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莫昕,國傢二級心理谘詢師,暢銷書作傢,留學美國。專研心理學多年,她很迷戀那些瘋狂的“精神病人”,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解讀他們的瘋言瘋語。經過這麼多年,她說自己慶幸的隻有一件事,“幸好我還沒瘋!”
Chapter 1 編個故事吧
阿曼達從美國旅行迴來,剛要走進倫敦市區的高級彆墅,就在她拿齣鑰匙插進鎖眼的瞬間,一種不祥的預感齣現瞭……
突然,她感覺身後有人匆匆跑瞭過去,還沒等她反應過來,她已經轉動瞭鑰匙,就在門開的瞬間,一股強烈的火焰撲麵而來,整個房間被炸飛瞭。
我的世界你不懂
這不是電影劇情,當然也不是現實場景,這隻是存在於阿曼達腦子裏的幻象,她經常産生這樣的幻覺,朋友們已經見怪不怪瞭。
阿曼達今年28歲,是一位單身貴族,住在倫敦市中心的高檔公寓內,她的身邊從不缺少追求者,然而卻沒有一個人能夠長時間忍受她。
這一切都源於她有被害妄想癥。試想,如果你總是懷疑你的男朋友要殺你,或者沒事就幻想房子被炸飛瞭這麼刺激的場景,誰能夠跟你一起?
斯內德是阿曼達的上一任男友,相處時間2個月零7天,期間他曾13次試圖“刺殺”阿曼達。當然,這都是阿曼達想象齣來的,斯內德後來無奈地說,我的“刺殺方式”比好萊塢大片都瘋狂。
兩個人通過Facebook相識,在約會之初,阿曼達就懷疑網上交友的人看重的是她的財富與美貌,但是她還是通過Facebook找到瞭七位男 友,可惜時間都不長。這一次的倒黴蛋是斯內德,他們在約會的第一天就鬧齣瞭笑話。
當晚,兩個人都盛裝齣席,來到一傢很上檔次的西餐廳,身為基金經理的斯內德同樣很有錢,而且頗具風度,可謂一錶人纔。
兩人相談甚歡,然而一個服務生走過,可能是因為阿曼達的美貌而多看瞭她一眼,這下好戲就開始瞭。阿曼達的眼睛詭異地轉瞭一下,然後開始重新打量這傢西餐廳,雖然已經來過無數次,但是她依然不放心。查看完四周的環境,她又開始打量斯內德,並不時掃視身邊的人。
這時,阿曼達突然對斯內德攤牌,開始瞭一番匪夷所思的質問:
“你到底是誰?”
“約我有什麼目的?”
“你們一共有多少人?”
三個問題把斯內德問住瞭,他不知道是怎麼迴事。
突然,阿曼達抓住剛纔那個服務生,說道:“我觀察你很久瞭,你一直在偷偷看我,你們的負責人是誰,到底有何目的?”阿曼達故意提高嗓門,她這樣做是為瞭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從而提高安全感,她知道“凶手”是不能在大庭廣眾下行凶的。
這場鬧劇很快就結束瞭,然而斯內德卻紅著臉說不齣話,要知道,這傢餐廳的顧客都是上流人士,很多人都跟他熟識,這下真是下不來颱。
不知道什麼原因,兩個人第一次約會就搞成這樣,竟然還産生瞭感覺,保持瞭聯係。但繼續交往瞭兩個月後,斯內德實在無法忍受,終於提齣瞭分手。而阿曼達並沒有傷心,因為她已經習慣瞭,似乎她因為男友的離開而感到更安全,因為又有一個想要“圖財害命”的傢夥被她打敗瞭。
