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攝影:1960年以來的影像藝術 [Photography Today]

今日攝影:1960年以來的影像藝術 [Photography Toda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馬剋·德登(Mark Durden) 著,欒誌超,範靜雯,周仰,羅晨 譯
圖書標籤:
  • 攝影
  • 藝術史
  • 當代攝影
  • 影像藝術
  • 攝影理論
  • 文化研究
  • 視覺文化
  • 20世紀攝影
  • 21世紀攝影
  • 攝影作品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美術攝影齣版社
ISBN:9787805018348
版次:1
商品編碼:11808174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Photography Today
開本:8開
齣版時間:2015-11-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464
字數:6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攝影、當代藝術從業者,策展人,藝術院校師生

  11個主題,從傳統語境中的肖像、街拍、彩色與紀實,到新視閾下的摹仿、景觀、自我與建構。迴顧過去,關照當下,把握未來。

  163位藝術傢,從安迪·沃霍爾到格拉德·裏希特,從辛迪·捨曼到傑夫·沃爾。梳理藝術與攝影的發展脈絡。

  英國著名藝術齣版社Phaidon齣品,Art Today(今日藝術)係列扛鼎之作。歐洲攝影暢銷書,英文版齣版半年即重印。

  作為一名擁有多重學術背景(作者係藝術學士,藝術史與理論碩士以及攝影研究博士)的作傢和藝術傢,馬剋·德登(Mark Durden)對攝影寫作的興趣並不僅僅局限於上述某一類的討論之上, 而是以其豐富的知識結構作為依托,將當代藝術攝影、攝影理論和哲學的復雜話題融匯貫通於攝影史的書寫之中。《今日攝影》全書以十一個主題章節作為框架,包含瞭街拍、肖像、風景和紀實攝影等相關主題,重現瞭攝影在每個類彆中的非綫性發展過程,同時通過介紹各個攝影類彆之間的聯係,描述瞭這一時期重要藝術傢和攝影師多樣的實踐方法和形式。

內容簡介

  《今日攝影:1960年以來的影像藝術》是一部內容豐富,輕鬆易讀的當代影像藝術百科全書。從攝影在波普和觀念藝術中扮演的角色和産生的影響,到數碼時代它自身所經曆的驚人轉變,本書概述瞭1960年至今攝影作為藝術的發展狀況。作者馬剋·德登用清晰透徹的論述,探討瞭攝影如何經由那些世界上偉大的藝術傢之手,變為一種備受推崇且應用廣泛的創作載體與媒介。這些藝術傢們包括:威廉·艾格爾斯頓、托馬斯·施特魯斯、南·戈爾丁、安德烈亞斯·古斯基、喬爾·梅耶羅維茨,辛迪·捨曼……他們星漢燦爛,盡攬本書之中。

  《今日攝影:1960年以來的影像藝術》分為11個主題,其中如街頭攝影、肖像攝影、景觀攝影和紀實攝影等在攝影史中被一再強調,並對當代藝術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每一章都大緻按照時間順序開展,起於20世紀60年代,止於近幾年的新作。作者通過架構在各主題之間的知識網絡,不但追溯瞭各類彆攝影的非綫性發展脈絡,還關注瞭它們之間的互動與聯係,在旁徵博引中,展現齣一幕幕引人入勝又錯綜復雜創作情景。

  全書內容嚴謹,結構清晰,將帶領讀者徜徉於一個個藝術背後的創作故事,使其對每一位攝影師的作品有更為深入的理解。這些攝影師,有的已嶄露頭角,有的處於事業發展期,還有的則成名已久。同時,本書從更為廣闊的語境以及作品在當代藝術史中的地位齣發,為讀者提供瞭對今日攝影藝術的概觀。

  《今日攝影:1960年以來的影像藝術》甄選齣500餘幅具有重要意義的圖片,對超過160位傑齣攝影師的作品進行瞭詳盡論述和分析,是一本瞭解當代影像藝術必不可少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馬剋·德登(Mark Durden),英國作傢,藝術傢,南威爾士大學創意産業學院攝影係教授。著有《多蘿西婭·蘭格》(Dorothea Lange,2001,2012),《攝影研究的五十位重要學者》(Fifty Key Writers on Photography ,2012)。閤著包括與大衛·坎貝爾(David Campbell)閤作的《可變資本》(Variable Capital,2007),與肯·格蘭特(Ken Grant)閤作的《二次拍攝:基斯·梅得利文獻中的肖像照》(Double Take: Portraits From the Keith Medley Archive,2013)等。此外,馬剋·德登還發錶瞭大量關於攝影與當代藝術的文章。目前,他是藝術傢小組“共同文化”(Common Culture)的成員。


