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人:变形者札记

另一个人:变形者札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匈牙利] 凯尔泰斯·伊姆莱 著,余泽民 译
图书标签:
  • 科幻
  • 变形
  • 身份认同
  • 心理
  • 奇幻
  • 冒险
  • 自我发现
  • 超自然
  • 小说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656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993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
字数:9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船夫日记》续篇,收入1991—1995年日记。  永远的流亡者,世界的异乡人。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莱对奥斯维辛后世界的反思和预言,从灾难记忆中剖析自由的真相。  译者余泽民全新修订、注释。

内容简介

  就在这一刻,我仿佛站在生与死的门槛上,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理解,身体向前冲着死亡,而头却回望,朝着生活的方向,我就要迈开的腿迟疑地抬起。
  将要去哪儿?去哪儿都无所谓。因为,这个将要迈步前行的人已经不再是我,而是另一个人。”
  《另一个人:变形者札记》是《船夫日记》的续篇,写于1991到1995年,是凯尔泰斯日记体哲思文集的第二部。凯尔泰斯延续了《船夫日记》中对尼采、卡夫卡、维特根斯坦、加缪、贝克特、伯恩哈德等人广阔的阅读和对话。然而,相比《船夫日记》,本书与作者当时的生活经验联系更为紧密,在五年的记录中,可以看到作者游历欧陆各国。在这些游历的记录中,将日常生活中的吉光片羽,与对生命、人性、民族、自由、伤痛等不间断的思考,与自己的文学创作观念结合起来。看似散落的碎片,而加以艺术的表达。虽然其中有鲜明的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痕迹,但作者对人在大的历史命运中艰难选择的反思,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凯尔泰斯·伊姆莱(Kertész Imre),匈牙利犹太作家,1929年11月9日生于布达佩斯。1944年被纳粹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来又转到布痕瓦尔德集中营,1945年获得解救。1951年后,凯尔泰斯先后当过工人、编外记者、自由撰稿人和文学翻译,翻译了尼采、维特根斯坦、弗洛依德、霍夫曼斯塔尔等哲学家的大量德语作品,并在翻译中深受影响。1975年,他的处女作《命运无常》经过十年周折才得以出版。后来相继出版小说《寻踪者》《侦探故事》《惨败》《为了未诞生孩子的祈祷》《英国旗》,日记体文集《船夫日记》《另一个人》,思想文集《被放逐的语言》与电影剧本《命运无常》等。曾获得莱比锡书展大奖、匈牙利科舒特奖、德国国家最高文艺奖。2002年因 “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凯尔泰斯·伊姆莱作品年表
  1975年 《命运无常》(长篇小说)
  1977年 《寻踪者》(中篇小说)《惨败》(长篇小说)
  1990年 《为了未诞生孩子的祈祷》(长篇小说)
  1991年 《英国旗》 (中篇小说)
  1992年 《船夫日记》(1961-1991日记)
  1993年 《大屠杀是一种文化》(文集)《笔录》(中篇小说)
  1997年 《另一个人》(1991-1995日记)
  1998年 《行刑队子弹上镗一刻的死寂》(文集)
  2001年 《被放逐的语言》(文集)《命运无常》(电影文学剧本)
  2002年 《清算》(长篇小说)
  2006年 《K档案》(自我对话录)
  2007年 《世界公民与朝圣者》(短篇小说)
  2008年 《欧洲的沉郁遗产》(文集)
  2009年 《表述的历险》(文集)
  2010年 《哈尔迪曼书信》(书信集)
  2011年 《另存》(2001-2003日记)
  2014年 《最后的酒馆》(2001-2009日记)

  余泽民,作家、文学翻译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1964年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同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攻读艺术心理学硕士研究生。1991年移民匈牙利,现定居布达佩斯。
  主要译著:凯尔泰斯·伊姆莱《英国旗》《命运无常》《另一个人》《船夫日记》,马洛伊·山多尔《一个市民的自白》《烛烬》等。长期主持《小说界》“外国新小说家”栏目。
  主要著作:中篇小说集《匈牙利舞曲》,长篇小说《狭窄的天光》,文化散文《咖啡馆里看欧洲》《欧洲醉行》《欧洲的另一种色彩》《碎欧洲》《北医暖记忆》等。

