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5-10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202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568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历史的观念译丛: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是李凯尔特历史哲学著作选集,包括他的两部代表作《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1899),以及《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1896)一书的第五章。前者曾于1980年代译为中文,列入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后者为新译,中译本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历史的观念译丛: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介绍了李凯尔特(Henrich Rickert,1863—1936)的历史哲学,核心是对逻辑 意义上的历史学方法论的思考,他试图通过自然科学方法和历史科学方法的 对比,阐明历史学本身的规定性特征。其思考的出发点是科学的分类,在他 看来,就对象而言,有自然和文化的对立,就方法而言,有自然科学和历史 的文化科学的对立。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能否适用于历史的文化科学?李凯尔特在一系列 的论述中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继《认识的对象》(1892)一书之后,他陆续发表了“关于自然科学概念 形成的理论”,以及《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一书的前三章“对物体世 界的概念认识”、“自然和精神”、“自然和历史”诸文,强调指出自然科 学方法不适用于历史学。1899年,出版《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一书,简明 扼要地陈述了他在前述论著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思想。在“历史的概念形成“和“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二文发表后,《自然 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一书于1902年出版。此书以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 为依据,试图找出历史概念形成的内在逻辑结构。本书收录的是李凯尔特概括性的《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一书,以及最 后总结性的“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一文(即《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 第五章),精炼地体现了李凯尔特历史哲学的思想要义。
作者简介
亨里希·李凯尔特(1863—1936),德国哲学家,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主要代表。1863年5月25日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1888年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891年在弗赖堡大学任教,1896年升任教授。1916年作为文德尔班的继承人在海德堡大学任教,直到1936年病逝。李凯尔特继承了文德尔班的基本观点,并大大加以发展,使新康德主义的历史哲学理论达到其完成形态。在其主要著作《认识的对象》(1892)、《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1896)和《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1899)中,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观点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述。
目录
译者前言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译者前言
第一部分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
第二版(1910年)序言
第四版和第五版(1921年)序言
第六版(1926年)序言
一 任务
二 历史状况
三 基本对立
四 自然和文化
五 概念和现实
六 自然科学方法
七 自然和历史
八 历史学和心理学
九 历史学和艺术
十 历史的文化科学
十一 中间领域
十二 数量的个别性
十三 与价值无关的个别性
十四 文化历史的客观性
第二部分 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
引 言
一 自然科学的历史哲学
二 经验的客观性
三 形而上学的客观性
四 价值的客观性
五 历史和世界观
人名译名索引
前言/序言
历史的观念译丛: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历史的观念译丛: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历史的观念译丛: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历史的观念译丛: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用户评价
评分
☆☆☆☆☆
很好的商品
评分
☆☆☆☆☆
书很好 京东的快递员也很好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优惠活动
评分
☆☆☆☆☆
这次出版的《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是以涂先生重新校改的原译本《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为基础,并补译李凯尔特另一部代表作《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之第五章“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该章占本书近一半篇幅),这样,两部文献共同构成了一个理解李凯尔特历史哲学思想的更为全面的文本。
评分
☆☆☆☆☆
这位新康德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的历史哲学思考,于此得到清晰展示。
评分
☆☆☆☆☆
,他终于在年下定决心放弃德国国籍,入了瑞士籍。从德国到瑞士,国籍改变了,不过德语仍然是通用语言,环境也是他熟悉的,黑塞的流亡不是远离故国的流亡,更多的是内心的、精神上的流亡。流亡期间他写了一些政论文章,这些文章出自个体良知,也诉诸个体良知。文章所想达到的不是带引人们去碰政治问题,而是进入自己的内心,进入完全是个体性的良知。他说:“马克思和我之差异除了他涉及的维度大大超过我之外,就在于他想改变世界,我则想改变个人,他直面群众,我直面个人。”他深信,人的最内在有某些区域,是一切源于政治和带着政治印记的因素达不到的地方,他想做的,就是引导读者进入自己的内心,听从自己的良知,保持独立人格,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盲从。
评分
☆☆☆☆☆
既然区别了自然科学与历史的文化科学,那么,人们通常认为适用于自然科学的那种客观性就不应该再适用于历史的文化科学了。李凯尔特论证了,当经验的现实或者形而上学的现实都不适合于赋予自然科学概念形成和历史学概念形成以客观性时,唯有一条道理还可以走,即价值的客观性。李凯尔特采用的方式是,证明自然科学的概念形成过程中所包含的主观的、超经验的因素并不比历史科学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包含的类似因素更少,更确切地说,“自然”概念的形成,其本身就是人们的文化活动的成果。一旦这种证明成立,那么“历史学的客观性不仅完全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处于平等地位,而且当自然科学反思它的客观性时,它甚至首先要隐含地做出文化科学中客观地有效的、个别化的根本形成所依据的那些假设,此外还要补充以一些与内容上确定的理论价值的有效性有关的特殊假设。”(第195页)这样,在李凯尔特这里,历史的观点与价值相关联,并且比普遍化的观点更具逻辑的优先性,于是,自然科学的客观性似乎有赖于历史学概念了。
评分
☆☆☆☆☆
历史观念的译丛一套书都很好 值得购买 就差一本绝版书了 啥时候可以再版啊
评分
☆☆☆☆☆
评分
☆☆☆☆☆
这套丛书快卖断货了,都是西方理论精华 物超所值,搞活动一口气买了好多本。值得收藏,细细品读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历史的观念译丛: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