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行为(十周年纪念珍藏版)

中国式管理行为(十周年纪念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仕强 著
图书标签:
  • 管理学
  • 中国式管理
  • 组织行为
  • 企业管理
  • 文化差异
  • 商业
  • 经济
  • 十年纪念版
  • 经典
  • 实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社
ISBN:97875502553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16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60
字数:27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曾教授以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和中西贯通的渊博学识在中国管理界独领风骚,被著名国学专家钱文忠教授尊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天人之师”。

内容简介

  曾教授将中国人的管理行为特性分成10章,以个案分析的方法,分析与说明了40个经实践证明有效的中国式管理行为要点。要点均设有情境案例描述、分析、说明,并配有“问题”“要则”“心得”等,十分便于管理者感悟、借鉴。

作者简介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之父,管理大师与国学大师。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研究中国管理哲学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
  曾仕强教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理论,学问渊深,世情洞达。他是央视《百家讲坛》受欢迎的主讲专家之一,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和中西贯通的渊博学识在中国管理界独领风骚,被著名国学专家钱文忠教授尊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天人之师”。

目录

自序 /01
前言 中国人的管理行为特性 /05
第一章 基本的理念
导 言 /003
和谐绝非讨好 /005
看开而非看破 /012
圆通绝非圆滑 /019
尊重而不盲从 /025
第二章 工作的原则
导 言 /035
流汗不流血 /037
做事不坐牢 /044
卖力不卖命 /052
争气不争功 /059
第三章 沟通的现象
导 言 /069
先说往往先死 /071
不说也是会死 /078
最好说到不死 /085
行动胜过语言 /092
第四章 沟通的真谛
导 言 /103
三大特色 /105
上下界限 /113
要用看的 /121
不说好话 /128
第五章 人我的分寸
导 言 /137
弄清楚对方是谁 /139
小心才不会上当 /147
凡事求自己合理 /154
当心“程咬金”系统 /162
第六章 两可的拿捏
导 言 /171
错的骂,对的也要骂 /173
听的骂,不听的也骂 /180
不让不好,让也不好 /187
自己应该合理坚持 /194
第七章 是非的判断
导 言 /203
是非很难分辨 /205
怎么说都有理 /212
让制度背黑锅 /219
圆满中分是非 /226
第八章 凌乱的秩序
导 言 /235
乱中才能看出理来 /237
凌乱正是情的交流 /244
不明言启发有心人 /251
部属应该适时请示 /258
第九章 会商的技巧
导 言 /267
会而不议 /269
议而不决 /276
决而不行 /283
由情入理 /290
第十章 合理的兼顾
导 言 /299
好不好都犯忌 /301
听不听都可以 /309
招不招都不行 /316
罚不罚都有理 /323
结语 中国人的包装哲学 /331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基本的理念
  导 言
  中国人的基本理念,说起来相当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正反之间的差距十分细微,稍微不留意,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走上偏差的途径。
  和谐绝非讨好—一般人的错觉,总以为“中国人喜欢被讨好”, 只要肯用心去讨好中国人,自然左右逢源,什么事都办得通。其实,中国人很不容易讨好,因为我们的警觉性很高,遇到有人讨好,立即提高警觉:“他为什么对我这么好?”因而怀疑“他究竟安的是什么心”,以至于“心里好笑”,处处加以防备。
  历史上有很多事实证明,喜欢被讨好的人,最后容易被小人所包围, 因而拖累了自己。这更加让后代的中国人,对存心讨好的人,敬而远之。
  看开而非看破—看开不是看破,一切都看破,就会消极而退缩。一切都是空的、假的,我们心里明白,但在未破之前,仍旧把它当作真的。等不等得到、获不获得成,根本无所谓,却能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兢兢业业地撞下去,叫作“看开”。中国人主张“尽人事以听天命”,便是看开的表现。我只管尽自己的力,至于成功不成功,并不计较。这不是一般人所批评的“尽力主义”,好像对成功不抱太大希望, 而是进一步了解“成功”本身也是假的。此时的成功,也不过是以后的失败。历史上每一朝代的开创,终究免不了末代的危亡。
  任何人看不开,就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苦恼多于欢欣。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哪里受得了?
  圆通绝非圆滑—一般人分不清“圆通”和“圆滑”的异同,以致把“圆通”当作“圆滑”,滋生众多的不满和厌恨,殊为遗憾!“圆通” 和“圆滑”在过程中看起来,完全一模一样,都是不断地“推、拖、拉”。但从结果来看,却完全不一样。推、拖、拉到最后没有解决问题, 叫“圆滑”。推、拖、拉的结果,把事情圆满解决,便是“圆通”。过程相同,结果完全不同。
  中国人非推、拖、拉不可,如果一味认为推、拖、拉是坏事,那就会到处看不惯,甚至整天不愉快。
  合理地推、拖、拉,把推、拖、拉的功夫发挥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才是真正的圆通。
  尊重而不盲从—有些人一直以为中国人喜欢玩乖乖牌,似乎只要顺从,就有前途。实际上中国人并不欣赏完全听话的人,甚至把他们称为“奴才”。
  中国人重视的,是“有所听有所不听”的人,亦即“尊重他人的意见”却“不会盲目顺从”。
  尊重不一定是“口服心服”,它代表“你对我好,我没有理由不对你好”,以及“你尊重我,我当然也尊重你”的“交互”心态。中国人相信“敬人者人恒敬之”,便是此理。
  作为一位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和谐绝非讨好、看开而非看破、圆通绝非圆滑、尊重而不盲从,才是光明正大的合理心态。
  ……

