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大师

再见大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实秋,许倬云 等 著
图书标签:
  • 人生思考
  • 个人成长
  • 自我救赎
  • 哲学
  • 心理学
  • 人生感悟
  • 深度阅读
  • 治愈
  • 励志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35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05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传记文学》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历史爱好者
  

  ★中国现代史丰富的宝库——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大陆首度完整呈现!台湾《传记文学》杂志被誉为中国现代史丰富的宝库,海内外史学界公认的“民国史长城”。《再见大师》,是《传记文学》诸多珍藏内容首次在大陆呈现。
  ★同时代大师书写大师,展现出中国黄金一代知识分子不为人知的侧面!梁实秋写激情演讲的梁启超,罗家伦忆元气淋漓的傅斯年,萧公权录诗友朱自清,许倬云记恩师李济……大师眼中的大师,交相辉映,更得异彩。剧烈动荡年代,方显一代学人的精神、传统与风骨。亲历者真挚记录,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

内容简介

  《再见大师》是风云突变千年未有之变局,也是文化激荡群星闪耀之时。
  台湾《传记文学》珍藏文集,再见民国大师。
  记录者或为挚友亲人,或为弟子晚辈,亲历者眼中的大师风骨逸事弥足珍贵。
  大师书写大师。梁实秋写激情演讲的梁启超,罗家伦忆元气淋漓的傅斯年,萧公权录诗友朱自清,许倬云记恩师李济……大师眼中的大师,交相辉映,更得异彩。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槐园梦忆》等。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在大陆出版有《万古江河》《从历史看管理》《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许倬云说历史:现代文明的成坏》等著作,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

目录

第一编 大师风度
章太炎被困北京逸事 / 002
我所见晚年的章太炎 / 014
从听梁启超演讲谈到名人演讲 / 019
赵元任先生的最后一年 / 023
烟斗、字典、马
——语堂先生的三件事 / 026
元气淋漓的傅斯年 / 033
追忆傅孟真先生的几件事 / 046
我所知道志希先生的几件事 / 053
我所认识的罗志希先生 / 059
怀念朱自清先生 / 070
追忆张大千旅居卡迈尔逸事 / 075
085 / 第二编 大师治学
抗战胜利后我与齐白石的交往 / 086
忆陈寅恪先生 / 097
回忆陈寅恪师 / 103
陈寅恪先生给我的两封信 / 117
追思胡适、林语堂两博士 / 122
记刘半农先生 / 127
回忆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 / 134
回忆赵元任先生一二事 / 140
谊兼师友的吴雨僧 / 142
董作宾先生之治学与为人 / 153
董作宾先生访美记略 / 156
回忆吾师李济 / 163
朱佩弦和其他诗友 / 168
181 / 第三编 大师事迹
藏书、印书、校书的张元济 / 182
记王国维先生 / 190
亡兄苏曼殊的身世 / 193
忆王云五先生 / 201
王云五先生与我 / 210
赵元任小传(一八九二—一九八二) / 214
顾颉刚的前两次婚姻(选载) / 221
蒋廷黻其人其事 / 237
记廷黻先生二三事 / 243
十年永别忆廷黻 / 245
师生之间 / 251
山园感逝 / 253
忆李济之先生 / 255
老舍这一辈子 / 258
沈从文还乡记 / 272
梁实秋先生传略 / 275





