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化,用小米模式创造互联网新奇迹。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就是让用户有参与感。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粉丝经济,粉丝就是影响力,有多少粉丝,就有多大影响力。雷军当年通过一本《海底捞你学不会》学会了创造神话的本领,你也能通过这本《口碑化:小米为什么能成功》缔造自己的神奇!
《口碑化:小米为什么能成功》以小米科技公司为研究对象,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小米成功背后的秘密。该书一共分为十章。第一章:小米的“群众路线”:因为粉丝,所以小米。告诉读者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粉丝经济。第二章: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小米用快字诀独步天下。用具体的分析讲述如何才能做到快速迭代。第三章:找准企业的DNA:小米的DNA就是互联网DNA。剖析了小米是一家互联网企业的本质。第四章:用户体验至上:没有完美体验,用户凭什么钟情你。以海底捞的服务为例子,强调了用户体验的重要。第五章: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不做中国苹果,要做世界小米。讲述了小米如何向同仁堂学习做产品。第六章:重新定义营销:小米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营销。解释了口碑营销才是营销。第七章:单打独斗难成大事:小米要建全链条覆盖的移动互联商业帝国。揭秘了小米生态圈的建立。第八章:逼疯自己,逼死别人:没有新的管理理念,就无法做强做大。逐一分析了不设置KPI的新型制度和透明的利益分配制度。第九章:多管齐下才能走得更远:小米用铁人三项突出重围。即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一体化。第十章:征途漫漫,小米的未来将走向何方。分析了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大环境。
王一恒,是工商管理学硕士,知名企业管理专家,曾为英特尔、西门子、日立、奇瑞、蒙牛、伊利、北车、南车、国药、三九、中美史克等国内顶尖企业提供培训咨询服务。
陈卫中,毕业于武汉大学,电商专家,现任阿里巴巴资深讲师。
前言 / 1
第一章 小米的“群众路线”:因为粉丝,所以小米 / 1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粉丝经济 / 2
小米粉丝不仅是粉丝,还是产品经理 / 6
小米把用户当朋友,而不是上帝 / 11
兜售参与感,让粉丝参与到品牌建设中 / 16
走“群众路线”,将服务做到极致化 / 21
粉丝营销的几个关键词 / 26
第二章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小米用快字诀独步天下 / 33
迅速迭代,让小米所向披靡 / 34
在快速前进中也不忘冷静思考 / 39
组织架构扁平化促使小米极速前进 / 44
如何才能做到快速迭代 / 50
第三章 找准企业的DNA:小米的DNA就是互联网DNA / 55
小米是一家互联网企业 / 56
小米只在互联网上卖手机 / 62
小米的DNA就是重视冰冷的数据 / 67
小米玩转互联网“概念股” / 73
第四章 用户体验至上:没有完美体验,用户凭什么钟情你 / 79
互联网思维就是给用户最棒的体验 / 80
产品,至关重要的体验门户 / 85
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用户感受到了什么 / 89
不要把自己当生产者,要把自己当做顾客 / 93
跟海底捞学做服务 / 97
第五章 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不做中国苹果,要做世界小米 / 101
最好的产品就是能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 102
低价格高配置,做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 106
跟同仁堂学做产品 / 110
让你的产品乖乖替你说话 / 114
第六章 重新定义营销:小米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营销 / 119
首发+期货让小米轻装上阵 / 120
小米的差异化营销战略 / 125
用饥渴营销制造热销效应 / 131
痛点就是卖点 / 135
口碑营销才是最佳营销 / 138
小米的社会化营销就是做广告不花一分钱 / 142
第七章 单打独斗难成大事:小米要健全链条覆盖的移动互联商业帝国 / 145
