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珍藏本)

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珍藏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戴维·乔治·哈斯凯尔 著,熊姣 译
图书标签:
  • 自然笔记
  • 森林
  • 博物学
  • 观察
  • 散文
  • 生态
  • 环境保护
  • 珍藏本
  • 文学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09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975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自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2014年央视年度中国好书。

《新京报》2014年度好书评选——年度新知好书。

入选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联合推荐2014年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第一批)人文社科类。
  入选中国好书榜·新知类(百道网)2014年5月。
  一位生物学教授的生态学课程,一册观测翔实的物候记,一部流动生机的纪录片,一幅波澜壮阔的生命画卷。
  展示自然界之深邃的一次盛大旅程,从一米见方的土地揭示生命的波澜壮阔。

这是一本堪称近年来博物学经典类的书之一。入围2013年的普利策奖。此书是以一系列对古老森林的一小部分进行观察发现的形式展开的。每天的叙述记录了发生于每一次寻访中的事件。作者清晰地解释了这些事件以及他们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作者带我们领略了被大家所忽视的自然现象。书中,作者着重介绍了低级生物间的相互联系,比如真菌和土生节肢动物的联系。读罢此书,会产生亲近大自然的迫切愿望。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森林观测笔记。在这本书里,一位生物学家以一年的时间为主线,在每次的观测中,为我们揭开藏森林一平方米地域里的秘密。在这本完全原创的书里,生物学家大卫以一小片森林作为整个自然界的缩影,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这片森林和居住其中的栖息者的生活状况。书的每一章都以一次简单的观察结果作为开头,比如藏在落叶层里的火蜥蜴,春天里野花的初次绽放。通过这些观察,大卫织就了一个生物生态网,向人们解释了把极小的微生物和极大的哺乳动物联系起来的科学观点,并描述了延续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生态系统。大卫每天都会在这片森林里漫步,梳理出各种以大自然为家的动植物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因此每一次寻访对于他来说,都象征着一个自然故事的缩影。本书优美的语言使读者把阅读过程看作一次寻找大自然奥秘的盛大旅行,而作者则像导游,带领大家探索存在于我们脚下或者藏在我们后院里的奇妙世界。

作者简介

  戴维·乔治·哈斯凯尔的研究与教学主要涉及生物进化和动物保护,尤其是对栖息于森林里的鸟类和无脊椎动物的保护。该研究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环境保护署、美国野生动物署、世界自然基金会以及邓普顿基金会的支持。除了许多科研文章外,他还发表了数篇关于科学与自然的随笔和诗歌。 David Haskell因其创造性地将科学探索、冥想练习和社区行动结合起来而获得了全国关注。2009年,卡耐基基金会、凯斯基金会将他命名为田纳西年度教授,该奖项只授予获得国家荣誉或对大学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学教授。牛津美国将他列入2011年美国南部最具创意的老师。 Haskell holds获得了牛津大学动物学学士学位,康奈尔大学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博士学位。他现在是南方大学的生物教授,生物学系主任,美国南部大学联盟环保研究员。同时,他还是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的一员,并因对鸟类学的杰出贡献获得了美国鸟类者协会的选举资格。

精彩书评

  

★哈斯凯尔带领读者进入一种介于科学与诗歌之间的新的自然文学流派。在这种风格下,不可见之物显露原形,微小事物变成宏大的事物,生命的复杂与美得到了更清晰的展现。
  ——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戴维·哈斯凯尔在坎伯兰高原上一米见方的小天地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在此过程中,他如同以往任何作家一样,清晰地看到了整个富有生机的地球。文中的每个章节,都会教给你新的东西!
  ——比尔·麦吉本(Bill McKibben),著有《即将到来的地球末日》
  
  ★在这些篇章中,戴维·哈斯凯尔以利奥波德、约翰·缪尔和梭罗的笔法,刻画出演化过程中的美与复杂。对那些希望多到野外去找灵感的人来说,这本书是非常理想的随身读物。哈斯凯尔非常了解森林以及林中的生灵。他渊博的知识给野外探险者提供了**佳指南。散文的写作风格,与自然研究中所觅得的诗意宁静相得益彰。这部著作堪称一部真正的博物学家宣言。
  ——格雷格·格拉芬(Greg Graffin),著有《无政府状态的演变:无神世界中的信仰、科学和坏宗教》


