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公共行政思想(1912-1949)(全两册)

中华民国公共行政思想(1912-1949)(全两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峰 著,曹峰 编
图书标签:
  • 公共行政
  • 中国近代史
  • 思想史
  • 政治学
  • 民国史
  • 行政思想
  • 历史学
  • 两岸关系
  • 学术著作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87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96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页数:1108
字数:109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代中国的公共行政思想发端于民国时期。其时,一大批政治家、学者、企业家不约而同地从自身的角度,结合当时的民国国情,阐述了公共行政的思想。由于种种原因,原本只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的西方知识体系现在已经俨然成为带有“西方中心论”色彩的文化霸权,重构着我们对于自我的认识。本书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学实践者与学者的思想进行梳理,扫去陈年旧刊的灰尘,发现民国时期中国公共行政思想,寻找公共行政思想的中国根基。

作者简介

曹峰,男,生于1965年1月,上海市人。2003-2009在马克斯维尔公共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Stuart Bretschneider教授,2009年底回清华大学执教。现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副主任,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思想史、公共组织与治理、社会冲突管理、社会风险治理、社会保障与发展政策等。研究项目包括《城市综合风险专家决策系统研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理论》、《后发展国家的社会保障》以及《社会保障领域的服务外包》等。著有《先秦政治中的智慧与谋略》《西方智慧通典――对多维世界的一百种眼光》《郭店楚简与早期儒学》《郭店楚简儒教研究》《上博楚简思想研究》等。

目录

目  录(按照年代划分)

1.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孙中山】/0001
2.共和国之行政权【吴贯因】/0003
3.宪法之三大精神【梁启超】/0010
4.论政府之性质【孟 飏】/0018
5.行政与政治【东 荪】/0022
6.共和政治论【鲠 生】/0034
7.东西政治思想之变迁【严鹤龄】/0045
8.实行民治的基础【陈独秀】/0054
9.市政与二十世纪之国家【林云陔】/0062
10.舆论与煽动【朱执信】/0072
11.代议政治改善论【昔 尘】/0076
12.法律与民意及政治【陈启修】/0083
13.行政合议制【王世杰】/0087
14.中国家族制度与政治腐败之关系【孟 武】/0092
15.中国预算之缺点【马寅初】/0101
16.舆论与社会【刘国桢】/0107
17.政治学【钱端升】/0118
18.财政上的防腐方法【杨端六】/0124
19.党治与用人【钱端升】/0130
20.近代的财政学说【麦健曾】/0134
21.官僚制度及其摧毁【陶希圣】/0141
22.我们要财政管理权——什么是预算制?【罗隆基】/0152
23.中国革命必须怎样才可能【张崧年】/0157
24.科学管理之作用与目的【王云五】/0164
25.行政法总论·序说·第一章行政之观念【赵 琛】/0170
26.行政人员应有的精神与道德
  ——对河南地方行政人员第一届毕业学员训词【刘 峙】/0175
27.论吾国预算制度之特质【杨汝梅】/0178
28.推行地方自治是建设国家的础石
  ——中央招待内政会议代表欢迎词【胡汉民】/0182
29.预算与民治【邱昌渭】/0187
30.中华民族与中庸之道【蔡元培】/0189
31.法治主义与行政【范 扬】/0192
32.行政裁判制度之研究与建议【章渊若】/0196
33.行政元首之责任问题【汪馥炎】/0200
34.政府与舆论【廷 黻】/0206
35.中国需要行政部独裁的宪法【萨孟武】/0208
36.中国预算制度改造与历年财政收支之关系【杨汝梅】/0211
37.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梁漱溟】/0216
38.关于行政效率研究会之我见【江康黎】/0235
39.行政管理之科学化【徐恩曾】/0240
40.行政效率研究会设立之旨趣/0245
41.行政组织集权化和行政效率问题【陈掖神】/0252
42.康元厂科学管理实况/0258
43.科学管理的几个重要问题【曹云祥】/0260
44.论行政效率【张忠绂】/0264
45.实行科学管理之步骤与必具之条件【翟克恭】/0268
46.五权宪法下财政制度的改革【卫挺生】/0272
47.研究人事行政之目的范围及方法【薛伯康】/0276
48.用科学方法研究行政效率【史维新】/0282
49.怎样提高行政效率【崔宗埙】/0288
50.政府与提倡道德【傅孟真】/0293
51.制宪与财政监督【崔敬伯】/0297
52.中国教育行政之改造【杜佐周】/0302
53.中国中央行政制度论【苏无逸】/0306
54.行政效率与考铨制度【林炳康】/0312
55.行政组织之比较研究【庄心在】/0316
56.科学的管理【何清儒】/0321
57.如何铲除政治贪污【张纯明】/0324
58.社会行政的再检讨【张定夫】/0329
59.五权宪法下考铨制度之研究及今后应取之方针【沈兼士】/0332
60.预算之作用及我国编制预算机关之商榷【楼桐孙】/0337
61.政府权力与行政效率【邹文海】/0342
62.政制改革与行政效率【陈之迈】/0365
63.政治理论与行政效率【张忠绂】/0371
64.中国行政学者的使命【甘乃光】/0374
65.《行政研究》刊行的意义【翁文灏】/0381
66.从中国历史上观察财政问题与盛衰之关系【吴少白】/0384
67.改良我国财政制度之商榷【李超英】/0388
68.行政改革的困难【李朴生】/0397
69.行政效率之测量标准与方法【张金鉴】/0401
70.行政与政制【江康黎】/0409
71.市行政与行政效率【万赓年】/0412
72.吾国地方财务行政之检讨【何 廉】/0417
73.由行政效率想到绍兴师爷【林 雅】/0426
74.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汪馥炎】/0434
75.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之沿革及其当前问题之商榷【赵连福】/0439
76.中央行政组织的调整问题【张纯明】/0458
77.行政组织与行政效能【张金鉴】/0462
78.行政效率的狭义与广义【王世宪】/0468

