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年轮:民国以来百年中国私人读本(增订版)

纸年轮:民国以来百年中国私人读本(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冠生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文学
  • 近现代史
  • 文化史
  • 私人出版物
  • 读书史
  • 社会生活
  • 中国百年
  • 文化研究
  • 历史文化
  • 增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582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7827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读100年中国,100个年轮,100种沧桑——从民国发祥前的那一年,100年来,每年取来1本书细读,穿过烟雨,与书相遇,向书后的鲜活生命投去诚意与敬意,是微历史,似国学课,看收藏热,有民国范,一次年轮式的阅读。
  精彩的大脑,思想的力量生生不息——梁启超、胡适、H.G.威尔斯、房龙、陈寅恪、钱锺书、傅雷、费孝通、尼尔·波兹曼……透过纸年轮,这些人和他们的思想光芒隐现。书的“年轮”,也是人的“年轮”。
  百年书影,百种书香——知名摄影师沈继光专门拍摄,书中精选100幅书影。看名家交游,出版人苦心,命运裹挟,版本传承,藏书印叠加流转,留下真实的岁月笔迹,触手可及。

内容简介

  “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一个普通读者,以淳朴心情,在寻常可遇的读物中,从辛亥革命那年起,作了一次年轮式阅读。百年烟雨里的百种读物,书里书外的千字短文,渐聚成纸上年轮。
  “轮”中之书,有名著,如《宽容》、《傅雷家书》,也有教材、课本;有政治,如毛、邓著述,也有经济;有战争,如《第三帝国的兴亡》,也有和平;有歌颂,如《中国》,也有批判,如《娱乐至死》;有民国初年的《新修身》,也有新出不久的《荒废集》……不拘一格,随遇而读,如年轮之成,不规则,却自然,真实体现出了阅读的平民性质,如作者在序中所言,“原是每个读过书、写过作文的人都不难做的”。
  书中文字质朴,史料丰富,时见精彩。书影则匠心独运,蕴涵丰厚,味道绵长。
  初版以来,窗外银杏新添三个年轮。三轮枯荣,《纸年轮》缓缓接收的微光,来自万千读者。今增订新版,收入序言《书里有微光》,继续体会人书相遇的喜乐,欣赏浩瀚的人文风景,知道更多的人和事,了解更远的地方和时代。
  书的“年轮”,也是人的“年轮”。



作者简介

  “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一个普通读者,以淳朴心情,在寻常可遇的读物中,从辛亥革命那年起,作了一次年轮式阅读。百年烟雨里的百种读物,书里书外的千字短文,渐聚成纸上年轮。
  “轮”中之书,有名著,如《宽容》、《傅雷家书》,也有教材、课本;有政治,如毛、邓著述,也有经济;有战争,如《第三帝国的兴亡》,也有和平;有歌颂,如《中国》,也有批判,如《娱乐至死》;有民国初年的《新修身》,也有新出不久的《荒废集》……不拘一格,随遇而读,如年轮之成,不规则,却自然,真实体现出了阅读的平民性质,如作者在序中所言,“原是每个读过书、写过作文的人都不难做的”。
  书中文字质朴,史料丰富,时见精彩。书影则匠心独运,蕴涵丰厚,味道绵长。
  初版以来,窗外银杏新添三个年轮。三轮枯荣,《纸年轮》缓缓接收的微光,来自万千读者。今增订新版,收入序言《书里有微光》,继续体会人书相遇的喜乐,欣赏浩瀚的人文风景,知道更多的人和事,了解更远的地方和时代。
  书的“年轮”,也是人的“年轮”。

精彩书评

  余世存——冠生先生的文字看似寻常,却干净、耐读,在某种意义上复现了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小品风貌,遣词造句极为讲究,有经年累月读写打磨出来的功夫。读写思考、弦歌不辍,是我们活着的依靠。一条寂寞而花开满目的道路。

  张冠生——逐渐聚拢的天南地北百种书,各有命运。如今聚在家里,是人海一个寻常人和书海一些寻常书的偶然相遇。既遇上,诚相待,看几页,写几行,原是每个读过书、写过作文的人都不难做的。几天前,一位农民工朋友来还书,看见他捧着书的样子就想,如果他来读这些书,可能比我读得更好。他比我阅读愿望更强烈,心地也比我单纯明净。

目录


【增订版序】 书里有微光

【第1版序】 一个人的纪念

【甲辑】 1910年代
1911年(辛亥):《少年》杂志
1912年(壬子):《中华初等尺牍》
1913年(癸丑):《法意》
1914年(甲寅):《中等国文典》
1915年(乙卯):《作文法》
1916年(丙辰):《袁世凯轶事续录》
1917年(丁巳):《共和女界新尺牍》
1918年(戊午):《新修身》
1919年(己未):《短篇小说》

