技術走到瞭頂端,“方便”也讓人在攝影中的控製作用最小化和同質化。然而,具有原始攝影特徵的手工印相涉及因素要復雜得多,並充滿不確定性,在它簡單的技術流程下讓操作存在著極大的可變性和選擇性。手工印相藝術除去影像內容的意義外,還具有形式的審美感。手工印相更象一門手工藝術,它所涉及的紙張、溫度、水質、空氣濕度以及時間控製都存在相互可變關係,需要豐富的經曆和經驗纔能駕馭。這恰恰給予瞭手工印相藝術原始意味的魅力,同樣是這種魅力吸引瞭一批充滿想象力的攝影藝術傢。

作者簡介

  山姆·王,齣生於中國大陸,在香港長大。1966年獲得美國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攝影專業藝術碩士學位(MFA),之後進入剋萊姆森大學(Clemson University)創立攝影專業。1982年成為剋萊姆森大學藝術教授。在1990年代,山姆·王和其他教師共同建立瞭數字圖像藝術(Digital Production Arts)的研究生專業。山姆·王把作為藝術形式的攝影教學貫穿其四十年教學生涯中。

  2006年,山姆·王退休,並成為剋萊姆森大學藝術係校友會的特聘教授。他的著作——《山姆·王:攝影探索40年》(Sam Wang:Four Decades of Photographic Explorations)由江蘇美術齣版社於2010年齣版。2012年,他獲得南卡羅萊納州州長頒布的伊麗莎白·維爾納藝術貢獻奬,以錶彰他對南卡羅萊納州作齣的藝術貢獻。山姆·王的作品被美國和中國的諸多博物館和大學的美術館收藏並展齣。

  

  桑迪·肯,是一位居住在南卡羅萊納州伊斯利市的藝術攝影傢。他是一位攝影曆史學傢,寫瞭數本有關西班牙攝影圖片發展的書,如《施密特·德·拉斯·赫拉斯:圖像1944-1960》(Schmidt de las Heras: Fotografías 1944 -1960)和《西班牙印象派攝影:畫意攝影的藝術和美學史,薩勞特斯》(El impresionismo fotográfico en Espa?a: Una historia de la técnica y de la estética de la fotografía pictorialista, Zarautz)。桑迪·肯主要使用以下幾種傳統手工印相工藝,包括碳素印相、鐵銀印相和鈀金印相。他在正式刊物和在綫資源中發錶瞭大量文章,其中包括視覺藝術(Photovison)、銀鹽攝影(Silvershotz)和大畫幅相機(View Camera)的攝影精選集。他指導瞭很多美國和其他國傢的多個碳素印相工作坊,同時也是《碳素和碳溴印相:當代單色印相工藝流程》(The Book of Carbon and Carbro: Contemporary Procedures for Monochrome Pigment Printmaking)的作者。

  剋裏斯蒂娜·Z·安德森,她的作品主要是以19世紀的手工印相工藝為主,特彆是樹膠重鉻酸鹽和奶酪工藝。她的作品在80多個展覽和齣版物中呈現給觀眾。她的著作——《攝影實踐指導手冊和樹膠印相以及其他神奇的接觸印相工藝》(The Experimental Photography Workbook and Gum Printing and Other Amazing Contact Printing Processes)在全球38個國傢暢銷。安德森渴望與教育者、攝影師分享曆史、教學方法、實踐方麵的資料,這是當代攝影中很小眾卻不斷增長的領域。安德森是美國濛大拿州立大學(Montana State University)攝影係的副教授。

  觀看更多她的作品:christinaZanderson.com

  

  鍾建明,南京藝術學院攝影係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有近40年專業攝影經曆。從事過繪畫、商業攝影、藝術攝影以及攝影教育等工作,中國攝影傢協會會員。

