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 创刊100周年纪念版:文化教育卷

新青年 创刊100周年纪念版:文化教育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独秀,周佛海,蔡元培,沈兼士,鲁迅 著,张宝明 编
图书标签:
  • 新青年
  • 百年纪念
  • 文化史
  • 教育史
  • 现代思想
  • 五四运动
  • 中国近代文学
  • 学术著作
  • 历史文献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59034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50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文化元典丛书·《新青年》创刊100周年纪念版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天下**刊:《新青年》。100周年纪念版。

  ★一份唤醒沉睡中国的名刊,一轮20世纪壮丽的精神日出——凡追求进步之青年不可不读《新青年》

  ★由《新青年》研究专家——张宝明先生倾力主编,版本精益求精,值得信任

  ★由荣获三届“中国*美的书”书籍设计师——张胜先生精心设计,古朴典雅,值得收藏

  ★本套书为简体横排,内容共分十个专题类编成辑,分别为政治、哲学、思潮、青年妇女、文学、文学批评、文化教育、文字、翻译、随感等10卷。

  《新青年》杂志为五四运动时代之急先锋。现传本渐稀,得此重印本,使研讨吾国人*近思想有所依据。甚可喜也。

  一一蔡元培(为1935年上海亚东图书馆、求益书社重印《新青年》题词)

  《新青年》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划分一个时代的刊物。*近二十年中的文学运动和思想运动,差不多都是从这个刊物出发的。我们当日编辑作文的一班朋友,往往也不容易书藏全份,所以我们欢迎这回《新青年》的重印。

  一一胡适(为1935年上海亚东图书馆、求益书社重印《新青年》题词)

  像春雷初动一般,《新青年》杂志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一些青年逐渐地冲出了封建的堡垒,确实感到自己是那时代的青年了

  一一杨振声(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

  凡是关心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谁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学改良’﹐后来更进一步而号召‘文学革命’的发难者。……

  一一鲁迅

  在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无疑是一次*为壮丽的精神日出,以前的一切,似乎都汇集于此,彼此激荡奔腾,以后的一切,似乎都由此生发,造成了种种历史的巨变。

  一一周策纵(美国著名华裔学者)

内容简介

  《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是中国近代文化思想运动中*具时代影响和历史影响的名刊。我们特别推出《新青年》创刊100周年纪念版。

  目前这套新文化元典丛书(普及版)(10卷),按照内容编排成辑,本书是其中的一卷。《新青年思潮卷》收入陈独秀、李大钊、傅斯年、胡适、蔡元培等现代文学史上学贯中西的大师的文章。在内忧外患之中,他们率先译介西方各种思潮,关于信仰、生死、新旧等人生问题,企图从思想方面对国人进行启蒙,以重焕国家新生。名篇荟萃,思想犀利厚重,乃进步青年不可不读之经典。

  由连续两届获得“中国*美的书”设计奖的张胜先生精心设计,典雅古朴。由研究《新青年》的专家学者张宝明先生主编,权*版本,值得信任。

  《文化·教育卷》,侧重文化、教育方面的问题,文章有陈独秀的《新文化运动是什么?》,蔡元培的《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唐俟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均是当时著名的大家。透过尘封的历史让今天的读者穿越到当时的境况中去,了解当时的政治、社会状况特别是文化对后世带来的影响。

作者简介

  张宝明,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大学副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级人选,河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兼任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尤其是20世纪思想史研究。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光明日报》《学术月刊》等国内重要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在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三联书店等出版社出版学术论著。编著有《回眸<新青年>》《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研究》《文言与白话》等。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毛泽东、蒋介石共同心仪与推荐的名刊,国共两党的领袖皆从中汲取营养,充实思想。据毛泽东的同窗好友周世钊说,毛泽东“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毛泽东自己也说:“我在师范学校上学的时侯,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当时非常佩服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有一段时期他们代替了粱启超和康有为,成为我的楷模。”

  与毛泽东相类似的是,中共领袖人物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的成长过程中都铭刻着《新青年》的印记。

