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薰风 民国书法风度(精)

乱世薰风 民国书法风度(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润田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民国
  • 乱世
  • 文化
  • 艺术
  • 历史
  • 字体
  • 文学
  • 传统
  • 风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ISBN:97875059954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968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1
字数: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乱世薰风(民国书法风度)(精)》从解析文化现象入手,对民国时期书法人物的活动和成就进行展示、评析,重视社会环境对书法的作用,将人物放在时代坐标系中定位、考量。本书亦将人物的学养、阅历和生活轨迹与其书法艺术的审美内涵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力求实有所据地阐述这些书法家各呈异彩的艺术人生。文章立足书法本体而结合人生情趣及性格分析,向读者展示民国时期书法人物斑斓多彩的艺术成就和追求历程,使读者得以从人生和社会角度认识那一时期整个书法成就和审美趋向的深层原因。同时,本书以特色鲜明的散文形式表达,叙述语言平易、通畅而富有可读性,佐以人物书法例证,成为文图并举的读物。

目录

序一
序二
甲编
吴昌硕(1844-1927): 一个时代的开始
沈曾植(1850-1922)
谢无量(1883-1964)
徐生翁(1875-1964):走向奇崛的岔路
康有为(1858-1927):搅动碑学一世新
郑孝胥(1860-1938):尴尬的盛名
曾熙(1861-1930)
李瑞清(1867-1920):民初海上两巨擘
华世奎(1863-1942):沉雄方正凛凛然
罗振玉(1866-1940):举烛识殷筮乱世继绝学
孙中山(1866-1925):宽厚自然真君子
潘龄皋(1867-1954):醇儒本色自从容
张丹斧(1868-1937):顽皮怪才不世出
张伯英(1871-1949):如此胜缘宁不当大书特书哉
刘春霖(1872-1942):最后一位状元的恪守
梁启超(1873-1929):雁横南浦月当楼
姚茫父(1876-1930)
陈师曾(1876-1923):领袖京城号“四全”
张海若(1877-1943):倦虎倚石威自在
于右任(1878-1964):一个世纪的草书圣手
陈独秀(1879-1942):其人其字慨当以慷
……
乙编
附:民国书法社团及教育机构
音序目录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名为《风华绝代:民国书坛群像》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聚焦于民国时期重要的书法家群体及其艺术成就,着重展现那个时代独特的美学风貌和历史背景。 --- 《风华绝代:民国书坛群像》图书简介 引言:时代的巨变与翰墨的余晖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剧变与文化转型。在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洪流中,传统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审视。然而,也正是在这动荡的年代里,一群在旧时代熏陶下成长、又在新时代思想中寻求突破的书法巨匠们,共同铸就了中国书法史上一个独特而光辉的篇章。他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时代精神的记录者和文化身份的坚守者。《风华绝代:民国书坛群像》一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群体的艺术脉络、审美取向及其在历史语境下的精神风貌。 第一部分:承古开今的时代基调 民国时期的书法,并非单纯的复古或盲目西化,而是在“中西汇流”的背景下,展现出复杂而丰富的面貌。本书首先从宏观层面勾勒出这一时代的总体特征:一方面,对清代碑学兴盛的继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对帖学的温润与法度的回归,以及对魏晋风度的强烈向往。 一、碑学的高峰与转折 碑学在清代中后期已臻成熟,至民国,更涌现出大量以碑入书的大家。本书详细梳理了以吴昌硕为代表的海派书风对后世的影响,分析其“金石入书”的独特语言——雄强、古拙、饱满的笔触如何成为那个时代精神力量的外化。随后,着重探讨了碑学在北方的传承,诸如梁启超、孙宝暄等对碑学的倡导与实践,以及这种风尚如何与新文化运动中的“尚力”思潮暗合。 二、帖学的新生与文人气质的回归 与碑学的热烈相对,帖学在民国依然拥有深厚的根基。本书深入研究了江南文人书家,如康有为对碑学(尤其是北碑)的激进探索,但更关注那些在传统晋唐帖学基础上进行精微创新的大家。以吴玉如为代表的晋唐气息的坚守者,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一种温润、内敛的士大夫情怀,展现了在社会剧烈变动中对古典美学的执着。 第二部分:巨匠群像的艺术扫描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细致描摹几位在民国书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家的个案研究。每一位名家都被置于其特定的学术背景和个人境遇中进行考察。 一、承上启下的大家 于右任无疑是民国书坛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本书将重点分析其对草书的革新——“标准草书”的创立。这不仅是一项书体规范化的尝试,更是他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来构建现代国家形象的文化抱负的体现。书中将细致对比其早期的颜体基础与后期的“于体”草书,解析其笔法结构中蕴含的时代意蕴。 二、海派遗风与创新 除了吴昌硕的影响,民国书坛对传统笔墨的挖掘从未停止。本书将关注那些在篆隶、行草各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书家。例如,对沙孟海等人的研究,侧重于他们如何将深厚的金石学功底融入行草创作,形成了既具古意又具时代张力的独特风格。 三、南派的典雅与坚持 在南方,尤其是在上海、南京等地,一批坚守文人传统的书家,他们的作品如同乱世中的一方净土。书中将介绍诸如沈尹默等人的贡献,他们对唐人楷书的精研,以及通过教育体系对传统书法规范的维护,体现了对“雅”的追求。 第三部分:历史语境下的审美抉择 民国时期的艺术抉择,往往与政治态度、学术理念紧密相关。本书致力于揭示书法实践背后的思想动机。 一、从“士”到“文人”的身份转换 在传统士大夫阶层解体后,书法家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有的投身教育,致力于书法学科化、规范化;有的则退隐书斋,以笔墨寄托对故国的怀念。本书将分析这种身份转变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主题、书写载体(如大量出现的小品文、对联)以及笔墨的倾向性。 二、书体选择的象征意义 楷书的规范性在民国初期被视作重建秩序的象征;草书的奔放与自由则被视为对压抑的反抗和对个性解放的表达。本书探讨了不同书体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文化象征意义,例如魏碑的古朴之气如何与革命的“草莽精神”产生共鸣。 三、教育与传播的力量 民国时期,书法的教育体系也经历了现代化改革。本书将介绍以《楷书范本》《草书范本》等为代表的教材的出现,以及书法团体如“寒庐”“墨林”等在促进学术交流和风格传播中的作用。 结语:留存的韵味 《风华绝代:民国书坛群像》不仅是一部艺术史的梳理,更是一部对一个时代精神侧影的影像记录。通过对这些书法巨匠的深入考察,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社会剧变面前,中国传统艺术如何通过一代人的坚守、探索与创新,完成了向现代的艰难过渡。他们留下的不仅是墨宝,更是一种历经磨难而依然不屈的文化风骨。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流畅的叙事,为读者展现民国书坛的真实面貌与永恒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学术深度和普及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很多关于民国时期的艺术史书籍往往过于晦涩难懂,但《乱世薰风》的语言却非常流畅且富有感染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阐述观点时那种不卑不亢的态度,既尊重了历史事实,又融入了现代的解读视角。书中对一些争议性事件或人物评价的处理,也展现了作者的严谨与公正,不搞“一言堂”,而是呈现出多元的思考空间。特别是书中对当时报刊、书信等载体上书法风格流变的梳理,非常具有启发性,让我们看到书法是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这本书读完后,你会发现,你对民国时期的感知不再是扁平化的历史概念,而是充满了笔墨的温度和情感的张力。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会有新发现的宝藏之书,让人流连忘返。