小米通过米联建立互联生态圈 / 146
环环相扣的小米生态圈 / 150
让三大运营商做自己的免费销售渠道 / 155
第八章 逼疯自己,逼死别人:没有新的管理理念,就无法做强做大 / 159
“中老年团队”也能展现出极客精神 / 160
花80%时间用在高级人才挖掘上 / 164
强调责任感,不设KPI / 170
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 / 175
第九章 多管齐下才能走得更远:小米用铁人三项突出重围 / 179
MIUI:没有MIUI系统,就没有小米公司 / 180
小米的铁人三项: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一体化 / 186
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小米要建立庞大帝国 / 190
第十章 征途漫漫,小米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 197
平台为王,小米也要成为阿里巴巴第二 / 198
小米将会由一个裂变成三个 / 205
巨头对决,小米有机遇更有挑战 / 210
附录:小米公司大事记 / 213
第一章 小米的“群众路线”:因为粉丝,所以小米
小米之所以能在成立不到五年的时间里成为中国手机行业的巨头,最关键的是因为其始终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这让其具备了雄厚的粉丝资源。几千万粉丝通过对小米产品的疯狂热爱和抢购,帮助小米一步步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可以说,没有米粉,就没有小米今天的霸主地位。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粉丝经济
几年前,百度一心做搜索,阿里一心做电商,腾讯一心做社交,它们之间毫无交集。但到了互联网时代,它们的扩展方向却在逐渐趋同,业务范围越来越相似——想方设法地贴近线上线下所有用户的7×24生活,引诱你、黏着你、占有你。
这也直接造成了互联网时代BAT之间的斗争白热化。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流量之争、数据之争,而这些争端的本质,其实就是粉丝之争。也就是说,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粉丝经济。
粉丝是什么?传统意义上说,粉丝就是对某个品牌或者某个个人的忠实追随者。但是,在互联网思维泛滥的当下,粉丝已经不再是单纯疯狂追随某个品牌的群体,而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一个没有粉丝的企业,是没有任何影响力可言的。
也就是说,粉丝就是影响力。你有多少粉丝,你的影响力就有多大。
2013年11月1日,《财富》杂志公布了2013年“中国高管梦之队”名单。其中,雷军当选“首席营销官”。紧接着几天后,雷军在光棍节那天,用一个漂亮的成绩单回报业界对自己的信任和赞美。
在接下来的2014年双十一购物节上,小米再次闪耀全场,成为当之无愧的手机霸主。
据淘宝平台展示出的双十一最终销售数据显示,小米在单一品类当中是当之无愧的一枝独秀,排名第二的华为只能达到小米销量的约十分之一,其他品牌甚至可以直接忽略。这一天,小米吸金15.6亿,占天猫当天交易总额的3%。小米的成功,与素有新经济时代的营销高手之称的雷军领导有方不无关系。
但雷军坦称,小米的成功,靠的不是自己,靠的是“米粉”(小米的粉丝)。在小米整个发展时期,粉丝们功不可没。他们不仅是小米产品的忠实拥护者、消费者(资料显示,小米用户中重复购买小米产品的达到42%),还会参与产品调研、开发、测试、营销、公关等多个环节。
如果说小米在双十一取得的骄人战绩还带有一点幸运成分的话,那么2014年4月小米举办的米粉节活动,则充分证明了小米在粉丝文化方面的优势。因为在这一天,共销售小米手机130万台,总销售金额达15亿元。
这就是粉丝的力量。雷军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深知小米在没有天然优势的情势下要想冲出重围,杀出一条血路,就必须依靠米粉,米粉是提升小米手机影响力的直接力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所有企业而言,不管是传统的还是非传统的,粉丝群体都蕴含着巨大的经济能量。站在消费角度而言,粉丝更是“消费无底线”,只要他喜欢的,只要他认为值得去追随的,就愿意为之埋单。
所以,要想成为一家成功的企业,就应该学习小米模式,在管理运营、市场营销等过程中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将粉丝文化和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企业如果不明白粉丝就是影响力这个营销潜规则,不懂得“讨好”粉丝,不懂得让粉丝跟着企业“一起玩儿”,那么,就很难在这个营销为王的时代站稳脚跟。