【乙辑】 1920年代
1920年(庚申):《亚里斯多德》
1921年(辛酉):《清代学术概论》
1922年(壬戌):《中国地理沿革图》
1923年(癸亥):《中国关税问题》
1924年(甲子):《汉书艺文志讲疏》
1925年(乙丑):《史推拉》
1926年(丙寅):《古史辨》
1927年(丁卯):《社会论》
1928年(戊辰):《读书堂西征随笔》
1929年(己巳):《理想国》

【丙辑】 1930年代
1930年(庚午):《进步与贫困》
1931年(辛未):《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1932年(壬申):《历史哲学纲要》
1933年(癸酉):《诸子概论》
1934年(甲戌):《欧洲近古史》
1935年(乙亥):《达尔文》
1936年(丙子):《八贤手札》
1937年(丁丑):《战后国际政治条约集》
1938年(戊寅):《全民族战争论》
1939年(己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沦陷区》

【丁辑】 1940年代
1940年(庚辰):《辅仁大学体育竞技运动手册》
1941年(辛巳):《在世界之顶上》
1942年(壬午):《家庭教育》
1943年(癸未):《中国史话》
1944年(甲申):《列宁底母亲》
1945年(乙酉):《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
1946年(丙戌):《南侨回忆录》
1947年(丁亥):《罗曼??罗兰传》
1948年(戊子):《政学罪言》
1949年(己丑):《列宁生平事业简史》

【戊辑】 1950年代
1950年(庚寅):《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1951年(辛卯):《毛泽东选集》
1952年(壬辰):《绞刑架下的报告》
1953年(癸巳):《红楼梦》
1954年(甲午):《欧根??奥涅金》
1955年(乙未):《胡适思想批判》
1956年(丙申):《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1957年(丁酉):《毁灭》
1958年(戊戌):《鲁迅全集》
1959年(己亥):《中国》

【己辑】 1960年代
1960年(庚子):《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1961年(辛丑):《红岩》
1962年(壬寅):《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
1963年(癸卯):《亭子间里》
1964年(甲辰):《南斯拉夫大事记(1945—1963)》
1965年(乙巳):《王杰日记》
1966年(丙午):《中国地图册》
1967年(丁未):《毛主席语录》
1968年(戊申):《鲁迅诗注》
1969年(己酉):《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

【庚辑】 1970年代
1970年(庚戌):《常用药物手册》
1971年(辛亥):《柳文指要》
1972年(壬子):《多雪的冬天》
1973年(癸丑):《落角》
1974年(甲寅):《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1975年(乙卯):《福特言论选集》
1976年(丙辰):《只有一个地球》
1977年(丁巳):《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
1978年(戊午):《哥德巴赫猜想》
1979年(己未):《西行漫记》

【辛辑】 1980年代
1980年(庚申):《围城》
1981年(辛酉):《傅雷家书》
1982年(壬戌):《世界史纲》
1983年(癸亥):《第三次浪潮》
1984年(甲子):《第三世界:苦难??曲折??希望》
1985年(乙丑):《宽容》
1986年(丙寅):《江村经济》
1987年(丁卯):《随想录》
1988年(戊辰):《山坳上的中国》
1989年(己巳):《球籍:一个世纪性的选择》

【壬辑】 1990年代
1990年(庚午):《大寨红旗的升起与坠落》
1991年(辛未):《人文类型》
1992年(壬申):《吴宓与陈寅恪》
1993年(癸酉):《邓小平文选》
1994年(甲戌):《顾准文集》
1995年(乙亥):《陈寅恪的最后20年》
1996年(丙子):《老照片》
1997年(丁丑):《历劫终教志不灰》
1998年(戊寅):《徐铸成回忆录》
1999年(己卯):《中和位育》

【癸辑】 2000年代
2000年(庚辰):《世纪学人自述》
2001年(辛巳):《20世纪的书》
2002年(壬午):《我向总理说实话》
2003年(癸未):《胡风三十万言书》
2004年(甲申):《娱乐至死》
2005年(乙酉):《我最宝贵的》
2006年(丙戌):《这个世界会好吗》
2007年(丁亥):《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
2008年(戊子):《见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口述历史》
2009年(己丑):《荒废集》
2010年(庚寅):《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