目录(按照主题划分)

一 政治
1.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孙中山】/0001
2.共和国之行政权【吴贯因】/0003
3.共和政治论【鲠 生】/0034
4.东西政治思想之变迁【严鹤龄】/0045
5.实行民治的基础【陈独秀】/0054
6.代议政治改善论【昔 尘】/0076
7.法律与民意及政治【陈启修】/0083
8.政治学【钱端升】/0118
9.中国革命必须怎样才可能【张崧年】/0157
10.推行地方自治是建设国家的础石
  ——中央招待内政会议代表欢迎词【胡汉民】/0182
11.中华民族与中庸之道【蔡元培】/0189
12.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梁漱溟】/0216
13.中国民主制度的特质【萨师炯】/0576
14.国民党与宪政运动【张友渔】/0581
15.中国政治传统与经济建设政策
  ——经济政策与经济建设问题之二【陈振汉】/0805
16.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傅斯年】/0983
17.民主政治与集权行政【章元凤】/0992

二 政府
18.论政府之性质【孟 飏】/0018
19.论信任政府【艾思奇】/0490
20.改进战时地方行政机构之管见【张映南】/0564
21.为什么要建立联合政府?【陈其瑗】/0870
22.解决时局与改组政府【施复亮】/0909
23.论改组政府问题【胡 绳】/0926
24.政府改组后之“施政方针”【马叙伦】/1007

三 法治与行政法
25.宪法之三大精神【梁启超】/0010
26.行政法总论·序说·第一章行政之观念【赵 琛】/0170
27.法治主义与行政【范 扬】/0192
28.行政裁判制度之研究与建议【章渊若】/0196
29.中国需要行政部独裁的宪法【萨孟武】/0208
30.论我国行政与立法的关系【陈之迈】/0473
31.财政公开与法治【吴铁城】/0508
32.行政法之基本观念【吴祥麟】/0523
33.中国行政法学之改造【林纪东】/0664

