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我和解:超越强迫、成瘾和自毁行为的治愈之旅

与自我和解:超越强迫、成瘾和自毁行为的治愈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奥马尔·马涅瓦拉(Omar Manejwala) 著,郑炜翔 译
图书标签:
  • 强迫症
  • 成瘾
  • 自毁
  • 自我疗愈
  • 心理健康
  • 情绪管理
  • 个人成长
  • 自我关怀
  • 创伤
  • 行为改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958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00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治愈系心理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欲望心理学的革命性发现,治愈了无数烟瘾、酒瘾、网瘾、性瘾等各类成瘾患者的实用指南,与自我和解、重建生活的畅销读本
  在《与自我和解》中,马涅瓦拉医生深入剖析了渴求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强迫、成瘾和自毁行为:
  大脑怎样以及如何驱动行为?
  怎样才能改造加剧渴求的那一部分大脑?
  为什么渴求是成瘾治疗中难对付的东西?
  在渴求过度为成瘾的过程中是否有什么警告标志?
  自助和修行团体的成员为何能有效地改变行为并对自己负责?
  此外,他还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实用的应对策略,使我们能够通过改变行为来重组大脑,摆脱看似无法满足的欲望,重获人生的安宁和喜悦。
  《旧金山书评》《图书馆杂志》《出版人周刊》等多家美国主流媒体一致推荐。
  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奥尔马?马涅瓦拉是国际公认的成瘾和强迫行为领域的专家,本书是其受欢迎的著作。

内容简介

  当想得到某物的欲望足够强烈时,我们几乎会用尽一切办法来获得它——有时甚至不惜损害自己的身体、智力以及人际关系。我们为什么会法抑制地感觉自己需要某些东西(比如,食物、香烟、酒、网络或性)?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满足它们而又避免放纵?
  在本书中,强迫行为领域的专家奥马尔·马涅瓦拉博士基于全新的脑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生物学,从神经递质、认知偏差、大脑可塑性等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各种各样的渴求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强迫、成瘾和自毁行为,解释了我们总是陷入不满足和内在冲突的原因,并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诸多实用的应对策略。
  如果你法克制自己的强迫行为,如果你因法满足成瘾渴求而焦躁不安,如果你想帮助家人或朋友戒除恶习,那这本书将给你希望和激励,帮助你通过改变行为来重组大脑,从而彻底摆脱渴求,与自我和解。

作者简介

  奥尔马·马涅瓦拉(Omar Manejwala),医学博士、精神病学家,同时也是国际公认的成瘾和强迫行为领域的专家。他曾担任黑兹尔登(一家位于明尼苏达州的治疗中心)的医学主任,现为卡塔西斯健康管理服务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和首席医疗官。马涅瓦拉医生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公众发言人,经常在全国性媒体(比如,20/20、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晚间新闻和早间秀)上讨论成瘾问题。尽管他是一位成瘾方面的专家,却法克服自己对与妻子塞西莉和两个儿子共度时光的渴求,不过,他似乎很满意这种生活。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渴求:它为何关系重大
什么是渴求 3
冲动还是渴求 6
什么是成瘾 9
渴求关系重大 12
第二章 超越神经递质:关于渴求和决策的真正脑科学
酗酒:一种“被选择的病” 17
大脑如何欺骗你 20
决策和大脑 22
作为一种生物学现象的渴求 26
大脑的奖励系统 27
关于渴求的脑科学 31
大脑的惩罚系统 36
第三章 渴求对自我挫败行为的驱动及其顽固性
错误的信念 44
渴求与认知偏差 48
渴求的顽固性 56
渴求的恶性循环 58
第四章 成瘾就是成瘾:赌博、食物、性、酒精和药物成瘾之间的关联
交叉成瘾 68
过程及行为成瘾中的相似性 69
过程及行为成瘾中的差异性 77
第五章 可塑性:思考、行动和体验对大脑的改变
酒精改变大脑 87
思考改变大脑 91
行动改变大脑 95
体验改变大脑 96
第六章 精神性与康复:十二步康复法及其他精神疗法是怎样减少渴求的
精神性、宗教和成瘾 103
应对渴求的策略 107
第七章 你法孤军奋战:为什么团体可以减少冲动、改善行为,而个体不能
团体的力量 121
家庭 127
援助网络的帮助作用 129
团体能带给我们什么 130
第八章 对免疫力的素朴理解
约哈里之窗 140
成功与风险相伴 145
第九章 表面不相关决定:怎样用简单的行动减少渴求
表面不相关决定 153
防止和应对渴求的策略 159
以健康的方式满足需要 164
第十章 喜悦、希望和康复
利他主义 174
找到本真的自己 175
勇气 177
学会放手 180
附录一 为克服酗酒和成瘾寻求帮助 183
附录二 针对各种渴求的具体建议 187
附录三 认知疗法与十二步项目的分歧 203

