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敦煌·报恩父母经典故事(精装版)

解读敦煌·报恩父母经典故事(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殷光明 著
图书标签:
  • 敦煌
  • 报恩父母经
  • 传统文化
  • 孝道
  • 佛教故事
  • 精装
  • 故事集
  • 经典故事
  • 文化遗产
  • 家庭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469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916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解读敦煌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
字数:1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敦煌研究普知型读物,学术大咖奉献给大众读者的传世经典。
敦煌的全方位呈现,再现千年文明。

内容简介

为什么佛教宣扬报恩思想?
为什么佛教融合儒家思想?
为什么报恩同时在为己修福田?
为什么绘制劳度叉斗圣变?
为什么佛教经典为政治服务?
为什么制定戒律约束僧徒信众?
《解读敦煌·报恩父母经典故事》详细介绍敦煌经卷中的报恩经画卷,文字浅明易懂,深入浅出,配以精美的图片,是敦煌研究的上乘之作,可供敦煌研究者参考。

作者简介

敦煌研究院:敦煌学研究的科研单位,也是保护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和其它文物的文博单位。
樊锦诗: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
殷光明,敦煌研究院考古所副研究员,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兼职副教授。主要从事石窟考古、佛教艺术研究。著有《北凉石塔研究》、《敦煌石窟全集?报恩经画卷》、《敦煌壁画艺术与疑伪经》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前言 反映中国传统伦理的八大经变
第一章 报恩经变
1.宣传报恩思想的《报恩经》 19
2.《报恩经》为何流行于中国? 23
3.佛陀为何宣讲报恩经? 25
4.《孝养品》故事 27
5.《论议品》故事 31
6.《恶友品》故事 36
7.报恩经变为何在敦煌出现? 42
8.中唐报恩经变 45
9.晚唐报恩经变 50
10.五代、宋报恩经变 54
第二章 父母恩重经变
1.《父母恩重经》为何流行? 61
2.敦煌父母恩重经变 64
3.大足宝顶山父母恩重经变 67
第三章 目连变相
1.目连救母故事 71
2.目连变文 74
3.目连变相 76
4.目连故事如何世俗化? 79
第四章 福田经变
1.佛经中所称的福田何解? 83
2.中、印福田思想有何不同? 86
3.福田思想为什么在中国流行? 88
4.《福田经》如何宣扬福田思想? 91
5.现知仅有的两铺福田经变 93
6.为什么绘制福田经变? 95
第五章 劳度叉斗圣变
1.劳度叉为什么与舍利弗斗法? 99
2.劳度叉斗圣变文和变相如何相互影响? 107
3.劳度叉斗圣变出现于何时? 112
4.劳度叉斗圣变成熟于何时? 116
5.晚唐劳度叉斗圣变如何布局? 120
6.晚唐劳度叉斗圣变有什么特点? 126
7.五代、宋劳度叉斗圣变 132
8.为什么出现劳度叉斗圣变? 139
第六章 宝雨经变
1.内容庞杂的《宝雨经》 145
2.唐代为什么再译《宝雨经》? 148
3.宝雨经变如何图解经文? 151
4.宝雨经变如何反映初唐气势? 158
第七章 戒律变和梵网经变
1.名目繁多的戒律 163
2.宣扬大乘戒律的《梵网经》 167
3.敦煌戒律画如何发展? 172
4.为什么出现梵网经变? 177
5.梵网经变绘了哪些内容? 183
6.梵网经变为什么是敦煌画院的杰作? 188
附录 敦煌大事记