精彩书评

  ★凯尔泰斯是一位神奇的作家。他的作品风格与内涵,只能用最高的文学奖来评价。
  ——《夜》作者, 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 威塞尔

  ★他发出真挚、正直的声音,用非戏剧的声音叙述集中营的恐怖,语言的音乐性很强,读他的著作会联想到卡夫卡和贝克特。
  ——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

  ★我很久没有读到这样令人激动的文字了。这部书的新意和精神上的刺激,蕴涵在艺术家的勇敢之中。凯尔泰斯正是凭借着这一种勇敢环视今日的世界,并且列出 什么存在,什么不存在。他不恪守任何东西,既非在家的痛苦,也非所得的知识,他什么也没有,假如他真有什么的话,那就是:一无所有。
  ——《赫拉巴尔之书》作者,匈牙利著名作家艾斯特哈兹 彼特

目录

修订版序 一个正在诞生者的自白/ 余泽民
另一个人
译后记 约会柏林/ 余泽民

精彩书摘

  1994 年秋天,寒冷的多瑙河畔,接近黄昏的天光,将青苹果一样酸涩的颜色泼洒在佩斯一侧的、在神气十足的谎言中变得破旧斑驳了的宫殿上。
  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地、静谧地沉睡在我体内。我的情感与思绪如此纷乱错杂,就像是满载的一车温热的沥青。
  为什么我会如此深切地感到自己的失落?显然,因为我是一个失落者。
  一切都是伪造的(通过我,在我的身上:我的存在伪造了一切)。
  假如这种空虚(内心的空虚)变成了犯罪感的话,也许可以追溯到事发的起源。焦虑超过了上帝的造化;恐怖空虚的道德性实证。(p.5)
  现在,究竟通过“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难道不再受人摆布?难道我自己救赎了自己?所发生的变化只不过是他们归还了我最低限度的生存条件,我的个体自由—牢房门“吱呀”作响,但还是打开了,我在这里已被囚禁了整整四十年,可以想象,这一声“吱呀”就足以使我惶惑不安。我们不能在自己当过奴隶的地方体验自由。必须离开这里,去很远的地方。但我做不到。
  因此,我必须为自己重新诞生,变形—究竟要变成谁?要变成什么?(p.7)
  细雨霏霏。曾经的党的领导人们正在电视里发表讲话。他们“相信”党,“相信”发生了“失误”和“错误”,但是他们也“相信”,比如说,对于这里发生的一切,“斯大林并不知情”,等等。但是,用不着相信,他们不能把这些陈词滥调与全部的真实内容相混淆,不能将所谓的“信仰”与真实的思想或情感混为一谈。可以汲取的教训是:这些人使我们的生活建立在一片毒言恶语之上。而且更有甚者,他们还为这些毒言恶语做洗礼,将之变成了一种有效的共识。他们的下台,将一群惯用毒言恶语的残疾者遗弃在身后,这些人需要紧急的道德抢救,他们的言语就如同一团被撕得粉碎的纸屑,似乎突然丧失了毒言恶语的价值,突然暴露出自己的道德性伤疤。道德的假肢“吱咯”刺耳,道德的拐杖“嗵嗵”作响,道德的残疾车正在转动……这一切,我只是冷眼旁观。这并不是说他们需要像忘掉一场梦魇似的忘掉一段历史的岁月:想来,这场梦魇曾是他们自己,假如他们想要活下去的话,他们要忘掉的是他们自己。事实上,谁也未曾调查过,对一个经历了长久死亡的人来说,“重生”到底还有没有可能?到底还有没有吸引力?在什么时候有谁重生,这不是在宣布奇迹,只不过是要继续活下去,继续苟活下去;从本质上说是为了至今为止同样的目的(毫无目的),根本就感受不到这种复活的体验?是否可能,让拉撒路扮演卓别林的角色呢?(p. 8-9)
  我在1951 年4 月9 日做了些什么?在四十四年半前的今天?我想,当时我正作为一名被开除了的知识分子在一家名为“匈牙利国家钢铁厂”的金属机械制造厂里工作。那时候,我是知道,还是只是相信自己叫做“凯尔泰斯· 伊姆莱”呢?
  我既不知道,也不相信。如果有人叫我的名字,我只是简单地顺从。