前言/序言


《内在的宁静:拥抱真实的自我,开启生命的新篇章》 导读 在生活的洪流中,我们时常感到被无形的枷锁束缚,被内在的矛盾撕扯。那些难以启齿的冲动、难以割舍的习惯、甚至那些似乎在自我毁灭边缘徘徊的行为,都像是夜空中无法驱散的阴霾,遮蔽了我们通往真正自由与幸福的光芒。我们渴望摆脱这些桎梏,渴望与那个真实的、内在的自我和谐共处,但往往迷失在自我谴责的泥沼,或是被表面的解决方案所误导。 《内在的宁静》并非是一本提供速效药或简单法则的指南。它是一次深刻的探索,一次温柔的陪伴,邀请您踏上一段重塑自我、疗愈心智的旅程。这本书将引领您深入探究那些塑造了我们行为模式和内在体验的深层原因,帮助您理解那些看似无法克服的挑战背后,往往隐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深刻的情感创伤,以及被误读的生存策略。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刻:明知不该如此,却又无法自拔;渴望改变,却一次次跌回原点。这种反复的挣扎,常常让我们感到无力和绝望,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内在的宁静》正是看到了这种普遍的痛苦,并以一种充满希望和力量的方式,为您打开了一条通往改变的道路。这本书不是要您压抑或对抗内心的“阴暗面”,而是要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去接纳,最终去转化它们。 核心理念与探索深度 这本书的核心在于理解与接纳。它认为,我们之所以会陷入强迫、成瘾或自毁行为的循环,并非源于我们“坏”或“缺乏意志力”,而是因为这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曾经或仍然在为我们提供某种“功能”——可能是逃避痛苦、寻求慰藉、表达某种无声的需求,甚至是某种扭曲的自我保护。 揭示行为背后的“语言”: 书中将引导您去倾听那些行为背后所传递的“语言”。例如,一次又一次的购物狂欢,可能是在填补内心的空虚;对某种物质的依赖,也许是对现实压力的无声抗议;反复的自我批评和贬低,或许是对童年时期严苛评价的内在化。这本书不会简单地贴标签,而是邀请您成为自己行为的“侦探”,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线索。 探索童年与早期经历的影响: 许多我们成年后的困扰,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经历。书中将深入探讨依恋模式、家庭动力、以及早期创伤(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如何塑造了我们的安全感、自我认知以及应对压力的机制。理解这些早期的脚本,是打破模式的关键一步。 情绪的智慧与表达: 强迫、成瘾和自毁行为,常常是我们试图应对难以承受的情绪的一种方式。书中将帮助您认识到,恐惧、焦虑、悲伤、愤怒、羞耻等情绪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和处理它们。您将学习如何识别、允许、并以健康的方式表达这些情绪,从而减少它们对您行为的“绑架”。 自我关怀与内在对话的重塑: 我们常常是我们自己最严厉的批评者。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于引导您如何停止自我攻击,转向一种充满慈悲和理解的内在对话。您将学习如何用对待珍贵的朋友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如何培养一种内在的“支持系统”,从而建立起坚实的自我价值感。 应对诱惑与触发源的策略: 理解了内在的根源,这本书还会提供实用的、而非压制的策略,来帮助您应对那些容易触发您旧有模式的“诱惑”和“触发源”。这包括发展觉察力、建立健康的界限、寻找替代性的应对方式,以及在困难时刻保持耐心和韧性。 重建健康的关系与边界: 我们的行为模式也常常影响着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书中将探讨如何识别并修复那些不健康的关系模式,以及如何设定清晰而健康的个人边界,这对于保护您的能量、尊重您的需求至关重要。 旅程中的陪伴与指导 《内在的宁静》并非是一本冰冷的说教文本,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向导,陪伴您走过这段不容易但充满希望的旅程。 循序渐进的引导: 书中的每一章都建立在前一章的基础上,从基础的自我觉察开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心理机制,最后落脚到具体的行动策略。这种循序渐进的设计,确保您不会感到 overwhelmed,而是能稳步前进。 