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译丛017. 奥斯维辛:一部历史

理想国译丛017. 奥斯维辛:一部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劳伦斯·里斯 著,刘爽 译
图书标签:
  • 奥斯维辛
  • 二战
  • 纳粹
  • 集中营
  • 历史
  • 犹太人
  • 大屠杀
  • 波兰
  • 社会历史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54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2820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字数:23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60年过去了,她依然清楚地记得走近焚尸场时看到了红色的花,可能是天竺葵,它们种在盒子里,摆在窗台上。在奥斯维辛艾丽斯从未见过鲜花,对她来说,那些花让她想起过去安稳的生活:“我看见窗边的花,它们让你想起了家,让你想起德国人攻进匈牙利时,母亲出门去了,她没有害怕、没有哭喊,也没有歇斯底里,而是到市场上买了紫罗兰回来。那让我感到非常平静。如果母亲还去买花,就说明情况不至于太糟。他们不会伤害我们。”正是这些小小的设计——比如焚尸场窗台上的花——让纳粹的屠杀过程超了单纯的暴行。”

关于奥斯维辛,这一与古拉格齐名的20世纪集中营,我们仍然充满太多大而化之的错误认识。奥斯维辛并不是专门用于杀害犹太人的灭绝营,也不仅仅与“最终解决”有关——牛津大学历史学家、英国BBC著名历史节目制片人劳伦斯·里斯,在《奥斯维辛》这本荣获英国图书奖和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的作品中,凭借其丰富的档案资料和第一手访谈材料,尤其是极其珍贵的受害者和加害者证词,为我们对普利莫·莱维、凯尔泰斯?伊姆莱、埃利·威塞尔等著名作家笔下的无尽深渊,进行动人、透彻且勇气十足的探索和诠释。


内容简介

有奥斯维辛,就不能有上帝的存在。——普里莫·莱维

无论我在思考什么,总要思考奥斯维辛。感谢那些要求、甚至逼迫我们讲述一切的人,因为他们想听到、想知道发生在奥斯维辛的那些人、那些事。——凯尔泰斯?伊姆莱

我们要知道“人”真正是什么,毕竟,这是发明奥斯维辛毒气室,也是祈祷着走进毒气室的“存在”。——维克多·弗兰克

本书力图以一个具体场所为切入点,对人类历史上深重的罪行进行透彻的诠释,这就是奥斯维辛。

历史不是剧本,真相永远不止一个。奥斯维辛并不是专门用于杀害犹太人的灭绝营,也不仅仅与“最终解决”有关——奥斯维辛,是集中营指挥官霍斯等纳粹官员的奋斗史;是波兰人、吉卜赛人、苏联战俘、耶和华见证人的情感炼狱;它是一个八岁德国女孩一天起床,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吉卜赛人,被扔进奥斯维辛的故事;它是战后幸存者回到家乡,却发现外面的世界比奥斯维辛更糟的故事……这部书没有孤证,每一个说出来的字,都出自两处以上的历史记录,包括苏联解体后的解密档案和亲历者访谈。

“人们问我,你在奥斯维辛学到了什么?我想我只能确定一件事:没人真正了解自己。”1944年11月,希姆莱要求艾希曼停止驱逐匈牙利犹太人,并说:“到目前为止你一直都在灭绝犹太人,但我现在命令你从今天起变成犹太人的拥护者。”人的行为和信念能顷刻颠倒,因应自身处境(situation)而朝着没有预料到的方向演变,这恰恰是所谓的“人性”。

奥斯维辛是一个更大的故事,我们从未真正了解它。这里所涉及的故事,有不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


作者简介

劳伦斯·里斯(Laurence Rees),1957年生,牛津大学毕业,英国历史学家、纪录片导演,被《泰晤士报》评为“英国*杰出的历史纪录片制片人”。曾担任英国广播公司(BBC)历史节目的创意总监,制作许多有关纳粹和二战系列的电视、电影,获奖无数,包括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英国纪录片格里尔逊奖和国际纪录片奖等。代表作《奥斯维辛:一部历史》《纳粹:历史的警示》《东方恐怖:1931-1945的日本侵略》《世纪之战:希特勒和斯大林的战争》《希特勒:黑暗的克里斯玛》等。

