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参与欧洲立法建设的成员编写,故此能在G-20、金融稳定委员会和IOSCO处理评级行业的失败的背景下说明欧盟的管制。通过对欧盟监管层对监管、利益冲突、方法手段、透明性等方面所提要求的深度分析,该书对于评级机构如何操作和特定失误如何处理给出了清晰的说明。
另外,ESMA作为欧盟负责注册和监督评级机构的专业机构,本书也验证了其权力和执行能力。对监管层(ESMA&EBA;)的指导、IOSCO的建议以及美国立法的研究更是相辅相成。本书讨论了在诸如评级机构商业模式、竞争、民事责任、主权债务评级(鉴于欧债危机)等方面可能存在的监管新发展。本书作者拥护一个强有力的监管方和全球层面的协调监管并实施必要手段来减少现存的对评级的过度依赖。
高汉,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我本人是学习经济金融专业,从事金融经济教学15余年。由于自己工作的学校是华东政法大学,所以很想将法律与金融结合起来做一些研究,并在教学中使用。所以,就进入了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从事法与金融相结合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金融产品的监管,金融市场监管,法与金融结合的实证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并在自己的博士论文和出版的**本译著《法律与公司金融》中得到体现。还有自己今年9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专著《金融危机背景下信用评级机构及监管的法律经济学分析》也是法与金融结合的作品。
第1章 导论1
评估的历史以及评估机构的作用1
评估机构之前的金融市场1
评级机构的前身2
评级机构的崛起3
评级机构的作用4
评级产业5
特征5
世界范围6
欧洲8
评级的使用10
市场参与者的使用10
私人合同中的使用11
监管中的使用13
评级程序15
传统评级的评估程序15
信息来源和与发行方的互动16
分析16
对结构性融资工具的评级过程20
第2章 金融危机:全球监管反应23
评级行业的缺陷23
简介23
缺乏公正性24
缺乏可靠性24
缺乏透明度26
缺乏竞争26
全球措施28
简介28
G-2028
金融稳定委员会30
国际证监会组织31
过度依赖评级36
欧洲新举措39
第3章 欧盟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分析41
背景41
欧盟委员会的交流41
ESMA关于评级机构的报告42
欧盟委员会的监管提议43
监管结构44
监管者协会45
欧洲证券市场管理局(ESMA)47
定义及概念51
信用评级与评级分类51
信用评级活动和配套服务56
信用评级机构和评级机构小组57
评级活动涉及的个人58
评级实体与评级工具59
其他的定义61
范围62
范围之内的评级62
范围之外的评级与信用评分66
出于监管目的的评级应用73
简介73
巴塞尔协议与资本要求指令75
根据CRD的外部信用评级机构(ECAIs)认可程序76
欧洲央行设定的作为抵押品的资格85
注册程序与要求87
2010年欧洲评级机构的运作87
注册范围88
注册程序88
撤销注册93
通知及公布95
初始条件的重大变动96
监督与执法97
简介97
ESMA的监管99
侵权104
制裁制度105
实质性要求113
组织与治理113
业务活动与资源124
独立性与利益冲突142
利益冲突的大体步骤143
允许的冲突147
方法、模型以及关键假设157
评级的披露与简报171
评级机构活动、政策和程序的透明度185
第4章 在欧盟国家非欧盟评级的使用195
CRA监管机构设立的程序196
系统重要性197
赞同197
范围197
条件197
得到支持的信用评级机构(CRA)的责任198
赞同的应用198
得到支持的批准以及赞同活动201
赞同制度的变动201
基于等价的认证201
范围201
程序202
认证的应用203
制裁制度204
ESMA评估等价物的方法205
ESMA关于在美国与欧盟框架之间等价建议205
欧盟委员会关于日本的等效决定207
基于等效的赞同与认证之间的关系207
合作安排210
第5章 未来发展211
反思商业模式212
投资者支付模式213
公共事业单位评级模式215
效果支付模式216
聘请代理模式217
过度依赖218
竞争219
民事责任220
主权信用评级222
全球在监督和监管评级机构的一致性223
监管一致性223
监管协调224
综合结论225
附录1 欧盟金融监管体系227
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228
三大全新的欧洲监管机构228
附录2 ESMA治理结构与资源231
治理结构231
预算231
人力资源232
附录3 根据CRD测绘因素233
证券化持仓以外的风险信用评估的映射因素233
定量因素233
定性因素235
证券化持仓信用评估的映射因素236
附录4 美国关于信用评级机构的立法237
全国公认统计评级组织不采取行动函件程序237
NRSRO立法238
证券交易委员会对NRSRO的监测239
NRSRO规则修订240
多德-弗兰克法案240
在证券交易委员会设立的新的信用评级办公室240
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要求241
内部控制241
评级方法的披露241
信息披露的形式241
对结构化金融产品的第三方尽职调查服务242
绩效透明度242
公司治理和利益冲突管理242
独立董事和董事会职责242
利益冲突243
雇员243
独立信息243
执法和责任243
私人诉讼243
取消注册权244
要求NRSROs参考当局的提示244
其他规定244
测试和教育244
通用等级符号244
降低对评级的依赖244
证券交易委员会履行多德-弗兰克法案244
信用评级标准化研究245
通过立法消除评级参照245
指定NRSROs用以决定结构化金融产品评级的体系研究245
详细实施规则245
附录5 日本关于信用评级机构的立法247
背景247
2009年新的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框架248
非注册信用评级机构248
已注册信用评级机构249
诚信义务249
控制系统249
禁止行为249
记录与信息披露义务250
与日本有关的评级和与日本无关的评级250
2011年1月修订信用评级机构条例250
词汇表251
参考文献254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一种低调而又充满力量的视觉语言,暗示着其内容的不凡。书名《欧洲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从宽松到严格 [Credit Rating Agencies on the Watch List: Analysis]》直击要害,尤其是在经历了数次全球金融危机后,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审视从未停止,而欧洲在这场监管风暴中的角色和演变,无疑是理解这场复杂博弈的关键。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并非仅仅因为我对金融市场的兴趣,更是出于一种对规则制定和市场秩序演变的求知欲。信用评级机构,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守门员”,它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着资本的流向和企业的生死,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监管,既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必要之举,也是维护市场公平与透明的基石。书名中的“从宽松到严格”更是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脉络,预示着这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欧洲监管政策的历史长河,去探寻那些促使监管思路发生转变的深层原因。