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的理论与方法 [Theory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a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2000]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的理论与方法 [Theory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a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20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鹏飞,成英燕,秘金钟,郭春喜,文汉江 等 著
图书标签:
  • 大地测量
  • 国家大地坐标系
  • CGCS2000
  • 坐标学
  • 地理信息系统
  • 测绘工程
  • 空间大地测量
  • 高精度测量
  • 地球物理
  • 大地水准面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测绘出版社
ISBN:97875030358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797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ory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a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2000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的理论与方法》简要介绍了我国参心坐标系——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80西安坐标系建立的理论和技术,重点阐述了我国新一代地心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的理论和方法。详细论述了我国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定义与框架的实现方法,包括将连续运行基准站纳入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方法、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的平差方法及国家天文大地网统一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理论方法。针对目前我国使用的坐标系及其框架,详细介绍了不同坐标系或框架的相互转换方法、测绘成果转换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方法。结合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参考框架动态维持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实现。
  为便于读者理解,《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的理论与方法》引用了大量的大地测量数据计算与分析实例,可作为测绘科研技术人员及相关测绘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坐标系和坐标框架
§2.1 天球参考系和地球参考系
§2.2 参心坐标系和坐标框架
§2.3 地心坐标系和坐标框架
§2.4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
§2.5 坐标转换
§2.6 坐标变换

第3章 我国参心坐标系建立与框架实现
§3.1 国家天文大地网
§3.2 1954年北京坐标系的建立与框架实现
§3.3 1980西安坐标系的建立与框架实现

第4章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与框架实现
§4.1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定义
§4.2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椭球参数
§4.3 2000国家大地坐标框架
§4.4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与WGS-84的比较

第5章 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纳入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方法
§5.1 连续运行基准站网概述
§5.2 连续运行基准站网数据处理
§5.3 连续运行基准站纳入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方法

第6章 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平差
§6.1 概述
§6.2 平差基准与方法
§6.3 基线处理与网平差

第7章 天文大地网统一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理论方法
§7.1 天文系统改变的影响
§7.2 观测数据归算到椭球面
§7.3 平差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
§7.4 方差分量估计

第8章 天文大地网与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联合平差
§8.1 一、二等天文大地网联合平差数据预处理
§8.2 一、二等天文大地网平差策略及精度评定
§8.3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的三、四等天文大地网平差

第9章 参考框架的动态维持
§9.1 国际ITRF框架维持
§9.2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区域参考框架的维持
§9.3 2000国家大地坐标框架更新影响分析

第10章 已有测绘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
§10.1 控制点成果的转换方法
§10.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转换方法

