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思想研究译丛 基督教与古典文化:基督教与希腊主义相遇中自然神学的转化 [Christianity and Classical Culture the Metamorphosis of Natural Theology in the Christian Encounter With Hellenism]

历史与思想研究译丛 基督教与古典文化:基督教与希腊主义相遇中自然神学的转化 [Christianity and Classical Culture the Metamorphosis of Natural Theology in the Christian Encounter With Hellenism]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耶罗斯拉夫·帕利坎 著,章雪富 编,石敏敏 译
图书标签:
  • 基督教神学
  • 古典文化
  • 希腊主义
  • 自然神学
  • 历史研究
  • 思想史
  • 宗教研究
  • 文化研究
  • 基督教与希腊文化
  • 西方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0709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48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史与思想研究译丛
外文名称:Christianity and Classical Culture the Metamorphosis of Natural Theology in the Christian Encounter Wit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基督教与古典文化是思想史上的一个永恒话题。基督教和希腊哲学的相遇在4世纪达到了高峰。这种相遇*主要体现在巴西尔、纳西昂的格列高利、尼撒的格列高利和玛格里娜这四位卡帕多西亚基督教思想家的著作中。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基督教神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历史与思想研究译丛 基督教与古典文化:基督教与希腊主义相遇中自然神学的转化》作者耶罗斯拉夫·帕利坎考查了他们著作中基督教与希腊主义的碰撞与融合。从作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对于希腊古典文化的重塑。

作者简介

  耶罗斯拉夫·帕利坎(Jaroslav Pelikan),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著名的历史神学家。其他著作包括《大学理念重审》《基督教传统:教义发展史》《历代耶稣形象》等。

目录

前言
缩略语

第一部分 作为护教学的自然神学
一 古典文化与基督教神学
二 作为护教学的自然神学
三 否定的语言
四 上帝与认知方式
五 一与多
六 作为有序整体的世界
七 空间、时间与神明
八 上帝的形像
九 众善之源
十 从命运到目的

第二部分 作为前提的自然神学
十一 基督教神学与古典文化
十二 作为前提的自然神学
十三 超越性的语言
十四 作为理性之成全的信仰
十五 一与三
十六 作为偶然创造的宇宙
十七 救赎的经世
十八 人性的转化
十九 理性造物的敬拜
二十 来世的生活

古代和现代资料中希腊专业术语表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历史与思想研究译丛 基督教与古典文化:基督教与希腊主义相遇中自然神学的转化》:
  某些古典思想学派,甚至某些基督教思想学派想当然地认为人能够认识神圣事物的本质。当否定语言被用来反对这种妄想时,它的破坏性可能就在于拒斥一切认知方式,因为人们期望能够通过认知方式获得某种自然神学的知识。这种“知识”不仅是“人的声音所无法表达的”,也是“人的理性所无法理解的”。从卡帕多西亚教父否定神学的这种论证法,似乎可以轻易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他们看来,认识论的事业——事实上,正是信和望,以及所包含的爱这三样事——注定是要失败的,因而不值得去尝试。人们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但应该是错误的。因为否定神学不仅可以解释为思维的一种界限,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心灵的一种解放,使人的理性——它是上帝的形象——在为它设定的界限之内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思考。事实上,卡帕多西亚教父的认识论体系是对认知方式的一种大胆而雄心勃勃的探索,将这些认知方式推到各自的界限之处(有时或许还超越它们的界限),并将它们与自然神学整体上联系起来,虽然对否定语言并非完全没有修正。他们不仅在护教作品中这样做,而且在其他作品中也如此。纳西盎的格列高利引用并赞同他对手关于“不同类型的生活和爱好”的话,这些不同“按着信心的程度”引导人走向“不同的地方”,因而被称为“方式”,认知的方式。
  于是,尼撒的格列高利先是警告任何过于胆大妄为的探求者,不可在口头上甚或在思想中自以为拥有关于“那个神圣而不可言喻之世界”的知识,声称能够理解那个世界,那是狂妄,然后他详尽列举了四种认知方式‘9],这些方式合起来,囊括了“所有真实地进入我们理解范围的个体事物”。它们是:“沉思存在于广延(距离的延伸)中的对象;沉思提供空间上的容量观念的对象,在这个空间内考察它的细节;沉思在视觉领域内呈现的对象,这对象被某个本原(arche)或者目的因(telos)限制,在各个方向受到非存在的包围;沉思那通过性质的某种联系,结合死亡、忍耐力、变化和变迁被领会的现象。”然而,就欧诺米而言,是否可以从这样的一个目录得出结论说,在思考“那些我们从上面知道的事物”时也仍然“保存自然秩序”,因而能够宣称对上帝本体的认识就如上帝本身那样多?在某种层次上,似乎确实有一种“自然秩序”,这些认识其他一切事物的方式与认识上帝的方式之间有某种可识别的对应性,因而分类研究认识造物的一般方法作为讨论多少有点类似的认识造物主的方式的前奏,是有益的。但在更深的层次上,由于否定神学,人们会认为这样的对应和类似不只是为认识终极实在提供线索,而指望它们提供更多的信息。尼撒列出这样的目录,其本意不过是给出知识分类的一种便捷方法,他并没有打算将它作为获得知识的途径,尤其不想作为获得关于上帝的知识的途径。
  ……

