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大系:葡萄压榨机

诺贝尔文学奖大系:葡萄压榨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智利] 加夫列拉 米斯特拉尔 著
图书标签:
  • 诺贝尔文学奖
  • 葡萄牙文学
  • 若泽·萨拉马戈
  • 文学经典
  • 小说
  • 葡萄牙
  • 现代文学
  • 萨拉马戈
  • 文学
  • 长篇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043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857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诺贝尔文学奖大系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拉丁美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炽烈的情爱、深沉的母爱和人道主义的博爱
既有《圣经》爱情如死之坚强的死亡的十四行诗
又有和泰戈尔、冰心一样最甜美纯洁的母爱颂歌
《母亲颂》入选智利、中国中小学教科书目

内容简介

书中含有作者的《绝望集》《柔情集》《葡萄压榨机》等数个诗集。其中《葡萄压榨机》是作者生前所出版的最后一本诗集,寓意是像葡萄压榨机一样一遍又一遍地压榨葡萄,以便榨出更多的汁液。准确了描述了作者执着地直抒心中最终要的信念。其题材十分广泛,有歌颂大自然的,有反映印第安人的苦难和不幸的,还有描写被遗弃者的困苦的,以及为穷苦的妇女和孤独补求怜悯,为受压迫被遗弃的人们鸣不平的。此诗集大量采用民间创作手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她的思想境界开阔,对祖国,对人民,对劳苦大众表达了浑厚的情感,标志着她的创作达到了更新高度。

作者简介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Gabriela Mistral(1889—1957)
1889年4月7日出生于智利北部科金博省弗考尼亚乡镇,祖上曾是从西班牙迁居来的移民,从小失去父爱,14岁开始练习写诗,并在当地报刊发表。1914年,她凭借《死亡的十四行诗》获得了圣地亚哥花节诗歌比赛第一名,一跃成为智利的著名诗人。
1922年,米斯特拉尔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孤寂》,之后又于1924年出版诗集《柔情》;1938年,发表第三本诗集《有刺的树》后,她的诗歌的内容和情调有了显著的转变,由个人的叹惋和沉思转向博爱和人道主义;1954年,诗人的最后一本诗集《葡萄压榨机》出版,标志着她的创作达到了更新高度。1945年,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精彩书评

“加夫列拉比任何人更配得奖。她以自己从事的独特的教育工作以及如此温柔和具有女性味道的诗歌为自己赢得了声誉。”
——192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贝纳文特

“每个智利人的母亲”
——智利诗人 聂鲁达

“她那富有魅力的人格,让她成为南美洲人所追求的道德和智慧力量。而且,毋庸置疑地,她是南美洲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
——全南美高等院校教授和政府致诺贝尔评选委员会推荐信

目录

颁奖辞  
致答辞  
绝望集 1
致罗丹《思想者》 3
坚强的女子 4
无嗣的女子 5
一个婴孩 6
沉默的爱 7
致公义者 8
怀念 10
未来 12
致戴莱萨·普拉特斯·德·萨拉台娅.14
乡村女教师 16
圣栎树 19
遇.见 22
爱是主宰 25
痴情 27
难眠 30
心声 31
陶罐 34
天意 35
空等 39
羞愧 42
小曲 44
苦惑 46
死亡的十四行诗 48
民谣 51
永恒的蜡液 53
关于儿子的诗 55
巴塔哥尼亚即景 61
云歌 66
晚山 68
祈祷 71
山峦 74
星星谣 76
细雨 78
伊斯塔西瓦特尔 80
松.林 82
深.秋 85
索尔维格之歌 88
柔情集 93
摇篮曲 95
发.现 96
我不孤单 97
露.水 98
小羊羔 100
着.迷 101
紧偎着我 102
夜.晚 103
一切安生 104
沉睡 106
小娇儿 109
快快睡吧 112
入.睡 114
苦涩之歌 116
渔女歌 118
死神歌 120
我的歌 122
墨西哥孩童 124
小星星 127
小花蕾 130
摇.篮 132
雏.菊 133
智利的土地 134
一切都是龙达 136
火花的龙达 137
和平的龙达 140
色彩的龙达 142
不要长大 145
担.心 148
失而复得的儿子 150
小女孩的手指 152
彩.虹 154
高.山 156
天.车 158
家 160
小脚丫 163
马厩中 165
平.静 168
再见他面 171
云.朵 173
对星星的许愿 175
爱.抚 177
春夫人 179
撒.种 182
大树礼赞 183
小红帽 187
葡萄压榨机 193
舞.女 195
修剪巴旦杏 198
好心的女人 199
死掉的木棉 201
清.泉 203
乌拉圭的麦穗 206
修剪玫瑰 208
圣胡安的夜晚 210
丧.装 213
一句话 216
你曾经爱过的歌 218
工人的手 220
黎.明 223
织机主子 224
门 226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及其作品 231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获奖经过 245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作品年表 249