精彩书摘

  从听梁启超演讲谈到名人演讲
  生平听过无数次讲演,能高高兴兴地去听,听得入耳,中途不打呵欠、不打瞌睡者,却没有几次。听完之后,回味无穷,印象长留,历久弥新者,就更难得一遇了。
  小时候在学校里,每逢星期五下午四时,奉召齐集礼堂听演讲,大部分是请校外名人莅校演讲,名之曰“伦理演讲”,事前也不宣布讲题,因为学校当局也不知道他要讲什么。也很可能他自己也不知要讲什么。总之,把学生们教训一顿就行。所谓名人,包括青年会总干事、外交部的职业外交家、从前做过国务总理的、做过督军什么的,还有孔教会会长等等,不消说都是可敬的人物。他们说的话也许偶尔有些值得令人服膺弗失的,可是我一律“只作耳边风”。大概我从小就是不属于孺子可教的一类。每逢讲演,我把心一横,心想我卖给你一个钟头时间做你的听众之一便是。难道说我根本不想一瞻名人风采?那倒也不。人总是好奇,动物园里猴子吃花生,都有人围着观看。何况盛名之下世人所瞻的人物?闻名不如见面,不过也时常是见面不如闻名罢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两次演讲,事隔数十年未能忘怀。一次是听梁启超先生讲“中国文学里表现的情感”。时在一九二三年春,地点是清华学校高等科楼上一间大教室。主席是我班上的一位同学。一连讲了三四次,每次听者踊跃,座无虚席。听讲的人大半是想一瞻风采,可是听他讲得痛快淋漓,无不为之动容。我当时所得的印象是:中等身材,微露秃顶,风神潇散,声如洪钟。一口的广东官话,铿锵有致。他的讲演是有底稿的,用毛笔写在宣纸稿纸上,整整齐齐一大叠,后来发表在《饮冰室文集》。不过他讲时不大看底稿,有时略翻一下,更时常顺口添加资料。他长篇大段地凭记忆引诵诗词,有时候记不起来,愣在台上良久良久,然后用手指敲头三两击,猛然记起,便笑容可掬地朗诵下去。讲起《桃花扇》,诵到“高皇帝,在九天,也不管他孝子贤孙,变成了飘蓬断梗……”,竟涔涔泪下,听者愀然危坐,那景况感人极了。他讲得认真吃力,渴了便喝一口开水,掏出大块毛巾揩脸上的汗,不时地呼唤他坐在前排的儿子:“思成,黑板擦擦!”梁思成便跳上台上去把黑板擦干净。每次钟响,他讲不完,总要拖几分钟,然后他于掌声雷动中大摇大摆地徐徐步出教室。听众守在座位上,没有一个人敢先离席。
  又一次是一九三一年夏,胡适之先生由沪赴平,路过青岛,我们在青岛的几个朋友招待他小住数日,顺便请他在青岛大学讲演一次。他事前无准备,只得临时“抓哏”,讲题是“山东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他凭他平时的素养,旁征博引,由“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讲到山东一般的对于学术思想文学的种种贡献,好像是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扬尽在于是。听者全校师生,大部分是山东人,直听得如醍醐灌顶,乐不可支,掌声不绝,真是好像要把屋顶震塌下来。胡先生雅擅言词,而且善于恭维人,国语虽不标准,而表情非常凝重,说到沉痛处,辄咬牙切齿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吐出来,令听者不由得不信服他所说的话语。他曾对我说,他是得力于《圣经》传道的作风,无论是为文言或白话,一定要出之于绝对的自信,然后才能使人信。他又有一次演讲,一九六○年七月他在西雅图“中美文化关系讨论会”用英语发表的一篇演说,题为“中国传统的未来”。他面对一些所谓汉学家,于一个多小时之内,缕述中国文化变迁的大势,从而推断其辉煌的未来,旁征博引,气盛言直,赢得全场起立鼓掌。有一位汉学家对我说:“这是一篇邱吉尔式(Churchillian)的演讲!”其实一篇言中有物的演讲,岂只是邱吉尔式而已哉?
  一般人常常有一种误会,以为有名的人,其言论必定高明;又以为官做得大者,其演讲必定动听。一个人能有多少学问上的心得,处理事务的真知灼见,或是独特的经验,值得兴师动众,令大家屏息静坐以听?爱因斯坦在某大学餐宴之后被邀致辞,他站起来说:“我今晚没有什么话好说,等我有话说的时候会再来领教。”说完他就坐下去了。过了些天,他果然自动请求来校,发表了一篇精彩的演说。这个故事,知道的人很多,肯效法仿行的人太少。据说有一位名人搭飞机到远处演讲,言中无物,废话连篇,听者连连欠伸。冗长的演讲过后,他问听众有何问题提出,听众没有反应,只有一人缓缓起立问曰:“你回家的飞机几时起飞?”
  我们中国士大夫最忌讳谈金钱报酬,一谈到阿堵物,便显着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得到孝武皇帝、陈皇后的酬劳黄金百斤,那是文人异数。韩文公为人作墓碑铭文,其笔润也是数以斤计的黄金,招来谀墓的讥诮。郑板桥的书画润例自订,有话直说,一贯的玩世不恭。一般人的润单,常常不好意思自己开口,要请名流好友代为拟订。演讲其实也是吃开口饭的行当中的一种,即使是学富五车,事前总要准备,到时候面对黑压压的一片,即使能侃侃而谈,个把钟头下来,大概没有不口燥舌干的。凭这一份辛劳,也应该有一份报酬,但是邀请人来演讲的主人往往不作如是想。给你的邀请函不是已经极尽恭维奉承之能事,把你形容得真像是一个万流景仰而渴欲一瞻风采的人物了么?你还不觉得踌躇满志?没有观众,戏是唱不成的。我们为你纠合这么大一批听众来听你说话,并不收取你任何费用,你好意思反过来向我们索酬?在你眉飞色舞唾星四溅的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恭恭敬敬地给你送上一杯不冷不烫的白开水,喝不喝在你。你讲完之后,我们不是没有给你猛敲肉梆子;你打道回府的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恭送如仪,鞠躬如也地一直送到你登车绝尘而去。我们仁至义尽,你尚何怨之有?
  天下不公平之事往往如是,越不能讲演的人,偏偏有人要他上台说话;越想登台致辞的人,偏偏很少有机会过瘾。我就认识一个人,他略有小名,邀他讲演的人太多,使他不胜其烦。有一天(一九八○年三月十七日)他在报上看到一则新闻,“邱永汉先生访问记”,有这样的一段:
  邱先生在日本各地演讲,每两小时报酬一百万圆,折合台币十五万。想创业的年轻人向他请益需挂号排队,面授机宜的时间每分钟一万圆。记者向他采访也照行情计算,每半小时两万圆。借阅资料每件五千圆。他太太教中国菜让电视台录影,也是照这行情。从三月初起,日本职业作家一齐印成采访价目一览表寄往各报社,价格随石油物价的变动,又有新的调整。
  他看了灵机一动,何妨依样葫芦?于是敷陈楮墨,奋笔疾书,自订润格曰:“老夫精神日损,讲演邀请频繁。深闭固拒,有伤和气。舌敝唇焦,无补稻粱。爰订润例,稍事限制。各方友好,幸垂詧焉。市区以内,每小时讲演五万元圆,市区以外倍之。约宜早订,款请先惠……”稿尚未成,友辈来访,见之大惊,咸以为不可。都说此举不合国情,而且后果堪虞。他一想这话也对,不可造次,其事遂寝。
  原载《传记文学》第七十二卷第六期(一九九八年六月号)
  ……

