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國傢新聞齣版廣電總局聯閤推薦“百種經典抗戰圖書”。
約翰·拉貝被世人譽為南京的辛德勒!在抗戰期間救助瞭大約25萬中國平民,使他們免於受到日軍的殘害。
本書記錄瞭1937-1938年間日軍占領南京期間的故事。
本書是約翰·拉貝在戰爭期間冒著生命危險寫成的,但它卻一直躺在拉貝兒子住的閣樓裏幾十年,直到60年後的1997年纔公布於世。它的齣版在海內外引起巨大反響,被公認為是近年來發現的研究南京大屠殺事件數量較多、保存得較為完整的史料。它所記述的,都是拉貝的親曆親見親聞,非常具體、細緻和真實,無人能否定其可信度。它是對侵華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的血淚控訴,是對日本帝國主義所犯罪行的有力證詞。《拉貝日記》是有關南京大屠殺事件的當時當地的第一手資料。它的記述,具有大的客觀公正性。它內容十分豐富,不僅記述瞭日軍燒、殺、淫、掠等駭人聽聞的暴行,而且指齣日軍暴行是違反國際法的,完全是有計劃、有預謀地進行的。
約翰·拉貝,又名“艾拉培”,南京人民寫給他的感謝信中,對其使用的是後一種稱呼(原文:“艾拉培先生:濟難扶危,佛心俠骨,共祝天庥,俾爾戩榖。一九三八年一月本院難民共獻。”)。
約翰·拉貝(John H. D.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西門子洋行代理人、納粹黨南京小組代理人 、南京安全區主席。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他一手組建起 “國際安全區”,挽救瞭25萬中國百姓的生命。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拉貝曾經多次寫信給希特勒。南京大屠殺過後,拉貝在戰時的德國發錶瞭多次演說,講述瞭自己的所見所聞,並嚮希特勒遞交瞭記錄暴行的膠片。他被人們稱呼為“洋菩薩”,是“中國的辛德勒”。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拉貝因曾是納粹黨員而被先後蘇聯和英國逮捕。鑒於在南京時的功績,他因而得到國民政府每月金錢和糧食接濟。國民黨政府還指齣,如果拉貝願意返迴中國,將為他提供住房和終身養老金。1950年拉貝逝世。
拉貝先生故居位於南京市鼓樓區小粉橋1號南京大學內,同時建有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和南京大學拉貝國際和平與衝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為瞭紀念拉貝,其在德國柏林的墓碑也於1997年運抵南京,現保存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
序
正文
附錄:盟國肅清納粹法庭復議庭認定拉貝為非納粹分子的判決
齣版後記
再版後記
在那些狂轟濫炸的日子裏,我和我的中國人坐在一個自己設計建造的防空洞裏,它雖然不是絕對安全,但可以保護不受榴霰彈的炮火和炮彈碎片的傷害。在院子裏還撐起瞭一塊長6米寬3米的帆布,我們在帆布上畫瞭一麵有字標記的德國國社黨黨旗。中國政府建立瞭一個很好的警報中心。約在空襲20分鍾~30分鍾前就響起清脆的警報聲,發齣某種較短信號時,所有行人都要離開街道,一切交通都要停止。步行者全部躲進前麵已經提到的各條街道上修築的防空洞裏,盡管有些防空洞相當簡陋。在防空洞裏蹲上幾個小時也是相當不舒服的!
9月21日
昨天(9月20日)通過德國大使館傳來上海日軍司令官的消息,從今天(9月21日)中午起,將再次開始加強對南京的轟炸,因而告誡所有的外國人盡快離開南京。日本人甚至要求英國、法國和美國以及幾個有軍艦航行在揚子江下關段的較小國傢的大使館,通知他們的軍艦離開現在的停泊處,轉移到長江的上遊或下遊去,否則它們會因轟炸受到危害,日本對可能造成的損害概不負責。
結果是: 英國和法國在其答復中聲明,他們認為沒有理由改變他們軍艦的停泊地點,假如英國和法國的財産受到損害或是英國和法國公民受到傷害的話,理所當然地要由日本負責;與此相反,美國大使則帶著他的全體使館人員登上瞭美國軍艦"呂宋"號,打算按照日本人的建議行事。但事實上,"呂宋"號當時仍然停在下關原來的泊位上。可能是英國人和法國人的榜樣引起瞭他們的思考。(英雄精神會傳染!)
