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修订版)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不同于市面上那些过于古板、墨守成规的学术书籍,这本书采用了雅致的米白色纸张,手感温润而有质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阅读。封面设计上,它巧妙地融入了太极图的抽象元素,但处理得非常现代和含蓄,没有落入俗套,既体现了主题的深邃,又不失当代学术著作应有的简洁与大气。即便是摆在书架上,它也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散发着一种沉静而高贵的气质。装帧的细微处,比如字体选择的考究,内文的排版疏密有致,都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尊重与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这种外在的精致,无疑为阅读过程增添了仪式感,让人在接触书本的瞬间,就对其中蕴含的学问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和期待。我非常欣赏这种对细节的坚持,它让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成为了可以被细细品味的文化载体。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作者在处理“经”与“传”的关系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批判性思维。这绝非简单的注释或解读,而是一种深入到文本内核的解构与重构。作者并没有盲目地尊崇任何一家之言,而是以现代学术的审慎态度,对历代注疏的合理性、时代局限性进行了犀利的剖析。例如,对于某些被奉为圭臬的传统解释,作者能够精准地指出其论证上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基于更扎实文献基础或逻辑推演的新见解。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正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关键所在。它鼓励读者也跳出既有的框架,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去面对经典,从而在继承中有所创新,而不是亦步亦趋。这种学风非常可贵。
评分这本书的修订版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其对当代学术前沿的关照与融合。新论的部分,明显吸纳了近年来跨学科研究的成果,将一些原本看似与易学关联不大的现代科学、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框架,巧妙地引入到对《周易》符号系统和思维模式的阐释中。这种融会贯通的尝试,使得原本被视为玄奥的古代智慧,突然间获得了新的解释支点,显得既古老又充满未来感。它似乎在暗示,易学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瑰宝,更是一种可以被现代人重新激活和运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认知工具。这种大胆而审慎的跨界,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传统经典的想象空间,让人读后意犹未尽,迫不及待地想将其理论运用到现实的思考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读之下,便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作者在阐述那些历经千年的易学思想时,丝毫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窠臼,而是用一种既精准又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复杂的概念层层剥开,引人入胜。尤其在分析某些经典段落的歧义时,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推理过程清晰流畅,仿佛引领着读者一同走进了古代先哲的思维迷宫,并最终找到了那把开启智慧的钥匙。读起来,你会觉得这不是在“啃”一本教材,而是在与一位渊博却不失亲和力的智者进行深入的交谈。这种叙事上的张力,使得即便是对《周易》初涉足的读者,也能被牢牢吸引,不觉枯燥。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遥远的古代智慧与当代的理解需求,让古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易学史”部分的处理方式。很多同类著作往往倾向于线性叙述,简单罗列历代学者的观点和流派,容易造成知识点的堆砌感。然而,这部新论的处理角度却显得非常独特和高明。它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更像是一幅动态的演化图景,着重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潮是如何影响易学解释的侧重点和方法论的嬗变。作者似乎在追踪一种“思想的基因”,看它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土壤中变异、发展和融合的。这种宏观的视角,使得对《周易》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文字本身,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哲学乃至政治变迁的背景下进行审视,极大地提升了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读完后,我对易学的发展脉络有了脱胎换骨的认识。
评分六:爻辞,指单条爻的说明、描述文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如“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同一卦六条爻辞间相对独立、相对静止但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表示不同时间、阶段事物的发展状态,以构成完整的发展、发生过程即全卦六爻整体内容总结—卦辞。
评分七:上卦与下卦和内卦与外卦,因六十四卦最初由三爻八经卦重之演变而成:“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所以六爻卦亦可以分解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四、五、上为(上卦)或“外卦”,初、二、三为“下卦”或“内卦”。如“复”卦,上“地”下“震”,内“震”外“地”,“谦”卦为“坤”上“艮”下,内“艮”外“坤”。
评分一:爻,卦画的基本单位为“爻”,爻分奇画与偶画,奇画由一条长的横线而成“—”,俗称“阳爻”;偶画是以两条断开的横线而成“--”,俗称“阴爻”。每一卦从最底层数起,总共有六爻,六爻以不同的奇画偶画配搭,形成八八六十四种不同的组合。按易天地人三才观,初、二爻代表地,奇画为刚偶画为柔,三、四爻代表人,奇画为义偶画为仁,五、上爻代表天,奇画为阳偶画为阴。所以用“阳爻”“阴爻”称谓奇画与偶画,是泛阴阳论的表现。
评分《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评分正版干净有塑封无翻看污渍满意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本书包括:《周易》乾坤两卦卦爻辞新解;坤卦卦名探原兼论八卦卦气说产生的时代;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等内容。
评分好,快
评分本书汇集了作者2000年以前关于《周易》经传、易学史以及帛书《易传》、楚简《周易》研究的17篇论作及2篇附录,又加上了作者新刊的4篇论文、1篇专访,全面反映了作者20年来易学研究的成果及心路历程,不仅代表了当代易学研究的最新水平,也是当代经学研究、古典学研究工作的典范,适合文史哲专业工作者和易学爱好者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