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
《乾部修養談》為著名散文傢梁衡的政論時評文集,精選瞭梁衡政論時評領域的經典及最新力作,尤其政論文是近十年來首次結集齣版。梁衡的政論文通俗易懂,深入淺齣,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生動明白的剖析,譬喻常帶哲理,論說迭見新話,深受廣大讀者喜愛。許多文章曆久彌新,對於當下的時政熱點問題仍有指點迷津的作用。其時評文則縱橫捭闔,針砭時弊,既有為官之道的體悟,也有對具體政事的批評與建議,發人深省。
《乾部修養談》立論高妙,文風犀利,直指人心,可讀性強,有利於廣大黨員乾部提高道德及政治素養,增強理想與信念,加強黨史教育。本書既可作為黨員及公務員培訓教材,也可作為廣大黨員及群眾的一般讀物。
梁衡,山西霍州人。著名學者、新聞理論傢、作傢。曆任《內濛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傢新聞齣版署副署長、中國記協常務理事、《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全國人大代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全國記協特邀理事、中國作傢協會全委會委員。
著有散文集《覓渡》、《洗塵》、《把欄杆拍遍》,科學史章迴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寫作研究集《為文之道》,政論集《繼承與超越》等。曾獲“青年文學奬”、“趙樹理文學奬”、“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奬”、“全國好新聞奬”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奬。有梁衡散文九捲。先後有《晉祠》、《覓渡,覓渡,渡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把欄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多篇作品入選中學和大學課本。
★梁衡是一位肯動腦,很刻苦,又滿懷憂國之情的人。難得他總能將這一種政治抱負化作美好的文學意境。在並世散文傢中尚無第二人。
——季羨林
★梁衡的思想高度使他的文章錶現齣大傢之氣,不像古今那些力求精緻而趨於小氣的作者。嚴肅而重大的題材自不必說,即使小題材也能以小見大。
——王夢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作為散文大傢的梁衡總是能將最枯燥的政治材料、最艱深的哲理處理得有聲有色、有形有味,讓你在他的書中流連忘返,不忍閤捲。
——米博華,《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
新版序
笑談真理
老祖宗不能丟——兼談所謂信仰危機及理想、信念
當乾部與講政治
繼承與超越
繼承其精髓 發展其急需
怎樣纔能實事求是——兼論“實事求是”的阻力與動力
關於先進文化的三個問題
聽老祖宗說和諧社會
怎麼區分低俗、通俗與高雅
為官之道
權與德
假奶粉拷問真道德
貪汙就是背叛
說文風
李瑞環的文風——在李瑞環新書齣版座談會上的講話
哲學是一根風箏綫
吹去塵埃隻見人性
人格在上
碑不自立,名由人傳
老百姓怎麼看政治
警惕學習的異化
硃鎔基不修傳
用其心還是用其力
居官無官官之事
官不擾民民自富
普京獨行在空曠的大街上
讓形式不再隻是形式
為什麼不能用詩作報告
不患不均而患不明
享受豈能是頭銜
從政之風
開會與講話
工作不要掛在空擋上
當官何必秀纔藝
上北戴河不辦公書
對國傢領導人不要稱爺爺
大乾部最要戒小私
有感於乾部不會說話
地震教我們怎樣說話
官員答記者問的14個“不要”
我們頂住瞭一場破壞性考驗
好山好水更求好官
房高不要超過樹高
一把跪著接過的鑰匙
“要”字牌言論
讓“傢門口的美”更多些
關於改進“兩會”會風的兩點建議
繼往開來
黨史如鏡 傳統如河
特利爾的幽靈
馬列公園賦
一個大黨和一隻小船
清貧之碑
大渡河上三首歌
紅毛綫,藍毛綫
西柏坡賦
印在黃土地上的紅手印
“今年的共産黨最好”
在蔣巷村的共産主義猜想
山還是那座山
為什麼不能用詩作報告
報載某地開人大代錶大會,所作的報告卻是一首順口溜五言長詩,凡6000字,一韻到底。這到底是工作創新還是褻瀆職守,媒體議論紛紛。深究其理,值得玩味。
我們先分析一下“形式”。形式與內容本是對立統一,閤作共事的。但是人們常記住瞭“統一”,忘瞭“對立”。原來形式本身有獨立存在的價值,比如詩歌這個形式,就有句式、節奏、音韻的美,這是形式的資本,所以它總時時想逃離內容,鬧獨立。就像一個美女,不想與窮漢廝守,總想換一個大款過日子,她有這個本錢。這就是為什麼年年反形式主義,卻總是反不掉,就如年年掃黃,總是掃不盡,本性使然,規律所在。
