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与古今之争

古典学与古今之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小枫 著
图书标签:
  • 古典学
  • 文化研究
  • 历史学
  • 哲学
  • 思想史
  • 中西比较
  • 传统与现代
  • 学术史
  • 文化批评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859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447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刘小枫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古典学、古典教育研究者和爱好者
  对于许多人来说,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认识西方思想史的常识性问题,而古今之争则没有得一个恰当的位置。
  《古典学与古今之争》收入了刘小枫的长文《古今之争的历史僵局》,他在文中写道:“按照常见的欧洲文化史分期,文艺复兴接下来是启蒙运动,这两个思想文化运动之间具有内在的连带关系。这种文化史分期观不仅塑造了西方人的欧洲文化史“常识”,也塑造了中国学人对西方近代文化史的认识。然而,由于这种分期观忽略或者说删除了古今之争这一发生在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之间的重大文化事件,在欧洲知识人(更不用说中国知识人)的西方近代文化史“常识”中就不会有这样的常识:古今之争不仅堪称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足鼎立的文化思想史事件,甚至堪称西方近代史上更具标志性的文化事件。毕竟,如果我们不熟悉古今之争这一历史事件,难免很难透彻理解文艺复兴尤其启蒙运动的性质。”
  这本《古典学与古今之争》,汇集了刘小枫在不同场合针对古典学所谈的内容。可以说,对古典学的所有讨论,都是由一个现代语境引起的,其间处处体现着古与今之间的张力,在这个意义上,古今之争的从来没有离开过刘小枫的关注焦点——或者古今之争就是他一直以来的关注焦点?在2015年初,学界曾掀起一阵关于“古典学是谁的一套”的争论,本文集收入了刘小枫接受《三联生活周刊》和《新京报书评周刊》访谈的文稿,在此刊出全文,并复原了原访谈稿的顺序,回答了我们关于古典教育的许多疑惑。

内容简介

  《古典学与古今之争》是刘小枫晚近几年写的11篇“编者前言”,是“经典与解释”丛书编辑过程中的读书札记,另附两则访谈,也涉及编书,算是编辑《经典与解释》十五年的一个小结。
  文集中的15篇文章,都在思索古典与现代的范围之内:什么样的古典学是真正的古典学,古今之争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有怎样的关系,古典学的现代处境怎样,在现代语境之下,古典教育有着怎样的困境与前景。

目录

弁言1
古典抑或现代的古典学
古典学的何种“传统”3
人类学的“欲望”与古典10
古典学与灵魂政治学25
古典的政治学与性情学33
古罗马史家与政治史学41
阿威罗伊的柏拉图56
古今之争的历史僵局
引言67
一古今之争:巴黎70
二古今之争:伦敦82
三蜜蜂与蜘蛛的论战97
四文艺复兴对古典知识的拒斥109
五新哲人与新政制126
结语:历史僵局152
古典学与现代语境
莫尔和他的《乌托邦》159
古今革命与古典学167
瓦格纳与古典173
古典与现代的三和弦179
现代式的古典学家葛恭185
“现代性旋涡”中的《经学通论》190
民主政治家张东荪与柏拉图193
追仿怀瑾握瑜的教化
——关于古典教育的访谈两则197

