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坛上的中国 民国人文讲演录

讲坛上的中国 民国人文讲演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春田 编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民国史
  • 文化史
  • 演讲
  • 历史
  • 人物
  • 讲座
  • 思想
  • 社会
  • 中国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493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560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5
字数:2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并不是“黄金时代”,套用蔡元培的演讲题目,民国正是“黑暗与光明的消长”的时期。重要的是,在那样一个“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大时代”(鲁迅语),我们曾经有过这么多精彩的人,说过这么多掷地有声的话,对时代做过这么严肃的思考和介入。他们的启示、怀疑或者批判,都为我们今天的思考和行动提供了某种参照和资源。
  《讲坛上的中国 民国人文讲演录》选择民国时期重要的人文学者在大学或其他场所的演讲。

作者简介

  张春田,1981年生,安徽芜湖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学士(2004)、北京大学文学硕士(2007)、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博士(2012),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曾在海德堡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访问研究或短期任教,在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小引 “大时代”的声音(张春田)
第一辑 国家
罗素 中国到自由之路
梁启超 外交欤内政欤
鲁迅 无声的中国
许地山 造成伟大民族底条件
闻一多 组织民众与保卫大西南

第二辑 教育
章太炎 留学的目的和方法
蔡元培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陈独秀 近代西洋教育
蔡元培 黑暗与光明的消长
陶行知 新教育
梁启超 先进者之新觉悟与新任务
蒋梦麟 什么是教育的出产品
罗庸 国文教学与人格陶冶

第三辑 青年
章太炎 今日青年之弱点
蔡元培 北京大学成立第二十五年纪念会开会词
梁启超 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
吴稚晖 由新校址引起的联想
闻一多 伟大的事实不朽的意义
张舜徽 谈偏才与通才

第四辑 学问
胡适 研究国故的方法
梁启超 学问之趣味
梅光迪 中国古典文学之重要
章太炎 论今日切要之学
章太炎 历史之重要
马一浮 论六艺该摄一切学术
闻一多 什么是儒家
朱自清 怎样学习国文

第五辑 人生
梁启超 “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
李石岑 象征的人生
张君劢 人生观
罗家伦 道德的勇气
冯友兰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甲)
朱自清 论气节
第六辑 文化
周作人 文学上的俄国与中国
章太炎 说新文化与旧文化
梁漱溟 答胡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徐志摩 泰戈尔
鲁迅革 命时代的文学
傅雷 米开朗琪罗(上)
陈序经 中国文化之出路
废名 已往的诗文学与新诗
沈从文 短篇小说
林语堂 论东西文化与心理建设
闻一多 新文艺和文学遗产
朱自清 文学的严肃性

第七辑 社会
蔡元培 在上海南洋公学的演说
李大钊 给新闻界开一个新纪元
鲁迅文 艺与政治的歧途
傅斯年 文人的职业
闻一多 在五四纪念大会上的演讲
闻一多 在联大校友话别会上的演讲