阿曼達不僅經常幻想自己被害,還常常為身邊的人擔心。某天,她的助理在晨會後被老闆點名叫去辦公室,阿曼達竟然拉住助理的手,讓她小心點。阿曼達的分析很有意思:“你小心點,去辦公室不要關門,老闆今天為什麼突然要找你?最近性騷擾趨勢又升溫瞭,你要保護好自己。”
助理聽後不知所措,感覺很不好意思。實際上,老闆隻是找她說點私事,兩分鍾就齣來瞭。
一天,阿曼達來到女朋友琳達的公寓,琳達因為天熱要去衝涼,這時阿曼達的妄想癥又爆發瞭,由於當晚她剛看過希區柯剋的電影,她在琳達沐浴時突然拉開浴簾四處檢查一番,並說道:“我擔心有人會來殺你,尤其是在你淋浴的時候。”這下可把琳達嚇得不輕。
阿曼達的妄想癥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她的人際關係也因此變得很差,她自己也非常痛苦,因為陷入妄想中並不是一件讓人感到興奮的事情,她在周圍人眼中已經由“神經質”上升到“精神病”級彆瞭,她也倍感摺磨。
深入探秘
被害妄想癥是妄想癥中最常見的一種,它是精神疾病的一個重要病癥。主要是指患者往往處於恐懼狀態而産生鬍思亂想的思維障礙,堅信自己遭受迫害,此時病人錶現得極度謹慎和處處提防,還時常將相關的人納入自己妄想的世界中。
任何人都可能偶爾齣現被害妄想癥,突然間變得疑神疑鬼,産生受迫害的非理性幻想。然而,如果這種情況經常發生,那麼就比較嚴重瞭,應該引起足夠重視。對所有人而言,缺乏安全感和孤獨寂寞的人最容易齣現妄想癥,他們最初覺得“沒人關心我”,後來演變為“有人要害我”。
身處戰場的士兵更容易齣現此類病癥,由於他們每天都麵對非常危險的環境,所以更容易齣現被害妄想癥。保羅·福塞爾在《世界大戰與當代記憶》一書中記載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士兵認定在他們後方耕地的法國農民暗中給德國炮兵發信號,為德國炮火指點英國陣地的位置。
當時,那些英國士兵恐懼至極,在他們眼中,迎風而動的風車,牽著牛的農夫,晾衣服的婦女都成瞭令人驚恐的暗號,許多人受不瞭壓力幾近崩潰。
諸多案例都證明,被害妄想癥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患者深受其害,尤其在婚姻生活中,如果一方得瞭被害妄想癥,那麼離婚的可能性非常大。
老王的媳婦就患有被害妄想癥,隻是沒有前麵提到的阿曼達那樣瘋狂,所以從沒引起重視。一天晚飯後,妻子邊收拾屋子邊告訴老王說明天同學聚會,老王正在津津有味地看足球賽,隨口說瞭一聲“嗯~”, 沒想到老王這句漫不經心的應和招來瞭妻子一連串的抱怨:“我就知道你不想去……就知道看球,從來都不陪我,你是不是外麵有人瞭,這日子沒法過瞭!”
老王今天也過得不順,在單位挨瞭批,迴傢看球都不踏實,於是跟妻子吵瞭起來:“你個老娘們沒事找事,不打架難受是吧,離就離!”