刘爽,1986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现从事自由职业。

精彩书评

《奥斯维辛》可以成为一个切入点,以期引发学界和读者对纳粹德国更大的兴趣和更周全的认识,并思考这些新方法和新观点对研究我们自己的历史可能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徐贲

对于深化我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凭借强烈的求知欲和真诚的学术追求,里斯对集中营纳粹党卫队管理者和看守的心态进行了深入探索。

——安东尼·比弗(《斯大林格勒》及《柏林1945》作者)

劳伦斯·里斯让我们深入了解奥斯维辛,它如何演变成最终那个恐怖地狱,纳粹暴行的永恒象征。这本令人钦佩的书值得广泛阅读。

——伊恩·克肖(《希特勒》作者)

很显然,一半的英国人从没听说过奥斯维辛,另一半里有一些人觉得关于它再没什么可说的。但劳伦斯·里斯表明,我们从未真正了解过奥斯维辛。本书内容来自他对亲历者令人敬佩的寻访,其中既包括幸存者也包括纳粹行凶者。里斯花了数年时间耐心地劝导这些人,终于让他们在人生尽头处开始讲述。

——英国《卫报》,尼尔?阿舍森

令人叹服。这本开创性的著作揭示出纳粹*臭名昭著的死亡营“毁灭性的动态发展”。里斯不断提出全新的见解,他生动地描绘出集中营幕后的运作方式。

——美国《出版人周刊》(Publishing Week)

这本书严谨而坦诚。作为BBC杰出的媒体人和历史学家,里斯以朴实的笔法剥丝抽茧,铺陈大屠杀的层层细节。阅读本书是一种痛苦的体验——这恰恰意味着作者的成功。

——美国《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目录

导 读 集中营:一个牲人和兽人的世界/徐贲

序 言 

第一章 意想不到的开端

第二章 服从命令与自主行动

第三章 死亡工厂

第四章 腐败

第五章 疯狂的杀戮

第六章 解放与报复

注 释

致 谢

图片出处说明

索 引

精彩书摘

序言(部分)

这本书包含很多令人心情沉重的内容,但我仍然认为我们需要这样一部作品:一方面是因为调查表明,大多数人对奥斯维辛的真实历史仍一知半解;另一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见解。

我围绕纳粹题材进行文字和电视节目创作已有十五年时间,这本书力图在这些年的积累之上,以一个具体场所为切入点,对人类历史上最深重的罪行进行最透彻的诠释,这个场所就是奥斯维辛。不同于反犹主义,奥斯维辛有确定的开始日期(第一批波兰囚犯到达,是1940年6月14日);也不同于种族屠杀,奥斯维辛有确定的结束日期(1945年1月27日,集中营获得解放)。在这两个日期之间,奥斯维辛那段复杂的历史从许多方面反映出纳粹种族和民族政策的复杂性。奥斯维辛并不是专门用于杀害犹太人的灭绝营,也不仅仅与“最终解决”有关——尽管它后来成为奥斯维辛的主题。奥斯维辛营地的结构和设施一直在变,而这些变化常常与德国人在各个战场上的战况密切相关。奥斯维辛,通过其毁灭性的动态发展,成为纳粹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有形体现。

对奥斯维辛的研究,不仅是让我们更深刻地洞悉纳粹,还可以让我们了解在历史最极端的情况下,人类会做出什么。这里所涉及的故事,有不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

这本书的写作离不开一些特别的调研,也就是对近百名集中营幸存者和纳粹行凶者的访谈。此外,我也参考了此前为另外几个关于第三帝国的节目所进行的数百场访谈,其中不少受访对象曾是纳粹党员。与幸存者和行凶者的会面和对谈让我们收获颇多,他们提供了单凭文字材料很难获得的更深入的观点。尽管自学生时代起我就一直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感兴趣,但真正的深入研究源于1990 年与一位前纳粹党员的谈话。当时为了编写和制作一部关于约瑟夫·戈培尔博士的影片,我访问了威尔弗雷德·冯·奥芬(Wilfred von Oven),他是戈培尔的专属秘书,是这位臭名昭著的纳粹宣传部长的得力助手。在正式访谈结束后,我们喝着茶,我问这个头脑聪明而又极富魅力的人:“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你在第三帝国的经历,你会选哪个词?”冯·奥芬先生思考着问题的答案,我以为他会提及这个政权犯下的恐怖罪行——对这些罪行他供认不讳——以及纳粹主义对世界造成的伤害。“这个嘛,”他最后说道,“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总结我在第三帝国的经历,我会说——天堂。”