精彩书摘

  《古今之争的历史僵局》
  引言
  按照常见的欧洲文化史分期,文艺复兴接下来是启蒙运动,这两个思想文化运动之间具有内在的连带关系。这种文化史分期观不仅塑造了西方人的欧洲文化史“常识”,也塑造了中国学人对西方近代文化史的认识。然而,由于这种分期观忽略或者说删除了古今之争这一发生在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之间的重大文化事件,在欧洲知识人(更不用说中国知识人)的西方近代文化史“常识”中就不会有这样的常识:古今之争不仅堪称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足鼎立的文化思想史事件,甚至堪称西方近代史上更具标志性的文化事件。毕竟,如果我们不熟悉古今之争这一历史事件,难免很难透彻理解文艺复兴尤其启蒙运动的性质。
  西方文明史上的古今之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古今之争指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欧洲知识人持续半个多世纪(一说持续整整一个世纪)的论争——广义的古今之争得从十五世纪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算起,一直贯穿到当代。狭义的古今之争起初几乎同时在巴黎和伦敦爆发,两个战场很快融为一个战场,并向欧洲其他学问城市蔓延——比如维科所在的那不勒斯,以至于催生了《新科学》(1720年第一版)这样划时代的著作。研究古今之争的已故权威学者列维尼(J.M.Levine)说:
  这场论争更像一场伴随有许许多多小冲突的持久战,而非只是大战一场;它铺天盖地地展开战斗,涉及了无数问题,但论战双方最终都没有(尽管不是完全没有)分出胜负,而是陷入了某种僵局。
  所谓“陷入了某种僵局”,未必符合历史实情。毕竟,古今之争刚刚兴起,崇今派就取得优势,激发了托兰德(1670—1722)这样的年轻且激进的启蒙哲人。法国启蒙运动的精神前辈伏尔泰(1694—1778)出生在巴黎爆发古今之争那年,可以说是在这场持续论战中长大的。1751年,《百科全书》第一卷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标志出版,已经是著名文人的伏尔泰当时正旅居柏林的普鲁士宫廷。他深受鼓舞,决意亲自撰写一部类似的启蒙辞书,名为《袖珍哲学辞典》。这部辞书后来集成四大卷,其中的“古人与今人”词条一开始就说,“古与今的大论战还没有完结”……尽管如此,伏尔泰通篇以崇今派已经完胜的笔调来描绘“还没有完结”的古今之争。事实上,《哲学辞典》站在现代新哲学的立场上全面贬抑所有古老文明(而非仅仅贬抑西方古代文明),本身就是一部参与古今之争的“战斗性哲学著作”。十分明显,启蒙文人是古今之争中的崇今派的嗣子。我们虽然不能说,谁编撰辞书或掌握了教科书的编写权,谁就赢了,但既然启蒙文人一路高歌猛进到今天,列维尼就得承认,古今之争中的崇今派赢了。
  当然,从西方思想史的长河来看,由于卢梭、莱辛、尼采乃至二十世纪的海德格尔的思想地位迄今居高不下,列维尼又的确有理由说,崇古派未必在思想上输了。他说古今之争“陷入了某种僵局”,而且是历史的僵局,的确没错。否则,我们很难解释如今的思想怪现象:我们虽然由崇今派抚养大,却仍然觉得崇今派不及卢梭、尼采和海德格尔有智慧,其思想不及后者深刻。
  ……