精彩书摘

主编寄语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与儒家和道教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与佛教相生相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佛教美术艺术应佛教需要而成长,应佛教发展而发展,对弘扬佛教教义和佛教思想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也是中国古代美术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
中国佛教美术留下了无数的遗迹、遗存和遗物,但历史上诸多古刹名寺因战火、天灾、人祸而灰飞烟灭,寺庙建筑中的佛教艺术也随之消失殆尽。唯开凿于山崖的佛教石窟寺虽历经沧桑,仍大多得以保存。敦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商业贸易的集散之地,是世界上四大文化、六大宗教、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处,在敦煌适宜的土壤上,辉煌的敦煌莫高窟及其佛教艺术应运而生。敦煌莫高窟迄今保存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5座唐宋窟檐。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代表了公元3至14世纪中国佛教美术艺术的高度成就。
然而,敦煌莫高窟这处千年佛教圣地,由于历史原因,公元16世纪以后,竟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它的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长期鲜为人知。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出土了公元4至10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5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和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
藏经洞及其文物的发现,引起了学界的震惊,中外学者以藏经洞文献研究为发端,开始关注敦煌莫高窟,从而引发了对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地区石窟佛教艺术研究的热潮。在这个敦煌研究的热潮中,1944年,一个保管和研究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的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中诞生了。
六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来到了西部边陲的敦煌莫高窟安家创业。他们住土房、喝咸水、点油灯,严寒酷暑,大漠风沙,孤独寂寞,磨灭不了他们心中神圣的追求,为了保护敦煌石窟,为了研究和解读敦煌石窟艺术,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敦煌人”默默地奉献着青春、智慧、家庭,乃至人生。
经过几代敦煌学者对敦煌石窟长期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考证、研究,敦煌石窟壁画的尊像画(指大彻大悟、大智大勇的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菩萨,虔诚修行、以求自我解脱的弟子、威武勇猛、守护佛法的天王、力士,轻歌曼舞的伎乐飞天等等佛教众神),释迦牟尼故事画(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生前救度众生的种种善行故事,今生诞生宫廷、犬马声色的太子生活、出家修行、降魔成道、教化众生的传奇故事)、经变画(指隋唐时期中国艺术家根据大乘佛教经典创作绘制的大幅壁画)、佛教东传故事画(指宣扬佛教东传、佛法威力、佛迹灵验等等神奇故事)、神怪画(指佛教接纳的中原汉地流行的传统神话和神怪形象)、供养人画像(指为祈福禳灾而出资开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属的礼佛画像)、图案纹样(指装饰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的图案纹样)等七类专题性如同天书般的内容逐渐得以认识、揭示和解读。
通过研究,学者们不仅解读了作为敦煌石窟主体的佛教的题材内容、思想、教义及其演变发展,而且还揭示出壁画表现的人间所没有的佛教众神和他们所居住的佛国世界,其素材无不取自于现实人间世界。揭开佛教教义的神秘面纱后,可以看到,敦煌壁画中名目繁多的佛国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射。展示在人们眼前的不只是虚幻的佛国世界,而且是 一千年敦煌和河西的形象历史,是一千年丰富多彩的古代社会生活,是一千年内涵博大的文化,是一千年壁画和彩塑艺术的发展史。因此,敦煌石窟被誉为“佛教艺术宝库”和“中世纪的百科全书”。今天,当历史图像资料已经成为凤毛麟角的时候,通过博大精深的敦煌壁画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此次出版的“解读敦煌”系列丛书,是由敦煌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摄影师共同完成的一套内容详备、体例新颖、面向广大读者的通俗读物。本系列丛书具有三大优势:
一、全面涵括了敦煌石窟的建筑、壁画、彩塑以及出土文书的内容,体系浩大、内涵丰富;
二、由敦煌研究院资深专家组成的作者队伍,将他们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以佛教、艺术、社会三大类多专题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析敦煌石窟的奥秘;
三、由敦煌研究院资深摄影师拍摄的两千副精美照片,向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艺术。
本丛书将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杰出艺术成就和东方古代文化的辉煌,向全世界讲述历史留在敦煌的繁华和一个个悠远的故事。
最好,我们通过出版“解读敦煌”系列丛书,以纪念藏经洞发现110周年,敦煌研究院建院66周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4周年。
樊锦诗
2010年6月20日

