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告彆高速增長時代;經濟結構調整,眾多行業、企業麵臨直接的挑戰。隻有讀懂當下經濟現狀,掌握未來趨勢纔能順勢而為,窺探市場,搶占商機。 
  國內的經濟學傢集體發言,根據多年從事的研究,助力經濟發展,提供落實改革所需要的勇氣與智慧。 
  觀點犀利,語言流暢,一針見血,幫你瞭解官方話語所闡述信息的本質內涵。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疊加”現象明顯,經濟趨勢從未如今天這般撲朔迷離。針對這一情況,國內學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思考、調研,為我們在下一個時期順勢而為,獲取經濟紅利,用智慧跑贏經濟下行壓力,給齣瞭極具針對性的分析、建議。 
  鬍舒立,現任財新傳媒總編輯。2009年和2010年,她兩度被美國《外交政策》雜誌評為“世界百名思想者”之一。2011年,她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全球極具影響力100人”之一。2012年,她榮獲密蘇裏大學新聞學院頒發的“密蘇裏新聞事業傑齣貢獻榮譽奬章”。她帶領的財新傳媒采編團隊榮獲斯坦福大學授予的“2011年度美國肖倫斯特新聞奬”(Shorenstein Journalism Award)。
  吳敬璉,中國經濟學界的泰鬥,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務院信息化專傢谘詢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厲以寜,中國經濟學界泰鬥,被公認為中國極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傢。他的學生李剋強總理成為當今中國經濟的掌舵人。
  ★如果不講“微刺激”,改成“微調”可能更好一點兒,因為宏觀經濟調控最忌諱大升大降、大起大落、左右搖擺,這個對經濟損害很大。所謂“微刺激”實際上是微調,而微調是可以的,宏觀的重點應該放在微調、預調上麵,不要大起大落。
  ——厲以寜
  ★綜閤來看,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將有四個方麵的重要錶現:新舊增長點的拉鋸式交替、漸進式的經濟結構調整、改革的艱難推進、國際經濟領域中國要素的提升。
  ——李稻葵
  ★我們或許正站在一個新時代的起點,在這個新時代裏,我們既要重新認知中國的經濟,更要重新理解中國的政治。在這個新時代裏,一切慣例都可能會被打破,一切新規都要重新學習,直到習以為常。新常態下,觀察問題需要新的視角、新的框架,市場投資需要新的邏輯、新的思路。
  ——管清友
  ★跨國公司和國內企業把生産基地從中國嚮東盟及其他低收入國傢轉移的進程纔剛開始,在未來5年內將進入加速階段,形成“二戰”後亞洲的第三次産業轉移。這一輪轉移最有可能發生在中國與東盟之間。
  ——孫明春
第一篇釋義新常態
厲以寜:破題中國經濟新常態:三大改革最重要/ 003
李稻葵:什麼是中國與世界的新常態/ 010
管清友: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大趨勢/ 017
馬駿:研究新常態要搞清楚三件事/ 029
第二篇改革建言
吳敬璉:經濟改革新徵程/ 039
林毅夫:中國經濟改革的經驗與反思/ 050
周其仁:鄧小平做對瞭什麼/ 065
第三篇宏觀經濟分析
李稻葵: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在哪兒/ 087
許小年:剋強指數遠比GDP靠譜/ 095
魏傑:經濟結構調整應關注四大産業/ 101
許小年:城鎮化或城鎮神化/ 107
第四篇改革試驗田
徐有俊:京津冀一體化中的投資機會/ 117
林采宜:上海自貿區金融自由化之路/ 124
曹遠徵:詳解自貿區人民幣可兌換安排/ 130
傅蔚岡:公平的市場環境更重要/ 135
魏加寜:中國地方政府自主發債勢在必行/ 145
第五篇投資新思路
孫明春:經濟轉型瞭,發財的機會都在哪兒/ 153
李迅雷:中國私人投資者將麵臨資産錯配風險/ 160
鬍汝銀:滬港通的機遇與挑戰/ 165
孫明春:中國股市還在等什麼/ 176
第六篇企業應對
馬蔚華: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七個新機會/ 187
許小年:企業傢寜可踏空,不可斷糧/ 193
張維迎:中國經濟轉型與企業傢精神/ 200
第七篇房地産與土地
李稻葵:為什麼說房地産市場的拐點已到/ 219
彭文生:房價下跌將促進消費/ 224
周其仁:土地入市的路綫圖/ 229
周其仁:轉讓權的政治經濟學/ 234
第八篇互聯網金融
謝平:互聯網貨幣/ 241
謝平:互聯網金融新模式/ 247
吳曉靈:P2P和眾籌纔是互聯網金融的未來/ 253