四 行政制度
34.行政与政治【东 荪】/0022
35.市政与二十世纪之国家【林云陔】/0062
36.行政合议制【王世杰】/0087
37.中国中央行政制度论【苏无逸】/0306
38.行政组织之比较研究【庄心在】/0316
39.行政改革的困难【李朴生】/0397
40.行政与政制【江康黎】/0409
41.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汪馥炎】/0434
42.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之沿革及其当前问题之商榷【赵连福】/0439
43.中央行政组织的调整问题【张纯明】/0458
44.改革行政!改革行政!【罗隆基】/0512
45.地方行政之执行【楼正华】/0550
46.行政三联制大纲【蒋介石】/0627
47.中国行政制度【孔祥熙】/0799
48.我国基层地方行政的检讨【郭冠杰】/0943
49.行政责任论【伍薏农】/0974

五 官僚制
50.官僚制度及其摧毁【陶希圣】/0141
51.由行政效率想到绍兴师爷【林 雅】/0426
52.谈君主政治下的官僚【蒲 韧】/0811
53.官僚政治与对敌心理【林汉达】/0854
54.专家政治与官僚政治【郑振铎】/0892
55.从官僚之政治转向到官能之政治【陈安仁】/0905
56.中国官僚政治的诸特殊表象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官僚政治之历史的经济的解释)之三【王亚南】/0956
57.中国官僚政治的社会经济基础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官僚政治之历史的经济的解释)之四【王亚南】/0964
58.官僚制度与民主政治【夏书章】/1017

六 行政研究
59.关于行政效率研究会之我见【江康黎】/0235
60.行政效率研究会设立之旨趣/0245
61.用科学方法研究行政效率【史维新】/0282
62.中国行政学者的使命【甘乃光】/0374
63.《行政研究》刊行的意义【翁文灏】/0381
64.如何研究中国行政【薛伯康】/0594
65.我国行政研究之过去与将来【吕学海】/0656
66.行政学的研究方法【崔宗埙】/0682
67.行政研究计画【龚祥瑞】/0730

七 科学管理
68.科学管理之作用与目的【王云五】/0164
69.康元厂科学管理实况/0258
70.科学管理的几个重要问题【曹云祥】/0260
71.实行科学管理之步骤与必具之条件【翟克恭】/0268
72.科学的管理【何清儒】/0321
73.科学管理与行政效率【罗镇欧】/0545
74.科学管理【穆藕初】/0740
75.科学管理与服务道德【胡庶华】/0825
76.科学管理的过去和现在【孟广照】/1044
77.什么是管理?什么才是科学管理?
  ——三十七年十二月一九两日在上海广播电台演讲稿【荣尔仁】/1061
78.行政管理之科学化【徐恩曾】/0240
79.行政管理与科学【张金鉴】/0616
80.今后行政管理之商讨【胡家凤】/0706
81.行政管理之探讨【邸维周】/0754

八 行政效率
82.行政组织集权化和行政效率问题【陈掖神】/0252
83.论行政效率【张忠绂】/0264
84.怎样提高行政效率【崔宗埙】/0288
85.行政效率与考铨制度【林炳康】/0312
86.政府权力与行政效率【邹文海】/0342
87.政制改革与行政效率【陈之迈】/0365
88.政治理论与行政效率【张忠绂】/0371
89.行政效率之测量标准与方法【张金鉴】/0401
90.市行政与行政效率【万赓年】/0412
91.行政组织与行政效能【张金鉴】/0462
92.行政效率的狭义与广义【王世宪】/0468
93.行政效率的文化基础【吕学海】/0538
94.论行政效率【吴胜己】/0587
95.行政官吏与行政效率【臧启芳】/0610
96.什么是行政效率【周世逑】/0651