前言/序言

前言 反映中国传统伦理的八大经变
中华民族是一个感恩的民族,从古至今流传下了许多感人的报恩故事,如“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李,报之以桃”、“衔环结草,以报恩德”、“士为知己者死”等。在传统的报恩思想中,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报恩行为反映了中华民族重孝的美德。《礼记》曰:“孝子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提出了衡量孝子的基本准则。古语云:“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既是通过成年后的乌鸦喂养年老的母亲,羔羊跪着吃奶,寓意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传自印度的佛教要求僧尼出家须剃发,须舍弃父母妻儿,出家后不能嫁娶生子,这与中国儒教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相悖。因此佛教初传中国时,曾被认为是反孝的宗教而受到儒家学者的非难。其实印度佛教的报恩思想与中国传统孝道有相近之处。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融合汉地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并结合印度佛教福田功德、因果报应等思想,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报恩思想,即融通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以孝道为核心。这可以说是中国佛教报恩思想区别于印度佛教报恩思想的根本特征。但佛教认为父母的恩重是永远无法报答的,对父母的报恩行为也不局限于中国传统观念里的侍奉及满足父母,修福田、造功德、使父母能去恶行善、皈依三宝、奉持五戒、寿终之后生于天上,成为最大的报恩行为。
佛经中的《报恩经》、《父母恩重经》、《福田经》、《盂兰盆经》以及由《佛说盂兰盆经》演绎而来的《目连变文》都是宣传忠孝、报恩思想的,并揭示了佛教与中国伦理道德的关系,而依据这些佛经绘制的经变将报恩思想表现得更为生动。
《报恩经》宣传的报恩思想是上报三宝(佛、法、僧)恩,中报君亲恩,下报众生恩。报恩经变根据历史条件的需要,选绘了以忠孝、报恩思想为内容的经品画。《佛说盂兰盆经》、《父母恩重经》讲孝道中的报恩之行,能使父母敬信三宝,奉持五戒,并在七月十五日,以盂兰盆施佛及僧,能报父母恩。父母恩重经变描绘了父母的养育恩德和报恩之行。目连变描绘了地狱的种种恐怖,目连为报母亲的哺育之恩,下地狱寻母,使传统的孝道战胜了佛教的轮回报应。《福田经》翻译时,中国思想领域正在争论神灭和神不灭、因果报应和反因果报应。东晋慧远将佛教因果报应思想与传统的福罪报应、神明不灭思想结合,力图完善道德架构。在佛法中“报恩福田”为三福田之一,即酬报三宝、父母、国王等的恩德,即可得福德、功德。佛为大福田,父母为最胜福田。礼敬三宝,饮食众僧,造像写经,广施众生,既是报恩之行,也是为己修福田。敦煌北周、隋代绘制的福田经变,就是这种因果报应、功德思想的反映。
本卷除收录以上提及的报恩经变、父母恩重经变、目连变、福田经变,还收录了劳度叉斗圣变、宝雨经变、戒律变、梵网经变。这八大经变分布于敦煌石窟中的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和五个庙石窟,涉及这些洞窟中的5l个窟,64铺壁画。数量不一,多者几十铺,少者一二铺,其中福田、宝雨、梵网等几铺经变是中国石窟寺中罕见的。面积大小不同,或为整壁通绘,或为一边一角。据以绘画的文献不同,有经文,也有变文,有些经文是具有明显传统文化内容的疑伪经,或以这些经文改编、演绎的变文。
八大经变反映的不全是报恩思想,有的讲佛弟子与外道斗法,有的宣传佛教戒律,但它们的出现或是一定时期佛教思潮的反映,或与当时政治、思想领域的斗争有关,或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揭示了不同时期佛教传播的情况,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收录于一卷,以飨读者。
0-1 报恩经变
报恩经变多选择以忠孝、报恩为内容的几品绘画。本图画《报恩经》三品,分布在说法图上下及屏风中。说法图上部是《论议品》的鹿母夫人故事,下部中心画《序品》的阿难乞食路遇婆罗门子。《恶友品》的善友太子故事在说法图下部及下面两扇屏风中。
晚唐 莫高窟144窟 北壁
0-2 刺目夺宝、牛王舔刺
图绘《报恩经?恶友品》中恶友刺瞎善友眼睛,夺宝而去,善友流落民间,得牛王舔刺帮助的情节。左上方恶友骑在善友的身上,右手高举向善友的双目刺下,善友双腿微弓似在用力挣扎。右面的牛正在给善友舔刺,后面一头小黑牛在看。
五代 莫高窟108窟 南壁
0-3 外道照镜