评分

每次合上书本,心中都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惆怅与敬佩。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激昂,时而沉静,就像民国历史本身一样充满张力。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在特定历史节点所承载的重量。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枯燥的笔画演变讲得扣人心弦,让你不得不去思考,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才能孕育出如此多风格迥异却又气象万千的书法大家。我尤其欣赏它在对比分析不同地域、不同政治立场书家的作品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没有简单的褒贬,只有对艺术生命力的客观呈现。对于想了解那个时代知识精英心灵世界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扇独特的、充满墨香的侧门。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艺术风度,是超越时代、直击人心的力量。

评分

这本关于民国书法风度的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特殊年代的窗户。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文化氛围很感兴趣,尤其是书法艺术。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很考究,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内容上,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书法家的名字和作品,而是深入地探讨了那个动荡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如何通过笔墨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和对时局的看法。比如,书中对几位代表性人物的书法风格演变过程的梳理非常细致,从早期的传统功底到后期融入的时代气息,那种挣扎与蜕变都跃然纸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作品时所采用的细腻笔触,不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更触及了精神内核。读起来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与那些书法大家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那个时期文化图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它提供的视角非常独特且深刻。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沉浸式体验”。作者在叙述上有一种很强的叙事张力,仿佛在讲一个关于墨与人的传奇故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巧妙,它不是平铺直叙的介绍,而是通过一些精彩的个案来串联起整个民国书坛的脉络。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某几位大家如何在新旧思想的交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法和气韵的描述,那种文字的画面感极强,让人不禁想象他们在案前挥毫泼墨的情景。而且,书中对于一些经典作品的细节剖析,可以说是做到了微观与宏观的完美结合。你不仅能看到整体的气势,还能注意到某一笔的起承转合中蕴含的深意。对于我这样一个略懂皮毛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书法审美的理解,让我看到了一种超越书写本身的文化力量。它不仅仅是关于书法的,更是关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侧写。

评分

这本册子给我的感觉,是那种老派文人的情怀与现代史学研究的严谨交织在一起的产物。从排版到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美学的敬意,这本身就为内容增色不少。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于书法流派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挖掘得非常到位,这在以往的同类著作中并不多见。它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位大家,而是将他们置于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文化网络之中进行考察。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能感觉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那个时代文人风骨的向往与赞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风度”这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让我们触摸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乱世中保持的优雅和坚韧。它不仅仅是资料汇编,更是一部富有温度的文化史诗。

评分

还不错的

评分

能在京东上买的东西,尽可能在京东上买,送货快,东西质量有保障。

评分

非常感兴趣的一本好书大家的作品书法值得推荐

评分

不错的商品,物有所值。

评分

618绝对给力,强力支持,东哥加油!

评分

很好

评分

评分

错误百出,编校质量极差。慎购!

评分

还不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