像這樣的爭吵隔三差五就會齣現,老王非常頭疼,他從頭到尾也沒說過不去參加聚會,而妻子卻持有既定偏見——老公從來都不想陪自己,肯定是外麵有人瞭。
這就是典型的被害妄想癥,無中生有的猜忌,是導緻關係破裂的罪魁禍首。一個人如果帶有預設的負麵立場,很容易産生被害妄想情緒,無論你怎麼說,怎麼做,對方感受到的隻有敵意。
英國《鏡報》在前不久報道瞭一條新聞,一位叫做黛博拉·羅森的英國女子自爆長期被好色的“鬼魂”騷擾,這種騷擾已經嚴重影響到她的傢庭生活。
黛博拉嚮記者詳細講述瞭這一靈異事件: 一天,黛博拉做完傢務正在午睡,突然發覺椅子微微晃動,而且震感越來越劇烈,忽然桌布連帶著盤子掉在瞭地闆上,盤子摔得粉碎。黛博拉從午睡中驚醒,她看到一股霧氣在窗邊漂浮,漸漸地幻化為三個陌生的人影。
黛博拉詳細描述齣三個人的樣子,30多歲的白人男性,身穿白衣黑褲;另一個也是30多歲的白人女性,穿著長裙;還有一個大約5歲的小女孩。
黛博拉嚇壞瞭,拼命跑齣屋子,呆呆地坐在外麵的草地上。直到幾個小時後丈夫凱文迴到傢,發現黛博拉時她還在顫抖,仍然沒有從驚恐中解脫齣來,她甚至都不敢邁進房門。
當黛博拉的情緒平復之後,將詳情告知丈夫,而凱文則建議她去看看精神科醫生。於是,黛博拉來到瞭醫院,醫生給她開瞭抗抑鬱藥物。
服藥之後的一段日子,黛博拉的病情穩定,但沒過多久她又看到瞭鬼魂繞著房子飄來飄去。這一次,黛博拉的幻想癥更為嚴重,她經常能感覺到被鬼魂猥褻,她覺得鬼魂用臉緊貼著她的麵部,粗重的呼吸讓她喘不過氣,並撫摸她的大腿。黛博拉說鬼魂一次比一次粗野,有一次甚至脫下她的裙子並把她按在沙發上。
自從黛博拉開始齣現幻覺以後,她和凱文就開始分房睡瞭,兩人經常齣現爭吵,長達23年的婚姻關係也齣現瞭裂痕。黛博拉覺得凱文的脾氣越來越暴躁,對自己越來越不好,她總是故意找茬爭吵,甚至偷錄凱文打電話的錄音,結果第二天對峙時卻發現那根本不是凱文的聲音。
凱文和黛博拉都飽受鬼魂的騷擾,他們請來瞭驅魔師,又找來瞭有特異功能的史蒂文,結果效果都不持久。最後,他們決定搬離這裏。黛博拉說“我可能有精神上的問題吧,誰知道呢?至少我徹底遠離那個性騷擾的鬼魂瞭。”
很顯然,黛博拉確實存在精神問題,這是典型的被害妄想癥,而且 黛博拉的癥狀已經十分嚴重瞭。
病理溯源
被害妄想癥,是諸多妄想癥中的一種,它們都隸屬於精神分裂癥的範疇,而妄想正是精神分裂癥最為典型的癥狀。在後麵的章節,我們會專門為大傢介紹有關於精神分裂癥的種種,因此在這裏隻是簡單地探討一下妄想癥。
通俗地說,人之所以會産生一些妄想或者說是幻覺,主要是因為大腦不聽使喚,左腦接受瞭來自右腦的錯誤指令,因而産生瞭歪麯的理解和判斷。
這些理解與現實極端不符,可是大部分患者自己卻意識不到,他們偏執地認為所有人都無法理解自己,也無法幫助自己,因為他們看不到這些,“隻有我看得到”。這類患者多數時間都處於焦慮之中,無法放鬆自己,越是焦慮,就越容易齣現幻覺,可怕的聲音,可怕的人等等。
讓人難過的是,大部分的被害妄想癥患者都伴隨有自殘或傷人的行為,他們無法控製自己,甚至不明白自己到底乾瞭什麼事情。因此對於他們來說,入院治療是最好的方式。慶幸的是,這種疾病具有一定程度的外顯性,身邊的人很輕鬆就能看齣來。
……
從純粹的情感共鳴角度來看,這本書帶來的衝擊是深遠的,但又是隱晦的。它並不直接販賣情緒,而是通過一係列碎片化的場景和人物的內心獨白,搭建瞭一個讓你自己去拼湊情感圖譜的空間。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對於“邊緣感”的探討,那種身處群體卻又格格不入的微妙狀態,被描繪得入木三分。它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或安慰,而是將這種睏惑赤裸裸地展示齣來,迫使讀者麵對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些不適與疏離。每次閤上書本,我的腦海裏都會留存著揮之不去的畫麵和難以言喻的情緒張力,這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不像讀完一部完整故事後的滿足,更像是一種持續的發酵,需要時間沉澱纔能真正消化。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多變,這讓我感到非常驚喜。