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禪話(套裝全10冊)

星雲禪話(套裝全10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星雲大師 著
圖書標籤:
  • 禪學
  • 星雲大師
  • 佛教
  • 人生哲理
  • 心靈成長
  • 修身養性
  • 文化
  • 宗教
  • 哲學
  • 智慧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08576
版次:1
商品編碼:11699663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盒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5-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1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禪是一朝風月,萬古長空;禪是參究自心,本來麵目。有禪的人生,無往而不利。“星雲禪話”係列叢書,是星雲大師在《人間福報》頭版,繼《迷悟之間》之後連寫三年的專欄文字的結集。本套書除瞭修正舊稿之外,大部分都是新增的禪話公案,共計1084則。分為《點亮心燈》、《到處是路》、《隨心自在》、《活的快樂》、《一切現成》、《真心不變》、《百味具足》、《養深積厚》、《即心即佛》、《禪即生活》十冊書。星雲大師帶領讀者在禪灑脫、率真的機鋒中,參悟禪的三昧,體會禪的隨緣放曠、任性逍遙。大師親書的十冊書名蘊含生命的修行和鍛煉,讀禪話前可以先通過“一筆字”,感受力與美及個中禪意。
  
  《點亮心燈》
  點燈,是點亮心中的明燈;拜佛,是拜齣心中的佛性。星雲大師通過《打你就是不打你》、《我們的禪道》、《如此一棒》、《棒與喝》等百餘篇公案禪話,引導大傢契入禪機,認識禪門風光。大師開示:禪要我們有一種慧心,認清世間,認清自己,纔能跨越一切。
  
    《到處是路》
  
補因、種因、修因纔是禪修中應該注意的課題。在《到處是路》一書中,星雲大師通過《佛在何處》、《看腳下》、《般若船》、《如何是觀音行》等百餘篇公案禪話,引導大傢契入禪境,大師開示:生死之外,到處是路,何必憂慮?
  
    《隨心自在》
  禪界的突破,要從心去著手。一念頓悟,就能解脫自在;一念生迷,就為煩惱所縛。星雲大師通過《用心受持》、《好雪片片》、《隨他去》、《頓漸一如》等文字,引導大傢契入禪機,告訴大傢:境界的突破,還是得從心去著手。一念頓悟,就能解脫自在;一念生迷,就為煩惱所縛,輪迴不已。
  
  《活的快樂》
  以心轉境,隨心自在。星雲大師通過《用心受持》、《好雪片片》、《隨他去》、《頓漸一如》等百餘篇公案禪話,引導大傢契入禪境,告訴大傢:禪的境界是自主、解脫、安靜、快樂,盡力養成自尊自重的信心,纔是快樂之門。
  
  《一切現成》
  禪,就是自然,不假造作,所以任性逍遙、隨緣放曠。星雲大師通過《喝茶吃飯》、《佛陀在哪裏》、《蠅子投窗》、《見花不見果》等百餘篇公案禪話,引導大傢契入禪機,告訴大傢:在佛法裏,所謂“馬上長角”、“頭上安頭”總是多餘的事;“若論佛法,一切現成”纔是美妙境界。
  
    《養深積厚》
  “養深積厚”這個書名來自於惠能大師的故事。惠能大師韜光養晦,終得機緣開創瞭曹溪一花開五葉璀璨的禪宗史。在書中,星雲大師通過《慧可安心》、《十事開示》、《深不可測》、《九十六轉語》等百餘篇公案禪話,引導大傢契入禪境,告訴大傢:韜光養晦,終得機緣;急求速成,令人慨嘆!
  
  《禪即生活》
  什麼是禪?禪是搬柴運水,穿衣吃飯;禪是行住坐臥,語默動靜。星雲大師通過《放在心中好》、《浮生夢中》、《茶飯禪》、《一切皆禪》等百餘篇公案禪話,引導大傢契入禪機,告訴大傢:一般人把做事與修行分開,其實禪即生活。
  
  《即心即佛》
  禪者修心,念茲在茲,所謂念佛,當然成佛。在《即心即佛》一書中,星雲大師通過《法無他》、《釋迦老子來瞭》、《什麼是佛》、《是花是畫》等百餘篇公案禪話,引導大傢契入禪機,大師開示:心中已捨棄凡俗,嚮往聖賢,不就即刻是聖賢瞭嗎?
  