前言/序言





《古典学与古今之争》 引言: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当古老的文明之声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当先哲的思想如同星辰般永恒闪耀,我们不禁会问:那些曾经辉煌的古代世界,与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它们是遥远的回声,还是鲜活的教诲?《古典学与古今之争》正是围绕这一核心命题,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深刻对话。本书并非仅仅陈列古人的智慧,更在于探究这些智慧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激起的涟漪,以及它们与我们当下生活、思想、文化之间持续不断的张力与互动。 我们生活的时代,以其飞速的科技发展、多元的社会形态和瞬息万变的思潮而著称。然而,在追逐“新”与“进”的洪流中,我们是否会遗忘那些奠基性的思想,那些塑造了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基石的古老体系?古典学,作为研究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艺术、语言等多个维度。它不仅是一门学术,更是一种视角,一种审视当下、理解人类境遇的独特方式。 本书的“古今之争”,并非简单地将古代与现代对立起来,而是在承认两者巨大差异的同时,深刻揭示它们之间存在的复杂联系、深刻影响以及永恒的张力。它是一场关于价值、关于认知、关于人类永恒追求的辩论,这场辩论的参与者,既包括那些古老的哲人,也包括每一个试图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的现代人。 第一章:古典学的疆域——何为“古典”? 在进入“古今之争”的核心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清晰地界定“古典学”所涵盖的范围。本书所指的“古典”,并非泛泛而谈的“经典”,而是特指以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为核心的研究领域。这个文明体系,在西方文明的漫长历史中,扮演着源头活水、奠基石的重要角色。 古希腊:理性的曙光与民主的摇篮。 从荷马史诗中英雄主义的传奇,到城邦政治中公民意识的萌芽;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辨,到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人的悲剧艺术;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的历史叙事,到雅典民主的实践探索……古希腊文明以其对理性、逻辑、美学、政治的独特追求,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财富。其哲学体系奠定了西方哲学思考的框架,其民主理念成为现代政治制度的重要思想渊源,其文学艺术则塑造了西方审美的主流。 古罗马:秩序的构建与帝国的遗产。 继承并发展了希腊文明的罗马,则以其卓越的组织能力、法律体系、工程技术和帝国扩张而著称。西塞罗的雄辩,维吉尔的史诗,罗马法的条文,庞贝的遗迹,以及构建其统治的政治与军事结构,都构成了罗马文明的独特遗产。罗马帝国不仅是地理上的征服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和整合者,它将希腊的文化精华传播至欧洲各地,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罗马文化。 古典学的研究范畴。 古典学并非仅仅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对古代社会制度的分析、对古代思想的梳理,以及对古代艺术与语言的研究。它要求研究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如拉丁文和古希腊文),以及广博的跨学科知识。通过对这些古老文本和遗迹的细致考掘,古典学试图重构一个遥远但影响深远的时代。 第二章:古今的裂痕与连接——“古今之争”的缘起 “古今之争”并非始于现代,它的种子早已深埋在历史的土壤中。从古代作家对“黄金时代”的怀念,到中世纪思想家对古典先贤的仰望,再到文艺复兴对古典文化的重新发现,以及启蒙运动对理性的推崇,都隐约可见古今之间不断的对话、借鉴与反思。 “黄金时代”的失落与怀旧。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对一个逝去的“黄金时代”的追忆,那里没有战争的残酷,没有社会的动荡,只有和谐与安宁。这种怀旧情绪,暗示着人们对当下某种程度的不满,以及对过去美好状态的向往。它并非简单的对过去的依恋,而是一种对现实反思的折射。 中世纪的“盗火者”。 中世纪在很大程度上承接了罗马文明的遗产,并在基督教框架下对其进行理解与转化。许多中世纪学者将古希腊哲学家视为智慧的宝库,通过注释、翻译和融合,努力将古典思想融入基督教神学之中。这种“盗火者”式的传承,既是对古典智慧的敬畏,也标志着一种对自身时代局限性的觉察。 文艺复兴的“再生”。 文艺复兴运动可以被视为“古今之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人文主义者们以崭新的视角重新发掘和推崇古典文化,他们认为古典文明代表了人类理性与创造力的巅峰。通过对古典艺术、文学和哲学的模仿与创新,他们试图打破中世纪的束缚,重塑新的文化与价值体系。这种对古典的“再生”,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一种借古开今的创造。 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 启蒙运动将理性视为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并从中汲取了古希腊哲学的源泉。对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的追求,在古希腊的民主思想和哲学探讨中找到了深远的根基。然而,启蒙运动也以其对现代科学和进步的坚定信念,与古典的某些观念产生了张力,进一步塑造了“古今”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古典思想在现代的投影——哲学、政治与伦理的维度 古典学的影响并非仅仅停留在历史书页之中,它深刻地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哲学、政治和伦理领域。 哲学:理性探究的基石。 苏格拉底的追问,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构成了西方哲学思考的起点。现代哲学中的许多重要流派,无论是大陆理性主义还是经验主义,无论是现象学还是分析哲学,都或多或少地与古典哲学进行了对话。对“真理”、“知识”、“存在”、“善”等基本概念的追问,依然承载着古典哲学的遗产。例如,在当代伦理学中,对德性伦理的复兴,便是对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直接借鉴。 政治:民主与共和的源流。 