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手工影像》是关于古典印相工艺的一本摄影书。如果说数字摄影的复制性来源于银盐的胶片摄影或者说现代化的生产,那么,手工印相从来就没有和它们走到一起去过。时至今日,手机拍摄几乎将摄影简化到只管按快门。数字化让这种保障技术走到了顶端,“方便”也让人在摄影中的控制作用最小化和同质化。然而,具有原始摄影特征的手工印相涉及因素要复杂得多,并充满不确定性,在它简单的技术流程下让操作存在着极大的可变性和选择性。手工印相艺术除去影像内容的意义外,还具有形式的审美感。手工印相更象一门手工艺术,它所涉及的纸张、温度、水质、空气湿度以及时间控制都存在相互可变关系,需要丰富的经历和经验才能驾驭。这恰恰给予了手工印相艺术原始意味的魅力,同样是这种魅力吸引了一批充满想象力的摄影艺术家。
山姆·王,出生于中国大陆,在香港长大。1966年获得美国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摄影专业艺术硕士学位(MFA),之后进入克莱姆森大学(Clemson University)创立摄影专业。1982年成为克莱姆森大学艺术教授。在1990年代,山姆·王和其他教师共同建立了数字图像艺术(Digital Production Arts)的研究生专业。山姆·王把作为艺术形式的摄影教学贯穿其四十年教学生涯中。
2006年,山姆·王退休,并成为克莱姆森大学艺术系校友会的特聘教授。他的著作——《山姆·王:摄影探索40年》(Sam Wang:Four Decades of Photographic Explorations)由江苏美术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2012年,他获得南卡罗莱纳州州长颁布的伊丽莎白·维尔纳艺术贡献奖,以表彰他对南卡罗莱纳州作出的艺术贡献。山姆·王的作品被美国和中国的诸多博物馆和大学的美术馆收藏并展出。
桑迪·肯,是一位居住在南卡罗莱纳州伊斯利市的艺术摄影家。他是一位摄影历史学家,写了数本有关西班牙摄影图片发展的书,如《施密特·德·拉斯·赫拉斯:图像1944-1960》(Schmidt de las Heras: Fotografías 1944 -1960)和《西班牙印象派摄影:画意摄影的艺术和美学史,萨劳特斯》(El impresionismo fotográfico en Espa?a: Una historia de la técnica y de la estética de la fotografía pictorialista, Zarautz)。桑迪·肯主要使用以下几种传统手工印相工艺,包括碳素印相、铁银印相和钯金印相。他在正式刊物和在线资源中发表了大量文章,其中包括视觉艺术(Photovison)、银盐摄影(Silvershotz)和大画幅相机(View Camera)的摄影精选集。他指导了很多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多个碳素印相工作坊,同时也是《碳素和碳溴印相:当代单色印相工艺流程》(The Book of Carbon and Carbro: Contemporary Procedures for Monochrome Pigment Printmaking)的作者。
克里斯蒂娜·Z·安德森,她的作品主要是以19世纪的手工印相工艺为主,特别是树胶重铬酸盐和奶酪工艺。她的作品在80多个展览和出版物中呈现给观众。她的著作——《摄影实践指导手册和树胶印相以及其他神奇的接触印相工艺》(The Experimental Photography Workbook and Gum Printing and Other Amazing Contact Printing Processes)在全球38个国家畅销。安德森渴望与教育者、摄影师分享历史、教学方法、实践方面的资料,这是当代摄影中很小众却不断增长的领域。安德森是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Montana State University)摄影系的副教授。
观看更多她的作品:christinaZanderson.com
钟建明,南京艺术学院摄影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有近40年专业摄影经历。从事过绘画、商业摄影、艺术摄影以及摄影教育等工作,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作品曾在以下各类摄影展览中得以展示:1982年全国青年摄影艺术展览;1983年全国出口商品广告摄影展览;1984年第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85年江苏青年艺术周大型现代艺术展;1986年由中国摄影家协会选送参加法国等国展览;1986年由中国摄影家协会选送作品参加香港、澳门展览 ;1987年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张安鲁·程华·钟建明》黑白摄影作品联展;1987年在日本《朝日新闻》发表作品;1988年拍摄《南京》,由香港大道文化有限公司出版、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出版发行;2000 年作品被收入《中国商业摄影年鉴》、《中国广告摄影年鉴》;2004 年策划并组织"2004中外摄影交流周",邀请了美、英、澳、日以及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10多所中外高等院校的教授和学生同期举办14个摄影作品展;2004年获中国摄影教育优秀教学奖 ;2007年应邀在韩国首尔举办《我在你的西南方》个人摄影展;2007年担任由江苏11名著名摄影家参展的《这方水土》学院邀请展策展人 ;2013年担任丽水国际摄影节肖恩·威《此处与彼处、此刻与当时》摄影展策展人;2013年担任丽水国际摄影节崔云、李晓、陈雷三人影展《不只是观看》策展人。