前言/序言

  总序
  杨天石
  岳麓书社依据台湾的《传记文学》,分类编纂,陆续出版“传记文学”书系,这是两岸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大事、喜事。
  1962年2月5日,时值春节,曾在北大读书的刘绍唐向当年的校长胡适拜年,谈起胡适长期提倡传记文学,而始终未见实行,向老师透露,自己正准备创办《传记文学》月刊。胡适虽肯定其志,却以为其事甚难,办月刊,哪里去找这么多“信而有征”的文字,因此不大赞成。不料当年6月1日,绍唐先生主编的《传记文学》竟在台北出刊了。自此,直到2000年2月10日,绍唐先生因病在台北去世,历时38年,共出版453期。每期30万字,453期就是13590万字。此外,传记文学出版社还出版了“传记文学丛书”和“传记文学丛刊”,其中包括《民国人物小传》《民国大事日志》等许多民国历史方面的著作。
  尽人皆知,绍唐先生没有任何背景,不接受任何政治集团、经济集团的支持,只身奋斗,孤军一人,却做出了台湾官方做不出的成绩,创造了中国出版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因此,绍唐先生被尊为“以一人而敌一国”,戴上了“野史馆主人”的桂冠。
  我在大学学习中国文学,毕业后业余研究中国哲学,1978年4月,调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参加《中华民国史》的编写,自此,即与绍唐先生的《传记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在众多历史刊物中,《传记文学》最为我所关注。但是,我和绍唐先生相识则较晚,记得是在1995年9月,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当时,台湾史学界在台北召开学术讨论会,我和大陆学者31人组团越海参加。这是海峡两岸学者之间交流的起始阶段,有如此众多的大陆学者同时赴会,堪称前所未有的盛事。我向会议提交的论文《九一八事变后的蒋介石》,根据毛思诚所藏《蒋介石日记类抄》未刊稿本写成。当时,蒋介石日记存世一事,还不为世人所知,绍唐先生很快通知我,《传记文学》将发表该文。9月3日,闭幕式晚宴,由绍唐先生的传记文学出版社招待。各方学者,各界嘉宾,济济一堂。我因事略为晚到,不料竟被引到主桌,和绍唐先生同席。那次席上,绍唐先生给我的印象是热情、好客,豪饮。次年,我应“中研院近史所”所长陈三井教授之邀访问该所,在台北有较多停留时间。其间,我曾应绍唐先生之邀,到传记文学出版社参观。上得楼来,只见层层叠叠,满室皆书,却不见编辑一人。绍唐先生与我长谈,详细介绍《传记文学》创刊的过程及个人办刊的种种艰辛。绍唐先生特别谈到,办刊者必须具备的“眼力”“耐力”“定力”等条件,可惜,我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未能将绍唐先生所谈追记下来,至今引为憾事。绍唐先生交游广阔,文友众多,因此宴集也多。每有宴集,绍唐先生必招我参加,我也欣然从远在郊区的南港住所赴会。许多朋友,例如旅美华人史学家唐德刚等都是在这样的场合下认识的。在台期间,台北史学界为纪念北伐战争70周年,召开北伐及北伐史料讨论会,我根据原藏俄罗斯等处的档案,撰写《1923年蒋介石的苏联之行及其军事计划》一文参加,绍唐先生不仅到会,而且当场确定《传记文学》将发表拙文。我离开台北前,绍唐先生再次将我引到他的藏书室,告诉我,凡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喜欢什么就拿什么。我因为“近史所”已赠我大量出版物,又不好意思,只挑选了《陈济棠自传稿》《傅孟真先生年谱》《朱家骅年谱》和李济的《感旧录》等有限几种,回想起来,至今仍觉遗憾。
  绍唐先生自述,他有感于“两岸的文士因为历史原因等种种关系,许多史实难免歪曲”,因此,创办此刊,以便“为史家找材料,为文学开生面”。我觉得,绍唐先生的这两个目的,比较成功地达到了。政治对学术,特别是对历史学的干预,古已有之,但是,学术特别是以真实为最高追求目标的历史学,又最忌政治和权力的干预。绍唐先生在台湾的白色恐怖余波犹在的年代,能够不怕“因稿贾祸”,创办刊物,发行丛书,保存大量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民国史资料,供千秋万代的史家和史学爱好者采用,这是功德无量的盛事、盛业。刊物虽标明“文学”,但是,取文、选文却始终恪守历史学的原则,排斥任何虚构和想象,这也是值得今之史家和文家们借鉴和注重的。
  绍唐先生去世后,《传记文学》由中国新闻界的前辈成舍我先生的后裔续办,至今仍是华人世界中的著名历史刊物,衷心希望绍唐先生的事业和精神能长期传承,永放光彩,衷心希望“传记文学”书系的出版,能得到读者的喜欢,助益历史学的繁荣和发展。
  2015年5月于北京东城之书满为患斋