小米粉丝不仅是粉丝,还是产品经理
一直以来,很多业内人士都在研究小米为何每次都能让用户尖叫的原因,很多人最后把这一原因归纳为小米之所以能让用户尖叫,是因为小米有雷军这个一流的产品经理。但是雷军并不这样认为,他说小米最好的产品经理其实是小米粉丝。
在产品思维上,雷军只是确定了一个“让用户尖叫”的大方向,他认为只有让用户尖叫,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口碑效应。
雷军曾经对一线研发人员说:“什么东西能产生口碑?我可以告诉你们一个真理,好的东西不一定有口碑,便宜的东西也不一定有口碑,又好又便宜的东西也不一定有口碑,不一定。我去过海底捞,只有一个小地方打动了我,就是它的服务员是真的在笑,是真笑不是假笑。海底捞的服务肯定不会比五星级的酒店服务好,为什么有这么强的口碑呢?这个口碑的真谛是超预期,只有超预期的东西大家才会形成口碑。”
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出超预期的小米手机呢?雷军他们就开始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最后他们就得到了一个让自己尖叫的答案:让粉丝参与产品设计。他们认为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所以就应该用互联网思维去思考问题。而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粉丝文化,有粉丝参与,一切才有保证。
于是,“小米粉丝是小米公司最好的产品经理”这句话就成了一句响亮的口号。因为有了这种产品经理,就可以研发出超预期的产品,这样就可以让小米横扫一切。
有了这一与众不同的方向,小米就开始了大张旗鼓的实施。在小米论坛上,粉丝可以和小米研发人员或者管理者直接交流,提出产品的创新或者改进方向。为了让粉丝反馈和体验产生最大价值,小米公司甚至还专门设立了“爆米花奖”。
具体来说,就是小米公司会根据米粉的意见对产品进行改进,然后根据用户对新功能的体验投票确定做得好的项目,然后给设计者或者改进者颁发“爆米花奖”。如此一来,用户体验和反馈的价值就被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了,小米也因此生产出了最符合粉丝需求的、“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同时,产品诞生后,参与整个生产周期的米粉们自然而然地又成了小米产品忠实的营销人员,他们不仅自己使用,还会将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心得分享给小米设计者和其他人,这不仅为小米营销带来了巨大的助力,还为小米在产品迭代中提供了参考方向。
比如说,小米手电筒快捷键的研发就是根据用户的建议而来的。据说有一次,一位用户被困在了停电的电梯里,在手机中找不到手电筒图标,于是通过“米聊”建议雷军开发手机的手电筒功能。于是,小米在下一周推出的MIUI新版本中,就增加了长摁HOME键打开手电筒的功能。这一实用功能的推出,也再次赢得了用户的认可。
MIUI在2015年2月6日发布新版本时,就有11.6万名用户参与了新版本体验投票,投票结果得出的四个体验报告极具参考价值。
为了最大限度地让更多的米粉参与到产品设计中,爆米花奖颁发活动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如今,小米通过各种活动、互动,小米论坛上已经聚集了近800万用户,日发帖近两万条。这些由米粉扮演的产品经理,为小米的强势崛起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下面是一个米粉的亲身经历,他将自己的故事写在了互联网上。
我在一个小城市生活,没钱,没房,没女友,没人把俺当根葱,是个标准的宅男,会点Android程序开发,还不是忒牛的那种。有一天我逛论坛,看到小米手机用户界面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于是就抱着闲着也是闲着,不如随便说两句炫耀的心态在论坛上留下了一点建议。
第二天,我就接到了北京一位工程师给我的电话,他在电话里说:“兄弟,你的想法真不错,我们整个团队都在研究呢,能不能给讲讲思路?我们也好学习学习。”当时我非常兴奋,终于有人如此重视我了,并且还是当下名气如日中天的企业。
那天我们聊了很久,具体探讨了系统的完善方法和思路。聊完后工程师对我说:“这个建议棒极了,我们会按照你的思路修改。”
最后,那款手机用户界面真的按我说的思路修改了,最神奇的是新版本上有一列特别感谢的名单,其中竟然有我的名字。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小米公司的雷总飞到我所在的城市,并请了一桌发烧友,这些发烧友都是为小米产品作过贡献的人,雷总席上挨个敬酒,还叫着我的名字说:“兄弟,没有你我们这个版本就出不来!”当时感动得我眼泪差点流下来。
小米,我参与做的手机,给力。我得让我周围人都知道,都买。