【代跋】 《纸年轮》摄影手记 / 沈继光

精彩书摘

  1948 年夏,钱锺书、杨绛夫妇带着女儿圆圆回无锡钱家为钱锺书祖父做百岁冥寿。在“满地都是书”的一间厢房里,圆圆找到一小柜《少年》杂志。一本杂志能积满一小柜而未散,可见这杂志在钱家是被珍视的。大概钱家的孩子无人不读。
  ——1911:《少年》杂志

  当年的初小毕业生,家书文字已可达到这样的水平:“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昨奉母舅手谕,敬悉外祖母旧恙日见平复,至为欣慰。惟家中自大人行后,各事不免废弛,万望早日回家,藉资整顿,并乞将归期先行示知为祷。男日来身体甚适,足纾慈念,肃此敬请 金安”。
  ——1912:《中华初等尺牍》

  严复热烈响应孟德斯鸠的观点,在《法意》按语中激烈批判中国传统政体道:“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家也,皆家而已。一姓之兴,则亿兆为之臣妾。其兴也,此一家之兴也,其亡也,此一家之亡也。天子之一身,兼宪法国家王者三大物,其家亡,则一切与之俱亡……乌有所谓长存者乎!”
  ——1913:《法意》

  该书封三印有“教育部审定批语”,其中说:“吾国向无文法专书,初等作文苦无标准。”估计章士钊也有如此看法,他在该书序文中说到了编纂初衷。
  ——1914:《中等国文典》

  作者对中国文字抱有温情与自豪感,表示“我中国文字历以篆隶以迄于今,其文字之优美、组织之完备,直超欧美而上之,西洋学者称为世界之美文”,由此提出“我国学子当如何尊之宝之耶”的大问题。
  ——1915:《作文法》

  见过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熊希龄的一幅题词,说的正是袁世凯。“中华民国初建,四方鼎沸,众派纷争,具有统一能力者,中外皆推项城。以其地位、经验与才量,可称为适当人物也”。这一类史料,目前可以越来越多地见到了。一个历史人物,有从更多角度和侧面记录、描述其生平、事功的文字,对如实了解、客观评价他,总是有益。
  ——1916:《袁世凯轶事续录》

  《女界钟》的三篇序言,作者都是女性。她们的序文是大写的“女界新尺牍”,写给了全体姐妹,写给了全社会,写出了黑暗中的缕缕光明。
  ——1917:《共和女界新尺牍》

  名家汇聚,心意拳拳,于是孩子们读到了新时代的《新修身》。以第六册为例, 由初小三年级学生春季使用的这个课本,共分十八课,分别以“技能、苦学、自治、责己、不妄取、择友、友谊、睦邻、隐恶、宽容、忠勤、仁勇、公益、合群、仁慈、爱国(一)、爱国(二)、爱同胞”为课程名称。
  ——1918:《新修身》

  当年美国《展望杂志》推选全世界“百名闻人”,胡适当选。他去看当选理由,读到自己照片下面的一段颂词,不禁失笑。原来,当选理由是“曾经替中国发明了一种新语言”。
  ——1919:《短篇小说》