  我始终痛恨我自己的名字。早在童年时代,这个名字就浸染了太多的屈辱。
  准确地说:我想,我惧怕自己的名字。即使现在,我对它都心怀余悸。
  当我听到有人叫我“凯尔泰斯· 伊姆莱”的时候,当我看到有人写下“凯尔泰斯· 伊姆莱”这个名字的时候,简直是要我将自己从一个宁静的、隐姓埋名的藏身所里拽出来。然而,我永远不能将自己与这个名字相对应。(据说,托尔斯泰早在少年时代,就已经像一只小狗似的真实地陶醉于自己的姓名了。)(p. 12-13)
  不用去理解世界,只因为它不可理解:浅显而言,我们之所以不理解世界,是因为这不是我们活在地球上该做的事情。
  过度的思考,要么变得不幸,要么变得神秘。维特根斯坦最终也变得神秘,就像卡夫卡一样。只不过他是用另一种材料思考:用逻辑。应该摧毁这个世界,直到信仰突然像晶莹的宝石一样从废墟的下面闪烁发光。此刻,我想象中的他正手里捧着宝石:端详,端详,但想不起它的名字。不过他知道:奇迹发生了,已经得救了。(p.23)
  也许,我们之所以能够承受生活,是因为这个生活竟如此的不真实;另一方面,因为意识总在不断地窥视所谓的真实,它渴望真实。(p.39)
  这个痛苦于急性综合征中的、沉溺于受虐性变态心理的东欧小民族心灵不能够离开沉重的压迫而存在,也不能没有少数民族的替罪羊而存在,它将历史的不幸归罪于某人,并且心安理得地让他承受那些在日常挫败中逐渐积聚的憎恨及其所残留的痛苦。假如没有了对犹太人的憎恨,那些总是热衷于验证自己拥有显著特性的匈牙利身份的人又能验证出什么呢?匈牙利人的特性究竟是什么呢?坦率地说,大多数回答都是些反向推断,其中最简单明了的定义(如果不拐弯抹角地话)听起来是这样的:匈牙利人,是非犹太人。是啊,可是犹太人又是什么呢?你看,这个答案很明确:犹太人,就是非匈牙利人。谈论犹太人可以用复数人称,“犹太人”就像通常所说的“犹太人们”,他们的本质特征可以被概括归纳起来,就像一种不很复杂的动物(这里我所指的自然是一种有害的动物,只是它们的皮毛光滑,使人误认为人类)等等;而且,“犹太人”一词在匈牙利语中(zsidó)变成了一句骂人的话, 尽管那些在说谎、中伤、狼狈为奸的荣耀中鬓发斑白了的、投机嬗变的匈牙利政治演说家对这个词表示“陌生”—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他们只要一有机会,就该夺取谁的法律权利,就该歧视谁、抢劫谁、打死谁。(p.74-75)
  我们不要忘记,奥斯维辛根本不是由于奥斯维辛的过去而被废除的,而是因为军事格局的转变;奥斯维辛之后,什么都没有发生,我们并未因谴责了奥斯维辛而得以生存。然而,我们却经历了那些以意识形态为治国之本的帝国;从实用角度讲,这些意识形态不仅被证明为语言游戏,甚至还使这种语言游戏得以实际应用,这种意识形态本身变成了一种具有恐怖效应的统治工具。(p.81-82)
  西欧这种自闭的恐慌重又娩出了阿道夫· 希特勒,重又造就了程度不同的偏执狂。金钱与权利的拥有,将与社会的彻底堕落相呼应,只要能够救出可以救出的东西,最终又将以新的极权主义和新的社会灾难作为代价从而寻求避难所,但是,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避难”?这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极权主义呢?以后谁能说出,这种充满威胁的意识形态将会拥有何种思想性,将会拥有何种至今尚未尝试过、至今尚未失败过的手段呢?想起索洛图恩(干燥而温和)的夜空,我与瑞士作家B · 彼得偶然相遇,他将我带到一个坐落在一个童话式街区的童话式小酒馆里,我仿佛置身于七个小矮人的童话世界里,出于醉意,他斜歪着嘴角、瞪着惊恐的眼睛解释说,法西斯主义很快将要获胜,很快将要统治整个世界,不过,这个法西斯主义不是从德国开始……他就这样极度悲伤地谈了至少有半个小时之久,我完全赞同他的观点。
  ……