    《真心不變》
  參禪求道主要在覺悟我們的真心本性,所謂明心見性,心一明,何事不知?性一見,何事不解?星雲大師通過《沒時間老》、《黃花翠竹》、《念念定慧》、《萬佛名經》等百餘篇公案禪話,引導大傢契入禪機,告訴大傢:人如果能體悟到自己不變的真心,即使在生死五趣的流轉中,其本性也會曆萬劫而常新。
  
    《百味具足》
  大師通過《摩尼寶珠》、《打坐非禪》、《說道與見道》、《子歸何處》等文字,引導大傢入禪的契機,告訴大傢:禪在說與不說之間,就看你怎樣去體會,認識一個人,有時必須經過許多歲月,費些周摺,這就是“一句百味瞭。

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江蘇江都人,一九二七年生,十二歲於南京禮誌開上人齣傢。一九五七年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後改為佛光齣版社。一九六七年創建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星雲大師著作等身,撰有《迷悟之間》、《釋迦牟尼佛傳》、《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叢書》、《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語》、《佛光祈願文》、《當代人心思潮》、《人間佛教係列》、《人間佛教語錄》等,並翻譯成英、日、德、法、西、韓、泰、葡等十餘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大師教化宏廣,計有來自世界各地之齣傢弟子韆餘人,全球信眾達百萬之多;一九九一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為世界總會會長。大師除屢獲殊榮外,國際上亦德風遠播,略則舉大如:一九七八年榮膺美國東方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一九九五年獲全印度佛教大會頒發佛寶奬;二〇〇六年獲香港鳳凰衛視頒贈“安定身心奬”;世界華文作傢協會頒“終身成就奬”;美國共和黨亞裔總部代錶布什總統頒贈“傑齣成就奬”;二〇一〇年獲“中華文化人物”終身成就稱號。二〇一三年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奬”。

精彩書評

  ★不懂佛教,就不會懂得中國文化。
    ——漢學泰鬥饒宗頤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五百年前是馬丁?路德,現在是星雲大師。
  ——曆史學傢唐德剛
  
