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统一史(第四卷)·争取德国统一的外交政策:决定性的年代(1989~1990)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Einheit (Band 4) - Aubenpolitik für die deutsche Einheit: Die Entscheidungsjahre 1989/90]

德国统一史(第四卷)·争取德国统一的外交政策:决定性的年代(1989~1990)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Einheit (Band 4) - Aubenpolitik für die deutsche Einheit: Die Entscheidungsjahre 1989/9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维尔讷·魏登菲尔德,彼得·瓦格纳,埃尔克·布鲁克 著,欧阳甦 译
图书标签:
  • 德国统一
  • 冷战结束
  • 国际关系
  • 外交政策
  • 1989年
  • 1990年
  • 两德问题
  • 欧洲政治
  • 历史学
  • 德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45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46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西德统一的历史经验研究丛书
外文名称: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Einheit (Band 4) - Aubenpolitik für die deutsche Einheit: Die Entscheidun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德国统一史(第四卷)·争取德国统一的外交政策:决定性的年代(1989~1990)》从外交角度入手梳理和分析两德统一进程,重点是德国针对邻国的各种类型的外交沟通努力,以及外国对德国统一的观感,包括科尔、密特朗及其亲密的同僚于1990年初如何在幕后致力于欧洲经济与货币及政治一体化,苏联对德国经济援助的诉求,以及联邦德国政府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协商与争议等,展现了这一时期波恩和东柏林的内部协商过程以及扣人心弦的马拉松外交,借助这些外交活动,从1990年春天开始,两德和四大国在不断增长的时间压力下,终于寻找到令各方满意的德国问题解决办法。

作者简介

  维尔讷·魏登菲尔德(Werner Weidenfeld)生于1947年,1975~1995年任美因茨大学政治学教授,1986~1988年,任巴黎索邦大学非教席教授。自1987年起,担任联邦政府德美合作协调员。自1995年起,任慕尼黑大学政治体制与欧洲统一教席教授。此外,魏登菲尔德还是《国际政治》杂志出版人、欧洲学术委员会委员。他出版了大量有关国际政治、德国问题和当代史的著作(如《德国道路》,1990年)。
  
  魏登菲尔德倡议撰写并出版四卷本《德国统一史》。
  
  彼得·瓦格纳博士(Dr.Peter M.Wagner),慕尼黑应用政策研究中心(C.A.P)的研究人员。
  
  埃尔克·布鲁克(Elke Bruck),慕尼黑应用政策研究中心(C�盇�盤)的研究人员。
  
  欧阳甦,女,1970年生,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并获学士学位。2000~2009年就读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育心理学院和艺术学院,获教育学和艺术史学硕士学位。2015年完成博士论文(等待证书),研究方向为跨文化、视觉材料在社会学中的应用。

目录

第一章 序幕:柏林墙倒塌
第一节 有限的主权

第二章 即兴反应:一种政治才能
第一节 科尔的晚间电话外交
第二节 介于利益与情感之间
第三节 莫斯科寻找新伙伴
第四节 均衡优先
第五节 伦敦害怕德国中立

第三章 寻找一个方案
第一节 处在相互靠拢与两国并存之间
第二节 冰冷的峰会气氛

第四章 一个想法成了纲领
第一节 科尔要摆脱守势
第二节 介于同心协力与批评性的保留之间
第三节 盟国:介于恼火与接受之间

第五章 现状中的外交
第一节 围绕法国欧共体行车表的分歧
第二节 东欧的倡议
第三节 “给时间留点余地”

第六章 不知所措
第一节 布什展示与科尔团结一致
第二节 四大国宣告回归
第三节 “新时代的新大厦”
第四节 戈尔巴乔夫的担忧与谢瓦尔德纳泽的警告
第五节 转折中的转折:科尔访问德累斯顿

第七章 争取最佳道路
第一节 科尔在等待
第二节 莫斯科要继续举行四大国会晤
第三节 “2+4”还是“4+2”?
第四节 戈尔巴乔夫接待科尔:“不能没有您!”