九 财政与预算
97.中国预算之缺点【马寅初】/0101
98.近代的财政学说【麦健曾】/0134
99.我们要财政管理权——什么是预算制?【罗隆基】/0152
100.论吾国预算制度之特质【杨汝梅】/0178
101.预算与民治【邱昌渭】/0187
102.中国预算制度改造与历年财政收支之关系【杨汝梅】/0211
103.五权宪法下财政制度的改革【卫挺生】/0272
104.预算之作用及我国编制预算机关之商榷【楼桐孙】/0337
105.从中国历史上观察财政问题与盛衰之关系【吴少白】/0384
106.改良我国财政制度之商榷【李超英】/0388
107.吾国地方财务行政之检讨【何 廉】/0417
108.十年来中国之财政政策【俞鸿钧】/0783
109.宪政与预算【连震东】/0787
110.论财政的专制主义与民主主义【黄宪章】/0859
111.论地方财政之改善【马大英】/0915
112.论财政政策【周伯棣】/1050
113.论专制主义财政【姜庆湘】/0931

十 公务员与人事
114.研究人事行政之目的范围及方法【薛伯康】/0276
115.五权宪法下考铨制度之研究及今后应取之方针【沈兼士】/0332
116.提高行政效率声中之用人问题【祝世康】/0493
117.中国考铨制度之创始时期【伍非百】/0499
118.改善公务员俸给制度刍议【左仍彦】/0599
119.公务员职位分级问题的检讨【张金鉴】/0603
120.中国行政新论之三——论人事【姜书阁】/0668
121.公务员与法律【周 匡】/0675
122.建立人事制度的基本工作——职位分类【黄景柏】/0692
123.中国人事制度的特点【甘乃光】/0722
124.人事问题的商榷——贡献于社运会各省市各单位负责人【丁默邨】/0751
125.论人事行政的源流及其建立【楚崧秋】/0768
126.论公务员的政治权【利择仁】/0828
127.“官僚”与“公仆”【更 生】/0897
128.民主国家的公务员应有的认识【李宗义】/0988
129.公仆篇【刘 诚】/1012

十一 其他专门行政
130.中国教育行政之改造【杜佐周】/0302
131.社会行政的再检讨【张定夫】/0329
132.警察行政之真义【李士珍】/0734
133.人口统计与户藉行政的革新【陈长蘅】/0744
134.社会行政铨释【张鸿钧】/0831
135.我国社会行政的主要问题【陈 达】/0837
136.我国卫生行政的回顾与前瞻【金宝善】/0841

十二 领导力
137.党治与用人【钱端升】/0130
138.行政元首之责任问题【汪馥炎】/0200
139.领袖制度与行政集约【张汇文】/0644
140.论治事用人之道【张治中】/0698
141.怎样领导【萧孝嵘】/0793
142.领袖心理之科学分析——一种选择行政人员新工具的介绍【朱道俊】/0887
143.警察行政领袖【余秀豪】/1033
144.潜能与领导【龚祥瑞】/1055

十三 道德与腐败
145.中国家族制度与政治腐败之关系【孟 武】/0092
146.财政上的防腐方法【杨端六】/0124
147.行政人员应有的精神与道德
  ——对河南地方行政人员第一届毕业学员训词【刘 峙】/0175
148.政府与提倡道德【傅孟真】/0293
149.如何铲除政治贪污【张纯明】/0324
150.公仆与公德【高廷梓】/0519
151.现代公务员应有的信念与修养【李宗义】/0716
152.“民主”是根除“官僚主义”的特效药【张西曼】/0851
153.原贪污——贪污是官僚政治下的必然产物【金兆梓】/0875
154.如何根治贪污【吕思勉】/0997
155.什么是贪污?【杨西孟】/1003

十四 舆论与监督
156.舆论与煽动【朱执信】/0072
157.舆论与社会【刘国桢】/0107
158.政府与舆论【廷 黻】/0206
159.制宪与财政监督【崔敬伯】/0297
160.舆论与行政监督【李承先】/0953