前言/序言

  当我受阿伯丁大学校长和评议委员会邀请,于1992-1993年作关于自然神学的吉福德演讲时,我就知道我会利用这次演讲机会,直接而详尽地阐述基督教与希腊主义相遇这个永恒话题,因为那一直是“自然神学”这个观念的历史基体。我在准备和写作基督教教义史的四十年中,一直专注于这个问题,尤其因为这个领域最伟大的前辈阿道夫·冯·哈纳克(Adolfvon Harnack)已经使“基督教的希腊化”成为他自己阐释的核心。我这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主要是通过考察4世纪——吉尔伯特·海特(GilbertHighet)认为这是“希腊化一罗马哲学和基督教思想融合的关键时期”——的这种相遇,因为相遇和融合都体现在世称三大卡帕多西亚教父,即纳西盎的格列高利、凯撒利亚的巴西尔以及尼撒的格列高利的思想中,也体现在“第四位卡帕多西亚教父”,即后两人的姐姐玛格里娜的思想中。
  本书采用这样一个题目,乃是向以前用过该标题的两部学术著作(Cochrane 1944;Nock 1972,2:676-681)致敬。不过,我或许应当一开始就说明一下,这些吉福德讲座是在什么意义上讨论构成这个题目之一部分的“古典文化”的;或许更重要的是,说明这些讨论不是在什么意义上讨论“古典文化”的。在准备这些演讲时,始终有这样一种诱惑:先去追索从卡帕多西亚教父经普罗提诺到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以及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的发展路线,五十年之后再开始撰写自己的作品,要与维尔纳·耶格尔(Werner Jaeger)那颇受争议的三卷本作品《教化》(Paideia)完全不同,并且篇幅要超过三卷。然而,我顶住了这种诱惑,不只是因为它远远超出我的学术能力,而且因为我这里只是根据副标题“基督教与希腊主义的相遇”来思考古典文化,而不是讨论古典文化本身,当然,就它本身来说,首要的问题是应当如何思考它。
  就此而论,我也要抵制另一种诱惑,我不能用同样的学术能力为自己开脱,这种诱惑就是将“相遇”的历程和卡帕多西亚教父的观念回溯到他们的希腊基督教前辈,尤其是查士丁(Justin)、亚历山大的克莱门(Clement of Alexandria)、奥利金(Origen)和阿塔那修(Athanasius)。因为我已经在《基督教传统》(The Christian Tradition)的第一卷以及其他著作里讨论过这个问题,至少讨论了一部分,我不希望本书又扩展成另一部五卷本的著作。不过,为了信基督的希腊人,也为了古典(非基督徒)的希腊人,我这里基本上只有当卡帕多西亚教父自己的作品和思想中出现思想的渊源问题时,才会引入这个问题的讨论。卡帕多西亚教父更多也更明确地倾向于认同亚里士多德,尤其是柏拉图,而不是普罗提诺(Plotinus)或者坡菲利(Porphyry).尽管后两人在时间上距他们更近,在思想上也往往如此,在这方面我听从他们的指引。然而,参考书目——我把大量以前的吉福德讲座放在里面——确实提到我赖以讨论这些问题的其他学者的一些作品,读者也可以拿它们作指南,了解希腊思想从荷马、赫希奥德和最早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到卡帕多西亚教父的发展历程——必须记住,这是经历了一千年的发展。
  对于有些圣经段落(尤其是罗12:1,林前13:12,腓4:8),虽然其他英译本似乎更受人喜爱,但是就基督教圣经来说,我通常尽可能严格地采用1989年的修订版英文圣经。当然我的作者们有完全不同解释的那些段落除外,他们的理解之所以不同,有时是因为新约里的异文(比如约1:18,提前3:16),但更多的时候是因为七十士译本(LXX),即他们的旧约,翻译不一样。因此,我在《诗篇》里也一以贯之地遵守七十士译本里独特的章节编号,所有的七十士译本的用法都采用阿尔弗雷德·拉尔夫的最新版本(雅典和斯图加特,1979)。
思想的熔炉,信仰的重塑:探寻古典智慧与基督教精神的深度对话 本书并非直接聚焦于某一部特定译丛的细微内容,亦非对某一本著作的逐字剖析。相反,它旨在描绘一幅宏大的思想图景,勾勒出人类文明史上一场至关重要的文化与思想交汇的壮阔画卷——即基督教与古典文化(特别是希腊主义)的深刻碰撞及其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深入探索,当一种新兴的、具有颠覆性力量的宗教信仰,遇上拥有悠久历史、深刻哲学体系和璀璨艺术成就的古典世界时,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这场对话如何重塑了双方的内在逻辑,又如何为后世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石? 引言:文明的十字路口 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文明的相遇往往是火花四溅、相互启发的催化剂。在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作为一种新兴宗教,其影响力在短短数百年间呈指数级增长,逐渐渗透到帝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与此同时,希腊化时期留下的希腊哲学、文化和艺术传统,依然在知识界和思想界占据着主导地位。