  

目录


1月1日 伙伴关系
1月17日 开普勒的礼物
1月21日 实验
1月30日 冬季植物
2月2日 脚印
2月6日 苔藓
2月28日 蝾螈
3月13日 獐耳细辛
3月13日 蜗牛
3月25日 春生短命植物
4月2日 电锯
4月2日 花朵
4月8日 木质部
4月14日 飞蛾
4月16日 日出的鸟
4月22日 行走的种子
4月29日 地震
5月7日 风
5月18日 植食性昆虫
5月25日 波纹
6月2日 探求
6月10日 蕨类
6月20日 混乱
7月2日 真菌
7月13日 萤火虫
7月27日 太阳光斑
8月1日 水蜥和郊狼
8月8日 地星
8月26日 蝈蝈
9月21日 医药
9月23日 毛虫
9月23日 秃鹫
9月26日 迁徙的鸟
10月5日 预警波浪
10月14日 翼果
10月29日 面容
11月5日 光线
11月15日 条纹鹰
11月21日 嫩枝
12月3日 落叶堆
12月6日 地下动物世界
12月26日 树梢
12月31日 观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直到不久前,关于那位“神秘传播者”的种种猜测似乎都相当薄弱。是反常的大风暴将獐耳细辛的种子带到了加拿大吗?不可能。是迁徙鸟类脚趾下的泥土,抑或鸟类腹中携带的种子传播过去的吗?这倒有可能,但是大多数迁徙鸟类在短命植物结出种子之前已经飞越了南部森林。蟾影延龄草很晚才产生种子,那时迁徙鸟类已经开始踏上归程,很可能会将种子带到错误的地方。那么是依靠啮齿动物或者其他食草动物吞进肚子里的种子传播吗?我们马上就能排除这种可能性:这类动物在嘴巴里将种子磨碎了,随后又在消化过程中摧毁了种子。
  生态学家将短命植物的快速扩张与其看似拙劣的传播能力之间存在的矛盾戏称为“里德悖论”。里德是19世纪的一名植物学家,他在研究后冰川期英国各处橡树的扩散时遇到一个类似的问题。哲学家和神学家热爱悖论,视之为通往重要真理的珍贵路标。科学家的观念更灰暗一些,他们从经验中得知,“悖论”只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实际情况是我们遗漏了某些明显的事实。悖论的解决很可能会表明,我们以为“自明”的假定之一犯了令人尴尬的错误。这与哲学上的悖论或许相去不远。差别在于错误假定的深浅程度:科学中的假定相对浅显,易于推翻;哲学中的假定影响深远,根深蒂固。
  里德悖论背后的错误假定可能根本没有被掩埋,而是显露在大陆各地众多坛城的落叶堆上。我们先前曾假定,鹿的排泄物像啮齿动物的粪便一样,其中不会含有存活的春生短命植物种子。但是,鹿的排泄物将会成为悖论的答案。解答过程完全符合科学上解决经典悖论的标准:做一个简单的实验,问一问“为什么以前就没人想到”,然后做出回答。实验的第一步,是从森林里收集鹿的排泄物;第二步,从排泄物中搜寻种子;第三步,将种子播种下去,观看种子的生长,得出结论:称之为“蚂蚁传播类”的种子是不正确的。更准确的描述,或许是“蚂蚁推拉”,再加上“鹿的投掷”,因为只有鹿才能将种子传播到数千里之外。蚂蚁只能搬动几厘米。那么,我们先前认为不可能传播种子的其他食草类哺乳动物又怎样呢?没人为了寻找答案而去跟在它们后面哈着腰捡粪便。我们面前有一大堆粪便需要筛查。
  无论**终筛查出什么,现在都可以得出结论:我们将很多春生短命植物归为“蚂蚁传播类”,甚至给两者间的关系贴上一个重量级的标签——蚁媒传播,这实在过于草率。种子传播过程中的真相比我们预想的更复杂,而且似乎取决于尺度的大小。在小的尺度上,蚂蚁确实是主要的传播者。它们擅长收集种子,将种子种植在**佳生长地点。鹿群是更为漫不经心的园艺家。从一粒种子的角度来看,**美好的命运莫过于被一只蚂蚁挑中。然而在更大的尺度上,哺乳动物发挥的作用远比蚂蚁更为重要。偶尔有一颗种子被鹿群成功带到远方,就能在那里建立新的种群,让这一物种打人一片先前无人开拓的森林。从整个物种的角度来看,足迹散漫的鹿群比注重细节、步步小心的蚂蚁更重要。如果没有鹿群,短命植物将会局限于墨西哥海湾沿岸一小片狭长的森林带。而现在呢,它们搭上便车,横渡了整片大陆。
  鹿在种子传播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这种新发现使油质体的作用受到了质疑。我们曾假定,这种油性的附属物是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目的就是吸引蚂蚁,帮助种子找到适宜的沃土。
  ……



