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龔自珍到司徒雷登(傅國湧民國人物專輯,再現近代中國轉型期大師群像)

從龔自珍到司徒雷登(傅國湧民國人物專輯,再現近代中國轉型期大師群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傅國湧 著
圖書標籤:
  • 龔自珍
  • 司徒雷登
  • 傅國湧
  • 民國人物
  • 近代史
  • 人物傳記
  • 曆史
  • 文化
  • 傳記
  • 轉型期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廈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556467
版次:1
商品編碼:1182775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3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在文明史的視野中,在增量曆史觀下,我注視的是生前並無顯赫權勢的龔自珍、鬍適、竺可楨,一筆在手的邵飄萍、史量纔……正是他們纔把一個老大民族帶入瞭近代文明社會。他們纔是真正推動曆史的人,一部通嚮希望之門的中國近代史實際上是他們書寫的。

——傅國湧


內容簡介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近代中國的轉型是從張元濟、蔡元培、張謇、汪康年等人開始的,這一代讀書人都是自科舉之路走上來的,他們是進士、翰林甚至狀元及弟,但他們在20世紀前夜告彆朝廷,轉嚮社會,成為齣版傢、教育傢、實業傢、報人,這是一個全新的變化。在他們之後,隨著1905年廢科舉、興新學、派留學,一個新型的知識階層在中國破土而齣,他們各走各的道路,拓展齣瞭新的社會自主空間,建立起新的尺度。

作者簡介

傅國湧

曆史學者,獨立撰稿人,1967年生於浙江樂清,現居杭州。主要關注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百年中國言論史、知識分子的命運史、企業傢的本土傳統等,並堅持獨立的社會批判和文化批判,在多傢重要報刊開設評論或曆史專欄。主要著作有:《金庸傳》《葉公超傳》《曆史的誤會》《從龔自珍到司徒雷登》《1949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主角與配角——辛亥革命的颱前幕後》《筆底波瀾——百年中國言論史的一種讀法》《百年辛亥:親曆者的私人記錄》等。


精彩書評

傅國湧的曆史隨筆,是嚴謹的工筆畫,細節上見功夫,他為此付齣的功夫,無人能及。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張鳴

我生於1917年,傅國湧生於1967年,年齡正好相差半個世紀。社會上有“代溝”的說法,但讀瞭他的著作,我感到心靈是相通的,對理想的追求並不因歲月而隔膜。他以充滿激情的筆墨,講述瞭許多對我來說並不陌生的人和事,讓我驀然迴首,也禁不住生齣許多感慨。

——《廬山會議實錄》作者 李銳



傅國湧的文章有內容、有觀點,視野開闊、文字曉暢,有些地方用墨不多卻意味深長。


——《往事並不如煙》作者 章詒和


目錄

第一篇 告彆“衰世”———龔自珍、魏源

第二篇 “維新公子”陳三立

第三篇 不悔與悔:“戊戌第七君子”徐緻靖

第四篇 “開國會以便人民實地練習”———湯壽潛與晚清立憲運動

第五篇 宋教仁登南高峰

第六篇 火一樣燃盡自己的師復

第七篇 煙霞洞中日月短———“新思潮”的代言人鬍適

第八篇 寄一袋西湖邊的桃花給徐誌摩

第九篇 “應笑書生不自量”———“中間勢力”代言人張東蓀

第十篇 “昌明教育平生願”———張元濟與商務印書館

第十一篇 “撥伊銅錢”———一代銀行傢蔣抑卮

第十二篇 “棉紗大王”穆藕初築廬西湖

第十三篇 鬍氏三兄弟的科學報國夢———兼說“中國科學社”

第十四篇 登臨吳山———邵飄萍的不歸路

第十五篇 “紙頭敵不過彈頭”———史量纔為守護“報格”而死

第十六篇 陳布雷為何“悔之晚矣”

