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一講文學與天文
天文是古人日用所知
古人生活中的天文知識
類書、濛學書中文學性的天文知識
《天問》分化齣的文學形態及影響
第二講文學與歲時
什麼是歲時
文學關注下的時間
中國人重節氣、節日
文人筆下的節日、歲時
四季變化為文人所重
第三講文學與地理
《禹貢》與九州地理觀
《山海經》、《穆天子傳》啓發下的文學想象
《詩經》中的具體生活場域
楚辭、地理誌、辭賦中文學與地理的關聯
地理文學化的諸多體現
以地理視角看《樂府詩》
第四講文學與飲
中國人更重視的是飲
《詩經》裏的酒
《楚辭》中豐富多樣的飲
與文學相關的酒
飲茶法的變遷
與文學相關的茶文化
僧傢對茶道的推動
文人對茶飲的影響
第五講文學與食
文學中的農事稼穡
文學作品祭祀中的食物
《詩經》開創食物描寫的三大類型
《楚辭》中的離俗之食
漢代歌詩辭賦裏的佳肴
第六講文學與衣
中西方服飾觀之不同
《詩經》之衣多在《國風》中
著衣之禮及各種衣服
《楚辭》超凡脫俗之服飾
文學裏的冠劍、綸巾、金縷衣
第七講文學與住
中西方居住文化差異
文學中的蔔居主題
《長物誌》顯現齣的文人生活理想
文學中的園林樓閣
“觀”的性質、作用與錶現
第八講文學與行
由《詩經》開啓的行旅文學
行旅文化中産生的閨怨文學
行旅文學齣現的原因
驛站詩、題壁詩
遊的文學史
第九講文學與草
北京花事
早期花草意識的混而未分
重視花,始於漢代
香在草之外另成大邦
詞比詩更顯花草意識
體物、博物、格物、玩物
第十講文學與木
橘之頌
嘉木者木蘭
桐花時節
文人愛梧桐
桂花之幽靜
韻勝格高的梅花
文學裏草木的深意
第十一講文學與鳥
《詩經》裏聚訟萬端的鳥
文學中的嘉禽
文學中其它諸鳥
第十二講文學與獸
濛學讀物中的獸
詩人體物工夫
文人筆下的馬
寓言與以獸擬人
與獸相關的文學故事
文學變形幻化主題中的異獸
第十三講文學與蟲
《詩經》裏的蟲
龍非虛構之物
聲望較差的蛇
文學中的小蟲們
相生相化之蟲
第十四講文學與魚
魚之總說
有文化符號意義的龜
重要且美好的鯉魚
喪失本義的鯤
與魚相關的文學故事
這本書的齣現,著實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覺得文學作品,特彆是那些經典名著,雖然價值連城,但有時候讀起來會顯得有些晦澀難懂,仿佛隔著一層紗,總讓我感覺自己把握不住作者的深層意圖。然而,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用一種我從未想到過的角度,引領我一步步走進那些曾經讓我望而卻步的文學世界。它並沒有直接告訴我“這本書講瞭什麼”,而是從一個更宏觀、更基礎的層麵,去拆解文學作品的構成要素,去闡釋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邏輯和情感。比如,它會探討一個看似簡單的比喻,在不同的語境下會産生怎樣的韆差萬彆,又或者,某個反復齣現的意象,是如何串聯起整部作品的情感脈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用非常生動的例子,講解瞭敘事視角的巧妙運用,讓我恍然大悟,原來同一件事情,通過不同的“眼睛”來看,其呈現齣的麵貌竟然如此不同,這極大地拓展瞭我對敘事技巧的認知,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曾經讀過的那些作品,發現瞭不少新的解讀維度。這本書的語言也十分考究,既有學者般的嚴謹,又不失大眾化的親切,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覺得妙趣橫生,仿佛在和一位博學的朋友聊天,不知不覺中就吸收瞭大量的知識。
評分讀這本書的過程,簡直像是在進行一場文學的“考古挖掘”。我一直認為,理解一部文學作品,除瞭讀懂字麵意思,更重要的是去挖掘它背後的文化土壤、曆史背景,以及作者所處的社會語境。而這本書,恰恰就是在這方麵提供瞭極其寶貴的綫索。它並沒有直接給齣某個作品的“標準答案”,而是教會我如何去提問,如何去尋找答案。比如,當我讀到某部作品中一個我無法理解的習俗時,這本書會引導我去思考,這個習俗可能代錶瞭當時怎樣的社會觀念?它對人物的命運又産生瞭怎樣的影響?它就像一把萬能鑰匙,打開瞭我通往深度理解文學作品的大門。我特彆喜歡它關於“象徵意義”的闡述,它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文學作品中的事物並非僅有其字麵意義,更承載著作者想要傳達的更深層次的理念和情感。通過這本書,我學會瞭去辨識那些隱藏的象徵,去解讀那些模糊的意象,這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旁觀者,而是能夠更主動、更積極地參與到作品的意義建構中去。它讓我明白,文學不是死的文字,而是活的思想,是作者與讀者之間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而這本書,正是這場對話的絕佳引路人。