  ★星雲大師所弘揚實踐的人間佛教儼然是佛教的代名詞,不但走入人間,而且走入人心。
  ——作傢柏楊
  
  ★星雲大師是佛教作傢、改革傢。他是海峽兩岸“宗教統一”的重要推手。
  ——《南方人物周刊》
  
  ★星雲大師一生所倡導的人間佛教,消除瞭寺廟佛教和人間煙火之間的鴻溝。
  ——鳳凰衛視《文化大觀園》

目錄

《點亮心燈》
《到處是路》
《隨心自在》
《活的快樂》
《一切現成》
《真心不變》
《百味具足》
《養深積厚》
《即心即佛》
《禪即生活》









精彩書摘

  點亮心燈
  佛光禪師有一次嚮學僧們講說一則公案:古時候,人們大多在紙糊的燈籠裏點上蠟燭,當作夜間行走的照明。
  有一位盲者,他辭彆朋友時,天色已暗,所以朋友就給瞭他一盞燈籠,可是盲者謝絕瞭朋友的好意,因為無論明暗,對他都一樣。
  朋友解釋說,雖然你不需要燈籠照路,但是至少可以避免彆人撞著你。因為朋友說得有理,盲者就帶著燈籠迴傢瞭。
  走不多遠,仍然被來人撞個正著。盲者嚮來人喝斥道:“難道你看不見我手裏的燈籠?”路人嚮盲者緻歉,並說:“老兄,你的燈籠早就熄滅瞭。”盲者不甘示弱:“是你的心燈滅瞭,豈關我的蠟燭熄滅呢?”
  【養心法語】
  光照著般若與黑暗的無明,對見性的人而言,都是一樣,沒有分彆。黑暗的煩惱固然苦人,光明的烈日,又何嘗不炙人?雖然如此,何妨運用慈悲方便,提一隻燈籠,用我們心裏的燈光,照開眾生心裏的朦朧。
  世上蕓蕓眾生,從無始以來,我執深重。生生死死是長夜冥冥,雖然長瞭兩隻眼睛,並不見眼前路人,睜著眼睛卻不用心,自己心裏的燈光熄滅瞭,這纔真正可悲。世人未明佛法大意,到處誤解佛法,毀謗佛法,就如明眼人撞瞭瞎子的燈籠,還怪彆人的燈不亮,其實是自己的心燈不明,不識真相。
  禪要我們有一種慧心,認清世間,認清自己,纔能超越一切。
  ——《點亮心燈》
  瞭無功德
  南北朝的時候,南朝的梁武帝是曆史上最虔誠護持佛法的君王。他在位的時候,曾經廣建佛寺,修造橋梁道路,造福百姓,一本佛門的慈悲心腸為國為民。
  當時達摩祖師從天竺來中國弘法,梁武帝一聽到印度有位大師來到中土,就非常虔誠地禮請他到朝廷說法。
  見瞭麵以後,武帝問達摩祖師說:“像朕這樣為瞭佛法建造寺廟、印經書、造橋修路,做瞭這麼多的善行,會有什麼樣的功德?”
  達摩祖師迴答道:“瞭無功德。”
  梁武帝聽瞭非常不高興,就問為什麼,達摩祖師默然不答。
  達摩祖師見與梁武帝心意不契,知道弘法的機緣尚未成熟,因此遁入少林寺壁觀修行,人稱壁觀婆羅門。
  【養心法語】
  真正的福德(功德)與福德性不一樣,梁武帝所做的是福德,而福德性則是我們自己的真如自性。這裏麵有無量恒沙的功德,你做瞭功德,它沒有多一點,你沒有做功德,它也沒有少一點,因此“如是功德不以事求”。梁武帝用福德來問達摩祖師,而達摩祖師用福德性來為他解釋,所以兩個人不相應,難怪達摩祖師會拂袖而去。
  事實上,梁武帝的善行,並非無功德。禪師所言的“瞭無功德”,是說明在禪心裏是無相的、妙莊嚴的功德,不能以一般事相上“有無”對立的觀念來計較功德的多少大小。我們唯有超越“有無”對待的妄執,超越“大小”對待的分彆,纔能透視諸法“是無是有,非無非有,是可有是可無,是本有是本無”的實相。這種超越嚮上,是禪傢必經的途徑,這種境界纔是禪傢的本來麵目。
  ——《到處是路》
  隨心自在
  四祖道信禪師聽說有一位牛頭法融禪師,在牛頭山幽棲寺北岩下潛修禪觀,於是特地前往拜訪。法融禪師看到原來是自己仰慕已久的道信禪師來訪,便禮請他開示法要。
  道信禪師開示說:“所謂‘百韆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的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都自然具足,不離本心。一切的煩惱業障,本來就空寂虛無;一切的因果,都猶如夢幻。沒有三界可齣離,也沒有菩提可思求。你應該任心自在,莫起貪嗔之念,不作諸善,不作諸惡。”
  法融禪師問:“如果說一有造作,就離瞭本心,那麼境界起時,該如何對治?”“境界沒有好壞之分,所謂的好壞,是由於心在起分彆。如果心不強加各種美醜、好壞、淨穢等等概念在境界上,那麼,各種虛妄的情緒、妄念,又從何而生呢?妄情既然不起,就能見到我們的本性真心,自然能隨心自在,毋須刻意再去做什麼對治瞭。”
  兩人一番對談之後,道信禪師便將受自僧璨大師的頓教法門,傳付予法融禪師。
  【養心法語】
  修禪,若沒有善知識來引導,常常會因為自己的智慧不足而盲修瞎練。光隻是天天打坐,是成不瞭佛的,也沒有辦法突破現有的睏境。境界的突破,還是得從心去著手。一念頓悟,就能解脫自在;一念生迷,就為煩惱所縛,輪迴不已。
  雖然理可頓知,但是事仍須漸修,所以還是得老實修行。當修行到相當程度時,心就不會再隨外境而攀緣盲轉,此時隨心自在,佛心自然會現起。
  ——《隨心自在》
  誰是佛?
  朗州(今湖南常德)大龍山的大龍智洪禪師,又號“弘濟”,得法於宋代白兆山安州(湖北安陸)的白兆誌圓禪師。
  有一天,一名叫承德的學僧來到大龍山嚮大龍智洪禪師請法。當他遠遠走來時,大龍智洪禪師對旁邊的侍者說:“佛來也!”侍者茫然,不能明白禪師的意思。
  承德嚮大龍智洪禪師禮拜問訊,問道:“請問老師,誰是佛?”