第八章 西方寻求同步
第一节 来自哈德霍厄的警告
第二节 布什、贝克和科尔确定自己的立场
第三节 难以驾驭的顺从
第四节 “2+4” —— 公式有了内容

第九章 新伙伴寻找自己的方针
第一节 波恩寄希望于安抚
第二节 具有争议的北约成员问题
第三节 赞成第23条,但在联盟问题上有怀疑
第四节 等待上面作决定

第十章 双驾马车步伐错位
第一节 幕后:认识到不可避免
第二节 双边紧张关系升级286
第十一章欧洲的框架方案
第一节 “特例”:东德
第二节 启动政治联盟

第十二章 大草案与小成就
第一节 六国圈内很少松动
第二节 双边试探解决办法

第十三章 最大的障碍
第一节 围绕波兰西部边界的争论
第二节 “问题中的问题”

第十四章 苏联提出报价
第一节 “还不能指望突破”
第二节 风格与信任问题

第十五章 直至最后时刻的高度紧张
第一节 波兰在边界问题上让步
第二节 莫斯科推出进一步要求
第三节 细节的争议危及成功
第四节 为德国主权进行最后的细致工作

第十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精确的画面
第二节 政治行动的框架条件
第三节 通过语言进行掌控
第四节 内政驱动的双驾马车
第五节 到处都是奥格斯海姆——政治中的男子友谊
第六节 新的稳定