前言/序言

  自序
  个案研究是学习管理的有效方法,但是在中国社会推行起来相当困难,因为我们自己的个案很难建立。由于我们的习惯,通常“报喜不报忧”,个案已经失真,研讨的结果势必大受影响。如果据实编写,则难免有好有坏,于是有些人不高兴,有些人会受害,甚至有些人会因而提出抗议,当然后患无穷。不得已退而求其次,拿外国的个案来研讨,就算殚精竭虑,费尽心思,结果大都不能切合国情,顶多收到脑力激荡的效果,对实际管理的用处并不大。
  行为科学以科学方法对人类行为做有系统的研究,自1950 年以来, 对管理的助益,十分显著。不过,专门拿西方人的行为来研究,只能够明白西方人的行为,却很难了解中国人的所言所行,毕竟没有太大的用处。
  本书尝试以中国人的行为,用个案分析的方法,以期从中国人的行为来看我们自己的管理。我们不采取完整的个案,以免涉入太深,引发很多后遗症。我们采取片段的事实来加以分析和说明,应该比较贴切。由于范围不够广泛,内容不够深入,仅能勉强分成基本的理念、工作的原则、沟通的现象、沟通的真谛、人我的分寸、两可的拿捏、是非的判断、凌乱的秩序、会商的技巧以及合理的兼顾等10 个项目,分别予以探讨。
  许多朋友都承认,我们不需要刻意强调中国式管理,但是中国的风土人情,却实实在在影响到中国人的管理,丝毫不容忽视。大家异口同声:“运用中国人自己的方法来解决中国人的问题,的确事半功倍。”
  有些人则认为:人的行为大同小异,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行为说起来也差不多。这种看法很对,只是站在管理实务的立场,它刚好和理论界重视“大同”部分相反,强调的是必须注重“小异”的部分。所以我们常常指称中国人如何如何,实际上并不是“中国人如此,西洋人相反”, 而是“中国人和西洋人在这些方面有程度上的差异”。不是“有”或“无”,而是“多”或“少”,才不至陷入“二分法”的不利困境。
  还有一种常见的问题:“究竟‘中国人’的定义是什么?”我们的态度,秉持文化的立场:“凡是接受中华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依据而言行的人,不论其血统、出生地、国籍为何,都是中国人。”如果根本不重视中华文化,甚或鄙视中华文化,不依中华文化而行的人,在我们眼中,都已经不算是中国人。
  中国人当然可能产生若干偏差行为,违背中华文化。但是,这些人明白正道以后,若能回归原点,产生正当的行为,便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有些人对中国人怀有成见,以致一辈子不了解中国人的行为,因而也不明白中国式管理的真谛。有些人则自以为既然生为中国人,当然知道中国人的所言所行,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来研讨中国人的行为。这两种“过”与“不及”的心态,正是今日众多中国人不了解中国人行为的基本原因。
  由于我们的包装哲学和西方人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的行为,很不容易依照西方的标准来省察和评估。当代中国人的毛病,事实上就是喜欢用西方的观点来观察中国人的行为,以致样样看不惯。但是内心深处,却又存在着某些中国人的牢不可破的观念。看的、想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逐渐增强今日中国人“嘴巴上说得好听,实际上办不到” 的恶习。久而久之,口是而心非,形成言行不一致的习惯,更为不幸。
  出版本书,是希望大家能够把管理的道理,依据中国人的行为,切实付诸实施,并求其圆满而有效。
  许多朋友表示,书中的案例经常能遇到,而所提解决方法,的确也给予相当的帮助。这些鼓励,使我们在明知不够齐全的情况下,仍然提前付梓,以期抛砖引玉,有更多高明之士,来做这一方面的研究。
  世界上的事情,看起来十分复杂。然而归纳起来,不外乎若干类型。平日把这些常见的个案放在脑海里,什么时候遇到类似的情况,便可以将相关的问题和可行的方案,一并纳入考虑。对于解决当前的困难,研判未来的发展,应该有相当的助益。尚恳各界贤明,不吝指教为幸。
  前 言 中国人的管理行为特性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西方人从西方看地球,东方人从东方看地球, 竟然产生两种不同的看法。影响所及,形成东西方管理行为的差异。
  西方人观察宇宙万物,发现所有生物,都发端于一个基本细胞。基本细胞分裂为二,二分裂为四,四分裂为八,这样发展下去,终于形成植物、动物与人类。