  蒋介石也对《新青年》情有独钟,时间长达数年,而对其他杂志却很少涉猎。以下的记载来自他的日记:“看《新青年》杂志。”(1919年12月4日)“上午,看《新青年》。往访林士及执信。下午,看《新青年》。”(1919年12月5日)“看《新青年》,定课程表。”(1919年12月7日)“看(《新青年》)易卜生号。”(1919年12月10日)“在船中看《新青年》杂志。”(1920年4月9日)“上午看《新青年》杂志。”(1926年4月21日)“下午看《新青年》杂志。”(1926年5月5日)

  一一《天下**刊:<新青年>研究》

  《新青年》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之滥觞与摇篮,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重要的刊物之一,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并*终使之成为无可否认的新文化元典。

  众所周知,《新青年》是影响20世纪中国的一代名刊。它与“五四运动”息息相关。它不但是外来思潮译介的重要媒体,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新青年”。《新青年》是青年的导师,为青年传播福音。《新青年》风行一时,所到之处莫不激起思想革命的火花,它哺育了一代青年,在中国现代启蒙思想史上,伟绩卓著,彪炳千秋。《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走向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一一张宝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心常务理事)

  今年(2015年)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重大影响的《新青年》杂志创刊一百周年。从《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创刊到五四运动爆发,一代新青年被唤起,他们表现出勇敢、自信和有理想,走上创造历史的前台,成为民族进取心的表达者和时代的先锋。

  一一《人民日报》

目录


精彩书摘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唐俟

  我做这一篇文的本意,其实是想研究怎样改革家庭。又因为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所以尤想对于从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父子问题,发表一点意见。总而言之,只是革命要革到老子身上罢了。但何以大模大样用了这九个字的题目呢?这有两个理由:

  第一,中国的“圣人人徒”最恨人动摇他的两样东西。一样不必说,也与我辈绝不相干;一样便是他的伦常。我辈却不免偶然发几句议论,所以株连牵扯,很得了许多“铲伦常”、“禽兽行”之类的恶名。他们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但祖父子孙,本来各各都只是生命的桥梁的一级,决不是固定不易的。现在的子,便是将来的父,也便是将来的祖。我知道我辈和读者,若不是现任之父,也一定是候补之父,而且也都有做祖宗的希望,所差只在一个时间。为想省却许多麻烦起见,我们便该无须客气,尽可先行占住了上风,摆出父亲的尊严,谈谈我们和我们子女的事。不但将来着手实行,可以减少困难,在中国也顺理成章,免得“圣人之徒”听了害怕,总算是一举两得之至的事了。所以说,“我们怎样做父亲”。

  第二,对于家庭问题,我在本志《随感录》中(二五?四○?四九?)曾经略略说及;总括大意,便只是从我们起,解放了后来的人。论到解放子女,本是极平常的事,当然不必有什么讨论。但中国的老年,中了旧习惯旧思想的毒太深了,决定悟不过来。譬如早晨听到乌鸦叫,少年毫不介意;迷信的老人,却总须颓唐半天。虽然很可怜,然而也无法可救。没有法,便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还有,我曾经说,自己并非创作者,便在上海报纸的《新教训》里,挨了一顿骂。但我辈评论事情,总须先评论了自己,不要冒充,才能像一篇说话,对得起自己和别人。我自己知道,不特并非创作者,并且也不是真理的发现者。凡有所说所写,只是就平日见闻的事理里面,取了一点心以为然的道理,至于终极究竟的事,却不能知。便是对于数年以后的学说的进步和变迁,也说不出会到如何地步,单相信比现在总该还有进步还有变迁罢了。所以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我现在心以为然的道理,极其简单。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人也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

  生命的价值和生命价值的高下,现在可以不论。单照常识判断便知道既是生物,第一要紧的自然是生命。因为生物之所以为生物,全在有这生命,否则失了生物的意义。生物为保存生命起见,具有种种本能,最显著的是食欲。因有食欲才摄取食品,因有食品才发生温热,保存了生命。但生物的个体才免不了老衰和死亡,为继续生命起见,又有一种本能,便是性欲。因性欲才有性交,因有性交才发生苗裔,继续了生命。所以食欲是保存自己,保存现在生命的事;性欲是保存后裔,保存永久生命的事。饮食并非罪恶,并非不净;性交也就并非罪恶,并非不净。饮食的结果,养活了自己,对于自己没有恩。性交的结果,生出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