基督教的出现,无疑是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希腊罗马世界观的一种挑战,但同时,它也无法忽视、也并未完全摒弃这一宏大思想遗产的存在。 这场相遇并非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一场复杂而充满张力的融合与转化。基督教吸收了古典文化中的概念、逻辑和论证方式,以便更好地阐释其核心教义,并与当时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进行沟通。而古典文化,特别是希腊哲学,也在与基督教的对话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新的解读。双方在相互审视、借鉴、甚至冲突中,共同谱写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第一部分:古典思想的遗产——理解基督教传播的土壤 在基督教基督教与古典文化相遇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古典世界留下的宝贵财富。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为理解宇宙、道德、灵魂以及神性提供了深刻的框架。 柏拉图主义的形而上学与基督教的超越性: 柏拉图关于“理型”世界的理念,即存在一个永恒不变、完美至善的超验领域,与基督教关于上帝作为终极实在、创造者以及天上之国的教义存在着天然的契合点。基督教早期思想家,如奥古斯丁,便大量借鉴了柏拉图的理念,将其用于阐释上帝的本质、灵魂的不朽以及人类对神圣的渴望。对“善”的追求,对“真理”的向往,这些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据核心地位的议题,都在基督教的神学思想中找到了新的、更为具象化的表达。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即可见世界与不可见世界(或精神世界)的分野,也为基督教理解罪与救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与自然哲学: 亚里士多德严谨的逻辑学体系,为基督教神学家提供了分析和论证其教义的强大工具。他对因果关系、概念界定和推理的精细分析,使得基督教的教义能够以一种更为清晰、系统的方式呈现出来。此外,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哲学思考,也为基督教理解“自然神学”——即通过观察自然界来认识上帝——奠定了基础。虽然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动者”概念与基督教的“创造上帝”存在差异,但其对宇宙秩序和目的性的探讨,无疑为基督教神学家提供了思考上帝与世界关系的起点。 斯多葛主义的伦理与基督教的德性: 斯多葛学派强调理性、德性、以及顺应自然。这种对内在平静、克制欲望和履行义务的追求,与基督教关于爱、公义、节制和忍耐等德性的教导产生了共鸣。许多斯多葛主义的伦理观念,如对命运的接受、对苦难的超然态度,以及对宇宙理性(Logos)的信仰,都被基督教思想家吸收和改造,融入到基督教的伦理体系中。 第二部分:基督教的挑战与回应——主动吸收与批判性借鉴 基督教的兴起并非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古典思想,而是一个复杂的主动吸收、批判性借鉴,乃至改造的过程。 辨道与护教: 在面对来自异教徒的质疑和攻击时,基督教思想家需要运用当时知识界通用的哲学语言来辩护和阐释。他们通过研究希腊哲学,掌握了辩论的技巧,并从中寻找与基督教教义相符的论据。著名的早期基督教护教士,如查士坦丁的 apologetes,如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此处为举例,实际人物应为如 Justin Martyr, Tertullian, Clement of Alexandria 等),就曾运用柏拉图主义和斯多葛主义的观点来论证基督教的合理性,并反驳当时的哲学批评。 神学概念的转化: 许多基督教的核心神学概念,如“道”(Logos)、“恩典”(Charis)、“救赎”(Soteria)等,其背后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希腊哲学概念的启发和影响。例如,“道”的概念,在希腊哲学中既可以指代理性,也可以指代话语或规律,基督教将其与耶稣基督的身份联系起来,赋予了其全新的、关于神圣启示和救赎的意义。同样,“恩典”的概念,在希腊哲学中可以指代一种馈赠或好意,基督教则将其理解为上帝无条件的、救赎性的爱。 对古典价值观的重估: 基督教并非全盘接受古典文化。它在吸收其思想资源的同时,也对其中某些价值观进行了批判和重估。例如,古典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世俗荣誉等观念,在基督教关于谦卑、服务和天国荣耀的教导面前,受到了挑战。对奴隶制、性别不平等以及残酷的娱乐活动的态度,基督教也逐渐发展出与古典世界截然不同的伦理立场。 第三部分:自然神学的新生——从柏拉图到基督教的嬗变 “自然神学”这一概念,即试图通过对自然世界的观察来认识上帝或最高存在,在基督教与古典文化的交汇中,经历了重要的转化。 