真实的案例与洞见: 为了让概念更加生动和 relatable,书中会穿插一些匿名的、真实的案例研究,以及作者自身的感悟和反思。这些故事将帮助您看到,您并非孤单一人,许多人都在经历类似的挑战,并且已经找到了走向疗愈的道路。 鼓励实践与反思: 每章的结尾都会提供一些引导性的练习、反思性问题或自我探索的工具。这些实践性的部分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它们鼓励您将阅读中的理解转化为实际的体验,从而真正地触及改变的核心。 培养耐心与自我宽容: 疗愈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书中会反复强调耐心和自我宽容的重要性。您会被鼓励在跌倒时给予自己一个拥抱,而不是一次次的责备。每一次的尝试,无论成功与否,都是学习和成长的宝贵机会。 这本书适合谁? 这本书适合任何感到被内在冲突所困扰,渴望摆脱负面行为模式,并希望与自己建立更健康、更和谐关系的人。如果您: 发现自己反复陷入某种强迫性行为,明知不妥却难以停止。 感到被某种成瘾(物质、行为、甚至是关系)所控制,渴望自由。 常常有自我破坏的冲动,无论是在事业、健康还是人际关系上。 长期遭受自我批评、低自尊的折磨,感觉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 渴望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 希望拥抱一个更平静、更充实、更自由的生活。 《内在的宁静》将成为您最忠实的伙伴,点亮您通往内心平静的道路。它提供了一种深刻的理解,一种温柔的疗愈,以及一种强大的力量,让您最终能够与自己和解,拥抱那个完整而真实的自我,开启生命中充满希望与可能的新篇章。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摆脱痛苦,更是关于发现内在的宝藏,实现真正的生命绽放。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风格上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准和克制。他/她并没有采用说教式的、居高临下的姿态来指导读者应该如何生活,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在你迷失于错综复杂的内心迷宫时,仅仅递给你一张绘制精细的地图,并指出那些潜在的陷阱和正确的方向。书中对人类行为模式的剖析,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根深蒂固的、自我破坏性循环的形成机制时,那种洞察力令人拍案叫绝。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是“天性”的反应和选择,在作者的笔下被层层剥离,露出了其下脆弱的、童年经验投射的根源。这绝不是简单的心理学名词堆砌,而是一系列生动的、让人能立刻联想到自身经历的场景再现。每一次的顿悟,都不是那种“啊哈,原来如此”的肤浅理解,而是伴随着一丝微痛的、真正意义上的认知重建。这种叙事的高级之处在于,它尊重读者的自主权,让你自己去发现“是的,我就是这样做的”,从而完成从“知道”到“做到”的关键一步的初步铺垫。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匠心独运,它没有采用线性、线性的“问题A导致结果B”的僵硬逻辑,而是建立起了一个多层次的、互相参照的认知框架。我发现,读到中间部分时,我需要不断地回顾前面章节的内容,就像在解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都需要卡入特定的位置才能带动整体的运转。这种需要读者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阅读体验,极大地锻炼了我的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整合能力。我曾尝试跳过一些看起来比较晦涩的理论部分,但很快就发现,那样做会导致后续章节的理解出现断裂。于是,我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反复阅读某些段落,并在书页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和疑问。这种“被要求思考”而非“被告知答案”的过程,才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部分。它将阅读变成了一种主动的、高强度的智力劳动,结果就是,我合上书本时,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思维韧性的增强。