  中国人考察宇宙万物,发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如此生生不息,和西方科学所发现的事实,可以说完全一样。
  中西双方都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一生二所衍生的结果。
  但是,进一步推究“一怎么能生二”时,彼此就有了不同的看法。
  西方人认为“一个基本细胞分裂为二”的原因,是由于“二构成一”(马绍伯先生指出 :二构成一,就二看,是两种现象)。“ 二构成一”, 当然很容易分裂为二。
  我国先哲也肯定“太极是阴、阳所构成的单元”,不过“二构成一” 之外,尚有“一内涵二”的用意。(马先生说:“一内涵二,就一看,则两种现象皆发于同一本体,老子所谓‘同出而异名’,正是如此。”)
  西方重视“二构成一”,总是以个体的对立看事物:公司有劳资方的对立;同人有优劣的对立;企业生存竞争,亦有其冲突的对立。
  中国古人认为对立固然存在,却也相辅相成。由“一内涵二”的取向不难发现“对立存在于统一”,所以《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同时生长而彼此不相妨害,道理一齐实行而彼此不相违背。)有公司才有劳资方的存在,彼此应该互信互谅;同人间有优才显得有劣,有劣也才显得有优,大家应该互助;有同业的竞争,才能力求精进,必须合理合法以谋公平合作。
  “二构成一”在管理上产生西方人“一切依据是非来判断”的科学化行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相当简单明了。
  西方管理,喜欢问:“Which is right ? A or B ?”而他们的答案, 往往都很肯定,不是“A is right”,便是“B is right”。若是“A is right”, 那么A 就成为共同遵守的标准;如果“B is right”,那么B 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标准。他们把判断是非的结果,明定为公是公非,称为“标准化”(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制定事物的标准,并力求切实施行)。
  为求组织成员共同遵行既定的标准,必须一切说清楚,同时要求符合同一标准,于是明定为制度。大家一体遵行制度,叫作“制度化”。
  制度是组织所有成员一切分工合作的基本规范,是管理的出发点。任何成员,其行为合乎制度的即为“对”的行为,否则便是“错”的行为。前者为组织所欢迎,后者则为组织所不许。
  A 和B 之间,有一条直线。A 大于B 则A 对,B 大于A 则B 对。是非有所争执的时候,采取“多数决”的民主方式,居于A 和B 的彼此“制衡”,来决定孰是孰非。争执获得协议之后,立即修订原有的制度,成为今后未再度发生冲突之前的标准。
  西方的“二构成一”观点,形成他们的“制衡思想”,并发展为经由谈判,分出大小或是非,以便共同遵行的“制衡行为”。
  这种行为,其理论基础乃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谈判” 指“满足各自的需要而进行的交易”,“是非”在确立个人的权利与义务, 而“制衡”则在维护并增强个人的权益。
  “一内涵二”在管理上产生中国人“圆满重于是非”的人性化行为。我们常说:“这样做是对,可惜不够圆满。”可见“把事情做对未必就是把事情做好”,中国人要求“把事情做好”而非仅止于“把事情做对”。
  中国人当然也问:“甲对或是乙对?”只是答案很少是“甲对”或“乙对”,却多半是“甲对,乙也不见得错”或“乙错,甲又能对到哪里去?”除非实在是十分明显而简单的事情,否则我们总觉得“是非难明”!
  中国人重视是非,却更了解粗理很好讲,任何人开口便可以说一大堆道理;细理不好讲,仔细推敲起来,每一个人所说的道理都存在着若干疑难;微理很难讲,再深究下去,到了十分精微的地方,似乎永远说不清楚;玄理犹可讲,没有办法时,往往会把道理说得玄而又玄;妙理不可言,真正的道理“多半妙不可言”,同时觉察“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沟通的障碍”,因而非常谨慎,不敢擅下判断。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得清楚的道理,已经失去它的普遍性,带有某些特殊性了。)
  相信资深的主管,都有这种经验:某件事情出了差错,关系者一共只有甲、乙、丙三人,甲说得理直气壮,但是乙、丙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常常指责中国人爱说理由,个个都是找借口专家,弄得主管左右为难,不知谁对谁错,实在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因为道理人人会讲,是非却很难明断!