第十七篇 “我們的校長”———經亨頤與浙一師風潮

第十八篇 “書傻子”校長———竺可楨與浙江大學

第十九篇 燕京大學:一個“實現瞭的夢想”———司徒雷登與我比鄰而居

後 記


前言/序言


晚清風雲中的思想碰撞與文化傳承:近代中國轉型期的知識分子群像 本書聚焦於中國近代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斷代——晚清至民國初年的劇烈變革時期。在這個風雨飄搖、新舊思想激烈交鋒的時代,一批傑齣的知識分子,以其獨特的學識、敏銳的洞察力和深沉的傢國情懷,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社會的走嚮。本書旨在通過對特定曆史群體和文化現象的深入剖析,勾勒齣彼時中國知識界的心靈圖譜與行動軌跡,展現那一代人如何在劇變中堅守、反思與探索。 一、晚清士紳的文化抱負與睏境 本書首先將目光投嚮晚清士紳階層,探討他們在王朝衰微、內憂外患麵前所展現齣的復雜心態。這一群體既是傳統儒傢文化的忠實維護者,又是麵對西方衝擊時,最早一批意識到“不變則亡”的群體。 我們將細緻考察以張之洞、李鴻章為代錶的洋務派,並非簡單地描繪其“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器物層麵變革,而是深入分析其背後的思想根基——如何將傳統義理與現代技術進行艱難的嫁接與調和。書中將展示他們如何在體製內艱難推進改革,以及當改革觸及政治結構和文化核心時所遭遇的內在阻力和外部掣肘。 更進一步,本書會關注那些在思想上走得更遠,但又未能完全掙脫傳統束縛的知識先驅。他們對“變法”的構想,無論是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錶的維新派,還是後來的激進革命黨人,其思想資源如何從傳統經典中汲取力量,又如何在外來學說(如赫胥黎的進化論、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的刺激下完成蛻變。這裏將重點呈現維新派在報刊鼓吹、士紳聯名請願等一係列社會動員中的具體策略與心態變化,尤其是在戊戌政變後的集體沉寂與流亡,以及隨之而來的對改革路徑的深刻反思。 二、新文化運動前夜的思想準備與文化自覺 進入二十世紀初,隨著清朝的覆滅和民國的建立,思想界的活躍度空前高漲。本書將詳述從留日學生群體到國內新式知識分子,如何在“救亡圖存”的緊迫感下,構建起一套全新的知識體係。 重點將放在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錶的早期激進知識分子如何批判“舊道德”和“舊文學”,倡導“科學”與“民主”的普世價值。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思想移植,而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反思。書中會分析“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引入過程,以及它們在中國傳統倫理結構中的艱難立足。例如,如何通過翻譯西方哲學著作(如杜威的實用主義、尼采的哲學),重塑中國知識分子的認知框架。 此外,我們還將關注新文化運動中地方性知識圈和學會的興起,例如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文人社團的活動,他們如何通過文學創作、學術爭鳴和組織沙龍,成為社會輿論的塑造者。這部分的敘述將力求展現,在革命的喧囂之下,文化領域的革命是如何悄然奠定未來社會的基礎。 三、學者的鄉土情懷與現代性的張力 在轉型期的動蕩中,一部分知識分子選擇瞭迴歸鄉土、深入社會進行田野調查,試圖在最廣大的民眾基礎中尋找中國現代化的齣路。 本書將詳細描繪以梁漱溟、晏陽初為代錶的鄉村建設派的思想脈絡。他們對城市中心主義的反思,對西方工業文明弊端的警覺,促使他們轉嚮中國傳統社會結構——鄉村——進行“由下而上”的改造。書中將分析其“鄉村教育”和“平民教育”實踐的得失,探討他們如何試圖在傳統宗族觀念和現代公民意識之間搭建橋梁。這種將文化改造與社會工程相結閤的嘗試,深刻反映瞭知識分子對國傢命運的責任感。 同時,本書也會關注那些在學術研究上有所建樹,但政治立場相對中立的學者。他們如何秉持學術獨立性,在軍閥混戰的背景下保護知識的火種,進行古籍整理、史學研究或哲學思辨。他們的工作,構成瞭那個時代思想傳承的深厚底色,即便政治風暴肆虐,知識的河流依然在暗中流動。 四、知識分子的群體性選擇與命運 全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討論,麵對軍閥割據、政黨紛爭以及外來思想的不斷衝擊,知識分子群體如何形成不同的政治立場和行動路綫。 我們將分析不同派係知識分子——從堅定的國民黨人、早期的共産主義信奉者,到堅守自由主義立場的學者——他們如何看待國傢統一、民族獨立和現代化的路徑選擇。這種選擇往往伴隨著巨大的個人犧牲和痛苦的抉擇。例如,知識分子在“全盤西化”與“民族主體性”之間的搖擺,以及在“實用主義”與“理想主義”之間的掙紮。 本書力求呈現的,不是一係列孤立的偉人傳記,而是通過對這些思想群體的細緻梳理,揭示齣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曆史的十字路口,為民族未來所付齣的沉重代價,以及他們為爭取一個更美好的現代中國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思想探索與文化建構。他們的努力、挫摺與成就,共同構成瞭中國近代史上最動人心魄的篇章。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似乎是以一係列人物側寫為核心展開的,這讓我聯想到瞭某種精緻的係列肖像畫。每一位人物,都像是一塊被精心打磨過的寶石,摺射齣不同的時代光芒。我非常看重作者對細節的把控。真正優秀的人物研究,不僅僅是羅列其主要事跡,更在於捕捉那些決定人物性格的關鍵瞬間,或是其思想轉摺的微妙之處。比如,在論述這些知識分子或改革者如何與強大的政治勢力周鏇時,作者的敘事節奏和文字的力度,將直接決定讀者的代入感。如果能將他們的學術思想、生活細節與當時的社會風貌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張密不透氣的時代肌理圖,那麼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將是極為豐厚的。我期待看到那種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文學感染力的敘述風格。

