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科普爱好者 他是与爱因斯坦、奥本海默、费米、费曼、杨振宁等科学巨匠有密切交往的学术宗师;
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外几乎物理学领域的所有大奖,
他就是成功地证明了施温格和费曼电动力学理论的等价性的伟大科学家——弗里曼·戴森。
这是他个人一本超棒的科学家自传,用他独特的幽默、深刻的自省以及敏锐的洞察向我们娓娓诉说科学与人类发展的故事。
《“微百科”系列》是由国外引进的一套在国际上非常受欢迎的百科读物,内容涵盖历史、物理、政治、经济等各个学科领域,作者均是当前若干学科领域学术代表人,主要宗旨是打造一套让广大读者很快了解各个新学科的短小精悍的科普读物。这是你增长各科知识的选择。
内容简介
《宇宙波澜:科技与人类前途的自省》是一代量子力学巨擘弗里曼·戴森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以来的回忆,对科技与人类前途的浪漫的人文思考。他把科学生活比作个人灵魂的航程,浪漫而生动地记述了许多著名科学家的风范与成就,原子炉、生命科技以及太空探索的研究历程与争议,同时由着作者的引导开始寻求科学对于人类的真正意义以及科学人在钻研探索时所应持的正确态度,还包括对科技发展与人类前途的一些深刻的省思。
作者简介
弗里曼·戴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物理学教授。在量子力学方面作出极大贡献,但遗憾与诺贝尔物理学奖擦肩而过。曾获得许多殊荣:伦敦皇家学会休斯奖、德国物理学会普朗克奖、奥本海默纪念奖、以色列海法理工学院的哈维奖,2000年坦普尔顿奖。
目录
第一部分 英国
1. 魔幻城堡/ 003
2. 浮士德的救赎/ 014
3. 少年十字军/ 024
4. 诗人之死/ 041
5. 科学学徒/ 058
第二部分 美国
6. 阿尔伯克基之旅/ 075
7. 攀登F6 峰/ 089
8. 降E 小调前奏曲/ 110
9. 小红校舍/ 121
10.1970 年到达土星/137
11. 朝圣者、圣徒和太空人/ 151
12. 调停/ 163
13. 防御的伦理/ 182
14. 德福·夏普谋杀案/ 198
002 宇宙波澜
15. 莫洛博士岛/ 212
16.DNA 重组研究的争论/228
第三部分 其他
17. 遥远的镜子/ 235
18. 思想实验/ 245
19. 外星人/ 258
20. 进化枝与克隆/ 274
21. 绿遍银河/ 284
22. 回到地球/ 302
23. 设计论/ 310
24. 地球与天空之梦/ 320
精彩书摘
紧张的公众为什么会因为DNA 重组而骚动不安呢?公众之所以顾虑,是因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问题被混淆在了一起。一方面,如果某些种类的重组DNA 在实验室里长成并被不负责任地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去,它马上就会对公众健康产生威胁。另一方面,还存在一种长远的恐惧,它从莫洛博士开始,以克隆人类结束——只要生物学知识被滥用就可能发生。开始进行DNA 重组实验的生物学家们清楚对公众健康马上产生威胁的可能性。分子生物学家马克辛·辛格(MaxineSinger),美国科学家联合会总顾问丹尼尔·辛格的妻子,早在第一批此类实验做出不久后就发表了一个声明,呼吁人们注意这种危险。1975 年,一次细胞生物学家的国际会议自发起草了一组指导原则,禁止他们视为不负责任的实验,也给获得许可的实验推荐抑制程序。和他们的指导原则类似的原则,已经被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学家和政府接受下来。这些指导原则已经使得由DNA 实验带来的即时的公共健康危害变得不太可能了。你不能说这种即时危害不存在,但是它比和检验科及医院里处理病菌的标准程序联系在一起的危害要小。所以,从公共卫生部门的观点看,DNA 重组实验带来的风险是得到充分控制的。那么,为什么公众仍然会感到害怕呢?公众会害怕,是因为公众看到了将来,他们在担心比即时健康危害更大的问题。公众知道,DNA 重组实验最终会给生物学家带来关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遗传设计的知识。公众在恰如其分地担心这种知识的滥用。当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在华盛顿组织一场会议,让DNA 重组大辩论各方的观点都有机会被人听到的时候,公众以一群举着标语的年轻人的身份出现了,他们朗声高喊:“我们不会被克隆。”在马修·梅塞尔森和马克辛·辛格诚实的面孔后面,公众看到了莫洛博士和代达罗斯的凶险形象。
在许多地方,DNA 重组实验仍然在取得巨大成功。对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的危害,还没有被探测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生物知识的长远危害已经消失了。DNA 重组只是生物学广泛进步之中的众多技术之一。无论有无DNA 重组技术,生物学的进步都将继续。是生物学自身,而不是任何特殊的技术,将我们迅速引入了莫洛博士岛所处的那片未知海洋。作为一个生物学家以及一个公民,马修·梅塞尔森的目的是,“为将来建立一种思潮:唯有能够强化我们人之为人的本质,有关生命过程的深入知识才能够被使用”。DNA 重组研究的争论