正是有了无数的米粉参与到小米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才帮助小米产品不断完善,不断更新,不断迭代,才帮助小米产品最符合米粉的心意,让小米产品可以超越米粉预期,引发米粉尖叫,从而在市场上一骑绝尘。
闭门造车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在当下这个粉丝决定一切的互联网时代,只有走好群众路线,让广大群众参与到产品设计中来,将他们定位为产品经理,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用户的胃口。也唯有如此,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靠过硬的产品取胜。
小米把用户当朋友,而不是上帝
用户是上帝,是营销界一直以来备受推崇的至理名言。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把用户当成自己的上帝,对上帝是恭敬从命,绝不抗命不从。但是如今,这种观念正在被推翻,甚至被颠覆。
雷军曾经将小米公司的成功总结为三点,一是坚持真材实料,绝不弄虚作假;二是坚持和用户交朋友;三是坚持创业的心态。其中第二点被雷军着重提起过。他的看法是,把用户当上帝,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也并没有多大的好处。只有把用户当朋友,而不是上帝,才能和用户之间有良好的交流互动,才真的有决心改善每一项服务。所以,朋友式的情谊,对于企业和用户都是最好的。
大朴网创始人王治曾经对“应该把用户当成朋友还是上帝”这一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和雷军不谋而合。王治说:“过去商家把顾客定义为上帝或衣食父母,我认为纯属瞎扯淡。你能指定用户是上帝,那代表你比上帝更牛,而且当指定某个人是上帝时,逻辑变得混乱,个体不成立,总体怎能成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用户与商家是公平交易关系,没有父母与子女之分,我们也没见过商家把用户当爹娘伺候。我认为用户与商家最贴切的定义是朋友关系,信任是维系朋友关系的纽带,相互交流取代单方互动,而传统定位理论和品牌发展理论都是商家单方面向用户洗脑的过程。”
《口碑化:小米为什么能成功》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能够让用户主动为品牌“说话”,是最为强大的一种营销力量。小米早期那种“粉丝经济”的模式,以及它如何能够迅速在年轻群体中建立起话题性和影响力,是我一直非常感兴趣的。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口碑化”是小米成功的关键,这让我非常期待它能深入剖析其中隐藏的逻辑。它会不会去探讨小米是如何在产品设计、定价策略上,就埋下了“口碑传播”的种子?又或者,它会详细分析小米是如何构建其线上线下的社群生态,让每一个用户都能感受到被重视和参与感,从而愿意为品牌代言?我很好奇,小米是如何在保持高性价比的同时,又能够建立起一种“高端”的品牌形象,让用户觉得购买小米是一种“聪明”的消费选择,并且愿意主动向身边的人推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如何打造持续性的用户裂变”的深刻洞察,并且提供一些具体的商业实践案例,让我能够理解口碑的真正力量。
评分读到《口碑化:小米为什么能成功》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小米早期那些“饥饿营销”的场景,还有那些排队抢购的盛况。感觉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讲小米的产品有多好,而是更侧重于它在传播和用户关系构建上的独到之处。我一直觉得,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单纯依赖产品力很难脱颖而出,而“口碑”这种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往往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转化力。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口碑化”这个核心概念,这让我非常感兴趣。它会不会详细介绍小米是如何从零开始,一步步建立起用户信任,并且让用户主动为品牌发声的?比如,它是否会分析小米的论坛、社群运营,以及如何通过“参与感”让用户从消费者转变为品牌的拥护者?我很好奇,小米是如何平衡产品定价、用户体验和品牌传播之间的关系的,尤其是在保证高性价比的同时,如何让用户觉得拥有小米产品是一种“聪明”的选择,而不是“廉价”的妥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小米在打造用户口碑方面的一些关键策略和底层逻辑,给我带来一些关于社群营销、用户忠诚度培养的深刻启示,也许能为我在其他领域找到新的商业思路。
