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手工影像 [Handcrafted: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Handmade Print]

经典手工影像 [Handcrafted: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Handmade Prin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钟建明,[美] 山姆·王,桑迪·肯 等 著,孔耐 译
图书标签:
  • 手工
  • 版画
  • 艺术
  • 摄影
  • 工艺
  • 手作
  • 印刷
  • 图像
  • 创意
  • 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514070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034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Handcrafted: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Handmade Print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经典手工影像》是关于古典印相工艺的一本摄影书。如果说数字摄影的复制性来源于银盐的胶片摄影或者说现代化的生产,那么,手工印相从来就没有和它们走到一起去过。时至今日,手机拍摄几乎将摄影简化到只管按快门。数字化让这种保障技术走到了顶端,“方便”也让人在摄影中的控制作用最小化和同质化。然而,具有原始摄影特征的手工印相涉及因素要复杂得多,并充满不确定性,在它简单的技术流程下让操作存在着极大的可变性和选择性。手工印相艺术除去影像内容的意义外,还具有形式的审美感。手工印相更象一门手工艺术,它所涉及的纸张、温度、水质、空气湿度以及时间控制都存在相互可变关系,需要丰富的经历和经验才能驾驭。这恰恰给予了手工印相艺术原始意味的魅力,同样是这种魅力吸引了一批充满想象力的摄影艺术家。

作者简介

  山姆·王,出生于中国大陆,在香港长大。1966年获得美国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摄影专业艺术硕士学位(MFA),之后进入克莱姆森大学(Clemson University)创立摄影专业。1982年成为克莱姆森大学艺术教授。在1990年代,山姆·王和其他教师共同建立了数字图像艺术(Digital Production Arts)的研究生专业。山姆·王把作为艺术形式的摄影教学贯穿其四十年教学生涯中。

  2006年,山姆·王退休,并成为克莱姆森大学艺术系校友会的特聘教授。他的著作——《山姆·王:摄影探索40年》(Sam Wang:Four Decades of Photographic Explorations)由江苏美术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2012年,他获得南卡罗莱纳州州长颁布的伊丽莎白·维尔纳艺术贡献奖,以表彰他对南卡罗莱纳州作出的艺术贡献。山姆·王的作品被美国和中国的诸多博物馆和大学的美术馆收藏并展出。

  

  桑迪·肯,是一位居住在南卡罗莱纳州伊斯利市的艺术摄影家。他是一位摄影历史学家,写了数本有关西班牙摄影图片发展的书,如《施密特·德·拉斯·赫拉斯:图像1944-1960》(Schmidt de las Heras: Fotografías 1944 -1960)和《西班牙印象派摄影:画意摄影的艺术和美学史,萨劳特斯》(El impresionismo fotográfico en Espa?a: Una historia de la técnica y de la estética de la fotografía pictorialista, Zarautz)。桑迪·肯主要使用以下几种传统手工印相工艺,包括碳素印相、铁银印相和钯金印相。他在正式刊物和在线资源中发表了大量文章,其中包括视觉艺术(Photovison)、银盐摄影(Silvershotz)和大画幅相机(View Camera)的摄影精选集。他指导了很多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多个碳素印相工作坊,同时也是《碳素和碳溴印相:当代单色印相工艺流程》(The Book of Carbon and Carbro: Contemporary Procedures for Monochrome Pigment Printmaking)的作者。

  克里斯蒂娜·Z·安德森,她的作品主要是以19世纪的手工印相工艺为主,特别是树胶重铬酸盐和奶酪工艺。她的作品在80多个展览和出版物中呈现给观众。她的著作——《摄影实践指导手册和树胶印相以及其他神奇的接触印相工艺》(The Experimental Photography Workbook and Gum Printing and Other Amazing Contact Printing Processes)在全球38个国家畅销。安德森渴望与教育者、摄影师分享历史、教学方法、实践方面的资料,这是当代摄影中很小众却不断增长的领域。安德森是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Montana State University)摄影系的副教授。

  观看更多她的作品:christinaZanderson.com

  