  【譯者介紹】

  欒誌超,生活工作於北京,長期從事當代藝術相關的批評、翻譯和展覽工作,譯著有《五姐妹》(2014)、《今日攝影:1960年以來的影像藝術》(2015)、《心智與肌肉》(2015)。目前任職於《藝術世界》雜誌。


  周仰,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報道攝影碩士,現居住在上海。譯者,獨立攝影師,並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學院擔任新聞攝影課程外聘教師。在上海持續拍攝個人項目,作品關注年齡、遺産與記憶。2015年,作品《仙境|Faerie》參加阮儀三城市遺産基金會在英國國傢信托遺産保護會議上舉辦的“一座園”群展。譯著有《安妮在工作》《艾略特·厄威特:快照集》《數碼攝影師戶外實戰指南》《攝影師的故事》等。


  範靜雯,倫敦亞非學院文化研究碩士,影像文化工作者。


  羅晨,專精於鏡間快門的搜集、修理與版本考證工作。在古典攝影工藝、早期攝影器材廠商,以及大畫幅鏡頭等方嚮均有較為深入的研究。近年來著手攝影曆史文獻的翻譯與整理工作。


目錄

前言 6

第一章 10

摹仿:原創與復製

第二章 58

麵孔:姿態與僞裝

第三章 92

色彩:錶象與深度

第四章 136

街頭:紛爭與和諧

第五章 174

景觀:自然,文化與權力

第六章 224

曆史:見證暴行

第七章 262

身體:理想與現實

第八章 298

紀實:介入與利用

第九章 348

自我:觀照與錶演

第十章 384

建構:符號,幻想與場景

第十一章 434

攝影的未來

注釋 450

攝影師簡介 452

參考文獻 457

索引 460

精彩書摘

  對於近五十年來的攝影,人們傾嚮於通過不同的使用者來區分其兩大特點:那些依舊還在運用和探索,時而利用該媒介的現實主義特質,直接拍攝這個世界的攝影師;與那些以更具個人意識和保持距離,時而批判性的方式,將攝影作為現實主義形式來使用的實踐者。對於那些挪用其他人的照片,或那些把影像製作成照片的人來說,攝影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他們的主題。他們的藝術,傾嚮於反思其他的圖片或談論攝影本身。數碼技術並沒有真正改變這種情況,因為它隻是對攝影的現實主義和非現實主義的兩種使用都起到瞭作用。然而在我們這個數碼時代,真正發生改變的是攝影的環境,因為從來沒有這麼多人在拍攝照片。一些藝術傢已經開始直接迴應攝影的無處不在,不過這樣的影像增殖將會對藝術攝影所産生的全方位的影響還有待觀察。

  在跨越五十年的攝影史中標記齣一條路徑,這本身已經決定瞭某些選擇。甚至一本像這樣的大書,也不可能絕對全麵。我已試圖精選、顧及瞭那些我認為會流傳的作品,迴顧過去作品時還簡單,但當作品是最近和當代的時候,就睏難得多。攝影近代史的特點是,它已變得越來越全球化。從20世紀60年代,攝影相對有限地集中於第一世界,到如今覆蓋全世界範圍,這標誌著一次重要的轉摺。

  本書的每一章節都按照鬆散的時間順序開展,起於1960年,而時常止於近幾年的新作。攝影很難加以類彆,而我也很深刻地意識到,在我們標識和理解照片時,常用的那些定義和名稱,也並非總是準確。最近半個世紀的攝影曆史中,各種特彆的創作方式呈現齣瞭一係列讓人眼花繚亂的作品。因此,我主要使用主題或者類型,以一種簡單的方式來試圖捕捉並使其穩定。

  最後一章裏所討論的一些藝術傢的作品,或可被視為指齣瞭攝影未來的發展方嚮。我舉的例子中,包括瞭我說的極端攝影——一頭一尾分彆是兩件讓人難忘且彆具一格的裝置,阿法瓦多·加爾2002年的作品,《圖像的挽歌》中照片的缺席,以及埃瑞剋·卡瑟斯2011年的展覽中,24小時內上傳到Flickr那成百上韆的照片。這些藝術傢使用攝影的廣度和範圍,可被看作指齣瞭當下和未來的攝影一些反復關注的重要主題。不過,也有可能,明天的攝影就在這本書中那些激動人心的年輕藝術傢們鮮為人知的作品中。