1976 年夏天,坎布里奇公民委员会还在工作的时候,普林斯顿大学向普林斯顿市当局申请许可建造两个装备齐全可以进行DNA 重组研究的实验室。普林斯顿市当局并没有做好作决定的准备,所以就效仿了坎布里奇的做法。他们指定了一个公民委员会来给他们提建议。我们的委员会包括11 个公民,我是其中一员。和坎布里奇公民委员会一样,我们努力工作了四个月。和坎布里奇公民委员会不同的是,我们没能做出一个一致的报告。最后,持相反意见的人数比例是八比三,大部分人同意普林斯顿大学的申请,小部分不同意。我们分别写了多数派建议和少数派建议。不过尽管我们意见不同,或者说正因为我们意见不同,在公民委员会做事是我一生中最开心和最有回报的经历之一。那时我们与深刻的问题战斗,我们也因此成了关系牢固的朋友。我们这个委员会是普林斯顿市民的一个很好的抽样。我们有六个男的,五个女的;九个白人,两个黑人;四个健谈的,七个安静的。我们有两个医师,两个科学家,两个作家,两个教师,一个长老会(Presbyterian)牧师,一个海底摄影师,还有一个退休的女士——一个黑人团体的领袖。华莱士·阿尔斯通(Wallace Alston)是那个牧师,苏珊娜·沃特曼(Susanna Waterman)是那个摄影师,艾玛·埃普斯(Emma Epps)是那个黑人团体领袖,他们是毫不动摇的少数派。从一开始就很明显,这三个人是我们委员会里个性最强的人,也具有最深的信仰。我花了最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识这三个人,去了解他们反对DNA 重组的哲学根源,尝试在他们的意见和我的意见之间找到妥协。最后,我们意识到不可能存在妥协,不过随着达成协议的希望的破灭,我们相互之间的尊重和喜爱变得更强烈了。
市当局对我们这个委员会的委托说得很清楚,我们的建议需着眼于解决随着普林斯顿开展DNA 重组实验而出现的紧迫的公共危害问题。委员会的两个医生希望狭义地理解我们所受的委托。由于在日常工作中习惯了在生死之间权衡,对这种遥远的可能性进行冗长讨论,他们显得非常没有耐性。基于正常的医学实践的标准进行判断,他们得出结论说,DNA 重组的公共健康危害会被现有的指导方针控制好,而这就是我们这个委员会要说出的全部内容。他们不想浪费时间在更宽泛的哲学问题上。我对这两个医生感到特别同情,他们都是身负巨大责任的忙人,却还要成小时地听一些他们认为毫不相干的曲折讨论。另一方面,少数派的三人甚至更加强烈地感觉到,对我们来说,将思考局限于短暂的公共健康危害是不对的。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良知问题。基于健全的良知,他们没法从自己的抉择中排除DNA 重组会导致的人类命运这个大问题。我对他们也感到特别同情。在他们的少数派声明中,苏珊娜·沃特曼的最后一句话概括了他们的立场:因为DNA 重组研究及其应用,会对我们这个脆弱而有限的生物圈带来不寻常的深远影响,任何要继续这种研究的决定——如果要继续的话,必须严格基于公众的明智的共识,基于严格的科学数据和民主程序。
……
《星辰大海的低语:文明的边界与未知的回响》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我们如同漂泊在浩瀚宇宙中的一叶孤舟,不断探索着前方的未知。从茹毛饮血的远古,到如今仰望星空、播撒思想的时代,人类的足迹似乎从未停止过向前。然而,在这趟旅程中,我们究竟在追寻什么?文明的最终彼岸又在何方?《星辰大海的低语》正是这样一本,试图在我们仰望星空之际,将目光回溯,审视我们自身,探问文明的本质,以及在无限可能面前,我们所面临的深层挑战与机遇。 本书并非一部冰冷的科学史,也不是一本描绘未来科技幻想曲的读物。它更像是一次沉静的思考,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哲学叩问。我们将从文明的起源出发,追溯人类意识觉醒的曙光,探讨个体与群体、理性与感性、创造与毁灭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梳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关键转折点,从早期火的发现,到文字的诞生,再到科学革命的浪潮,每一项重大的飞跃,都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理解自身与世界的方式。 我们会深入剖析人类的求知欲,那股驱使我们不断突破认知边界的原始动力。这种动力,既是文明进步的引擎,也可能成为潜藏的暗流。当我们的探索触及宇宙的深处,当我们的科技能力足以改变自然法则,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随之而来的责任?本书将引导读者一同审视,那些看似纯粹的科学追求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伦理困境,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权衡进步的代价。 在探索未知宇宙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已知”的宇宙——人类自身。