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
《干部修养谈》为著名散文家梁衡的政论时评文集,精选了梁衡政论时评领域的经典及最新力作,尤其政论文是近十年来首次结集出版。梁衡的政论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生动明白的剖析,譬喻常带哲理,论说迭见新话,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许多文章历久弥新,对于当下的时政热点问题仍有指点迷津的作用。其时评文则纵横捭阖,针砭时弊,既有为官之道的体悟,也有对具体政事的批评与建议,发人深省。
《干部修养谈》立论高妙,文风犀利,直指人心,可读性强,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提高道德及政治素养,增强理想与信念,加强党史教育。本书既可作为党员及公务员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广大党员及群众的一般读物。
梁衡,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记协常务理事、《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著有散文集《觅渡》、《洗尘》、《把栏杆拍遍》,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写作研究集《为文之道》,政论集《继承与超越》等。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有梁衡散文九卷。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多篇作品入选中学和大学课本。
★梁衡是一位肯动脑,很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尚无第二人。
——季羡林
★梁衡的思想高度使他的文章表现出大家之气,不像古今那些力求精致而趋于小气的作者。严肃而重大的题材自不必说,即使小题材也能以小见大。
——王梦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作为散文大家的梁衡总是能将最枯燥的政治材料、最艰深的哲理处理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让你在他的书中流连忘返,不忍合卷。
——米博华,《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
新版序
笑谈真理
老祖宗不能丢——兼谈所谓信仰危机及理想、信念
当干部与讲政治
继承与超越
继承其精髓 发展其急需
怎样才能实事求是——兼论“实事求是”的阻力与动力
关于先进文化的三个问题
听老祖宗说和谐社会
怎么区分低俗、通俗与高雅
为官之道
权与德
假奶粉拷问真道德
贪污就是背叛
说文风
李瑞环的文风——在李瑞环新书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哲学是一根风筝线
吹去尘埃只见人性
人格在上
碑不自立,名由人传
老百姓怎么看政治
警惕学习的异化
朱镕基不修传
用其心还是用其力
居官无官官之事
官不扰民民自富
普京独行在空旷的大街上
让形式不再只是形式
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
不患不均而患不明
享受岂能是头衔
从政之风
开会与讲话
工作不要挂在空挡上
当官何必秀才艺
上北戴河不办公书
对国家领导人不要称爷爷
大干部最要戒小私
有感于干部不会说话
地震教我们怎样说话
官员答记者问的14个“不要”
我们顶住了一场破坏性考验
好山好水更求好官
房高不要超过树高
一把跪着接过的钥匙
“要”字牌言论
让“家门口的美”更多些
关于改进“两会”会风的两点建议
继往开来
党史如镜 传统如河
特利尔的幽灵
马列公园赋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清贫之碑
大渡河上三首歌
红毛线,蓝毛线
西柏坡赋
印在黄土地上的红手印
“今年的共产党最好”
在蒋巷村的共产主义猜想
山还是那座山
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
报载某地开人大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却是一首顺口溜五言长诗,凡6000字,一韵到底。这到底是工作创新还是亵渎职守,媒体议论纷纷。深究其理,值得玩味。
我们先分析一下“形式”。形式与内容本是对立统一,合作共事的。但是人们常记住了“统一”,忘了“对立”。原来形式本身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比如诗歌这个形式,就有句式、节奏、音韵的美,这是形式的资本,所以它总时时想逃离内容,闹独立。就像一个美女,不想与穷汉厮守,总想换一个大款过日子,她有这个本钱。这就是为什么年年反形式主义,却总是反不掉,就如年年扫黄,总是扫不尽,本性使然,规律所在。
形式爱表现,但它自己不能实现,必须借助于使用形式的人。天下的人可分两类,一类是干实事的,虽也会用到形式,但内容为重。如经商、从政、军事等等。另一类是玩形式的,专门开发形式的审美价值,如音乐、美术、语言等艺术家,形式为重。人各有好,术有专攻,本无可厚非。但最怕的是,乱了阵营。你是要干事还是要从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比如,宋徽宗、李后主,本是当皇帝的,但坐在龙椅上不办公,一个爱画画,一个爱写词,虽也出了名,但都成了亡国之君,当了俘虏。还有那个爱作曲、会编舞的唐明皇,也招来了天下大乱,自毁江山。我们的干部总是分不清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想要两头沾,既当有才的宋徽宗,又当有为的唐太宗,既要政界的光环,又要艺人的光彩。无数事实证明,于公,这是亡国之象;于私,这是身败之症。只有放弃一头,才能保住一头。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中,有大才艺的人很多,但他们都知道孰轻孰重,毅然割爱才艺,献身革命。陈毅参加革命前先参加了文学研究会,曾与徐志摩论诗;张闻天是第一个发表长文把诗人歌德介绍到中国的人;周恩来的话剧才能更是尽人皆知。但他们都不敢“以才害政”,也从不借政坛炫艺。
再说形式与内容相搭档也是有一定之规的,就像穿衣服要讲场合。或可称之为“形式伦理”。如果是纯玩形式,有艺术界的行规;但要做事,特别是政事,就有政界的规距:以事为主,选取适当形式。什么叫“适当”,突出内容,淡化形式。比如穿“三点式”是健美比赛的形式,为突出肌肉的美;穿古装,是演古装戏的形式,为突出古典氛围。人大工作报告重在时政阐述,要严肃、鲜明、直白、缜密,用长于浪漫、抒情、吟唱、夸张的诗歌形式去表现,就像参加晚宴时穿着古装或“三点式”,那是怎样的一种尴尬。就是单从语言表现来说,诗歌有格律管着也不能尽达政治之意。闻一多说写诗是“带着镣铐跳舞”,用诗去作工作报告则是镣铐之外又加了一层面具。比如,这篇6000字的报告,一色五言,一韵到底,你就是想“此处有掌声”也会受到一层限制。历史上曾有人以诗写论文,唐代的司空图用四言诗写了一本《二十四诗品》,是学术名著,但也没有超出以诗说诗的范围。现在以诗来写工作报告,这确如马克思所说,是“惊险的一跳”,如果跳跃不成功,那摔坏的一定不是形式,而是形式的拥有者。
形式是有逃离内容的本性,其实还是因为背后有一双看不见的腿,有一个不专心正业的人。奇怪,在其他行业,如商业,就没有人敢用诗歌来签合同;军界也没有人敢用诗歌来下命令。因为,一是他的权力有限,二是立即就会碰钉子。而政界却能出这种怪事。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政治的不成熟。
2015年2月19日,大年初一
……
