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购岛”风波后作者白美英希望写一本书来帮助中国人了解日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日本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本书从多个角度细致分析日本人性格成因,贯穿日本历史,结合宗教、文化、战争与政治,解析日本人的行为始末。同时,对于参拜靖国神社、开放的性文化等中国人想了解但不了解的热点问题旁征博引、悉心梳理。可以说,本书是欲探究日本人行为以及心理的历史、文化、时政类读者的必读书!
白美英,高级编辑,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原国际政治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部从事播音主持工作,多次赴日交流与学习,现就职于北京电视台。
中国前驻大阪总领事 王泰平:这是一位与日本交往多年的资深传媒人的倾心之作。她独具慧眼,文笔犀利,从细微处尽述所见所闻所感,入木三分地解析光怪陆离的日本社会和人的多面性,揭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奥秘,是了解日本的一把钥匙。
目录 1
序:日本很值得探究 2
一、我们的东邻 5
日本首相:“我是中国秦姓的子孙” 5
日本人是唐代的中国人 9
日本丰富了中国语言 12
丛林法则与《脱亚论》 12
既然活着,就要活得更好! 15
搬也搬不走的“邻居” 17
二、“和”源于自卑心理 18
以“倭”为耻 18
摇摆于自卑感与优越感之间 19
“和风”的发展 21
禅与和 25
“以和为贵” 28
三、樱花短暂才是美 28
钟情于樱花 29
“无常观”无处不在 31
“花是樱花,人是武士” 33
“炮的不足用大和魂补上” 35
四、成就“匠人精神” 38
匠人是什么? 38
源自资源匮乏 43
比“拿来的”更先进 47
长寿企业世界第一 49
五、精神构造似“洋葱” 51
上有神龛下有佛坛 52
乐于“杂种文化” 55
信奉“识时务者为俊杰” 57
没有绝对价值观 61
六、话说“一亿人” 64
日本是个等级社会 64
单一民族国家意识 66
封闭性与排他性 67
万众如一 69
不懂“氛围”无法生存 72
七、天皇不只是“象征” 73
创造天皇的神话 73
权力与权威分离 75
天皇成为“国家元首” 79
美国的“同盟者” 82
不只是“象征” 84
“生前退位” 85
八、“为臣死忠”的靖国神社 89
出于自然信仰的神道 89
“国家神道” 92
二战后的靖国神社 94
参拜首相各有小算盘 96
九、“情色”日本 98
“钻狗洞” 99
性宽容的国度 100
性爱与死亡 103
“卒婚”现象 106
十、变化中的日本 107
血缘观念淡薄 108
家国一体 108
“忠孝一致” 110
家族制度走向崩溃 111
国民不要战争 113
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耶和华按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土创造出第一个男人亚当,而后又趁亚当熟睡之际取出他的一根肋骨,创造出第一个女人夏娃,亚当和夏娃便成了基督教公认的始祖;在中国的神话中是女娲造人,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不是只造一对男女,而是用泥土造了许多男女,创造并构建了人类社会。
而在日本,没有具体的人类起源说。不过,日本古代神话中有这样的记载:男神伊奘诺和女神伊奘冉二神相遇时,女神说:“真幸运,叫我遇到一个美少年。”男神不高兴地说:“我是男子,理当先说,你一个妇道人家怎么倒先说了呢?”于是二神重新开始,这次男神先说道:“真是高兴,叫我遇见一个美女。”并问女神:“你的身体长得如何?”女神答道:“我的身体已经长成,但有一处未合。”男神说:“正好我身上有一处多余,我要以我的多余之处填塞你的未合之处,你看怎样?”二人立刻结为夫妻,繁衍出若干的后代去治理国土。大概可以说,在西方和中国神话中都没有提及“性”造人这么一个观念,而日本人从自己的起源上就认同了性。
日本列岛上最初居住的人主要以捕鱼为生,古代男人长期在渔舱中生活,对性没有顾忌和羞怯,而女人则守在岸边过着无性生活。于是,古代日本人在潜意识中就对性充满了渴望和幻想。近年来,日本发现了绳文时代人们做的石棒和女土偶,分别象征男女生殖功能,标志着日本人摆脱了野蛮和愚昧,也说明了古代原始日本人就对性有一种崇拜。
日本在弥生时代开始种植水稻,由于山多地少且贫瘠,农业便走向了大规模的组织化、集约化生产,男女混合集体作业。种稻前后体力劳动非常集中,由于过分劳累,一方面加入娱乐的要素,如伴奏歌舞曲等。特别是姑娘们的手脚被绑成一排共同劳作,每个人都不能单独地停下来。她们在格外的劳累中,她们便谈论各种淫秽话题,让大家发笑打起精神;另一方面,为了寻求轻而易举的减压方法,他们就进行男女肉体上的交换和利用。于是,就产生出了日本特有的性文化。
日本自古以来有“钻狗洞”的习俗,即半夜以性交为目的造访他人的寝室,基本上是夜间男到女处的风俗。实际上,这是求婚的方法,家人都知晓,可以公开进行。原本日本各村中一夫一妻制的观念就很淡薄,“钻狗洞”便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男人可以与各色女子交往,但也需要相互喜欢或趣味相同。年长的女性、女仆人以及寡妇等向年轻男子教授其趣味性,壮年男子们对初次接触男性的姑娘进行训练。并且,男女即使结婚了也不认为就固定下来了,虽然同居,但并不能独占对方。分手也非常简单,没有闹离婚的,因此,三婚、四婚并不稀奇。孩子是哪个男人的也说不清楚,但只要在同居期间生的孩子,就当作那个男人的孩子抚养。也就是说,在日本古代社会中,连男女肉体也是“应该共有的东西”。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近代化,农村普及了电灯,这种风俗衰退,但直到战后经济高度发展之前,各地的农村及渔村还有类似的现象。
埼玉学园大学教授、文学博士服藤早苗在《平安朝的母与子》中写道:与欧洲国家相比,日本女性单独旅行的较多。归根结底,是因为女性不把自己是不是处女看得很重,这与前近代民众存在豁达的性意识有关。夫妻共同旅行时,妻子在窝囊丈夫面前被人强奸,妻子也只是斥责丈夫“你不行,坚强起来”,既不会离婚,也不会悲伤哭泣,不那么介意,民众对性已经完全麻木了。