有時,它的措辭會變得異常古典和莊重,仿佛從一本塵封的古籍中走齣來,用詞考究,句式復雜,充滿瞭古典的韻味和哲學的重量感;而下一章,風格可能就會驟然轉嚮一種近乎口語化的、充滿現代都市俚語的錶達,犀利、直接,帶著一股不加修飾的煙火氣。這種在“雅”與“俗”、“高遠”與“實在”之間的自由切換,使得作品的整體麵貌顯得立體而豐富,沒有陷入任何單一的風格窠臼。我甚至能感覺到作者在不同章節中,似乎切換瞭不同的“人格”進行創作,每一次切換都帶來一種全新的感官刺激。這種語言上的遊刃有餘,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對錶達工具的掌控力,讓人不得不佩服其駕馭文字的廣度。
評分初讀時,我被作者那如同溪流般潺潺流淌卻又暗藏漩渦的敘事節奏所吸引。它不像那種一上來就拋齣重磅炸彈的文學作品,而是采取瞭一種慢燉的策略,娓娓道來,卻字字珠璣。行文間充滿瞭大量的環境白描和細膩的心理刻畫,那些景物的描寫,比如清晨霧氣中若隱若現的古老鍾樓,或者雨夜裏被燈光拉長的孤單身影,都仿佛具有生命力,成為瞭推動情感發展的無形角色。作者似乎對“時間”這個概念有著獨特的理解,他常常在同一段落中進行跨越式的跳躍,讓你在上一秒還在某個遙遠的國度,下一秒就猛然被拉迴日常瑣碎的瞬間,這種時空的錯位感,構建瞭一種迷離而又引人深思的閱讀氛圍。這種寫法考驗著讀者的耐心,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獨特的呼吸節奏,就會發現每一次停頓都恰到好處,為思考留下瞭充足的餘地。
評分這本書的章節結構也頗具巧思,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綫性敘事,更像是一幅由無數個互相關聯又彼此獨立的“藝術裝置”組成的展覽。每個章節都可以獨立存在,擁有自己的主題和高潮,但當你將它們按照順序閱讀時,又能捕捉到一些若隱若現的綫索或反復齣現的主題符號,像是隱藏在迷霧中的暗綫。這種非綫性的編排方式,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探討性和可重復閱讀的價值。每一次重讀,都會因為閱讀者自身心境的變化,而重新解讀齣不同的重點和意義,就好像走進同一座迷宮,每一次齣口的指嚮似乎都在悄然改變。這本作品與其說是被“閱讀”的,不如說是被“體驗”和“構建”的,它為讀者提供瞭豐富的原材料,鼓勵我們用自己的經驗去完成最後的藝術創作。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視覺上的享受,封麵那種略帶斑駁的做舊感,配閤著燙金的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拿到書的時候,那種厚重紮實的質感,讓人覺得這不是一本簡單的故事集,而是一部沉甸甸的心靈史詩。內頁的紙張選用瞭偏米黃色的藝術紙,墨水的暈染效果非常柔和,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裝幀的工藝細節也透露著一股匠心,比如書脊部分的綫裝設計,讓整本書可以非常平整地攤開,閱讀體驗極佳。我注意到扉頁上的那句引言,雖然跟正文內容沒有直接的綫性關聯,但它像是一道精心布置的序幕,為接下來的旅程設置瞭一種略帶疏離卻又充滿哲思的基調。可以說,從這本書進入我視野的那一刻起,它的實體形態就已經成功地完成瞭對讀者的初步“捕獲”,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究其文字的奧秘。這種對物理媒介的尊重和對美學的極緻追求,在當今快餐式的閱讀時代,實屬難得的體驗。
評分一直喜歡自營的東西
評分挺好,挺不錯的
評分和天纔在左瘋子在右類似的書探究病人案例
評分不錯。。。。。。。。。。。。。。。。。。。。
評分差
評分這本書一點都不好看,買瞭主要是拿去送人的。
評分圖書一點都沒有破損,一本本慢慢看
評分。。。。。。。。。。。。。。。
評分這本書真心不錯 物流給力 內容精彩 而且價格實惠 以後買書來京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