評分這本書像一位充滿智慧的老者,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分享著他對文學的深刻洞察。它並沒有試圖構建一套復雜的理論體係,而是從最基礎、最核心的元素入手,去解析文學的精髓。我尤其欣賞它對於“語言的力量”的解讀。它嚮我展示瞭,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下,可以産生多麼巨大的能量;一個看似簡單的句子,可以蘊含多麼豐富的意象和情感。它讓我意識到,文字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而文學作品,則是這種藝術最極緻的展現。讀這本書,仿佛是在給我的大腦做一次“文學SPA”,它舒緩瞭那些曾經讓我頭疼的文學難題,讓我重新找迴瞭對文學的熱情和興趣。它並不枯燥,不學術,反而充滿瞭生活的氣息和人文的溫度。我可以用最放鬆的狀態去閱讀它,同時又能從中獲得最深刻的啓發。它讓我明白,真正優秀的文學,一定是能夠觸動人心的,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讓我重新發現,原來文學,可以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如此富有力量。
評分這是一本能夠“喚醒”閱讀者思考的書。我一直覺得,文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在於它能夠引發讀者的共鳴和思考,讓我們在讀故事的同時,也反思我們自身的生活和人性。而這本書,正是將這種“思考”的過程,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引導。它並不直接告訴你應該怎麼想,而是通過提齣一係列發人深省的問題,引導你去主動探索。比如,它會問,為什麼某個角色的行為會讓你感到憤怒?這種憤怒背後,又揭示瞭怎樣的社會問題?又或者,某段描寫為何讓你感到悲傷?這種悲傷,是否與你自身的經曆産生瞭連接?通過這樣的追問,我開始更深入地理解文學作品的情感力量,以及它如何觸及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閱讀不僅僅是信息的接收,更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和精神的對話。它鼓勵我成為一個更主動、更具批判性的讀者,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作者的觀點。這種學習方式,讓我覺得文學學習不再是枯燥的任務,而是一場充滿驚喜和啓發的旅程。
評分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徹底顛覆瞭我對“學習文學”的刻闆印象。我曾經以為,學習文學就意味著死記硬背那些人名、作品名、文學流派,然後去分析一些枯燥的理論。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這種模式,它讓我感受到,學習文學,更像是在學習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觀察世界、理解人性的方式。它教會我如何從細微之處發現故事的張力,如何去感知文字中流淌的情感。最讓我驚喜的是,它並沒有局限於某個特定的文學時期或流派,而是廣泛地涉獵瞭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文學經典,並從中提煉齣共通的藝術規律和美學原則。這就像是在我的腦海中構建瞭一張巨大的文學地圖,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文學發展的脈絡,以及不同作品之間的聯係。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時常會有“原來如此”的感嘆,很多曾經讓我感到睏惑的文學現象,在這本書的解釋下,都變得清晰明瞭。它讓我不再畏懼那些“高深”的文學理論,而是能夠以一種輕鬆、自然的方式去理解它們,並將其運用到我自己的閱讀體驗中。
評分1905年,維也納的文學巨匠之一霍夫曼斯塔爾寫下瞭他對這個時代的感想:“我們這個時代的性質,就是多元性和不確定性。唯一靠得住的就是‘遊移感’,而且可以確知的是,其他時代所堅守的,實際上也是這種遊移感。”我之所以對這句話印象深刻,是因為霍夫曼斯塔爾的話中很恰當瞭錶露齣瞭現代和傳統之間若即若離的關係。所謂“遊移感”不僅僅是打倒傳統後的拔劍四顧的茫然心態,更是一種子係文化一旦掙脫父係文化的紐帶之後的一種無所適從。藉用霍夫曼斯塔爾小說中的一個人物的話說就是:“一切都成為瞭碎片,碎片又繼續破碎,成為更多的碎片。不再有什麼東西,能夠允許自己被概念所接受。”又是碎片,看來“碎裂”這個意象已經深深的鎸刻在瞭十九世紀末的維也納的整整一代人身上。
評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評分書的包裝精美,送貨迅速,滿意!
評分8齣版術語
評分性價比相當的高,質量好,送貨快,錶揚一下
評分龔鵬程是富有實效的知名教育傢,不僅齣版多種有關國民教育的著作,而且在世界各地興學辦學,是颱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的創校校長,現擔任盧森堡歐亞大學[馬來西亞校區]校長以及大陸多所學校的(名譽)校長。
評分在中國,精彩的閨怨詩幾乎都是男人寫的。《詩經》以後,《古詩十九首》大半均可視為閨怨詩,唐代七言近體詩的各種宮詞、閨怨,甚為膾炙人口。詞則溫、韋開山,即以閨怨擅長。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夢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韆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洲。
評分圖片
評分感興趣,還沒開始看,應該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