古典世界中的“自然神学”雏形: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试图通过理性来探究宇宙的起源和秩序,并推断出某种至高的原则或存在。例如,亚里士多德的“不动之动者”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最终原因,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古典哲学对“神”的理性探索。斯多葛学派也相信宇宙遵循着一种普遍的理性(Logos),这暗示着宇宙背后存在着某种有目的、有秩序的支配力量。 基督教如何重塑自然神学: 基督教将这种对宇宙秩序的观察,与一位具有人格的、有意志的、并且主动启示自身的创造上帝联系起来。自然不再仅仅是一个哲学思辨的对象,而是上帝创造的作为,是上帝属性的彰显。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设计、精妙和规律,基督徒可以认识到上帝的智慧、全能和良善。例如,对日升日落、四季更替的观察,被解释为上帝运行规律的体现;对生物多样性和和谐共生的理解,则被视为上帝创造力的证明。 早期教父与中世纪学者的贡献: 像奥古斯丁这样的早期教父,就曾强调自然界是上帝的“第二本书”,人类可以通过阅读这两本书(圣经和自然界)来认识上帝。到了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更是集大成者,他将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相结合,系统地阐述了自然神学的体系,论证了通过理性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认识上帝的属性,尽管他坚信信仰是超越理性的。自然神学的探讨,也为后来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思想上的温床,尽管在动机和目的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结论:永恒对话的遗产 基督教与古典文化的相遇,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的终结,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思想对话的开端。这场对话,犹如一场思想的熔炉,将希腊哲学、罗马文化与基督教信仰的元素熔炼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影响深远的西方文明。 基督教吸收了古典思想的逻辑框架和形而上学工具,使其教义得以清晰地表达和系统地阐释。同时,它也以其独特的救赎观、道德观和对爱的强调,对古典价值观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和更新。而古典文化,在与基督教的互动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其智慧和洞见被融入到一个更广阔的、以基督教为中心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之中。 “自然神学”的转化,是这场对话中最显著的成果之一。它表明,人类通过理性认识世界和探索神性的努力,与通过启示来认识上帝的信仰,并非完全割裂,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这种尝试,不仅塑造了中世纪的神学和哲学,也为后世的科学和哲学探索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理解这场思想的交融与演变,对于我们理解西方文明的根源、基督教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转折点,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思想的进步往往源于不同文明、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的碰撞与对话,而在这场对话中,没有谁是单纯的接受者或给予者,只有相互的塑造与转化,最终汇聚成思想的洪流,奔涌向前。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一本严肃的学术译作,有时就像是参与一场与百年前学者的对话。我渴望从这本书中找到那种“豁然开朗”的瞬间,那种当长久以来困惑于某个历史现象的节点被精准剖析时的愉悦感。我希望它能挑战我固有的认知边界,而不是仅仅重复我已经知道的事实。好的学术著作,应该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思考的盲区和时代局限。这本书既然探讨的是“古典文化”与“基督教”的复杂交集,我猜测它必然触及到现代性的一些根源问题——我们今天对理性、对自然、对神圣的理解,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被早期教会与希腊智慧的碰撞所塑造的?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论证,引导我以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既有的知识框架,那么它就成功地超越了普通读物的范畴,成为了一份重要的思想地图。

