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小说,100本人生必读书之一
英国科斯塔奖年度长篇——《生命不息》姊妹篇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邦诺书店,BookPage,Goodreads,《西雅图时报》《卫报》《每日电讯报》鼎力推荐
《生命不息?归来》是《生命不息》的相伴之作,是姊妹篇,而不是续集。阿特金森以绝妙的叙事和描绘能力,带领读者在生命的多种可能里探寻人性的真相。本书是阿特金森笔下深刻且具想象力的作品。
托德家族的男孩子泰迪一直深受父母和姐姐厄苏拉的宠爱,他向往诗意的生活,外出游历,希望能做个游吟诗人。二战爆发,他应召入伍,成为皇家空军优秀飞行员。泰迪数次上战场,驾驶轰炸机九死一生。他本已做好随时赴死的准备,然而战争突然结束了,他有了明天,还有明天的明天,可是他的一部分自己再也无法调整去适应未来。内心无限凄惘的他如何才能向明天进发?当生命的多重可能被小心翼翼地捧于手上,究竟什么样的选择才是对的呢?
英国著名畅销小说作家,水石书店年度作者,先后荣获南岸天空艺术文学奖、科斯塔奖,凭借畅销书《生命不息》获得广泛关注。该书在英美同步上市后,空降各大畅销书榜前茅,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等20多家媒体评选为“年度最佳图书”,被美国亚马逊编辑评选为“100本人生必读书”之一,也是英国年度畅销小说。
《生命不息?归来》是《生命不息》的相伴之作,是姊妹篇,而不是续集。阿特金森以绝妙的叙事和描绘能力,带领读者在生命的多种可能里探寻人性的真相。本书是阿特金森笔下最深刻且最具想象力的作品。
《生命不息》同时具备了故事有趣,令人愉悦,极富悬念,催人泪下等多种情绪,你不会感到失望。——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一个成人世界的优雅童话……在复杂斑斓的人世间,投注一抹满富人性的洞察力。——科克斯书评
阿特金森在这本小说中从另一种角度写出了《生命不息》所反映出来的战争的残酷、野蛮。这本如号角般清亮的散文小说,细节生动,却又浸透着明显的忧郁。无论是坚忍的泰迪、他的妻子、极度自私的女儿,还是受到冷落的孙辈,阿特金森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将在某一刻敲碎读者的心。——书单
如果你爱过阿特金森的《生命不息》,那么现在好运又来了;如果你碰巧是为数不多的没读过此书的几个人之一,那么你现在依旧运气不错——因为阿特金森是玩转文字的大师。她描绘了这样一幅沉静的、令人动容的肖像画——一个男孩,穿行于人生的微小喜悦和痛苦的失意,起起伏伏。——Marie Claire
楔子
第一部分
这场战争无异于一个巨大的裂缝,没有可能回到彼岸,回到他们从前的生活,变回他们曾经的样子。他们是这样,贫穷、破败不堪的整个欧洲亦复如是。
第二部分
他们经历了九死一生才能活到今晚,都很想知道,命运会不会这么残酷,先让他们活到现在,再把他们置于死地。……“再保佑我们这一次,基督啊,再保佑我们这一次。”
第三部分
在那次出行中,珀蒂了解了外公的一生,也了解了历史,她虽然感到很满足,却也让她对存在的问题产生了不安和迷惑。“答应我,你要好好生活。”他那时对珀蒂说。她办到了吗?没有吧。
《奥古斯都历险记》
后记
致谢
“你现在快乐吗?”南希问,他们两个正在一起刮从树林里采来的冬青与槲寄生的嫩枝。
“是的。”泰迪说,他经过了深入的思考,方才给出了这个答案,而南希不过是随口问问而已。
枯萎的雪花莲。
“有人觉得采摘这些勇敢的小报春使象征着噩运,所以不会把它们带回屋里。没准儿这是因为它们在教堂墓地里开得格外茂盛。”
希尔维总是会摘下狐狸角的第一株雪花莲。只可惜摘下不久它们就会枯萎死去。
“白色的雪花莲及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总是会让这些不起眼儿的小花得到单纯天真的光环。(现在谁还记得上个世纪的少女组合‘雪花莲乐队’?)
“这里讲一个德国传说——”
“噢,老天。”南希轻轻说。
“怎么了?”