劳度叉斗圣变中,舍利弗战胜劳度叉,六师外道皈依佛教。此外道剃度后,初换袈裟,对镜而视,看着自己的形象,手摸光头,感到非常可笑。
晚唐 莫高窟196窟 西壁
0-4 陷于混乱的劳度叉及徒众
劳度叉斗圣变中,舍利弗放神风吹来,大树拔根,鼓架被吹倒,外道女难以自持,宝帐倾危;徒众惊恐万状,奋力撑持,有的缘梯抢修帐顶,有的攀上帐柱,有的拽绳,有的打桩一片恐慌。
五代 莫高窟146窟 西壁南部
0-5 拒食百味净食
《梵网经》曰:“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断其舌,终不以破戒之心食人百味净食。”图绘僧人举刀自截其舌。
五代 榆林窟32窟 西壁
《解经华严·报恩礼赞:经典故事精粹》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自佛教经典《佛说华严经》中关于孝道与报恩的动人篇章,结合大量流传千古的佛教故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孝”在佛教思想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弟子如何报答父母恩德的深刻教义。全书共分为七个部分,层层递进,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智慧与慈悲的孝道世界。 第一部分:法界圆融,孝行之源 本部分从《华严经》的宏大世界观出发,阐述了万事万物皆有联系、相互依存的法界思想。在此基础上,引申出父母生育、养育之恩乃是天地之间最根本、最深厚的恩情。通过讲述佛陀本身以及众多菩萨、罗汉在因地修行中,如何以孝敬父母为起点,最终证得无上菩提的故事,揭示了孝道是修行之基石,是通往觉悟的重要途径。读者将在此部分理解到,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依止与心意的体悟。 第二部分:父母恩重,寸草难报 此部分详细描绘了父母从怀胎十月、呱呱坠地,到成长过程中无私奉献的艰辛与不易。书中引用了大量感人至深的佛教故事,例如描述母亲孕育之苦,如同身受十八种重病;父母为儿女操劳,鬓发苍白,直至生命终结的无悔付出。这些故事以其朴实无华的情感力量,唤醒读者心中对父母恩情的深刻认知,体会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真切含义,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报恩之心。 第三部分:闻思佛法,解脱之钥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以佛教的智慧来理解和实践报恩。书中详细解读了《华严经》中关于“净行品”的精髓,阐释了佛陀教导的,通过闻、思、修佛法,达到智慧增长、烦恼减少,从而能够以更清净、更圆满的心态来回向父母。故事将讲述,那些真正理解佛法的人,是如何将孝道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孝顺,更是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因为一切众生皆曾为父母。 第四部分:广修善业,回向父母 此部分是报恩实践的核心。书中精选了历代高僧大德以及普通信众,通过各种善业来报答父母恩德的真实事例。这些善业包括但不限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万行。例如,通过为父母放生、供养三宝、印经、建寺、持诵佛号、念佛回向等方式,将功德回向给父母,愿他们离苦得乐,往生善道。同时,也讲述了那些即使父母已经离世,子女如何通过修行功德,帮助亡者超度,使父母在彼岸得到安宁与解脱的故事。 第五部分:身教言传,菩萨行愿 本部分强调,真正的报恩不仅仅在于外在的行为,更在于内在的修行与品德的提升。书中将展现,那些以孝道闻名的高僧大德,是如何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感化家庭,乃至社会。他们将孝道升华为一种慈悲的菩萨行愿,不仅为父母祈福,更发愿度化一切众生,让父母因自己而获得无量的功德与安乐。故事中,我们将看到,一个真正懂得报恩的人,他的修行将带动整个家族乃至更广泛的群体走向光明。 第六部分:代代相传,孝思绵延 此部分着重于如何将孝道精神代代相传,使之成为家族永恒的美德。书中将通过一些家族故事,展现几代人如何共同践行孝道,如何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将古老的孝道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这些故事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父母以身作则对子女产生的深远影响,让孝行不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成为一种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第七部分:究竟解脱,圆满报恩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引导读者走向报恩的究竟圆满。