郭宇航:P2P發展道路上的三塊絆腳石/ 257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調研中經常說,從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齣發,要適應新常態,還要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那麼,如何理解這個經濟上的新常態呢?其實,在習總書記講這一點之前的一段時間,特彆是2003年以後,我們的經濟增長是不正常的。為什麼說不正常呢?因為當時受到國內經濟的影響,接著又受到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歐元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等等。所以,為瞭防止自己的GDP下降,我們就采用瞭增加投資、放寬銀根這樣一些措施,這樣就造成瞭GDP增長率在一段時間內都保持在9%、10%,甚至更高,這就屬於不正常。如果要進入一個經濟穩定的增長狀態,GDP增速不一定要太高,保持一個比較高的速度就行瞭。這就是所謂我們要轉入常態。 
  要轉入常態,按照中國當前的情況,在最近一段時間內,也許增長率在7%左右並不是太高,但是適閤中國的國情,因為我們的關鍵在於調結構。如果經濟增長質量不好,經濟結構始終沒有得到調整,那麼不僅成本會越來越高,産品的銷路也會越來越窄,而且可能錯過瞭技術創新、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機。所以,經濟增長的質量比經濟增長率本身更能夠代錶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嚮。 
  麵對新常態,無論是對於地方政府、國有企業還是我們大眾來說,都應該保持平常心態。對大多數企業來說,平常心態應該體現在三個方麵。第一,應該有一種自主創新的動力。有瞭自主創新的動力,依靠自己的産品,依靠技術進步,就能夠占領市場。動力主要就是靠創新。第二,對每傢企業來說,要適應新的形勢的變化。比如,現在的新形勢變化錶現為互聯網的影響越來越大,實際上這意味著消費者參與的程度越來越高,那麼當前消費者的選擇就是最重要的。如果摸不清這個新的變化,還跟過去一樣,那麼産品可能很快就會滯銷,很快就會被彆人趕上。第三,每傢企業的管理都是有潛力的,營銷也是有潛力的,市場是靠人來創造的。有瞭這個想法,管理就會有改進,營銷就會有所變化,這樣,我相信企業就處於常態瞭。企業不要求太高的增長率,而要求穩紮穩打,看準瞭市場,堅持自己的方嚮,自己努力就會有成果,這就是平常的心態。 
  在目前的情況下,GDP的增長率保持在7%,會是一個比較閤理的狀態。前幾年我們的GDP增長率都是在8%~9%的區間,其實在前幾年的形勢下,這個增長率是很閤理的。最近,一些機構發布瞭關於中國GDP增幅的預測,大概都在7.5%左右,到明年可能會降到7%。我覺得就算是7%也是不低的,在全世界範圍來講仍然屬於高增長。另外,一個國傢的GDP增長率有一度可能高,但時間不會持續太久。長時期來看,我們在今後比較長的時間內能夠保持7%甚至是6.5%~7%的增長,這是跟中國整個的變化相適應的。為什麼?第一,這個增長率在全世界範圍來講絕對不低。第二,我們重在結構調整,結構調整本身是限製增長速度的,如果單純為瞭增長速度,而把結構調整放到次要位置,那就是本末倒置瞭,將來會後悔的。還有第三點,今後的發展並不是看産品數量,而是看産品質量。經濟增長也是一樣的,不是靠增長率,而是靠增長的質量,我們要把這個問題把握住瞭。所以,今後十年之內增長率如能保持在6.5%~7%,我覺得挺好的。 
  另外一點,單純追求高增長率,可能導緻幾個大問題。第一,環境還能不能保護得那麼好?如果環境的破壞程度加劇,那是不行的。第二,資源的消耗率怎麼樣?有些稀缺資源被拼命使用,比如土地就是一種稀缺資源,如果用完瞭怎麼辦?第三,與高增長率相適應,得有熟練的技術工人。如果沒有形成熟練的技工隊伍,還是靠原來的勞動力,能夠適應這個製度創新、結構調整的長期目標嗎?也不一定。所以,還要加快培養當前需要的熟練技術人纔,長期來看,6.5%~7%的增長率可能是比較閤適的。 
  最近大傢看到,有一些地方政府考慮到投資的整體總量的下滑,以及房地産市場的低迷,還是齣颱瞭相應的所謂“微刺激”的政策。不講“微刺激”,改成“微調”可能更好一點,因為宏觀經濟調控最忌諱大升大降、大起大落、左右搖擺,這對經濟損害很大。所謂“微刺激”,實際上就是微調,而微調是可以的,宏觀的重點應該放在微調、預調上,不能大起大落。過去我們是吃過這個虧的,結果增長率是很高瞭,但産能過剩也來瞭,産品積壓瞭,在市場上銷不掉,然後又人為地製造一些銷路,結果呢,産能過剩的問題始終沒解決。所以,我們要想把結構調整得更好,把産能過剩的現象壓下去,我相信6.5%~7%的增長率是一個明智閤理的選擇。 
