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观念译丛: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

历史的观念译丛: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亨里希·李凯尔特 著,涂纪亮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哲学
  • 李凯尔特
  • 历史观
  • 西方哲学
  • 译著
  • 文化史
  • 思想史
  • 哲学史
  • 近代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202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568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史的观念译丛: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是李凯尔特历史哲学著作选集,包括他的两部代表作《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1899),以及《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1896)一书的第五章。前者曾于1980年代译为中文,列入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后者为新译,中译本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历史的观念译丛: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介绍了李凯尔特(Henrich Rickert,1863—1936)的历史哲学,核心是对逻辑 意义上的历史学方法论的思考,他试图通过自然科学方法和历史科学方法的 对比,阐明历史学本身的规定性特征。其思考的出发点是科学的分类,在他 看来,就对象而言,有自然和文化的对立,就方法而言,有自然科学和历史 的文化科学的对立。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能否适用于历史的文化科学?李凯尔特在一系列 的论述中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继《认识的对象》(1892)一书之后,他陆续发表了“关于自然科学概念 形成的理论”,以及《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一书的前三章“对物体世 界的概念认识”、“自然和精神”、“自然和历史”诸文,强调指出自然科 学方法不适用于历史学。1899年,出版《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一书,简明 扼要地陈述了他在前述论著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思想。在“历史的概念形成“和“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二文发表后,《自然 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一书于1902年出版。此书以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 为依据,试图找出历史概念形成的内在逻辑结构。本书收录的是李凯尔特概括性的《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一书,以及最 后总结性的“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一文(即《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 第五章),精炼地体现了李凯尔特历史哲学的思想要义。

作者简介

亨里希·李凯尔特(1863—1936),德国哲学家,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主要代表。1863年5月25日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1888年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891年在弗赖堡大学任教,1896年升任教授。1916年作为文德尔班的继承人在海德堡大学任教,直到1936年病逝。李凯尔特继承了文德尔班的基本观点,并大大加以发展,使新康德主义的历史哲学理论达到其完成形态。在其主要著作《认识的对象》(1892)、《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1896)和《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1899)中,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观点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述。

目录

译者前言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译者前言
第一部分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
第二版(1910年)序言
第四版和第五版(1921年)序言
第六版(1926年)序言
一 任务
二 历史状况
三 基本对立
四 自然和文化
五 概念和现实
六 自然科学方法
七 自然和历史
八 历史学和心理学
九 历史学和艺术
十 历史的文化科学
十一 中间领域
十二 数量的个别性
十三 与价值无关的个别性
十四 文化历史的客观性
第二部分 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
引 言
一 自然科学的历史哲学
二 经验的客观性
三 形而上学的客观性
四 价值的客观性
五 历史和世界观
人名译名索引

