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莫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留学美国。专研心理学多年,她很迷恋那些疯狂的“精神病人”,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解读他们的疯言疯语。经过这么多年,她说自己庆幸的只有一件事,“幸好我还没疯!”
Chapter 1 编个故事吧
阿曼达从美国旅行回来,刚要走进伦敦市区的高级别墅,就在她拿出钥匙插进锁眼的瞬间,一种不祥的预感出现了……
突然,她感觉身后有人匆匆跑了过去,还没等她反应过来,她已经转动了钥匙,就在门开的瞬间,一股强烈的火焰扑面而来,整个房间被炸飞了。
我的世界你不懂
这不是电影剧情,当然也不是现实场景,这只是存在于阿曼达脑子里的幻象,她经常产生这样的幻觉,朋友们已经见怪不怪了。
阿曼达今年28岁,是一位单身贵族,住在伦敦市中心的高档公寓内,她的身边从不缺少追求者,然而却没有一个人能够长时间忍受她。
这一切都源于她有被害妄想症。试想,如果你总是怀疑你的男朋友要杀你,或者没事就幻想房子被炸飞了这么刺激的场景,谁能够跟你一起?
斯内德是阿曼达的上一任男友,相处时间2个月零7天,期间他曾13次试图“刺杀”阿曼达。当然,这都是阿曼达想象出来的,斯内德后来无奈地说,我的“刺杀方式”比好莱坞大片都疯狂。
两个人通过Facebook相识,在约会之初,阿曼达就怀疑网上交友的人看重的是她的财富与美貌,但是她还是通过Facebook找到了七位男 友,可惜时间都不长。这一次的倒霉蛋是斯内德,他们在约会的第一天就闹出了笑话。
当晚,两个人都盛装出席,来到一家很上档次的西餐厅,身为基金经理的斯内德同样很有钱,而且颇具风度,可谓一表人才。
两人相谈甚欢,然而一个服务生走过,可能是因为阿曼达的美貌而多看了她一眼,这下好戏就开始了。阿曼达的眼睛诡异地转了一下,然后开始重新打量这家西餐厅,虽然已经来过无数次,但是她依然不放心。查看完四周的环境,她又开始打量斯内德,并不时扫视身边的人。
这时,阿曼达突然对斯内德摊牌,开始了一番匪夷所思的质问:
“你到底是谁?”
“约我有什么目的?”
“你们一共有多少人?”
三个问题把斯内德问住了,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突然,阿曼达抓住刚才那个服务生,说道:“我观察你很久了,你一直在偷偷看我,你们的负责人是谁,到底有何目的?”阿曼达故意提高嗓门,她这样做是为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从而提高安全感,她知道“凶手”是不能在大庭广众下行凶的。
这场闹剧很快就结束了,然而斯内德却红着脸说不出话,要知道,这家餐厅的顾客都是上流人士,很多人都跟他熟识,这下真是下不来台。
不知道什么原因,两个人第一次约会就搞成这样,竟然还产生了感觉,保持了联系。但继续交往了两个月后,斯内德实在无法忍受,终于提出了分手。而阿曼达并没有伤心,因为她已经习惯了,似乎她因为男友的离开而感到更安全,因为又有一个想要“图财害命”的家伙被她打败了。
阿曼达不仅经常幻想自己被害,还常常为身边的人担心。某天,她的助理在晨会后被老板点名叫去办公室,阿曼达竟然拉住助理的手,让她小心点。阿曼达的分析很有意思:“你小心点,去办公室不要关门,老板今天为什么突然要找你?最近性骚扰趋势又升温了,你要保护好自己。”
助理听后不知所措,感觉很不好意思。实际上,老板只是找她说点私事,两分钟就出来了。
一天,阿曼达来到女朋友琳达的公寓,琳达因为天热要去冲凉,这时阿曼达的妄想症又爆发了,由于当晚她刚看过希区柯克的电影,她在琳达沐浴时突然拉开浴帘四处检查一番,并说道:“我担心有人会来杀你,尤其是在你淋浴的时候。”这下可把琳达吓得不轻。
阿曼达的妄想症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她的人际关系也因此变得很差,她自己也非常痛苦,因为陷入妄想中并不是一件让人感到兴奋的事情,她在周围人眼中已经由“神经质”上升到“精神病”级别了,她也倍感折磨。
深入探秘
被害妄想症是妄想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精神疾病的一个重要病症。主要是指患者往往处于恐惧状态而产生胡思乱想的思维障碍,坚信自己遭受迫害,此时病人表现得极度谨慎和处处提防,还时常将相关的人纳入自己妄想的世界中。
任何人都可能偶尔出现被害妄想症,突然间变得疑神疑鬼,产生受迫害的非理性幻想。然而,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那么就比较严重了,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对所有人而言,缺乏安全感和孤独寂寞的人最容易出现妄想症,他们最初觉得“没人关心我”,后来演变为“有人要害我”。
身处战场的士兵更容易出现此类病症,由于他们每天都面对非常危险的环境,所以更容易出现被害妄想症。保罗·福塞尔在《世界大战与当代记忆》一书中记载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士兵认定在他们后方耕地的法国农民暗中给德国炮兵发信号,为德国炮火指点英国阵地的位置。
当时,那些英国士兵恐惧至极,在他们眼中,迎风而动的风车,牵着牛的农夫,晾衣服的妇女都成了令人惊恐的暗号,许多人受不了压力几近崩溃。
诸多案例都证明,被害妄想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深受其害,尤其在婚姻生活中,如果一方得了被害妄想症,那么离婚的可能性非常大。
老王的媳妇就患有被害妄想症,只是没有前面提到的阿曼达那样疯狂,所以从没引起重视。一天晚饭后,妻子边收拾屋子边告诉老王说明天同学聚会,老王正在津津有味地看足球赛,随口说了一声“嗯~”, 没想到老王这句漫不经心的应和招来了妻子一连串的抱怨:“我就知道你不想去……就知道看球,从来都不陪我,你是不是外面有人了,这日子没法过了!”
