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7月20日,北岛在2011香港书展上作题为“古老的敌意”的演讲。他援引诗人里尔克《安魂曲》中的名句——“正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他认为一个好的写作者应该有意识地保持与所处时代、母语以及自身的某种紧张关系,并在演讲中批判“粉丝文化”。
大约一个世纪前,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在《安魂曲》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
二十世纪开始的岁月,在汉堡和不来梅之间的小镇沃尔普斯韦德(Worpswede)聚集着不少艺术家和作家,包括里尔克。他们一起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在狂欢之夜乘马车郊游。其中有两位年轻漂亮的女画家就像姐妹俩,金发的叫波拉,黑发的叫克拉拉。里尔克更喜欢金发的波拉,但不愿意破坏这对理想的双重影像。在观望中,一场混乱的追逐组合,待尘埃落定,波拉跟别人订了婚。里尔克选择了黑发的克拉拉,与她结婚生女。七年后,波拉因难产死去,里尔克写下这首《安魂曲》献给她。
这段插曲,或许有助于我们了解里尔克的诗歌写作与个人生活的关系。纵观里尔克的一生,可谓动荡不安,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四年间,他就在欧洲近五十个地方居住或逗留。里尔克在《秋日》一诗中写道:“谁此刻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这正是他漂泊生涯的写照。
里尔克的这两句诗“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对我来说有如持久的钟声,绵延不绝,意味深长,尤其在当今乱世,或许可引发更深一层的思考——对于以写作为毕生事业的人来说,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生活、如何写作、如何理解并处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
所谓“古老的敌意”,从字面上来看,“古老的”指的是原初的,带有某种宿命色彩,可追溯到文字与书写的源头;“敌意”则是一种诗意的说法,指的是某种内在的紧张与悖论。
作者简介
北岛,赵振开,1949年生於北京,现居香港。1978年与朋友创办《今天》文学杂志并任主编至今,作品被译为三十多种文字出版,牛津版作品有:《守夜:诗歌自选集》、《蓝房子》、《午夜之门》、《青灯》、《时间的玫瑰》、《在天涯》、《七十年代》(合编)、《城门开》、《波动》。
目录
辑一
一个四海为家的人
野兽怎么活,诗人就该怎么活
另一种声音
诗歌是我们生存的依据
越过王朔向老舍致敬
我的记忆之城
用“昨天”与“今天”对话:谈《七十年代》
八十年代访谈录
附录 致读者
在历史偶然的钢丝上:关于“星星画会”
我一直在写作中寻找方向
越界三人行:与施耐德、温伯椿对话
辑二
古老的敌意
翻译与母语
致2049年的读者
诗意地栖居在香港
缺席与在场
失败之书
远行
附录 致读者
硅谷的夏娃
劝君更尽一杯酒:为葛小佳送行
悲情往事:悼张枣
辑三
用另一双眼睛寻找幽灵
精彩书摘
《古老的敌意》:
诗意地栖居在香港
著名的老报人萨空了先生曾在三十年代末这样写道:“今后中国文化的中心,至少将有一个时期要属于香港。”我在香港定居两年半了,一直在寻找香港的文化定位,因为那是寻找我自身定位的重要的参照系。最近我读了陈冠中先生写的文章《九十分钟香港社会文化史》(收在牛津大学出版社《下一个十年:香港的光荣年代?》一书中)。这篇文章让我很震动:一是陈冠中先生把长达一个半世纪以来香港社会文化的源流讲得如此清晰透彻,再就是这香港社会文化的演变如此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我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羞愧。
香港的文学与文化曾几度繁荣,花开花落,而萨空了先生的夙愿至今还未实现。不仅如此,今日香港离此目标越来越远,让我们不得不面对更加残酷的社会现实:在香港,金钱就是上帝,血压随股票升降,月亮为楼市圆缺;在香港,全世界最富有的资本家,为了卖掉自己的灵魂,甚至精心操控超级市场平日与周末的价格差;在香港,两极分化深如沟壑,在发达国家(地区)中基尼系数排第一,但不必担心穷人造反;在香港,平等的光滑表面下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在金字塔的最底层是流民、失业者和外籍佣人……由于教书的缘故,我和年轻人接触较多。让我最担忧的还是香港的年轻一代。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就被送上一条生产流水线——他们的一生早已被注定。
这条流水线看起来安全可靠,但代价是,他们的创造性与想象力被资本被父辈被媒体被网络劫持了——他们没有好奇心,没有视野,没有读书欲,没有独立性,没有自我表达能力,是的,他们一无所有。我相信,香港年轻人的自杀率与此有关,年轻人普遍的心理问题与此有关。
让我深感忧虑的是,年轻一代是香港的现在与未来,没有他们的创造性与想象力的加入,一个再富裕的香港也是没什么希望的。为了他们,必须改变香港这恶劣的文化生态环境,这是每个住在香港的作家与知识分子的责任。而我们能做的,是如何激发他们打开心灵的空间,诗意的空间,创造与想象的空间。