  钟建明,南京艺术学院摄影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有近40年专业摄影经历。从事过绘画、商业摄影、艺术摄影以及摄影教育等工作,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作品曾在以下各类摄影展览中得以展示:1982年全国青年摄影艺术展览;1983年全国出口商品广告摄影展览;1984年第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85年江苏青年艺术周大型现代艺术展;1986年由中国摄影家协会选送参加法国等国展览;1986年由中国摄影家协会选送作品参加香港、澳门展览 ;1987年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张安鲁·程华·钟建明》黑白摄影作品联展;1987年在日本《朝日新闻》发表作品;1988年拍摄《南京》,由香港大道文化有限公司出版、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出版发行;2000 年作品被收入《中国商业摄影年鉴》、《中国广告摄影年鉴》;2004 年策划并组织"2004中外摄影交流周",邀请了美、英、澳、日以及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10多所中外高等院校的教授和学生同期举办14个摄影作品展;2004年获中国摄影教育优秀教学奖 ;2007年应邀在韩国首尔举办《我在你的西南方》个人摄影展;2007年担任由江苏11名著名摄影家参展的《这方水土》学院邀请展策展人 ;2013年担任丽水国际摄影节肖恩·威《此处与彼处、此刻与当时》摄影展策展人;2013年担任丽水国际摄影节崔云、李晓、陈雷三人影展《不只是观看》策展人。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前言我们如何看待古典手工印相艺术
1 重返昔日,寻找经典——钟建明
2 质感、外观与个性——山姆王
3 让人痴迷的手工艺——桑迪肯
4 制作者的标记——克里斯蒂娜Z安德森

二 艺术家作品
1 山姆·王
2 桑迪·肯
3 克里斯蒂娜·Z·安德森
4 钟建明
5 迪克·阿伦茨
6 吉尔·恩菲尔德
7 克里斯托弗·詹姆士
8 丹·埃斯塔布鲁克
9 道格拉斯·柯林斯
10 拜伦·布劳克利
11 凯斯·泰勒
12 吉尔·施古平——伯克霍尔德
13 约翰·克雷格
14 布列塔尼·尼尔森
15 贾斯·贝克尔
16 迈克尔·弗里克
17 拉斐尔·加尔文
18 艾米·霍姆斯——乔治
19 菲利普·施瓦茨
20 特蕾莎·曼·哈顿——格兰纳夫
21 克莱·哈蒙
22 爱丽莎·莫塞尔·格林斯潘
23 马克·尼尔森
24 S·盖尔·史蒂文斯
25 洛里斯·梅迪奇
26 罗恩·里德
27 艾丽·杨
28 辛西娅·休伯
29 哈伦·查普曼
30 蒙蒂·麦卡琴
31 凯拉·贝蒂
32 谢尔比·科思
33 丹妮尔·马伦斯
34 乔丹·沃霍尔

三 关于手工印相的讨论
1 为什么迷恋手工影像艺术
——钟建明与山姆王的对话
2 解读碳素印相
——山姆·王与桑迪·肯的对话
3 碳转移印相工艺
4 铂钯金印相工艺