老王今天也过得不顺,在单位挨了批,回家看球都不踏实,于是跟妻子吵了起来:“你个老娘们没事找事,不打架难受是吧,离就离!”
像这样的争吵隔三差五就会出现,老王非常头疼,他从头到尾也没说过不去参加聚会,而妻子却持有既定偏见——老公从来都不想陪自己,肯定是外面有人了。
这就是典型的被害妄想症,无中生有的猜忌,是导致关系破裂的罪魁祸首。一个人如果带有预设的负面立场,很容易产生被害妄想情绪,无论你怎么说,怎么做,对方感受到的只有敌意。
英国《镜报》在前不久报道了一条新闻,一位叫做黛博拉·罗森的英国女子自爆长期被好色的“鬼魂”骚扰,这种骚扰已经严重影响到她的家庭生活。
黛博拉向记者详细讲述了这一灵异事件: 一天,黛博拉做完家务正在午睡,突然发觉椅子微微晃动,而且震感越来越剧烈,忽然桌布连带着盘子掉在了地板上,盘子摔得粉碎。黛博拉从午睡中惊醒,她看到一股雾气在窗边漂浮,渐渐地幻化为三个陌生的人影。
黛博拉详细描述出三个人的样子,30多岁的白人男性,身穿白衣黑裤;另一个也是30多岁的白人女性,穿着长裙;还有一个大约5岁的小女孩。
黛博拉吓坏了,拼命跑出屋子,呆呆地坐在外面的草地上。直到几个小时后丈夫凯文回到家,发现黛博拉时她还在颤抖,仍然没有从惊恐中解脱出来,她甚至都不敢迈进房门。
当黛博拉的情绪平复之后,将详情告知丈夫,而凯文则建议她去看看精神科医生。于是,黛博拉来到了医院,医生给她开了抗抑郁药物。
服药之后的一段日子,黛博拉的病情稳定,但没过多久她又看到了鬼魂绕着房子飘来飘去。这一次,黛博拉的幻想症更为严重,她经常能感觉到被鬼魂猥亵,她觉得鬼魂用脸紧贴着她的面部,粗重的呼吸让她喘不过气,并抚摸她的大腿。黛博拉说鬼魂一次比一次粗野,有一次甚至脱下她的裙子并把她按在沙发上。
自从黛博拉开始出现幻觉以后,她和凯文就开始分房睡了,两人经常出现争吵,长达23年的婚姻关系也出现了裂痕。黛博拉觉得凯文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对自己越来越不好,她总是故意找茬争吵,甚至偷录凯文打电话的录音,结果第二天对峙时却发现那根本不是凯文的声音。
凯文和黛博拉都饱受鬼魂的骚扰,他们请来了驱魔师,又找来了有特异功能的史蒂文,结果效果都不持久。最后,他们决定搬离这里。黛博拉说“我可能有精神上的问题吧,谁知道呢?至少我彻底远离那个性骚扰的鬼魂了。”
很显然,黛博拉确实存在精神问题,这是典型的被害妄想症,而且 黛博拉的症状已经十分严重了。
病理溯源
被害妄想症,是诸多妄想症中的一种,它们都隶属于精神分裂症的范畴,而妄想正是精神分裂症最为典型的症状。在后面的章节,我们会专门为大家介绍有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种种,因此在这里只是简单地探讨一下妄想症。
通俗地说,人之所以会产生一些妄想或者说是幻觉,主要是因为大脑不听使唤,左脑接受了来自右脑的错误指令,因而产生了歪曲的理解和判断。
这些理解与现实极端不符,可是大部分患者自己却意识不到,他们偏执地认为所有人都无法理解自己,也无法帮助自己,因为他们看不到这些,“只有我看得到”。这类患者多数时间都处于焦虑之中,无法放松自己,越是焦虑,就越容易出现幻觉,可怕的声音,可怕的人等等。
让人难过的是,大部分的被害妄想症患者都伴随有自残或伤人的行为,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甚至不明白自己到底干了什么事情。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入院治疗是最好的方式。庆幸的是,这种疾病具有一定程度的外显性,身边的人很轻松就能看出来。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封面那种略带斑驳的做旧感,配合着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拿到书的时候,那种厚重扎实的质感,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故事集,而是一部沉甸甸的心灵史诗。内页的纸张选用了偏米黄色的艺术纸,墨水的晕染效果非常柔和,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的工艺细节也透露着一股匠心,比如书脊部分的线装设计,让整本书可以非常平整地摊开,阅读体验极佳。我注意到扉页上的那句引言,虽然跟正文内容没有直接的线性关联,但它像是一道精心布置的序幕,为接下来的旅程设置了一种略带疏离却又充满哲思的基调。可以说,从这本书进入我视野的那一刻起,它的实体形态就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对读者的初步“捕获”,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究其文字的奥秘。这种对物理媒介的尊重和对美学的极致追求,在当今快餐式的阅读时代,实属难得的体验。