  可惜的是中国的旧见解,竟与这道理完全相反。夫妇是“人伦之中”,却说是“人伦之始”;性交是常事,却以为不净;生育也是常事,却以为天大的大功。人人对于婚姻,大抵先夹带着不净的思想。亲戚朋友有许多戏谑,自己也有许多羞涩,直到生了孩子,还是躲躲闪闪,怕敢声明。独有对于孩子,却威严十足。这种行径,简直可以说是和偷了钱发迹的财主,不相上下了。我并不是说,如他们攻击者所意想的,人类的性交也应如别种动物,随便举行;或如无耻流氓,专做些下流举动,自鸣得意。是说此后觉醒的人,应该先洗净了东方固有的不净思想,再纯洁明白一些,了解夫妇是伴侣,是共同劳动者,又是新生命创造者的意义。所生的子女,固然是受领新生命的人,但他也不永久占领,将来还要交付子女,像他们的父母一般。只是前前后后,都做一个过付的经手人罢了。

  生命何以必需继续呢?就是因为要发展要进化。个体既然免不了死亡,进化义毫无止境,所以只能延续着,在这进化的路上走。走这路须有一种内的努力,有如单细胞动物有内的努力,积久才会繁复。无脊椎动物有内的努力,积久才会发生脊椎。所以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

  但可惜的是中国的旧见解,又恰恰与这道理完全相反。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我也不是说,如他们攻击者所意想的,孙子理应终日痛打他的祖父,女儿必须时时咒骂她的亲娘。是说此后觉醒的人,应该先洗净了东方古传的谬误思想,对于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而权利思想却大可切实核减,以准备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况且幼者受了权利,也并非永久占有,将来还要对于他们的幼者,仍尽义务。只是前前后后,都做一个过付的经手人罢了。

  “父子间没有什么恩”这一个断语,实是招致“圣人之徒”面红耳赤的一大原因。他们的误点,便在长者本位与利己思想、权利思想很重,义务思想和责任心却很轻。以为父子关系,只须“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应为长者所有。尤其堕落的是因此责望报偿,以为幼者的全部,理该做长者的牺牲。殊不知自然界的安排,却件件与这要求反对。我们从古以来,逆天行事,于是人的能力,十分萎缩,社会的进步,也就跟着停顿。我们虽不能说停顿便要灭亡,但较之进步,总是停顿与灭亡的路相近。

  自然界的安排,虽不免也有缺点,但结合长幼的方法,却并无错误。他并不用“恩”,却给予生物以一种天性,我们称它为“爱”。动物界中除了生子数目太多一一爱不周到的如鱼类之外,总是挚爱他的幼子;不但绝无利益心情,甚或至于牺牲了自己,让他的将来的生命,去上那发展的长途。

  人类也不外此。欧美家庭大抵以幼者弱者为本位,便是最合于这生物学的真理的办法。便在中国,只要心思纯白,未曾经过“圣人之徒”作践的人,也都自然而然的能发现这一种天性。例如一个村妇哺乳婴儿的时候,决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一个农夫娶妻的时候,也决不以为将要放债。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爱,愿他生存;更进一步的,便还要愿他比自己更好,就是进化。这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的爱,便是人伦的索子,便是所谓“纲”。倘如旧说,抹煞了“爱”一味说“恩”,又因此责望报偿,那便不但败坏了父子间的道德,而且也大反于做父母的实际的真情,播下乖刺的种子。有人做了乐府,说是“劝孝”,大意是什么“儿子上学堂,母亲在家磨杏仁,预备回来给他喝,你还不孝么”之类,自以为“拚命卫道”。殊不知富翁的杏酪和穷人的豆浆,在爱情上价值同等,而其价值却正在父母当时并无求报的心思;否则变成买卖行为,虽然喝了杏酪,也不异“人乳喂猪”,无非要猪肉肥美。在人伦道德上,丝毫没有价值了。