精彩书摘

智利的土地
在智利的土地上,我们跳起舞,
她美过利亚①,也胜过拉结②。
人们喝了这块土地的母乳,
心里或是口上,都不再有愁苦……
这一块土地,比果园更其青葱,
这一块土地,比麦田更其金黄,
这一块土地,比葡萄更其绯红,
这一块土地,踏上去好似蜜糖!
她以灰尘蒙上我们的脸面,
她以河流汇聚我们的笑颜,
她亲吻着孩子们的舞蹈,
像母亲一样将他们呼唤。
以她的美丽,
我们祝愿她的牧场圣洁闪光;
以她的自由,
我们祝愿她的脸上歌声飞扬……
明天,我们将披荆斩棘,
明天,我们将开辟园地,
明天,我们将建起村子,
可今天,只管让我们尽情欢喜!

①②利亚和拉结,是《圣经》中拉班的两个女儿,二人先后成为以色列的妻子。

一切都是龙达①
星星,是男孩们的龙达,
他们在捉着迷藏……
麦苗,是女孩们的龙达,
她们在“飘呀,飘呀”……
河流,是男孩们的龙达,
他们在“向大海奔跑”……
浪花,是女孩们的龙达,
她们在“与大地拥抱”…… ①龙达是孩子们的一种游戏,围成圆环,载歌载舞。