“天堂”?在我读过的历史书里,没有任何一本是这么形容纳粹时期的。这个词也不像是出自这位坐在我面前、优雅且通情达理的男人之口。说起来,他的言谈举止根本就不像个纳粹党员。这样的人怎么会选择这么一个词?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怎么可能这样评价第三帝国?而20 世纪的德国人又为何犯下这样的罪行?他们毕竟是欧洲文化的核心、一个有着良好教养的民族。多年前的那个午后,这些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直到今天仍挥之不去。

在我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历史的两次偶然帮了大忙。第一,那些曾是纳粹一分子的受访者,在我向他们提问的时候,恰好处在即使公开表达也不会有什么损失的人生阶段。早上十五年,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他们什么也不会透漏。而今天,包括迷人的冯·奥芬先生在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已过世。

第二个机缘在于,这项研究恰巧赶上了柏林墙倒塌和东欧剧变。突然之间,我们能接触到的不仅有调研所需的档案,还有人。我曾在1989 年共产主义时期的苏联进行拍摄,那时谈及国家历史,人们基本只能喊喊政治口号。而到了20 世纪90 年代,压抑已久的回忆和观点,一时之间如决堤的洪水般倾泻而出。在波罗的海诸国, 我听到人们回忆他们如何将纳粹视为解放者而夹道欢迎;在卡尔梅克人的大草原上,我获得了斯大林对整个民族进行报复性驱逐的一手资料;在西伯利亚,我遇见了两度陷于囹圄的老兵们—一次拜希特勒所赐,另一次则是苏联;在明斯克附近的一个小村庄,我偶遇一位女士,她曾参与了现代历史上最残酷的游击战,回首过去,她认为,红军更为可怕,如果不是共产主义的倾塌,所有这些深埋的过去将随着当事人的离世,最终从这个世界被抹去。

更可怕的,是反犹主义。当我辗转行走于这些才获得独立的国家——从立陶宛到乌克兰,从塞尔维亚到白俄罗斯,我以为人们会告诉我,他们有多痛恨苏联共产主义——这才是他们该有的情绪。而恨犹太人?简直荒唐可笑,特别是没有几个犹太人还住在那儿。看来,希特勒和纳粹的工作相当“成功”。然而,波罗的海的一位老人在1941 年曾帮助纳粹射杀犹太人,而六十年后他仍认为当年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甚至一些曾反对纳粹的人也持有狂热的反犹主义观点。我仍记得一位乌克兰老兵在一次午餐时向我提出的问题。他曾作为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与纳粹和苏军浴血奋战,并因此遭到迫害。他问我:“我听说纽约有个由各国犹太金融家组成的秘密团体, 他们打算干掉所有非犹太人政府。你怎么看?”我愣住了。每逢意料之外且毫不掩饰的反犹主义,不是犹太人的我总会陷入震惊。“我怎么看?”我最终答道,“我觉得那纯粹是胡扯。”这个老兵抿了一口伏特加。“是么,”他说,“你是这么想的啊。有意思……”

所有认为本书所涉及的历史与当下无关的人,都应该记住前面写到的一切。所有认为只有纳粹分子甚至只有希特勒才持有极其恶毒的反犹主义观念的人,也应当认真反思。最危险的想法之一,就是认为欧洲人是在少数疯子的强迫下心不甘情不愿地犯下了灭绝犹太人的罪行。……追溯希特勒、希姆莱、海德里希和其他纳粹领导人如何逐步决定建造奥斯维辛并执行“最终解决”,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不断变化、激进且极其复杂的决策过程是如何展开的。在这过程中并没有一个自上而下强制执行的计划,也不存在一个自下而上提出、最终得到批准的方案。没有哪个纳粹分子是遭到威胁被迫进行屠杀的。不, 这是一项由成千上万的人共同经营的事业,决定是他们自己做出的, 不仅参与而且积极主动地寻找办法,以解决如何杀戮人类同胞、如何处理他们尸体的问题——因为杀害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史无前例。