什么是诗意?“诗意的栖居”,如今几乎已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用语,甚至和“豪华典雅,高尚至尊,欧式风格”之类的陈词滥调混同。我想在这里有必要重温经典,看看二十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到底是怎么说的。
在《人诗意地栖居》一文中,海德格尔是从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开始的:“‘……人诗意地栖居……’说诗人偶尔诗意地栖居,好像还勉强过得去。但这里说的是‘人’,即每个人都在诗意地栖居,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一切栖居不是与诗意格格不入吗?我们的栖居为住房短缺所困扰。即便不是这样,我们今日的栖居也因劳作而备受折磨,因趋功逐利而不得安宁,因娱乐和消遣活动而迷惘……”他接着写道:“这一诗句说的是人之栖居。它并非描绘今天的栖居状况。它首先并没有断言,栖居意味占用住宅。它也没有说,诗意完全表现在诗人想象力的非现实游戏中……进一步讲,也许两者相互包容,也就是说,栖居是以诗意为根基的。如果我们真的如此推断,那么,我们就必得从本质上去思考栖居和作诗。如果我们并不回避这一点,就要从栖居方面来思考人们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人之生存……”最后的结论是:“无论在何种情形下,只有当我们知道了诗意,我们才能体验到我们的非诗意栖居,以及我们何以非诗意地栖居。只有当我们保持对诗意的关注,我们方可期待,非诗意栖居的转折是否以及何时在我们这里出现。只有当我们严肃对待诗意时,我们才能向自己证明,我们的所作所为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对这一转折作出贡献……”总而言之,所谓栖居是指人的生存状态,所谓诗意是指通过诗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而诗意的栖居就是寻找人的精神家园。从海德格尔这一论断出发,我们不得不进一步追问,人如何诗意地栖居在香港?值得庆幸的是,与内地相比,和大中华地区的许多城市相比,香港有众多的优势:一、行政主权的相对独立;二、基本完善的法制社会;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
前言/序言
《回响的星尘》 一、 历史洪流中的失落之歌 《回响的星尘》并非一部直抒胸臆的史诗,而是一曲婉转悠长的挽歌,在历史的浩瀚星河中,低语着被遗忘的文明与失落的荣光。它不讲述宏大的战争,不描绘王者的征服,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无情冲刷、湮灭于尘埃的普通人。他们的生命,如同夜空中转瞬即逝的流星,短暂却辉煌,留下的只有依稀可辨的痕迹,等待着有心人的发掘与解读。 故事始于一片被时间遗忘的边陲之地,那里古老的传说如同藤蔓般缠绕着每一寸土地,诉说着一个曾几何时辉煌灿烂却早已没落的部族。这个部族,我们姑且称之为“月语者”,他们的文明并非以金戈铁马闻名,而是以对星辰的敬畏、对自然的聆听和对生命微妙变化的深刻理解著称。他们的建筑,并非巍峨的宫殿,而是与山峦共生、与河流同眠的精巧居所;他们的艺术,并非宏伟的雕塑,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精美器皿、低语的歌谣以及世代传承的壁画。 《回响的星尘》的主角,是一位名叫“艾拉”的年轻女子,她并非部落的继承人,也非杰出的战士,而是一个对过往有着超乎寻常敏感的普通采集者。她拥有一双能够看见寻常人无法察觉的细微之处的眼睛,一双能够倾听无声之语的耳朵。在一次深入古老森林的采集过程中,艾拉无意间发现了一个被杂草和落叶掩埋的古老遗迹。这个遗迹并非金银珠宝的宝库,而是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的“时间之瓮”,里面静静地躺着一些刻满了奇异符文的石板,以及一些褪色却依然鲜活的壁画。 这些石板和壁画,并非记载着具体的事件,而是以一种象征性的、充满诗意的方式,描绘着月语者部落的生活、信仰、情感以及他们与自然界之间那种难以言喻的联系。艾拉被这些古老的痕迹深深吸引,她开始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去揣摩,试图从中解读出隐藏在时间深处的秘密。她并非想要挖掘失落的宝藏,也并非企图复兴一个早已消逝的时代,她只是被那份失落的美丽所打动,被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的个体生命所触动。 二、 记忆的碎片与情感的共鸣 《回响的星尘》的叙事并非 linear(线性)的,它如同在脑海中闪现的记忆碎片,在艾拉的解读过程中,将我们带入月语者部落的过去。我们看到的,不是权力的斗争,而是关于生命诞生与凋零的仪式;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仇恨,而是关于爱恋与离别的低语;不是对物质的渴求,而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书中描绘的月语者,他们生活在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时代。他们能够感知季节的细微变化,懂得植物的语言,甚至与动物建立起一种深厚的默契。