  我国的太极图像,并非凭空玄想而来。太极代表“圆满”,根本上是一个主体。在此同一主体内,产生“是”“非”两种相异的现象。“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成为中国人的“太极思想”,发展为“听一句话,要先问清楚究竟是谁说的,以便决定是否遵行”的“太极行为”。
  这种行为,其理论基础即为“交互主义”(mutualism)。中国人既不完全奉行“个人主义”,也不完全奉行“集体主义”;中国人既有“个人主义” 思想,又有“集体主义”思想。常听到中国人说“输人不输阵”“团结起来才有力量”,但是言犹在耳,发现情势不对,率先溜之大吉。然而却有人说到做到,临阵绝不脱逃,至死不渝。中国人的原则,完全居于“看你对我如何,我就如何待你”的“交往”性,通俗地说,叫作“彼此、彼此”。
  我们放眼看去,宇宙万物无一不是圆弧形的。凡直线形的,都是“人为”的,而“人为为伪”,形式化的东西,中国人比较不喜欢,其道理在此。
  太极思想,彼此之间不是一条直线,却是阴阳对称、自然顺畅的圆弧曲线,形成管理上“不明确”的“分寸”。中国人必须善于把握自己应守的分寸,无过与不及,的确相当困难,需要历练与智慧, 因此有些人十分厌恶,甚至到了怨恨的地步。
  日本人学习中国文化,便是由于智慧的限制,无法变化自如,所以学到后来,既没有曲线,也没有直线,只剩下一个圆形的外壳。日本人自称“大和民族”。大者太也,和即是顺,说起来就是“过分求圆满”,形成“太顺的‘事大主义’”。
  “太顺”的部属,绝对服从的结果,固然有利于力量集中。但是, 万一决策有重大的错误,而此一决策者又“大而有力”,则大家盲目服从,势必害己害国。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盛行,自杀飞机愚行,大屠杀蛮行,不就是最好的证明?
  日本人为了寻求“大和”,往往弄得没有是非。他们一心一意追求利益,成为世人轻视的“经济动物”。“日本第一”中蕴含着重大的危机, 因为他们缺乏适当的制衡,活像一辆刹车不灵的汽车,走顺路时很愉快,危急时真不敢想象。
  “大和思想”发展为日本人“一不怕死、二不怕苦、一切为团体荣誉而努力”的“大和行为”。其理论基础即是“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太极行为的根源,是“人性”。凡人皆有喜怒哀乐之情,未发时谓之中,发而中节便是和。中国人所讲求的“和”,是“用”的一种境界, 而其“体”则为“中”。体不离用,用不离体,其间的不同,只在已发与未发。未发的“体”,没有不善的;已发的“用”,便有善有不善。《中庸》特别指出“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说明我们所追求的“和”, 乃是已发的善的情,而摒弃了不善的情。
  成中英先生以孔子“一以贯之”的纵贯和横贯两种关系来解释“持中致和”的道理。他说:“‘和’是横的一贯,‘中’是纵的一贯。文化本身应该有中与和的道理,这是中国哲学最基本的智慧。”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比较简单,凡事只要想到自己的权益,“不要让自己的权利睡着了”,每一个人都为自己而争,最后总能达到制衡的结果。“ 两人 独立,个人自由”所产生的个人行为,因利害关系相结合,“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成为美国人坚强的信念。
  日本人也相当单纯,凡事只需顾及对方,比比“究竟谁比较大”。你大我听你的,我大你听我的。这种“上级生”精神,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中国人就很复杂,不但想到“我”,还要顾及“你”,更不能忘掉“他”。我们上下、左右、前后都必须同时深思熟虑,面面俱到,才不会不知不觉中树敌,招来无穷的后患。在横的方面,要“和”,对任何人的感情,都应该发而皆中节,保持恰到好处的人际关系。在纵的方面,要“中”,对于人事的处置,应该有自己的原则,时时刻刻都不离这一根本。中国人不能不坚持原则,否则人家会批评他“没有定律”“缺乏制度”,甚至“胡作非为”。坚持原则又不能到处得罪人,弄得鸡飞狗跳,妨害安宁。“持中致和”即是既要坚持原则又能和谐相处,所以“和”就是广结善缘,用“广结善缘”来“坚持原则”,既会做人又能做事,叫作“致中和”,乃是真正的圆满。