前言/序言

颁奖辞 瑞典学院委员.贾尔玛·古尔贝格
一天,一位母亲流下了眼泪,这眼泪让曾经倍受上流社会排挤的语言重新找到了它的光彩和高贵,并通过诗歌的力量寻找到属于它的那份荣光。有传闻说,两位姓名颇具地中海风格的诗人之一 ——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另译为米斯塔尔),当他还在读书,刚刚学会用法文写下早期诗歌的时候,他的母亲总会掉眼泪。这位母亲是一位来自郎格多克省乡下的妇女,此时她浑然不知这种杰出的语言背后的魅力。而中世纪法国南部的方言却经由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的笔触创作出《米赫儿》这部作品。作品细致地描写了楚楚动人的农村姑娘对贫困工匠的爱,这首叙事诗如同在漫山遍野的花香中闻到一丝的泥土气息,再残酷地用死亡作为诗篇的最后结尾。这样,吟游诗人的古老语言再次幻化成优美诗篇的语言。1904年,诺贝尔文学奖把世人的眼球聚集到这项伟大的成就上。又过了10年,《米赫儿》的作者便永久地离开了人世。
在同一年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又一个米斯特拉尔在世界的另一端——智利出生了。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用一首向一位已经离世的男子致敬的诗歌摘得了在圣地亚哥城举办的“花之竞赛”的桂冠。
她的名字传遍整个美洲,甚至是在世界各地都如同神话般被传开。雄伟的安第斯山脉、渺无边际的大西洋都阻碍不了她要来到我们面前这个事实,让我们再次重温她的传奇的故事吧。
大概几十年前,在艾尔基山谷的一个小村庄里,卢西亚·戈多伊·阿尔卡亚加降临到我们的世界。戈多伊和阿尔卡亚加分别是父亲和母亲的姓氏,两人都拥有比利牛斯山区西部的巴斯克血统。父亲曾是老师,随手就可以写出一首诗。他创作的骨子里似乎也杂糅了诗人焦虑与不安的特质。他曾经亲自为爱女建造了一座小花园,但后来自己却在女儿尚且年幼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了。她那楚楚动人且寿命悠长的母亲发现自己的小女儿总是在与小鸟对话。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的说法,那便是她被学校赶出来了。那是因为学校觉得她太笨了,不值得在她身上花费时间。她用她独有的方式教育自己,最后在坎特拉担任一名乡村小学的教师。1906年,她恋爱了,对象是一名铁路工人。又过了3年,因为这件事情,她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我们对他们之间的恋情知道得不多,只清楚地知道最后他背弃了她。1909年11月的一天,他自我毁灭式地举枪射击自己的头部。这位青年女子几乎崩溃,如同《圣经》中的约伯那样,歇斯底里地叫喊,指责上天怎么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智利这块贫瘠、焦枯的大地,从它的山谷中仿佛有个声音在风中摇曳,最后传到远处人们的耳朵里。一则实在平凡不过的悲剧,最后却被纳入世界文学的一角。卢西亚·戈多伊·阿尔卡亚加更名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这位不起眼的乡村老师,与拉格洛芙小姐一样,成为整个拉丁美洲的灵魂女王,被顶礼膜拜。
一系列为悼念离自己而去的爱人的爱情诗让这位文艺界的新人初显名声,而其情绪激昂而又保持理智的诗歌,则被播撒到整个拉丁美洲。不过直到1922年,纽约的出版社才出版了她的诗集《绝望》。诗集中的第十五首诗,曾让一位母亲流下热泪,来祭奠她那死去的、未降临人世的儿子。
米斯特拉尔将她内心最真挚的爱转移到她所教授的儿童身上。她为他们创作了许多精短的可以轮流歌唱的诗歌,并于1924年在玛兰德里将这些创作汇集成《柔情》这本书。由于大家对她的喜欢,4000名墨西哥儿童一起以轮流歌唱的形式演唱了这一作品。米斯特拉尔成为儿童心目中的精神母亲。
1938年,她在布宜诺斯出版了第三本诗集《有刺的树》,该诗集的主要目的是为当时西班牙内战给婴幼儿带来伤害后的募捐倡议。与《绝望》一书中的哀痛相比,《有刺的树》表现出的那种宁静犹如一种芬芳从远处飘来,令人感到沁入心脾。让我们一起感受她作品中的纯真,一起踏入她童年的花园,聆听她与自然之间的窃窃私语。她作品淳朴的语言如同雨露,可以滋润口渴者的心灵、灌溉人类的心田。她的诗歌所表现出的母性,如同甘甜的乳汁般滋养着我们的心田,又如同希腊岛上的清泉流淌在我们心中。
现在,亲爱的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女士,你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但我们却只能以如此言简意赅的语言去接待你。在这简短的时间里,我已向大家简单介绍了你自一位教师登上诗坛宝座的伟大历程。感谢拉丁美洲文坛为我们献出这位高贵的诗坛女王——“绝望”的诗人,将忧伤与母性结合为一体的伟大歌者。
现在,请接受伟大的瑞典国王为敬爱的诗坛女王颁发的由瑞典学院授予的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大系:葡萄压榨机(未含此书内容) 一、 丛书背景与价值 “诺贝尔文学奖大系”是一项旨在系统梳理、权威呈现、深入解读诺贝尔文学奖百年辉煌历程的宏大工程。本丛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开放的文化视野,汇集世界顶尖的文学评论家、汉学家、翻译家,对每一位获奖者及其核心作品进行深度挖掘与价值阐释。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不仅为中国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世界文学前沿、感知人类思想深度、体验多元文化魅力的平台,更能激发本土文学创作的活力,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全球文学界的最高荣誉,其评选结果往往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精神、人类普世价值以及文学艺术的最新发展趋势。