四 手工印相工艺介绍
1 印相工艺负片制作方法
2 碳素明胶印相工艺
3 蛋白法银盐工艺
4 溴化银印相工艺
5 彩色奶酪印相工艺
6 化学制图成像法
7 铜凹版印相工艺
8 蓝晒印相工艺
9 彩色树胶印相工艺
10 明胶蚀刻工艺
11 感光树脂凹版工艺
13 铂钯金印相工艺
14 盐纸印相工艺
15 铁银印相工艺
16 日光法工艺
17 湿版火棉胶工艺
后记——山姆王
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光影匠心:手工影像的艺术与实践》 在这充斥着数字滤镜与即时生成的时代,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指尖轻触屏幕便能获得完美的图像。然而,有一种古老而迷人的艺术形式,它不受制于冰冷的算法,不依赖于快速的迭代,而是将艺术家、材料、时间与情感融为一体,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光影印记——这便是手工影像。 《光影匠心:手工影像的艺术与实践》将带您潜入一个充满温度与质感的影像世界,去探索那些由双手精心雕琢、经由时光沉淀的视觉杰作。本书并非对某个特定时期或某个特定流派的流水账式介绍,而是一次深入的、多维度的艺术朝圣。它旨在唤醒您对影像本源的感知,重新认识并珍视那些承载着艺术家灵魂与技艺的独特印痕。 一、 唤醒指尖的触感:手工影像的生命力 数字影像的便捷性毋庸置疑,但它也让我们失去了对影像“物质性”的直接感知。一块屏幕,无论多么高清,始终隔着一层玻璃,无法触碰到墨迹的凹凸,感受不到纸张的纹理,辨别不出显影液在空气中弥漫的独特气息。《光影匠心》则将带领您重新连接这种久违的感官体验。 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手工影像的制作过程,从古老的湿版摄影到现代的各种版画技术,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耐心。您将了解到,一张炭笔素描的细腻线条背后,是艺术家对光影的细致观察和对笔触的反复推敲;一幅丝网印刷的海报,其鲜艳的色彩组合与层叠的图案,是艺术家对颜料、网版和刮板之间微妙关系的精准把握;一张银盐照片的诞生,则是一场与感光材料、化学药剂和光线相互作用的神秘仪式,每一次的曝光与显影,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与瑕疵,而这些“意外”往往正是手工影像的魅力所在。 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更会深入挖掘这些手工技法如何赋予影像独特的生命力。例如,铜版画中精细的蚀刻线条,能够捕捉到纤毫毕现的细节,赋予画面一种永恒的、古典的美感;凹版印刷的立体感,使画面如同浮雕一般,触手可及;木版画粗犷有力的刀痕,则传递出艺术家直抒胸臆的激情与力量。这些都是数字技术难以完全复制的物质性特征,它们让每一张手工影像都拥有了独一无二的“体温”与“呼吸”。 二、 跨越时空的对话:手工影像的传承与创新 手工影像的历史是一部人类视觉表达的宏大史诗,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的变迁息涹纠葛,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视觉世界。《光影匠心》将带领您回溯这条漫长而璀璨的河流,追溯那些奠定手工影像基石的伟大发明与实践。 我们不会局限于简单的技术梳理,而是着重探讨这些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成为艺术家们表达思想、记录现实、抒发情感的有力工具。从早期摄影师们在艰苦条件下进行湿版摄影的探索,到版画艺术家们如何利用有限的材料和工具创作出影响时代的杰作,本书将为您呈现那些充满挑战与创意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光影匠心》将强调手工影像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价值与意义。在数字技术席卷一切的今天,为何仍有如此多的艺术家选择回归手工?这背后是对技艺的尊重,是对过程的沉迷,更是对“原创性”与“独特性”的坚守。本书将呈现当代艺术家如何巧妙地将传统手工技法与现代观念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深厚历史底蕴,又不乏前卫思考的全新影像作品。 您将看到,有人用现代的影像理念去指导传统的版画创作,打破了版画固有的表现形式;有人将数字扫描与手工印染结合,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架起桥梁;也有人回归最原始的材料,以极简的方式探索影像的无限可能。这些创新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致敬,更是对手工影像生命力的再次证明,它们表明,手工影像并非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依然充满活力、能够与当下对话的鲜活艺术。 三、 灵感之源:艺术家的视角与实践 《光影匠心》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将带您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聆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创作哲学。本书将采访和呈现多位在手工影像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他们将分享各自的创作经历、技术心得以及对艺术的独到见解。 您将了解到,艺术家们如何从自然、生活、梦境中汲取灵感,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情感与意念转化为具体的影像语言。他们会讲述自己在探索不同制作技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突破,分享他们如何在材料的限制中寻找自由,以及如何通过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来完成一件作品。 本书将不仅仅是展示最终的成品,更重要的是展现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您将看到他们手稿中的涂鸦与草图,了解他们如何构思构图、选择色彩;您会跟随他们走进工作室,观察他们如何调配颜料、制作版材、进行印刷;您甚至会感受到他们在每一次曝光、每一次刮印、每一次冲洗时所注入的专注与激情。这些细节将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一件手工影像的诞生,是艺术家全身心投入的结晶,它蕴含着思想、情感、技术和时间的共同作用。 通过艺术家的视角,您将领略到,手工影像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视觉呈现,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人”的温度。每一次不完美的痕迹,每一次细微的笔触,都可能诉说着一个故事,传递着一种情感,这是数字影像所无法比拟的。 四、 走向创作:实践的启示与指引 《光影匠心》不仅是一本欣赏之书,更是一本实践之书。对于有志于探索手工影像创作的读者,本书将提供宝贵的启示与指引。 我们将介绍各种手工影像制作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法,并提供一些入门级的实践建议。当然,我们不会提供详尽到每一个细节的操作手册,因为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而且真正的学习往往来自于亲手实践与不断试错。但是,本书将为您勾勒出清晰的路径,点亮您探索的火花。 您将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如纸张的吸墨性、颜料的显色性、感光材料的敏感度等等。您也会认识到不同工具的作用,如不同类型的笔刷、刮刀、印版、相机等等。更重要的是,本书将鼓励您打破对“完美”的迷恋,拥抱“不完美”中的惊喜。在手工影像的世界里,不确定性往往是创造力的源泉。 《光影匠心》旨在激发您的好奇心,鼓励您去尝试,去体验,去感受。也许您会从一本版画的介绍中受到启发,尝试在家中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木版画;也许您会被银盐照片的独特质感所吸引,开始学习基本的显影冲洗技术。无论您选择哪条路,本书都希望成为您探索手工影像世界的第一本读物,为您提供最初的灵感和最坚定的信心。 结语 《光影匠心:手工影像的艺术与实践》是一次对影像本源的致敬,一次对人类创造力的礼赞。它邀请您放慢脚步,去感受光影的温度,去触摸影像的质感,去聆听那些来自双手与心灵深处的声音。在这本书的引领下,您将不仅仅是观赏者,更有可能成为探索者,发现手工影像那超越时间的永恒魅力,并在这个数字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而温暖的光影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某一张具体的图像,而是一种关于“时间”和“劳动”的深刻共鸣。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创作”这一行为的物理本质。在当今这个强调即时反馈和无限复制的时代,这种需要耗费数日甚至数周,通过物理敲击、刮擦、腐蚀才能最终定型的艺术形式,显得尤为珍贵和具有抵抗性。书中那些关于准备工作和后期处理的文字描述(如果假设有的话,我是在想象这种技艺的艰辛),无形中为每一件成品增添了时间的价值砝码。这种对过程的强调,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审美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对传统手工艺精神的致敬宣言,提醒着我们,慢工出细活,那种被汗水和耐心浸润过的作品,其内在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评分