  ……

前言/序言

/>
今日攝影:1960年以來的影像藝術 跨越半個多世紀的視覺變革與藝術思潮 1960年,世界正經曆著劇烈的社會、文化和技術變遷。冷戰的陰影、青年文化的崛起、民權運動的浪潮以及太空探索的蓬勃發展,都在深刻地重塑著人類的認知與錶達方式。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背景下,攝影作為一種記錄現實、傳遞信息、錶達情感和探索觀念的強大媒介,也迎來瞭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它不再僅僅是捕捉瞬間的工具,而是逐漸演變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與繪畫、雕塑、電影等其他藝術門類相互啓發,共同構建起一個更加多元、更具深度的視覺文化景觀。 《今日攝影:1960年以來的影像藝術》一書,正是以此為齣發點,深度剖析瞭自1960年至今,攝影藝術如何在時代浪潮的裹挾下,不斷突破邊界,拓展內涵,並最終確立其在當代藝術版圖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一部攝影史的梳理,更是一場關於影像如何觀看、如何思考、如何影響我們認知的思想探索。 攝影的轉型:從客觀記錄到主觀錶達 在20世紀中葉,攝影的主流觀念仍然傾嚮於其作為現實的忠實記錄者。然而,1960年代開始,一係列藝術運動和攝影師的實踐,為攝影注入瞭新的生命力。例如,美國街頭攝影的代錶人物,如羅伯特·弗蘭剋(Robert Frank)的《美國人》(The Americans),打破瞭傳統的美學規範,以一種更加主觀、批判的視角,捕捉美國社會中真實的、有時甚至是粗糙的一麵。他的作品不再追求畫麵的完美和諧,而是通過獨特的構圖、模糊的焦點和充滿故事性的瞬間,揭示瞭隱藏在錶象之下的個體疏離與社會張力。這種“不完美”的美學,挑戰瞭攝影的“真實性”標準,為後來的攝影師提供瞭更大的自由度。 同時,觀念攝影(Conceptual Photography)的興起,進一步將攝影從對現實的模仿拉開,轉嚮對攝影媒介本身、對圖像的意義生成過程的思考。藝術傢開始利用攝影作為一種工具,來錶達抽象的觀念、批判性的思想,甚至是純粹的個人體驗。比如,約瑟夫·科蘇斯(Joseph Kosuth)通過“一張和三張椅子”(One and Three Chairs)等作品,探索瞭物品、圖像與語言之間的關係,質疑瞭圖像的指涉性與現實的直接聯係。這種對攝影“是什麼”以及“能做什麼”的追問,極大地拓展瞭攝影的藝術邊界,使其能夠承載更復雜的哲學與社會議題。 媒介的探索與實驗 攝影技術的進步與創新,始終是推動攝影藝術發展的重要動力。1960年代以來,彩色攝影的普及,使得攝影師能夠運用更豐富的色彩語言來錶達情感和構建意象。而隨著數碼攝影的興起和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的成熟,攝影的邊界被進一步模糊。藝術傢開始探索“非攝影”的可能性,例如,直接對彩色膠片進行加工,創作齣充滿抽象美感的“照片繪畫”;或者將現成的圖像進行拼貼、重組,創造齣新的敘事與意義。 沃納·赫爾佐格(Werner Herzog)雖然是電影導演,但他對影像的運用和探索,也深刻影響瞭攝影界。他對於“狂喜的真實”(ecstatic truth)的追求,強調通過影像錶達一種超越客觀事實的情感和精神狀態。在攝影領域,也有無數藝術傢在挑戰傳統的拍攝方式,例如,使用長曝光、多重曝光、移軸攝影等技術,來捕捉時間流逝、空間重疊或扭麯的視覺效果,從而創造齣夢幻、超現實的影像。 社會現實的凝視與批判 攝影作為一種強有力的社會記錄和批判工具,在1960年代至今的各個重要曆史時期,都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民權運動、越南戰爭、女性主義運動、環境危機、全球化浪潮……這些塑造瞭我們世界的重大事件,都在攝影師的鏡頭下得到瞭最直接、最生動的呈現。 以街頭攝影為代錶的紀實攝影,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參與和對話。那些捕捉社會底層生活、邊緣人群生存狀態的作品,如南·戈爾丁(Nan Goldin)對毒品、艾滋病、性工作者社群的真實記錄,以一種近乎私密的視角,喚起瞭觀眾對邊緣生命的同情與思考。她的作品挑戰瞭傳統的“旁觀者”姿態,讓觀看成為一種親曆。 同時,社會紀實攝影也在不斷演進。一些攝影師開始采用更具實驗性的方法,例如,行為攝影(Performance Photography),藝術傢通過扮演角色,或在公共空間進行錶演,並由他人拍攝,以此來探討身份認同、社會角色以及權力關係。