《星火燎原:战后重建与思想觉醒》 图书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废墟中重生的故事,一个关于如何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与思想碰撞中,重建信仰、重塑身份的时代史诗。《星火燎原:战后重建与思想觉醒》并非聚焦于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深入剖析了战争结束后那片焦土之上,知识分子、普通民众以及新兴力量是如何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困境中,寻求出路、点燃希望的历程。本书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从灰烬中升起的社会肌理,探讨了权力结构、文化遗产与未来愿景之间的复杂张力。 第一部分:废墟上的低语——创伤与记忆的重构 战火的硝烟虽已散去,但留下的创伤却深入骨髓。本书首先将读者带回到战后初期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精神极度迷惘的年代。我们聚焦于知识分子的“沉默期”——他们如何处理亲历的浩劫,如何看待曾经信奉的价值体系在一夜之间崩塌。 本书通过对大量私人信件、日记和未发表手稿的考证,还原了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撕裂与挣扎。一方面,是重建家园、恢复秩序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是对战争根源、人性弱点的深刻反思。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以哲学家陆明轩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如何拒绝接受“简单化的历史叙事”,坚持在道德灰色地带寻找批判的立足点。他们试图在古典哲学与现代思潮的残骸中,提炼出能够支撑未来社会重建的伦理基石。这种重建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回归,而是在批判性继承中进行的艰难“手术”。 物质层面的重建同样充满艰辛。本书描绘了城市基础设施的瘫痪、物资配给制度的建立,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阶层的新变化。普通民众,特别是那些从流亡地归来的人们,如何面对家产的丧失、身份的错位,以及对“新常态”的不适与适应。通过对几个普通家庭生活轨迹的追踪,我们得以窥见宏大历史叙事背后,个体生存的韧性与脆弱。 第二部分:新旧交替的熔炉——意识形态的交锋 随着战后秩序的初步建立,意识形态的较量成为主旋律。本书深刻剖析了战后社会在权力重组过程中,不同思想流派如何争夺对未来的解释权。这不仅是政治层面的博弈,更是文化与道德高地的争夺。 现代性与传统的冲突成为核心议题之一。战前的精英们热衷于全盘西化,认为只有彻底抛弃传统才能获得新生。然而,战争的残酷性让一些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元素或许能提供更深层的精神支撑。书中详述了关于“民族性”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在文学界、教育界引发了剧烈震荡。保守派主张回归权威与集体主义,而新兴的自由思想家则高举个体解放的旗帜,呼吁建立基于个人权利的社会契约。 本书特别关注了“技术理性”的反思。战后的重建工作高度依赖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应用,然而,许多亲历者对那种冰冷、高效、不计后果的技术手段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他们质疑:一个将效率置于人性之上的社会,是否只是孕育了另一种形式的灾难?书中记录了关于“科学伦理”的早期辩论,这些辩论预示了后世关于科技异化问题的诸多探讨。 同时,本书也细致考察了新兴的基层组织和工人运动在思想觉醒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往往不屑于知识分子象牙塔内的抽象争论,更关注土地、分配和最直接的生存尊严。他们所蕴含的原始活力,与知识分子寻求的理性秩序之间,形成了张力与互补。 第三部分:艺术的突围——非线性叙事的探索 思想的觉醒往往首先在艺术领域找到出口。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分析战后文学、戏剧和视觉艺术中的“去中心化”倾向。 战后的艺术家们普遍拒绝了线性、英雄式的叙事结构。他们不再相信单一的“真理”能够概括复杂的现实。文学作品中充斥着断裂的记忆、多重的主观视角以及对日常琐碎的迷恋。例如,新一代小说家抛弃了宏大叙事,转而探索人物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潜意识的创伤。书中对“沉默的语言”进行了深入分析——那些无法被清晰表达的、只能通过象征、隐喻和象征主义来传达的战争经验。 视觉艺术领域也迎来了激进的变革。传统学院派的美学标准受到挑战,抽象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的理念开始在本土生根发芽,它们试图用非具象的形式来捕捉战后精神的破碎感和无序感。本书认为,这种艺术上的“去风格化”倾向,恰恰是社会思想力求摆脱僵化教条、寻找自由表达空间的真实写照。