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国学文库:尚书考异尚书谱

岳麓书院国学文库:尚书考异尚书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梅鷟<撰> 著,姜广辉 校
图书标签:
  • 尚书
  • 国学
  • 文库
  • 岳麓书院
  • 考异
  • 经学
  • 古籍
  • 传统文化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35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306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岳麓书院国学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3
字数:3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岳麓书院国学文库:尚书考异尚书谱》的问世,被视为尚书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四库全书总目》谓:“宋吴棫、朱子、元吴澄皆尝辨其伪,然但据其难易以决真伪,未及一一尽核其实。鷟是书则以安国《序》并増多之二十五篇悉杂取传记中语以成文,逐条考证,详其所出。”《岳麓书院国学文库:尚书考异尚书谱》对《古文尚书》进行了广泛而仔细的辨伪搜证工作,发现《尚书》古文经二十五篇中的文句与先秦两汉文献蹈袭雷同之处甚多。《古文尚书》辨伪工作自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内页插图

目录

梅駑《尚書考異》考辨方法的檢討(代前言》
——兼談考辨《古文尚書》的邏輯基點
點校說明
尚書考異序
校定尚書考異序
尚書考異原序
尚書考異卷第一
史記儒林傳
漢書藝文志
後漢書儒林傳
隋經籍志
伏生今文書二十九篇
尚書大傳三卷
古文二十五篇
古文尚書十三卷
朱子語錄
孔安國尚書注十三卷
孔安國尚書序
舜典