  作品曾在以下各類攝影展覽中得以展示:1982年全國青年攝影藝術展覽;1983年全國齣口商品廣告攝影展覽;1984年第十三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1985年江蘇青年藝術周大型現代藝術展;1986年由中國攝影傢協會選送參加法國等國展覽;1986年由中國攝影傢協會選送作品參加香港、澳門展覽 ;1987年江蘇省攝影傢協會主辦的《張安魯·程華·鍾建明》黑白攝影作品聯展;1987年在日本《朝日新聞》發錶作品;1988年拍攝《南京》,由香港大道文化有限公司齣版、中國圖書進齣口公司齣版發行;2000 年作品被收入《中國商業攝影年鑒》、《中國廣告攝影年鑒》;2004 年策劃並組織"2004中外攝影交流周",邀請瞭美、英、澳、日以及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等10多所中外高等院校的教授和學生同期舉辦14個攝影作品展;2004年獲中國攝影教育優秀教學奬 ;2007年應邀在韓國首爾舉辦《我在你的西南方》個人攝影展;2007年擔任由江蘇11名著名攝影傢參展的《這方水土》學院邀請展策展人 ;2013年擔任麗水國際攝影節肖恩·威《此處與彼處、此刻與當時》攝影展策展人;2013年擔任麗水國際攝影節崔雲、李曉、陳雷三人影展《不隻是觀看》策展人。

內頁插圖

目錄

一 前言我們如何看待古典手工印相藝術
1 重返昔日,尋找經典——鍾建明
2 質感、外觀與個性——山姆王
3 讓人癡迷的手工藝——桑迪肯
4 製作者的標記——剋裏斯蒂娜Z安德森

二 藝術傢作品
1 山姆·王
2 桑迪·肯
3 剋裏斯蒂娜·Z·安德森
4 鍾建明
5 迪剋·阿倫茨
6 吉爾·恩菲爾德
7 剋裏斯托弗·詹姆士
8 丹·埃斯塔布魯剋
9 道格拉斯·柯林斯
10 拜倫·布勞剋利
11 凱斯·泰勒
12 吉爾·施古平——伯剋霍爾德
13 約翰·剋雷格
14 布列塔尼·尼爾森
15 賈斯·貝剋爾
16 邁剋爾·弗裏剋
17 拉斐爾·加爾文
18 艾米·霍姆斯——喬治
19 菲利普·施瓦茨
20 特蕾莎·曼·哈頓——格蘭納夫
21 剋萊·哈濛
22 愛麗莎·莫塞爾·格林斯潘
23 馬剋·尼爾森
24 S·蓋爾·史蒂文斯
25 洛裏斯·梅迪奇
26 羅恩·裏德
27 艾麗·楊
28 辛西婭·休伯
29 哈倫·查普曼
30 濛蒂·麥卡琴
31 凱拉·貝蒂
32 謝爾比·科思
33 丹妮爾·馬倫斯
34 喬丹·沃霍爾

三 關於手工印相的討論
1 為什麼迷戀手工影像藝術
——鍾建明與山姆王的對話
2 解讀碳素印相
——山姆·王與桑迪·肯的對話
3 碳轉移印相工藝
4 鉑鈀金印相工藝

四 手工印相工藝介紹
1 印相工藝負片製作方法
2 碳素明膠印相工藝
3 蛋白法銀鹽工藝
4 溴化銀印相工藝
5 彩色奶酪印相工藝
6 化學製圖成像法
7 銅凹版印相工藝
8 藍曬印相工藝
9 彩色樹膠印相工藝
10 明膠蝕刻工藝
11 感光樹脂凹版工藝
13 鉑鈀金印相工藝
14 鹽紙印相工藝
15 鐵銀印相工藝
16 日光法工藝
17 濕版火棉膠工藝
後記——山姆王
參考書目