  大龍智洪禪師沉默瞭一會兒,然後纔說:“你就是!”
  承德一聽趕快屈躬閤掌:“學人不敢!”說完之後,又直起身來,說:“請老師告知,學生不知佛在哪裏?”
  大龍智洪禪師直捷地說:“因為你叫‘承德’,所以就不是佛瞭。”承德聽瞭似懂非懂,懷疑地問:“假如學人不叫承德,誰又是佛呢?”大龍智洪禪師看承德還是未能領會,忽然大喝一聲,說:“你是!”承德被大龍智洪禪師這突如其來的一喝,終於有悟,當下歡喜禮拜而去。大龍智洪禪師點點頭,轉頭對侍者說:“佛去也!”大龍智洪禪師的侍者終於瞭解到:如如而來,如如而去,原來,來去都是佛也!
  【養心法語】
  韆經萬論都指齣,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隻因妄想執著而不能知道。就等於室中寶藏、衣裏明珠,隻是沒有發現而已。假如大地眾生都能迴光返照,識得自己都具有跟如來一樣的真如佛性,那麼,這個娑婆世界還不能成為淨土嗎?
  ——《活的快樂》
  生命平等
  石鞏慧藏禪師齣傢前是獵人,某天為瞭追逐鹿群,經過馬祖道一禪師庵前,被馬祖攔下來。石鞏問:“和尚有看見鹿群經過嗎?”馬祖反問:“你是什麼人?”“獵人。”“你懂得射箭之術嗎?”“當然會呀,而且技術高超!”“一箭可以射中幾隻?”石鞏得意地說:“我一齣箭就射中一隻,可說百發百中。”馬祖揮手搖頭說:“我看你根本不會射箭。”石鞏不服氣,便問:“我是獵人,怎麼會不懂射箭!難道和尚懂得?”馬祖自信地說:“當然懂!”
  “你一箭射幾隻?”
  “一群!”
  “你這齣傢人太不慈悲瞭,人與動物同樣都是生命,何必射它一群?”馬祖說:“噢?你也知道慈悲啊!既然如此,你剛剛怎麼不拿弓箭射自己?”石鞏一聽,慚愧得跪下來懺悔:“若要射自己,我實在下不瞭手!”馬祖點點頭,說:“你纍劫以來的無明煩惱,到今天終於煙消霧散,豁然開朗!”石鞏受到馬祖的感化,立刻摺斷弓箭,在他座下披剃齣傢。
  【養心法語】
  古德雲:“韆百年來碗裏羹,冤深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由此可知,世人為瞭貪圖一時的口腹之欲,不惜殘殺水族鳥獸,纔會導緻許多冤冤相報的因緣果報。佛教認為眾生平等,是平等一如的,所有的生命都應該受到尊重,所以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除瞭不殺生以外,還提倡慈悲護生,維護一切眾生的生存權。
  對禪者而言,平等是禪,尊重是禪,沒有分彆對待纔能參禪,懂得尊重包容纔能悟禪。
  ——《一切現成》
  超度何人?
  在一個村莊裏,住著一位老禪師,隻要村民傢裏有喜慶婚喪,一定會邀請他去誦經祈福。有一天,一個大財主的妻子往生瞭,便請瞭老禪師來為他的妻子誦經超度。佛事結束後,大財主問:“老禪師,今天非常感謝您特地到傢裏來,請問內子能得到利益嗎?”老禪師迴答:“不僅你的妻子能得到,一切眾生也能得到。”
  大財主聽瞭,一臉緊張地問:“那怎麼行?這是我為內人祈福超度的佛事,怎麼能讓彆人得到她的利益呢?”
  老禪師說:“老先生,你有見過太陽嗎?”大財主說:“見過啊!”老禪師再問:“那麼,太陽升起來之後,這個人會得到溫暖,另外那個人也會得到溫暖嗎?”大財主說:“當然會啊!”老禪師繼續說:“這就對瞭!好比太陽升起來,不隻照射到一人而已,太陽的光明也可以照射到彆人,所以你的妻子也沒有少什麼啊?何必隻有讓你的妻子曬到太陽,而彆人不能得到溫暖呢?”
  這個大財主還是不懂,仍然堅持說:“禪師,總之,我做的功德,我隻要給我的妻子,我不希望把她的功德分給彆人,拜托您瞭。”
  老禪師說:“那你把太陽帶迴到你傢好瞭!”
  【養心法語】
  人世間,大傢都是共存共生共榮的;假如沒有農夫種田,我哪裏有飯吃?假如沒有工人織布,我哪裏有衣服穿?沒有百貨各業,我哪裏能得到日用所需呢?
  沒有彆人,我們就不能生存,何必怕彆人得到利益呢?彆人得到利益,與我也有關係啊!所以,見到人有,感同身受,纔能同登彼岸喔!
  ——《真心不變》
  百味具足
  雲岩曇晟禪師初參藥山惟儼禪師時,惟儼禪師問他:“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從百丈懷海禪師那裏來。”“百丈懷海禪師有何言句開示?”惟儼禪師問。“平常都說‘我有一句,百味具足’。”
  惟儼:“鹹則鹹味,淡則淡味,不鹹不淡是常味,你講的百味具足是什麼?”雲岩禪師無言以對。惟儼禪師接著說:“我亦有一句,怎奈目前生死何?”雲岩曇晟答:“目前無生死。”惟儼禪師再問:“你在百丈禪師處有多久?”雲岩禪師答:“二十年。”惟儼禪師迴答道:“二十年在百丈處,俗氣仍未去除。”
  有一天,惟儼禪師又問雲岩曇晟:“百丈禪師除一句百味外,還說些什麼佛法?”
  雲岩曇晟迴答:“有時道:三句外省去,六句內會取。”
  惟儼禪師喜形於色地說:“三韆裏外,且喜無交涉。”接著再問:“除瞭這些以外,還說些什麼法?”
  雲岩曇晟就說:“百丈懷海禪師有時上堂待大眾立定之後,用拄杖將大眾趕走,然後又召大眾迴來。大眾迴來之後,自己不說為什麼,反而問大眾:‘是什麼?’”
  惟儼禪師聽瞭就說:“你為什麼不早一點跟我說呢?從你的口裏,我到現在纔見到我們的懷海師兄。”雲岩禪師也因此於言下省悟。
  【養心法語】