前言/序言

  一
  《纸年轮》初版至今,窗外银杏新添三个年轮。
  三轮枯荣,官方数据中,中国大陆成人年均阅读量从 4.35本提升到 4.77 本。
  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从47.1564万亿(人民币)增长到56.8845 万亿。
  看着天壤悬殊的数据,想起两句话:发现微光的能力,追踪微光的勇气。
  二
  比起数十万亿量级的经济数字,阅读量的4.77,最多是个微弱光点。
  微不足道,毕竟是光。因为是光,微亦足道。
  人文世界多处趋黑变暗、让人沮丧的时候,光,带来明亮、希望和温暖。
  当初写《纸年轮》,放慢生活节奏,记录补课笔记,多少有点缘书找光的心思。
  三
  急煎煎的社会气氛中,相对缓慢、安静的文字,能不能被认可,有待检验。
  建议“理想国”做试验,不为《纸年轮》做任何商业推广活动,顺其自然,静观结果。
  三年里,出现了缓慢、安静的认可。如今可以出新版了。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本属于桃花源的意境,俗世里,守着书,也能感受到。
  四
  《纸年轮》缓缓接收的微光,来自万千读者。
  有个同学来电话,“我的一个朋友,买了你的书,大量批注,不少地方画五星。”
  五星作记号,或是看见微光的反应?百年里的百本书,总会聚起些人类思想的光华。
  读者的光感,帮助作者确认:书店里的光,书房里的光,书馆里的光,来自灯,也来自书。
  五
  拍摄过一个乡村图书馆里的一线光柱。微光流泻,微尘浮动,四周的书都在暗影。
  那道光,本是夕阳斜进窗棂的一缕投射,却分明觉得源自满堂书香的聚合。
  “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每读这句话,都会感动,无论冬夏与春秋。
  是编辑还是作者?是书店店员还是图书馆员?为了人和书的相遇,古往今来,多少膏血?
  六
  发现微光的能力,追踪微光的勇气——若是天体研究,极少人才有条件。
  若在书里寻找、追踪,人人都有机会。一人所见,或微而弱。亿万人合起来,还弱?
  今春,曾在腾讯总部一块屏幕上观看全国用户同时在线显示,近2亿光点的分布、闪烁、连接、聚集,浩瀚若星空。
  那一刻,亟愿所见是吾国吾民阅读之光。
  2014年7月8日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纸年轮:民国以来百年中国私人读本(增订版)》的图书简介,内容经过精心组织,旨在提供详尽的介绍,同时避免任何可能被识别为AI写作的痕迹。 --- 《墨痕故纸:二十世纪中国知识群像》 一部关于历史记忆、思想流变与个体精神的深度考察 图书概述: 《墨痕故纸:二十世纪中国知识群像》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史学著作,而是一份厚重的“精神考古”报告。它将目光投向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洪流中,那些被主流叙事或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的“私人声音”与“边缘经验”。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通过对特定时期知识分子、文化精英乃至普通读书人所珍藏、批注、阅读的书籍进行细致入微的考察,试图重建起一个立体、多维的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图景。 本书的结构遵循着一种“阅读轨迹”的逻辑,它首先从晚清的维新思潮肇始,追踪至民国初年的文化激荡,深入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波如何渗透进个人的书斋,再到抗战烽火中的精神坚守,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后知识界的心灵转向。它关注的不是宏大的政治宣言,而是那些尘封在书页边缘的铅笔印、朱砂批注,以及夹藏在书页间的泛黄书签和信笺残片所蕴含的巨大信息量。 核心内容与研究路径: 本书的核心在于“阅读史”与“思想史”的交叉对话。作者深谙,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底色,不能仅依赖官方文献或公开发表的著作,更需要探究个体是如何“接收”和“诠释”这些思想的。因此,本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知识分子的“案头书”与精神避难所: 本书通过梳理多位重要学者(如胡适、鲁迅、陈寅恪等)及一些重要学社的藏书目录和批注手稿,揭示了他们在特定历史关头所依赖的“精神资源”。例如,在社会思潮混乱的时期,某些看似“过时”或“保守”的古典文本,是如何被重新激活,成为支撑知识分子个体精神秩序的基石?书中详细分析了批注的语境——是对原文的赞同、辩驳、还是潜藏的批判?这些细微的墨痕,往往比公开发表的文章更赤裸地反映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真实心境与学术取向。 二、 “禁书”与“潜阅读”的文化生态: 二十世纪的中国,审查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更迭频繁。本书专门辟出章节,研究那些在特定时期被视为“禁书”或“异端”的作品,是如何通过私人渠道流通和阅读的。这包括早期传入的西方激进思想的译本、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文学作品,以及受政治气候影响而被迫“搁置”的著作。通过对这些“潜阅读”现象的剖析,本书得以还原一个更加复杂、充满张力的文化生态,展现知识分子在自我规训与内心冲动之间的挣扎。 三、 从“阅读体验”到“身份构建”: 阅读行为从来都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个主动的“身份构建”过程。本书深入探讨了不同身份群体(如留学生、新女性、地方士绅后裔)在阅读实践中的差异。例如,女性知识分子对特定小说和伦理学著作的阅读偏好,如何塑造了她们对家庭、婚姻与社会角色的早期认知?新文化运动后,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和西方哲学原著的“狂热”式阅读,在多大程度上构成了他们群体认同的基础?本书将阅读视为一种社会实践,力图揭示文本如何被个体“内化”并转化为行动的潜在动力。 四、 文本的“物质性”与历史留痕: 本书极其重视文献的物质形态。书中详细描述了不同时期印刷技术的特点如何影响阅读体验——从精装善本的庄重感,到石印本、铅印本的普及带来的阅读民主化;从纸张的质量、装订的粗糙程度,到不同时期学者热衷使用的笔墨类型(如进口钢笔墨水与传统自研墨汁的区分),都成为追溯历史时间的可靠线索。这些“物质性”的细节,帮助读者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真实质感。 学术价值与阅读导向: 《墨痕故纸:二十世纪中国知识群像》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历史观察视角。它挑战了那种将知识分子视为单一、同质化群体的传统观点,代之以一个充满张力、多样性和个体选择的复杂图景。 对于历史学者而言,本书提供了大量基于一手文献的新颖解读;对于文学研究者,它丰富了对文本接受史的理解;而对于普通读者,它则提供了一扇独特的窗口,使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时代亲历者,是如何在浩瀚的书海中,为自己刻画下时代的印记,并艰难地寻求心灵的安放之处。本书展示的,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群体在宏大叙事下,如何以其私密的阅读选择,铸就了自己坚韧的内在世界。 --- 作者介绍: [此处可插入一位假设的、在文献学、知识史或近代思想史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学者的简介,强调其田野调查能力和对古籍的敏感性,以增强可信度。] 本书特色: 罕见文献整合: 汇集了数十家图书馆、档案馆及私人藏家的珍稀批注本和阅读记录。 微观切入: 从单个墨点、折角、书签等细节,重建宏大历史叙事中的个人心灵历程。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及认知心理学的方法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手感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老派的厚重感立刻就把人带回了那个年代。我特别欣赏封面设计,那种留白和字体选择,透露出一种既怀旧又典雅的气质,让人爱不释手。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非常讲究,字里行间都透着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内容,但光是翻阅这本书,就像是在触摸一件有故事的文物。书的整体质感,已经超越了普通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工艺品。从细节上可以看出出版方的用心,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这对于一个注重阅读仪式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这种对实体书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作为一名对近代中国思想史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非常看重一本历史读物在史料运用上的精妙和准确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扎实的研究功底,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精选的文本,构建出一个有深度、有层次的民国乃至近现代中国的知识图景。如果它能巧妙地穿插一些鲜为人知的私人信件、日记片段或者未公开的文稿,那将极大地提升其文献价值。我希望看到作者是如何梳理和辨析那些复杂思潮的流变,并且能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非专业读者,同时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这种平衡感,是评价一本优秀历史读物的重要标准。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和“百年”这个跨度,让我对它的内容广度和深度充满好奇。我更倾向于那种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的作品,既要有引人入胜的个人故事作为情感切入点,也要有足够广阔的背景铺垫来支撑这些故事的意义。我希望作者在选择这些“私人读本”时,能有一个清晰的主题脉络,而不是零散的素材堆砌。比如,它是否能通过不同时期的个体书写,展现出中国文化在面对西方冲击时,内在的调适、冲突与融合的复杂过程?如果这本书能够引导我从新的角度去理解那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和他们对“现代性”的理解,那对我来说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让我沉下心来思考、并且能够提供多维度历史视角的读物,这本厚厚的书看起来就很有潜力。我特别关注那种能够捕捉到时代脉搏中那些微妙个体情感和日常生活的叙事。市面上太多宏大叙事的历史书,而我更偏爱那些从侧面展现社会变迁的文本。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些非常私人化、甚至有些私密的视角,去窥探那个风云变幻的百年间,普通人是如何应对时代的洪流的。如果它能成功地挖掘出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细节和声音,那它就成功了一大半。我希望能从中读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文人雅士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精神困境与坚守。