前言/序言







历史的观念译丛:马克斯·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 图书简介 本书是“历史的观念译丛”的又一力作,聚焦于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想家之一——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核心理论建构。不同于聚焦于特定历史事件或哲学思辨的传统史学著作,本书深入剖析了韦伯在《经济与社会》等核心文本中提出的社会行动理论(Theory of Social Action),旨在揭示现代社会变迁背后的深层结构与意义逻辑。 本书并非对韦伯生平或其所有著作的全面梳理,而是精选、细致地解读了韦伯关于“社会学”作为一门理解性科学(Verstehende Soziologie)的奠基性工作。译者团队在忠实传达德文原意的基础上,结合了当代社会学界对韦伯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使读者能够精准把握韦伯思想的精妙之处及其在理解现代性问题上的持久价值。 核心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论基础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韦伯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和方法论立场。韦伯坚决反对将社会科学等同于自然科学,强调社会现象的特殊性在于其内在的“意义”(Sinn)。 1. 理解的社会学(Verstehende Soziologie): 详细阐述了“理解”在社会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理解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认识,而是一种对行动者所赋予意义的主观把握。本书将通过韦伯对“情境理解”和“解释性理解”的区分,展现其方法论的严谨性。我们探讨了韦伯如何试图在主观意义与客观规律之间架设桥梁。 2. 社会行动的界定与类型学: 这是本书的理论核心之一。韦伯将“社会行动”定义为“行动者赋予其行为以主观意义,并且其意义指向他人行为,并受他人行为影响的行动”。本书系统梳理了韦伯著名的四种社会行动类型: 目的理性行动(Zweckrational): 行为者根据自身目标,权衡手段的效率和后果而采取的行动。这是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管理中最典型的形式。 价值理性行动(Wertrational): 行为者出于对某种绝对价值(如宗教、伦理、美学)的坚定信仰而采取的行动,不计后果。 情感行动(Affektuell): 由当下的情感状态(如愤怒、狂喜)所驱动的行动。 传统行动(Traditional): 出于习惯或习俗而采取的行动。 本书深入分析了这四种类型如何构成了理解所有社会现象的“理想类型”(Ideal Types)工具箱,强调理想类型是分析工具而非对现实的精确描摹。 第二部分:权威的类型与支配的合法性 韦伯对政治权力和合法性的分析,是其理解国家和社会结构的关键。本书着重解析了韦伯对“支配”(Herrschaft)概念的界定,并详细阐述了其经典的三种合法性类型: 1. 传统型支配: 基于对既有传统神圣性的信仰,如世袭君主制。本书分析了传统型权威在社会变迁中的衰落过程。 2. 卡里斯玛型支配(Charismatisch): 基于对特定领袖人物超凡魅力和神启般品质的个人崇拜。本书探讨了卡里斯玛的“革命性”潜力,以及它如何成为打破旧有秩序的催化剂,同时也关注其“日常化”(Routinization of Charisma)的难题——即当领袖逝去后,魅力如何被制度化。 3. 法理型支配(Legal-rational): 基于对依法行事的信念和对非人格化规则的服从,这是现代官僚制的基础。本书详细考察了法理型支配在现代行政管理中的运作机制及其效率。 第三部分:理性化进程与现代困境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理论工具应用于对现代社会核心特征的诊断。韦伯的“理性化”概念,是贯穿其所有研究的主线。 1. 资本主义精神的起源: 虽然本书不直接探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但会引用韦伯关于“理性化”如何在宗教(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中找到初始驱动力的论述,以解释西方经济行为的独特取向。 2. 官僚制: 官僚制被视为法理型支配的纯粹形态,是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工具。本书详尽分析了官僚制的结构特征(层级分明、规则明确、专业分工)及其在现代国家和社会组织中的不可避免性。 3. “铁笼”的隐喻(The Iron Cage): 这是对现代性最深刻的批判性洞察。本书强调,当目的理性行动和官僚制达到极致时,人类可能会被自己创造的、高度系统化和非人格化的理性结构所困。个体自由和价值追求在冰冷、高效的计算面前被边缘化。本书将探讨韦伯对这种“去魅”(Disenchantment)世界的深切忧虑,即价值判断被工具理性所取代的风险。 本书的独特价值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将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视为孤立的哲学思辨,而是将其置于理解现代社会结构转型、权力合法性基础变化以及价值冲突的宏大背景中。通过对“行动-意义-支配-理性化”这一逻辑链条的细致梳理,读者将获得一套强大的分析工具,用以审视当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复杂现象,理解我们所处的“宿命”——即一个被理性化逻辑所驱动,却可能失去终极价值导向的社会形态。 本书适合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等领域的高年级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对社会理论和现代性问题有深刻兴趣的广大读者。译者注释系统而详尽,有助于读者跨越时代和语言的障碍,直接对话这位巨匠的思想精髓。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全书中流露出的那种冷静的批判精神,他似乎对任何声称掌握了“最终真理”的历史叙事都保持着一种健康的警惕。这种批判性思维贯穿始终,使得全书的论调既不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也没有落入教条主义的窠臼。特别是在探讨历史解释的权力结构时,作者的论述显得尤为犀利和深刻。他揭示了所谓的“客观历史”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以及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哪些声音被放大,哪些被边缘化。这种对“谁来书写历史”这一问题的深入挖掘,让我对很多耳熟能详的历史叙事产生了新的怀疑和审视。这本书不是要推翻历史本身,而是要拆解我们理解历史的那些既有框架和假设,鼓励我们去拥抱历史的复杂性、矛盾性和未完成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个带着放大镜去观察历史现场的侦探,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讲解的学生。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简直是文学作品的水准,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著可以比拟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那些晦涩的哲学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优雅和克制。他似乎深谙“大道至简”的道理,用非常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以被感知的思想图景。举个例子,当他谈到“历史的偶然性”时,他没有堆砌复杂的术语,而是描绘了一个关于蝴蝶扇动翅膀如何引发遥远地方风暴的场景,这种比喻的力度和美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充满了愉悦感。而且,书中的引证和跨学科的对话也做得非常出色,从古典哲学到现象学,再到现代科学的一些概念,都被巧妙地编织进了对历史哲学的探讨之中,使得整个论证结构既扎实又充满灵活性。读这本书,我常常会产生一种与一位极其博学而又风趣的智者面对面交谈的感觉,他会引导你思考,但绝不强迫你接受,他只是铺陈出一条条思路,让你自己去探索其中的幽深之处。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场关于“我们如何看待历史”的深刻对话。作者以一种近乎庖丁解牛的细腻笔触,将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哲学思辨层层剥开,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过往对“历史真相”的理解。尤其是对于“时代精神”和“个体能动性”之间那种微妙的拉扯,简直写得入木三分。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某个历史转折点的论述时,差点就想停下来,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因为书里提出的观点太具有颠覆性了,它挑战了那种线性的、目的论的历史观,转而强调了历史在不同观察者眼中呈现出的多重性和偶然性。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一直以为你在看一幅清晰的风景画,结果作者却告诉你,这幅画的颜色、构图,甚至你看到的物体本身,都取决于你站立的角度和当下的心境。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极其精妙的分析工具,让读者自己去建构和审视历史的意义。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历史文献的眼光都变得不一样了,多了几分审慎的怀疑,也多了几分对复杂性的欣赏。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妙,它像一首精心谱写的交响乐,开篇的引子奠定了宏大的基调,中间的各个乐章分别深入探讨了不同的哲学维度,而在结尾处,所有的线索又巧妙地汇聚、升华,留下悠远的回响。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过渡时所使用的那种流畅性和逻辑的递进感,仿佛作者在一步步引诱你进入他思维的迷宫,但每一步都有清晰的路标,让你既能享受探索的乐趣,又不会迷失方向。对于那些对西方思想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思想盛宴,因为它不仅是对既有理论的梳理和总结,更是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指引。它让我清晰地认识到,历史哲学并非是历史学的一个枝杈,而是理解人类存在、时间和意义的核心学科。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是超越学科界限的,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和深刻的哲学基石。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不是那种可以捧着咖啡随便翻翻的书,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有些章节,尤其是关于认识论基础的那部分,我需要反复阅读,甚至需要借助一些辅助性的资料来帮助理解作者构建的逻辑框架。但是,这种“辛苦”绝对是值得的,因为每攻克一个难点,都能带来巨大的精神满足感。作者对于西方思想史脉络的梳理清晰得令人赞叹,他能够精准地指出,某个历史哲学家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小步,或者是在某个关键节点上做出了一个具有决定性的转向。这种对思想演变过程的把握,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长远的眼光。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看待人类文明进程的“元视角”,让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发生了什么”,而是更关注“我们为什么会这样理解所发生的一切”。这种层次的提升,是任何单一的历史事件研究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历史的观念译丛: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是李凯尔特历史哲学著作选集,包括他的两部代表作《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1899),以及《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1896)一书的第五章。前者曾于1980年代译为中文,列入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后者为新译,中译本首次出版。