《看得见的风景:城市边缘的微观世界》 (一)引子:都市丛林的生机 我们生活在被钢筋水泥定义的时代,城市的扩张似乎吞噬了每一寸自然。然而,即便是最繁华的都市,其边缘也总有不屈的生命在顽强生长。本书并非要带领读者深入遥远而神秘的原始森林,也非聚焦于珍稀物种的宏大叙事。相反,它邀请您将目光投向那些被我们匆忙的身影所忽略的角落——社区花园的角落、废弃工厂的缝隙、高架桥下的草地、甚至是自家阳台的盆栽。 这些“看得见的风景”,是城市与自然交织出的独特画卷。它们或许没有参天古木的伟岸,没有珍禽异兽的奇异,但它们以最朴实、最顽固的姿态,展现着生命的韧性与多样。从杂草丛生的空地中钻出的嫩芽,到石缝中顽强生存的苔藓,再到时不时造访的野鸟和昆虫,这一切都在低语着一个事实:自然并未消失,它只是以一种我们不常察觉的方式,存在于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 本书正是从这个视角出发,记录下我在都市边缘进行的观察与探索。我是一名普通的观察者,没有携带专业的勘探设备,也没有经过系统的生物学训练。我的工具只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颗好奇的心,以及记录生活点滴的笔记本。我并非要告诉你“应该”如何观察自然,而是分享我“如何”观察,以及在观察中获得的惊喜与感悟。 (二)第一章:草地的呼吸 当我们谈论“草坪”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修剪整齐、绿意盎然的景象。但这仅仅是其中一种形态。在城市边缘,那些未经精细打理的草地,才是真正的生命宝库。它们是野草的王国,每一株都自有其生长之道。 我曾经花费数日,在一个被遗弃的运动场角落里度过。那里,曾经被踩踏得稀疏的土地,如今已被各种野草占据。最醒目的是那片随风摇曳的狗尾草,它们金黄色的穗状花序,在阳光下闪耀着温暖的光芒。我注意到,即使是同一种狗尾草,不同植株的花序形态也略有差异,有的紧密,有的疏松,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基因秘密? 不只狗尾草,我发现了车前草,它们那独特的叶片纹路,仿佛刻满了岁月的痕迹。还有那不起眼的蒲公英,它们那毛茸茸的种子,如何在风中旅行,又如何在新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我曾尝试捕捉过几粒蒲公英的种子,将它们带回家,放在窗台上的一个小盆土中。几周后,细小的绿芽从土中探出,让我惊喜不已。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生命力,跨越了空间的阻隔,实现了自然的传承。 我还观察到,在这些野草丛生的草地上,也隐藏着不少小型昆虫的乐园。蚂蚁在地上忙碌地搬运着食物,几只小瓢虫悠闲地爬行在宽大的叶片上,偶尔还能看到一只体态笨拙的甲虫,在草叶间艰难地前行。它们与草木共同构成了这个微观的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生生不息。 (三)第二章:墙角的生命迹象 建筑物是城市的骨架,但即使是坚硬的墙体,也无法完全阻挡生命的脚步。在那些被遗忘的墙角、排水沟旁、甚至裂缝中,总能发现令人惊叹的生命迹象。 我住处附近有一堵老旧的砖墙,墙缝中长满了各种苔藓和地衣。它们呈墨绿色,在潮湿的环境中显得格外鲜嫩。我曾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过它们。苔藓那细小的叶片,如同微缩的树叶,它们在墙壁上形成了一片片宛如绿毯般的地衣。它们没有根,依靠着墙壁上的水分和养分生存,在缺乏阳光的阴暗角落里,它们却能绽放出勃勃生机。 我还发现,在墙角边,一些顽强的野花会选择在此安家。比如那白色的小花,通常在春天盛开,它们纤细的花瓣,在粗糙的墙壁映衬下,显得格外脆弱却又坚韧。它们从狭小的缝隙中探出头来,努力地向着阳光生长。有时,我还会在这些野花的花瓣上,发现勤劳的蜜蜂,它们不畏城市的喧嚣,在这片小小的花丛中辛勤地采集花蜜。 更让我惊奇的是,在一些长期无人打理的角落,甚至能发现一些小型的蕨类植物。它们那羽毛状的叶片,在城市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神秘而古老。这些植物的出现,仿佛是在提醒我们,即使在人造的环境中,自然的根系依然能够深入,寻觅到生存的缝隙。 (四)第三章:水边的故事 城市中的河流、湖泊,或是人工修建的水渠,它们是城市生命的动脉,也孕育着独特的生机。即使是人工改造的水体,也常常能吸引来各种水生生物和依赖水源的动物。 我经常去家附近的一个小型人工湖散步。湖边栽种着一些垂柳,它们的枝条轻柔地拂过水面。每到傍晚,湖边总是热闹非非。成群的麻雀在柳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几只白鹭优雅地在湖边漫步,偶尔会将长长的喙伸入水中,捕捉小鱼。 