前言/序言


《时代洪流中的治理智慧:中华民国早期公共行政思想流变与实践探索》(暂定名)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华民国初创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后(1912-1949)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中国公共行政思想的孕育、发展、争鸣与实践演进。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某一学派的观点,而是着重于展现不同思潮在特定社会政治背景下的互动、碰撞与融合,以及这些思想如何被尝试应用于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细致的文献梳理,以及深入的理论分析,力图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丰富而立体的民国时期公共行政思想图景,并探讨其历史遗产与当代启示。 第一册:思潮涌动与理论奠基(1912-1937) 第一章:辛亥革命的遗产与行政革新的起点 背景铺陈: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中国引入西方现代国家治理的理念。旧式官僚体制的解体与新政的尝试,为公共行政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早期思想萌芽: 关注国家组织、法治精神、民权意识的初步引入。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对如何构建一个高效、廉洁、服务于民众的政府进行早期探索。 外国思想的传入与本土化: 早期受西方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国家主义等思潮影响。如英国的文官制度、美国的行政管理学说、德国的法律国家理念等,在中国知识界激起讨论。如何将这些外来理念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成为首要课题。 国民党早期政治建设计划: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与“建国方略”中蕴含的行政理念。强调统一、效率、民生,为后续的行政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章:西方行政学说的引入与早期学理探讨 “科学管理”的冲击: 泰勒制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如何将其应用于工厂管理,并引发关于提高效率、标准化流程的讨论,对早期政府机构的改革产生间接影响。 韦伯官僚制理论的审视: Макс Вебер的官僚制模型在中国知识界的接受与批判。其理性化、专业化、层级化等特征,一方面被视为现代行政的榜样,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关于官僚主义弊端、人治与法治的争论。 “国家行政学”的初步构建: 罗家伦、钱穆等学者对国家行政的定义、功能、原则进行初步界定。尝试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行政学理论框架。 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交叉: 早期行政研究与政治学紧密结合。对政体、权力运作、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直接影响到对行政机构设置与职能的理解。 第三章:国民政府初期的行政改革与理论实践(1927-1937) 统一政府的建立与行政体系的重塑: 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力图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统一高效的政府。围绕这一目标,对军事、外交、财政、教育、内政等领域的行政改革展开。 “五权宪法”下的行政架构: 考试院、监察院等机构的设立,体现了对权力监督与人事管理的反思。这些机构的运作与理论基础,是民国行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行政的实践与困境: 国民政府在地方层面的行政管辖,面临着权力分散、地方势力挑战等问题。如何在理论上统一,在实践中落实,是摆在行政学者和实践者面前的难题。 经济建设与行政服务: 面对国家贫弱,政府开始关注经济发展。如何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交通邮政、健全金融体系,成为行政思想的重要内容。 “党国体制”的行政特征: 探究国民党在行政体系中的角色,党务与政务的界限,以及这种体制对行政效率和行政伦理的影响。 第四章:社会福利与民生行政的萌芽 公共卫生与医疗行政: 面对疾病蔓延和人口问题,政府和民间组织在公共卫生、疾病防治、医疗保障方面进行尝试。相关行政机构的设立与管理,体现了对民生议题的关注。 教育行政的现代化: 推行初等教育普及、中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建设。教育行政的管理理念、学制改革,深刻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 社会救济与福利事业: 针对贫困、失业、灾害等社会问题,政府和社会慈善团体在社会救济、福利收容等方面展开工作。相关行政措施的制定与执行,是早期行政思想中人道主义关怀的体现。 基层行政的探索: 保甲制度的改良与再造,村乡自治的尝试,旨在将国家行政触角延伸至基层。这些探索既有传统因素,也吸收了现代行政管理的理念。 第二册:战火纷飞与反思求索(1937-1949) 第五章:抗战时期的国家动员与行政挑战 “总体战”下的国家机器: 抗日战争爆发,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如何通过行政手段,实现全国的军事动员、经济生产、社会稳定,成为首要任务。 战时行政的特点: 强调集中统一、军事效率、资源调配。中央政府的权力进一步扩张,地方行政也服从于战时需要。 后方行政的管理: 在沦陷区之外,政府如何维持行政秩序,组织生产,保障民生,应对通货膨胀,成为复杂的行政课题。 对行政效率的极端考验: 战争环境迫使行政机构在资源匮乏、通讯不畅、人员伤亡的情况下,进行高效运作。相关行政经验和教训,对后世具有警示意义。 战时思想的演变: 强调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以及为抗战胜利服务的行政理念。