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民间悲欢情:贺友直

白描民间悲欢情:贺友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国荣 著,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
图书标签:
  • 贺友直
  • 白描
  • 民间文学
  • 风俗
  • 社会生活
  • 历史
  • 文化
  • 情感
  • 故事
  • 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ISBN:97875535033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031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7
字数:18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贺友直,连环画家,1922年出生。1949年创作第1幅连环画,1952年进入新美术出版社走上连环画创作专业之路。贺友直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为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014年,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朱国荣编著的这本《白描民间悲欢情(贺友直)》是贺友直先生的传记。真实、细致地记述了老艺术家的人生经历、艺术经验,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内容简介

  《白描民间悲欢情:贺友直》是沪上知名连环画家贺友直先生的传记。详细地讲述了贺友直先生颠簸的孩提时光、辛苦的学徒经历;讲述了贺友直先生是如何走上绘制连环画的道路,并使之成为自己一生的事业的;讲述了贺友直先生晚年对连环画人才的培养、对中国连环画的国际推广;讲述了贺友直先生从画连环画转而画上海风俗画的故事……《白描民间悲欢情:贺友直》真实、细致地记述了老艺术家的人生经历、艺术经验,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目录

艺术访谈
画连环画要会做戏

艺术传评
第一章 孩提时光
第二章 学徒经历
第三章 专业画家
第四章 《山乡巨变》
第五章 “文革”十年
第六章 枯木逢春
第七章 美院教授
第八章 国外办展
第九章 转画风俗
第十章 丹青不老