附 录
档案资料情况说明
注 释
致 谢
访 谈
文献资料
大事年表
名称缩写一览表
人名索引
内容索引

前言/序言

  代 序
  1949年德国分裂为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或“西德”和“东德”,是二战结束后苏美英法四个战胜国分区占领、共同管制德国期间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产物,也是欧洲分裂为两大政治、经济、军事阵营的重要标志。40年后,随着柏林墙的倒塌,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不同、分属北约和华约的两个德意志国家又在四大国的博弈和妥协中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为欧洲回归统一创造了条件,也成为东西方冷战宣告结束的一个重要标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德国的分裂和重新统一是欧洲战后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大事件。
  从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到1990年10月3日凌晨联邦德国领导人在柏林前帝国大厦的平台上宣告德国重新统一,前后历时仅329天。而德国重新统一需要解决内外两部分错综复杂的问题,内部问题是指东西德之间要就实现统一的方式和步骤,包括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取得一致,使两部分在政治上、经济上、法制上以及社会保障上重新合二为一;外部问题是指如何解除四个战胜国对德国作为整体和柏林的特殊权利和责任、统一后德国的联盟属性、确认德波边界的性以及苏军从东德撤离等问题。这么复杂而浩大的工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顺利完成,不愧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奇迹”。《争取德国统一的外交政策》一书,讲的就是解决德国统一外部问题的整个过程,包括各方在此过程中的利益分歧、相互博弈,以及最后妥协的内幕。
  笔者时任中国驻西德大使,从当时的联邦德国临时首都波恩密切跟踪了德国重新统一的全过程,深感统一是东西德两部分广大民众的共同愿望,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以实现,却归因于当时有利于德国统一的所有必要条件同时存在的偶然性。早一年,由于一些条件尚不成熟而不可能;晚一年,很可能因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使这一机遇丧失。在这个意义上,德国的重新统一可以说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巧合的结果。这一论断几年后得到了曾在德国统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时任联邦财政部长、基社盟主席魏格尔先生的认同。
  那么,1990年前后德国统一的国际、国内背景或者说“框架条件”是怎样的呢?正如本书作者指出的,欧洲政治的“框架条件革命”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波兰团结工会运动。而后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改革”在东欧集团内蔓延,对这股向西方靠拢的潮流起了鼓励和推动作用,1989年初这股潮流也明显地到达东德这个“前沿国家”。处于西方宣传强烈影响下的东德民众对生活状况和统一社会党执政者的不满日益增长,群众性的抗议活动不时发生,成千上万的人想方设法西逃;东德国家领导人昂纳克日益受到戈尔巴乔夫的冷落,东德统一社会党领导层一片混乱;社会上供应匮缺,国家财政极为困难,外债高达400亿马克。这一切表明,东德统一社会党的统治地位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紧跟波兰推行改革的匈牙利,1989年9月突然开放与奥地利的边界,不再履行阻止东德人经过匈牙利逃亡西德的“国际主义义务”,之后又出现了东德人以旅游者身份到波兰、捷克向西德使馆申请“避难”的轰动事件,使东德阻止逃亡的政策措施失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东德统一社会党的领导决定“有序地”松动阻止东德人去西德的隔离措施,但在混乱中却因“失误”而造成了柏林墙的无序开放,引发了局势的重大变化。
德国统一进程中的外交博弈:关键时刻的国际环境与战略抉择 本书聚焦于德国统一进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1989年至1990年,着重剖析了这一历史性事件背后错综复杂的外交图景与地缘政治博弈。它不是一部描述具体统一过程或国内政治风云的通史,而是深入挖掘了德意志民族命运的转折点上,外部力量如何干预、塑造乃至最终促成了两德的重新合一。 一、冷战终结的序幕与东欧剧变的外溢效应 1989年,历史的巨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向。本书首先勾勒了1980年代末欧洲安全格局的剧烈松动。苏联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新思维”及其对东欧卫星国的“不干涉内政”原则,直接为东欧各国的和平革命(如波兰的团结工会运动、匈牙利的改革、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鹅绒革命”)提供了外部空间。然而,德国统一这一议题,其敏感度和爆炸性远超其他东欧国家的内部转型。 作者详细梳理了这一时期,西德外交部与总理府如何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历史机遇。柏林墙的开放(1989年11月9日)并非终点,而是外交角力的起点。如何在国际秩序重塑的“真空期”内,确保统一的和平性、合法性与最终的成功,成为波恩政府面临的首要难题。本书强调,这需要处理的不仅仅是与东德政权的临时性关系,更是与雅尔塔体系四大继承国(美、苏、英、法)的复杂互动。 二、两德统一:欧洲安全体系的“耶路撒冷问题” 德国的统一问题,从根本上触及了二战后欧洲安全架构的基石。本书将核心篇幅投向了对这一时期关键外交议题的分析,即“德意志统一问题最终解决方案”(Zwei-plus-Vier-Verhandlungen,即“二加四会谈”)。 1. 苏联的立场与挑战: 书中详尽考察了莫斯科方面的态度演变。从最初的谨慎观望,到戈尔巴乔夫在马耳他会晤中对统一的“默认”,再到后来对北约东扩的激烈反对,苏联的外交策略充满了矛盾与压力。本书分析了波恩与莫斯科之间,围绕德军的驻留、北约的作用、以及前东德地区的经济援助等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谈判细节。重点剖析了科尔总理在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的秘密接触中,如何利用经济杠杆(如提供巨额贷款和经济合作承诺)来软化苏联的反对立场,并最终换取了其对统一后德国加入北约的同意。 2. 西方盟友的考量与支持: 对于美国而言,德国统一是冷战胜利的象征,但同时也带来对欧洲力量平衡的担忧。本书分析了老布什总统政府的“审慎欢迎”策略,如何通过与西德的紧密协调,确立了对统一进程的主导权,避免苏联利用分歧阻挠统一。 英法两国,尤其是法国密特朗总统,则表现出更深层次的“安全焦虑”。他们担忧一个统一的、经济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德国可能重新主导欧洲。本书细致再现了巴黎方面坚持将德国统一与欧洲一体化(特别是货币联盟)进程捆绑的战略意图,试图通过“锁定”德国于欧洲体系之内,来稀释其国家主权的增强所带来的潜在威胁。 三、关键的“二加四会谈”机制分析 本书将“二加四会谈”(即两德与美、英、法、苏四国外长会谈)视为整个外交努力的实体化体现。它并非简单地描述会议的进程,而是深入剖析了谈判桌上的具体议题: 主权回归: 谈判的核心是终结四国在德意志(特别是柏林)遗留的权利与义务,确立一个完全主权国家的地位。 外部安全保障: 明确德国军队的规模限制(特别是对进攻性武器的限制)以及前东德地区的非北约化承诺。 边界确认: 最终确认了奥德河-尼斯河线作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波兰人民共和国之间不可侵犯的永久边界,这对于解决二战遗留的历史和领土问题至关重要。 本书着重展现了德国外交团队(特别是时任外交部长汉斯-迪特里希·根舍尔)如何在“小国”的身份下,协调四大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展现了高超的斡旋艺术和对国际法及既有条约的灵活运用。 四、国内外交的并行叙事 虽然本书核心聚焦于外部环境,但它并未割裂地看待国内政治。它揭示了波恩政府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国内步骤(如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条约的快速签订,以及对东德“人民议会”的有效吸纳),为最终的外交谈判构建了不可逆转的“既成事实”。这种“先内后外”的策略,极大地压缩了国际社会,尤其是苏联,干预和阻挠的空间。 总而言之,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精细入微的视角,审视了1989至1990年间,德国如何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欧洲舞台上,通过高超的外交手腕,将历史的机遇转化为国家统一的现实,成为冷战结束进程中最具决定性的篇章之一。它探讨了如何在极端不确定的历史时刻,平衡民族诉求、大国利益与欧洲安全框架的重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德国统一外交通史的巨著,其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进程的全新框架。它清晰地展示了,在看似顺理成章的统一背后,隐藏着多少次濒临失败的谈判、多少次微妙的试探与回旋。作者对时间线的把握极为精确,每一年、甚至每个季度的外交活动都被放在了当时的地缘政治背景下进行审视,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追踪到每一个决策链条的逻辑关联。这本书的影响力,远超于德国内部的历史研究范畴,它实则是研究冷战后国际关系重塑的一部典范之作。读完后,我对于“历史如何发生”这一哲学命题,都有了更加务实和深刻的理解,它教会我,宏大叙事永远离不开那些在幕后默默耕耘的“细节决定成败”的外交家们。

