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纷繁复杂的教会史在布鲁斯·L.雪莱著游冠辉、孙毅主编刘平译的《基督教会史(第3版)/基督教文化译丛》笔下成了一幅轮廓清晰的历史画卷。雪莱不仅能把握住历史的总体脉络,而且能捕捉到每个时代的特征及其对下个时代的影响。本书不仅深受读者的青睐,而且成为许多大学的标准教科书。
布鲁斯·L.雪莱著游冠辉、孙毅主编刘平译的《 基督教会史(第3版)/基督教文化译丛》以亲切的笔触 将两千年的教会历史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不仅深 受读者的青睐,而且成为许多大学的标准教科书。本 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语言与结构十分清晰明了。
读雪莱的教会史如读故事,历史在雪莱的笔下宛若小 说,跌宕起伏,感人肺腑。雪莱是一位令人敬重的学 者,为了**地呈现历史事实,他的研究可谓不遗余 力。本书将教会史分为八个阶段:耶稣和使徒时代; 大公基督教时代;基督教罗马帝国时代;基督教中世 纪时代;宗教改革时代;理性与复兴时代;进步时代 ;意识形态时代。这样的划分使得历史易于把握和记 忆,这也是本书一直备受欢迎的原因。
布鲁斯·L.雪莱(Bruce L.Shelley),美国丹佛神学院教会史和历史神学**教授。著有《教会:上帝的选民》、《十字架与火焰》、《美国的福音派》等。
“基督教文化译丛”总序
前言
第三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部分 耶稣和使徒时代公元前6-公元70年
**章 让王滚蛋!
耶稣运动
第二章 新皮袋与旧皮袋
福音传向外邦人
第二部分 大公基督教时代70一312年
第三章 *无价值的人
大公基督教
第四章 如果台伯河泛滥
基督徒受迫害
第五章 关于大事件的争论
正统的兴起
第六章 经卷之规
圣经的形成
第七章 罪人的学校
主教的权力
第八章 知识分子的使徒
亚历山夫人
第三部分 基督教罗马帝国时代312-590年
第九章 放下权杖
罗马帝国改宗
第十章 剖析毫发
三位一体教理
第十一章 以马内利!
信经中的基督
第十二章 放逐于生活之外的人
隐修制的开始
第十三章 万世圣贤
奥古斯丁
第十四章 作为“大祭司长”的彼得
教宗制的开始
第十五章 天地之间的某个地方
东正教
第十六章 弯下得胜者的脖子
向野蛮人传教
第四部分 中世纪基督教590-1517年
第十七章 神的执政官
大格列高利
第十八章 寻求统一
查理曼大帝和基督教王国
第十九章 神秘地被提升起来
教宗制和十字军
第二十章 学识之甘露
经院主义
第二十一章 献给贫穷女神之歌
使徒的生活方式
第二十二章 沉睡的人和必然法则
教宗制的衰落
第二十三章 时间进程中的审判
威克里夫和胡斯
第五部分 宗教改革时代1517一1648年”
第二十四章 葡萄园中的野猪
马丁·路德和新教主义
第二十五章 激进的门徒身份
重洗派
第二十六章 推人游戏
约翰·加尔文
第二十七章 诅咒王冠
英格兰教会
第二十八章 曼瑞沙的“新人”
天主教改革运动
第二十九章 击开磐石
美洲和亚洲
第三十章 圣徒们的统治
清教主义
第三十一章 不愿为旧观念而死
宗派
第六部分 理性与复兴时代1648—1789年
第三十二章 瞄准根基
理性膜拜
第三十三章 心灵及其理性
帕斯卡尔和虔敬派
第三十四章 火中抽出的一根柴
卫斯理和循道主义
第三十五章 历世历代的新秩序
大觉醒运动
第七部分 进步时代1789—1914年
第三十六章 恢复堡垒
进步时代的天主教
第三十七章 新的社会边界
19世纪的英格兰
第三十八章 走向地极的人们
新教传教
第三十九章 一个民族的命运
关国基督教
第四十章 一座为现代理性人所铺设的桥
新教自由主义
第四十一章 失去的只是锁链
社会危机
第八部分 意识形态时代1914年
第四十二章 耻辱墙上的信手涂鸦
20世纪的意识形态
第四十三章 病态社会里无根的移民
美国福音派
第四十四章 早餐桌上的新信经
普世教会运动
第四十五章 慈悲的良药
罗马天主教:梵二会议
第四十六章 回流时代
第三世界的基督教
第四十七章 作为高尚职业的政治
美国标榜自我一代的基督教
第四十八章 地球村
世界舞台上的基督教
结语
注释
从利奥一世至今的历代教宗录
附录(人物、运动、事件)
译后记
阅读这部巨著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漫长而细致的考古发掘。作者的脚注和参考资料列表极其详尽,这对于希望继续深挖某个特定时期的读者来说,是无价的资源。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拜占庭帝国与罗马教会关系紧张的那一段历史,书中对东西方教义分歧的梳理,特别是关于“和子句”(Filioque)的争论,被解释得非常清晰,避免了过度简化。这种对复杂神学议题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它不仅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事件对今天世界格局的持续影响。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它迫使你放慢速度,去品味历史的颗粒感,而不是囫囵吞枣地接受结论。