“我的钩针掉了。继续吧。”
“这个传说是这样,在上帝创造万物的时候,他告诉雪去找一些花儿讨些颜色来。除了善良的雪花莲,其余的花都拒绝了,作为回报,雪允许雪花莲在春天第一个开花。
“伟大的音乐具有治愈的力量。德国人不再是我们的敌人,记住德国人的丰富神话、传说和童话,对我们大有好处,更不要说他们的文化遗产了,比如莫扎特的音乐——”
“莫扎特是奥地利人。”
“那是当然。”泰迪说,“真不知道我怎么把这给忘了。”那就是贝多芬。还有勃拉姆斯、巴赫和舒伯特。舒伯特是德国人吧?
“不是,也是个奥地利人。”
“海顿呢?”他壮着胆子提出了这个名字。
“奥地利人。”
“德国音乐家也不少,是吧?那么,巴赫、勃拉姆斯、贝多芬的文化遗产——”
南希默默地点点头,如同学者确认小学生把错的地方改对了。她本可以去数她那些织针,不搭理他的。
“在这些人之中,贝多芬——”
“我们就像离题太远了。怎么说起德国人来了?”
“因为我写的是一个德国传说。”泰迪说。
“这样就像是在说宽恕德国人似的。你有吗?你原谅他们了?”
他有吗?从理论上来说,似乎是的,可在埋藏真心话的心里,他并没有。他想起了那些他认识的人,他们都死在了德国人的铁蹄下。如同魔鬼与天使,那些死去的人多得已经不计其数。
他自己的战争结束已经三年了。在最后一年里,他丧失了战斗力,被关在波兰边界附近的战俘营里。他的飞机起火了,他跳伞降落,却落到了德国人的地盘上,因为摔伤了膝盖,他被抓了。在那次对纽伦堡的恐怖空袭中,他的飞机被探照灯灯光锁定,进而被高射炮击落。他当时并不清楚,可对英国轰炸机司令部来说,那是战争中最糟糕的一个夜晚,共损失了九十六架飞机,五百四十五人牺牲,比不列颠之战中牺牲的总人数还要多。可等他回到家,那又不过是个过时而冰冷的消息罢了,纽伦堡的那次战役早已不复记忆。“你真勇敢。”南希说,带着几分冷漠的鼓励,反正泰迪听来就是这样的,他觉得要是他在数学考试中得了好成绩,她也会对他说同样的话。
现如今,战争不过是睡梦中一个个混乱且随机的画面,比如月光下的阿尔卑斯山,螺旋桨在空中旋转,水下苍白的脸。那么,祝你们好运。有时是紫丁香花令人烦腻的香气,还有时是在舞曲中甜蜜相拥。这些噩梦到最后总会出现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在熊熊烈火中,向地面俯冲下去。我们做噩梦的时候,总会在可怕的结局出现前就醒来,不会等到梦到坠落的那一刻,可泰迪只能是在南希的呼唤下才能醒来,需要她摇篮一样的手来抚慰他,他会在黑暗中出神很久,不知道如果有一天她在夜里没有叫醒他,会出什么事。
在战争中,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可战争突然结束了,他有了明天,还有明天的明天。他的一部分自己再也无法调整去适应未来。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可以用“醇厚而又不失灵动”来形容,它像是一杯陈年的红酒,初入口时略带深沉,但回味无穷,每翻开一页,都能发现文字深处的层次感。作者似乎对词语的运用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那些看似平淡的描述,实则暗藏玄机,它们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情感的载体。我注意到,在描写宏大场面时,文字变得开阔而富有气势,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与硝烟的味道;而在刻画内心独白时,笔触又瞬间变得纤细入微,如同触碰最脆弱的丝绸。这种风格的切换自然而然,毫不生硬,显示出作者极强的文字驾驭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尽管语言的密度很高,但它从未走向晦涩难懂的泥潭。相反,作者擅长用一些极具画面感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很多句子我都会忍不住反复阅读几遍,试图捕捉其中未曾察觉的韵味和潜台词,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文学享受,远超于仅仅“看懂故事”的层面。
评分故事的内核探讨了宏大且永恒的主题,但它处理这些主题的方式却异常的清新和克制,没有陷入说教式的说教泥潭。它更像是在一个精心构建的微缩世界里,邀请我们一同去审视那些关于“意义”、“牺牲”和“传承”的终极拷问。作者巧妙地避开了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极端的事件和冲突,将这些议题抛给读者,让每个人都必须自己去寻找内心的回音。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代价”的描绘,它不是一次性的付出,而是一种持续的、渗透到日常肌理中的存在。这种对主题的深度挖掘,使得整本书的重量感十足,绝非那种读完即忘的“爽文”。每一次对某一哲学思辨的触及,都伴随着强烈的代入感,因为你会发现,这些看似发生在遥远背景下的抉择,其实与我们当代人面对的困境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正是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作品拥有了超越时代的力量,让人读完之后,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沉淀,以确保这些深刻的思考不会轻易流失。