精彩书摘

  《讲坛上的中国 民国人文讲演录》:
  什么是特别运动?大抵拿来要求某种应得而未得的权利,来处分某种应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这些事在选举运动时虽亦常常提出,但未必都能成为选举竞争的目标,未必都能成为国会中讨论的主题。他们于是乎由一特种阶级——或一特种团体结合起来,举行种种方式的运动,把他们所要求所主张抬出来,唤起一般人注意而促反对者之警省。他们在平时——或法定选举时已经为不断地努力,遇有机会,更临时做刺激的运动。例如印度人乘英太子往游,便大大地做一回反欢迎的运动。劳工阶级每年五月一日,便大大地做一回国际纪念节的运动。这些运动多行一次,那主义的旗帜便加增一度的鲜明。运动来运动去,从前的空想,渐渐地都变成事实了。
  这种运动,在人类政治生活上有什么意义呢?依我想,最重要的有三件: 第一,使多数人懂得政治是怎么一回事,懂得什么叫作政治问题。一般人的通患,莫过于脑筋里没有问题。无论在政治上在学问上在道德上,凡不用心思的人,总不会发生问题,件件事都觉得“照例如此”“不成问题”。那么全个社会都僵冷,都钉住,再不会改进了。运动的最大作用,是把各种问题大锣大鼓地抬出来放在公众面前,聒噪得大家耳根不得清净。
  初时那些浑浑沌沌什么事都回答个“不成问题”的人,你向他聒噪得几次.他脑筋里也渐渐成了问题了。
  例如我好贪几杯,觉得吃酒不成问题。倘使我住在美国,听他们戒酒会中人种种科学的解剖说法,许不免我脑中也成了问题。凡一个问题经过一度群众运动之后,那问题自然会成为“通俗化”。例如美国从前曾经拿用金用银问题来做两党竞争选举的目标。难道美国市民个个都是经济学博士吗?自然大多数人对于这问题不惟不管而且不懂。但当那运动正剧的时候,差不多连扫街夫连灶下婢开口便是金银本位的利害了。
  所以国民运动的作用,第一步,是把向来不成问题的事项渐渐都变成了问题。第二步,是把向来少数人注意了解的问题,叫多数人都注意都了解,这便是政治知识普及国民的唯一捷径。
  第二,使多数人认识且信任政治生活之“改进可能性”。每一个时代的旧政治,总是被治阶级呻吟于统治阶级之下。统治阶级总是强者,被统治阶级总是弱者。弱者因为力量来不及,只好听天由命,只好盼望强者发慈悲赦免。两百年前欧洲的人民和现在中国的人民,都是如此。——中国人尤甚——国民运动,是由少数弱者的自觉,唤起多数的自觉;由少数弱者的努力,拢成多数的努力。自觉努力的结果,强者阶级必然降服,弱者阶级定然得解放。你不试过不肯信,试得一两回便信了。信得过这种种事业有“可能性”,自然政治生命常带活气。
  第三,使多数人养成协同动作之观念及技能。国民运动虽然也需有指导的人,但他的性质,纯是多数共动,不是一人独动。譬如前几天你们高师学生和清华学生赛球,倘使你们多数的队员都没有打球的兴味和技能,那么纵令你们队里有一位“球圣”、两三位“球贤”,我敢保你们终是一败涂地。因为人类是社会的动物,除了互助协作外,断断不会做成一件事。
  要养成互助协作的习惯和技能,断不是靠口头提倡所能办到,总须找些机会,常常作实地练习。国民运动,是拿很松很宽很暂的团聚试行协同动作。做过一次,那习惯兴味技能便长进一次。所以致密坚强之民治组织,非经过多次运动而且常常继续运动不能成功。
  上文所说三项,第一项是从智的方面说,第二项是从意的方面说,第三项是从情的方面说。所以我觉得国民运动的价值,在政治本身是可限量的,在国民教育上是无可限量的。一个个政治问题的运动,虽有成败之可言,从政治教育的意味看来,无成败之可言,凡国民政治运动,总是成功——虽失败也算成功。
  为什么呢?因为靠他才能养成做共和国民的资格。成固然养资格,败也是养资格。资格养成,什么事干不了。所以国民运动只有成功,没有失败。
  ……

