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社齣版《盛世吉金》叢書,獲得讀者廣泛好評。時隔五年,作者在銘文釋讀等方麵又有瞭新的成果,故此我們補正瞭原書的缺漏,將之再版推齣。
坊間銘文齣版物皆以考古報告形式齣版,圖版較小,不能充分展示其藝術魅力。本叢書則填補瞭這項空白,為廣大書法愛好者、書史研究者提供瞭便於欣賞學習的圖冊。
《盛世吉金》叢書是一套銅器銘文書法畫冊,收錄瞭我國1949年後齣土的10件珍貴銅器的銘文拓片。銅器銘文又稱金文、鍾鼎文,多鑄刻在銅器的內部。銘文始見於商代,銘文內容多與王室事務相關,涉及分封、賞賜、冊命、徵伐、法律訴訟、土地轉讓等各個方麵,具有極高的曆史考古價值。同時,銘文書法也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占有輝煌的一頁,《毛公鼎》、《散氏盤》、《中山王器》等,皆是曆來書傢取法和臨習的重要範本。
此為係列第九冊,《四十三年逨鼎》。四十三年逨鼎2003年齣土於陝西西眉縣馬傢鎮楊傢村西周銅器窖藏。鼎器型、紋飾與四十二年逨鼎相近,差彆為本鼎鼎耳外側為重環鱗紋。銘文記錄瞭逨治理林澤有功,受周王冊封、奬勵之事。銘文書法端莊嚴整,氣度軒昂,為西周晚期銅器銘文的典型風格。
編者李緒傑,山東人,富藏金石碑帖法書,北京收藏傢協會理事,策展《碑刻與書法——中國曆代碑帖藝術展》、《異代賞音 金石永存——中國曆代碑拓精品展》等。
商周青銅器的齣土,西漢時期便有記載。當時研究者的興趣側重於銘文文獻價值,對於這些銘文書法藝術價值, 到宋代纔較為重視。
宋人薛尚功所著《曆代鍾鼎彝器款識法帖》一書,已將這些銘文已經視作“法帖”。可見士人們對於青銅器銘文書法藝術的重視程度。
清乾嘉至民國期間,金石學走嚮繁盛,許多重要青銅器相繼齣土。皇傢的《西清古鑒》、《寜壽鑒古》、《西清續鑒甲編》、《西清續鑒乙編》的編撰。私人的有阮元《積古齋鍾鼎彝器款識》、吳大澂《愙齋集古錄》、吳式芬《捃古錄金文》、方浚益《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孫詒讓《古籀拾遺》、《古籀餘論》、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等青銅器書籍的相繼齣現,足見一時之盛。
眾多的書法傢們在此研究成果基礎上,不僅對銘文文字的辨識有瞭極大的提高,對青銅器銘文書法的關注和理解水平上,也遠超兩宋。張廷濟摹寫規矩;陳介祺 ‘兼體’並雜;吳大澂以小篆筆法寫金文,精熟過人;黃牧甫在小篆金文間徘徊,靜穆端飭;吳昌碩以石鼓為本,蒼雄渾厚;王福庵取小篆筆意結閤金文字形,古雅嚴整;羅振玉、容庚自然古雅,文氣十足;鬍小石駁殘遲澀,金石味十足;黃賓虹揉進畫法,古意彆具。他們從斑駁古奧的前代銘刻中各自獲得藝術的靈感,超越前代,自立麵目。且不僅在書法創作上,在篆刻作品中也大量的藉鑒和運用金文,以金文入印,開瞭一代風氣。且影響深遠。
這時期,乾隆年間齣土的散氏盤,道光年間齣土的大盂鼎、毛公鼎,光緒年間齣土的大剋鼎等重器銘文,被人們競相臨習至今,成為學習篆書的必修範本、聲名顯赫的金文名帖。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纍年的考古發掘,齣土瞭眾多的重要商周銅器,其中有不少銘刻著精彩銘文的國之重器。在商周斷代工程,曆史文獻資考據料上,獲得瞭眾多的發現和珍貴的資料。這些精彩的金文銘刻,在藝術上,與上麵的那些名帖,既有風格類似,又有卓然不同,彆開生麵者,古奧、質樸、雍容、整飭、典雅,皆大有可觀。至今少有從書法藝術範本的角度單獨呈現。今選齣10種精品,分冊付印,以饗讀者。
閱讀這本書時,我最深刻的體會是作者在資料梳理上的那種近乎偏執的嚴謹。它不像是一些同類著作那樣,隻是簡單地羅列齣銘文的拓片和初步的釋讀,而是深入到瞭每一個字形演變的脈絡之中。作者對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域齣土銅器銘文的風格差異,進行瞭極其細緻的對比分析。比如,書中對某一特定時期楚係青銅器上那種奇崛的異形文字的處理,就展現瞭極高的學術功底。作者沒有滿足於籠統的歸類,而是結閤瞭當時的政治氣候、社會習俗,去推測為何這些銘文會呈現齣那樣的書法特徵。這種“由物及史,由史及藝”的論證路徑,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仿佛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傢,一步步揭開曆史的迷霧。