尚書考異卷第二
大禹謨
五子之歌
胤征

尚書考異卷第三
仲虺之誥
……
《尚书》的源流与研究:一场跨越千年的学术探寻 《尚书》,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地位之崇高,影响之深远,毋庸置疑。它记录了从虞舜时期到春秋中叶约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哲学等方方面面,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宝库,也是研究早期中国社会的重要史料。然而,《尚书》的文本并非一成不变,其流传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辑佚、校勘、辨伪和阐释,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学术史。 一、《尚书》的起源与早期流传 《尚书》的成书,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历代史官、政治家、思想家不断整理、记录、编纂的成果。最初的版本,很可能仅限于当时的官方档案和重要典籍。相传,孔子曾“古文尚书”进行整理和编订,使其成为流传有序的经典。然而,战乱和焚书坑儒等历史事件,使得早期《尚书》的流传面临重重危机。 到了汉代,随着儒学复兴,《尚书》的整理和研究再次兴起。古文《尚书》的失传,使得学界对《尚书》文本的真伪产生了疑问。因此,东晋时期的梅赜献《古文尚书》,被认为是孔壁中出,但其真伪至今仍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同时,汉代学士对《尚书》的训诂和阐释,也为后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如《毛诗》、《左传》等与《尚书》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辨伪与辑佚:探寻《尚书》的真面目 历代学者对于《尚书》的真伪问题,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尤其是《古文尚书》的出现,更是引发了激烈的辨伪之争。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钱大昕等学者,通过对文献、语言、制度等方面的细致考证,对《古文尚书》的许多篇章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并非出自孔子之手,甚至掺杂了不少后人的伪造。 与之相对的,是辑佚学的兴起。由于《尚书》原篇的散佚,许多学者致力于从其他古籍中搜集、整理、辑录那些可能出自《尚书》或与之相关的文献。这种辑佚工作,虽然难度极大,但为我们了解《尚书》的整体面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通过对零散的史料进行重新组合,试图还原《尚书》失传篇章的原文,尽管最终的成果可能无法完全等同于原作,但其学术价值不容忽视。 三、校勘与注释:疏通文本,理解原意 《尚书》文本的流传,经历了多个朝代,版本繁多,字句讹误在所难免。因此,校勘工作成为《尚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历代学者,如宋代的胡安国、清代的阮元,都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尚书》校勘,他们比对不同版本的异同,考证字词的准确性,纠正明显的错误,为《尚书》文本的精炼和准确做出了贡献。 而注释,则是理解《尚书》原意的关键。由于《尚书》成书年代久远,语言风格古朴,许多词语和典故已不再通用。历代学者,从汉代的郑玄、唐代的孔颖达,到宋代的朱熹,再到清代的陈启源、王念孙,都对《尚书》进行了深入的注释和阐释。这些注释,或侧重于文字的训诂,或侧重于历史事件的辨析,或侧重于政治哲学的解读,共同构成了《尚书》丰富而多元的解释体系。 四、《尚书》研究的学术史脉络 《尚书》的研究,是一条绵延不绝的学术长河。早期以训诂为主,汉代确立了“尚书学”的初步框架。魏晋南北朝时期,辨伪与辑佚的思潮开始涌现。宋明时期,理学大家如朱熹,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尚书》进行了新的解读,并融入了其哲学体系。清代是《尚书》研究的黄金时期,考据学达到了顶峰,涌现出大量精深的校勘、辨伪、注释著作。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学术方法的引入,学者们开始运用新的视角和工具来研究《尚书》,例如从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进行分析。考古学的发现,如甲骨文、金文的释读,也为理解《尚书》中的一些词汇和概念提供了新的证据。 五、未竟的探索与未来的方向 尽管《尚书》的研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其内容之博大精深,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探索。例如,《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至今仍未有定论,需要更多的证据和更深入的分析。一些篇章的断代、作者的考证,以及其中涉及的古代制度、风俗的深入解读,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投入新的研究。 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人文的兴起,为《尚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尚书》文本进行大规模的比对、分析,可以发现新的文本规律和研究视角。与其他古代文献进行交叉研究,也可以揭示《尚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更深层次联系。 《尚书》的研究,不仅仅是对一部古籍的考据,更是对中华文明源头的追溯,对古代智慧的传承。每一个细微的字词,每一段历史的记载,都承载着先民的思考和经验。通过对《尚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启迪当下。这场跨越千年的学术探寻,仍在继续,并必将带来更多令人惊喜的发现。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尚书》这部承载着上古政治智慧与历史记忆的典籍都抱有极大的热情。但《尚书》研究的门槛着实不低,古籍的版本、传抄的变异、历代学者的辨析,这些都构成了理解《尚书》的重重障碍。正因如此,当得知《岳麓书院国学文库》推出了《尚书考异》和《尚书谱》这两部专著时,我内心无比激动。我尤其看重《尚书考异》的价值,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校勘,更是对《尚书》文本流变背后学术史的梳理。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前人是如何一点点剥离历史的尘埃,还原《尚书》本来的面貌。而《尚书谱》的出现,则像是为《尚书》研究建立了一个清晰的地图,它能够帮助我们理清庞杂的文献关系,认识到每一卷《尚书》的来龙去脉。这两部书的结合,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体系上的空白。我相信,它们能够帮助我更自信、更深入地去阅读《尚书》原文,去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去感受那来自遥远时代的智慧光芒。

评分

我一直认为,对于任何一部重要的古籍,其文献学的研究是深入理解其内容的基础。《尚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其文本的复杂性和研究的难度一直让我望而却步。然而,《岳麓书院国学文库:尚书考异尚书谱》的出版,让我看到了深入《尚书》研究的希望。我对于《尚书考异》的部分尤其感兴趣,因为它直接关乎到《尚书》文本的准确性。究竟有哪些版本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又是如何产生的?前人是如何通过严谨的考证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这些细节的探讨,对于我理解《尚书》原文的含义至关重要。而《尚书谱》则从另一个维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尚书》的文献体系。作者是谁?后世又是如何传承和解读的?这些“谱系”式的梳理,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尚书》知识网络。我相信,通过这两部著作的辅助,我将能够更自信地去阅读《尚书》,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历史真相和思想精髓,从而真正领略到这部经典的不朽魅力。