古希腊的雅典民主,虽然存在其局限性,但其“公民参与”的核心理念,至今仍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思想资源。罗马共和国的制度设计,如三权分立的雏形、法律至上的原则,为现代共和政体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书将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西方思想家如何解读、借鉴、甚至批判这些古典政治遗产,以及这些遗产如何被运用于建构现代国家。 伦理:人性的永恒追问。 古典伦理学,无论是斯多葛学派对“德性”与“理性”的强调,还是伊壁鸠鲁学派对“快乐”与“宁静”的追求,都触及了人类普遍的伦理关怀。这些思想在面对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的道德困境时,依然能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本书将分析,在诸如技术伦理、环境伦理等新兴领域,古典伦理思想能否提供有益的参考,或者其局限性在哪里。 第四章:文学与艺术的传承与革新——古典模式的现代回响 文学与艺术是承载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古典文学与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现代得到了持续的演变与革新。 文学:叙事、体裁与主题的范式。 从荷马史诗的英雄叙事,到希腊悲剧的戏剧结构,再到罗马诗歌的抒情与史诗传统,古典文学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叙事模式和文学体裁。本书将分析,现代作家如何通过模仿、解构、挪用等方式,借鉴古典文学的元素,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例如,对神话的现代重释,对英雄主义的颠覆,都体现了古今之间的张力。 艺术:美学原则与表现形式。 古希腊的雕塑、建筑,以及古罗马的绘画、工艺品,都展现了对和谐、比例、秩序等美学原则的追求。这些原则对西方艺术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本书将探讨,古典艺术的审美理念如何在现代艺术中得以传承、转化,或被打破。现代艺术家如何从古典艺术中汲取灵感,又如何以全新的媒介和视角,重新演绎古典的美学精神。 第五章:语言的遗产与文化的鸿沟——古典学研究的挑战与意义 古典语言(拉丁文和古希腊文)是理解古典文化最直接的钥匙,而对这些语言的掌握,也一直是古典学研究的基石。 语言的“活化石”。 拉丁文和古希腊文并非已经死亡的语言,它们作为“活化石”,至今仍在影响着现代语言的发展。许多科学、医学、法律术语都源自拉丁文,而许多哲学和文学的概念则直接继承自古希腊语。本书将探讨,掌握古典语言对于深入理解古典文本、思想以及西方文化的起源,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翻译的困境与智慧。 将古代文本翻译成现代语言,本身就是一场“古今之争”。译者需要在忠实原文与符合现代读者阅读习惯之间找到平衡。每一位优秀的译者,都是在用现代的智慧去解读古老的语言,这种解读本身就包含着对古今差异的理解与转化。本书将审视翻译在古典学研究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连接古今,又如何凸显两者之间的鸿沟。 古典学研究的现代价值。 在一个日益全球化和碎片化的时代,为何我们仍需要研究古典学?本书将论证,古典学研究并非是“复古”或“怀旧”,而是通过对人类文明早期伟大成就的深入了解,来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认识人类的共同价值,以及超越个体生命的时间局限。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当下、反思历史、预见未来的独特视角。 结语:永恒的对话,无限的启示 《古典学与古今之争》并非要为古代的某些观念或价值体系进行辩护,也并非要全盘否定现代的成就。它旨在揭示,古与今之间并非简单的断裂,而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充满张力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我们对理性的看法,对民主的理解,对伦理的追寻,对美的感知,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等方方面面。 通过深入探讨古典学,我们得以触摸到人类文明最初的脉络,理解西方思想的深层根基。而通过审视“古今之争”,我们则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身处的世界是如何被历史塑造,我们的思想又是如何在与过去的对话中不断发展。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将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洞察,以及更丰富的启示,去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去塑造一个更具智慧的未来。本书希望点燃读者对古典世界的好奇心,激发对现代文明的批判性反思,并最终促成一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关于人类价值与未来方向的深刻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著作,初读之下,便觉一股清冽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它并非那种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近乎匠人的细致,去解剖那些看似遥远却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古代思想脉络。作者在梳理不同时代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时,展现出惊人的耐心和广博的学识。我尤其欣赏他对语境转换的敏锐洞察力,比如书中论述某一古代哲学概念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被挪用和误读的过程,那段落的论证逻辑之严密,仿佛是庖丁解牛,层层深入,不着痕迹地揭示了“传统”本身是如何被不断“建构”出来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简单地复述古人说了什么,而在于提供了一套审视“我们如何看待古人”的批判性工具。它迫使读者跳出日常习惯的思维定势,去体会那种跨越千年的对话是何等不易,而我们继承的,又究竟是原貌还是被时间染色的拓片。对于任何对知识的起源和演变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深度阅读材料,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认识论的局限性,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仍久久沉思于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之下。

