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学文集(注释版)

康德美学文集(注释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康德 著,李秋零 等 译
图书标签:
  • 康德
  • 美学
  • 哲学
  • 西方哲学
  • 德语哲学
  • 经典著作
  • 注释本
  • 艺术理论
  • 审美学
  • 启蒙运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53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09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康德关于美学的全部相关著述,含《判断力批判》、《关于美感和崇高感的考察》等著述和相关著作摘编,书中所收入的著作、文章均由译者增译了《科学院版编者导言》和科学院版编者注,并在必要的地方加了少量的译者注。

作者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启蒙运动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
  其前期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是《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1755),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期的哲学研究成果主要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三大批判”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给哲学界带来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哥白尼革命”(又称“开普勒改革”)。

  李秋零,河南唐河人,1957年生,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督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多部专著。译有《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康德书信百封》、《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社会科学方法论》、《从黑格尔到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神学与哲学》等三十余部西方学术名著。在中外学刊发表《中世纪神秘主义神学的难题与出路》、《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与中国老庄哲学》、《康德论人性根本恶及人的改恶向善》、《康德何以步安瑟尔谟的后尘?》、《神学与文化的互动》、《古希腊哲学解神话的过程及其结果》、《基督教理论化的起因及其结果》、《汉语神学的历史反思》等数十篇论文。

目录

科学院版编者导言
前言
导论
整部作品的划分
第一部分审美判断力的批判
第一卷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
第一章美者的分析论
鉴赏判断的第一契机,按照质来看
鉴赏判断的第二契机,按照量来看
鉴赏判断的第三契机,按照在它们里面所考察的目的的关系来看
鉴赏判断的第四契机,按照对对象的愉悦的模态来看
对分析论第一章的总附释
第二章崇高者的分析论
一、数学的崇高者
二、自然的力学的崇高者
反思性的审美判断力之说明的总附释
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
第二卷审美判断力的辩证论
第二部分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
第一卷目的论判断力的分析论
第二卷目的论判断力的辩证论
附录目的论判断力的方法论
目的论的总附释
相关论述
关于美感和崇高感的考察
科学院版编者导言
第一章论崇高感和美感的不同对象
第二章论人身上崇高和美的品性
第三章论两性相对关系中美与崇高的区别
第四章就其建立在不同的崇高感和美感之上论各种民族特性
愉快和不快的情感
划分
论感性的愉快