评分

十年之前,我从兰州前往黄河上游的炳灵寺石窟,沿着盘山路,自行车骑到永靖县的刘家峡码头。在这里,我要搭乘快艇横渡著名的刘家峡水库,才能溯黄河而上,来到炳灵寺石窟。第一次见到刘家峡水库的我,被这万顷碧波感动,盛夏时节,身在西北高原,却有环湖碧绿满山。快艇激起的水花,带来沁心凉意,催走了适才傲人的暑气。在这湖地洞天中破浪二十多分钟,尚未涤尽千尺湖水,亲水岸边的炳灵寺码头已在眼前,码头背后就是石窟庄严。

评分

Txt ug ug ug hgjvyivkubukbku kubobikbuob

评分

个人对李凯尔特的思想是非常赞同的……如果能有更多译著就好了。

评分

涉及到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的内容,书里面还有些编辑上的错误,总体内容是值得一读的。

评分

涉及到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的内容,书里面还有些编辑上的错误,总体内容是值得一读的。

评分

既然区别了自然科学与历史的文化科学,那么,人们通常认为适用于自然科学的那种客观性就不应该再适用于历史的文化科学了。李凯尔特论证了,当经验的现实或者形而上学的现实都不适合于赋予自然科学概念形成和历史学概念形成以客观性时,唯有一条道理还可以走,即价值的客观性。李凯尔特采用的方式是,证明自然科学的概念形成过程中所包含的主观的、超经验的因素并不比历史科学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包含的类似因素更少,更确切地说,“自然”概念的形成,其本身就是人们的文化活动的成果。一旦这种证明成立,那么“历史学的客观性不仅完全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处于平等地位,而且当自然科学反思它的客观性时,它甚至首先要隐含地做出文化科学中客观地有效的、个别化的根本形成所依据的那些假设,此外还要补充以一些与内容上确定的理论价值的有效性有关的特殊假设。”(第195页)这样,在李凯尔特这里,历史的观点与价值相关联,并且比普遍化的观点更具逻辑的优先性,于是,自然科学的客观性似乎有赖于历史学概念了。

评分

从《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到《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我们看到,自然、历史、价值、经验、客观性乃是李凯尔特历史哲学思想的主题词。不过,哲学家的逻辑思维能力总是会自然而然令他们从最根基处入手,而在李凯尔特看来,思想的根基是思想赖以表达的语词,即概念。我们在思考中不断地使用概念,那么概念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对于这个根本问题的考察,李凯尔特认为,自然科学和历史的文化科学事实上采用了两种对立的概念形成方法,前者采用普遍化方法,而后者采用个别化方法。也正是通过这样的考察,李凯尔特获得了对现实的双重理解,即我们以普遍化方法关注现实,现实就是自然,我们以个别化方法关注现实,现实就是历史。仅仅通过对概念形成的考察,李凯尔特就为自然科学和历史的文化科学划定了各自的界限。

评分

个人对李凯尔特的思想是非常赞同的……如果能有更多译著就好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