  不能“致中和”,结果必然“和稀泥”。今天大家由于痛恨和稀泥而怪罪致中和,有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未免因噎废食吧!
  太极行为是人性化管理的表现,目标放在“致中和”。现代有些人不明了“太极行为本身十分正确,只是长久以来过与不及,产生不少弊病”的真相,铁口直断其为偏差行为,再加上不断采取西方或日本标准来测试,愈看愈觉得落伍而毫无价值。我们不妨改称为“中和行为”,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与无谓的争议。
  中和行为的第一特性是“不执着”,中国人满脑子“那可不一定”, 增加了管理的困难,诸如:
  1. 不容易听信别人的话。
  2. 不重视团体规约。
  3. 不完全遵照上级命令行事。
  4. 不认真接受工作规范。
  5. 不相信企划。
  6. 不能真正科学化。
  7. 不容易完全标准化。
  8. 不能够大家一致,总认为我应该特别。
  高阶层主管,对同样一件事情,可以表示“关切”,也可能十分“震怒”,完全视情况而变异,目的却只有一个:先表明和自己没有关系,再看做这一件事情的人是谁,可能引起什么样的后果,然后来调整后续的反应。
  中阶层弄不清楚高阶层究竟会“关切”还是“震怒”,当然有责任尽量往下推卸,以便“关切”时跟着“关切”,“震怒”时跟着“震怒”, 安全第一。
  基层人员经常“押宝”,有时押对有时押错,久而久之,干脆不押, 凡事能推即推,能拖即拖,否则也咬文嚼字以察言观色,多方斟酌而模棱两可,我们能责怪他吗?
  “不执着”在管理上有许多好处,例如:
  1. 头脑灵光。善于应变,对于变动快速的环境具有良好适应力。
  2. 自动调整。在工作进行中,能随时适机调整,不断随机应变,以求达成目标。
  3. 弹性应用。具有极大弹性,能承受企业内外环境变迁带来的多种压力。
  4. 把握情势。有利的情势来临时,能及时加以把握,不受原定计划的限制。
  5. 不畏艰难。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天大的困难,中国人只要有心去做,都有办法解决。
  “人”和“机器”的比较利益,仅在于人有较大的弹性。我们现在极力设法增大机器的应变力,仍然和人有一大段距离,所以机器永远无法完全代替人。
  中国人的“不执着”,正是弹性大的表现;美国人看日本人变来变去,没定准;日本人看中国人简直飞来飞去,没定处。中国人不执着的特性,堪称世界之冠,说得难听一点,中国人喜欢变鬼变怪;好听一些,中国人擅长应变创新。“变鬼变怪”其实就是“应变创新”,这是中国话的奇妙,因为中国话一如中国人那般:不确定啊!
  台湾地区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是不是和我们“不执着”的行为特性密切相关呢?请深思后再下断言。
  “致中和”的第二特性,是“不受管”。中国人经常说“谁要你管?”却很少听到“请你赶快来管我”这一类的话。
  “我做了这么多年,难道还要你管?”“你想管我?先把你自己管好再说!”
  任何主管,要管他的部属,他的部属一肚子不高兴,心里盘算着:“好,你想管我,那么我就想办法气你。不把你气死,你就老要管我!” 结果主管多半真的被气死了,因为中国人多的是气人专家。
  人不能管,谈什么管理呢?不用担心,中国人有的是办法。我们的管理态度是:先看能不能管。能管就管,不能管的人,要“理”。你理他,他才会理你。如果再理不好,那就应该“安”他,你尽力安他,他自愿卖力,这是中国人最高明的“安人”。安人比理人高明,理人比管人有效,可惜大家一心一意想要管人,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搞乱了, 也不可能好好工作,谈不上什么绩效。
  我们常问道:“人都安顿好了吗?”答案如果是“安顿好了”,则非常放心,一定没问题。西方人说“OK”,中国人一句“安啦!(放心吧!)”比它更为灵光。
  “不受管”会增加管理上的许多麻烦,诸如:
  1. 不喜欢承受压力。愈是压他,他愈是表面应付,内心不愉快。
  2. 不爱看规约。你要他签字,只要大家签他就跟着签,很少会认真去看,更谈不上记在脑子里。
  3. 不愿意上级不断盯住他。要他这样,要他那样,他表面上在听, 实际上未必以为然。
  当然,“不受管”也有许多好处,例如:
  1. 不必管他。善于领导的主管,懂得安他、看得起他,让开一步不去管他,他就会自动去做。
  2. 不必操心。操心根本没有太大的用处,因为你越急他越不急。只要安他,让他身安心乐,他就会自动去操心,变成他急你不用急。
  3. 不必制衡。中国人不喜欢被管,本来就是一种制衡,用不着再多方设法、安排制衡的力量,到头来不过流于形式。譬如我们原来并没有什么工会的组织用来和资方对抗。现在学西方的方式,也组织起工会,到头来被少数人所控制,变成交换利益的工具,结果工会不像工会,大家心里反而不服气。