前言/序言


理想国译丛017. 奥斯维辛:一部历史 (以下为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理想国译丛》系列,致力于引进全球范围内具有深刻思想价值和广阔学术视野的著作。本期精选的几部力作,分别聚焦于人类文明的演进、社会结构的变迁、哲学思想的流变以及艺术创作的巅峰,旨在为读者提供理解当代世界的多元视角与深度工具。 --- 一、 权力与结构:现代国家的形成与治理 《利维坦的幽灵:现代主权理论的谱系重构》 本书是对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主权”概念进行的一次彻底的、跨学科的回溯与批判。作者摒弃了传统上将霍布斯、洛克视为主权理论的起点和终点的线性叙事,转而深入考察了中世纪晚期教会权威的衰落、罗马法传统的复兴,以及早期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诸如“超验君主制”和“双重主权”等复杂形态的拉锯与张力。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追溯了“强权即公理”的观念如何从教会的意识形态斗争中脱胎而出,并以君权神授的神学论证为外衣,完成了从神权到王权的过渡。第二部分则详细剖析了17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实践,如何塑造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主权国家的地理边界与外交规范,强调了国家暴力垄断性在主权确认中的核心地位。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后现代,探讨在全球化、跨国组织(如欧盟、国际法庭)兴起的背景下,传统国家主权是否正在被“稀释”或“重构”为一种分散的、共享的治理模式。本书尤其关注身份政治、技术监控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复杂互动,为理解当代地缘政治冲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城市之缚:工业革命与阶级空间的重塑》 这是一部社会地理学的经典之作,专注于探究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工业化浪潮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城市的物理形态与社会阶级间的互动方式。作者以曼彻斯特和里尔等地的详尽案例为中心,细致描绘了工厂、贫民窟与中产阶级郊区住宅区之间不断拉伸与断裂的过程。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工业资本主义不仅创造了新的经济关系,更通过对空间(如交通、卫生、建筑规范)的精细规划,固化了阶级隔离。空气污染、饮用水源的争夺、工厂周边的噪音与疾病传播,成为无产阶级“被隔离”的物质证据。作者大量运用档案记录、城市规划图以及早期社会调查报告,生动地展示了社会流动性在物理空间上的受阻。最终,本书揭示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初衷——维护秩序和公共卫生——如何无意中成为了强化社会不平等的最坚固的“围墙”。 --- 二、 哲学与认知:真理的边界与感知的作用 《无形之镜:现象学视角下的时间经验与主体性构建》 本书深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哲学领域,试图超越传统的线性时间观,探索人类对“当下”的把握是如何被先在的“预期”与后继的“回忆”所共同编织的。作者认为,主体性并非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在时间流中不断生成和“兑现”的过程。 重点关注“意向性”在时间维度上的运作:我们如何“期待”未来的事件,这种期待如何影响我们此刻的行动和判断?书中精彩地对比了柏格森的“绵延”概念与现象学的“构成性时刻”,论证了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准时”和“效率”的执着,实则反映了一种对时间被工具化和客体化的焦虑。作者还讨论了记忆的不可靠性如何挑战了客观真理的基础,并提出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观点:个体的时间经验的独特性,是抵抗宏大叙事同质化努力的最后堡垒。 《符号的迷宫:符号学与后结构主义的对话》 该书是一本高度理论性的文本,致力于梳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符号论如何被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所继承、批判并最终超越。作者清晰地勾勒出“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关系从稳固到不稳定的转变过程。 全书通过对拉康的“镜像阶段”、巴特的广告符号分析以及福柯的知识谱系学的深入解读,阐明了意义是如何在语言系统中不断地被推迟(Différance)和置换的。本书强调,任何看似“自然”的意义,都不过是特定历史权力结构下暂时达成的共识。其中,关于文本阐释的“开放性”与“无限性”的论述尤其深刻,它挑战了读者对确定性知识的依赖,引导人们在意义的无限生成中寻找新的批判视角。 --- 三、 艺术与审美:现代性危机中的形式探索 《声音的建筑师:勋伯格与十二音体系的理性美学》 这部音乐学专著详尽地分析了20世纪初欧洲古典音乐领域最激进的变革——无调性音乐的诞生及其系统化(十二音技法)。作者并非仅仅从技术角度描述音高序列的排列规则,而是将勋伯格的创新置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秩序崩塌”的焦虑之中。 本书认为,十二音体系的出现,是对传统调性体系所隐含的、基于和声稳定性的形而上学信仰的彻底决裂。它是一种“在混乱中重建绝对理性”的尝试,试图用数学的严谨性来约束音乐的自由表达,从而在“美”的领域中找到新的、不受情感或历史偶然性支配的法则。书中还细致对比了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三位作曲家对该体系的不同应用方式,展现了理性美学内部的张力与多样性。 《被观看的身体:摄影术与现代裸体艺术的伦理转向》 艺术史学者通过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摄影作品的大量分析,探讨了摄影技术如何颠覆了传统绘画对“裸体”的描绘与凝视模式。本书的核心在于区分“裸体”(Nude,具有艺术和审美的意图)与“裸露”(Naked,强调私密或色情)。 作者指出,摄影术的机械性复制能力,使得艺术机构难以再像传统绘画那样,通过神话叙事或古典主义的姿态来“合理化”对身体的展示。随着私密性边界的模糊化,艺术机构被迫进行一场关于“观看伦理”的辩论。书中收录了大量早期肖像摄影的案例,揭示了摄影师如何在追求清晰记录的同时,无意中暴露了社会对性别、阶级和道德的隐秘偏见。本书最终探讨了现代主义如何试图将这种被“去神圣化”的身体重新纳入艺术范畴的复杂努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文献的广度和深度的考据上,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它不仅仅依赖于主要的战后审判记录,更穿插了大量的、此前不为人所知的内部文件和幸存者的碎片化叙事,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叙事场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灰色地带”——比如集中营内的特定囚犯群体关系、物资分配的黑市,以及不同层级管理者之间的复杂博弈——时所保持的复杂性和不轻易下断语的立场。这使得全书的论证建立在无比坚实的地基之上,避免了任何可能被解读为简单化的道德批判。对于那些寻求严肃、扎实研究成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不是用来安慰读者的良药,而是一剂清醒剂,用无可辩驳的史实,为我们描绘出人类理性在面对非理性暴力时可能展现出的极致悲剧。