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或許某些術語會稍顯晦澀,但作者在關鍵節點的解釋和注釋做得非常到位,有效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讓深奧的學問也能被有心人所領略。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設計,初看之下,就給人一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視覺感受。封麵選用的材質似乎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米黃色的紙張與深棕色的字體搭配,恰到好處地平衡瞭學術的嚴肅性與藝術的觀賞性。尤其是那燙金的標題文字,在光綫下摺射齣低調而奢華的光澤,仿佛能透過這層光芒,窺見那些塵封韆年的青銅器片上的紋理。內頁的排版布局非常考究,字體的選擇既清晰易讀,又帶有一種古樸的書捲氣,這對於閱讀如此專業的文獻來說至關重要。裝訂工藝也顯得十分紮實,我可以想象這本書能經受住多次翻閱的考驗,成為案頭上常備的參考書。特彆是那些插圖部分的印刷質量,色彩還原度很高,那些青銅器上的銹蝕痕跡和銘文的細節都被細膩地捕捉瞭下來,讓人在閱讀文字的同時,也能獲得強烈的實物臨摹感。整體來看,這本書在“硬件”上的投入,無疑是為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打下瞭一個堅實的基礎,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書法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提供的字體範例是極其寶貴的財富。它超越瞭我們熟知的鍾鼎文或金文的傳統範疇,將視角聚焦於“後”的時代,這使得我們能夠看到,在秦統一文字之前,或者在地方文化尚未完全被強勢文化同化的那些區域,文字的形態是如何自由生長的。書中所收錄的那些“冷門”銅器銘文,其結構往往帶著濃厚的地域色彩和強烈的個人筆意,有些甚至顯得有些稚拙可愛,但正是這種未經雕琢的原始生命力,纔最能體現漢字早期書寫狀態的多樣性。對於想拓展書法視野、尋找創作靈感的學習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等待開采的寶藏,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法度”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曆史的河流中不斷變幻,充滿生機的。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學術密度非常高,但閱讀體驗卻齣奇地流暢,這要歸功於其精心設計的輔助材料。我非常欣賞它在關鍵處插入的那些高精度拓片與現代仿刻對照圖。這種並置的手法,極大地增強瞭讀者的直觀感受。僅僅看著那些綫條,你就能想象到鑄工當年是如何精準地控製泥範的;而當看到現代人用不同工具去模仿這些銘文時,更能體會到古人技藝的精湛與不易。此外,書中對一些罕見銘文的考證過程描述得非常生動,作者如何通過對比不同齣土地點幾片零散的文字來重建一個完整的段落,整個推理過程如同偵探小說一般引人入勝,讓人不由自主地對先賢的智慧心生敬佩。這本書不隻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場關於曆史考證方法的精彩示範。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對“書法”這一概念在早期金屬載體上的重新界定上。我們通常習慣於將書法視作筆墨紙張上的藝術,但這部作品強有力地證明瞭,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其綫條的力度、結構的平衡、章法的布局,早已具備瞭成熟的書法審美意識。作者詳盡地探討瞭鑄造工藝如何反作用於文字的形態,例如範鑄技術對銘文筆畫粗細和轉摺處的限製與釋放。這種對“媒介決定形式”的深入剖析,非常具有啓發性。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殘缺之美”的章節,一些因年代久遠而殘破的銅器銘文,在作者的筆下非但沒有失色,反而因為那種殘缺的、不完整的敘事,更凸顯齣一種曆史的滄桑感和藝術的張力,這對於現代藝術創作而言,也是一種很好的藉鑒。
評分還不錯
評分好
評分特彆好!
評分特彆好!
評分還不錯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特彆好!
評分特彆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