附录
从艺大事记
后记

精彩书摘

  《白描民间悲欢情:贺友直》:
  在印刷厂里,老板称作先生,老板娘叫师母。先生的父母叫太先生、太师母,其他的还有师姑、师叔、师妹、师弟。贺友直在学徒里排行最小,因此先生家里每个人都可以随便使唤他。一会儿太先生叫:“友直,到正章洗染店去拿洗好的衣裳。”一会儿太师母也叫他了:“友直,把这东西拿去送给桐柏宫的师太。”一会儿又是师母喊了:“友直,到老虎灶去冲只热水袋。”不过师弟、师妹从没有叫他做过任何事,可能是他们的年龄比他还小,不好意思使唤他。
  到了吃饭的时候,贺友直得先给师傅们一一盛好饭,还要用双手捧着饭碗递给师傅们,之后,他自己才能吃饭。只是一边吃饭,一边还得眼观四处,耳听八方,当看到哪个把碗伸过来了,听到哪个筷子碰到碗底了,就得马上站起来将饭碗接过来添饭。如果师傅们都吃完饭了,那就意味着进餐结束,贺友直必须放下自己的饭碗,不管你吃饱还是没有吃饱。所以每顿饭下来,他总是只能吃个半饱。
  贺友直常常被厂里差到外面去办事,如果因办事耽误了吃饭,太先生就会给些钱让他买些白切猪头肉回来在厨房里吃。这样几次下来,贺友直心里有数了,只要有机会,就故意在外面挨过吃饭时间,回来后便可独自享受一顿有猪头肉吃的饱饭。
  那时候,贺友直和两个学徒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因为常常吃不饱饭,三个人就动起了歪脑筋,他们从厨房间偷了些面粉和猪油出来,把五磅装的油墨罐改装成煤油炉,罐盖当作锅,把回丝捻成灯芯,一到夜里,便开起小灶,做起“油摊黄”来,三个人吃得津津有味。
  这一年的12月8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上海公共租界,繁荣兴旺的商业市场瞬间变得百业凋零,银行倒闭,物资极度匮乏,粮食供应开始实行配给制,而且只出售碎籼米和苞谷粉。米店在售粮前一般会事先贴出告示,为了能够买到配给供应的口粮,许多人在天不亮时就去排队。但一到米店卸下门板准备售卖时,总有一帮黄牛冲撞过来,将原先排得好好的队伍一下子冲散得如同洪水决堤一般,人群中大哭小喊,场面顿时大乱,黄牛们趁机挤到队伍前面抢占位置,再将排在前面的位置卖给别人,以此来赚钱。贺友直与几个师兄都曾被先生派去买过米,但是能够买到的次数却是不多。
  在印刷厂当学徒可以拿工资,这比在铁工厂做学徒工要好多了。每到发月规钱(旧时按例付给学徒的零用钱)的日子就是厂里放假的日子。大家有了点小钱,先是剃头、沐浴,把自己打理得干干净净,再去花剩余的钱。贺友直从小喜欢看戏,到了上海,只要口袋里有点小钱,在不上班的时候就去看戏,当然不是去大戏院看,而是到公司里去看戏。
  那时候的大公司为了吸引顾客,一般都开设游乐场。最早开办游乐场的是位于九江路湖北路口的新新舞台。新新舞台在原有的5层楼屋顶上加盖了一个玻璃顶棚,叫做“楼外楼”。“楼外楼”天天开放,有演戏、说书、变戏法,还有哈哈镜,让人看到镜中自己的种种奇形怪状的模样。“楼外楼”还有一个更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安装了上海第一部电梯,一时轰动沪上。许多人不惜路途遥远专程前来,为的就是乘一回电梯。在公司开办游乐场的风气很快蔓延开来,开在南京路西藏路口的新世界商场(现改建为五卅广场)也在屋顶上加高二层搭建出一个“新世界游乐场”,在规模、设备和演出剧目上都比“楼外楼”好,场内除了有演京剧、说唱、评话、评弹的剧场、影戏场,还有茶室、商店,也有哈哈镜。“新世界游乐场”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大型游乐场“大世界”的雏形。后来永安公司、大新公司、先施公司等也纷纷开设游乐场,以至于人们习惯于将游乐场通称为“公司”。
  大世界游乐场建成后,其定位主要是面向普通老百姓,只要买一张门票,就可以从上午开门一直玩到夜里关门。大世界里面有看有吃有玩,花钱不多,却能够玩得开心。贺友直虽然没有什么钱,但是在看戏上,他还是比较挑剔的。他觉得看草台班子演戏一点意思也没有,要看就要看好的,所以他很少去大世界。但是贺友直毕竟是个学徒,没有多少钱可以用来看戏,于是他想出各种办法去看“白戏”(即不付钱看戏)。
  贺友直当时迷上了京剧,一旦厂里叫他外出办事,他看准机会就溜进黄金大戏院去看“白戏”。他看“白戏”自有一套办法:先是装作看大厅里的明星照,等到检票员离开时,就侧身钻进布帘进了剧场。开始时坐在最后一排,过一会儿装作上厕所,回来时便径直走到前排,看到有空座位就大模大样地坐下来。
  戏院里日场的观众比较少,容易混得进去,虽然往往是已经演了一会儿了,但看到的倒都是大轴戏。后来贺友直有点闲钱了,凡有名角登台的戏,如俞振飞、马连良、杨宝森、李少春等出演的《四郎探母》《空城计》《二进宫》《野猪林》等,他总要去看,虽然只配坐在三楼的“吊脚包厢”里,他照样是看得如痴如醉,俨然是一个京剧发烧友。有时走在马路上,听到某一店家的收音机在播放京剧,他也会停下脚步站在一旁,直听到一曲唱完才离开。
  新年里放假三天,贺友直想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天天去看戏。每天在中午时分进场,抢先占据三楼第一排的好位子,一直看到日场结束,继续坐着不走,一边吃着自带的干粮,一边等着夜场开演。连续三天,可谓过足了戏瘾。
  贺友直是一个有头脑的青年,他不想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混日子,想到自己还能画画,好歹还有这么个一技之长,就忙里偷闲地练起画来。
  ……
《烟云旧事忆江南》 作者: 李慕白 出版社: 江南文汇出版社 装帧: 精装函套,附赠手绘藏书票 页数: 680页(含插图与索引) 定价: 188.00 元 --- 内容简介: 《烟云旧事忆江南》是一部以细腻笔触勾勒二十世纪中叶江南水乡社会风貌与世情人伦的纪实性文学作品。本书并非聚焦于宏大叙事或时代洪流中的风云人物,而是将镜头缓缓推向那些隐没在黛瓦白墙、小桥流水背后的寻常人家。作者李慕白,生于苏州古城,后辗转多地,却终其一生对故土怀有难以割舍的情愫。他以近乎考古般的严谨,结合家族口述史、地方志残篇以及自己童年记忆的碎片,为我们重建了一个鲜活、复杂而又充满诗意的“旧江南”。 全书分为“水巷人家”、“园林深处”、“市井百态”和“岁末清欢”四大篇章,层层递进,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下,江南社会结构与生活哲学的微妙变迁。 第一篇:水巷人家 本篇侧重于描绘以苏州、杭州周边为代表的市镇水系生活。作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船娘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桨声欸乃中承载的艰辛与韧性。重点讲述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水乡家族的兴衰。例如,以“陈家酱坊”为代表的传统手工业者,如何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坚守古法,以及他们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从帮规戒律到妯娌间的暗流涌动。 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关于水乡特有习俗的记录,如“端午赛龙舟”的排他性仪式、“中元夜放河灯”的集体哀思,以及婚丧嫁娶中那些遵循了数百年却在悄然失色的礼仪细节。李慕白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剖析了水路交通对这些小镇性格的塑造——那种既开放又保守,既精明又重情义的复杂底色。 