  在2009年和2010年,有大批的國傢經濟刺激政策齣颱,所以地方政府以及大型的國有企業實際上是欠瞭很多債務,以履行所謂的經濟刺激政策。有人問瞭,現在因為所謂的“微刺激”或者說微調,地方企業或者地方政府的債務危機是否會加重?我的迴答是,肯定會的。因為地方要發展,首先考慮的問題是怎麼還債,在藉債的同時就必須考慮怎麼還債,這就是實際存在的壓力。有人不考慮怎麼還,覺得問題不大,中央給兜底瞭,但是現在想靠中央兜底是不大可能瞭。地方發的債券有的是企業債券,但主要還是地方政府債券,那麼地方政府還債的問題怎麼解決呢?財源何在?假如是無效的增長,産能過剩,將來還債就有問題瞭。錢到手以後該怎麼用,這對地方政府來說成瞭第二個壓力。第一個壓力是債務增多瞭,第二個壓力是怎麼還,用在什麼地方纔能還,地方政府要仔細考慮這些問題。如果沒有事前的規劃,把這筆錢當成是天上掉餡餅,最後是沒有好處的。 
  最近大傢都在談地方債務,有一個數字是總量20萬億美元,就有很多人擔憂,地方債務的這樣一個規模,會不會影響我們接下來的經濟發展。確實,地方債務的增加會帶來新的壓力,實際上不僅地方政府有壓力,中央政府也有壓力。如果中國是聯邦製國傢,中央就不管地方財政瞭,地方政府該破産就破産,但是中國不是聯邦製,在這種情況下,中央也會有壓力。所以,中央要幫助地方把好這個關。地方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會花錢,錢都花到不需要的地方去瞭,那怎麼行?發債券首先要考慮還債的路在哪裏,所以地方的經濟要調整,地方經濟不調整,靠什麼來還債?還有地方的人纔培養,地方企業應該進一步繁榮地方經濟、增加地方稅收,這都是應該考慮的。 
  現在中央政府已經允許地方政府直接發債,同時很多地方正在經曆經濟結構的調整過程,但這是一項長期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就是說,很多地方政府確實沒有想到應該怎樣來還他們的債。這就是一個大問題,要關注地方發債的審查情況怎麼樣,有沒有閤適的規劃,錢怎麼用是不是有方案,怎麼還,有沒有保障。要解決這個問題,地方有兩個念頭要斷掉。第一個念頭是,反正地方還有地,實在不行我就多賣地嘛。這是不對的,靠賣地來還債,對地方的長遠發展是有影響的。第二個念頭是,哎呀,我不還的話,中央政府也會兜底的,難道看著我破産?或者還有一個辦法,到時候發新債還舊債嘛,無限期地拖嘛。這些觀念都要改正。這裏涉及一個問題,地方的財政收入要用來有效發展經濟,絕不可以是空談,絕不能給地方以希望,說可以靠賣地來還債,靠發新債來還債,這些都是不正確的。 
  …… 
這本書的名字確實挺吸引人的,《新常態改變中國:首席經濟學傢談大趨勢》。光是聽著,就能讓人聯想到一股深度的、前瞻性的洞察力撲麵而來。想象一下,在當下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每個普通人都渴望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脈絡,洞悉那些影響我們生活方方麵麵的宏觀走嚮。這本書似乎就是這樣一本“指路明燈”,它匯聚瞭業內頂尖的經濟學傢們的智慧,他們身處經濟浪潮的最前沿,對“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有著最為敏銳的感知和最深刻的理解。我期待它能夠幫我撥開迷霧,看清那些正在悄然塑造我們未來的大趨勢。比如,在消費領域,“新常態”意味著什麼?是消費升級的持續深化,還是消費模式的根本性轉變?在産業結構上,傳統優勢産業將如何轉型,新興産業又將如何崛起?這些問題,都是我非常關心並且迫切想從專業角度得到解答的。我相信,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夠獲得更清晰的視角,更好地理解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潛力,以及它在國際舞颱上扮演的角色。
評分《新常態改變中國:首席經濟學傢談大趨勢》這個書名,首先勾起瞭我對中國經濟未來走嚮的強烈探求欲。我總覺得,我們正處在一個曆史性的轉摺點上,過去的增長模式似乎不再適用,而新的模式又在不斷摸索中。這本書,由一群“首席經濟學傢”來解讀“新常態”下的中國,“新常態”在我看來,意味著增速的換擋,結構的優化,以及風險的釋放。那麼,這些站在經濟決策和研究最前沿的專業人士,他們是如何看待這個“新常態”的?他們眼中的“大趨勢”,又具體指嚮瞭哪些方嚮?我尤其關心,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在麵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將如何穩健前行?如何通過深化改革開放,激發經濟的內生動力?又如何在新興科技革命中搶占先機?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宏觀而又不失細節的分析框架,幫助我理解中國經濟在復雜局勢下的應對策略,從而為我的個人職業規劃和對中國經濟的整體判斷,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
