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执行力

政府执行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麻宝斌 著,麻宝斌 编
图书标签:
  • 政府管理
  • 执行力
  • 公共管理
  • 政治
  • 效率
  • 政务
  • 改革
  • 领导力
  • 组织
  • 制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95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96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公共治理与公共政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页数:312
字数:24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在阐释政府执行力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软执行力、政府执行力的不同类型与层次等理论,并着力从个人、组织、政策和制度等多个视角分析中国政府执行力问题。本书既有对相关概念和主题的理论分析,又有对节能减排、保障性住房等现实政策的深度解析,不仅体现了作者研究视角的不断扩展与研究思维的逐渐深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公共行政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新近发展状况。

作者简介

麻宝斌,汉族,1973年1月生于吉林省敦化市。2000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研究方向为公共治理与公共政策,政治学与行政学基本理论。出版专著《当代中国群体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公共利益与政府职能》(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等,合著《政府危机管理理论与对策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主编《公共行政学》(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7月版),参编教材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级各类项目30多项。获省级社科奖励和市级奖励多项。2005年获长春市优秀青年大学毕业生称号;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目录

导 言/001
第一章 政府执行力研究体系及完善/005
  第一节 政府执行力的研究背景及意义/005
  第二节 政府执行力的研究对象及主题/010
  第三节 政府执行力的研究内容及体系/016
  第四节 政府执行力的研究维度及方法/023
第二章 从责权利关系视角解读政府执行力/026
  第一节 理想状态的政府执行力表现为责权利的统一/026
  第二节 责权利脱节必然导致执行不力/029
  第三节 落实责任是增强政府执行力的必由之路/035
第三章 政府执行力的类型与层次/039
  第一节 任务与使命:政府执行的目标设定/041
  第二节 硬权力与软权力:政府执行的手段选择/044
  第三节 政府执行力的类型与层次:目标与手段相结合/047
  第四节 走向心治:提升政府执行力的一条路径/053
第四章 政府软执行力分析/058
  第一节 政府软执行力的内涵与作用领域/058
  第二节 政府软执行力的理论价值与社会功能/062
  第三节 政府软执行力提升路径与方法/066
第五章 政府执行力的四维分析框架/071
  第一节 个人执行力/073
  第二节 组织执行力/076
  第三节 政策执行力/078
  第四节 制度执行力/082
第六章 公务员执行力提升/086
  第一节 公务员执行力的内涵及现状/087
  第二节 公务员执行力的影响因素/097
  第三节 公务员执行力的提升路径/106
第七章 政府执行力的组织学分析/118
  第一节 组织执行力及影响因素/119
  第二节 政府执行力的官僚制组织机理/122
  第三节 政府执行力的提升路径/127
第八章 政策执行力分析/130
  第一节 政策执行力的内涵与影响因素/130
  第二节 中国政策执行力提升的体制性障碍/139
  第三节 中国政策执行力的具体状况——以流域环保政策执行为例/147
  第四节 重塑政策执行力的整体性构思/153
第九章 政策执行力——以“十一五”时期浙吉两省节能减排政策执行为例/163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63
  第二节 浙吉两省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与执行/171
  第三节 浙吉两省节能减排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184
  第四节 浙吉两省节能减排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192
  第五节 提高节能减排政策执行力的对策建议/196
第十章 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力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研究对象/204
  第一节 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力问题的提出/204
  第二节 吉林省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制定及实施/206
  第三节 吉林省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力评估/218
  第四节 吉林省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力的保障因素/222
  第五节 对提升吉林省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力的建议/227
第十一章 制度执行力探析/233
  第一节 制度执行力的概念解析/234
  第二节 制度执行力的影响因素/239
  第三节 制度执行不力的现实表现/244
  第四节 制度执行不力的现实危害/246
  第五节 制度执行力的提升路径/249
第十二章 制度执行力分析——以新形势下纠风工作模式创新为例/257
  第一节 不正之风的根源、类型与发展态势/257
  第二节 纠风工作的发展、现状与成效评价/262
  第三节 “系统化”纠风模式:目标、职责与工作机制/266
  第四节 国际行业反腐经验借鉴:以教育反腐为例/275
  第五节 初步结论与政策建议/281
参考文献/286
索 引/298
后 记/302