  中国人的“不受管”,也是不一定的。当他做得顺手的时候,最讨厌人家管他;但是一旦遭遇困难,特别是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就会大声喊叫:“为什么你都不管?”
  需要时要你管,不需要时又不要你管,这才是中国人不受管的真相。中国人“不”之中含着“要”,“不要、不要”然后“要”,“不露、不露”然后“露”,“不会、不会”然后比任何人都“会”,实在值得我们好好体认一番。
  “不受管”含有“受管”的成分,关键在于“需要”。贤明的管理者,应该让他觉得有需要才来管他,亦即平时早有充分准备,只待时机来临,亮出锦囊妙计,而不是和部属一起在困境中愁眉苦脸。预测、前瞻不是平日说着玩的,却是紧急时要露一手的。
  “致中和”的第三特性,“爱讲理”。现在我们对“情、理、法”有着很大的误解,一直用西方“排在前面的为优先”的“排队”观念来看,认为中国人最重视的是“情”。殊不知中国人有其“居中为吉”的次序观, “情、理、法”三者,“理”居其“中”,所以最为重要。“情、理、法”在中国人心目当中,可以说同等重要。但是,真正比较起来,还是理更重要。
  中国人很重视“理”,表现在“人人爱讲理”的行为上,我们一再流传:“读书,要明理”“做人,要懂得道理”。深信“有理走遍天下, 无理寸步难行”,因而“理直自然气壮”。遇到争执,总是“请老先生评评理”。事实上,中国人最受不了的一句话乃是:“你这个人怎么不讲理!”
  “爱讲理”会增加管理上的许多困难,诸如:
  1. 理不易明,很难沟通。道理多半是相对的,究竟孰是孰非,很难判断。如果样样要讲道理,实在不容易沟通,因为中国人“全身都死掉了,嘴巴还是硬的”,几乎人人不服输。
  2. 各说各话,很难协调。任何场合,特别是公开的场合,大都各说各话,只有嘴巴没有耳朵的结果,增加了协调的困难。就算有,结论也是各有不同的认定。
  3. 固执一理,形成意气。人有成见、偏见,并不可怕,但如加上“固执”,那就万分可怕,中国人“不执着”却容易固执己见,易于形成面子的意气之争。
  4. 立场改变,理随着变。中国人重视立场,往往计划时是儒家,执行时变道家,到了考核时,一副释家菩萨心肠。而在位时是儒家,不在位时变道家,更为明显。
  5. 理说得多,实行得少。有些人误认为“沟通就是多言”,因而“尽在那里说道理,以致没有时间真正去实行”。“沟通”与“多言”完全是两回事,要沟通,却不可多言,这才是有效的沟通。
  爱讲理也有许多管理上的好处,例如:
  1. 让他自己讲。中国人爱讲理,又常常认为自己所说的才是道理,别人所讲的都不尽合理。在管理上只要有办法“让他自己讲”,他就赖不掉。
  2. 一切求合理。对中国人而言,管理即是“管得合理”。只要小心警觉理不易明,随时谦虚能容,而且力求合理,中国人自然接受。
  3. 理直气就壮。无论众人如何议论纷纷,自己如果真的有理,便不必害怕,更不必计较。气壮的意思是自己心安,并不是“壮起胆子和人家斗气”。
  4. 有理者得人心。有理终究得人心,但是得人心者更容易显得有理,所以“由情入理”,才是合情合理。只要不存心讨好,得人心是有理的有效证明。
  5. 有理约束人。有理便可以依据道理来约束他人,不过要先让对方觉得不讲理时,才施以约束,所以中国人说“法”的时候,喜欢连带着说“合理合法”。
  “合情合理”“合理合法”,“情”和“法”两者,都要把“理”拉进来,足证中国人最讲道理。一切管理行为,不执着到合“理”的程度,不受管也合“理”地接受管理,那就是真正合乎中国人的“管理合理化”!
  中国人的管理行为,一直在改变,但是这三种特性,大概都没有变。检视我们的日常管理情况,很容易印证此一事实。
  一切都在变,中国人当然也随时代而改变。不过中国人所变的,乃是有形的部分,凡是看得见的,与物质关系较为密切的,中国人爱时髦,一直在变。至于那些看不见的、精神层面的部分,中国人把握得十分牢固,很少改变,要不然,为什么说“中国人永远是中国人”呢!
  管理包括两个系统,一个是管理技术,注重计量方法、数理模型和电脑的应用;另一个是行为科学,注重组织理论与人力因素。前者全世界通用,并无国界的区分;后者因各国风土人情而异,在中国人的地区实施管理,最好能因应我们的特性做适当的调整。
  中国人的管理行为,看起来千变万化,所谓“一样米养百样人”。但是中国人一直讲求“持经达变”,因此“万变不离其宗”,变来变去, 依然不执着,不受管。我们只好把握住道理,让他变得合理,而又自己管得合理,相信已经充分顺应中国人的特性。
  综合起来,中国人的管理行为,乃在:一切求合理。
  我们普遍认为:合理就好。
  彼此都合理,当然可以实施合理化管理,最合乎人性的要求。