評分《新常態改變中國:首席經濟學傢談大趨勢》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覺得這是一本充滿智慧火花的著作。我一直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感到既興奮又有些睏惑,尤其是“新常態”這個概念,感覺它不僅僅是數字上的變化,更是一種深層次的結構調整和思維方式的轉變。想象一下,一群中國最頂尖的經濟學傢,他們是如何將如此宏大且抽象的概念,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給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深入瞭解,比如,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究竟是什麼?是科技創新,還是內需的爆發?在國際貿易格局不斷重塑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又將如何尋找新的定位和發展空間?更具體一點,書中是否會討論到,在“雙循環”戰略的驅動下,國內經濟的哪些領域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又有哪些潛在的風險需要警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復雜的數據和理論,最終抵達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嚮的清晰認知,也為我理解當前世界經濟格局提供一個中國視角的獨特解讀。
評分看到《新常態改變中國:首席經濟學傢談大趨勢》這個書名,我第一反應就是“乾貨滿滿”。“新常態”這個詞,聽起來既熟悉又帶著點神秘色彩,它到底指代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經濟發展新階段?而“首席經濟學傢”的背書,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的觀點絕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深刻的研究和實踐。我一直對中國經濟如何從高速增長轉嚮高質量發展充滿瞭好奇。這本書會不會詳細解讀“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和新引擎是什麼?比如,在技術創新方麵,哪些領域將成為引領未來的關鍵?在消費市場,消費升級的趨勢是否會持續?又會呈現齣哪些新的特點?在金融領域,“新常態”對資本市場和投資環境又會帶來哪些深遠的影響?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幫助我理解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深層邏輯,以及它將如何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和未來的發展機遇。
評分當我看到《新常態改變中國:首席經濟學傢談大趨勢》這個書名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關於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嚮的疑問。尤其是“新常態”這個詞,雖然聽起來有些年頭瞭,但它背後所蘊含的經濟邏輯和對我們實際生活的影響,我覺得遠未被完全理解透徹。這本書的作者陣容——“首席經濟學傢”,這本身就賦予瞭它一種權威性和深度。我非常好奇,這些站在中國經濟宏觀決策和市場分析最前沿的智囊們,究竟是如何定義和解讀這個“新常態”的?他們眼中,“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是否意味著增長模式的根本性轉變?是告彆瞭過去的高歌猛進,走嚮更注重質量和可持續性的發展道路?還是意味著一些新的挑戰與機遇並存?比如,如何看待房地産市場的波動?如何應對老齡化帶來的社會經濟壓力?如何把握數字化浪潮帶來的新紅利?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係統性的框架,幫助我理解這些復雜的問題,並從中找到一些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確定性”思路,從而在個人規劃和投資決策上獲得更可靠的依據。
評分可以
評分抓住熱點,非常好的一本書,推薦閱讀~
評分不錯,值得一看
評分不瞭解政策就不可能過上好日子,這是我這30多年最深的感悟,努力不是最重要的選擇纔是最重要的!!
評分很滿意的一次購物,。
評分挺 好 的
評分不錯
評分裝幀不錯,內容很有幫助
評分求還沒有開封,但覺得是本好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