大脑的奥秘、意识的本质、情感的复杂性,这些仍然是科学界和哲学界未解的谜团。本书将邀请读者一同思考,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例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我们对“人”的定义是否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当科技模糊了生物与机械的界限,当我们可以“设计”生命,甚至“上传”意识,我们还能否称之为“人类”?这种对自我定义的挑战,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伦理与存在主义的迷宫。 《星辰大海的低语》并非耸人听闻地描绘末日场景,而是以一种更加审慎的态度,探讨人类文明在追求卓越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衡”。这种失衡,可能体现在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可能体现在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脱节,也可能体现在人类内部因资源分配、社会结构而产生的裂痕。本书将剖析这些潜在的危机,并非为了制造恐慌,而是为了激发更深层次的警醒与反思,促使我们在拥抱未来的同时,更加珍视当下,更加审慎地规划每一步。 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在于审视人类在宇宙中的孤独感与连接的渴望。当我们眺望无垠的星空,我们不禁会问:我们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吗?寻找地外文明的探索,不仅是科学的追求,更是对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追问。若我们并不孤独,我们将如何与“他者”相处?若我们是孤独的,我们将如何承担这份沉甸甸的孤寂,又如何去创造和维系我们文明的价值?这些思考,将把我们带入一个更加宏大、也更加深刻的哲学视野。 《星辰大海的低语》将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引导读者超越表面的科技奇观,触及文明深层的脉搏。它探讨的并非具体的技术路径,而是技术发展背后的精神驱动,以及这些驱动可能对人类整体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宏大叙事”的视角,能够站在文明的十字路口,审视我们走过的道路,思考我们即将前往的方向。 本书并非简单地列举科技成就,而是试图在这些成就的背后,发掘它们对人类精神、社会结构、乃至我们存在本质所带来的冲击与重塑。我们会探讨,当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当知识以前所未有的广度触及,人类的认知能力是否能跟上?当我们的能力可以轻易地改变基因,我们的道德边界又在哪里?当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超越人类智能,我们如何确保自身的主体性? 《星辰大海的低语》鼓励读者进行一种“内省式”的探索。我们所说的“外在的宇宙”,最终会投射到我们“内在的心灵”。科技的进步,无论多么令人目眩神迷,终究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的福祉,是为了增进我们的理解,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生命体验。因此,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审视科技进步对人类情感、伦理观念、道德判断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在科技浪潮中,保持住那份独特的人性光辉。 我们不会回避人类历史上的阴影,那些因误用科技、因短视目光而留下的伤痕。这些过往的教训,是我们在迈向未来时,不可或缺的指南针。本书将带领读者,从这些历史的镜子中,照见我们当下可能存在的盲点与风险,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最终,《星辰大海的低语》希望能够点燃读者心中那团对未知的好奇,对自我的追问,以及对文明未来的责任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邀请,邀请您与作者一同,在这片属于人类的星辰大海中,进行一场深刻而真诚的低语。在这场低语中,我们倾听来自宇宙的呼唤,也聆听来自内心深处的微弱回响,共同寻找属于我们文明的,那条通往更加清晰、更加深刻存在的道路。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框架,一种审视问题的视角,一种对人类文明前途的持续关注与不懈追问,而非给出唯一的答案。因为它相信,真正的答案,往往隐藏在不断地探索与反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