《山海之间:一个探险家的自然笔记》这本书,我一拿到手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插图所吸引。作者以一种非常严谨而又充满激情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到那些人迹罕至的原始秘境。他不仅仅是在记录地理信息,更是在描绘生命的顽强与脆弱,以及自然法则的严酷与壮丽。我非常欣赏他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无论是苔藓的纹理,还是鸟儿的鸣叫,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他并没有回避探险过程中遇到的危险和困难,反而用一种坦诚的态度去呈现,这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紧张感和代入感。我尤其喜欢他关于“敬畏自然”的感悟,他深刻地体会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与之和谐共处。书中那些关于动植物的独特习性,关于地理地貌的形成演变,都让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他用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态去观察和记录,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这本书,不仅仅是探险故事,更是一堂关于生命、关于地球的生动课程。
评分《光影流转:一位画家的色彩哲学》这本书,我读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种直白的叙述,而是充满了艺术家的感性与细腻。他将对色彩的理解,上升到了人生的高度,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出他对光影的感知,对色彩的情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关于“留白”的论述,他认为艺术中的留白,恰恰是情感最浓烈的地方,就像人生中的那些未竟之事,反而留下了最深的思念。这种将艺术手法与人生哲理相结合的写法,让我觉得耳目一新。书中关于不同画派的解读,关于大师们的创作故事,都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不仅仅是介绍作品,更是剖析了作品背后的精神内核,以及艺术家们是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笔触之中的。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色彩与情绪”的探讨,他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为什么某些颜色会让我们感到温暖,而另一些颜色则会引发我们的忧伤。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我明白了,原来艺术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每一缕阳光,每一片落叶,每一个微笑之中。
评分《星辰之下:一位旅行者的人生注解》这本书,我完全是抱着一种随性的心态去阅读的,没想到却带给了我如此深刻的触动。作者的文字,就像是清晨的薄雾,淡淡地笼罩着整个旅程,却又在不经意间,勾勒出最清晰的风景。他的视角非常独特,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景点介绍,而是深入到每一个角落,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去倾听那些普通人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孤独”的描写,他没有回避旅途中的寂寞,反而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拥抱它,从中汲取力量。他写道:“孤独是旅途的底色,也是成长的催化剂。”这句话,让我感同身受。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社交媒体裹挟,很少有机会真正静下心来与自己对话。而作者的作品,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渴望的那份宁静与自我探索。书中关于不同文化差异的观察,关于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都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与他一同经历那些或喜或悲的时刻。
评分《云端漫步:一个程序员的思辨之旅》这本书,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一种淡淡的蓝色,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天空中,给人一种宁静又充满探索的联想。翻开书页,我首先被作者的叙述风格所打动。他用一种非常亲切、随性的语言,将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概念,描绘得生动有趣。读第一章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仿佛和作者一起,坐在一家咖啡馆里,他一边轻轻啜饮着咖啡,一边娓娓道来,分享着他多年在编程世界里摸爬滚打的经验和思考。书中那些关于算法优化的小故事,那些关于代码重构的实际案例,都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他对于“软件工程的艺术性”的探讨,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编程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编程就是一堆冰冷的逻辑和代码,但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证明了编程中同样蕴含着创造力、美感和哲学。他用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用“搭积木”来比喻模块化设计,用“绘制蓝图”来比喻系统架构。这些都让我豁然开朗,原来编程的世界也可以如此丰富多彩。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指南,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代码的关系,也激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都市奏鸣曲:一位音乐人的生活浮雕》这本书,我翻开的第一页就被它独特的排版吸引了。作者的文字,就像他创作的乐曲一样,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他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描绘了他在都市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那些关于音乐的灵感,关于人际的交往,关于梦想的追逐。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音乐与生活”的关联的阐述,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首未完成的乐章,而音乐则是对生活最真挚的表达。书中那些关于创作瓶颈的挣扎,关于舞台上的辉煌与失落,都让我看到了一个音乐人背后真实的喜怒哀乐。他用充满画面感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音乐概念具象化,比如他用“色彩斑斓的音符”来形容一段旋律,用“静谧的夜空”来形容一种情感的抒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它让我明白,即使在喧嚣的都市中,我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旋律,奏响属于自己的生命乐章。
评分不送货到家,一个短信就丢门卫了
评分好
评分思想性很强。
评分内容很好,物流给力,支持京东。
评分感谢京东,感谢配送师傅,赞!赞!赞!感谢配送员 一心一意为顾客着想,赞赞赞
评分不送货到家,一个短信就丢门卫了
评分内容很好,物流给力,支持京东。
评分还没开始读,看起来不错
评分图书馆的说都在这里买的,京东就是这么给力,正品,省心,便宜,放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