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某一张具体的图像,而是一种关于“时间”和“劳动”的深刻共鸣。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创作”这一行为的物理本质。在当今这个强调即时反馈和无限复制的时代,这种需要耗费数日甚至数周,通过物理敲击、刮擦、腐蚀才能最终定型的艺术形式,显得尤为珍贵和具有抵抗性。书中那些关于准备工作和后期处理的文字描述(如果假设有的话,我是在想象这种技艺的艰辛),无形中为每一件成品增添了时间的价值砝码。这种对过程的强调,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审美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对传统手工艺精神的致敬宣言,提醒着我们,慢工出细活,那种被汗水和耐心浸润过的作品,其内在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评分细细品味这些版画,我能感受到一种与观者之间建立起来的、近乎私密的交流通道。那些微小的、肉眼不易察觉的瑕疵——或许是墨色未能完全均匀覆盖的区域,或许是纸张在压制过程中留下的轻微褶皱——非但没有减损其价值,反而成了作品的“签名”,标志着它是一件独一无二的、无法被复制的实体艺术品。这种“不完美中的完美”,正是手工制作的魅力所在。它挑战了我们对“标准”和“量产”的固有认知,鼓励我们去赞美那些独特性和偶然性所带来的视觉惊喜。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现代人得以一窥那些凝固在纸上的,活着的技艺。
评分我对其中几幅抽象作品的解读过程,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侦探游戏,作者巧妙地在看似随机的笔触和纹理中埋下了视觉的线索,这些线索引导着我不断地深入,去探究那层薄薄的纸张背后所蕴含的、更为宏大或更为私密的情感结构。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高明地避开了那种直白的、一览无余的表达,而是采用了一种邀请式的姿态,让读者自己去完成“理解”的最后一步。尤其是在那些涉及自然主题的作品中,那种对材料本性的深刻理解跃然纸上,比如木刻的粗粝感、石版画的细腻柔滑,都通过视觉被完美地转译了,这种跨媒介的感官转化能力,着实展现了艺术家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哲学思考。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克制,大部分页面留白得恰到好处,为作品本身提供了呼吸的空间,避免了信息过载带来的疲劳感,非常尊重读者的独立思考时间。
评分这本画册的装帧设计本身就充满了匠心独运的味道,厚实的纸张手感扎实,油墨的触感清晰可辨,仿佛能隔着封面就触摸到那些精心制作的版画的纹理。色彩的运用上,尤其是在深色调的处理上,表现出了一种深邃而富有层次的质感,这种对物理媒介的尊重,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创作者在每一个环节所投入的心力。我注意到一些作品的边缘处理得非常细致,手工裁切的痕迹非但没有显得粗糙,反而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无可复制的生命力,这使得每一页都像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值得细细品味,而不是简单地被快速浏览过去。书中对于光影的捕捉尤其令人惊叹,那些黑白作品中微妙的灰色过渡,完全不像印刷品能轻易达到的效果,它要求观者必须放慢脚步,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光影变化,这种视觉上的沉浸感,是数字影像时代难以寻觅的宝贵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风格有一种强烈的复古情怀,但绝非是老气横秋的模仿,而是在当代语境下对经典美学的提炼与重塑。内页的字体选择,那种带有轻微笔锋的衬线体,与那些手工拓印的图像形成了和谐的对话,它们在视觉上互相支撑,共同构建了一个沉静而又充满张力的阅读空间。我尤其欣赏作者或编者对于作品的分类逻辑,它似乎并非严格遵循年代或媒介的单一轴线,而是更侧重于一种主题或情绪上的递进关系,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像是一段精心编排的音乐会,有高潮,有沉思,有回归宁静的尾声。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手工影像”这一概念的理解边界。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发货速度快,包装不够严谨
评分发货速度快,包装不够严谨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整本书一半用来展示古典工艺作品,另一半介绍每种工艺和古典工艺大师访谈,书当做入门鉴赏还是不错的,只是各种工艺没有特别详细去阐述,细节性的东西不多,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