中国式管理行为(十周年纪念珍藏版):一部深刻洞察东方智慧的经典之作 在日新月异的商业浪潮中,如何理解并掌握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特有的管理逻辑,一直是无数探索者与实践者孜孜以求的课题。本书,《中国式管理行为》(十周年纪念珍藏版),正是一部历经十年沉淀,依旧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经典著作,它以宏大的视野、深刻的洞察和详实的案例,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式管理”的核心精髓,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十载春秋,智慧恒新。 如今,我们得以迎来《中国式管理行为》的十周年纪念珍藏版,这不仅是对一本优秀书籍的致敬,更是对中国式管理智慧不断发展与演进的肯定。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所阐述的那些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的管理思想,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愈发显露出其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它以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帮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在实践中屡试不爽的中国式管理之道,并从中汲取新的力量,以应对当下的挑战。 洞察本质,破解迷思。 长期以来,“中国式管理”常常被一些西方管理理论的框架所遮蔽,甚至被简单地误读为“人情管理”或“关系至上”。然而,《中国式管理行为》则以其独到的视角,拨开了迷雾,深入剖析了中国式管理的真正内涵。它超越了表面的现象,直抵那些深层、隐性的文化基因和思维模式。作者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从儒家、道家、兵家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挖掘出管理智慧的源泉。书中细致地阐述了“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刚柔并济”、“以人为本”等东方哲学理念,是如何在当代的企业管理实践中,转化为一套独特而有效的管理模式。 “中国式管理”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基于对中国社会土壤、文化传统以及人际互动模式深刻理解的“智慧型”管理方式。 它强调因时而变、因地而异的灵活性,注重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通过对内外部因素的精妙平衡,实现组织的长远发展。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现了这种管理智慧是如何在中国的企业实践中落地生根,并取得成功的。这些案例并非脱离实际的理论推演,而是来自企业经营的最前沿,充满了真实的情感、策略的较量和智慧的闪光。 核心价值,体系构建。 《中国式管理行为》并非孤立地探讨某个管理工具或技巧,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具有体系性的中国式管理框架。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式管理在以下几个关键维度上的独特表现: 领导力(Leadership): 在中国式管理中,领导力不仅仅是权力与地位的体现,更是一种“以身作则”、“德才兼备”、“恩威并施”的综合素养。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领导者如何平衡“面子”与“里子”,如何通过“言传身教”树立威信,以及如何运用“怀柔”与“约束”等多种手段,激发团队的潜能。它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君子”、“贤者”的理念,如何转化为现代企业中对领导者的要求,以及领导者在复杂人际网络中如何“定乾坤”。 组织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 中国式管理高度重视组织内部的和谐与凝聚力,这与西方管理中强调的个体自由和竞争有所不同。本书揭示了中国企业如何通过“家文化”、“利益共同体”等概念,构建起一种高度忠诚和认同的组织文化。它探讨了“义”在组织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将个体与组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决策机制(Decision-Making Mechanisms): 在中国式管理中,决策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流程,而是集思广益、权衡利弊、审时度势的艺术。本书详细阐述了中国企业在决策过程中,如何平衡“集体智慧”与“少数精英”的作用,如何运用“摸石头过河”的 pragmatism,以及如何通过“预判”和“应对”来规避风险。它也探讨了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决策的“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微妙平衡。 激励与约束(Incentives and Constraints): 中国式管理在激励与约束方面,同样展现出其独特性。除了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情感认同以及“奖罚分明”的原则,在中国式管理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书深入剖析了如何运用“面子”与“里子”相结合的激励方式,如何通过“恩情”与“规矩”的并用,实现员工的有效管理。它也探讨了在多元化背景下,如何设计一套既能满足个体需求,又能促进组织整体发展的激励体系。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关系”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式管理并非排斥“关系”,而是将其纳入到一套更宏大的管理框架中。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理解和运用“关系网”,如何构建健康的“圈子”,以及如何在维护人情的同时,不失原则和效率。它揭示了“情商”在中国式管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换位思考”、“换心换位”来达成管理目标。 战略执行(Strategic Execution): 战略的制定固然重要,但战略的执行在中国式管理中,往往更具挑战性。本书揭示了中国企业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如何通过“灵活应变”、“层层分解”以及“人人担责”等方式,确保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它也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来推动战略的落地。 实践导向,解决痛点。 《中国式管理行为》(十周年纪念珍藏版)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理论的阐释,更在于其强烈的实践导向。本书为广大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源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希望在中国商业环境中取得成功的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实操指导。它帮助我们: 诊断企业管理中的“中国式”症结: 通过对书中观点的对照,管理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中国式”盲点或误区。 设计符合本土实际的管理模式: 本书提供了一套理解和构建中国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为企业量身定制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参考。 提升管理者的领导力与执行力: 书中所阐述的领导艺术和执行策略,能够帮助管理者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更有效地带领团队,实现目标。 化解人际关系中的管理难题: 对于在中国式人际关系中遇到的挑战,本书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和有效的应对策略。 珍藏价值,时代印记。 《中国式管理行为》(十周年纪念珍藏版)的出版,不仅是对过去十年中国管理实践的总结与回顾,更是对未来中国式管理发展趋势的展望。在本书问世的十年里,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中国式管理的理解和运用,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本珍藏版,不仅是一本理论指导的著作,更是一份记录中国企业成长印记的文献,它承载着时代的智慧,闪耀着东方管理的独特光芒。 面向未来,智慧永恒。 无论您是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还是初露锋芒的青年创业者;无论您身处何种行业,面临何种挑战,《中国式管理行为》(十周年纪念珍藏版)都将是您案头的必备之书。它将引领您深入理解中国式管理的奥秘,掌握本土化的管理智慧,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商业画卷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中国式管理”的书,它是一场关于东方智慧与现代管理的深度对话,是一次关于理解中国、融入中国、引领中国的思想探索。 翻开它,您将开启一段充满启发与收获的管理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式管理行为(十周年纪念珍藏版)》真是一本让人惊喜的书!从封面设计到内容编排,都透着一股厚重和精致。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很感兴趣,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中国式管理行为的独特性和演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情”和“关系”这两个概念的探讨,这在很多西方管理学著作中是很难找到如此 nuanced 的解读的。作者并非将它们简单视为负面因素,而是将其置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分析了它们在组织运作中的双重作用。翻阅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真实的商业场景,感受着决策者们如何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中游刃有余,如何平衡集体利益与个人情感。这种“接地气”的分析,让我对“为什么”某些管理方式在中国会有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并非提供了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而是激发读者去思考,去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行调整和创新。十周年纪念版更是将原有的经典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更新,增添了更多时代的新视角,这一点让这本书的价值更上一层楼。