评分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关注的焦点往往在于事件背后的社会心理变迁。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的视角极其精妙。它没有将施暴者简单地标签化为面目模糊的“恶魔”,而是试图探讨“常人”是如何被卷入“非常之事”的。从早期对特定群体的排斥和边缘化,到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逐步收紧,再到最终的“最终解决方案”的推行,作者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社会从温和歧见到系统性灭绝的每一步渐进式升级。这种渐进性,才是最令人不安的——它告诉我们,极端往往不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通过无数个看似微不足道、合乎程序的小决定累积而成的。阅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回顾一个遥远的过去,不如说是在审视我们自身社会中,那些关于“我们”与“他们”的微妙界限是如何被构建和维护的。这是一种对集体无意识和群体服从性的深刻反思,其警示意义超越了特定的历史时空。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语言风格,有一种奇特的张力,它既保持着历史学家应有的审慎与客观,又在关键时刻,爆发出了难以抑制的道德愤怒。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海量档案、证词和统计数据时所展现出的高超的整合能力。他并没有试图用煽情的笔法来“美化”或“戏剧化”苦难,相反,正是那种近乎数据报告般的冷静陈述,才更显出事件本身的恐怖底色。读到某些章节,我不得不停下来,深吸一口气,因为那些对囚犯日常生存状态、被剥削的劳动价值计算,以及集中营内部管理逻辑的细致描摹,如同冰冷的解剖刀,剖开了“效率”与“死亡”之间那条扭曲的链条。它让我们明白,这并非是一场混乱失控的暴行,而是一个“项目”,一个有预算、有时间表、有组织架构的庞大“工程”。这种对过程的还原,比单纯的受害者回忆录更具穿透力,因为它揭示了,在极权体制下,最普通的人——那些管理者、技术员、士兵——是如何一步步滑向深渊,成为系统的一部分的。