评分初读时,我被作者那如同溪流般潺潺流淌却又暗藏漩涡的叙事节奏所吸引。它不像那种一上来就抛出重磅炸弹的文学作品,而是采取了一种慢炖的策略,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行文间充满了大量的环境白描和细腻的心理刻画,那些景物的描写,比如清晨雾气中若隐若现的古老钟楼,或者雨夜里被灯光拉长的孤单身影,都仿佛具有生命力,成为了推动情感发展的无形角色。作者似乎对“时间”这个概念有着独特的理解,他常常在同一段落中进行跨越式的跳跃,让你在上一秒还在某个遥远的国度,下一秒就猛然被拉回日常琐碎的瞬间,这种时空的错位感,构建了一种迷离而又引人深思的阅读氛围。这种写法考验着读者的耐心,但一旦适应了这种独特的呼吸节奏,就会发现每一次停顿都恰到好处,为思考留下了充足的余地。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多变,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有时,它的措辞会变得异常古典和庄重,仿佛从一本尘封的古籍中走出来,用词考究,句式复杂,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哲学的重量感;而下一章,风格可能就会骤然转向一种近乎口语化的、充满现代都市俚语的表达,犀利、直接,带着一股不加修饰的烟火气。这种在“雅”与“俗”、“高远”与“实在”之间的自由切换,使得作品的整体面貌显得立体而丰富,没有陷入任何单一的风格窠臼。我甚至能感觉到作者在不同章节中,似乎切换了不同的“人格”进行创作,每一次切换都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官刺激。这种语言上的游刃有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表达工具的掌控力,让人不得不佩服其驾驭文字的广度。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结构也颇具巧思,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叙事,更像是一幅由无数个互相关联又彼此独立的“艺术装置”组成的展览。每个章节都可以独立存在,拥有自己的主题和高潮,但当你将它们按照顺序阅读时,又能捕捉到一些若隐若现的线索或反复出现的主题符号,像是隐藏在迷雾中的暗线。这种非线性的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探讨性和可重复阅读的价值。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阅读者自身心境的变化,而重新解读出不同的重点和意义,就好像走进同一座迷宫,每一次出口的指向似乎都在悄然改变。这本作品与其说是被“阅读”的,不如说是被“体验”和“构建”的,它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鼓励我们用自己的经验去完成最后的艺术创作。
评分从纯粹的情感共鸣角度来看,这本书带来的冲击是深远的,但又是隐晦的。它并不直接贩卖情绪,而是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场景和人物的内心独白,搭建了一个让你自己去拼凑情感图谱的空间。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于“边缘感”的探讨,那种身处群体却又格格不入的微妙状态,被描绘得入木三分。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或安慰,而是将这种困惑赤裸裸地展示出来,迫使读者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不适与疏离。每次合上书本,我的脑海里都会留存着挥之不去的画面和难以言喻的情绪张力,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不像读完一部完整故事后的满足,更像是一种持续的发酵,需要时间沉淀才能真正消化。
评分看着书名觉得不错,物流快。
评分看推荐买的,多读书,自我提升。
评分看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又特意买了这一本,应该不会错,值得推荐,等看过后再做细评!
评分真心不好看!!!!
评分好书,好故事,好活动,好快递
评分好!好!好!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评分对商品非常满意,物流也很给力。好评!
评分速度还是比较快,快递员态度还是依旧好,货也还行
评分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