第二篇:园林深处 江南园林,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特定阶层精神世界的投射。本篇聚焦于旧时士绅阶层的生活图景。作者通过对苏州拙政园、留园等名园的侧面描写,侧重于描绘园林背后那些“主人”及其家族的日常。他们如何在精致的假山与曲水流觞中,维护着“士大夫的体面”? 核心章节讲述了“俞氏藏书楼”的焚毁与重建过程。俞氏后人如何在政治动荡中,冒着巨大风险保护家族的文化遗产,以及这种“为后世守文”的使命感,如何塑造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命运。书中生动再现了旧式私塾的教育方式,如如何教导孩童认识“一棵树的影子”与“一部经书的重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精神世界的探求,与水巷人家的生存哲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篇:市井百态 此篇将视野投向了江南的商业中心,如南货店、茶馆与戏园子。作者以生动的对话和场景还原,再现了传统商业的运作模式。其中,关于“苏帮菜”的传承部分尤为精彩,详细记录了数道失传名菜的制作工艺,以及掌勺师傅对“火候”近乎玄学的理解。 重点描摹了“说书艺人”这一群体。他们是民间故事的载体,也是社会情绪的晴雨表。通过对一位名叫“芦花嘴”的说书艺人的生平记述,我们得以窥见底层百姓的幽默、辛酸与对不公的反抗——那种不诉诸激烈言辞,而是融入到故事的婉转曲折中的民间智慧。本篇也探讨了旧式邻里关系的复杂性,即在共同生活空间下,人与人之间既相互依赖,又保持着微妙距离的“和气”。 第四篇:岁末清欢 收官之篇,笔锋转向了江南的节庆习俗与个体生命的情感归宿。作者以极大的温情,描绘了过年的仪式感:从“冬至打年糕”的忙碌,到除夕夜的“守岁”与“压岁钱”的寓意。他探讨了江南人对待“死亡”与“怀念”的态度,认为这种态度并非沉溺于哀伤,而是一种将逝者融入到日常景物(如梅花、清茶)中的生活哲学。 书中穿插了作者对几位故友的追忆,这些人是旧日生活最后的见证者。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看到的是,在时代快速更迭的背景下,个体如何努力地去保存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片段。 --- 本书特色: 1. 史料的厚重感与叙事的亲密性融合: 本书在考据上力求严谨,却不失文学应有的温度。作者拒绝使用冰冷的概念化语言,而是通过具体的器物(如竹篾篮、老式煤油灯)、气味(如雨后泥土与香火混合的气息),唤醒读者的多重感官记忆。 2. 视觉化的呈现: 全书收录了数十幅作者根据旧照片与回忆绘制的素描草图,这些手绘图景如同历史的注脚,精准地捕捉了人物的神态与场景的氛围,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 3. 对“微观历史”的忠诚: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非主流”人群生活细节的忠实记录。它展现的不是英雄史诗,而是关于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过好这一生”的朴素智慧,是对消逝的日常生活美学的深情致敬。 《烟云旧事忆江南》是一部献给所有对历史的细节、对传统的人情味心存敬意者的作品。它邀请读者放下急促的脚步,在字里行间,重温那段慢下来的时光,去品味一碗旧茶,去看一次旧日庭院中的月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手法上所展现出的那种深沉而克制的笔触。他似乎并不急于将所有的情感一股脑地倾泻出来,而是像一位老匠人打磨一件玉器,一点点地、耐心地雕琢着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所处的环境。读到某些情节时,那种细微的情绪波动,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复杂心境,都被他用极其精准而又留有余地的文字捕捉了下来。这种叙述方式带来的阅读体验是极其丰富的,它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自己的想象和补充,让故事在我的脑海中立体化、鲜活起来。比起那种直白叙事,我更偏爱这种需要读者投入思考和体悟的文本,它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探索。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现象的爱好者,我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时代变迁中个体命运的深刻关怀。他似乎总能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琐事中,挖掘出宏大叙事下的个体挣扎与坚韧。那些被时间洪流裹挟着的小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执着与妥协,都被作者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视角进行了记录。这种处理方式的高明之处在于,它避免了廉价的煽情,而是通过精确地描绘生活细节,让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向哪里”这类永恒的主题。这种扎根于现实的思考,使得作品具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朴拙又不失雅致的质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微微泛黄的色调和恰到好处的厚度,拿在手里翻阅时,那种温柔的触感让人感到非常放松。更不用说那些插图的排版了,每一幅画作的留白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能突出主体,又不会让人觉得拥挤,看得出来在设计环节下了不少功夫。其实,我买书的时候,往往会先被它的“外衣”吸引,如果一个作品连外在呈现都如此用心,内在的内容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这本书的整体设计风格,透露出一种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现代审美的融合,让人在阅读之初就充满了期待感,仿佛已经沉浸到了那个讲述故事的氛围里。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真的让我感到非常惊艳。有时,它的文字如同清晨的薄雾,轻盈、飘渺,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而转瞬之间,笔锋又变得如同冬日的寒风,犀利、直接,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感,直击人心的痛处。这种在不同情境下自如切换的语言模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表现力。我感觉作者对汉语的掌控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华丽的辞藻来渲染氛围,什么时候又该用最质朴的口语来还原生活的真实面貌。这种语言上的张力,让阅读的节奏感非常好,时而舒缓,时而紧张,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评分