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契约——共识的艰难达成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社会是如何在激烈的思想冲突中,逐步摸索出新的社会契约,为未来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充满了妥协、反复和痛苦的让步。 关键在于“共同的敌人”概念的消退与“共同的未来”的构建。一旦外部的威胁暂时解除,内部的分歧便会爆发。本书考察了在教育改革、司法体系重塑以及土地改革等关键领域,各派力量是如何通过谈判和制衡,达成最低限度的共识。例如,关于历史教育的编写,各方坚持将“自我批判”作为核心原则,尽管在具体细节上争论不休,但至少在承认“我们犯过错误”这一点上达成了初步一致。 《星火燎原》揭示了,真正的重建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精神家园的修复。思想的觉醒是一个漫长、非线性的过程,它要求个体不断地与自我、与历史进行对话。这本书最终指向一个深刻的结论:在经历了极端的破坏之后,社会唯有通过对自身错误的深刻理解和坦诚对话,才能找到通往可持续未来的那束微弱但坚韧的星火。它是一部关于创伤、反思与希望的深度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此书,最先抓住我的是其语言的质感,它带着一种古老的、近乎诗歌般的韵律感,但又绝不故作高深,反而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和哲思的重量。作者的遣词造句似乎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都精准地落在了那个位置,拒绝任何多余的赘述。我尤其喜欢那些段落中蕴含的东方哲学意味,它不是那种生硬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不动声色地探讨着关于时间、存在和宿命的终极命题。这种阅读体验就像是在品尝一壶窖藏多年的老茶,初入口时平淡无奇,但细细咂摸,那回甘的悠长和层次的丰富,会让你对作者的功力深感敬佩。它要求读者慢下来,去感受文字背后的呼吸和停顿,而不是囫囵吞枣地追求情节的推进。这无疑是一部需要“用心”去读的书,而不是“用眼”扫过,它回报给读者的,是精神层面上的极大满足和对世界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仿佛作者手里握着一把精密的雕刻刀,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复杂的情感细致入微地打磨出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主角内心挣扎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深沉的笔力。那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并非是简单的用词堆砌就能表达,而是通过环境的渲染、人物细微的动作和那些未尽之言中渗透出来,让人读起来如同亲身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压抑的心理旅程。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极为巧妙,有时候会突然抛出一个意想不到的视角转换,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琢磨前文的细节,试图拼凑出更完整的图景。这种叙事上的不确定性,反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而且,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是鬼斧神工,无论是老旧书房里那股特有的纸张和灰尘混合的气味,还是某个关键场景中窗外光线角度的变化,都精准到位,为整个故事奠定了极其厚重而真实的基调。这种对环境细节的执着,使得这本书的文字不再只是承载情节的工具,而自身也成为了营造氛围、推动情绪变化的重要元素,真正做到了“景即是情,情寓于景”的高级文学手法。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非线性叙事的大胆尝试。它没有采用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线索,而是通过记忆的碎片、梦境的闪回,以及不同人物主观意识的交错,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故事空间。起初阅读时,这种跳跃感让人有些迷失,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穿梭,但随着情节的深入,你会逐渐意识到,作者是在有意地引导你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来理解真相。每一个看似不相关的片段,其实都是拼图上关键的一块,只有当所有碎片以一种内在的逻辑重新组合起来时,故事的全貌才会豁然开朗。这种结构上的复杂性,恰恰是它艺术成就的体现,它挑战了读者固有的阅读习惯,迫使我们从被动的接受信息转向主动的建构意义。这种智力上的互动,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发现的惊喜,让人在“解谜”的过程中,对作者的布局深感折服。