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指挥家在掌控着宏大的交响乐章。它并非那种一味追求速度与激情的快节奏作品,而是更倾向于一种沉稳而富有张力的铺陈。开篇便将我们投入到一个复杂而充满谜团的境地,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内心的挣扎与世界的边缘状态,让人在阅读初期就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对后续发展的迫切期待。随着情节的推进,节奏时而舒缓,如同夏日午后的微风,让读者有时间去细细品味人物的情感纠葛和环境的氛围渲染;时而陡然加快,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被骤然打破,高潮迭起,令人喘不过气。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技巧,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新鲜感和不可预测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关键转折点上对时间线的处理,它不是线性的简单推进,而是交织着回忆与现实,如同多股细流最终汇入同一片汪洋大海,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构建一个更为立体和多维度的故事空间。读完全书,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节奏控制上的深厚功力,这绝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次精雕细琢的结果,最终呈现出一种流畅而又富有力量感的阅读体验。
评分从世界构建的角度来看,作者展现了惊人的想象力和严谨的逻辑性。这个虚构的背景设定,无论是其历史脉络、社会结构,还是其独特的文化习俗,都构建得异常完整和自洽。我很少看到一个架空的世界能够如此真实地“呼吸”起来。细节的处理尤其令人赞叹,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环境描写,如特有的气候模式、建筑风格的演变,甚至日常的饮食习惯,都在不经意间为这个世界的真实性添砖加瓦。更关键的是,世界观的复杂性并没有成为叙事的负担,作者非常高明地将这些背景信息“内嵌”在了人物的对话和行动之中,避免了冗长、枯燥的背景介绍。读者是在跟随角色探索的过程中,逐步揭开这个世界的面纱的,这种“沉浸式体验”的效果是顶级的。它让我联想到了那些史诗级的巨著,作者在构建这个舞台时所付出的心血是显而易见的,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既庞大又精致,充满逻辑美感的艺术品。
评分角色塑造方面,这本书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简直可以说是一部“群像艺术的教科书”。这些人物并非扁平的工具人,他们活生生地存在于纸上,有着清晰的优点和令人心碎的缺陷,他们的选择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没有将任何角色简单地归类为“好人”或“坏蛋”。即便是看起来最坚不可摧的英雄,内心深处也有着令人不安的阴影和动摇;而那些在道德边缘游走的个体,其动机也往往源于深层的痛苦与无可奈何。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每一次角色的互动都充满了张力与火花。他们的成长轨迹,尤其是主角的蜕变,描绘得极为真实可信,不是一蹴而就的“开挂”,而是经历了无数次跌倒、爬起、再跌倒的漫长过程。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他们是如何被环境、被历史、被自身的选择所塑造的。读完之后,合上书页,那些主要角色的面孔和声音似乎还萦绕在脑海中,仿佛认识了几个真正的老朋友或宿敌,这种长久的共情与记忆,是衡量一部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评分物流很快,书也是我喜欢的~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对今天的教育进行了深刻反思,值得阅读!
评分京东正版,热卖畅销,好评最多,读者推荐,送货快
评分“我们之于神明,如同苍蝇之于顽童。能不能活只能听天由命。”很喜欢书里的这句话。英国科斯塔奖年度最佳长篇《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亚马逊,《西雅图时报》等20多家媒体年度最佳图书。好书推荐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很好的一次购物,字迹清晰。
评分老师要求买,所有书籍基本都在京东搞定。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特别好,期待已久的终于到手啦
评分第一部看过了,早就想看这本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