评分

终于等来了这套《岳麓书院国学文库:尚书考异尚书谱》,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看到这厚实精美的装帧,就足以让我心潮澎湃。一直以来,我对《尚书》这部先秦古籍都怀有深厚的敬意,它是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文献,字里行间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治国理念。然而,《尚书》的传世历程可谓跌宕起伏,经历了秦火焚书的劫难,后世学者的校勘、注疏、辨伪工作也从未停止。这次岳麓书院能够将《尚书考异》与《尚书谱》这样两部对于研究《尚书》至关重要的著作集于一册,实在是一件值得庆贺的盛事。单凭这份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力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就足以让我对这套书充满期待。我尤其好奇《尚书考异》中对于不同传世本《尚书》的细致辨析,以及《尚书谱》在梳理《尚书》文献流传、作者辨正等方面的贡献。我相信,通过阅读这两部著作,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尚书》的文本演变,更清晰地把握其内容的真伪与价值,进而对先秦时期的政治、历史、思想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先贤交流的宝贵机会。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接触《尚书》往往是从一些通俗的解读或者选本开始,但总感觉隔靴搔痒,无法真正领略这部经典的核心价值。《岳麓书院国学文库:尚书考异尚书谱》的出现,则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尚书》研究殿堂的大门。我理解,《尚书考异》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辨别古今文献的真伪,澄清历史的迷雾,让《尚书》的文本更加可靠。而《尚书谱》则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尚书》“家谱”,它梳理了《尚书》的作者、版本、流传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来理解这部书。这两部著作的结合,无疑能够极大地提升我对《尚书》文本的辨识能力和对其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我期待通过阅读它们,能够了解到《尚书》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怎样的变革,有哪些学者为之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些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这套书的出版,让《尚书》的研究不再是少数专家的专利,也为我们这些热爱传统文化的普通人提供了深入学习的宝贵资源。

评分

拿到这套《岳麓书院国学文库:尚书考异尚书谱》,我首先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先秦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深知《尚书》研究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尚书》这部巨著,历经数千年,其文本的传承、校订、辨伪,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而《尚书考异》和《尚书谱》,正是这两方面工作的集大成者。我对《尚书考异》充满了好奇,它究竟是如何披沙沥金,辨别《尚书》各版本之间细微差异的?那些繁复的校勘记,那些对古今注疏的批判与扬弃,将为我揭示怎样的学术争鸣与思想碰撞?而《尚书谱》又将如何构建起一部《尚书》的文献学谱系,梳理其流传的脉络,考证其作者的真伪,这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我期待通过这两部著作,能够摆脱过去碎片化、零散的《尚书》知识,建立起一个系统、完整的《尚书》研究框架。这套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窥探《尚书》研究深度与广度的绝佳窗口,也为我进一步探索更深层次的学术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梅鷟(约1483-1553),明学者。字致斋,旌德(今属安徽)人。武宗正德八年(1513)举人,官南京国子监助教、盐课司提举。著《尚书考异》、《尚书谱》,力功古文之伪。在目录学方面,撰《南雍志·经籍考》(亦名《明太学经籍志》、《南雍书目》)。《南雍志》凡二十四卷,记南国子监掌故之书。其中《经籍考》二卷,上卷题官书本,末纪天顺年间监中所贮官书;下卷题版刻始末,备载南监前后板刻书籍凡三百零一种,其书有板若干面,或全或缺,其板或完好或破坏,或模糊具列在内。明监本书多从宋亢板补修,近代藏书家颇珍之,欲考知其刻藏掌故,此志为主要参考书。

评分

很重要的著作,期待很久。活动购入。很给力哦!

评分

第一部考证《古文尚书》之伪的专著。

评分

研究尚書学 不可绕过的一部力作 值得入

评分

此書院應該是北宋修的吧

评分

很重要的著作,期待很久。活动购入。很给力哦!

评分

还不错,满减用券,价格实惠。这书很少参加活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