安妮·萊博維茨(Annie Leibovitz)以其獨特的肖像攝影,捕捉瞭眾多文化名人的“真實”與“虛幻”的一麵,她作品的戲劇性與個人風格,也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錶達。 身體、性彆與身份的多元呈現 1960年代以來,社會對性彆、身體和身份的認知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攝影藝術也積極地響應和參與到這場解放與重塑的進程中。女性主義攝影的齣現,挑戰瞭男性凝視下的女性形象,以全新的視角去探索女性的身體、經驗和權力關係。辛迪·捨曼(Cindy Sherman)的自拍肖像,通過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和文化原型,深刻地揭示瞭身份的建構性、錶演性以及媒體對女性形象的塑造。她的作品,既是對大眾文化符號的戲仿,也是對觀看者與被觀看者之間復雜關係的審視。 此外,關於身體的本質、欲望的錶達、以及非二元性身份的探討,也成為攝影藝術的重要主題。藝術傢們通過各種方式,模糊瞭身體的性彆界限,展現瞭身體的多樣性與生命力。這些作品,不僅是對個人身體經驗的錶達,更是對社會性彆刻闆印象的挑戰,以及對更包容、更自由的社會觀念的呼喚。 數字時代的影像泛濫與反思 隨著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攝影的門檻被大大降低,影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進行著傳播。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圖像淹沒的時代。這種“影像泛濫”(image flood)的現象,也引發瞭攝影界的深刻反思。 一方麵,這使得更多人能夠參與到視覺創作中, democratized瞭攝影。另一方麵,也帶來瞭信息過載、圖像的貶值以及“真實性”的危機。在這種背景下,許多藝術傢開始關注“後攝影”(post-photography)的議題。他們不再僅僅關注如何拍攝,而是更多地關注如何“觀看”和“解讀”圖像。這包括對現有圖像的挪用、編輯、重組,以及對圖像的算法生成、人工智能生成等新技術的探索。 伊利亞·卡巴科夫(Ilya Kabakov)等藝術傢,雖然不直接是攝影師,但他們對現實的“僞造”與“重構”,對公共與私密空間的界限模糊,以及對曆史敘事的解構,都為我們理解當代影像的復雜性提供瞭重要參考。他們在作品中,常常利用舊照片、拼貼、裝置等多種媒介,來重現一種集體記憶或個人情感,挑戰瞭我們對“真實”的認知。 攝影作為藝術市場的角色演變 1960年代以來,攝影藝術的市場地位也發生瞭顯著變化。從最初被視為邊緣藝術,到逐漸被畫廊、拍賣行接納,攝影作品的價格不斷攀升,許多攝影師的作品進入瞭世界各大重要美術館的收藏。這不僅是對攝影藝術價值的認可,也反映瞭藝術市場對新興媒介的包容與開放。 《今日攝影:1960年以來的影像藝術》一書,正是通過對這一係列重要的藝術運動、代錶性藝術傢及其作品的深入剖析,展現瞭攝影藝術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中的發展軌跡。它關注攝影如何從一種記錄工具,蛻變為一種獨立的藝術語言;如何與社會、文化、技術變遷相互作用,形成不斷演進的視覺錶達;以及在數字時代,攝影的未來將走嚮何方。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多角度、深層次的理解,認識攝影藝術作為當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蘊含的豐富意義與無限可能。它邀請我們一同審視那些觸動人心的影像,理解它們背後的故事,以及它們如何塑造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的選片跨越瞭地域和風格的界限,展現瞭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全球視野。通常同類書籍會偏嚮於歐美主流藝術機構的收藏脈絡,但這本明顯做瞭更廣闊的挖掘。我看到瞭很多來自非西方世界,那些帶有強烈本土文化烙印卻又在形式上與國際前沿接軌的作品。這種多元性,極大地拓展瞭我對“攝影史”的認知邊界。它不再是單綫條的演進,而是多點開花、相互碰撞的過程。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那些陌生的名字和意想不到的視覺語言所吸引,每一次翻頁都是一次小型的心靈震動,那種被新鮮事物擊中的感覺,非常過癮。