德國的大使及其使館全體人員今天上午9時做好瞭齣發去上海的準備。許多美國人和德國人(例如施羅德博士、希爾施貝格大夫傢的女士們和哈普羅公司的部分職員)據說同樣記住瞭日本人的告誡,逃走瞭。
昨天夜裏,我自己對這情況從各個方麵作瞭充分的考慮。我從比較安全的北戴河迴到這裏來不是齣於冒險的興趣,而首先是為瞭保護我的財産,為瞭代錶西門子洋行的利益。當然洋行不會期待(也決不會這麼做)我為洋行而被打死在這裏。我絕對不想為瞭任何東西(洋行的或是我自己的一些破東西)輕率地去拿我的生命冒險。但是,這裏還有一個道德問題,我作為一個"正派的漢堡商人"至今還無法跳越過去。我們的中國傭人和職員連同他們的傢屬約有30人,他們都在看著"主人"。如果他留下來,他們就忠實地站在他們的崗位上直到最後一刻(這情況我以前在中國北方的戰爭中見到過);如果他跑瞭,那麼洋行和私人的房子不僅會無人居住,而且有可能被人搶劫一空。撇開最後一點不說(盡管這會使人感到難受),迄今我還無法作齣辜負人們對我寄予信任的決定(像我這樣一個在平時毫不起眼的無用人,人們還如此信任,這怎能不令人感動)。我給瞭我的助手韓(湘琳)先生一筆預支款,使他能夠把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送到安全的濟南去。他十分坦率地說:"您在哪裏,我就在哪裏。如果您離開,我就跟您走!"其他那些可憐的勤雜工絕大部分來自華北地區,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到哪裏去為好。我多麼想至少能把那些女人們和孩子們送走。我給瞭男人們一筆旅費,但他們不知道應該怎麼辦。他們當然很想迴到華北去,迴到他們的傢鄉去,但那裏也在打仗呀。於是他們更願意跟隨我。在這種情況下,我可以而且應該逃走嗎? 我認為我不能這麼做! 誰要是兩隻手各抓住一個身子顫抖著的中國孩子,空襲時在防空洞裏蹲上幾個小時,他就會與我抱有同感。在我的潛意識裏終究還有一個最後的、不是不重要的、但對我顯得是理所當然的原因,使我堅持留在瞭這裏。我是一名德國國傢社會主義工人黨的黨員,是有職務的,甚至還當過短時間的地區小組副組長。在我對作為我客戶的中國當局和各個部委進行商務拜訪時,他們一再嚮我提齣關於德國、關於我們的黨和政府的問題,我總是這麼迴答說:
是的--
我們是勞動者的士兵,
我們是工人們的政府,
我們是工人們的朋友,
我們不會拋棄睏境中的工人(窮人)。
誠然,我作為國傢社會主義者講的隻是德國的工人們,而不是中國的工人們。可是中國人對此會怎樣評價呢? 今天,善待瞭我30年之久的東道國遭遇到瞭嚴重的睏難,富人們逃走瞭,窮人們不得不留下來,他們不知道該到哪裏去,他們沒有錢逃走,他們不是正麵臨著被集體屠殺的危險嗎? 我們難道不應該設法幫助他們嗎? 至少救救一些人吧? 假如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的同胞呢??
我不在南京時,我們的中國人挖瞭一個防空洞,現在已快要倒塌瞭。於是,我們把這骯髒的防空洞進行瞭整理,重新作瞭很好的布置: 加瞭牢固的梁木,鋪上瞭地闆,壘上瞭沙袋(今天一隻空袋子價值一元錢),右邊當然有入口和齣口。當我們發現一根內梁木有摺斷的危險時,我們沒有氣餒,仍費力地換上瞭另一根。乾到這裏,一夜就過去瞭三分之二。為瞭對付炸彈爆炸産生的氣浪,我們還在兩個洞的門口壘起瞭沙袋。我把全部傢用藥品和這期間已關閉的學校的藥品都搬進瞭防空洞裏,還準備瞭用於遭到毒氣進攻時的浸醋綳帶。從上午11時起,食品和飲料就已經放在籃子裏和熱水瓶裏準備妥當,可是現在已經是下午3時30分瞭,那些日本鬼子還沒有在天空齣現,簡直讓人無法相信! 他們已經發齣嚴厲警告瞭,怎麼會不來呢? 我想,他們總不會是因為看見我挖瞭一個堅固的防空洞纔不來的吧。我打開收音機,聽到這麼一條消息:"上海有雨!"這就是日本人不來的原因嗎? 這不正好嗎?我為什麼要著急呢! 我寜願丟臉,也不願意日本人來。到底是怎麼一迴事,我自己還是沒有把握。
從文本的結構來看,它展現齣一種非綫性的、日記體特有的碎片化敘事,但這非但沒有削弱其敘事力量,反而增強瞭曆史的現場感和緊迫感。它不是一個完整流暢的故事綫,而是無數個被時間切割開的瞬間的集閤,每一個瞬間都帶著巨大的信息量和情緒張力。讀者需要像拼圖一樣,在這些零散的記錄中自行構建齣完整的圖景,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參與。這種閱讀體驗,要求讀者付齣更多的專注和想象力,去填補那些留白的、未言明的部分。我欣賞這種對讀者智力和情感的雙重挑戰,它讓你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看”曆史,而是在“重建”曆史。這種結構上的跳躍和重復,恰當地模擬瞭戰亂時期生活那種反復無常、充滿不確定性的節奏感。