通过对《华严经》中“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解读,揭示了最究竟的报恩方式,是将自身修行至圆满,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从而以佛陀的智慧与慈悲,普度一切众生,这其中也包含了对父母的终极回向。书中将描绘,当一个人彻底觉悟,他所带来的光明与安乐,将超越时空的界限,真正实现对父母最深切、最彻底的报恩。 本书特色: 经典溯源: 以《佛说华严经》为思想核心,回归佛教孝道文化的源头。 故事性强: 运用大量生动感人的佛教故事,让抽象的教义具象化,易于理解和接受。 实践性指导: 不仅阐述理论,更提供切实可行的报恩方法,引导读者将所学转化为行动。 智慧启迪: 帮助读者从更深层次理解孝道的意义,超越狭隘的亲情,升华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 篇章结构清晰: 七个部分循序渐进,逻辑严谨,引领读者逐步深入。 《解经华严·报恩礼赞:经典故事精粹》是一本集智慧、情感与实践于一体的宝典,适合所有渴望理解和实践孝道,追求心灵成长与人生圆满的读者。它将带领您领略佛教文化中关于孝道的博大精深,启发您用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沉的情感去回报父母的恩德,最终实现生命价值的超越。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被这本书所营造出的氛围深深打动了。打开第一页,就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敦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他没有使用那些艰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那些隐藏在敦煌壁画和石窟中的传奇,在作者的笔下鲜活起来,仿佛我亲眼目睹了壁画的创作过程,感受到了艺人们的虔诚和奉献。书中对“报恩父母”这一主题的解读,更是让我心潮澎湃。我一直认为,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现代社会,很多时候我们都被繁忙的生活节奏所裹挟,渐渐淡忘了这份深沉的情感。这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故事,让我重新审视了“报恩”的意义,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传承和心灵的慰藉。我仿佛看到了古人是如何用行动诠释着对父母的敬意和感恩,那种真挚的情感跨越千年的时光,依然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细节的描写,比如一个孝子在父母生病时,是如何不眠不休地照料;一个女儿又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为父母祈福。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让我对“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书,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并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以敦煌为引子,讲述了无数关于“报恩父母”的感人故事。作者的笔法非常细腻,他能够从细微之处入手,捕捉到人物最真实的情感。我仿佛能够听到那些孝子孝女在父母面前的低语,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与付出。书中的故事,有的让我热泪盈眶,有的则让我心生敬佩。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历史细节的考究,作者通过对壁画、石窟等文化遗产的深入解读,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人性的光辉。它提醒着我们,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应忘记那些最基本、最珍贵的情感。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也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去珍惜眼前人。