前言/序言


《繁星织梦:少年探险家们的星辰大海》 内容简介 夏日,繁星闪烁的夜空下,古老的海滨小镇“星语港”迎来了四年一度的“海之子”选拔。这个神秘的传统,旨在从镇上最富有想象力和勇气的少年中,挑选出能够继承先辈遗志,开启探索未知海洋使命的继承者。故事的主人公,12岁的艾伦,一个对古老星图和传说有着狂热痴迷的少年,与他形影不离的伙伴,聪明伶俐、对机械改造充满天赋的莉莉,以及性格稳重、拥有敏锐观察力的托比,一起报名参加了这次选拔。 “海之子”的选拔过程并非寻常的体能测试,而是设计了一系列关乎智慧、勇气、团队合作和对海洋深刻理解的挑战。第一个挑战是“迷雾回响”,少年们需要在一片被浓雾笼罩的复杂海域中,依靠古老的声纳记录仪和星象指引,寻找并解读隐藏在暗礁中的“潮汐信标”。艾伦凭借他对星辰运行规律的记忆,结合莉莉改装的声纳设备,成功 decipher 了信标发出的古老旋律,指引队伍穿越迷雾。 紧接着是“深渊之语”,他们需要潜入一片被称为“寂静海沟”的海底洞穴,收集一种只在极深水压下生长的发光藻类,并从这些藻类中提取出一种能够解读古代海洋生物迁徙路线的信息。这次,托比发挥了他观察入微的特长,在看似无序的海流中发现了细微的规律,帮助队伍避开了潜在的危险,并在狭窄的洞穴中找到了藻类的聚集地。莉莉则利用她精巧的工具,高效地收集了样本,并成功分离出其中的关键信息。 最艰难的挑战是“星辰航路”。少年们需要驾驶一艘经过简单改造的老式帆船,在夜间,仅凭肉眼观测星空和一张破旧的藏宝图,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上航行,寻找传说中隐藏着“海洋之心”的浮岛。这张藏宝图并非指明具体地点,而是由一系列关于星座组合、月相变化和特定洋流交汇点的谜题构成。艾伦夜以继日地研究星图,将古老的传说与实际的星象一一对照,莉莉则在帆船上安装了简易的观测仪器,帮助艾伦更精确地定位。而当遇到突发的风暴时,又是托比凭借丰富的航海经验,指挥大家有条不紊地应对,稳住了船身,确保了航程的安全。 在探索过程中,他们不仅仅是在完成比赛,更是被一种古老的使命感所驱使。他们发现,这张藏宝图并非是简单的寻宝图,而是连接着一个古老的秘密:关于海洋生态系统失衡的预警,以及一种能够净化被污染海域的神秘生物。传说中,只有心怀纯净、拥有探索未知勇气的人,才能找到“海洋之心”,并唤醒它守护海洋的力量。 少年们在挑战中结识了来自不同背景的竞争者,其中一个名叫卡特的少年,起初因为好胜心强而显得有些孤僻,但在一次共同面对海上危险时,他展现出了出色的潜水技巧和对海洋生物的深刻了解,并与艾伦等人化解了误会,成为了并肩作战的伙伴。另一个参赛者,名叫伊莎,一个内向但对古代海洋文明有着百科全书般知识的女孩,她在关键时刻,通过解读古老石碑上的符号,为少年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揭示了“海洋之心”的真正意义并非物质宝藏,而是象征着海洋的生命力与平衡。 随着探险的深入,少年们逐渐明白,“海之子”的选拔不仅仅是考验他们的个人能力,更是为了传承一种对海洋的敬畏之心和保护海洋的责任感。他们发现,曾经繁盛的海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古老的传说并非虚构,而是先辈们留下的关于如何维持海洋健康的警示。 最终,艾伦、莉莉、托比和卡特,以及在旅途中结识的其他几位伙伴,凭借着他们的智慧、勇气、协作和对海洋的深厚感情,成功 decipher 了所有谜题,并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那个传说中的浮岛。岛上并非金银财宝,而是一片宁静的、生机勃勃的珊瑚礁,其中孕育着一种散发着柔和蓝光的神秘海藻,正是传说中的“海洋之心”。他们也看到了,在这片珊瑚礁周围,曾经被污染的水域正在逐渐恢复生机。 少年们并没有将这一发现据为己有,而是深刻理解了“海之子”的真正含义。他们决心将这个秘密保守下去,并运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以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方式,为保护这片海洋贡献自己的力量。故事的结尾,少年们回到了星语港,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财富,但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比星辰更加耀眼的光芒,他们知道,自己的使命才刚刚开始,星辰大海的征途,将是他们一生最壮丽的画卷。 《繁星织梦:少年探险家们的星辰大海》是一部关于成长、友谊、勇气与探索的少年冒险小说。它带领读者穿越古老的传说,踏上波澜壮阔的海洋之旅,在解开一个个谜题的过程中,感受少年们对未知的好奇、面对困难的坚韧,以及对大自然深沉的爱与责任。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场奇幻的冒险,更是关于如何传承知识,如何认识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及如何用行动去守护我们所热爱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深度绝对不是市面上那些“快餐式”管理读物可比的。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其中关于“组织文化与执行偏好”的那几章。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现象:一个政府部门的“惯性”往往比任何正式的规章制度都更强大。他深入挖掘了历史沿革、人员构成、以及非正式的小团体是如何共同塑造出一种“我们习惯就这样做”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最终会成为推行任何改革的最大阻力。读到这里,我深有感触,因为在其他领域也能看到类似的影子。书中不仅仅停留在描述问题,更提供了大量的案例来展示如何“软性干预”和“文化重塑”。比如,通过试点项目、榜样示范以及细微的激励调整,逐步引导基层干部形成新的行为模式。我个人认为,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复杂的社会科学理论,转化成了可以直接应用于实践的工具箱。它没有提供一个万能的公式,但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像一位高明的系统工程师一样,去诊断和修复政府执行链条中的每一个薄弱环节。