我还注意到,在湖边的水草丛中,隐藏着不少小小的居民。蜻蜓的幼虫——稚虫,在水底的泥沙中生活,它们是水生食物链的重要一环。偶尔,还能看到水黾在水面上优雅地滑动,它们轻盈的步伐,仿佛永远不会将水面打破。 有一次,我偶然在湖边发现了一只小小的乌龟,它正缓慢地爬向岸边,阳光照在它碧绿的龟壳上,闪耀着健康的光泽。看着它缓慢而坚定的步伐,我仿佛看到了生命在城市中顽强适应的缩影。它们与人共存,在城市的角落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五)第四章:盆栽的宇宙 我们家庭中的盆栽,看似是被人类驯化的植物,但它们依然能与外界的自然建立起微妙的联系。一个小小的花盆,就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也可能成为城市野生生物的临时避难所。 我的阳台上种着几盆绿萝和吊兰。最初,我只是为了美化家居,但渐渐地,我开始注意到它们吸引来的“访客”。一两只蚜虫会在绿萝的嫩叶上聚集,它们微小的身躯,在叶片上显得格外醒目。我没有立即喷洒杀虫剂,而是观察它们如何活动,如何繁殖。 我还发现,有时会有小小的飞虫,比如果蝇,在我的花盆周围飞舞。它们似乎被花盆中湿润的土壤或偶尔腐烂的落叶吸引。更让我惊喜的是,有一次,一只小小的瓢虫爬到了我的吊兰叶片上,它那鲜红的身体和黑色的斑点,在绿色的叶片上显得格外可爱。我用手机拍下了它的照片,感觉它就像一位来自野外的神秘访客。 这些盆栽,成为了城市中野生生物与人类生活空间之间的一个微妙的连接点。它们的存在,提醒我们即使在最私密的家中,自然依然能够以最微小的形态,悄悄地到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丝野趣。 (六)终章:看见,并珍惜 《看得见的风景》并非一本图鉴,也不是一本专业的科普读物。它是一份个人的观察日记,记录了我如何从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抽离,将目光投向那些触手可及的自然。我尝试着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描绘我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 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引导您重新审视您身边熟悉的环境。那些您曾经习以为常的角落,或许隐藏着您从未留意过的生机。一株野草,一只小虫,一朵不起眼的小花,它们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故事,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着这个世界的运转。 我们无需远行,无需攀登高峰,只需放慢脚步,降低身段,便能在城市的边缘,发现无数“看得见的风景”。每一次的发现,都是一次与自然的对话,一次对生命力的致敬。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知识的深度,而在于唤醒一种观照生命的视角。当您开始“看见”,并开始“珍惜”,您便会发现,即使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充满生机的,看得见的风景。这片风景,就在您的窗外,就在您的脚下,就在您不经意间抬起的头颅里。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它似乎遵循着一种季节的更迭和时间的流逝感。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而流畅,不会让人感到突兀。它不是按照物种分类来组织的,而更像是一次漫游的记录,今天在这里看到了什么,明天又被什么吸引了注意力,完全跟着当下的心境和环境变化而走。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反而更贴近真实自然的无序和魅力。我尤其欣赏那些穿插在观察记录中的个人反思,它们不是突兀的插入,而是从对自然的观察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哲学思考,这种内在的逻辑性,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让人不断地在“看”和“想”之间切换。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彻底改变了我对“细节”的认知。过去我们总觉得大自然是宏大的叙事——高山、河流、广袤的森林。但这本书的视角却是向下、向内、向微观世界的聚焦。