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集之一种。收作者生前手定的重要论文与序跋等,如《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计六十余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陈寅恪(1890 — 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1925年受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期间,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南迁广州,为中山大学教授。
陈寅恪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卓越学者。他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宗教史、古典文学、敦煌学等诸多领域的精湛研究,均达到很高的境界,具有开拓和奠基的意义。他以终生的学术实践标举现代学术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的名字叫《金明館叢稿二編》,我拿到它的时候,其实心里还挺好奇的。毕竟,现在市面上的书五花八门,内容也千奇百怪,但“丛稿”这个词,总带有一种历史的沉淀感,好像藏着些不为人知的过往。我翻开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急于去理解每一个字句,而是先大致浏览了一下目录和一些章节的标题。我发现,这本书的编排似乎很有条理,内容涉及的领域也相当广泛,从历史考据到文学评论,再到一些文化现象的探讨,都触及到了。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种“杂而不乱”的风格,它不像某些专著那样局限于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而是能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我尤其对其中一些关于古代文人雅趣的描写很感兴趣,那些古老的诗词歌赋,在作者的笔下仿佛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去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有时候会产生共鸣,有时候也会有自己的疑问。这本书让我感觉,就像在和一位博学的老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娓娓道来,讲述着那些我可能从未接触过的故事和知识。我尝试着去理解作者的文字风格,他似乎很注重细节的描摹,将一些模糊的史料变得生动起来,也善于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例子相结合,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思考,并且提供丰富信息的读物,我很享受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发现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可以说是相当独特的。它不像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就能一目了然,而是需要你慢慢品味,甚至反复琢磨。我一开始尝试着去逐字逐句地理解,结果发现很多地方的表述都非常精炼,信息量很大,需要花些时间去消化。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它在分析一些历史事件时,能够跳出表面的现象,深入到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和背景。作者似乎对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他能够将冰冷的史料解读出人性的温度,让我对那些早已远去的时代产生了更深的理解。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接收信息,更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探险。我喜欢作者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对每一个论断都力求有根有据,引用的史料也相当扎实,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信任感。同时,我也注意到作者在表达方式上,并没有一味地堆砌学术术语,而是努力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观点,这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我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联想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去对比古今的异同,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让阅读的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它拓展了我的视野,也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
评分当我拿到《金明館叢稿二編》时,我并没有立刻投入到紧张的阅读中,而是先让它在我身边静静地待了一段时间,仿佛在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终于有一天,我被它的某种特质所吸引,便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中的内容,出乎我的意料,它并不是那种一眼望到底的轻松读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去一点点地挖掘和品味。我发现,作者在处理一些历史题材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他对细节的把握,对史料的运用,都显得非常精到。我尤其被其中一些关于古代文人生活状态的描写所打动,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生活方式,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而真实,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无限的遐想。有时候,我会觉得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枯燥的史料变得引人入胜,又能够在看似平常的事件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他会跟你讲一些你不知道的故事,让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我喜欢它那种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不会让你感到突兀,而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到作者构建的世界里。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的翻阅,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东西,都能获得新的感悟。
评分初次接触《金明館叢稿二編》,我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厚重而严谨的气息,这让我立刻意识到,这不是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书籍。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深厚,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用一种相对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古代社会制度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其产生的根源和对后世的影响。这让我感觉,作者是一位真正对历史有着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的学者。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常常被作者的一些论断所吸引,他能够从常人不易察觉的角度去解读事物,从而引发我更多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他在处理争议性历史问题时的客观态度,他不会主观臆断,而是会引用大量的史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让他的论述更具说服力。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不仅传授给我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辨别,如何去深入探究。我会在阅读的时候,时不时地停下来,去回味作者的观点,去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对照。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滋养心灵,拓展思维的书籍,它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和文化细节。我最开始被吸引的,是它标题中蕴含的那种深邃感。“丛稿”二字,暗示着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沉淀。翻开书页,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对于许多古代社会现象的剖析,都极其到位。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到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将这些看似零散的元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模糊不清的史料时的审慎态度,他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会多方考证,力求还原一个更接近真实的面貌。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在如今快节奏的出版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作者的某一个独到见解而拍案叫绝,又会因为他对某个细节的细致描绘而感动不已。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鼓励我用更批判、更深入的视角去审视我所接触到的信息。我感觉,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它让我更加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也让我对自身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想了好久,实在是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才好……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价格也很实惠,快递也很给力,下回继续购买
评分陳寅恪晚年因撰《柳如是別傳》,頗受不少學人譏諷。陳對摯友吳宓解釋道:“研究紅妝之身世与著作,蓋藉以察出當時夏夷之防与道德氣節之真實情况,蓋友深素存焉,絕非清閑風流之行事也。”
评分马尔克斯创作《百年孤独》,花费了十数年心血;
评分甲骨的书,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把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甲骨的书。石头的书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简牍的书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缣帛的书,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少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古代写本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此外,还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图书到现代的电子书。
评分书很好,包装太次,京东太他妈牛了,书直接进箱,从来不改进,
评分买书是件很神奇的事情,对于爱书人来说,有些书印得不是很多,喜欢就要趁早,要不,你懂的。SO,早买早享受,晚买哭着求;买了悔三天,不买悔三年;当时不入手,事后贵如狗。因此,就成了典型的松鼠症患者!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病,得治啊!买书太多,无法对内容进行点评,所以无法在这里给其它亲有效的评价参考,目前只能从外观包装上来作评,把囤积的书认真读完后再一一追评了。SO,本书外包装完好,派送速度挺快的,书没有破损污渍情况出现。
评分*元叠加200-60价格一般凑合吧
评分《元白詩箋證稿》是陈寅格集,主要内容包括寒柳堂集、金明馆业稿初编、金明馆业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登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说书札记一集、说书札记二集、说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详细的内容。作者认为,一个人在为人行事上不能持有双重道德标准,而以两种或多种标准为自己行为的不一互做辩解,他在本书中对此有极深刻的分析。他说:纵览史乘,凡士大夫阶级之转移升降,即新道德标准与旧道德标准,新社会风习与旧社会风习并存杂用。各是其是,而互非其非也。斯诚亦事实之无可如何者。虽然,值此道德标准社会风习纷乱变易之时,此转移升降之士大夫阶级之人,有贤不肖拙巧之分别,而其贤者拙者,常感受痛苦,终于消灭而后已。其不肖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其故何也?由于善利用或不善利用此两种以上不同之标准及习俗,以应付此环境而已。作者作为中西文化养育大的一代学人,在为人处事、为学为文,特别是时势变迁、道德混杂之时,能以极清醒的判断,持一认定之道德标准而行事,绝不以享受欢乐,富华荣显而稍有改变,这是何等的气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