前言/序言


《讲坛上的中国:民国人文讲演录》是一部集结了民国时期众多重量级学者、思想家、艺术家在公开讲坛上发表的精彩演讲的文献汇编。本书并非对某个特定事件或人物的深入研究,而是力求展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知识分子们如何通过演讲这一形式,与社会对话,传播思想,启迪民智。 本书所收录的讲演,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那个时代最前沿的学术思潮、深刻的社会反思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从宏大的历史哲学探讨,到精微的文学艺术评论,再到务实的社会改良主张,无不体现了民国知识界蓬勃的学术活力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读者将有机会窥见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犀利剖析,胡适先生倡导的白话文运动及其背后的文化理念,梁启超先生对中国历史与文明的深刻反思,陈寅恪先生严谨治学的学术精神,以及林语堂先生对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独特见解。此外,书中还可能收录了诸如王国维、蔡元培、竺可桢、傅斯年等不同领域大家的身影,他们各自从不同学科视角,对当时社会关切的问题发表独到见解。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更在于其形式的独特性。讲演,作为一种直接而富有感染力的传播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现演讲者的个人魅力、思想的激情以及与听众的互动。通过这些原汁原味的讲演记录,我们能够超越书本的二维平面,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学府礼堂、社会集会,亲耳聆听那些振聋发聩的声音。这不仅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讲坛上的中国:民国人文讲演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民国时期社会思想演变的重要窗口。它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人文关怀以及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这些演讲,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民国时期社会转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如何以他们的方式,为国家的未来播撒思想的火种。本书的选录标准,侧重于演讲内容的思想深度、历史价值以及其在当时所产生的广泛影响。这些讲演,不仅是学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 本书面向对中国近代史、民国时期思想文化、以及知识分子精神史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历史研究者,还是对那个时代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丰富的知识。它将帮助读者理解,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知识的力量是如何凝聚、传播,并试图引领社会走向光明。本书所呈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以最直接、最真诚的方式,与时代进行的一次次深刻的沟通与回应。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拿到了这本《讲坛上的中国:民国人文讲演录》,拿到手上,那种沉甸甸的纸质感就让人心生喜爱,书页泛着淡淡的古韵,仿佛触摸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翻开扉页,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映入眼帘,梁启超、胡适、鲁迅、蔡元培……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我一直对民国那段历史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们是如何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中,为民族的未来呐喊、思索、启蒙的。这本书,就像一个时光胶囊,将那些曾经响彻在讲坛上的声音,那些激荡人心的思想,重新带到了我的面前。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些演讲,去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智慧,去理解他们是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碰撞、新旧思想交融的洪流中,为中国寻找出路的。读这本书,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事件的只言片语,更是希望能够捕捉到那个时代最活跃的思想脉搏,感受到那份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希望它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思潮的复杂性,以及那些伟大的灵魂是如何点燃思想的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

评分

这本《讲坛上的中国:民国人文讲演录》就像一个宝藏,打开了通往民国时代思想殿堂的大门。我一直以来都对民国时期那个充满变革与思辨的时代充满好奇,尤其对那些在动荡岁月中,依然坚守学术理想,为国家民族呐喊的思想家们心生景仰。这本书能够汇集如此多的民国人文大家在讲坛上的演讲,这本身就极具历史价值。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些演讲,聆听那些曾经激荡人心、启迪民智的声音。我想了解梁启超先生如何分析中国积弊,胡适先生如何倡导新文化,鲁迅先生如何剖析国民性,以及陈独秀、李大钊等先驱是如何播撒革命的火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脉络,感受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之际的责任与担当。这不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一次对民族精神的深刻探寻。

评分

拿到《讲坛上的中国:民国人文讲演录》,我立刻就爱上了它。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典雅,纸张也很有质感,捧在手里,就有一种沉静下来的感觉。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个充满思想碰撞和文化革新的时代情有独钟,尤其对那些在时代浪潮中发声的思想家们充满了敬意。这本书收录了民国时期众多大师级的学者、作家、教育家在讲坛上的演讲,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些演讲,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深度和广度,感受他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思,以及他们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探索。我猜想,这些演讲稿,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记录,更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记录,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火花的集中展现。我希望能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更深刻地理解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复杂性与活力。

评分

收到这本书,感觉就像得到了一个可以直接与民国时期最睿智的头脑对话的宝贵机会。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个思想空前活跃,人文精神迸发的年代情有独钟。但很多时候,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了解,往往是碎片化的,是通过历史书或者研究论文。而这本书,直接将民国时期的大师们搬上了“讲坛”,让我们能够听到他们最真实、最直接的声音。我非常期待通过这些演讲,去感受不同思想流派的碰撞,去理解他们在那个时代是如何思考中国问题的。我想看到梁启超先生的宏大视野,胡适先生的启蒙思想,鲁迅先生的深刻批判,以及其他众多学者在各自领域的真知灼见。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关于思想、关于人文、关于民族精神的活态教材,能够带给我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评分