前言/序言


另一个人:变形者札记 一个灵魂,无数张面孔,一个关于身份、记忆与生存的永恒追寻。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一个古老而隐秘的家族世代流传着一项不可思议的技艺——变形。他们能够改变自己的容貌、身形,甚至声音,化身为任何人,融入任何群体。这并非简单的易容术,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蜕变,是生命本身的延展。然而,这项能力也带来了无尽的挑战。每一次变形,都意味着一部分真实的自我被暂时搁置,一部分他人的经历被注入灵魂。当变形成为生存的必需,当真实的身份在无数面具下逐渐模糊,他们如何寻回那个最初的“自己”? 《另一个人:变形者札记》并非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变形者,而是通过一位智者、一位长者的视角,记录下这个家族漫长岁月中的点点滴滴。这本札记,更像是一部编年史,一部哲学沉思录,一部关于人性在极致环境下挣扎与升华的史诗。它剥离了跌宕起伏的惊险情节,深入到变形者灵魂最深处,探讨那些被时间、身份和记忆所塑造的复杂情感。 第一章:镜子的启示 初学变形的孩子,最先接触到的,便是镜子。镜子映照出的是他们熟悉的面孔,但很快,他们就会被要求去“看见”另一个人。这个过程,是一次痛苦的剥离,是对既定自我的怀疑。札记中,智者细致地描绘了初学者们面对镜中陌生人的迷茫、恐惧,以及最终一丝丝的接纳。他写道,变形的第一课,不是如何改变外表,而是如何放弃对“不变”的执念。他们必须明白,生命本身就是流动和变化的,而变形,只是将这种自然规律推向了极致。 智者通过对过往案例的回溯,讲述了那些因为无法承受“另一个人”的存在而迷失自我的变形者。他们沉溺于他人的身份,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根。他们可能成为受人尊敬的学者,体验知识的深度;也可能沦为罪恶的帮凶,感受权力的腐蚀。但无论何种经历,都如同一块块拼图,被吸收到他们的灵魂深处。这是一种何等沉重的负担?札记中,没有直接的答案,只有对这些灵魂沉浮的冷静观察,以及对“我是谁”这个最古老问题的不断叩问。 第二章:伪装的代价 “每一个被模仿的灵魂,都在你身上留下了印记。”这是智者对年轻变形者最常说的一句话。变形并非一次性完成的物理转变,而是一个更深层的精神契合过程。为了完美地扮演另一个人,变形者需要深入了解对方的生活、情感、思维模式,甚至呼吸的节奏。这种极致的代入,让他们体验到从未有过的生活,也让他们不得不承受他人的喜怒哀乐。 札记中,智者记录了一个故事:一位变形者,为了营救一位被囚禁的公主,化身为她身边最亲近的侍女。数月的时间里,她经历了公主的恐惧、绝望,也感受到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当任务完成,她回到自己的生活时,却发现自己无法摆脱公主的情绪,时常在深夜里流泪,为不属于自己的命运感到悲伤。智者分析说,这便是伪装的代价。每一次深刻的代入,都会在变形者的灵魂上留下烙印,这些烙印,如同细微的裂痕,累积起来,足以动摇他们的根本。 札记没有提供解决这种困境的捷径,而是强调了“觉察”的重要性。变形者需要学会区分“扮演”与“真实”,学会辨认哪些是自己的感受,哪些是他人留下的回响。这是一种何其艰难的修行,需要在无尽的幻象中,寻觅一丝清醒。 第三章:记忆的迷宫 最让变形者感到困扰的,莫过于记忆。当他们拥有了无数他人的生活经历,这些记忆会如潮水般涌来,与他们自己的记忆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片迷宫。有时,他们会突然想起一个陌生人的童年,一个从未发生过的对话,甚至一个从未属于自己的爱人。这种记忆的混乱,是变形者最大的敌人。 札记中,智者记录了这样一位变形者:他一生中扮演过数百种角色,从乞丐到国王,从学者到战士。当他年老时,他已经记不清哪些记忆属于自己,哪些属于他人。他甚至会对着镜子里的自己,问出“你是谁?”。智者并没有给出“恢复记忆”的方法,因为对于变形者而言,“恢复”可能意味着丢失更多。相反,他提出了“整合”的概念。他认为,变形者需要的不是抹去他人的记忆,而是学会如何与这些记忆共存,将它们视为自己生命旅程的一部分,而非入侵者。 札记中的描述,充满了对这种记忆困境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引导读者思考“自我”的构成。我们的记忆,我们的经历,真的完全属于我们自己吗?当我们经历过他人的痛苦,分享过他人的快乐,我们的“自我”,是否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第四章:存在的边界 变形者的能力,让他们拥有了超越常人的自由,但也让他们时常面临存在的边界问题。