前言/序言


《光影匠心:手工影像的藝術與實踐》 在這充斥著數字濾鏡與即時生成的時代,我們似乎早已習慣瞭指尖輕觸屏幕便能獲得完美的圖像。然而,有一種古老而迷人的藝術形式,它不受製於冰冷的算法,不依賴於快速的迭代,而是將藝術傢、材料、時間與情感融為一體,創造齣獨一無二的光影印記——這便是手工影像。 《光影匠心:手工影像的藝術與實踐》將帶您潛入一個充滿溫度與質感的影像世界,去探索那些由雙手精心雕琢、經由時光沉澱的視覺傑作。本書並非對某個特定時期或某個特定流派的流水賬式介紹,而是一次深入的、多維度的藝術朝聖。它旨在喚醒您對影像本源的感知,重新認識並珍視那些承載著藝術傢靈魂與技藝的獨特印痕。 一、 喚醒指尖的觸感:手工影像的生命力 數字影像的便捷性毋庸置疑,但它也讓我們失去瞭對影像“物質性”的直接感知。一塊屏幕,無論多麼高清,始終隔著一層玻璃,無法觸碰到墨跡的凹凸,感受不到紙張的紋理,辨彆不齣顯影液在空氣中彌漫的獨特氣息。《光影匠心》則將帶領您重新連接這種久違的感官體驗。 本書將深入探討不同類型手工影像的製作過程,從古老的濕版攝影到現代的各種版畫技術,每一個步驟都凝聚著匠人的智慧與耐心。您將瞭解到,一張炭筆素描的細膩綫條背後,是藝術傢對光影的細緻觀察和對筆觸的反復推敲;一幅絲網印刷的海報,其鮮艷的色彩組閤與層疊的圖案,是藝術傢對顔料、網版和颳闆之間微妙關係的精準把握;一張銀鹽照片的誕生,則是一場與感光材料、化學藥劑和光綫相互作用的神秘儀式,每一次的曝光與顯影,都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與瑕疵,而這些“意外”往往正是手工影像的魅力所在。 我們將不僅僅停留在技術的層麵,更會深入挖掘這些手工技法如何賦予影像獨特的生命力。例如,銅版畫中精細的蝕刻綫條,能夠捕捉到縴毫畢現的細節,賦予畫麵一種永恒的、古典的美感;凹版印刷的立體感,使畫麵如同浮雕一般,觸手可及;木版畫粗獷有力的刀痕,則傳遞齣藝術傢直抒胸臆的激情與力量。這些都是數字技術難以完全復製的物質性特徵,它們讓每一張手工影像都擁有瞭獨一無二的“體溫”與“呼吸”。 二、 跨越時空的對話:手工影像的傳承與創新 手工影像的曆史是一部人類視覺錶達的宏大史詩,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文化的變遷息涹糾葛,共同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見的視覺世界。《光影匠心》將帶領您迴溯這條漫長而璀璨的河流,追溯那些奠定手工影像基石的偉大發明與實踐。 我們不會局限於簡單的技術梳理,而是著重探討這些技術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成為藝術傢們錶達思想、記錄現實、抒發情感的有力工具。從早期攝影師們在艱苦條件下進行濕版攝影的探索,到版畫藝術傢們如何利用有限的材料和工具創作齣影響時代的傑作,本書將為您呈現那些充滿挑戰與創意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光影匠心》將強調手工影像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的價值與意義。在數字技術席捲一切的今天,為何仍有如此多的藝術傢選擇迴歸手工?這背後是對技藝的尊重,是對過程的沉迷,更是對“原創性”與“獨特性”的堅守。本書將呈現當代藝術傢如何巧妙地將傳統手工技法與現代觀念相結閤,創造齣既有深厚曆史底蘊,又不乏前衛思考的全新影像作品。 您將看到,有人用現代的影像理念去指導傳統的版畫創作,打破瞭版畫固有的錶現形式;有人將數字掃描與手工印染結閤,在虛擬與現實之間架起橋梁;也有人迴歸最原始的材料,以極簡的方式探索影像的無限可能。這些創新不僅是對傳統技藝的緻敬,更是對手工影像生命力的再次證明,它們錶明,手工影像並非博物館裏的古董,而是依然充滿活力、能夠與當下對話的鮮活藝術。 三、 靈感之源:藝術傢的視角與實踐 《光影匠心》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它將帶您走進藝術傢的內心世界,聆聽他們的聲音,理解他們的創作哲學。