  所以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无论何国何人,大都承认“爱己”是一件好事。这便是保存生命的要义,也就是继续生命的根基。因为将来的命运,早在现在决定。故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易卜生做的《群鬼》(有潘家洵君译本,载在《新潮》一卷五号)虽然重在男女问题,但我们也可以看出遗传的可怕。欧士华本是要生活能创作的人,因为父亲的不检,先天得了病毒,中途不能做人了。他又很爱母亲,不忍劳她服待,便藏着吗啡,想待发作时候,由使女瑞琴帮他吃下,毒杀了自己。可是瑞琴走了,他于是只好托他母亲了。

  欧:“母亲,现在应该你帮我的忙了”。

  阿夫人:“我吗?”

  欧:“谁能及得上你?”

  阿夫人:“我!你的母亲!”

  欧:“正为那个。”

  阿夫人:“我,生你的人!”

  欧:“我不曾教你生我。并且给我的是一种什么日子?我不要它!你拿回去罢!”

  这一段描写,实在是我们做父亲的人应该震惊戒惧佩服的。决不能昧了良心,说儿子理应受罪。这种事情,中国也很多,只要在医院做事,便能时时看见先天梅毒性病儿的惨状。而且傲然的送来的,又大抵是他的父母。但可怕的遗传,并不只是梅毒。另外许多精神上、体质上的缺点,也可以传之子孙。而且久而久之,连社会都蒙着影响。我们且不高谈人群,单为子女说,便可以说凡是不爱己的人,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就令硬做了父亲,也不过如古代的草寇称王一般,万万算不了正统。将来学问发达,社会改造时,他们侥幸留下的苗裔,恐怕总不免要受善种学( Eugenics)者的处置。

  倘若现在父母并没有将什么精神上、体质上的缺点交给子女,又不遇意外的事,子女便当然健康,总算已经达到了继续生命的目的。但父母的责任还没有完,因为生命虽然继续了,却是停顿不得,所以还须教这新生命去发展。凡动物较高等的,对于幼雏,除了养育保护以外,往往还教他们生存上必需的本领。例如飞禽便教飞翔,鸷兽便教搏击。人类更高几等,便也有愿意子孙更进一层的天性。这也是爱,上文所说的是对于现在,这是对于将来。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假使古代的单细胞动物,也遵着这教训,那便永远不敢分裂繁复,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类了。

  幸而这一类教训,虽然害过许多人,却还未能完全扫尽了一切人的天性。没有读过“圣贤书”的人,还能将这天性在名教的斧钺底下,时时流露,时时萌蘖;这便是中国人虽然凋落萎缩,却未灭绝的原因。

  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日本近来觉悟的也很不少;对于儿童的设施,研究儿童的事业,都非常兴盛了。第二,便是指导。时势既有改变,生活也必须进化;所以后起的人物,一定优异于前,决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不但不该责幼者供奉自己;而且还须用全副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第三,便是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这样,便是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地产生,尽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

  但有人会怕,仿佛父母从此以后,一无所有,无聊之极了。这种空虚的恐怖和无聊的感想,也即从谬误的旧思想发生;倘明白了生物学的真理,自然便会消灭。但要做解放子女的父母,也应预备一种能力。便是自己虽然已经带着过去的色彩,却不失独立的本领和精神。有广博的趣味,高尚的娱乐。要幸福么?连你的将来的生命都幸福了。要“返老还童”,要“老复丁”么?子女便是“复丁”,都已独立而且更好了。这才是完了长者的任务得了人生的慰安。倘若思想本领,样样照旧,专以“勃溪”为业,行辈自豪,那便自然免不了空虚无聊的苦痛。

  或者又怕,解放之后,父子间要疏隔了。欧美的家庭,专制不及中国,早已大家知道;往者虽有人比之禽兽,现在却连“卫道”的圣徒,也曾替他们辩护,说并无“逆子叛弟”。因此可知:惟其解放,所以相亲;惟其没有“拘挛”子弟的父兄,所以也没有反抗“拘挛”的“逆子叛弟”。若威逼利诱,便无论如何,决不能有“万年有道之长”。例便如我中国,汉有举孝、唐有孝悌力田科,清末也还有孝廉方正,都能换到官做。父恩谕之于先,皇恩施之于后,然而股上有疤的人,究属寥寥。足可证明中国的旧学说旧手段,实在从古以来,并无良效,无非使坏人增长些虚伪,好人无端的多受些人我都无利益的苦罢了。