评分这部《基督教会史》在内容上的广度令人叹服,从君士坦丁的皈依到现代普世教会会议的努力,几乎没有留下明显的空白点。但我认为它最宝贵的一点,在于它对教会内部“张力”的忠实记录。它没有将教会描绘成一个铁板一块的信仰共同体,而是细致地展现了内部的张力——圣徒崇拜与理性主义的碰撞、修行的理想与政治的现实之间的永恒矛盾。通过这种全景式的描绘,读者得以更全面地理解信仰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弱点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塑造了我们所见的教会面貌。读完后,我对历史上那些看似突然的、剧烈的宗教变动有了更合理的解释框架,明白了它们其实是长久积累的矛盾在关键节点上的集中爆发。这是一部能让你重新思考“传统”与“革新”在任何大型组织中如何共存的佳作。
评分这部新版的《基督教会史》无疑是一部扎实的学术力作,光是厚度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内容的宏大与深邃。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得以管窥其冰山一角,但即便是如此粗浅的阅读,也深深为作者严谨的考据和清晰的逻辑所折服。书中对早期教父的思想演变、不同教派在历史长河中的冲突与融合,都有着极其细致的描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将历史叙述成一条笔直向上的进步之河,而是着力展现了教会内部的张力、妥协与世俗化进程中的挣扎。对于那些想深入了解基督教如何从一个边缘性的犹太教派成长为影响西方文明基石的庞大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细节和多维度的视角。它不是一本轻松的入门读物,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耐心和一定的神学背景知识,但一旦你沉浸其中,那些晦涩难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都会逐渐变得鲜活起来,你会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重量和信仰的力量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评分这本书的译本质量也值得称赞,文字流畅自然,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原著中那些古典术语的门槛。虽然我没有原文对照,但能感受到译者在保持信达雅之间的平衡上所付出的努力。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其对“世俗化”主题的处理。作者没有将目光仅仅停留在教廷的权力中心,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来探讨信仰是如何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去的,比如对礼仪、艺术、慈善事业的影响。这种“自下而上”的视角补充了传统教会史中常见的“自上而下”的权力叙事。它让我意识到,教会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一部欧洲社会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缩影。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无论是以宗教改革还是启蒙运动的名义出现,教会自身也都在进行着艰难的自我调适与重塑。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排版上的克制与专业,这立刻给人一种“这不是一本流行读物,而是一本严肃的工具书”的印象。但深入阅读后发现,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成功地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例如,关于中世纪教廷权力斗争那几章,叙述起来简直像一部精彩的政治惊悚小说,那些教皇与皇帝之间的博弈、修道院运动对社会结构的重塑,都被作者剥茧抽丝地展现出来。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分裂和异端问题时的平衡感,没有预设立场地去批判某一方,而是试图理解在特定历史语境下,不同群体做出其选择的内在逻辑。读完这些章节后,我对“合一”与“分裂”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历史上的宗教分歧,往往是复杂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简单的教义之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