本書將采訪和呈現多位在手工影像領域具有代錶性的藝術傢,他們將分享各自的創作經曆、技術心得以及對藝術的獨到見解。 您將瞭解到,藝術傢們如何從自然、生活、夢境中汲取靈感,如何將這些抽象的情感與意念轉化為具體的影像語言。他們會講述自己在探索不同製作技法過程中所遇到的睏難與突破,分享他們如何在材料的限製中尋找自由,以及如何通過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來完成一件作品。 本書將不僅僅是展示最終的成品,更重要的是展現藝術傢的創作過程。您將看到他們手稿中的塗鴉與草圖,瞭解他們如何構思構圖、選擇色彩;您會跟隨他們走進工作室,觀察他們如何調配顔料、製作版材、進行印刷;您甚至會感受到他們在每一次曝光、每一次颳印、每一次衝洗時所注入的專注與激情。這些細節將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一件手工影像的誕生,是藝術傢全身心投入的結晶,它蘊含著思想、情感、技術和時間的共同作用。 通過藝術傢的視角,您將領略到,手工影像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其視覺呈現,更在於其背後所蘊含的“人”的溫度。每一次不完美的痕跡,每一次細微的筆觸,都可能訴說著一個故事,傳遞著一種情感,這是數字影像所無法比擬的。 四、 走嚮創作:實踐的啓示與指引 《光影匠心》不僅是一本欣賞之書,更是一本實踐之書。對於有誌於探索手工影像創作的讀者,本書將提供寶貴的啓示與指引。 我們將介紹各種手工影像製作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法,並提供一些入門級的實踐建議。當然,我們不會提供詳盡到每一個細節的操作手冊,因為每一個藝術傢都有自己獨特的方法論,而且真正的學習往往來自於親手實踐與不斷試錯。但是,本書將為您勾勒齣清晰的路徑,點亮您探索的火花。 您將瞭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如紙張的吸墨性、顔料的顯色性、感光材料的敏感度等等。您也會認識到不同工具的作用,如不同類型的筆刷、颳刀、印版、相機等等。更重要的是,本書將鼓勵您打破對“完美”的迷戀,擁抱“不完美”中的驚喜。在手工影像的世界裏,不確定性往往是創造力的源泉。 《光影匠心》旨在激發您的好奇心,鼓勵您去嘗試,去體驗,去感受。也許您會從一本版畫的介紹中受到啓發,嘗試在傢中用簡單的材料製作一個簡單的木版畫;也許您會被銀鹽照片的獨特質感所吸引,開始學習基本的顯影衝洗技術。無論您選擇哪條路,本書都希望成為您探索手工影像世界的第一本讀物,為您提供最初的靈感和最堅定的信心。 結語 《光影匠心:手工影像的藝術與實踐》是一次對影像本源的緻敬,一次對人類創造力的禮贊。它邀請您放慢腳步,去感受光影的溫度,去觸摸影像的質感,去聆聽那些來自雙手與心靈深處的聲音。在這本書的引領下,您將不僅僅是觀賞者,更有可能成為探索者,發現手工影像那超越時間的永恒魅力,並在這個數字洪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獨特而溫暖的光影印記。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風格有一種強烈的復古情懷,但絕非是老氣橫鞦的模仿,而是在當代語境下對經典美學的提煉與重塑。內頁的字體選擇,那種帶有輕微筆鋒的襯綫體,與那些手工拓印的圖像形成瞭和諧的對話,它們在視覺上互相支撐,共同構建瞭一個沉靜而又充滿張力的閱讀空間。我尤其欣賞作者或編者對於作品的分類邏輯,它似乎並非嚴格遵循年代或媒介的單一軸綫,而是更側重於一種主題或情緒上的遞進關係,這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體驗像是一段精心編排的音樂會,有高潮,有沉思,有迴歸寜靜的尾聲。這種非綫性的組織方式,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手工影像”這一概念的理解邊界。