它让我开始留意脚下的那块腐木,关注一滴露珠如何折射光线,以及真菌在土壤中无声的运作。这种对微小事物的耐心凝视,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平行宇宙。它教会了我一种慢下来的能力,一种“在场”的哲学。每一次翻开它,我都感觉自己的感官被重新校准了一遍,对日常生活中那些不曾注意的美丽变得异常敏锐。这种观察力的提升,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上的满足,更是生活态度的转变,让人从匆忙中抽离出来,重新与周遭环境建立起深刻的连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艺术品。厚实的纸张,那种微微的纹理感,捧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尤其是内页的插图,色彩的渲染和细节的描摹,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仿佛每一片树叶、每一株苔藓,都是经过精心雕琢后才呈现在我们眼前。阅读的过程变成了一种触觉和视觉的享受,完全沉浸在那种对自然细节的极致追求中。我甚至会花很长时间去摩挲那些插画的边缘,感受纸张的质感,这远超出了单纯阅读文字的体验。可以说,光是作为一件值得珍藏的物件,它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和投入,在如今这个电子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人忍不住想要把它放在阳光下,细细品味匠人的心血。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略显晦涩的自然观察记录,毕竟主题听起来就比较学术化。然而,作者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意料地亲切和富有画面感。他没有用那种冷冰冰的科学术语堆砌,而是将观察到的每一个细微现象,都转化为一段充满哲思的小故事。读到某处描绘清晨雾气穿过松针的段落时,我仿佛真的闻到了那种混合着泥土和松脂的湿润气息。这种叙述技巧高明之处在于,它既保留了科学观察的精准性,又注入了诗歌般的美感和情感共鸣。它不是在“告知”你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而是在“邀请”你一起去感受和体验,这种温度感,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自然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让人爱不释手,一口气就能读完一大章节。

评分

我通常对“自然笔记”这类书籍抱有较高的期望,但很少有能真正打动我的。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记录,它在自然现象背后挖掘出了一种深层的文化和历史的印记。作者似乎在向我们展示,这些看似随机的林地景观,其实都承载着人类活动和时间沉淀的复杂故事。当我们凝视一棵老树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树木本身,更是它所经历的百年风雨和人类文明的变迁。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观察的完美融合,让这本书拥有了远超同类作品的厚度和魅力。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森林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时间、记忆和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沉思录,非常值得反复阅读和品味其中的多重含义。

评分

好书,笔法细腻,翻译到位,内容精彩!值得拥有!

评分

到货很快 书本质量很不错 满意

评分

图书质量不错,内容不错,值得阅读。

评分

很漂亮的书,内容很好,里面的插图很美。

评分

印刷比较好,纸张不错,正版,挺有意思的作品。

评分

书非常不错,内容很好,书本质量也不错,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活动时价格也非常非常合适,物超所值,很好很好。

评分

以为很厚。。。。简直很薄 定价虚高 也就15

评分

物美价廉,非常不错,还会再来

评分

书好,长知识,印刷精美,收藏,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