评分

这本书对我最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资源配置”和“执行效率”之间关系的阐述。我们常常批评政府效率低,但很少有人会去量化地分析,用于执行某个特定任务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权限——是否与任务的复杂度和重要性成正比。作者通过严谨的量化分析,揭示了资源错配如何成为吞噬执行力的黑洞。例如,某些基层单位被赋予了极高的政策责任,但却被剥夺了必要的审批权限和配套资金,这直接导致了执行过程中的“卡壳”现象。我尤其欣赏作者提出的“任务契约化”的概念,即将宏大的目标拆解成一系列具体的、资源可控的子任务,并与相应的资源包进行捆绑。这种对细节的把控,让这本书显得尤为扎实可靠。它让我意识到,提升执行力,不能靠喊口号,而必须依赖于精密的“资源-任务”匹配模型。这本书的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公共管理的理解边界,它不再是抽象的政治术语,而是变成了可计算、可优化的工程问题。

评分

我最近读到一本叫《政府执行力》的书,说实话,我对这个主题本身是挺感兴趣的。毕竟,咱们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政策能不能真正落地,说白了,就是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执行力到底怎么样。这本书的初衷很宏大,试图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去剖析国家机器运转的各个环节,分析为什么有些看似完美的政策规划,到了基层就成了空中楼阁。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最后一公里”困境的深入探讨,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指责,而是尝试构建一个更精细的分析框架,比如组织结构、激励机制、信息反馈链条这些复杂的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导致执行偏差的。读下来,我感觉作者是一位实干派的学者,他引用的案例大多来源于实际调研,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推演。比如,他分析了某地在推进环保政策时,由于地方政府的短期经济目标与长期政策目标之间的内在冲突,是如何导致政策执行力度时松时紧的。这种对现实复杂性的捕捉,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有了很高的评价。虽然有些章节略显晦涩,涉及到了大量的管理学模型,但总体来说,它为理解现代政府的运作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石,让人在合上书本后,看新闻时都能多一份深入思考的角度。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政府执行力》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沉稳、客观,几乎没有煽情或情绪化的表达,这使得它在探讨敏感的体制问题时,显得格外有说服力。我注意到作者非常注重概念的界定,比如他会区分“合规性执行”和“创造性执行”的差异,并分析了在不同类型的政策下,哪种执行模式更适用,以及如何避免“教条主义”的僵化。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让人在阅读时不得不时刻保持警醒,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书中关于“激励兼容性”的分析也很有启发性,它指出,如果激励机制的设计未能与执行者的个人利益或职业发展路径保持一致,那么最好的政策也会被巧妙地“规避”或“怠慢”。这本书就像一面透镜,它清晰地折射出权力结构、利益格局和制度设计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出最终的公共产物。读完之后,我对政府工作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畏,同时也对未来如何通过制度优化来提高效率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老到的公务员,深入到政府体系的“内部厨房”里看了一圈。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近乎于“解剖”式的写作手法,他没有把“执行力”简单地视为一种道德或意愿的问题,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系统工程。他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目标设定”的科学性,指出很多执行不力的源头恰恰在于最初的目标就不够清晰、可衡量,或者目标之间存在逻辑上的矛盾。这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视角,以前总觉得执行不好是人不行,现在看来,也许是“规矩”本身就有问题。书中对信息流动的分析尤其精彩,作者对比了传统层级制结构和扁平化网络结构在信息传递速度和准确性上的差异,并结合了最新的技术手段(比如数字化管理工具)来探讨如何优化这个流程。我记得有一个段落专门讲了“问责机制”的设计,作者认为一个有效的问责体系不应该是“惩罚导向”的,而应该是一种“学习导向”的,强调从失误中汲取教训,而不是仅仅为了追究责任。这种建设性的批判态度,让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建设性的力量,而不是抱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