  独有“爱”是真的。路粹引孔融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汉末的孔府上,很出过几个有特色的奇人,不像现在这般冷落。这话也许确是北海先生所说;只是攻击他的偏是路粹和曹操,教人发笑罢了。)虽然也是一种对于旧说的打击,但实于事理不合。因为父母生了子女,同时又有天性的爱,这爱又很深广很长久,不会即离。现在世界没有大同,相爱还有差等,子女对于父母,也便最爱、最关切,不会即离。所以疏隔一层,不劳多虑。至于一种例外的人,或者非爱所能钩连。但若爱力尚且不能钩连。那便任凭什么“恩威、名分、天经、地义”之类,更是钩连不住。

  或者又怕,解放之后,长者要吃苦了。这事可分两层:第一,中国的社会,虽说“道德好”,实际却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在这样社会中,不独老者难于生活,即解放的幼者,也难于生活。第二,中国的男女,大抵未老先衰,甚至不到二十岁,早已老态可掬。待到真实衰老,便更需别人扶持。所以我说,解放子女的父母,应该先有一番预备:而对于如此社会,尤应该改造,使他能适于合理的生活。许多人预备着,改造着,久而久之,自然可望实现了。单就别国的往事而言,斯宾塞未曾结婚,不闻他侘傺无聊;瓦特早没有了子女,也居然“寿终正寝”。何况在将来,更何况有儿女的人呢?

  或者又怕,解放之后,子女要吃苦了。这事也有两层,全如上文所说,不过一是因为老而无能,一是因为少不更事罢了。因此觉醒的人,愈觉有改造社会的任务。中国相传的成法,谬误很多:一种是锢闭,以为可以与社会隔离,不受影响。一种是教给他恶本领,以为如此才能在社会中生活。用这类方法的长者,虽然也含有继续生命的好意,但比照事理,却决定谬误。此外还有一种,是传授些周旋方法,教他们顺应社会。这与数年前讲“实用主义”的人,因为市上有假洋钱,便要在学校里遍教学生看洋钱的法子之类同一错误。社会虽然不能不偶然顺应,但决不是正当办法。因为社会不改,恶现象便很多,势不能一一顺应;倘都顺应了,又违反了合理的生活,倒走了进化的路。所以根本方法,只有改良社会。

  就实际上说,中国旧理想的家族关系父子关系之类,其实早已崩溃。这也非“于今为烈”,正是“在昔已然”。历来都竭力表彰“五世同堂”,便足见实际上同居的为难;拚命的劝孝,也足见事实上孝子的缺少。而其原因,便全在一意提倡虚伪道德,蔑视了真的人情。我们试一翻大族的家谱,便知道始迁祖宗,大抵是单身迁居,成家立业;一到聚族而居,家谱出版,却已在零落的中途了。况在将来,迷信破了,便没有哭竹、卧冰;医学发达了,也不必尝秽、割股。又因为经济关系,结婚不得不迟,生育因此也迟,或者子女才能自存,父母已经衰老,不及依赖他们供养,事实上也就是父母反尽了义务。世界潮流逼拶着,这样做的可以生存,不然的便都衰落。无非觉醒者多加些人力,便危机可望较少就是了。

  但既如上言,中国家庭实际久已崩溃,并不如“圣人之徒”纸上的空谈;则何以至今依然如故,一无进步呢?这事很容易解答。第一,崩溃者自崩溃,纠缠者自纠缠,设立者又自设立;毫无戒心,也不想到改革,所以如故。第二,以前的家庭中间,本来常有勃谿,到了新名词流行之后,便都改称“革命”,然而其实也仍是讨嫖钱至于相骂,要赌本至于相打之类;与觉醒者的改革,截然两途。这一类自称“革命”的勃谿子弟,纯属旧式,待到自己有了子女,也决不解放;或者毫不管理,或者反要寻出《孝经》,勒令诵读,想他们“学于古训”都做牺牲。这只能全归旧道德旧习惯旧方法负责,生物学的真理决不能妄任其咎。