评分

坦白说,初读时我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冗长的条约分析中,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了得,叙述节奏掌控得极好。他们没有将外交政策视为一连串僵硬的官方声明,而是将其描绘成一出充满悬念的戏剧。比如,他们如何描述戈尔巴乔夫在关键时刻的立场转变,如何刻画撒切尔夫人和密特朗总统对局势的焦虑与应对,这些人物的心理侧写极为生动。每次读到关键转折点,我都会放下书,在脑海中回放当时的国际新闻画面,这本书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画面感”和“临场感”。它成功地将“高层政治”的抽象性,转化为了可感知的、充满人性的决策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幕后探秘之旅。我们都知道德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但“必然”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棋局中被一步步“促成”的,这本书给出了极其详尽的路线图。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东西方阵营内部拉锯战的描述印象深刻,那不仅仅是国家间的较量,更是对意识形态和未来欧洲秩序的重新定义。作者似乎拥有某种“时间机器”,能够精准地还原当时各国领导人私下交流时的真实意图与顾虑,那些在官方记录中被稀释或掩盖的细节,在这里被重新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读到一些关键的外交突破点时,我的心跳都不由自主地加快了,仿佛亲身参与了那场决定欧洲命运的“世纪谈判”。这种沉浸式的阅读感,是许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人一种厚重而严肃的感觉,那种深沉的色调和精心的排版,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份量。我拿到书后,首先被它那严谨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但真正深入阅读后,我发现作者显然不满足于枯燥的史料堆砌。他们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那些微妙的外交博弈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读起来丝毫不觉得乏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多边关系时的那种洞察力,那种将无数个看似孤立的决策点串联成一条清晰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脉络的能力。每一次会谈、每一份电报背后的考量,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1989年和1990年那关键的几个月里,亲身感受着决策者们肩上的巨大压力与历史使命感。这种叙事手法,不仅满足了历史研究者的求真欲,也让普通读者能够领略到顶层设计在决定国家命运时的那种戏剧性和复杂性。

评分

从学术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它填补了以往研究中对于“外交棋局”侧重不足的空白。以往许多关于统一的著作,焦点往往集中在国内的民众运动或经济整合上,而这本书则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入了当时国际外交环境的核心地带。作者的文献工作做得极其扎实,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会议纪要和私人信件,被抽丝剥茧后,揭示了当时大国之间相互制衡、相互妥协的微妙平衡艺术。我个人认为,对于理解冷战结束这一全球性事件的收尾阶段,这本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视角——即在历史的巨变面前,顶尖外交官和政治家们是如何运用智慧和手腕,将潜在的冲突风险降到最低,并最终确保和平过渡的。它展现了外交作为一门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

评分

个性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成因?

评分

双11活动买的,性价比高,送货也快

评分

这个双十一在京东买了太多的东西。

评分

个性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成因?

评分

京东大品牌,值得信赖,正品保证,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20世纪末的德国统一进程用和平的方式改变了疆界,实现了民族统一,进而改变了欧洲的力量格局,并通过改变欧洲的疆界而重构了整个世界的力量格局。这个进程中都曾经历了哪些重要事件?牵涉到哪些人物和势力?在这些力量之间发生过怎样的互动?采取了哪些行动和措施?以怎样的方式改变了哪些政策、制度、法律、社会组织、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至于最终导致了疆界的改变?所有这些问题都强烈地吸引着我们的求知欲。

评分

双十一,活动价,又买到了自己喜欢的书,简直是棒棒的。

评分

超赞,好书不多说,京东价格又给力,完美!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