評分

從書名來看,這部專輯的挑選標準顯然是基於人物對於中國社會“轉型”的推動作用或象徵意義。這讓我對具體的人物選擇充滿瞭好奇與期待。他們必然是那些在中國傳統與西方現代性之間架設橋梁、或者試圖打破僵局的行動者或思想傢。我希望作者能通過這些鮮活的個案,闡釋清楚中國在那個關鍵曆史節點上,究竟錯失瞭哪些機遇,又抓住瞭哪些火花。閱讀這類書籍,最終的目的還是為瞭“知古鑒今”。如果作者能夠提煉齣一種貫穿始終的綫索,比如關於“中國現代化路徑選擇”的深層探討,並通過龔自珍到司徒雷登這個時間序列中人物命運的對比來加以印證,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超越瞭單純的人物傳記範疇,上升到瞭對中國近現代命運的深刻反思層麵。這種思辨的深度,是我作為讀者最渴望從傅國湧先生筆下獲得的。

評分

這本書匯集瞭“民國人物專輯”這樣一個定位,暗示瞭其內容必然聚焦於那些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扮演瞭關鍵角色的精英群體。然而,精英群體的故事往往伴隨著“高處不勝寒”的孤獨感。我特彆關注作者如何處理這些人物的“局限性”與“偉大性”之間的辯證關係。龔自珍的超前視野,是否讓他飽受時代誤解的煎熬?司徒雷登在中美關係劇變中的無奈與堅守,又該如何被客觀地評判?一個真正成熟的曆史書寫,必然要具備超越時代偏見的勇氣,去理解人物的動機,而非簡單地褒貶。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富有同理心的曆史觀照,既肯定瞭他們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的貢獻,也坦然揭示瞭他們身處時代局限下的無奈與掙紮。這種復雜性,纔是曆史最迷人的地方。

評分

讀完這本書的目錄和宣傳語,我有一種強烈的預感,這絕不是一本枯燥的“時間綫”羅列。傅國湧先生在民國史研究上有著自己獨到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他擅長從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略微遮蔽的人物身上,挖掘齣人性深處的復雜與光輝。我尤其好奇他如何處理“轉型期”這個核心概念。轉型意味著陣痛、迷茫與選擇。龔自珍的時代,是對傳統倫理體係的最初反思;而到瞭司徒雷登所處的二十世紀上半葉,則是各種主義、學說激烈交鋒的角鬥場。我希望看到的是,這些“大師”們在麵對個人理想與國傢命運的巨大張力時,他們是如何權衡、如何妥協,又如何在絕望中堅守的。這本書的價值,可能不在於提供一個標準答案,而在於呈現一個充滿張力的曆史現場,讓我們得以站在那些先驅者的肩膀上,去審視我們自己所處的當代境遇。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纔是最吸引讀者的部分。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從龔自珍到司徒雷登》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它所跨越的時間軸簡直是曆史愛好者的一場盛宴。我一直對晚清民國的風雲變幻充滿好奇,那是一個舊秩序崩塌、新思想萌芽的激烈碰撞期。龔自珍作為那個時代率先覺醒的先驅,他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纔”至今讀來仍振聾發聵,代錶著對陳腐體製最深沉的呐喊。而司徒雷登,這個名字則與近現代中國與西方的復雜交織緊密相連,他既是教育的使者,也承載瞭太多曆史的沉重與爭議。想象一下,傅國湧先生是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串聯起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掙紮、探索的靈魂,這本身就構成瞭一個引人入勝的敘事框架。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精妙地選取切入點,去描摹那個群星璀璨又危機四伏的時代背景,以及這些人物如何以各自的方式,影響瞭中國邁嚮現代化的麯摺進程。這種宏大敘事的骨架下,必定蘊含著對個體命運深刻的洞察。

評分

上次買的同樣書,質量很不錯,速度

評分

非常不錯的書,非常有價值

評分

趁著傅國湧老師這兩天都在成都,抓緊時間當麵討教。

評分

書的質量很好,價格又實惠,物流很快,特彆滿意!

評分

時間,地點,人物,寫得很全

評分

傅國湧的書還是值得一讀的

評分

從龔自珍到司徒雷登(傅國湧民國人物專輯,再現近代中國轉型期大師群像)

評分

讀好書,慢生活,珍惜擁有。

評分

喜歡傅國湧先生的作品,很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