《康德美学文集(注释版)》是一部旨在深入探索德国古典哲学巨匠伊曼努尔·康德在美学领域的思想精粹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对康德美学思想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严谨的注释与梳理,力求呈现康德美学理论的系统性、原创性及其深远影响。 本书的核心内容围绕康德在其三部批判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以及《判断力批判》中,特别是《判断力批判》中对美学问题的阐述展开。作者并非直接翻译康德原文,而是精选了康德关于美、崇高、艺术、趣味判断、目的性等核心概念的论述片段,并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和辨析。 在“趣味判断”部分,本书深入剖析了康德关于“无利害的愉悦”这一美学判断的基础。这里所说的“无利害”,并非指完全不带任何情感反应,而是强调在判断美时,我们并非基于个人的占有欲、功利性需求,或是感官上的直接刺激,而是一种超验的、普遍性的愉悦。这种愉悦的普遍性,意味着我们期望其他人也能对同一对象产生同样的愉悦感受,尽管我们无法理论上证明这种普遍性,但却在实践中将其作为判断美的一项原则。本书将详细阐释康德如何通过分析趣味判断的四种“反思”——无利害性、普遍性、必然性以及目的性——来揭示美学判断的特殊性质,并将其与感官享受、道德判断等其他人类活动区分开来。 紧接着,“美的对象”的探讨将聚焦于康德对“自由美”和“依附美”的区分。自由美,如无特定概念的鲜花、海浪,其美在于其形式本身,不依赖于任何预设的功能或用途。而依附美,如精美的马匹或庄严的建筑,其美则与我们对其功能的认识和评价相关联。通过这种区分,康德揭示了美感产生的一种更纯粹、更本质的来源,也为我们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提供了理论框架。 书中关于“崇高”的论述,将是本书的另一重要亮点。康德区分了“数学的崇高”和“力的崇高”。数学的崇高,源于我们对无限大(如浩瀚的星空)或无限小(如微观的粒子)的想象,当我们试图把握这些无限时,理智的有限性暴露无遗,但与此同时,我们内在的理性能力却得以彰显,从而产生一种既令人敬畏又使人兴奋的感受。力的崇高,则源于对自然界强大力量(如风暴、海啸)的感知,这些力量足以压倒我们的肉体,但我们的理性却能超越这种压倒,认识到自身在道德上的自由和更高层次的存在。本书将深入分析康德如何通过对崇高的体验,来揭示人类理性在面对绝对力量时的潜能与尊严。 本书还将详尽解读康德对“艺术”的看法。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技艺”,是“有目的的无目的性”。艺术活动具有目的性,但这种目的性并非指向功利,而是为了产生美感。真正的艺术作品,并非简单的技巧模仿,而是需要“游戏”式的才能,即一种内在的天赋。康德强调了“天才”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认为天才的原创性、示范性和范例性,是艺术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关键。本书将辨析康德对“自然艺术”和“人为艺术”的理解,以及他对不同艺术门类(如绘画、雕塑、诗歌)的价值排序,并探讨其艺术理念对后世浪漫主义乃至现代艺术的影响。 此外,本书还对康德关于“美学作为一种认知方式”的观点进行了深入阐释。康德将美学判断置于“判断力”的范畴,认为判断力是连接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桥梁。美学判断并非知识,也非道德指令,而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它通过对事物形式的直观把握,唤醒我们内在的理性能力,从而促进我们对自身和世界的更深层理解。这种理解,并非对事物本质的揭示,而是对我们自身情感、意志和理性之间相互作用的觉察。 《康德美学文集(注释版)》的注释部分,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补充必要的历史背景、哲学史联系以及对康德术语的精确解释。注释并非仅仅是对晦涩词句的解释,更是对康德思想脉络的梳理,帮助读者理解其思想的严谨性、发展性和逻辑关联。例如,在解释“先验”概念时,注释将追溯其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根源,阐明其在美学语境下的特殊含义;在阐述“范型”时,将联系康德的认识论,说明其在指导艺术创作和判断中的作用。 本书的编排结构,将力求清晰明了,便于读者循序渐进地理解康德复杂的思想体系。每一章的开头,都会对该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并在结尾处总结其核心观点。各部分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展现了康德美学理论的内在统一性。 本书的受众群体,包括对西方哲学史、美学理论感兴趣的研究者、高等院校师生,以及所有希望深入了解康德思想、提升审美素养的读者。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引导读者参与到康德思想的对话中,激发读者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从而在理解西方美学经典的同时,也加深对自身审美经验的体悟。 《康德美学文集(注释版)》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康德美学世界的门,通过深入细致的解读,让读者得以窥见这位伟大哲学家在审美领域所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并进一步启发读者对当下审美现象的思考,提升其对艺术和美的鉴赏能力。本书致力于成为一部具有学术深度和阅读价值的康德美学研究的典范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倒是出乎意料地考究,纸张的触感很棒,厚实的注释页码清晰,这对于这种学术性极强的文本来说至关重要。我印象最深的是康德对“趣味判断”(Judgment of Taste)的探讨,他极其谨慎地划清了“美”与“善”以及“愉悦”之间的界限。这种对概念边界的精确雕琢,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快感。我发现,很多现代流行的“网红”审美,如果放在康德的体系下审视,会立刻显得空洞无力,因为它缺乏那种脱离了个人经验、试图达成普遍性的努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工具,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剖析那些看似自然而然的审美倾向。当然,阅读的难度是客观存在的,有时我甚至需要借助其他哲学家的导读来辅助理解康德的特定论证,但一旦攻克了一个难点,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