评分

书脊上印着的“历史与思想研究译丛”这个系列名称,就为我设定了一个明确的预期框架——这不是一本通俗读物,而是一次深潜入历史肌理和思想演变过程的学术考察。这种“丛书”式的出版策略,通常意味着对某一专题领域进行系统性、多角度的挖掘和呈现,其必然的后果是内容的密度极高,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我期待它能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剖析特定的思想交汇点,而非泛泛而谈地勾勒宏大叙事。如果它能成功地揭示出特定历史情境下,不同知识体系(比如古老的希腊哲学传统与新兴的基督教神学)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重塑,甚至在无声中完成了一场深刻的“变质”或“升华”,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递上,更在于提供了一种审视思想史的独特视角。

评分

从目录的结构来看,这本书的逻辑脉络似乎是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它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先铺陈了文化接触的历史背景,然后才深入到核心的概念性讨论。这种结构安排,体现出一种审慎的治学态度,即承认任何重大的思想转型都不是瞬间发生的,而是需要深厚的历史土壤来孕育。我猜测,书中必然会细致地考察某些关键术语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意义漂移,比如“逻各斯”(Logos)或“自然”(Physis)等概念,是如何在被基督教框架重新解释后,承载了全新的神学重量。如果译者和作者能成功地描摹出这种语义的“形变”,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张力,那么这本书就不仅仅是文献的堆砌,而是一幅生动的思想演化图景,其对学术史的贡献将是不可估量的。

评分

我拿起这本书时,首先关注的是它的译文质量。翻译工作本身就是一座桥梁,连接着遥远的思想与当下的读者,稍有不慎,桥面便可能出现裂痕,阻碍了原著精髓的流通。这次的译本,在我的初步浏览中,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译者显然不仅精通源语言的学术语境,更对中文的表达方式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没有采取那种僵硬的、逐字对译的笨拙手法,而是设法在保持原文的逻辑严密性和思想穿透力的同时,确保了中文叙述的流畅与自然。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涉及形而上学或神学辩论的复杂句式时,译者总能找到一个既准确又不失文采的切入点,避免了晦涩难懂的“翻译腔”。这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原本可能只局限于小众圈子的深刻议题,得以更广泛地被有心人所接触和理解,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初看之下,便散发着一种低调而沉稳的学术气息。封面的配色和字体选择,都带着古典主义的严谨感,让人联想到那些厚重的、需要细细品味的经典著作。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分量感十足,这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一份仪式感。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排版上所下的功夫,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处理得当,即便是面对大段的引文或复杂的概念阐述,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反映出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仿佛在说:“这是一项严肃的学术探索,请你慢下来,仔细品味。” 这种务实的、不加矫饰的专业态度,是吸引我进一步翻开扉页的重要原因。它没有用花哨的封面来哗众取宠,而是用一种扎实、可靠的视觉语言,直接向读者传达了其内在的深度与价值,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抱有极高的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