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没想到总理会来我们书店!”成都宽窄巷子见山书局的谢店长向记者讲述了4月25日晚总理到书局买书的详细情况。4月25日晚8点过,总理一行来到宽窄巷子,来到见山书局和散花书屋,购买了一本关于老成都的书和关于宽窄巷子的明信片。
谢店长说,总理走进见山书局时,她正在店里工作,“当时大概是晚8点过,我刚写好一个小黑板,正要摆出来。突然就看见了总理以及一行人走进来。因为昨晚天气不太好,店里只有一两个顾客。我一眼就认出是总理,当时脑子有点像做梦。”据谢店长回忆,“总理进来后,di一句话就问我们,作为一家实体书店的运营情况。然后他还跟我们聊老成都的典故。他问我知不知道‘五袍’,我说我不太知道。他就讲解了一些。我们听了都很佩服,总理对成都文化了解很深。总之,总理给我的感觉就是,亲切和蔼,温和亲民。”
谢店长还透露,“我们店员给总理推荐了一些关于成都的书,他自己也进行了挑选,最后他选了一本流沙河先生写的《老成都——芙蓉秋梦》和两套关于成都文化的明信片(《宽巷子古巷风韵》、《宽巷子建筑风情》)。总理坚持付费购买,要支持我们实体书店。”谢店长说,“昨晚下班以后,心情还是久久难以平静。很多朋友得知后,都来问我详细情况,大家纷纷说我很幸运。”
25日晚总理夜访书店时,见山书局和散花书屋的创始人、经营人廖芸并不在店中,“员工给我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情况,还给我发了照片和视频。”据廖芸转述,在逛完见山书局之后,总理在逛窄巷子的时候,又在她开的另外一家书店散花书屋前驻足,“员工跟我说,总理看见书架上放着介绍成都文化和宽窄巷子的图书,翻看了《新宽窄,老巷子》、《窄门》、《家住宽巷子》几本书。看到了书架上,放着的有关石涛和弘一法师的书,总理还问员工,是否知道石涛和弘一法师。我们员工回答了他的问题。”作为两家书店的创始人和经营者,廖芸说,“虽然我不在现场,但是得知现场情况后,我也是非常激动。尤其是我能从大家的转述中,感受到总理对实体书店的关注和关切,让我感到很振奋。”
总理买的啥书?
流沙河写的《老成都》
《老成都——芙蓉秋梦》是流沙河先生2003年写的关于他所“亲身经历的自己的老成都”的一本书。该书于2014年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再版。全书分为“第一章 悲欢离合了无痕”、“第二章 城险邦危话苦辛”等共八章。流沙河先生以文化角度说老成都,笔墨富于学人色彩,取材既重特色也作全景记录。成都人的抗战艰辛,民国学子的求学情景,地方名人,老庭院、老城墙、千年宗庙,在流沙河的生花妙笔中,蓉城的点点滴滴,令人入迷。年少时,流沙河曾亲证成都遭遇军阀战火,日寇炮弹;随学堂垒石头筑机场,亲历抗日胜利后全城狂欢。那些他熟悉的街巷庭院、各式店铺行当,与他几十年熟读熟知的老城历史典故完美交融,织起了一个精彩独特的成都老城。
新闻转自:华西都市报(2016.4.26)
★老照片留下一座城的百年风云,勾起多少记忆与想象
★全新装帧设计、全新图片处理,楚尘文化精制珍藏版
◆著名作家、诗人流沙河“自己的老成都”。
◆成都人的抗战艰辛,民国学子的求学情景,地方名人,老庭院、老城墙、千年宗庙……在流沙河的生花妙笔中,蓉城的点点滴滴,听得入迷。
※老城影像系列※
叶兆言:《老南京:旧影秦淮》
徐城北:《老北京:帝都遗韵》、《老北京:巷陌民风》、《老北京:变奏前门》
吴亮:《老上海:已逝的时光》
黄爱东西:《老广州:屐声帆影》
流沙河:《老成都:芙蓉秋梦》
陆文夫:《老苏州:水巷寻梦》
林希:《老天津:津门旧事》
成都叫芙蓉城,简称曰蓉,这种花一日三变,晨白午红夕紫,朝开暮落,荣华短暂,令人伤感。这或许不是花,是秋天的一场凄凉梦吧?