他们的生活节奏缓慢而充满仪式感,每一个采摘,每一次缝纫,每一次歌唱,都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与感恩。艾拉在解读壁画时,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呼吸,听到他们心底最真挚的情感。 例如,一幅描绘星辰的壁画,在艾拉眼中并非仅仅是天体的排列,而是月语者们对宇宙的理解,对生命起源的思考。壁画上闪烁的星星,对应着部落中新生儿的诞生;低垂的月亮,则象征着生命的终结,以及灵魂回归星辰的传说。艾拉通过这些象征,逐渐拼凑出月语者们的世界观,他们对生死的豁达,对自然的敬畏,以及那种融入天地间的平静。 书中还穿插着一些关于月语者个体命运的小故事。比如,一位年轻的织女,她用星光编织衣裳,她的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一位年迈的歌者,他在临终前吟唱着一首关于生命循环的歌谣,他的声音如同潺潺流水,洗涤着听者的心灵。这些故事,虽然细微,却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展现了即使在最古老的时代,人类的情感依然是如此共通而深刻。 艾拉的解读过程,也是她自我发现的过程。她并非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她在解读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现代社会与古老文明的巨大差异。她开始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进步”和“发展”,开始思考那些被我们抛弃的,那些看似“落后”的价值。她从月语者的身上,学到了如何去倾听,如何去感受,如何去与自然建立更深的连接。 三、 语言的艺术与意象的交织 《回响的星尘》在语言上,力求营造出一种朦胧、唯美、充满诗意的氛围。作者避免使用直白的叙述,而是通过大量的意象、比喻和象征,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受。文字如同流淌的星光,或如低语的微风,在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以及对逝去美好的深深眷恋。 书中对自然的描写,极尽渲染。清晨的露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如同孩童纯真的眼眸;夜晚的虫鸣,仿佛是大地深沉的呼吸,诉说着古老的秘密;山间的雾气,如同神灵的轻纱,笼罩着神秘的遗迹。这些景物描写,并非简单的背景烘托,而是与人物的情感、情节的推进紧密相连,共同构建起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 艾拉在解读壁画时,书中会引用一些月语者的“古语”——那些并非实体存在的语言,而是通过意象和声音来传递情感的表达方式。比如,用“星尘落下的轨迹”来形容时间的流逝,用“风吹过的叶尖”来比喻短暂的喜悦,用“沉入地底的种子”来象征生命的轮回。这些“古语”,虽然难以直接理解,却通过艾拉的转述和情境的渲染,让读者能够捕捉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 《回响的星尘》的核心,并非一个惊心动魄的阴谋,也并非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对被遗忘的文明的怀念,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它邀请读者放慢脚步,去感受那些被现代生活所忽略的美好,去倾听那些在喧嚣中被淹没的低语。 四、 告别与新生 故事的结局,并非月语者文明的复兴,也非艾拉成为救世主。它以一种更加平静、更加深邃的方式结束。艾拉最终理解了那些壁画和石板所要传递的真正含义——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文明的更迭与传承,以及所有生命最终都将回归宇宙的怀抱。 在故事的结尾,艾拉并没有将遗迹公之于众,也没有试图去“拯救”任何东西。她只是将自己所理解的月语者的智慧,悄悄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她开始更加珍视身边的每一个生命,更加关注自然的每一次呼吸,更加用一颗宁静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 《回响的星尘》并非一本提供答案的书,它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它让我们反思,在追求物质进步的同时,我们是否失去了更宝贵的东西?在现代文明的光鲜外表下,是否隐藏着同样深刻的失落? 这本书,就像一本老旧的相册,翻开它,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模糊却充满温度的影像,感受到的是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留下的淡淡余温。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古老的过去,也闪烁着与我们共通的情感,即使在最微小的个体生命中,也蕴含着永恒的价值。 《回响的星尘》最终会留下一种淡淡的,却久久萦绕在心头的回响,如同星辰在夜空中留下的痕迹,虽然看不见,却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