正因为如此,在日本,一旦有了女子不惜一切保护贞操,就会受到推崇。在日本优秀说话集《今昔物语》中就记载了一个年轻女子在山中遇到了两个乞丐,乞丐欲强奸她时,她使用计谋逃脱的故事。女子对一个乞丐说:“拜托不要对我粗暴,我听你们的话,即使在山中也厌恶面对面,用柴挡一下吧。”她把这个乞丐支去砍柴后,又对看守她的乞丐说:“我把孩子当人质,孩子比我重要,世间无论何种身份的人,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可爱的,决不会有扔掉孩子自己逃跑的。”最终女子还是逃跑了,在路上她遇到了背着弓箭骑马的武士们,待到返回山中救孩子时,乞丐已不见了,在一堆乱柴中看到了被撕裂的孩子遗体。当时的武士们称赞她牺牲孩子保护自己贞操的行为,作者也赞叹到,身份微不足道的百姓也有知道耻的人。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仿佛置身于一个历史的迷宫之中,作者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勾勒出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风土人情。我特别喜欢他对细节的捕捉,比如某个小镇上清晨的市集,那吆喝声、食材的香气,都仿佛能穿透纸页扑面而来。他没有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将历史人物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抉择,都深深地触动了我。读到那些关于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段落时,我常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思考我们自身文化的一些影子。这种内省的体验,远超出了阅读一本普通历史读物的范畴,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全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既有波澜壮阔的大场面,也有细腻入微的内心独白,让人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温度”。它避开了宏大叙事的冰冷逻辑,而是将焦点牢牢锁定在个体的情感光谱之上。我尤其被其中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与“真相的碎片化”的探讨所吸引。作者似乎并不追求一个绝对客观的“事实陈述”,而是更热衷于呈现不同主体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感知和记忆是如何塑造历史的。这种处理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拼凑一个残缺却迷人的马赛克。文风上,它糅合了古典的沉稳与现代的敏锐,对话体和书信体的穿插使用,打破了传统非虚构作品的沉闷感,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总而言之,这是一次对逝去时光的深情回望,它提醒我们,历史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由无数柔软的、易碎的个人体验编织而成的复杂织物。
评分这是一本读起来需要“慢”下来的书。它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个段落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量和复杂的情感张力。我尝试过快读,结果发现错过了太多作者精心埋设的伏笔和细节暗示。作者在处理文化差异和误解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克制与同理心,没有采取简单的褒贬态度,而是试图深入理解不同文化逻辑下的行为模式。这种深度的挖掘,使得书中的人物行为动机显得异常真实可信,即便是那些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显得“不可理喻”的选择,在作者的解析下,也变得可以理解,甚至引人同情。这本书就像一幅用无数细密线条勾勒出的工笔画,需要读者付出耐心去欣赏,才能体会到其内在的宏大与精妙。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观被轻轻地拓宽了一角,视野更加开阔。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或许不是其最突出的优点,但它在构建情感共鸣方面的功力却令人称奇。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遥远、刻板的事件,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悲欢离合。我特别欣赏他对“边缘人物”命运的关注,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个体,他们的声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回响。有些章节的描写,用词极为精炼,却能爆发出强大的冲击力,比如对某种传统技艺失传的惋惜,那种无声的哀叹,比直接的控诉更具力量。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引导读者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既定叙事背后的复杂人性。读完之后,我对那个特定时期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和多维,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平面图景,而是充满了色彩和温度的立体世界。
评分我得承认,一开始我对这种偏向“人文关怀”的历史书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可能会流于空泛。然而,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尤其是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展现出了高超的技巧。作者擅长使用象征性的意象来串联不同的时间线索,使得整体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乐章,层层递进,高潮迭起。例如,对某一特定植物生长周期的描写,竟然巧妙地呼应了某种社会变革的酝酿过程,这种巧妙的类比,让人拍案叫绝。更难得的是,作者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如清泉般婉转,时而似惊雷般震撼,确保了即便是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读者,也能被其文字的魅力所吸引。这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艺术的重构,是对时间长河中那些稍纵即逝瞬间的精准捕捉与永恒定格。
评分全新的视角,有深度,但文字生动,风趣易懂
评分还没看,质量还行 看起来不像是盗版的
评分全新的视角,有深度,但文字生动,风趣易懂
评分很快 包装很好
评分帮同事买的,不知道书籍怎么样。做活动非常划算!
评分好,很喜欢,买了不少书咯
评分包装没毛病,配送超快,书籍排版也好
评分还不错,一次性买回来好多书,准备攒着没事了看看,整体还是比较满意的
评分很好很不错,我觉得买的值很好很不错,我觉得买的值很好很不错,我觉得买的值很好很不错,我觉得买的值很好很不错,我觉得买的值很好很不错,我觉得买的值很好很不错,我觉得买的值很好很不错,我觉得买的值很好很不错,我觉得买的值很好很不错,我觉得买的值很好很不错,我觉得买的值很好很不错,我觉得买的值很好很不错,我觉得买的值很好很不错,我觉得买的值很好很不错,我觉得买的值很好很不错,我觉得买的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