形式愛錶現,但它自己不能實現,必須藉助於使用形式的人。天下的人可分兩類,一類是乾實事的,雖也會用到形式,但內容為重。如經商、從政、軍事等等。另一類是玩形式的,專門開發形式的審美價值,如音樂、美術、語言等藝術傢,形式為重。人各有好,術有專攻,本無可厚非。但最怕的是,亂瞭陣營。你是要乾事還是要從藝,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比如,宋徽宗、李後主,本是當皇帝的,但坐在龍椅上不辦公,一個愛畫畫,一個愛寫詞,雖也齣瞭名,但都成瞭亡國之君,當瞭俘虜。還有那個愛作麯、會編舞的唐明皇,也招來瞭天下大亂,自毀江山。我們的乾部總是分不清自己的身份和責任,想要兩頭沾,既當有纔的宋徽宗,又當有為的唐太宗,既要政界的光環,又要藝人的光彩。無數事實證明,於公,這是亡國之象;於私,這是身敗之癥。隻有放棄一頭,纔能保住一頭。共産黨第一代領導人中,有大纔藝的人很多,但他們都知道孰輕孰重,毅然割愛纔藝,獻身革命。陳毅參加革命前先參加瞭文學研究會,曾與徐誌摩論詩;張聞天是第一個發錶長文把詩人歌德介紹到中國的人;周恩來的話劇纔能更是盡人皆知。但他們都不敢“以纔害政”,也從不藉政壇炫藝。
再說形式與內容相搭檔也是有一定之規的,就像穿衣服要講場閤。或可稱之為“形式倫理”。如果是純玩形式,有藝術界的行規;但要做事,特彆是政事,就有政界的規距:以事為主,選取適當形式。什麼叫“適當”,突齣內容,淡化形式。比如穿“三點式”是健美比賽的形式,為突齣肌肉的美;穿古裝,是演古裝戲的形式,為突齣古典氛圍。人大工作報告重在時政闡述,要嚴肅、鮮明、直白、縝密,用長於浪漫、抒情、吟唱、誇張的詩歌形式去錶現,就像參加晚宴時穿著古裝或“三點式”,那是怎樣的一種尷尬。就是單從語言錶現來說,詩歌有格律管著也不能盡達政治之意。聞一多說寫詩是“帶著鐐銬跳舞”,用詩去作工作報告則是鐐銬之外又加瞭一層麵具。比如,這篇6000字的報告,一色五言,一韻到底,你就是想“此處有掌聲”也會受到一層限製。曆史上曾有人以詩寫論文,唐代的司空圖用四言詩寫瞭一本《二十四詩品》,是學術名著,但也沒有超齣以詩說詩的範圍。現在以詩來寫工作報告,這確如馬剋思所說,是“驚險的一跳”,如果跳躍不成功,那摔壞的一定不是形式,而是形式的擁有者。
形式是有逃離內容的本性,其實還是因為背後有一雙看不見的腿,有一個不專心正業的人。奇怪,在其他行業,如商業,就沒有人敢用詩歌來簽閤同;軍界也沒有人敢用詩歌來下命令。因為,一是他的權力有限,二是立即就會碰釘子。而政界卻能齣這種怪事。這也從一個側麵說明我們政治的不成熟。
2015年2月19日,大年初一
……
《山海之間:一個探險傢的自然筆記》這本書,我一拿到手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精美的插圖所吸引。作者以一種非常嚴謹而又充滿激情的筆觸,帶領讀者穿越到那些人跡罕至的原始秘境。他不僅僅是在記錄地理信息,更是在描繪生命的頑強與脆弱,以及自然法則的嚴酷與壯麗。我非常欣賞他對於細節的捕捉能力,無論是苔蘚的紋理,還是鳥兒的鳴叫,都被他描繪得栩栩如生。他並沒有迴避探險過程中遇到的危險和睏難,反而用一種坦誠的態度去呈現,這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緊張感和代入感。我尤其喜歡他關於“敬畏自然”的感悟,他深刻地體會到人類在自然麵前的渺小,以及我們應該如何與之和諧共處。書中那些關於動植物的獨特習性,關於地理地貌的形成演變,都讓我學到瞭很多寶貴的知識。他用一種近乎虔誠的心態去觀察和記錄,讓我感受到瞭大自然的神奇與偉大。這本書,不僅僅是探險故事,更是一堂關於生命、關於地球的生動課程。
評分《光影流轉:一位畫傢的色彩哲學》這本書,我讀完之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種直白的敘述,而是充滿瞭藝術傢的感性與細膩。他將對色彩的理解,上升到瞭人生的高度,讓我看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他用充滿詩意的語言,描繪齣他對光影的感知,對色彩的情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關於“留白”的論述,他認為藝術中的留白,恰恰是情感最濃烈的地方,就像人生中的那些未竟之事,反而留下瞭最深的思念。這種將藝術手法與人生哲理相結閤的寫法,讓我覺得耳目一新。書中關於不同畫派的解讀,關於大師們的創作故事,都讓我對藝術有瞭更深的理解。他不僅僅是介紹作品,更是剖析瞭作品背後的精神內核,以及藝術傢們是如何將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筆觸之中的。我尤其喜歡他對於“色彩與情緒”的探討,他用生動的比喻,解釋瞭為什麼某些顔色會讓我們感到溫暖,而另一些顔色則會引發我們的憂傷。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我明白瞭,原來藝術無處不在,它存在於每一縷陽光,每一片落葉,每一個微笑之中。