对国家权力、个人自由的平衡进行重新审视。 第六章:战后重建的构想与行政的瓶颈 胜利的曙光与重建的蓝图: 抗战胜利后,国家面临着艰巨的重建任务。行政领域的研究和讨论,转向如何恢复经济、整顿社会秩序、推进民主政治。 经济行政的复苏: 土地改革、工业恢复、交通建设等议题成为焦点。行政机构如何制定和执行有效的经济政策,面临巨大挑战。 政治行政的转型: 关于还都、制宪、地方自治等问题的讨论,涉及到行政权力的分配和运作方式。 行政腐败的积重难返: 长期战乱和权力集中,导致行政腐败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根治这一顽疾,成为困扰政府和学界的难题。 外来行政援助与本土化困境: 战后,中国接收了部分西方国家的援助。如何吸收和运用这些援助,并将其融入本土行政体系,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 第七章:知识分子的反思与批判性声音 对官僚主义的深刻反思: 经历战乱和腐败,许多知识分子对效率至上的官僚体制提出质疑。他们反思西方行政理论的局限性,以及在中国现实中的水土不服。 批判“党政不分”的弊端: 许多学者呼吁政党与政府权力分离,强调行政的中立性、专业性和独立性。 追求“人民的政府”: 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知识分子对如何建立一个真正服务于人民、响应民意的政府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行政伦理与道德困境: 在动荡的时代,行政人员的道德操守受到严峻考验。关于公务员的职业伦理、政治效忠与专业判断的冲突,成为讨论的热点。 不同学术流派的交锋: 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主义等思潮在行政领域的不同解读与实践建议。 第八章:行政管理思想的总结与历史遗产 中国早期行政思想的独特性: 总结民国时期行政思想在吸收西方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应对历史挑战等方面的独特路径。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分析理想化的行政理论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以及这种脱节对行政实践的负面影响。 对现代公共行政的启示: 梳理民国时期行政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成功经验以及失败教训。探讨其在现代公共行政改革中的借鉴意义,例如对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对制度设计的反思、对公民参与的重视等。 历史人物的贡献与局限: 评价在这一时期对公共行政思想做出贡献的重要人物,分析他们的理论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 结语: 展望民国时期公共行政思想研究的价值,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复杂历程。 学术价值与创新之处 本书最大的学术价值在于其系统性与原创性。相较于以往对民国时期某一特定政治事件或思想流派的研究,本书将公共行政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析维度,贯穿于整个民国时期(1912-1949)的国家构建与治理实践之中。 1. 宏观视野与整体把握: 打破了以往研究零散化、片段化的局面,力图从宏观视角全面梳理和审视民国时期公共行政思想的演变脉络、主要流派、核心议题及其相互关系。 2.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既关注西方行政学说的引入与本土化过程,更重视这些理论如何被政治实践所吸收、改造,以及在具体政策制定和政府运作中体现出来的差异与曲折。本书不回避理论的抽象性,但更侧重于其落地生根后的实际面貌。 3. 历史语境的精细还原: 深入剖析不同时期、不同政治背景下,公共行政思想产生的具体原因、面临的挑战以及其发展的驱动力。力求还原思想产生的真实历史语境,避免简单套用现代概念去解读历史。 4. 跨学科的整合与对话: 本书的研究借鉴了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资源,旨在构建一个更为立体的研究框架,实现跨学科的对话与整合。 5. 对当代启示的挖掘: 通过对民国时期公共行政思想的深入分析,本书试图挖掘其历史遗产,总结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公共行政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反思。例如,关于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权力与监督、现代化与本土化等问题,在民国时期就已显现,其讨论和实践经验对于解决当今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 思想流变的动态呈现: 强调思想的动态性与复杂性,展现不同学派、不同知识群体之间的争鸣与互动,以及思想的继承、演变与断裂。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项旨在填补学术空白、深化历史认识、拓展研究视野的开创性研究。它将引领读者深入理解一个转型期中国在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关于“如何治理”这一根本性问题的艰辛探索与深刻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绕不开对其公共行政的深入研究。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方面的需求,而且远超预期。作者在梳理民国时期公共行政思想发展脉络的同时,也巧妙地穿插了大量中外行政理论的比较,让我看到了民国行政学界是如何借鉴西方思潮,并试图将其本土化的。书中对“官僚制”的讨论,既有 Weber 的经典理论阐释,也有民国时期对官僚队伍的现实检视,包括其效率、廉洁以及与民众的关系。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行政伦理”和“公共服务”的探讨,这在当时的中国,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如何在转型期建立起一套能够回应民众期待、具有公信力的行政体系,这是个永恒的课题。