是哪些事件的爆发,让曾经相对放任的监管模式逐渐收紧?是哪些机构或个人的呼声,推动了改革的浪潮?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详尽的案例分析,展现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欧洲各国监管机构的政策调整,以及这些调整所带来的实际影响?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信用评级机构在风险评估、信息披露、利益冲突等方面的挑战,以及欧洲监管框架如何试图一一击破这些难题。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政策罗列,而是能够提供具有洞察力的分析,揭示监管背后的逻辑,甚至能够对未来的监管趋势做出有益的预测。毕竟,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而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注定是一场与时俱进的博弈。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欧洲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从宽松到严格 [Credit Rating Agencies on the Watch List: Analysis]》直观地传达了其核心研究内容,并成功地激起了我深入了解的欲望。信用评级机构,作为金融市场的“信息提供者”和“风险评估者”,其行为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和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书名中“从宽松到严格”的转变,暗示着欧洲在这一领域的监管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对探究这种监管逻辑的演变及其背后的原因深感兴趣。究竟是什么样的市场事件、理论发展,或者监管失败,促使欧洲的监管者不断收紧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缰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历史叙事,梳理出欧洲各国在信用评级监管政策上的主要里程碑,以及不同时期监管侧重点的差异。此外,我尤为关注“Watch List”这个概念。它在我看来,不仅代表了监管机构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警惕,更可能意味着一种更加主动和持续的监督机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Watch List”的设立依据、其具体的内容和运作方式,以及它如何影响了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行为和评级质量。例如,被列入“Watch List”的评级机构,是否会面临更严格的审查,或者其评级结果的公信力是否会受到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深入的分析,揭示欧洲在信用评级监管领域的独特之处,以及其监管模式可能对全球其他地区产生的示范效应,最终帮助我理解,在一个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
评分作为一个对金融监管历史和市场演变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欧洲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从宽松到严格 [Credit Rating Agencies on the Watch List: Analysis]》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它精准地触及了当前金融领域一个极其重要且充满争议的议题。信用评级机构,在现代金融市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为投资者提供关于债务发行人信用风险的评估,从而帮助市场形成更有效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然而,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旦这些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受到质疑,整个金融体系就可能陷入动荡。书名中的“从宽松到严格”这几个字,勾勒出了一条动态的监管轨迹,预示着这本书将带我们回溯欧洲信用评级监管政策的历史演变,探究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和关键转折点。我尤其好奇,在早期,欧洲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为何会呈现出“宽松”的状态?是否存在一些深层次的体制原因,或者是对市场自我调节能力的过度信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经过几次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之后,是什么样的事件和证据,促使欧洲的监管者开始重新审视,并最终决定采取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具体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规,以及这些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产生的效果?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分析框架,不仅展示欧洲监管政策的“变”,更要深入剖析其“变”的“因”和“果”。例如,它是否会探讨不同国家在监管路径上的差异,以及欧盟层面统一监管框架的构建过程?对于“Watch List”这一表述,我也充满好奇,它究竟代表了何种程度的关注和潜在的干预?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揭示出,欧洲监管机构是如何识别和管理信用评级机构的风险,从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个颇具份量的书名:《欧洲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从宽松到严格 [Credit Rating Agencies on the Watch List: Analysis]》。这个书名本身就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引子”,精准地勾勒出本书的核心主题和研究视角。信用评级机构,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扮演着“信息中介”和“风险评估师”的双重角色,但历史上的多次危机,特别是2008年金融海啸,让人们对其独立性、准确性和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有了深刻的反思。书名中的“从宽松到严格”不仅仅是描述一种监管态度的转变,更是一种深刻的市场演变和监管逻辑迭代的体现。我选择阅读这本书,是因为我渴望了解,在欧洲这片充满活力的金融沃土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监管者从相对的“宽容”走向了如今的“严苛”。是市场的失灵,还是评级机构自身行为的偏差?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让我们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欧洲各国是如何对待信用评级机构的?