評分《雲端漫步:一個程序員的思辨之旅》這本書,剛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的封麵設計吸引住瞭,一種淡淡的藍色,仿佛置身於遼闊的天空中,給人一種寜靜又充滿探索的聯想。翻開書頁,我首先被作者的敘述風格所打動。他用一種非常親切、隨性的語言,將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技術概念,描繪得生動有趣。讀第一章的時候,我就感覺自己仿佛和作者一起,坐在一傢咖啡館裏,他一邊輕輕啜飲著咖啡,一邊娓娓道來,分享著他多年在編程世界裏摸爬滾打的經驗和思考。書中那些關於算法優化的小故事,那些關於代碼重構的實際案例,都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他對於“軟件工程的藝術性”的探討,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編程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編程就是一堆冰冷的邏輯和代碼,但作者通過大量的實例,證明瞭編程中同樣蘊含著創造力、美感和哲學。他用生動的比喻,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用“搭積木”來比喻模塊化設計,用“繪製藍圖”來比喻係統架構。這些都讓我豁然開朗,原來編程的世界也可以如此豐富多彩。這本書不僅僅是技術指南,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代碼的關係,也激發瞭我更深層次的思考。
評分《星辰之下:一位旅行者的人生注解》這本書,我完全是抱著一種隨性的心態去閱讀的,沒想到卻帶給瞭我如此深刻的觸動。作者的文字,就像是清晨的薄霧,淡淡地籠罩著整個旅程,卻又在不經意間,勾勒齣最清晰的風景。他的視角非常獨特,不是那種走馬觀花的景點介紹,而是深入到每一個角落,去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去傾聽那些普通人的故事。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孤獨”的描寫,他沒有迴避旅途中的寂寞,反而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擁抱它,從中汲取力量。他寫道:“孤獨是旅途的底色,也是成長的催化劑。”這句話,讓我感同身受。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信息和社交媒體裹挾,很少有機會真正靜下心來與自己對話。而作者的作品,就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渴望的那份寜靜與自我探索。書中關於不同文化差異的觀察,關於人生意義的哲學思考,都讓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他用詩意的語言,描繪齣一幅幅動人的畫麵,讓我仿佛身臨其境,與他一同經曆那些或喜或悲的時刻。
評分《都市奏鳴麯:一位音樂人的生活浮雕》這本書,我翻開的第一頁就被它獨特的排版吸引瞭。作者的文字,就像他創作的樂麯一樣,充滿瞭節奏感和韻律感。他用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視角,描繪瞭他在都市生活中所經曆的種種,那些關於音樂的靈感,關於人際的交往,關於夢想的追逐。我尤其喜歡他對於“音樂與生活”的關聯的闡述,他認為生活本身就是一首未完成的樂章,而音樂則是對生活最真摯的錶達。書中那些關於創作瓶頸的掙紮,關於舞颱上的輝煌與失落,都讓我看到瞭一個音樂人背後真實的喜怒哀樂。他用充滿畫麵感的語言,將那些抽象的音樂概念具象化,比如他用“色彩斑斕的音符”來形容一段鏇律,用“靜謐的夜空”來形容一種情感的抒發。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音樂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世界對話的方式。它讓我明白,即使在喧囂的都市中,我們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鏇律,奏響屬於自己的生命樂章。
評分不送貨到傢,一個短信就丟門衛瞭
評分好
評分商品不錯。
評分好文章,好好閱讀好好學習,清正
評分思想性很強。
評分很好,可以不錯。
評分i 後 i 傢 哦 i 就哦見片 急哦見
評分挺好的
評分很好,大傢學習學習,不錯的一本書,值得推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