评分

读完《中国式管理行为(十周年纪念珍藏版)》,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管理思想的“洗礼”。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社会心理学以及现代企业管理实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关于东方管理的书籍,但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而这本书不同,它深入挖掘了“面子”、“关系网”、“等级森严”等在中国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和心理动因。作者的论述严谨而又充满人文关怀,他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这些现象,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其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扬长避短。书中关于“情理法”的辩证分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揭示了在中国管理中,除了冰冷的规则和制度,更重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情感连接和利益考量。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过往的工作经历,那些曾经困惑不解的瞬间,在这本书的帮助下,似乎都找到了答案。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中国企业管理模式,让我对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的管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中国式管理行为(十周年纪念珍藏版)》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名在跨国公司工作多年的管理者,我一直在努力寻找理解和适应中国本土管理文化的方法。这本书,无疑是我寻觅已久的“答案”。它并非空泛地谈论理论,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真实的案例,将抽象的管理概念具象化。从“面子文化”对团队决策的影响,到“关系网络”在资源获取中的作用,再到“家长式领导”的利弊分析,书中几乎涵盖了中国式管理的所有核心议题。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分析这些现象时,并没有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其背后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最有效的应对。十周年纪念版,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和管理实践的新变化,让这本书的内容更加具有时效性和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我更加自信地面对中国市场的挑战,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

评分

《中国式管理行为(十周年纪念珍藏版)》这本书,绝对是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企业管理精髓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一部作品。它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全面而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式管理的核心要素。从传统的“官僚体系”到现代的“扁平化管理”,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价值的实现”,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喜欢它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中庸之道”的智慧,既不偏激,也不回避现实中的复杂性。作者在论述时,总能巧妙地运用中国古代的兵法、哲学思想,以及大量的历史典故,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管理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理解中国式管理,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的管理工具和模型,而是要深入到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土壤中去。它让我认识到,管理者需要具备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潜规则的敏锐把握。十周年纪念版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案例和分析,让这本书的内容更加充实和与时俱进,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重读体验。

评分

我最近一口气读完了《中国式管理行为(十周年纪念珍藏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管理学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深度解剖”。作者以一种非常客观且富有同情心的视角,剖析了在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管理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演变的。我曾以为我对中国式管理已经有所了解,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识是多么的片面。书中对“关系”、“信任”、“忠诚”这些看似模糊的概念,进行了非常具体和实际的探讨,让我明白了这些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甚至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它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那些看起来“不合规矩”的做法,反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而这本书的“珍藏版”更是锦上添花,在保留精华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具前瞻性的思考,让这本书的生命力得到了延续。

评分

曾仕强先生的力作,真的很赞?!要好好研习??!

评分

好吧,是给儿子买的,算是他对管理的启蒙教育吧

评分

买给下属学习,这个货品非常不错,京东购物非常便捷,这个商品不论是价格、质量、物流和服务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正版,值物流速度快,隔天就收到了。

评分

大一的女生是金,大二是银,大三是铜,大四是铁。” “很好啊,越来越活泼。”神回复 :活泼的结果是氧化变黑!

评分

好!!!!!!!!!!!!!!!!!!!!!!!!!

评分

听人推荐的,还没来得及看,希望不错

评分

用于了解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人的心理就好了,不建议照本宣科,容易被书牵着鼻子走,失去做事领头的主见。

评分

华语世界畅销书——龙应台“人生三书”,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停下来,重新认识突然“长大”的儿女,继《野火集》后,龙应台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首次套装(《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持续畅销两岸三地及华人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