作为一位业余的艺术爱好者,我原本期待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绘画、音乐的直接指导,但很快发现我完全误解了这本书的性质。它不是一本“如何欣赏艺术”的指南,而是一部“人类如何能够进行审美判断”的基础理论构建。康德的思辨是如此抽象和内向,他几乎将焦点完全放在了判断主体——也就是我们人类的心灵结构上,而非客体本身的美丽特质。这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为我习惯于关注作品的风格、技巧和历史背景。这本书迫使我反思,当我们赞美一朵花的美丽时,我们到底是在赞美花本身,还是在赞美花在我们心中唤起的那种自由的愉悦感?这种对人类认知前提的深挖,让这本书显得异常“硬核”。它就像一把手术刀,精确地解剖了审美经验的底层逻辑,读完之后,再去看任何艺术品,都会下意识地进行一次康德式的“自我检查”。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极强的耐力和专注力。我不是哲学专业的,很多术语和概念,比如“先验的同一性”或是“审美判断的主观普遍性”,读起来简直像是密文。我常常需要对照着注释来回翻阅,试图将康德那严密的逻辑链条彻底理顺。它不像某些现代的美学读物那样提供现成的答案,反而更像是在搭建一个无比精密的思维框架,要求读者自己去填补体验的空白。我特别欣赏注释部分的详尽,如果没有它们,我恐怕连康德是在回应休谟还是在批判莱布尼茨都摸不着头脑。读完一半,我停下来,去看了一场现代艺术展,那种“看不懂”的焦虑感,反而被一种新的理解所取代——康德让我明白了,审美的困境,可能恰恰是理性与感性在永恒的张力中产生的必然回响。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美”这个概念的肤浅认知,它将美学提升到了形而上学的层面,让审美不再仅仅是感官的享受,而成为了一种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对理性边界的敬畏。康德的写作风格是典型的德语古典哲学,句子结构冗长、逻辑推进极其严密,稍不留神就会迷失在主谓宾之间。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节奏,习惯于每读一小段就停下来,在脑海中复述他的论证路径。最令人着迷的是他关于艺术创作的论述,即“天才”被视为自然的天使,其作品的范律是不可言传的,这既肯定了艺术的神秘性和独特性,又将其置于一个可以被理性审视的框架内。这本书的注释团队功不可没,他们不仅解释了晦涩的词汇,更重要的是,他们梳理了康德与其他哲学流派之间的微妙关系,让这场跨越世纪的哲学对话变得鲜活起来。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被“征服”的经典,它要求读者拿出最大的诚意和努力,才能窥见其核心的智慧光芒。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卷,拿到手上,首先感受到的是那股沉甸甸的历史质感。初翻几页,便被卷入康德那深邃的思辨迷宫。我原以为美学是轻松愉悦的话题,可康德的文字像一座座需要攀登的高峰,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智识上的挣扎与重塑。他对待“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论述,初读时如同隔着一层厚厚的雾,抓不住核心,只能凭借着注释的微光摸索前行。尤其是关于崇高(the Sublime)的章节,那种由敬畏和恐惧交织而成的体验,被他抽丝剥茧般地分解开来,展现出人类理性在面对无限性时的局限与光荣。读完关于“判断力批判”的部分,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对艺术和自然的感知——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审美判断背后,竟蕴含着如此宏大而精密的哲学体系。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愿意投入时间进行深度阅读的探索者准备的,它不是用来消遣的甜点,而是需要耐心咀嚼的坚果,每一次回味,都有新的滋味渗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迫你停下来,慢下来,去理解那种超越感官表象的纯粹思考的乐趣。

评分

质量不错,不过价格偏贵啊!

评分

质量不错,不过价格偏贵啊!

评分

经典之作,必须赞赞赞赞赞赞

评分

经典之作,必须赞赞赞赞赞赞

评分

经典之作,必须赞赞赞赞赞赞

评分

经典之作,必须赞赞赞赞赞赞

评分

质量不错,不过价格偏贵啊!

评分

经典之作,必须赞赞赞赞赞赞

评分

质量不错,不过价格偏贵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