  既如上言,生物为要进化,应该继续生命,那便“不孝有三,无后有大”;三妻四妾,也极合理了。这事也很容易解答。人类因为无后绝了将来的生命,虽然不幸;但若用不正当的方法手段,苟延生命而害及人群,便该比一人无后,尤其“不孝”。因为现在的社会,一夫一妻制最为合理;而多妻主义,实能使人群堕落。堕落近于退化,与继续生命的目的恰恰完全相反。无后只是灭绝了自己,退化状态的有后,便会毁到他人。人类总有些为他人牺牲自己的精神。而况生物自发生以来,交互关联,一人的血统,大抵总与他人有多少关,不会完全灭绝。所以生物学的真理,决非多妻主义的护符。

  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账,一面开辟新路。就是开首所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但世间又有一类长者,不但不肯解放子女,并且不准子女解放他们自己的子女,就是并要孙子、曾孙都做无谓的牺牲。这也是一个问题,而我是愿意平和的人,所以对于这问题,现在不能解答。

  ……

前言/序言



《新青年:百年回望,思想激荡》 一部承载历史记忆,点燃时代回响的文化盛宴 本书并非简单地回顾一段峥嵘岁月,而是邀您一同踏入一扇通往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演进核心的时光之门。“新青年”——这个名字本身就烙印着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它不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一场革命,一次深刻的民族精神洗礼。 洞察时代脉搏,捕捉思想火花 本书精选了“新青年”创刊以来,那些最能代表时代精神、最具思想深度、最富人文关怀的文章。我们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教育”范畴,而是将视野放得更广,深入挖掘“新青年”在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所激起的涟漪。这些文章,有的直击时弊,字字珠玑,如同一声声惊雷,唤醒沉睡的民族;有的则播撒思想的种子,启迪民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青年走向觉醒与探索。 梳理思想脉络,揭示文化基因 阅读本书,您将有机会跟随“新青年”走过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亲历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从对旧有礼教和道德的反思,到对科学与民主的渴求;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到对未来社会模式的畅想——“新青年”的每一份耕耘,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基因,塑造了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底色。本书精心梳理了这些思想的源流与发展,力求呈现一个清晰、立体的思想演进图谱。 品味文学魅力,感受时代之声 “新青年”不仅是思想的阵地,更是文学的熔炉。鲁迅、胡适、周作人、冰心、郭沫若……这些名字如雷贯耳的文学巨匠,都在“新青年”的平台上留下了他们的杰作。本书收录了他们笔下那些充满力量、情感真挚、艺术精湛的篇章,让您在品味文学魅力的同时,也能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的喜怒哀乐,时代的呼唤与回响。这些文字,穿越百年,依然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对话先贤智慧,启迪当下人生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它的现实意义。“新青年”所倡导的独立思考、批判精神、革故鼎新、开放包容,至今仍是我们破解当下复杂问题的宝贵思想资源。通过阅读这些跨越时代的文字,我们可以与先贤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汲取他们的智慧,反思我们的当下,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 精良编纂,匠心呈现 本书的编纂团队,以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学养,对“新青年”浩如烟海的文献进行了审慎的遴选和系统的梳理。每一篇文章的选取都经过深思熟虑,力求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新青年”的精神实质和历史贡献。同时,我们在文本的呈现上,也力求做到精良,附以必要的注释和导读,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背景和内涵。 献给每一个心怀理想的你 无论您是历史研究者,还是文学爱好者,抑或是对思想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本书都将是一次不容错过的阅读体验。它是一部关于思想的书,一部关于文化基因的书,一部关于时代精神的书。它将带您重温那段激荡人心的岁月,感受思想的力量,汲取前进的勇气。 《新青年:百年回望,思想激荡》—— 邀您一同,与思想同行,与时代共进。