评分

合上书卷,留下的不是对往昔仇恨的简单复述,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对“记忆的责任”的沉重感。这本书最强大的力量在于,它将那些宏大的、似乎抽象的“历史灾难”具体化、人格化到了每一个被消灭的个体身上,尽管作者的叙述保持了克制,但那种对个体生命价值被践踏的描述,却以一种更深刻的方式冲击着读者。它强迫我们直面历史的“污点”,而不是将其简单地归咎于“时代背景”或“少数疯子”。它是一次对人性幽暗角落的诚实探索,探究的是,在极端压力和意识形态的蛊惑下,文明的基石是如何被一点点侵蚀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提出最尖锐的问题:我们如何才能确保,我们所珍视的社会契约和人权准则,不会在下一次危机中,被同样的逻辑所瓦解?这绝对是一部需要被认真对待,并反复阅读的重量级著作。

评分

翻开这本书,仿佛被一股沉重的力量猛地拽入一个无法回避的、历史的深渊。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冷静和精准的笔触,为我们构建了一幅跨越数十年的、关于人类文明巨大断裂的图像。这绝不是一部简单的编年史,它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考古挖掘,将那些被时间试图掩埋的结构、流程、权力运作的细节一一剥开,呈现在我们面前。那种被精心设计的、程序化的、工业化的“毁灭”过程,其逻辑的冷酷无情,让人不寒而栗。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一种强烈的、几乎是生理上的不适感所攫住,因为它直观地揭示了,在特定的意识形态驱动下,人可以被如何系统性地“非人化”,以及“善意”或“服从”的口号下,多么庞大的群体是如何参与到这场超越想象的悲剧中。这种对机制和权力运作的深入剖析,远超出了单纯的叙事层面,它迫使每一个读者去思考,在面对结构性的邪恶时,我们自身的立场与责任究竟何在。这不只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份对现代性可能走向极端恶果的深刻警示。

评分

很不错的购物体验,快递也很给力,套书很完整,没有破损,一直听说这套书很棒,从头开始慢慢阅读。精神食粮始终是首选,看着悦己悦心,虽然烧脑,但心灵能得到足够释放。还会再继续购完这套系列。支持京东!

评分

买齐了一套,福山书必买。

评分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11)——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刘瑜专文导读“如何到达丹麦”。

评分

历史不是剧本,真相永远不止一个。奥斯维辛并不是专门用于杀害犹太人的灭绝营,也不仅仅与“最终解决”有关——奥斯维辛,是集中营指挥官霍斯等纳粹官员的奋斗史;是波兰人、吉卜赛人、苏联战俘、耶和华见证人的情感炼狱;它是一个八岁德国女孩一天起床,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吉卜赛人,被扔进奥斯维辛的故事;它是战后幸存者回到家乡,却发现外面的世界比奥斯维辛更糟的故事……这部书没有孤证,每一个说出来的字,都出自两处以上的历史记录,包括苏联解体后的解密档案和亲历者访谈。

评分

一个普通日本士兵的战前、战后生命史,却也折射出无数普通人被战争损害、被时代胁迫的一生,因而作者也将之称为“不被记录的多数人”的生活史。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却以如此轻描淡写甚至有些寡淡的形式来表现,虽是口述史,虽然讲的是战争的惨烈、战前与战后的贫瘠,却好似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微观个人史,却包含宏观的二十世纪日本经济、政治、社会史,可谓见微知著。战前以爱国主义挟持普通民众,战后以“不赔偿,不道歉”的流氓政策愚弄参战士兵,“所谓的国家,与人心不同,只是一种无机的物质”。

评分

不足的地方,就是这个扫码积分老是说网页丢失,其他没了

评分

很想了解的一段历史 值得好好看一看奥斯维辛集中营

评分

理想国译丛之16,又一本福山,质量一如既往的好!翻译好,读起来顺畅!

评分

这一变革的规模几乎难以想象。纵观全球,大城市沦为一片废墟,饿殍遍野,人口大幅衰减,生活颠沛流离。人们开展了大范围的无情报复。与此同时,难以估量的损失已成过去,光复掀起了无以伦比的喜庆狂潮,人们前所未有地纵情欢乐。1945年的一系列事件孕育了欧洲福利国家、联合国、去殖民化运动、日本和平主义以及欧盟。战胜者将社会、文化和政治“再教育”强加给战败者,力度之大,十分罕见。这种做法多半未经过深思熟虑,但正如伊恩?布鲁玛向我们呈现的那样,以事后之明来看,这些举措实际上还是较为开明、人道和有效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