评分

这本书的配角塑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通常,在文学作品中,配角往往是为主角服务的工具,但在这里,每一个次要人物都拥有自己完整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独立的人生轨迹。例如,那个总是出现在背景中的画廊老板,他寥寥数语的对白,却勾勒出了一个在艺术与商业的夹缝中求生的中年人的无奈与精明。作者用极其经济的笔墨,赋予了他们血肉和灵魂,让他们不只是推动情节的齿轮,而是故事世界真实存在的居民。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层次感和真实感,使得整个故事的张力更为饱满。你甚至会忍不住思考,如果故事的叙事焦点转向他们中的某一个,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这种丰富性证明了作者宏大的世界观构建能力,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戏份多少,都在共同编织着一个宏大而又细密的情感网络,让读者在阅读完主角的故事后,依然对其他角色的命运抱有深深的牵挂。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基调是相当忧郁的,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人际关系中那些微妙的裂痕和无法弥合的隔阂。作者对于“孤独”这一主题的探讨,达到了近乎残酷的深度。书中的人物,即便身处人群之中,也仿佛被一层透明的屏障所隔离,他们的渴望、恐惧和最终的幻灭,都被描绘得极其真实可信。我之所以如此推崇,是因为它没有提供廉价的慰藉或俗套的圆满结局。相反,它诚实地展现了生活中的灰色地带,承认了有些伤痛是无法被时间治愈的,有些选择带来的后果是必须独自承担的。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文学作品,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不愿面对的脆弱与挣扎。读完后,虽然情绪上会有些低落,但更深层次上却获得了一种理解和释怀,明白承认缺陷也是一种力量。

评分

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验。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cust

评分

书很好,内容很棒!文笔犀利有真知灼见!包装完好,塑封,封皮,书籍装帧无一损坏。

评分

哈哈哈呵呵呵还好还好哈咿呀咿呀哟咿呀咿呀哟一样哇哇哇帮不帮爸爸宝贝宝贝拜拜

评分

《再见大师》是风云突变千年未有之变局,也是文化激荡群星闪耀之时。

评分

不错不错,相当好,非常感谢,非常喜欢!!!

评分

书不错!印刷精美!正版!京东快递给力!

评分

几天后,全球射电基地同时收到了数以万计的宇宙信号,全部来自四光年外的同一个方向。面对如此反常的信号,人类终于意识到了危险和恐惧。

评分

买了很多书,一直在京东购买,物流给力,购物体验真的很好。

评分

但我心中始终感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