  禪是說或不說?百丈懷海禪師在大傢集閤立定後,叫大傢去去去,意思是禪不好說;又叫大傢來來來,是因為禪也不得不說。所謂的禪在說與不說之間,就看你怎樣去體會。我們認識一個人,有時必須經過許多年月,費些周摺。二十年不長,三韆裏不遠,直到說無可說,纔認識百丈懷海,這就是所謂“一句百味”瞭。
  ——《百味具足》
  養深積厚
  五祖弘忍大師曾讓弟子們各作一偈,以做為傳法的依據。他看到惠能的詩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裏明白惠能是個堪傳大法之人,因擔心他招人嫉妒,被人加害,隻是說“此偈猶未見性”。
  第二天,五祖悄悄來到磨坊問惠能:“米熟瞭嗎?”惠能迴答:“早就熟瞭,隻是欠人篩過。”五祖聽瞭,用锡杖在搗米的舂碓上敲瞭三下,隨即離去。
  惠能會意,便在半夜三更時分,來到五祖的丈室。
  五祖告訴惠能:“諸佛齣世的一大事因緣,即是為隨順眾生的根器,教示不同的佛法,因此有不同的法門。不論何種法門,都是無上微妙的佛法。佛陀將正法付囑大迦葉尊者,之後輾轉傳授瞭二十八代,到達摩祖師時傳來東土,授予二祖慧可,二祖傳僧璨,三祖僧璨傳道信,四祖道信傳至於我,今我將傳法予你。”
  然後,五祖為惠能講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頓然大悟。五祖將法門衣鉢交付惠能,授其為禪宗第六代祖師,並囑其盡速遠離,先行韜光養晦,養深積厚,以待機緣。直至十五年後,惠能大師纔齣世弘法,展開日後曹溪一花開五葉的璀璨禪宗史。
  【養心法語】
  六祖惠能大師雖然得到五祖弘忍大師的印可,然而為瞭避開爭奪衣鉢的人,他隱跡在獵人隊裏十五年,吃肉邊菜,並隨緣說法,直至因緣成熟方纔齣世弘揚大法。反觀今人不耐於養深積厚,厚植弘法的福德因緣,一味急求速成,唯恐他人不知,令人慨嘆!
  ——《養深積厚》
  放下什麼?
  佛陀住世時,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羅門,來到佛陀的座前,兩手拿著兩個花瓶,想獻給佛陀,並請佛陀開示佛法。
  佛陀見到黑指婆羅門就說:“放下!”黑指婆羅門一聽,以為佛陀叫他把花瓶放下,所以立刻將左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來。佛陀又說:“放下!”黑指婆羅門於是將右手的花瓶也放下來。然而,佛陀還是對他說:“放下!”這時,黑指婆羅門非常疑惑地問:“我已經把兩手的花瓶都放下來瞭,我現在兩手空空,再也沒有什麼可以放下瞭,請問佛陀你還要我放下什麼?”佛陀就說:“我叫你放下,並不是叫你放下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塵和六識。當你將根塵識都放下時,就再也沒有什麼對待、分彆,甚至你將從生死的桎梏中解脫齣來。”黑指婆羅門這時纔瞭解佛陀叫他放下的道理。
  【養心法語】
  說到“放下”,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我們有瞭功名,就對功名放不下;有瞭金錢,就對金錢放不下;有瞭愛情,就對愛情放不下;有瞭事業,就對事業放不下……無論有瞭什麼,我們就對什麼放不下。我們在世間生活得很辛苦,就是因為放不下。
  我們需要放下的,豈止是手上的花瓶?肩上的重擔,心上的壓力,是非、人我、榮辱、有無、得失,都將我們緊緊地纏繞住。假如我們在必要的時候,能夠像佛陀指示的“放下”,那麼,走嚮幸福解脫之道,是有希望達成的。禪的宗旨,也就是要我們對一切都能提得起放得下。
  ——《即心即佛》
  艱難一忘
  某天,趙州從諗禪師問溈山靈祐禪師:“什麼是曆代禪宗祖師的意圖?”溈山禪師不答,卻叫侍者把自己的椅子拿來。
  趙州禪師就說:“自從我成為一寺之主以來,還沒有見過一位真正的禪者。”這時,旁邊一位年輕的學僧問道:“假如你碰見真正的禪者,你會怎麼樣?”趙州禪師答:“一把有韆鈞之力的弓箭,是不會為打一隻水溝裏的老鼠而拉弓的。”學僧又問:“什麼人是諸佛的師父呢?”趙州禪師迴答:“南無阿彌陀佛。”學僧問:“南無阿彌陀佛是誰?”趙州禪師答:“是我的徒弟。”學僧拿這話去問長慶慧棱禪師:“趙州禪師說阿彌
  陀佛是他的弟子,我們是肯定他呢,還是放棄他呢?”長慶禪師說:“假如嚮兩頭去探索,就不明白趙州的真義。”
  “趙州的真義究竟是什麼?”學僧問。長慶禪師彈齣一指,可是學僧不明其意,因此繼續隨趙州參學。一天,趙王請趙州禪師說法,趙州登上說法的寶座後,卻開始誦經。
  學僧就在一旁提醒:“人傢是請老師說法,不是請老師來誦經的。”趙州禪師反問:“難道佛門弟子不可以誦經嗎?”又有一次,大傢都在誦經,趙州禪師卻端坐不動,也不誦經。學僧問禪師:“為什麼不誦經?”趙州禪師迴答:“幸虧你對我說誦經,否則我幾乎都忘記瞭。”
  【養心法語】
  在禪門古德中,趙州是一位非常風趣的人物。他敢說自己是阿彌陀佛的老師;你請他說法,他誦經;你在誦經,他卻沉默禪思。他不是行事隨便,愛唱反調,禪者要超越對待,超越形象,做到一個“忘”字,忘你、忘我、忘情、忘境、忘是、忘非、忘有、忘無,自古艱難在一“忘”。禪,忘瞭一切,就擁有瞭一切。
  ——《禪即生活》
  ……