作者通过梳理不同学派的观点,揭示了当时行政思想界存在的多元化和争鸣,这种学术上的碰撞,正是推动思想进步的动力。读完后,我对民国时期行政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为何中国现代公共行政体系的构建如此复杂和充满挑战。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专著,但读起来却异常吸引人。作者文笔流畅,叙述生动,将复杂的行政理论和历史事件讲述得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民国时期行政思想的“批判性继承”的解读。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赞扬或否定,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理论分析,揭示了当时行政思想的优点和局限。书中关于“行政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的早期探讨,让我看到了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民主和法治的追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行政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权衡的讨论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那个时代行政实践中面临的现实困境。书中的案例研究,比如对国民政府时期一些重要行政改革的成败分析,都让我受益匪浅。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华民国公共行政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对现代公共行政体系的建设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全面地理解中华民国公共行政思想的全貌。作者并没有将这段历史简单地描绘成线性发展,而是强调了其间存在的复杂性、曲折性和不同流派的博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国家建设”与“行政改革”关系的论述,这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如何看待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书中对“法治”与“人治”在行政实践中的张力也有着深刻的分析,这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史上都是一个核心议题。我从书中看到了民国时期行政思想是如何在学习西方文明的同时,努力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例如,如何将儒家思想中的一些伦理观念融入到现代行政管理中,这是一种充满东方智慧的探索。此外,书中对行政机构的设置、财政管理、乃至公共卫生和交通管理等具体领域的行政实践,都给予了详尽的阐述,让我对民国时期的行政运作有了更加具象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历史启蒙!以前对中华民国那段时期的公共行政,总觉得是个模糊的概念,只知道有政府,有官员,但具体是怎么运作的,却一窍不通。读了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动荡年代的政府,在行政上面临着多么巨大的挑战,又如何试图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体系。作者深入浅出地梳理了从清末新政到民国肇始,再到抗战前后的行政机构演变、官员选拔制度的变革、乃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逻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地方自治的讨论印象深刻,那是一种如何在中央集权与地方自主之间寻找平衡的艰难探索,充满了实践的智慧和困境。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到位,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比如民国初年的币制改革、税收制度的建立、甚至是如何处理一些棘手的社会问题,让我们看到了行政力量的实际运作。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行政官员们是如何在内忧外患中摸索前行,如何试图用现代化的行政手段来治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那种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的门,让我看到了历史更真实、更立体的一面。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细节充满好奇心的读者,这本书的价值不言而喻。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一部关于“人”的故事。书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作者对民国时期那些为国家行政体系的建立和改革而奔走呼号的官员和学者的描绘。他们并非完美的英雄,也曾面临着理念与现实的巨大鸿沟,但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为后来的行政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分野,以及在实际操作中这种界限如何模糊又如何被不断强调。还有关于“绩效考核”和“行政效率”的早期讨论,虽然当时的手段可能相对简陋,但其核心关切与当下并无二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政策实施过程的剖析,比如土地改革、教育普及等,这些政策的背后,都牵涉到复杂的行政运作和资源调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依然有人在为建立一个有效率、负责任的政府而思考和努力,这种精神力量,足以跨越时空,给予我们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