評分

當我閤上這本書時,腦海中浮現的不是某一張具體的圖像,而是一種關於“時間”和“勞動”的深刻共鳴。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創作”這一行為的物理本質。在當今這個強調即時反饋和無限復製的時代,這種需要耗費數日甚至數周,通過物理敲擊、颳擦、腐蝕纔能最終定型的藝術形式,顯得尤為珍貴和具有抵抗性。書中那些關於準備工作和後期處理的文字描述(如果假設有的話,我是在想象這種技藝的艱辛),無形中為每一件成品增添瞭時間的價值砝碼。這種對過程的強調,遠遠超越瞭單純的審美範疇,它更像是一份對傳統手工藝精神的緻敬宣言,提醒著我們,慢工齣細活,那種被汗水和耐心浸潤過的作品,其內在的力量是多麼強大。

評分

這本畫冊的裝幀設計本身就充滿瞭匠心獨運的味道,厚實的紙張手感紮實,油墨的觸感清晰可辨,仿佛能隔著封麵就觸摸到那些精心製作的版畫的紋理。色彩的運用上,尤其是在深色調的處理上,錶現齣瞭一種深邃而富有層次的質感,這種對物理媒介的尊重,讓人在翻閱的過程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創作者在每一個環節所投入的心力。我注意到一些作品的邊緣處理得非常細緻,手工裁切的痕跡非但沒有顯得粗糙,反而增添瞭一種獨特的、無可復製的生命力,這使得每一頁都像是一件獨立的藝術品,值得細細品味,而不是簡單地被快速瀏覽過去。書中對於光影的捕捉尤其令人驚嘆,那些黑白作品中微妙的灰色過渡,完全不像印刷品能輕易達到的效果,它要求觀者必須放慢腳步,去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光影變化,這種視覺上的沉浸感,是數字影像時代難以尋覓的寶貴體驗。

評分

細細品味這些版畫,我能感受到一種與觀者之間建立起來的、近乎私密的交流通道。那些微小的、肉眼不易察覺的瑕疵——或許是墨色未能完全均勻覆蓋的區域,或許是紙張在壓製過程中留下的輕微褶皺——非但沒有減損其價值,反而成瞭作品的“簽名”,標誌著它是一件獨一無二的、無法被復製的實體藝術品。這種“不完美中的完美”,正是手工製作的魅力所在。它挑戰瞭我們對“標準”和“量産”的固有認知,鼓勵我們去贊美那些獨特性和偶然性所帶來的視覺驚喜。這本書仿佛是一扇窗,讓現代人得以一窺那些凝固在紙上的,活著的技藝。

評分

我對其中幾幅抽象作品的解讀過程,簡直像是在進行一場偵探遊戲,作者巧妙地在看似隨機的筆觸和紋理中埋下瞭視覺的綫索,這些綫索引導著我不斷地深入,去探究那層薄薄的紙張背後所蘊含的、更為宏大或更為私密的情感結構。這種敘事方式,非常高明地避開瞭那種直白的、一覽無餘的錶達,而是采用瞭一種邀請式的姿態,讓讀者自己去完成“理解”的最後一步。尤其是在那些涉及自然主題的作品中,那種對材料本性的深刻理解躍然紙上,比如木刻的粗糲感、石版畫的細膩柔滑,都通過視覺被完美地轉譯瞭,這種跨媒介的感官轉化能力,著實展現瞭藝術傢高超的技藝和深厚的哲學思考。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十分剋製,大部分頁麵留白得恰到好處,為作品本身提供瞭呼吸的空間,避免瞭信息過載帶來的疲勞感,非常尊重讀者的獨立思考時間。

評分

整本書一半用來展示古典工藝作品,另一半介紹每種工藝和古典工藝大師訪談,書當做入門鑒賞還是不錯的,隻是各種工藝沒有特彆詳細去闡述,細節性的東西不多,

評分

整本書一半用來展示古典工藝作品,另一半介紹每種工藝和古典工藝大師訪談,書當做入門鑒賞還是不錯的,隻是各種工藝沒有特彆詳細去闡述,細節性的東西不多,

評分

不錯

評分

發貨速度快,包裝不夠嚴謹

評分

整本書一半用來展示古典工藝作品,另一半介紹每種工藝和古典工藝大師訪談,書當做入門鑒賞還是不錯的,隻是各種工藝沒有特彆詳細去闡述,細節性的東西不多,

評分

發貨速度快,包裝不夠嚴謹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整本書一半用來展示古典工藝作品,另一半介紹每種工藝和古典工藝大師訪談,書當做入門鑒賞還是不錯的,隻是各種工藝沒有特彆詳細去闡述,細節性的東西不多,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