流沙河在成都生活了七八十年。年少时亲证它遭遇军阀战火,日寇炮弹;随学堂累石头筑机场,亲历抗日胜利后全城狂欢。那些他熟悉的街巷庭院、各式店铺行当,与他几十年熟读熟知的老城历史典故完美交融,织起了一个精彩独特的成都老城。
流沙河,1931年生于成都。汉族,蒙古裔。小时习《诗经》、《孟子》,诵古文,背古诗,做文言。青年时做新诗。1957年为《星星诗刊》编辑人员,因诗诖误,以致劳作达二十年。终被改正,回原单位四川省文联,仍做该刊编辑工作。七年后遣去做专业文学创作,美称“一级作家”。1989年后著有《Y语录》、《庄子现代版》、《书鱼知小》多种。此前尚有诗集五种,诗话一种,随笔一种。近年攻古文字,著有《白鱼解字》和《文字侦探》。现年八十三了,还在工作。
★流沙河的笔,记下成都的真精神。 成都,是流沙河生长之地,他学于此,劳于此,辱于此也名于此,为恋这片土,曾使他运交华盖身入地狱,九死未悔。流沙河完成了对成都的独特发掘与文化寻根。
——曾伯炎
★流沙河先生可谓成都一宝。
——晋东南
自序
再版序
第一章 悲欢离合了无痕
第二章 城险邦危话苦辛
第三章 龙战震天怜惨酷
第四章 书攻熬夜忆温馨
第五章 觅踪街巷谁家在
第六章 考古廓垣甚物存
第七章 秋晚芙蓉亡国恨
第八章 移民填蜀我寻根
成都大事记
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地方感”的渴望。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城市越来越同质化,很多地方都像是被复制粘贴出来的标准模板。而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一场精神上的“返乡之旅”。它通过那些生动的场景描摹,让我重新思考“家乡”的定义,它不只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系列独特的感官记忆的集合。我似乎能闻到雨后青石板上的湿气,能听到巷口修脚师傅磨刀的声音,这种感官上的强烈代入感,是很多纯粹的学术研究或者旅游指南所无法提供的。它让我们意识到,维护一座城市的独特灵魂,比单纯追求经济上的“现代化”要重要得多,这份对本土文化基因的坚守,值得每一个关心城市发展的人深思。
评分从一个纯粹爱好历史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献价值也相当可观。虽然它的语言风格很亲切,但其背后所依赖的资料搜集和考证工作,绝对是扎实且严谨的。作者似乎不满足于二手资料的引用,而是深入到民间,搜集了许多口述史料和未曾公开的影像档案。尤其是一些关于旧时行业运作、市井规矩的描述,精确到令人惊叹,这对于研究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社会生态学,提供了宝贵的微观视角。它打破了官方史书的宏大叙事,将焦点投向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存智慧。对于希望了解一个城市真正“活过来”的样子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参照系,比任何官方统计数据都要来得鲜活和真实,它是一份用情感和记忆编织而成的“地方志”。
评分读完一些关于城市变迁的著作后,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仿佛那些鲜活的生命力和独有的烟火气,都被冰冷的钢筋水泥无情地取代了。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却截然不同,它没有沉溺于伤春悲秋的悲观论调,而是以一种近乎克制的、充满生活智慧的笔触,记录下了成都人骨子里的那份“慢”与“韧”。它讲述的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那些极小的、容易被忽略的生活瞬间——比如某个手艺人的吆喝声,某条小巷里特有的气味,甚至是邻里间打麻将时那种特有的声调变化。这种细腻的捕捉,让我感觉自己仿佛是那个在老街上闲逛的路人,不经意间撞见了那些正在消逝的温情场景。它没有试图美化过去,而是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质地,那种真实感,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掌控力。整本书的行文如同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时而平静如镜,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琐碎与安宁;时而又在不经意间,涌起一小片充满张力的浪花,揭示出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社会侧影。这种节奏的张弛有度,使得阅读过程非常舒服,不会让人感到压迫或冗长。尤其是一些段落的转承,过渡得非常自然流畅,仿佛是从一个老邻居的口中听故事,他会从眼前的事物自然地联想到更久远的回忆,逻辑跳跃却又在情感上高度统一。这种叙事技巧,让那些散落在各个角落的故事碎片,最终汇集成了一幅连贯而富有层次感的成都生活画卷。比起那种线性叙事的书籍,这种“片段式回忆”的结构,反而更能模拟人脑记忆和情感联结的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时光沉淀感的质地,仿佛能从指尖触摸到老成都的肌理。封面上的老照片选得极有韵味,黑白影像中那些模糊的轮廓,勾勒出一种既熟悉又遥远的市井气息。我总觉得,一本书的“形”与“神”是密不可分的,这本书显然在“形”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考究,不是那种光滑刺眼的现代纸张,而是略带粗粝感的米白色,配上那些泛黄的旧照片,营造出一种温暖的怀旧氛围。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烫金的字体边缘,虽然低调,却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翻阅时,那种略微的沙沙声,都像是穿越回某个悠长的午后,坐在老茶馆里听着竹板声。这样的用心,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收藏品,值得细细把玩和珍藏。它成功地用视觉语言,为即将阅读的内容做了一个极具感染力的铺垫。
评分东西不错,价格还行。
评分很棒的一套书。好像以前江苏出版过,重庆大学这个版本只有9种,江苏有20种,记不清了。可惜《老成都》缺货。
评分老成都一直缺货,这次活动总算有货,果断入手。凑全整套。
评分速度快,图书印刷质量好!
评分老成都的记忆,不错
评分非常不错,又可以坐下来好好看看!
评分不错,京东送货就是快,以后还是在京东买
评分这是了解老北京的好机会!历史就在这里
评分喜欢流沙河的文字,更喜欢成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