评分

这本书的后记部分,或者说它收尾的方式,同样充满了力量感,它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毕业宣言”,即“你现在已经痊愈了,可以回归正常生活了”。相反,它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动态的姿态,邀请读者继续上路,并强调“和解”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而非一个终点。这种对现实复杂性的承认,非常真实可信。它成功地避免了许多自助书籍最后容易落入的俗套——即把复杂的人性简化为一堆可操作的清单。相反,它提供的是一套工具箱,让你在面对未来不可避免的挑战和反复时,知道如何从容地取出最适合的工具。合上这本书后,我没有立刻感到轻盈,反而觉得肩膀上似乎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那不是外界强加的压力,而是对自己内在真实世界的责任。这份责任感,是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认知之上的,它让我对未来不再感到盲目恐惧,而是怀着一种审慎的期待,准备好迎接那些仍在前方的曲折。

评分

从情感层面上来说,这本书带来的冲击是潜移默化却又异常深远的。它没有直接触碰我最敏感的那些伤口,却通过对“受害者心态”和“完美主义陷阱”的细致描摹,将我内心深处那些未愈合的创伤,温和地暴露在了光线下。我曾以为我的某些行为模式是独一无二的“缺陷”,是与世界格格不入的表现,但书中对普遍人性中这种“向内攻击”倾向的细腻描绘,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理解感和归属感。这种“我并不孤单”的感觉,本身就是疗愈的第一步。它没有提供快速愈合的创可贴,而是递来了一碗热汤,让你在寒冷中慢慢暖和起来。我发现自己开始以一种更富有同情心和耐心的态度来审视过去做出的那些“错误”决定,不再沉溺于无谓的自我谴责,而是转向了对自身需求的深层探索。这种视角的转变,远比任何具体的“技巧”都要来得珍贵和持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质感,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宁静而深刻的触动。它不像那些市面上充斥的、标榜“速成”和“立竿见影”的自我提升类书籍那样,用浮夸的口号来吸引眼球。相反,它散发着一种内敛的、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重量感。书中的排版疏密有致,字体选择也相当考究,阅读过程中,眼睛和心灵都能得到一种舒展,这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泡了一壶清茶,才翻开第一页。那一刻,我没有抱着“读完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急切心态,更多的是一种寻求共鸣和理解的渴望。书页边缘泛着微微的暖黄色,仿佛在告诉我,接下来的旅程会是温柔而漫长的,它不会提供廉价的安慰剂,而是邀请你深入自己内心最幽暗的角落,去直视那些长期以来被我们刻意忽略或逃避的部分。这种专业且富有艺术性的呈现,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门槛,也筛选出了那些真正准备好进行深度自我探索的读者。可以说,光是拿到这本书,阅读的仪式感就已经开始了,它预示着一场严肃的内在对话即将展开。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儿子忙着高考还没有时间看,等看完再来评价

评分

解忧小铺,这个书的名字就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书封面上一行小字“焦虑分子的治愈指南”格外引人注意。

评分

很好,来得很快。小哥还帮忙扛上楼。

评分

“与痛共舞”这个书名体现了通过认识疼痛、接受疼痛、掌控疼痛,最终与痛共舞,重新找回生命的尊严和乐趣的完整历程。喜欢~而且书中所提供的管理疼痛的逻辑和方法是具有普适性的,也可以用来应对生活中的其他类似于慢性疼痛的难题,很受启发~

评分

看了大半本,都是关于理论性的东西,给讲来源,讲道理,自我感觉这本书亏了,没看出啥来

评分

下面更是有心性疗愈畅销书作家(也是心理疗愈方面的专家、大腕)素黑对该书的高度评价:

评分

双十一活动买的,还没开始读,看书名比较感兴趣,希望物有所值。相信京东,支持京东!

评分

你也走了很远的路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