用户评价

评分

《新青年 创刊100周年纪念版:文化教育卷》这本书,确实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早期论述所吸引。在那个国家积贫积弱、民族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的年代,胡适、陈独秀等先驱们是如何思考“中国文化”的出路,是如何在学习西方文明的同时,保持对自身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这让我深感敬佩。他们提出的“整理国故”,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在批判继承中找到民族文化的新生之路。这种审慎而辩证的态度,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书中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解读,让我了解到,这不仅仅是一场文学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是对国民精神的重塑。教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那些关于引入白话文、提倡科学精神、反对封建礼教的讨论,都在为培养新一代的国民打下基础。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引用的一些当年的论战文章,虽然文字激昂,但其背后蕴含的逻辑和对问题的深刻洞察,至今读来仍显锋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新青年”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是如何以文化和教育为武器,为民族的未来而奋斗的。它唤醒了我对民族文化根脉的关注,也让我对如何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坦白说,第一次翻阅《新青年 创刊100周年纪念版:文化教育卷》,是被它的历史意义所吸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其中蕴含的深刻洞察和前瞻性所深深打动。书中关于“教育如何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讨论,简直是点睛之笔。我看到,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就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而要实现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先进的教育和文化的支撑。他们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对普及教育的呼吁,对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的期待,都为后来的国家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书中对当时教育体制的批判,对教育不公现象的揭露,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进步力量的勇气和担当。这些内容,虽然是百年前的文字,但放在今天,依然能够引起强烈的共鸣。比如,关于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关于教育要培养创新能力,这些理念在当时就已经被提出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启蒙”二字的反复强调。他们明白,真正的教育,是启迪民智,是让人们摆脱愚昧和迷信,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是对“新青年”精神最真实的体现。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先贤的远见卓识,也让我对当下教育的改革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新青年 创刊100周年纪念版:文化教育卷》这本书,拿到手的那一刻,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封面设计朴素却又不失庄重,那熟悉的刊名,仿佛穿越了百年时光,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文化”与“教育”的探讨着迷。翻开书页,我看到的是那个时代青年们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他们如何以“新青年”之名,吹响变革的号角。书中引用的许多文章,虽然文字风格与当下有别,但其思想的锋芒和批判精神,至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那些关于启蒙、关于独立思考、关于打破旧俗的论述,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想的唤醒,是人格的塑造。尤其是在“文化”一章,那些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思,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借鉴与融合,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深邃思考和历史担当。他们提出的问题,比如“文化的生命力何在?”,“如何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重塑文化自信?”,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我反复阅读那些充满激情与理想的文字,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感受着一代代青年为了民族新生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探索。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纪念刊,更是一部思想史的缩影,它让我看到了“新青年”精神的源头活水,也激励我在当下也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断追求真理,为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新青年 创刊100周年纪念版:文化教育卷》这本书,真的让我对“百年”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份纪念,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我反复咀嚼书中关于“文化革新”与“教育现代化”的论述,看到了那个时代青年们是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寻找中国文化的出路。他们大胆地提出要“打倒孔家店”,不是为了否定一切传统,而是为了打破思想的桎梏,为了给新的文化和教育腾出空间。这种勇气和魄力,让我由衷的钦佩。书中对“新教育”的探索,对引进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讨论,以及对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的思考,都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前瞻性。他们提出的问题,比如“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在今天依然是教育界绕不开的议题。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充满激情和理想的文字所感染,仿佛能感受到一代代青年为了民族的复兴,在文化和教育领域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探索。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和不懈奋斗。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学习机会,也更加坚定了我对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了历史回响的书,《新青年 创刊100周年纪念版:文化教育卷》,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我深感震撼的是书中关于“思想解放”与“国民教育”的论述。在那个被封建思想束缚的时代,正是“新青年”们,以锐利的笔触,呼唤着思想的自由,呼唤着教育的变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的命运,必须先改变中国人的思想。而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途径。书中对当时落后教育体制的批判,对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介绍,以及对如何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下一代的探讨,都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远见卓识。我反复阅读那些充满战斗精神的文章,仿佛能看到一代代青年,为了国家的进步,为了民族的觉醒,在文化和教育的阵地上,进行着殊死搏斗。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启蒙”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思想的唤醒,是人格的塑造。那些关于“科学与民主”的呼唤,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提醒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也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批判,不断追求真理,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教育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新青年 创刊100周年纪念版:文化教育卷》这本书,真的是一本打开视野的读物。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东西方文化对话”与“教育模式借鉴”的论述。在那个时代,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而“新青年”们并没有选择闭门造车,而是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地吸收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并试图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道路。书中对西方教育理念的介绍和分析,既有批判也有借鉴,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审慎和智慧。我看到,他们不仅仅是在引进知识,更是在思考如何培养具有独立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以应对国家发展的挑战。这些内容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目的是解放思想,是培养能够担当社会责任的公民。书中那些关于“科学精神”、“民主思想”的讨论,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让我反思,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文化的自觉,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思想的火炬,它激励我在新的时代,继续探索文化的创新与教育的进步。