每一位获奖者,都是其国家乃至世界文坛上的一座高峰,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思想的启迪、情感的共鸣,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 “诺贝尔文学奖大系”的编辑出版,正是基于对文学价值的坚守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本丛书不仅包含获奖者的代表性作品的精良译本,更重要的是,它将围绕每一位作家,提供详尽的传记资料、创作背景分析、文学史地位评定、以及对其作品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深入解读。我们相信,这套丛书将成为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学生以及所有对世界文学抱有热情读者的必备参考书。 二、 丛书构成与编排原则 “诺贝尔文学奖大系”的构成,遵循以下几个核心原则: 1. 全面性与代表性: 涵盖自1901年首届颁奖以来至今的所有获奖者。在作品选择上,力求代表获奖者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创作,并根据不同作家的特点,兼顾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多种文体。 2. 权威性与专业性: 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翻译家担任编委,所有评论、解读均由业内权威人士撰写,确保学术水准。译本的选用,也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比对,以最忠实于原作精神和艺术风格的译文为准。 3. 系统性与可读性: 丛书整体编排有序,每卷围绕一位作家展开。内容结构上,既有严谨的学术分析,也注重面向广大读者,语言力求生动、流畅,避免过于艰涩的专业术语。 4. 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 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融入中国学者的视角和解读,同时注重与国际文学研究前沿的对接,力求呈现既具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视野的文学批评。 本丛书的编排,通常会按照以下结构展开: 卷首语/前言: 简要介绍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意义,以及该卷作家在世界文坛的地位。 作者传记: 详细梳理作家的人生经历、成长环境、重要的生活事件,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影响其文学创作。 创作背景与思想渊源: 分析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以及其文学思想受到的影响(如哲学、历史、其他作家等)。 代表作品赏析: 选取作家最经典、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逐一或集中分析。赏析内容包括: 情节与结构: 作品叙事的方式、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结构的独特性。 人物塑造: 对主人公及重要配角的刻画,其复杂性、典型性、心理深度。 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如象征、隐喻、节奏、意象),叙事视角,叙事技巧,以及其他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 主题与思想: 作品所探讨的普世性主题(如爱、死亡、自由、命运、人性、社会现实等),作者的深刻思考与哲学洞见。 象征与隐喻: 作品中出现的象征意象及其含义,作者如何通过象征手法深化作品意境。 文学史地位与影响: 评价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思想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论集萃: 摘录国内外著名评论家对该作家及其作品的精彩评论,提供多元的解读视角。 年表: 整理作家生平大事记与作品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列出与该作家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供深入读者参考。 三、 丛书的价值与意义 “诺贝尔文学奖大系”的出版,具有多重价值与深远意义: 普及文学知识,提升审美素养: 通过精良的译本和深入的解读,让更多普通读者能够接触到世界文学的精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情感,从而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供权威的学术参考: 对于文学研究者、高校师生而言,本丛书将是梳理诺贝尔文学奖脉络、深入研究获奖作家作品的宝贵资源。严谨的考证、专业的分析,将为学界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促进中外文学交流与对话: 通过将世界顶尖的文学作品及其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给中国读者,有助于搭建中国与世界文学对话的桥梁,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互鉴。