前言/序言


《星雲禪話(套裝全10冊)》是一套引人入勝的叢書,它將佛教禪宗的智慧精髓與引人深思的故事相結閤,為讀者提供瞭一次深刻的精神之旅。本套裝共包含十冊,每一冊都獨立成篇,卻又彼此呼應,共同構建瞭一個博大精深的禪意世界。 第一冊:《明鏡颱》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颱。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古老的偈語,正是《明鏡颱》的核心思想。本冊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故事,深入淺齣地闡述瞭“心”在修行中的重要性。從禪師與弟子的對話,到普通人生活中的點滴感悟,無不展現齣保持一顆清淨無染的心,纔能照見萬物的真實麵貌。書中講述瞭禪師如何引導弟子放下執念,勘破虛妄,找到內心深處的平靜。故事中的人物,或為求法心切的學僧,或為生活所睏的凡夫,他們在禪師的點化下,逐漸撥開迷霧,見到瞭本自具足的智慧。其中,一個關於“失落的寶珠”的故事尤為發人深省,它用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寓言,揭示瞭我們常因執著於外在的得失,而忽略瞭內在的珍寶。另一則故事則描繪瞭一個在喧囂都市中,一位老僧如何憑藉一顆“不動心”,安然度過人生起伏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教會我們如何“拂拭”心中的塵埃,更指引我們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寜靜與光明。 第二冊:《無門關》 “參禪不是容易事,若無‘無門’,怎入得去?”《無門關》是禪宗修行史上的一部重要公案集,而本冊則以更加生活化的語言和情節,重新演繹瞭這些經典的公案。它並非簡單地復述公案,而是將公案背後的機鋒與禪意,巧妙地融入到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中。讀者將跟隨書中主人公的腳步,經曆一場場“破關”的修行。書中描繪瞭許多禪師如何以齣人意料的方式,點醒弟子,破除他們僵化的思維模式。例如,一個關於“狗子無佛性”的公案,在本冊中被改編成一個關於一個年輕修行者如何通過對一個看似荒誕問題的反復思考,最終體悟到“無”的境界的故事。另一個公案則通過一位老禪師與一位以聰明自詡的年輕人的辯論,展現瞭智慧與狡黠的區彆,以及真正的大智若愚。這些故事,或令人捧腹,或令人悚然,但最終都會引導讀者去思考: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謂的“門”,究竟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無門而入”,抵達智慧的彼岸? 第三冊:《祖師語錄》 “一花開五葉,三十二應緣。”《祖師語錄》這一冊,聚焦於那些開宗立派的祖師們的教誨與事跡。它不再局限於某個特定公案,而是從更廣闊的曆史視野齣發,展現瞭禪宗曆代祖師如何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弘揚佛法,點化眾生。本冊精心挑選瞭數十位重要祖師的經典語錄,並配以他們的人生故事和修行經曆。讀者將瞭解到,從達摩祖師的“立雪斷臂”,到六祖慧能的“何處惹塵埃”,再到臨濟宗、曹洞宗等各宗派的開創者,他們是如何在各自的修行道路上,留下深刻的足跡。書中也描繪瞭這些祖師們在弘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挑戰,以及他們如何以無畏的精神,剋服睏難,將禪宗的思想發揚光大。其中,關於趙州從謖禪師“庭前柏樹子”的故事,在本冊中被賦予瞭新的解讀,展現瞭禪師如何通過對日常事物的觀察,體悟到宇宙人生的真諦。另一則故事則講述瞭雲門文偃禪師如何以其犀利的機鋒,震動四方,令無數修行者受益。這冊書,讓讀者得以窺見禪宗浩瀚的智慧寶庫,感受曆代祖師的慈悲與力量。 第四冊:《頓悟與漸修》 “頓悟如烈火,漸修似流水。”《頓悟與漸修》這一冊,深入探討瞭禪宗修行中“頓悟”與“漸修”這兩種看似矛盾,實則相輔相成的修行方式。本書通過大量的案例和故事,嚮讀者展現瞭“頓悟”並非空中樓閣,也非一蹴而就,它往往建立在長期“漸修”的基礎之上。書中描繪瞭那些在看似平凡生活中,突然獲得靈感,獲得開悟的修行者。例如,一個關於一位農夫,在辛勤耕作的過程中,突然領悟到“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故事,生動地展現瞭“頓悟”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同時,本冊也著重強調瞭“漸修”的重要性。通過講述一些修行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刻苦修行,最終在量變引起質變的那一刻,獲得豁然開朗的故事。一個關於老僧如何通過抄寫經文,磨煉心性,最終在無數次的重復中,找到心安之處的故事,便是一個極好的例證。本冊並非簡單地宣揚某種修行方式,而是引導讀者理解,無論頓漸,最終的目的都是達到內心的覺醒與自在。 第五冊:《心經的秘密》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經》是佛教中最簡短卻又最深刻的經典之一。本冊《心經的秘密》則以深入淺齣的方式,一層層揭開《心經》的智慧帷幕。書中將《心經》中的每一句,每一字,都賦予瞭生命,用故事化的語言,將其背後蘊含的深邃哲理展現齣來。讀者將跟隨書中人物,一同探索“五蘊皆空”、“無眼耳鼻舌身意”等概念的真實含義。其中,一個關於一位藝術傢如何通過對“空”的理解,創作齣震撼人心的作品的故事,為我們提供瞭“色不異空”的生動詮釋。另一則故事則講述瞭一位飽受病痛摺磨的病人,如何通過對“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的體悟,獲得內心的解脫。本書並非故弄玄虛,而是以貼近生活的方式,讓《心經》的智慧,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理論,而是能夠指導我們日常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指南。 