当一个人可以变成任何人,那么“个体”的意义何在?“独特性”又从何谈起?札记中,智者通过对家族史的梳理,展现了变形者们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对自身价值的思考。 有的人将变形视为一种解脱,逃避现实的苦难,沉溺于虚幻的身份。他们渴望体验无数种人生,却失去了安于一种人生的能力。有的人则将变形视为一种责任,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去弥合世界的裂痕。他们用“另一个人”的身份,去实现自己无法独自完成的使命。 智者在札记中,反复强调“责任”的重要性。他认为,变形者最珍贵的,并非改变外表的能力,而是选择成为“谁”的自由。这种选择,伴随着巨大的责任。每一次变形,都应该是一种有意识的、负责任的行为,而不是随波逐流的逃避。札记中,没有道德的审判,只有对这种复杂选择背后动机的深层剖析,以及对变形者内心挣扎的细腻描绘。 第五章:归宿的探寻 “我们寻找的,不仅仅是身份,更是归宿。”这是札记中,智者流露出的最深沉的感慨。对于变形者而言,他们的“家”,可能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点,而是一种内心的安宁。当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变化,体验了太多的身份,他们最渴望的,或许就是找到那个可以让他们停歇的港湾。 札记中的故事,并非都是以悲剧收尾。也有一些变形者,在漫长的旅途中,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方式。他们学会了在变化中保持内心的稳定,在喧嚣的世界中寻觅静谧。他们可能选择回归平凡,成为某个角落里不起眼的平凡人,用自己所学所感,去影响身边的人。也可能选择继续探索,将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为后来的变形者留下宝贵的启示。 《另一个人:变形者札记》最终指向的,是对“自我”的深刻理解。它告诉我们,无论是变形者,还是普通人,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被经历所塑造。真正的“自我”,或许并非一个固定的存在,而是一个不断流动、不断整合的过程。这本札记,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变形者灵魂的幽深,也映射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困惑与追寻。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却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感受,去在每一次“另一个人”的经历中,更深刻地认识那个真实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是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仿佛潜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我喜欢这种留白和暗示的手法,它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让我在拿到书之前就已经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故事。封面上的字体设计也别具一格,带着一种复古的质感,似乎预示着一段跨越时空的叙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样引人入胜的包装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扣人心弦的故事。想象一下,在某个昏暗的灯光下,我捧着这本书,随着文字的流淌,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他们的悲欢离合。这种期待感,往往比阅读本身更令人心潮澎湃。我尤其喜欢那些能够触及内心深处,引发共鸣的作品,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这样的体验。它是否会是一场关于身份认同的深刻探讨?或者是一次关于勇气的史诗?又或者是一场潜藏在日常之下的惊心动魄的冒险?封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我的脑海中编织出无数种可能性,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评分