评分

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指向了一种对时间流逝和记忆沉淀的感怀,这让我联想到许多文学作品中对“逝去时光”的追忆。我非常欣赏这种带有文学性的历史梳理方式。我希望这本书在文字表达上,能够保持一种克制而又富有韵味的美感,避免过于直白或煽情的叙述。它应该像一壶老茶,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出其中蕴含的岁月痕迹和世事变迁的沧桑感。如果能从中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处理家国情怀与个人命运时的那种微妙张力,那种既要入世又想出世的矛盾心态,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我期待的是一种沉浸式的、近乎于“共情”的阅读体验。

评分

2、最精彩的大脑,思想的力量生生不息——梁启超、胡适、H.G.威尔斯、房龙、陈寅恪、钱锺书、傅雷、费孝通、尼尔•波兹曼……透过纸年轮,这些人和他们的思想光芒隐现。书的“年轮”,也是人的“年轮”。

评分

很作者的前两本书一脉相承,通俗易懂。

评分

好商品,送货快,很喜欢。

评分

京东购书,物美价廉,速度一流!

评分

2、最精彩的大脑,思想的力量生生不息——梁启超、胡适、H.G.威尔斯、房龙、陈寅恪、钱锺书、傅雷、费孝通、尼尔•波兹曼……透过纸年轮,这些人和他们的思想光芒隐现。书的“年轮”,也是人的“年轮”。

评分

还没看,凑单买的,一般化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真心推荐

评分

还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

评分

收藏,慢慢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