细细品味这些版画,我能感受到一种与观者之间建立起来的、近乎私密的交流通道。那些微小的、肉眼不易察觉的瑕疵——或许是墨色未能完全均匀覆盖的区域,或许是纸张在压制过程中留下的轻微褶皱——非但没有减损其价值,反而成了作品的“签名”,标志着它是一件独一无二的、无法被复制的实体艺术品。这种“不完美中的完美”,正是手工制作的魅力所在。它挑战了我们对“标准”和“量产”的固有认知,鼓励我们去赞美那些独特性和偶然性所带来的视觉惊喜。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现代人得以一窥那些凝固在纸上的,活着的技艺。

评分

我对其中几幅抽象作品的解读过程,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侦探游戏,作者巧妙地在看似随机的笔触和纹理中埋下了视觉的线索,这些线索引导着我不断地深入,去探究那层薄薄的纸张背后所蕴含的、更为宏大或更为私密的情感结构。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高明地避开了那种直白的、一览无余的表达,而是采用了一种邀请式的姿态,让读者自己去完成“理解”的最后一步。尤其是在那些涉及自然主题的作品中,那种对材料本性的深刻理解跃然纸上,比如木刻的粗粝感、石版画的细腻柔滑,都通过视觉被完美地转译了,这种跨媒介的感官转化能力,着实展现了艺术家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哲学思考。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克制,大部分页面留白得恰到好处,为作品本身提供了呼吸的空间,避免了信息过载带来的疲劳感,非常尊重读者的独立思考时间。

评分

这本画册的装帧设计本身就充满了匠心独运的味道,厚实的纸张手感扎实,油墨的触感清晰可辨,仿佛能隔着封面就触摸到那些精心制作的版画的纹理。色彩的运用上,尤其是在深色调的处理上,表现出了一种深邃而富有层次的质感,这种对物理媒介的尊重,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创作者在每一个环节所投入的心力。我注意到一些作品的边缘处理得非常细致,手工裁切的痕迹非但没有显得粗糙,反而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无可复制的生命力,这使得每一页都像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值得细细品味,而不是简单地被快速浏览过去。书中对于光影的捕捉尤其令人惊叹,那些黑白作品中微妙的灰色过渡,完全不像印刷品能轻易达到的效果,它要求观者必须放慢脚步,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光影变化,这种视觉上的沉浸感,是数字影像时代难以寻觅的宝贵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风格有一种强烈的复古情怀,但绝非是老气横秋的模仿,而是在当代语境下对经典美学的提炼与重塑。内页的字体选择,那种带有轻微笔锋的衬线体,与那些手工拓印的图像形成了和谐的对话,它们在视觉上互相支撑,共同构建了一个沉静而又充满张力的阅读空间。我尤其欣赏作者或编者对于作品的分类逻辑,它似乎并非严格遵循年代或媒介的单一轴线,而是更侧重于一种主题或情绪上的递进关系,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像是一段精心编排的音乐会,有高潮,有沉思,有回归宁静的尾声。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手工影像”这一概念的理解边界。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发货速度快,包装不够严谨

评分

发货速度快,包装不够严谨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整本书一半用来展示古典工艺作品,另一半介绍每种工艺和古典工艺大师访谈,书当做入门鉴赏还是不错的,只是各种工艺没有特别详细去阐述,细节性的东西不多,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