评分《口碑化:小米为什么能成功》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有点“草根”的成功模式。现在的商业世界,要么是大品牌砸钱做广告,要么就是一些小众品牌靠特色出圈,而小米早期那种“让用户参与进来,一起做产品”的模式,总感觉是另辟蹊径。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口碑”不是靠吹嘘出来的,而是用户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推荐。这本书的标题就直接点明了“口碑化”是小米成功的关键,这正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我很好奇,小米是如何做到让成千上万的普通用户,心甘情愿地成为其品牌的“义务宣传员”的?它会不会剖析小米的产品研发过程中,是如何汲取用户反馈的?是通过线上的论坛、投票,还是线下的体验会?又或者,它是否会分析小米在营销策略上,是如何巧妙地利用社群效应,让每一个购买者都成为品牌的“放大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案例,让我看到“口碑化”是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转化为销售和品牌影响力的,并且思考这种模式的普适性和局限性。
评分小米的这个书名《口碑化:小米为什么能成功》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感觉像是找到了某种揭示商业秘密的钥匙。我一直对小米这个品牌挺好奇的,尤其是它早期那种“粉丝经济”和“病毒式传播”的营销模式,总觉得里面蕴含着一套不同于传统广告的逻辑。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它会深入探讨“口碑”在小米崛起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这正是我想了解的。我特别想知道,小米是如何在没有铺天盖地的高额广告投入的情况下,让一个新品牌迅速深入人心,甚至在很多消费者心中形成了一种“铁粉”般的忠诚度。是产品本身就足够惊艳?还是营销策略抓住了人性中的某种弱点?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这本书会不会剖析小米是如何一步步构建其用户社区,如何让用户甘愿成为品牌的“义务宣传员”,甚至在新品发布前就提前预热,形成强大的话题效应。我期待它能给我提供一些清晰的思路和具体的案例,让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能更深入地理解这种“口碑化”的强大力量,甚至思考它是否能被其他行业或品牌所借鉴。总而言之,这个书名让我对小米的成功背后隐藏的智慧充满了期待,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长久以来的疑问,并且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商业洞察。
评分小米,《口碑化:小米为什么能成功》。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务实”和“洞察”。它不像很多商业书籍那样,追求宏大的理论,而是聚焦于一个具体品牌,一个核心的成功要素——“口碑化”。我一直对小米的发展历程充满好奇,尤其是它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崛起,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如此庞大的用户群,这其中肯定有其独到之处。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小米可能并没有走一条传统意义上的“广告轰炸”之路,而是通过某种更具智慧的方式,让用户自己去传播和推荐。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具体地解读“口碑化”这个概念?它是否会深入分析小米是如何通过产品本身的性价比和创新,来赢得用户的初步好感?然后,又是如何通过社群运营、用户互动,将这种好感转化为持久的信任和忠诚?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如何构建真实的用户连接”的深刻思考,并且提供一些具体的商业案例,让我明白,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如何让“用户”真正成为品牌的“核心资产”。
评分励志
评分快递很给力,多次购买!
评分仔细研读!!
评分励志
评分很好
评分不错,挺好看的
评分好
评分快递很给力,多次购买!
评分快递很给力,多次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