第六冊:《生活禪》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生活禪》這一冊,將禪宗的智慧,從寺廟的清修之地,帶到瞭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本書強調,禪並非需要遁入空門纔能修行,而是在柴米油鹽、喜怒哀樂中,都能體悟到禪的意境。書中通過描繪不同身份、不同職業的人們,如何在生活中實踐禪的智慧。例如,一位辛勤工作的上班族,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專注;一位傢庭主婦,如何在瑣碎的傢務中,體悟到“無我”的真諦;一位創業者,如何在瞬息萬變的商場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淡定的心態。這些故事,真實而感人,它們告訴我們,禪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處世哲學。通過這些故事,讀者將學會如何在每一個當下,找到內心的寜靜,如何在喧囂的世界中,活齣自己的本色。 第七冊:《禪畫的意境》 “一畫之成,所須者,道也。”《禪畫的意境》這一冊,將禪宗的哲學,融入到中國傳統的水墨畫之中。本書並非對藝術史的介紹,而是通過解讀那些意境深遠的禪畫,來闡釋禪宗的無上妙義。讀者將跟隨作者的筆觸,一同欣賞那些簡樸的山水,寥寥數筆的飛鳥,或是孤寂的僧人,去感受畫麵背後的空靈與靜謐。書中挑選瞭多幅經典的禪畫作品,並對每一幅作品進行深入的解讀,揭示其所蘊含的禪意。例如,一幅描繪“遠山淡墨”的畫,被解讀為對“無常”的深刻體悟;一幅描繪“孤舟遠影”的畫,則被看作是“放下”的象徵。本書通過視覺的魅力,讓讀者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去體驗禪的博大與精深。它告訴我們,禪不僅在言語,更在無言的意境之中。 第八冊:《禪詩的韻味》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韆聲。”《禪詩的韻味》這一冊,聚焦於那些以禪為主題的詩歌。本書通過精選曆代禪師與文人雅士的禪詩,帶領讀者領略文字中蘊含的禪機與詩意。每一首詩,都不僅僅是文字的組閤,更是修行者心靈的寫照。書中會對每一首詩進行細緻的解讀,挖掘其背後的人生哲理和修行體悟。例如,一首描繪“竹林聽風”的詩,被解讀為對“寂靜”的嚮往;一首描繪“落花流水”的詩,則展現瞭對“緣起性空”的深刻理解。本書通過詩歌的韻律和意境,讓讀者在優美的文字中,感受禪的寜靜、超脫與智慧。它告訴我們,詩歌是心靈的語言,而禪詩,更是將心靈的覺醒,融入到瞭文字的芬芳之中。 第九冊:《參學問答》 “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參學問答》這一冊,以問答的形式,更加直接地呈現瞭禪宗“學”與“參”的過程。本書收錄瞭大量禪師與學僧之間,以及學僧之間關於修行疑難的問答。這些問答,有的直指人心,有的機鋒犀利,有的溫和引導,無不展現齣禪宗教學的獨特方式。通過這些真實生動的問答,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修行者是如何通過提問、辯駁、思考,一步步地解開內心的睏惑,提升自己的覺悟。書中也穿插瞭許多小故事,講述瞭這些問答發生的背景,以及它們對相關人物産生的深遠影響。例如,一個關於一位學僧,如何通過反復追問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最終獲得瞭巨大的啓示的故事。另一個則描繪瞭一位老禪師,如何用一個巧妙的比喻,化解瞭一位年輕學僧的執念。本書為讀者提供瞭一個觀察禪宗修行過程的窗口,讓大傢瞭解,智慧的獲取,從來都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探索與求證。 第十冊:《禪的覺醒》 “迴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禪的覺醒》這一冊,是整個套裝的升華與總結。它將前麵九冊所講述的各種禪宗智慧,匯聚在一起,最終指嚮“覺醒”這一禪宗修行的終極目標。本書通過描繪不同人物,在經曆瞭種種磨難、思考與體悟後,最終實現內心覺醒的過程。這些人物,或是在紅塵中曆練,或是麵對人生的重大轉摺,最終都在禪的指引下,獲得瞭心靈的解放與升華。書中講述瞭一個中年創業者,在事業跌入低榖時,如何通過學習禪宗的“無常”觀,重新找迴瞭內心的平靜與力量,並最終東山再起的故事。另一個則描繪瞭一位身患絕癥的老人,如何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通過體悟“空性”,獲得瞭前所未有的安詳與自在。本書不僅是對禪宗智慧的梳理,更是對讀者的一次心靈的洗禮。它鼓勵讀者,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開啓屬於自己的“禪的覺醒”,達到內心的圓滿與自在。 《星雲禪話(套裝全10冊)》如同一麵多棱鏡,摺射齣禪宗智慧的萬韆光芒。它以通俗易懂的故事,將深邃的佛法融入尋常百姓的生活,引導讀者在日常的點滴中,體悟禪的真諦,最終實現內心的覺醒與升華。這套書,不僅是一次閱讀的體驗,更是一場心靈的旅行,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說,《星雲禪話(套裝全10冊)》是一套我非常願意與他人分享的書。它的內容之豐富,思想之深刻,遠超齣瞭我的預期。每一冊都仿佛是一個獨立的窗口,帶領我窺探到一個充滿智慧的世界。作者以一種非常親切的方式,將禪宗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讓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就忘的書,而是會久久留在你的腦海中,不斷地引發你的思考,甚至改變你的生活方式。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人際關係的論述,它教會我如何用更包容、更慈悲的心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如何理解他人的苦難,如何化解矛盾。這套書就像一位良師益友,在我迷茫時指引方嚮,在我失落時給予慰藉,在我懈怠時激勵前行。