我对于某些作家处理叙事节奏的方式总是格外关注。一本好的书,不仅仅在于故事有多么跌宕起伏,更在于它如何巧妙地张弛有度,让读者在紧张与舒缓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我希望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不是那种一味地追求高潮迭起的“爽文”,也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流水账。我期待它能有细腻的情感铺垫,有引人深思的慢节奏段落,同时也能够有在关键时刻爆发出的力量。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会,有低沉的序曲,有激昂的乐章,最终汇聚成一首动人心弦的交响曲。我特别看重那些能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而沉浸在细腻的情感漩涡中,时而又因为某个意想不到的转折而心跳加速的体验。一本优秀的读物,应当能够调动读者的各种情绪,让每一次翻页都充满期待,每一次阅读都像一次新鲜的旅程。它是否会让我感受到一种缓慢而深沉的忧伤?或者是一种明快而充满希望的节奏?这种对叙事节奏的期待,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

评分

我对那些能够探讨人性复杂性的作品情有独钟。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是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坏,大多数人都在善与恶的边缘摇摆,都在光明与阴影中挣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多面性的特质,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塑造成脸谱化的形象。我想看到角色的成长与蜕变,看到他们在困境中的选择与挣扎,看到他们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即使是反派角色,如果能够有其存在的逻辑和动机,也同样会令人着迷。我喜欢那种读完之后,仍然会萦绕在脑海中,让我反复思考书中人物命运的作品。它是否会让我对人性产生新的认知?是否会让我反思自己在某些情况下的选择?这种对深度和复杂性的追求,是我选择阅读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满足我的这种期待。

评分

我始终相信,好的故事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一个我们从未想象过的世界。这本书是否会带我走进一个全新的领域?它是否会让我接触到我从未了解过的文化、职业,甚至是某种特殊的群体?我渴望通过阅读,去体验那些不属于我生活经历的事物,去理解那些我原本无法触及的视角。那些能够让我在合上书本之后,依旧对某个特定的话题充满好奇,甚至想要去进一步了解和探索的作品,往往是最有价值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这种“知识的启迪”和“视野的拓展”,让我不仅仅是在消费时间,更是在进行一次有意义的“精神旅行”。它是否会描绘出一个我从未见过的城市风貌?或者揭示一种我从未听说过的生活方式?这种对未知的好奇心,驱使着我去探索更多可能性。

评分

从我个人的阅读偏好来说,我特别欣赏那些能够巧妙地在故事中融入哲思的作品。它不必是枯燥的说教,而更像是一种自然的流露,一种在情节发展中潜移默化的引导。我喜欢那些能够让我一边享受故事的乐趣,一边又忍不住停下来思考一些关于生命、关于存在、关于价值的问题。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哲学探讨,往往比直接的议论更能触动人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读完之后,不仅仅是记住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更能带给我一些关于人生意义的启示,或者让我对世界的运行方式有更深刻的理解。它是否会让我思考“何以为人”的根本问题?或者探讨“真实与虚幻”的界限?这种对思想深度和价值的追寻,是我阅读的最大动力之一。

评分

理想国。。。。。。。。。、

评分

诺贝尔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雷的新作

评分

对奥斯维辛后世界的反思和预言,作者作为一个犹太人,他的精神世界是怎么看待那场浩劫的?实在是很感兴趣!我不知道当国内的某些影视剧拿着纳粹军礼开涮卖萌的时候,是不是真的感受过他人的苦难?是不是真的在反思人类过去犯下的恶?好吧,既然如此,还是直接看犹太人的变形者札记吧

评分

真不错啊

评分

此书不错啊.有一定的哲理 深度.但绝不象哲学 书籍 那样难啃...

评分

包装完整装帧精致,看到介绍作者的文章后买的书,粗略翻看了一下,是本好书

评分

很好很好!搞活动买的!非常划算!收了!

评分

非常好,送货很快,值得收藏!

评分

得诺奖的作品,值得花时间细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