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老道,它不是那种线性的、一马平川的故事发展,而是充满了张弛有度的起伏。有时候,故事会在某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戛然而止,留下一个悬而未决的问号,逼迫着你放下书本,去内化刚刚读到的内容;而另一些章节,则像久旱逢甘霖般,酣畅淋漓地释放了前文积蓄的情绪能量。这种叙事上的节奏感,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而这本书无疑是成功典范。它成功地引导着读者的心绪,在平静与波澜之间游走,确保了阅读体验的始终新鲜和引人入胜,读完后意犹未尽,忍不住想从头再品味那些巧妙的布局。

评分

贺老的传记 不错 值得收藏

评分

经典好书,记念大师。

评分

评分

很喜欢贺友直,他创作的连环画总有一种戏剧性,有时在现实中显现一种浪漫,有时在生活中杂糅着一种趣味。为了表现自己是真心爱贺友直的,由此,购了这本书。

评分

不错的商品,不错的价格,不错的服务。

评分

及时,完好,服务佳~

评分

开本很大,本书是套书,沪上文化界的大佬基本都入选了。画家主要选了两位,贺友直和方增先。开本很大,本书是套书,沪上文化界的大佬基本都入选了。画家主要选了两位,贺友直和方增先。

评分

相当喜欢,印刷清晰,品相无损。

评分

带着童年的记忆,值得当精品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