评分

读《新青年 创刊100周年纪念版:文化教育卷》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启迪。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教育模式的探讨。那些关于“科学与民主”在教育中的应用,关于如何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的下一代,让我眼前一亮。我想象着,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们是如何冒着风险,去探索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试图打破沉闷的旧学,为国家培养能够担当大任的栋梁。书中对西方教育思想的介绍和分析,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界的开放和进取。他们没有盲目排斥,而是以批判性的眼光去吸收,去融合,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道路。这些内容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解放思想,是唤醒人的潜能,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特别是对于“德育”和“智育”如何平衡的讨论,更是引人深思。在当下,我们常常面临各种教育的困境,而这本书中的讨论,仿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溯历史,汲取智慧的窗口。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关注人的社会责任感。那些关于国民性改造的论述,虽然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但其背后对国民素质提升的期盼,依然值得我们深思。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先贤对话,与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头脑进行思想的碰撞。

评分

拿到《新青年 创刊100周年纪念版:文化教育卷》这本书,我仿佛触摸到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脉搏。我最着迷于书中对“文化复兴”与“教育革新”的早期探索。在那个积贫积弱、民族文化遭受严重挑战的年代,胡适、陈独秀等一代先驱们,是如何在思想的十字路口,为中国文化的未来指明方向,为教育的革新奠定基础,这让我深感敬佩。他们提出的“整理国故”,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性继承,旨在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书中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这场运动不仅仅是文学的革命,更是深刻的思想启蒙,是对国民精神的重塑。而教育,无疑是这场启蒙运动的核心载体。关于引入白话文、提倡科学精神、反对封建礼教的论述,都清晰地勾勒出那个时代对“新教育”的期待。我反复品读书中那些充满激情与理想的文字,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感受着一代代青年为了民族新生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探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新青年”精神的源头活水,也激励我在当下,要更加珍视文化传承,关注教育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新青年 创刊100周年纪念版:文化教育卷》这本书,的确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思想宝库。我被书中关于“知识分子使命”与“国民素质提升”的深刻论述所吸引。在那个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新青年”们肩负起了启蒙民智、改造社会的重任。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思想的引领者,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书中对当时教育体制的批判,对教育不公现象的揭露,以及对如何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下一代的探讨,都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远见卓识和历史担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科学精神”和“理性思考”的反复强调,这对于摆脱愚昧、落后,实现民族的现代化至关重要。那些关于“国民性”的讨论,虽然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但其背后对国民素质提升的迫切期盼,至今依然发人深省。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先贤的远见卓识,也让我对当下教育的改革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激励我,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也应该不断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担当,为社会的进步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评分

《新青年 创刊100周年纪念版:文化教育卷》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思想的传承。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文化自信”与“教育现代化”的早期探索所打动。在那个国家积贫积弱、民族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的年代,胡适、陈独秀等先驱们是如何在借鉴西方文明的同时,保持对自身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并为民族文化的复兴指明方向,这让我深感敬佩。他们提出的“整理国故”,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在批判继承中找到民族文化的新生之路,这种审慎而辩证的态度,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书中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入解读,让我了解到,这不仅仅是一场文学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是对国民精神的重塑。教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那些关于引入白话文、提倡科学精神、反对封建礼教的讨论,都在为培养新一代的国民打下基础。我反复阅读那些充满激情与理想的文字,仿佛能感受到一代代青年为了民族新生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探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新青年”精神的源头活水,也激励我在当下也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断追求真理,为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