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个充满矛盾与变革的时代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历史浪潮中,用声音和思想引领方向的知识分子。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于那个时代最直接、最鲜活的了解的渴望。能想象一下,坐在那个时代的讲堂里,聆听梁启超先生激扬文字,感受胡适先生的思想碰撞,体会鲁迅先生的犀利批判,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这本书将这些历史性的讲演汇集在一起,就像打开了一个通往那个时代思想宝库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些演讲,去理解他们是如何在东西方文化交融、新旧思想激荡的背景下,为中国寻找出路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的一种传承,能够给我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无尽的思考。

评分

《讲坛上的中国:民国人文讲演录》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魅力。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个文化复兴、思想解放的时代充满向往,也对那个时代站在讲坛上,为民族命运发声的知识分子们心怀敬意。这本书能够将这些珍贵的历史讲演重新呈现,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与大师对话的绝佳机会。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些演讲,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深度、学术造诣以及他们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我想听到他们是如何分析中国面临的困境,如何提出解决之道,如何用他们的声音去唤醒民众,去点燃希望。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缩影,能够带给我关于思想、关于担当、关于时代意义的深刻思考。

评分

买这本书,纯粹是被“讲坛上的中国”这个标题所吸引。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一群杰出的知识分子,站在时代的讲台,用他们的声音,试图唤醒沉睡的民族。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些被认为是“黄金时代”的民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声音是什么样的?他们是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格局和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坚持自己的学术立场和人文关怀?这本书汇集了众多民国时期人文大家在讲坛上的演讲,这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价值。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些演讲,听到不同思想流派的交锋,理解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为中国的前途命运贡献自己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思想的激荡,人文的温度,以及知识分子肩负的沉重责任。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我们今天如何看待思想、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一次深刻的提醒。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吸引人,那种素雅中带着力量的美,让我联想到民国时期知识分子那种内敛却又充满激情的精神气质。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民国历史的书籍,但大多是从政治、军事层面入手,对于当时思想界的活跃程度,尤其是那些大师们在讲坛上的风采,了解得还不够深入。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我特别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听到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碰撞,看到那些跨越党派、年龄、地域的思想巨匠们,是如何就国家民族的命运、文化的走向、教育的革新等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我猜想,那些演讲稿背后,一定凝聚着他们无数的心血和思考,也承载着那个时代普通民众对变革的渴望。通过这些第一手的讲演录,我希望能够更真实、更立体地认识民国时期的中国,不仅仅是历史书本上的几个年代、几件大事,更是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火花,那些为民族复兴而奔走呼号的声音。我想了解他们是如何在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保持独立思考,发出时代强音的。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民国时期的人文精神都非常着迷。那个时代,虽然充满了动荡与不安,但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最为解放、人文最为繁荣的时期。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就被吸引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个时代的讲坛,去聆听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们的演讲。我想了解他们是如何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用自己的声音和思想,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梁启超先生对国民性的深刻剖析,胡适先生对白话文的倡导与推广,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的无情鞭挞,以及蔡元培先生对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实践。我希望通过这些真实的演讲,能够更近距离地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采,理解他们为国家民族的未来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那些伟大灵魂的深度交流。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启迪,让我对民国时期的人文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民国史爱好者的一场盛宴。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人文思潮和思想大家们充满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只能从二手资料中了解他们的观点。而这本书,直接呈现了他们在讲坛上的原声,这无疑提供了更加鲜活、更加直接的视角。我特别好奇,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这些杰出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公开的场合,就国家民族的命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教育的改革等重大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想看到他们是如何与听众互动,如何用语言的力量去启迪民智,去激发变革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听到不同流派的思想碰撞,看到他们各自的逻辑和论证,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的多元与活跃。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对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一次深度体悟,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绝佳机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