评分

坦白说,我在拿起这本书之前,对敦煌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比如莫高窟、飞天壁画之类的。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敦煌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的书,关于情感的书。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能够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温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书中讲述的那些关于“报恩父母”的故事,有的感人至深,让我潸然泪下;有的则充满智慧,让我受益匪浅。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他能够从那些古老的壁画和文献中,挖掘出最动人的情感细节,并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书中提到一位孝子,为了让生病的母亲吃到新鲜的水果,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翻越千山万水去寻找。这种不畏艰险、至死不渝的孝心,让我深受感动。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敦煌,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我反思了自己是否足够关心父母,是否足够表达对他们的爱。我想,这大概就是一本好书的意义所在吧,它能够引发我们的思考,并促使我们做出积极的改变。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作者以敦煌为载体,讲述了无数关于“报恩父母”的感人故事。我被书中那些朴实而真挚的情感所深深打动。那些孝子孝女,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父母最深沉的爱。有的故事让我潸然泪下,有的则让我心生敬佩。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叙述方式,他能够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与人物同悲同喜。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敦煌,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足够关心父母,是否足够表达对他们的爱。我想,这大概就是一本好书的意义所在吧,它能够引发我们的思考,并促使我们做出积极的改变。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被它的精装版设计深深吸引了。封面那柔和的米黄色,搭配上烫金的“解读敦煌·报恩父母经典故事”几个大字,有一种沉静而庄重的美感。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温润细腻,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纸,而是带着淡淡的麦香,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我尤其喜欢书本的装订方式,每一页都能平铺得很开,阅读时不会有压迫感,哪怕是细小的文字,也能看得清清楚楚。书的整体设计充满了匠心,无论是字体的选择,还是插图的排版,都显得十分考究,看得出作者和出版社在细节上花了巨大的心血。我普段就對歷史和文化很感興趣,尤其對敦煌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更是嚮往不已,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名時,就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我對「報恩父母」這個主題也非常看重,覺得這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夠在這本書中有所體現,更是讓我充滿了期待。拿到書後,我花了很長時間欣賞它的外觀,每一個細節都讓我感到驚喜,這讓我在還未開始閱讀正文之前,就已經獲得了一次非常愉悅的體驗。我認為,一本好書,不僅僅是內容的傳達,它的形式和質感同樣是傳達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載體,這本書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就被它所散发出的浓厚文化气息所吸引。精装版的封面设计,低调而奢华,金色的书名在柔和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内页的纸张质感极佳,触摸起来温润而细腻,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用一种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敦煌的神秘与“报恩父母”的深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故事的叙述方式,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情感色彩。每一个故事都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徐徐展开在我的眼前。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古人在艰苦的环境下,是如何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父母的孝道。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性的赞美。它们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故事情有独钟,尤其喜欢那种能够触动人心的、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所有期待。它以敦煌为背景,却讲述了关于“报恩父母”的普世情感。作者的叙述语言非常有感染力,他能够用最朴实的文字,描绘出最动人的画面。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亲眼目睹了那些感人至深的孝行。书中讲述的很多故事,都让我印象深刻。比如,有一位年轻的僧人,为了报答养育之恩,在艰苦的条件下,日复一日地为父母诵经祈福。他的虔诚和坚持,让我看到了“孝”的另一种解读方式。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陈列,更是情感的传递。它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孝”始终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珍贵的情感。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内心充实而温暖。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的心灵得到了洗礼。我开始更加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也更加懂得如何去表达对他们的爱。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其精美的装帧。米黄色的封面,搭配烫金的书名,低调却不失格调,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温润细腻,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整体阅读体验非常舒适。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将敦煌的历史文化与“报恩父母”的传统美德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细节的描写,作者能够从细微之处入手,捕捉到人物最真实的情感,让故事更加鲜活、更具感染力。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敦煌,与那些故事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那些关于孝道的传说,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真实情感。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沉浸式的精神旅行。作者巧妙地将敦煌的千年历史风韵与“报恩父母”的传统美德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穿梭于莫高窟的幽深洞窟,与那些壁画上的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颗璀璨的珍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而作者的叙述,就是那条金色的丝线,将它们串联成一副波澜壮阔的画卷。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关于孝子的故事所打动。他们所处的时代,生活条件远比我们现在要艰苦得多,但他们对父母的爱,却丝毫未减。那些为了父母的健康和幸福,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孝”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粹的爱。这本书让我对“报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是将这份爱,以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方式传承下去。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一直很高,而它最终呈现出来的品质,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首先,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足够令人惊艳。精装本的质感,无论是封面还是内页,都显得非常高级。烫金的书名在米黄色的背景下熠熠生辉,散发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打开书页,一股淡淡的书墨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我尤其喜欢它所使用的纸张,厚实而有韧性,触感温润,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书中的排版和字体设计也同样可圈可点,字迹清晰,大小适中,使得阅读体验更为流畅。我是一个对细节非常挑剔的人,而这本书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得非常到位,这让我深感敬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件艺术品,它融合了精湛的工艺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让人爱不释手。我把它放在书架上,每一次看到它,都会觉得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