同时,也为中国作家从世界文学中汲取养分、创新表达提供借鉴。 传承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 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人类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智慧、情感和想象力的结晶。本丛书的出版,是对这些精神财富的系统梳理与珍视,有助于其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激发本土文学创新: 了解世界文学的最新成就,研究大师们的创作经验,对于中国当代作家开创新的写作道路、提升作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 读者对象 本丛书面向广泛的读者群体,包括: 文学爱好者: 渴望了解世界优秀文学作品,提升阅读品味的读者。 学生与教师: 文学、汉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需要系统学习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读者。 研究人员: 从事文学研究、比较文学、文化研究的学者。 翻译工作者: 对文学翻译有深入研究和实践需求的译者。 对世界文化与思想感兴趣的读者: 任何希望通过文学了解世界、理解人性的读者。 五、 结语 “诺贝尔文学奖大系”是一项需要时间与匠心打磨的工程。我们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一套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文学经典。我们相信,通过这套丛书,读者不仅能阅读到伟大的文学作品,更能走近伟大的灵魂,感受他们思想的光芒,体验他们情感的温度,从而丰富我们的心灵,拓展我们的世界。 本书系(除《葡萄压榨机》之外)涵盖了自1901年至XXXX年(具体年份会根据丛书的出版进度有所更新)的所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作者及其作品类型,以展现本丛书的丰富性(请注意,以下列表仅为示例,非完整列表,并且不包含您指定的《葡萄压榨机》): 早期大师: 如法国的苏利·普吕多姆(首届得主,诗歌)、美国的辛克莱·刘易斯(以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著称)、意大利的路易吉·皮兰德娄(剧作家、小说家,以探索现实与幻象闻名)、法国的罗曼·罗兰(以传记与小说见长)。 现代主义巨匠: 如英国的T.S.艾略特(诗歌、文学评论)、德国的托马斯·曼(长篇小说,如《布登布洛克一家》)、美国的尤金·奥尼尔(剧作家)、法国的阿尔贝·加缪(哲学小说,如《局外人》)。 二战后及其之后的杰出作家: 如俄国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以揭露苏联体制的深刻小说闻名)、哥伦比亚的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代表,如《百年孤独》)、波兰的维斯瓦娃·辛波丝卡(以哲思与幽默见长的女诗人)、美国的约翰·厄普代克(以日常生活细致描摹著称的小说家)。 本丛书中的每一卷,都将遵循上述编排原则,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权威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这些改变了世界文学面貌的伟大作家及其不朽的作品。我们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学之旅,感受人类思想与情感的深度,品味语言的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诺贝尔文学奖大系:葡萄压榨机》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文学作品,不如说它是一场深刻的哲学思辨。作者在处理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时,展现出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冷静和犀利。他没有回避人性的阴暗面,也没有刻意美化生活中的苦难,而是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将它们毫不留情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读到书中很多关于“选择”和“代价”的段落时,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那些人物,他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仿佛被置于一个巨大的天平上,衡量着得失,承受着后果。这种写法,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决定,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是否也悄悄地改变了我的命运?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命中那些无法避免的悖论,看到了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也没有给出廉价的安慰,而是将这些复杂的问题抛给了读者,让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去面对真相。这是一种非常锻炼人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们变得更加清醒,也更加成熟。

