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关于魏碑拓本的著作,其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纸张的质感厚重而细腻,即便是早期的拓片影印,也能感受到墨色在纸张上的渗透与层次感。装帧工艺更是体现了对古籍的尊重,书页的展开度极佳,即便是精装本,也丝毫不会有阅读上的束缚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对于拓片细节的捕捉,那细微的刀刻痕迹、因岁月侵蚀产生的泚笔和剥蚀,都清晰可见,这对于研究碑刻艺术的学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最直接、最直观的视觉材料。每一幅拓片旁边的文字说明也详略得当,不拖沓,不卖弄,精准地指出了碑文的时代背景、书写风格的演变,以及与同时期其他碑刻的异同。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充满了古典韵味,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密集的文字和丰富的图像得以呼吸,阅读体验极佳。它不仅仅是一部资料汇编,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捧在手中,就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庄重与肃穆。
评分这本书的选篇眼光极其独到,它似乎跳脱了传统魏碑研究中那些“烂熟于心”的经典碑帖,而是挖掘了一些相对小众但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这种“冷门”的取舍,恰恰反映了编纂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书法史脉络的透彻理解。通过阅读这些偏门的拓本,我仿佛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走进了魏碑艺术的腹地,接触到了那些尚未被过度解读、保留着原始生命力的作品。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拓宽视野的绝佳机会。书中的考证部分也做得非常扎实,对每一方碑刻的存世情况、历代收藏家的流传脉络都有细致的梳理,严谨而不失趣味性。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去模仿某个字的点画结构,而是如何去理解同一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书家在审美取向上的细微差异。这种深层次的剖析,远比单纯的“临帖”指导要来得宝贵得多。
评分从文学性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颇为引人入胜。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腔调,而是将冰冷的史实和抽象的艺术评论,融入了一种近乎散文的流畅叙事之中。读起来,感觉不像是在啃一本专业工具书,倒更像是在听一位老先生娓娓道来他毕生对金石学的热爱与探索。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使得那些晦涩难懂的碑刻背景知识,也变得生动起来,仿佛那些汉末的士大夫、北魏的工匠们,都重新站在了眼前,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笔墨意志,都透过这薄薄的拓纸,向今人诉说着千年的秘密。尤其是对某些碑刻“出土”或“重见天日”过程的描绘,充满了戏剧张力,让人不禁为之击节赞叹,这种对历史细节的还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代入感。
评分对于一个习惯于数字媒体阅读的当代读者来说,拥有一本如此精良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在快餐式阅读盛行的今天,能够沉下心来,专注于这些线条的凝滞与流转,需要一种刻意的“慢”下来。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种契机。它的体量和重量,让你在阅读时必须使用双手,这种物理上的接触,使得人与书本之间的联结更加紧密。我甚至会发现,在不同光线下观察同一块拓片,其感受都会有所不同,有时候需要侧光才能看到微妙的刀痕,有时候又需要在柔和的室内光下才能捕捉到墨色的层次。这种与实体媒介的互动性,是任何电子屏幕都无法比拟的。它强迫你放慢节奏,去品味那些古代工匠留下的每一笔印记,这对于缓解现代生活的焦虑感,也是一种意想不到的疗愈。这是一部值得反复摩挲、常伴左右的艺术经典。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摹写”与“考证”之间平衡的把握上。许多碑帖研究的著作,要么过度依赖现代技术对原拓进行“优化”,失却了古意的韵味;要么则是一味地推崇拓本的“原貌”,导致一些难以辨认的残损部分成为研究的障碍。而此书则巧妙地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支点,它一方面忠实地呈现了拓本的原始状态,那些模糊不清、模糊带过的部分,被原样保留下来,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另一方面,在注释部分,它又极其审慎地结合了其他相似碑刻的例证,对存疑之处给出了合理的推测和多角度的解读,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严谨的“存疑”态度,正是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之一,它鼓励读者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结论,极大地提升了本书作为研究参考资料的可靠性和开放性。
评分铭文精短活泼,或用骚体,或类五、七言诗歌或似佛家倡语,或同警世格言,妙语珠玑而不浮华,蕴藏哲理而不晦涩。这是墓志铭及其它座右铭在记功、记物等铭文的特色。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按状: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袁可立)先世居凤阳,始祖荣,国初以战功屡调坚城卫百户,即今睢阳卫也,遂徙于睢,代以德望著。”
评分在现代,主要是记述一生的重要事件,然后对人做一个综合的评价随葬记载墓主传记的文字。多刻于石和砖上,个别以铁铸或瓷烧成。内容包括姓名、家世、生平事迹和韵语颂辞等。东汉晚年和西晋墓中或有与墓志相近的方版和小型墓碑,但皆不自名墓志。北魏以后,方形墓志始成定制。下底上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所记内容真实,可作历史资料,也是确定墓葬年代的依据。
评分明代徐师曾在《文本明辨序说》中说:“按志者,记也;铭者,名也。”志是用散文记叙死者姓名、字号、籍贯、官级、功德事迹的。铭是用韵文概括志的全文,并对死者致以悼念、安慰、褒扬之情,是委婉抒情的。但也有只用碑记(文)或碑铭的。
评分不错不错!
评分有用的东西,价钱还不贵,买了值~~
评分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评分明代徐师曾在《文本明辨序说》中说:“按志者,记也;铭者,名也。”志是用散文记叙死者姓名、字号、籍贯、官级、功德事迹的。铭是用韵文概括志的全文,并对死者致以悼念、安慰、褒扬之情,是委婉抒情的。但也有只用碑记(文)或碑铭的。
评分好好好,不错好好好,不错
评分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提倡俭朴、薄葬,禁止树碑为个人立传,一般的士大夫阶层遂将死者的生平及歌颂文辞镌刻于一较小的石面上,此石置棺内随葬,后经出土,称为墓志。有的文辞用韵语结尾的称“铭”,也称“墓志铭”。墓志的书法往往能体现当时的书法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