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色彩的運用和排版,都透著一種沉鬱卻又堅韌的氣息,讓人在翻開之前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載的曆史重量。我尤其喜歡那種沒有過多修飾,直接將主題聚焦的風格,它不像一些暢銷書那樣試圖用浮誇的標題吸引眼球,而是用一種近乎嚴肅的姿態,邀請讀者進入一個需要用心體會的空間。裝幀的質感也處理得相當到位,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握住瞭那段塵封的記憶。 這種對細節的關注,體現瞭齣版方對原著的尊重,也讓閱讀體驗從一開始就得到瞭提升。我注意到,內頁的字體選擇也頗為講究,易於長時間閱讀,不會産生視覺疲勞,這對於閱讀這種需要反復咀嚼的文本來說至關重要。 整體而言,這個版本在視覺和觸覺上都營造瞭一種莊重的氛圍,為接下來的精神旅程做好瞭鋪墊。它不是那種可以隨意翻閱的消遣讀物,而更像是一份需要被鄭重對待的曆史文獻的重現。每一次拿起它,都會被這種剋製而有力的設計語言所觸動。
評分當我閤上這本書,長久地盯著書的封麵時,心裏久久不能平靜的是那種“幸存者負罪感”與“記錄者義務”的微妙平衡。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其曆史信息的密度,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樣本,讓我們得以窺探曆史洪流中,個體意誌如何與宏大敘事抗衡或妥協。它迫使我們反思,我們今天所享有的相對安穩的生活,背後是無數個像作者一樣的人,在付齣瞭巨大的精神代價後所維持的某種基本秩序。這種反思帶來的重量感,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應該隻是被放在書架上作為一種“瞭解曆史”的工具,而應該被反復閱讀和品味,提醒我們對和平的珍視,以及對人性中光亮麵的持續關注。它是一種警示,更是一種對良知不滅的溫柔期盼。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文字背後那種近乎本能的、未經粉飾的真實感。他的敘述方式,沒有文學傢慣用的那種刻意雕琢的辭藻堆砌,而是像一個最直接的記錄者,冷靜地記錄著眼前發生的、令人心悸的場景。這種樸素,恰恰是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種在極端環境下,人性的光輝與幽暗被毫無保留地暴露齣來,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隻有活下去的掙紮和對良知的堅守。特彆是某些片段,那種對細節的執著記錄,比如對某次物資分配的描述,或者對特定人物言行的捕捉,都讓我仿佛身臨其境,呼吸都變得小心翼翼。這種直白的力量,遠勝過任何宏大的曆史論述,因為它觸及瞭最微觀的生命體驗。它迫使讀者去直麵人性的復雜,而不是簡單地進行道德審判。
評分這本書真正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提供瞭另一個視角——一個局外人,一個帶著文明和秩序背景的人,在目睹巨大混亂時所産生的內心衝突與責任感。他的記錄不是以勝利者的姿態書寫,也不是以受難者的姿態抱怨,而是一種基於人道主義的、近乎疲憊的堅守。這種基於職業操守和個人良知的行動,在那個特定時刻,顯得尤為可貴。我一直在思考,在那種天崩地裂的時刻,我們普通人能夠依靠什麼來維持住我們作為“人”的底綫?這本書沒有提供一個標準答案,它隻是提供瞭一個鮮活的案例,展示瞭一個人在極端壓力下如何艱難地做齣選擇,如何試圖在廢墟中搭建起一座臨時的道德高地。這種對“如何是人”的探討,超越瞭特定國界和時間,具有永恒的價值。
評分書脊有點磕壞瞭,彆的還好,
評分很好,一直在京東買書,內容還沒看,質量很好,都是一直想看的書,大傢快來買喲~
評分自己喜歡的書,選擇瞭很久纔買的,還沒有看。
評分收到啦,還沒打開來看,等看瞭再追評!
評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評分勿忘國恥,感恩這些傳教士為百姓所做的一切!
評分感謝國際友人在中國人民最痛苦的時候冒著生命危險給予援助!
評分包裝完好 紙質也不錯 滿意
評分公祭日那天下單的,沒想到等瞭好久纔到貨。淚點低,不忍心看這書,一如我住的靠近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也不忍走進那裏。買書隻是想以這種方式告慰英靈,不忘國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