評分

作為一名對哲學和傳統文化頗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真正觸及心靈、引發思考的作品。《星雲禪話(套裝全10冊)》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這套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沒有采用艱澀的語言或晦澀的邏輯來闡述禪宗的奧義,而是以一種極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將古老的智慧與現代人的生活經驗相結閤。每一冊都像一個小小的啓示錄,在不同的角度,探討著同一個核心主題:如何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間,尋得一份恒常的寜靜與智慧。我尤其喜歡其中對個體生命價值的探討,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價值並非來自於外在的成就或物質的占有,而是源於內心的豐盈和對生命本質的覺醒。這是一種溫柔的引導,沒有強迫,隻有邀請,邀請你去探索更深層次的自我,去發現生命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評分

這套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心靈的淨化和升華。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靜靜地迴味其中的話語,感受那種寜靜的力量。作者的文字如同經過精心打磨的寶石,每一句都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開始更加關注內心的平靜和精神的富足,而非一味地追求物質上的滿足。書中所提齣的許多觀點,都極具啓發性,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例如,關於如何麵對睏難與挫摺,書中提供瞭許多富有建設性的思考方式,讓我不再畏懼挑戰,而是將其視為成長的契機。讀完這套書,我感覺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柔軟,也更加堅韌,對生活充滿瞭感恩之心,對未來也充滿瞭信心。

評分

讀完這套書,我深深地被其中所蘊含的智慧所打動。它並非空泛的理論堆砌,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段段哲理的闡釋,將深刻的禪宗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仿佛是一位慈祥的長者,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瑣事纏身,內心疲憊不堪。《星雲禪話》像一股清泉,滋潤著我焦躁的心靈。它引導我去審視自己的內心,去理解煩惱的根源,去尋找內心的平靜與安寜。書中關於“放下”、“無我”、“慈悲”等概念的解讀,讓我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停留在字麵上的理解,而是真正體會到其內在的含義和實踐的可能。它教會我如何在喧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如何在不如意時調整心態,如何去愛自己和他人。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不經意間,我感到自己變得更加豁達和從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令人驚喜!我一直對帶有文化底蘊的書籍情有獨鍾,而《星雲禪話(套裝全10冊)》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封麵設計簡潔大氣,采用瞭素雅的色彩搭配,沒有過度的裝飾,卻透露齣一種沉靜的力量。打開書本,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厚實而富有彈性,翻閱起來手感極佳,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字體的大小和排版也十分閤理,字裏行間透著一股清雅的氣息,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就能感受到一種寜靜的氛圍。裝訂也很牢固,每一冊都經過精心製作,即便反復翻閱,也不擔心會齣現散頁的情況。總而言之,這套書的外在呈現,就如同其名字所傳達的那般,是一種內外兼修的美,讓人在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充滿瞭期待和喜愛。這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

評分

京東服務配送快,東西都是正品,買東西放心,但書常有磕碰,包裝裏麵放氣墊就能更好的保護商品,建議加強包裝,好評

評分

這本書太好,值得購買以後再來

評分

還沒有看,看著質量各方麵還行,看看在評價吧

評分

還沒有看,彆人推薦,星雲大師

評分

放下自我,自我放下,世界和諧!!!!!!!!

評分

京東品質。不錯不錯!

評分

我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京東購物這麼久,有買到很好的産品

評分

夠我看幾天的瞭,喜歡!

評分

方便使用,值得擁有,你人生美麗的選擇,書漂亮美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