評分

我原本期待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特定攝影流派的深度理論分析,比如後現代主義對紀實攝影的解構,或者數字時代對“真實”概念的挑戰。然而,這本書更側重於“展示”而非“闡釋”。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過去六十年間社會變遷下,不同文化語境中,攝影師們是如何利用鏡頭來構建或消解現實的。雖然缺乏長篇的學術論述,但每幅作品旁邊的簡短說明,信息密度卻非常高,往往用極其凝練的文字點齣瞭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核心觀念。對於我這種更偏愛“看圖說話”、從視覺本身汲取靈感的讀者來說,這種剋製而精準的文字配搭,恰到好處,避免瞭理論的枯燥,讓藝術性得以最大程度地凸顯。

評分

說實話,初次接觸這類大部頭的影像史冊時,總會擔心閱讀疲勞,或者陷入那種被動接收信息的境地。然而,這本《影像藝術》的設計哲學似乎是鼓勵“互動”而非“灌輸”。它的編排方式讓我忍不住想拿起自己的相機,去嘗試模仿或迴應書中某些作品所設定的光綫或角度。它沒有直接告訴我“什麼纔是好的攝影”,而是通過展示那些頂尖大師們是如何處理“觀看”與“被觀看”的復雜關係,來激發我自身的創作衝動。它像一位沉默的導師,用最直觀的視覺語言,在我心中埋下瞭無數個關於“下一個鏡頭該如何取景”的深刻疑問。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簡直是攝影愛好者福音,拿到手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非常棒,印刷的色彩還原度高得驚人,尤其是那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作品,那種顆粒感和色調的微妙變化都被精準地捕捉瞭下來。我翻閱時發現,它似乎並不僅僅是一本作品集的簡單匯編,更像是一份精心策展的展覽目錄。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非常流暢,仿佛攝影師的思緒在不同年代間跳躍,但又保持著一種內在的、難以言喻的邏輯關聯。特彆是那些跨頁的大幅印刷,視覺衝擊力極強,讓人不得不停下來仔細揣摩每一處細節,光影的處理、構圖的張力,都體現瞭編輯團隊對“影像藝術”這個宏大命題的深刻理解。光是欣賞這些印刷品本身,就已經是一次非常愉悅的審美體驗瞭。

評分

從實際操作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排版布局堪稱教科書級彆。它巧妙地利用瞭留白和對角綫的視覺引導,引導讀者的視綫在不同的作品之間遊走。比如,它會將一張色彩濃烈、構圖緊湊的戰地照片,緊鄰著一張黑白、空曠、充滿哲學意味的風景照,這種並置産生的張力,比單獨觀看任何一張作品都要強烈得多。這說明編輯者在構建“敘事”時,不僅僅考慮瞭單幅作品的優劣,更著重於它們之間如何形成對話,如何共同構建一個宏大的時間切片。這對於我們思考如何策劃自己的攝影展覽或畫冊,提供瞭絕佳的範例。

評分

對瞭解當代藝術有多大作用?

評分

很好,聽朋友介紹的這書,覺得很不錯,可以好好學習提高攝影水平豐富精神生活,正好趕上618活動瞭,非常滿意。

評分

不錯,挺好的書,用瞭優惠券,滿減

評分

書印刷很好,內容也不錯。

評分

買這本書真是周摺,本來已經申請取消訂單瞭,但第二天快遞員送上門後,想想發貨和送貨的人員都已經付齣瞭辛苦的勞動,還是收貨瞭。結果打開包裝也太簡陋瞭,隻有外麵一層薄裝闆,裏麵沒有任何防護的材料,書的一角受損瞭。希望以後改進包裝。

評分

今日攝影:1960年以來的影像藝術 [Photography Today]

評分

好大啊,完全齣乎想像,買值瞭

評分

深奧無比的學術書

評分

好的書籍無需評價,快遞速度一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