第11章 国家大地坐标系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缩略语
附录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的理论与方法》之外的其他图书内容的详细介绍,字数约1500字。 --- 图书名称: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技术与应用前沿》 作者: 王立军, 张华明 出版社: 测绘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ISBN: 978-7-5629-8765-4 --- 深度解析: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技术与应用前沿 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当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关键技术进展及其在各行业中的深度应用。它不仅是GNSS专业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参考手册,也是相关领域工程师、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了解行业脉动的必备读物。本书内容侧重于对GNSS技术原理的深入剖析、新一代系统(如北斗、伽利略)的特性分析,以及高精度定位、数据处理和融合应用的前沿技术。 第一部分:GNSS系统原理与新一代星座分析 本书开篇聚焦于GNSS系统的基础理论及其演进。详细阐述了四大主流系统的基本结构、信号特征、卫星星历的计算方法,并着重分析了系统间兼容性与互操作性的挑战。 1.1 GNSS信号传播与误差模型: 深入探讨了信号在对流层和电离层中的传播延迟模型,特别是针对高精度差分定位(如RTK、PPP)中,如何通过改进的误差模型提高收敛速度和定位精度。内容包括对多频段信号的联合解算技术,以及如何利用实时气象数据辅助对流层延迟校正。 1.2 北斗系统(BDS)的独特优势与应用: 本书用专门章节详细介绍了北斗三号系统的星座布局、混合轨道设计(GEO、IGSO、MEO)的优势,以及其特有的短报文通信功能。重点分析了BDS-3在亚太地区的增强定位服务能力,以及如何利用其星间链路技术实现卫星自主定轨和健康监测。书中包含了大量利用北斗系统进行区域高精度定位的实例分析,展示了其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如城市峡谷)的性能表现。 1.3 伽利略系统(Galileo)的民用潜力: 阐述了伽利略系统的设计理念,特别是其高精度的公共申明服务(PRS)和增强服务(HAS)。分析了伽利略系统在精密授时和全球导航领域的应用潜力,并对比了其在国际市场中相对于GPS的竞争优势。 第二部分:高精度GNSS数据处理与先进算法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聚焦于实现厘米级乃至毫米级定位所需的关键算法和处理流程。它涵盖了从原始观测值处理到最终结果发布的完整技术链条。 2.1 实时动态定位(RTK/PPP-RTK)的优化策略: 系统介绍了基于模糊度固定(Integer Ambiguity Resolution, IAR)技术的原理,包括LAMBDA方法及其改进。着重分析了在大范围、长基线条件下,如何通过网络RTK(NRTK)技术实现稳定可靠的实时服务。针对PPP-RTK,书中详细阐述了精密星历和钟差产品的生成、播发与收敛过程,强调了大气延迟产品对服务可靠性的影响。 2.2 静态与快速静态定位的数据处理: 讨论了后处理软件(如Bernese、GAMIT)的最新版本功能,特别是在时间序列分析中对多路径效应的识别与抑制技术。内容包括如何利用高阶谐波模型对电离层延迟进行更精确的建模,以及在长时间观测中,如何分离和分析地壳形变信号。 2.3 卫星导航增强系统(SBAS): 详述了SBAS的工作机制,包括卫星轨道和钟差的修正信息生成与广播过程。本书对比了WAAS、EGNOS、MSAS以及中国的星基增强系统(SBAS)的性能差异,并评估了SBAS在航空、海事导航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与局限性。 第三部分:GNSS技术在交叉学科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对GNSS技术与其他前沿技术的集成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示了GNSS在现代工程、地球科学和社会管理中的变革性作用。 3.1 融合定位技术(GNSS/INS/SLAM): 详细分析了惯性导航系统(INS)与GNSS数据松耦合、紧耦合、超紧耦合的算法设计。重点阐述了在GNSS信号丢失或受干扰情况下,INS如何通过先进的状态估计技术(如扩展卡尔曼滤波、无迹卡尔曼滤波)维持高精度定位。书中包含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在高动态平台(如无人机、高速列车)上的实际案例。 3.2 GNSS在地球动力学中的应用: 探讨了如何利用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网络的数据监测地壳形变、地震形变和火山形变。书中介绍了利用GNSS数据反演板块运动速度、分析构造应力积累的方法,以及在灾害预警中的实时监测技术。 3.3 精密授时与同步技术: 论述了GNSS作为全球统一时间基准的重要性。分析了如何从GNSS信号中提取高精度时间戳,并讨论了时间同步技术(如频率锁定环、时间-频率传递)在电力系统、金融交易和5G通信网络中的关键作用。书中对利用北斗系统的星间链路实现授时同步的潜力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3.4 气象探测与对流层延迟研究: 深入探讨了利用GNSS观测值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原理(GNSS-MET)。介绍了如何利用多源气象数据校正或融合GNSS对流层延迟模型,以提高区域降水预报的精度,特别是在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结语 本书面向的读者群体具备一定的空间信息科学或测绘工程基础知识。通过对理论的严谨阐述和对前沿技术的详细剖析,旨在推动GNSS技术在新时代的测量、导航、授时和对地观测领域的创新与发展。读者将获得一套完整、现代化的GNSS技术知识体系,能够应对未来高精度空间信息获取的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现代测量技术略有了解的普通爱好者来说,简直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领域的大门。我一直对我们脚下的大地是如何被精确“定位”和“测量”感到好奇,而“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权威和精确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用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我揭示这个庞大工程背后的奥秘。例如,它可能会讲述在2000年那个时间点,为什么需要建立这样一个“新”的坐标系?它与之前的坐标系相比,又有哪些突破性的进步?我设想书中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比如科学家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而且,“理论与方法”的结合,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枯燥的学术报告,更可能是一部关于中国大地测量事业发展历程的史诗。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测量仪器背后,是多少人的智慧和汗水凝结而成。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非常“硬核”和专业。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我对大地坐标系和空间基准的理论知识一直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往往在实际应用中会感到理论与实践脱节。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框架,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从其理论基础的构建,到实际数据采集、处理、转换的全过程进行详细的梳理。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对于“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定义、核心要素(如参考椭球、大地原点、方位角等)以及其在中国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中的战略地位的论述。同时,书中关于“理论与方法”的阐述,是否会涉及到不同测量技术(如GNSS、传统大地测量、遥感影像匹配等)在坐标系建立过程中的应用优劣分析?以及如何处理不同测量技术带来的数据精度和系统误差?这些都是我在学习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疑问,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详实的解答。

评分

这本《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的理论与方法》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从它的结构和初步的浏览就能感受到其深厚的学术底蕴。首先,它的标题就点明了主题,直接指向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这一核心概念,并且强调了“理论与方法”的并重,这对于任何想要理解中国大地测量基准建立过程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切入点。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可能涵盖的那些基础理论,比如大地水准面、参考椭球体、大地基准的选取原则等等。我猜想,作者会从最根本的物理学原理出发,解释为何要建立这样一个坐标系,以及在建立过程中会遇到哪些理论上的挑战。同时,“方法”二字也预示着书中会详细阐述实际操作的流程和技术细节,这对于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来说,将是宝贵的实践指导。我期待书中能有对各种测量技术(如GNSS、水准测量、重力测量等)在坐标系建立中的作用的详细论述,以及数据处理、坐标转换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解析。

评分

我是一位对地理学历史和发展趋势颇感兴趣的爱好者,虽然我对测绘专业术语可能不甚熟悉,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的理论与方法》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感和技术革新感。我尤其好奇的是,“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这个名称本身就暗示着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它是否标志着中国大地测量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书中是否会回顾过去中国在坐标系建立方面的历史演进,并在此基础上阐述2000年新坐标系建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猜测,书中会详细介绍这个坐标系是如何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结合国际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最终被设计和建立起来的。而“理论与方法”的组合,也让我联想到,书中或许会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科学家们在攻克技术难关时,所经历的思考、探索和验证的过程,这种人文关怀式的叙事,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比单纯的公式和图表更加吸引人。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的理论与方法》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我目前的研究方向涉及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对于国家大地坐标系的精度、稳定性和长期服务能力有着深刻的关切。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对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在理论层面的深刻剖析,例如,它所采用的地球重力场模型、大地基准的参数选取依据、以及其在数学模型上的创新之处。在方法论方面,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不同类型大地测量数据(如GNSS观测数据、重力数据、天文大地测量数据等)的融合处理策略,以及如何通过严谨的误差分析和质量控制来保证坐标系的整体精度。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在应对地壳形变、维护国家空间主权等方面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潜力。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评分

专业的书,很好,物美价廉!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印刷清晰、纸张厚实,很好

评分

挺好的,还没有看了,不过感觉很不错!!

评分

挺好的,还没有看了,不过感觉很不错!!

评分

专业的书,很好,物美价廉!

评分

专业的书,很好,物美价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