评分

这是一本极具野心和深度的学术探索,它没有固定的目标读者,因为它似乎在与所有试图理解“过去如何影响现在”的人对话。书中对古代典籍的重新定位,采取了一种高度的“去中心化”策略,打破了以往惯有的以某一主流学派为中心的叙事模式。作者的博学多才体现在其引证的广泛性上,从东方的竹简到西方的羊皮卷,信手拈来,却又融会贯通,仿佛所有知识的河流最终都汇入了作者构建的这个分析模型之中。我特别对其中关于“知识的翻译与误译”那一章节印象深刻,它探讨了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因为词汇对等性的缺失而导致意义的偏离,这种偏离并非偶然,而是系统性的产物。这种对“精确性”的执着追求,使得全书充满了令人信服的力量。它不是在贩卖观点,而是在构建一个严密的思想迷宫,引导读者在其中迷失,最终却能找到更清晰的出口。对于那些对跨学科研究抱有热情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丰富的矿藏。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作者在架构全书时,似乎非常注重“动态平衡”,即如何在一个看似静止的历史结构中,发现微小的、却能引发连锁反应的变数。他擅长捕捉那些被主流史学所忽略的“边缘声音”或“技术细节”,并将其提升到宏观理论的层面进行讨论,这种自下而上的建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历史过程的理解。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审美判断的代际传递”的分析,作者巧妙地将美学史与社会经济史结合起来,论证了何种生活方式催生了何种对美的定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古典的典雅与现代的犀利相结合,既有史学家的厚重,又不乏哲学家的穿透力。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更高级的问题,让你在阅读结束后,自然而然地开始审视自己对“永恒价值”的认知基础,是一次智力上的彻底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在面对一幅极其精美的壁画,当你走近时,发现它并非单一的颜料构成,而是由无数细小的、不同来源的碎片精心拼贴而成。作者的笔触非常“克制”,他极少使用煽情或夸张的语言,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理性,梳理着文化演变中的“断裂点”与“连续性”。我特别欣赏其对“时间感”的处理,如何将古代的“永恒”概念,置于现代的“线性进步”框架下进行审视,这两种时间观的碰撞,产生了极强的张力。例如,书中论述了某一古代技艺的失传并非简单的技术退化,而是社会价值体系转移的结果,这一论断,对我理解当代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沉稳,它要求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跟上作者的思维步伐,但一旦跟上,便会发现自己对“何为传统”、“何为创新”的理解被彻底拓宽了。它不是一本速食读物,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酝酿的老酒,后味悠长,回味无穷。

评分

读完这本厚重的论著,我的感受是复杂而振奋的。它仿佛是一场穿梭于历史长廊中的探险,但探险的不是宝藏,而是那些被时间烟尘覆盖的“方法论”。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遗产的比较分析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不盲目推崇西方古典的精致,也不完全否定本土经验的价值,而是将目光聚焦于知识生产的“机制”本身。书中对文献学细微之处的考证,细致到令人咋舌,但这种细致绝非学院派的故作清高,而是为了夯实后续所有宏大论述的地基。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阐释权”的探讨,它揭示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掌握解释权的人如何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裁剪和强调,塑造了当时的社会认知范式。这种对权力与知识之间微妙关系的剖析,犀利而深刻,让人不得不反思,我们现在所珍视的“权威”文本,其根基是否也潜藏着某种被刻意遗忘的张力。这本书的文字虽然严谨,但其内核却极具颠覆性,适合那些不满足于表面答案,渴望探究事物深层结构的心灵。

评分

经典与解释丛书,非常值得购买,趁着特价赶紧捞回家

评分

正品图书没问题,内容还没仔细看。

评分

刘小枫的书很值得一看。

评分

书的内容还好,质量很好,京东的物流很赞

评分

物流快质量好服务态度好没得说

评分

正品图书没问题,内容还没仔细看。

评分

一次买了十多本书,非常清晰,正版书,比外面便宜。

评分

经典与解释丛书,非常值得购买,趁着特价赶紧捞回家

评分

书的内容还好,质量很好,京东的物流很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