评分

这本书,我实在是不想把它简单地归类为“小说”或者“散文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从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大系:葡萄压榨机》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封面那种深沉而略带压抑的色彩所吸引,仿佛预示着其中蕴含着某种不容忽视的生命重量。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种近乎朴素的文字风格,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设置,更多的是一种细水长流的叙事,一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捕捉。作者仿佛用一种极为冷静甚至略带疏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幅令人心悸的画面。那些人物,他们可能是我们生活中擦肩而过的某个陌生人,也可能是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的某个影子。他们的痛苦、挣扎、迷茫,以及偶尔闪现的希望,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与他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灵魂的对话,探讨着存在的意义,人性的复杂,以及生命中那些难以言说的悲喜。我总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故事,它是在揭示一种普遍的生命体验,一种深藏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共性。

评分

每次拿起《诺贝尔文学奖大系:葡萄压榨机》,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骨髓的冥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极为克制且精准的,没有丝毫的炫技,也没有任何多余的煽情。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雕塑家,用最纯粹的文字,雕刻出人物最原始的肌理和最深层的灵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沉默”的描写,那种沉默不是空洞,而是充满了言外之意,充满了未曾说出口的压抑和无法言说的情感。仿佛那些最深刻的秘密,都隐藏在人物的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一段戛然而止的对话之中。这让我不得不放慢阅读的速度,仔细揣摩每一个词语的重量,每一个句子的呼吸。这种阅读体验,非常类似于在欣赏一幅意境深远的国画,留白之处,自有乾坤。它迫使我去主动地参与到叙事中,去填补那些留白,去解读那些沉默。这是一种非常主动和富有挑战性的阅读方式,但回报也极其丰厚,它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生活本身有了更透彻的认识。

评分

读完《诺贝尔文学奖大系:葡萄压榨机》合上书的那一刻,我脑海里仿佛响起了悠远而古老的钟声,久久不能平息。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方式,简直就像是一种精密的解剖,将人性的各个层面、情感的细微纹理,一点点地剥离开来,呈现在读者眼前。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写那些日常场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无意义中的意义”。也许是清晨窗台上的一缕阳光,也许是雨滴敲打在玻璃上的节奏,也许是街角咖啡店里飘出的咖啡香气,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被作者赋予了某种象征性的意义,它们串联起人物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他们最真实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考。这种写法,与其说是“文学”,不如说更接近于一种“哲学”的体验,它迫使你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去思考那些被你忽略的、理所当然的事情。我常常在读到某一段话时,会停下来,反复咀嚼,试图从中咂摸出更深层的含义。这种阅读过程,与其说是消遣,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一种对自我认知的挑战。它让我意识到,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最伟大的史诗,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

说实话,《诺贝尔文学奖大系:葡萄压榨机》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它不像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畅销书,它的力量是缓慢渗透的,是深入骨髓的。作者的笔触,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仿佛只是在平静地叙述,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暗流涌动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于“失落”和“怀念”的描写,那种感觉不是激烈的悲伤,而是一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愁绪,像空气中弥漫的潮湿,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捕捉。它让我回想起自己生命中那些逝去的时光,那些无法挽回的错过,那些深埋心底的遗憾。这种共鸣,不是简单的“感同身受”,而是作者似乎窥见了某种普世的悲伤,并将它用一种极其精炼和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为文学爱好者而写,它更像是写给每一个曾经经历过成长、经历过失去、并且还在努力寻找生活意义的人。它提供了一种慰藉,一种理解,一种让我在孤独中不那么孤单的力量。

评分

订货后第二天送到,很快。包装好,还有塑料薄膜。诺贝尔文学奖,值得阅读,值得收藏。满意。

评分

叶芝的诗很美,不愧为爱尔兰的灵魂歌者。书的印刷质量不错,快递哥也很给力,前天晚上近十点了还送货上门。

评分

值得推荐的一本好书!这的很赞!京东自营图书也是真的值得一个大大的赞!送货快,包装好,服务到位!无数次购买无数次点赞!

评分

装潢很精美,翻译到位,这一次非常满意的购物

评分

书收到了,有塑封,干净整洁,慢慢看,好评!

评分

这本书我是因为看到她里边有,当你老了,这一首诗,所以买的,因为我自己个人也是很喜欢,诗一类的文章,我觉得会提升我们个人的素养吧!然后具体其他的我还没有仔细地读,嗯,首先这本书的包装特别的精美,特别特别的精美,当你拆开它外面这个封皮的时候,你会看到里面的皮面,特别美!

评分

是花和种子的欺骗

评分

信赖京东 物流和服务都很好 书是正品 今年读书清单之一 推荐给大家

评分

叶芝的名诗,对于爱好诗歌的人是必读的。是正品,京东送货快,对快递小哥也很放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