是哪些具体的事件,如某些重大金融产品的评级失误,或者评级机构自身的利益冲突暴露,成为了推动监管改革的关键节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在“严格”的监管框架下,欧洲究竟对信用评级机构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例如,在透明度、独立性、问责制、以及对复杂金融工具的评估能力等方面,是否有了更严格的标准?“Watch List”这个词汇,更是充满了悬念,它究竟代表了监管机构的何种程度的审视和警惕?这本书能否为我解析,这种“Watch List”的意义,以及它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实际影响?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欧洲信用评级监管的深度和广度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从中获得对未来金融市场监管趋势的深刻洞察,理解其如何试图在鼓励金融创新与防范系统性风险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欧洲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从宽松到严格 [Credit Rating Agencies on the Watch List: Analysis]》,宛如一则极具吸引力的“预告片”,瞬间激发了我对金融市场监管深层逻辑的好奇心。信用评级机构,长期以来扮演着金融市场“无冕之王”的角色,然而,一系列的金融危机,尤其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将它们置于聚光灯下,其评级准确性、独立性和潜在的利益冲突引发了广泛的质疑。书名中的“从宽松到严格”这一演变轨迹,不仅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时间线,更暗示着一段充满挑战和反思的监管历程。我之所以选择阅读这本书,是出于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想了解在欧洲这片孕育了众多金融巨头的土地上,监管者是如何一步步收紧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缰绳”的。是哪些具体的事件,如某些著名的评级机构在评估复杂金融衍生品时的失误,或是其在主权债务危机中的角色,成为了推动监管改革的关键催化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呈现一幅详尽的欧洲信用评级监管史,深入剖析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在监管政策上的差异与共识,以及这些政策演变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因。而“Watch List”这个词汇,则为本书增添了一抹现实主义的色彩,它暗示着一种持续的、高度警惕的监管状态。我迫切希望书中能够解析,“Watch List”究竟代表着什么?它是一种象征性的关注,还是一种实质性的干预?它如何具体地影响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过程、信息披露以及市场声誉?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出,欧洲在信用评级监管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及其对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和健康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从而提供一个深刻的视角来理解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评分仅仅是书名——《欧洲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从宽松到严格 [Credit Rating Agencies on the Watch List: Analysis]》——就足以让一位对金融市场运作机制及其背后的监管逻辑充满好奇的读者,立刻产生浓厚的兴趣。它精准地触及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信用评级机构,这些“金融界的裁判”,其行为如何受到规范,以及这种规范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书名中“从宽松到严格”的动态描述,预示着这本书将带领我们穿越一段充满故事和反思的监管历史。我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渴望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欧洲在对待信用评级机构的态度上,从一种相对“放任”的状态,逐渐走向了如今的“严加看管”。是金融危机暴露出的根本性问题,还是市场参与者对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日益担忧?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个详尽的案例分析,展示欧洲各国在制定和实施信用评级监管政策时所经历的曲折与探索?我期望能够深入了解,在“严格”的监管框架下,欧洲对信用评级机构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例如在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评级过程的独立性、以及对利益冲突的防范机制等方面,是否存在更细致、更具约束力的规定?“Watch List”这个表述,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表明一种关注,更可能暗示着一种主动的、持续的监督和评估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析,这种“Watch List”的实际含义,它如何作用于信用评级机构的日常运作,以及它在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中的具体功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欧洲信用评级监管的复杂性,以及它如何试图在鼓励金融创新与防范系统性风险之间,找到一条审慎而有效的道路,为全球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乍一听,就带着一股严肃而又紧迫的气息:《欧洲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从宽松到严格 [Credit Rating Agencies on the Watch List: Analysis]》。它直接点出了一个金融领域的核心问题:信用评级机构如何被监管,以及这种监管的演变。对于我来说,一个对金融市场运作和监管逻辑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书似乎承诺着一次深入的探索。书名中的“从宽松到严格”这几个字,就像一条清晰的时间轴,引导着我们去回顾和理解,欧洲是如何逐步收紧对这些关键市场参与者的管理。我想知道,在过去,是什么样的环境使得监管相对宽松?是否因为人们对市场的信任,或者对评级机构独立性的盲目乐观?而又是什么样的“触发事件”或者“积累效应”,最终让监管的弦绷得越来越紧?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深入分析,那些可能导致评级机构出现问题的根源,例如评级付费模式带来的利益冲突,评级方法论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以及其在评估新型、复杂金融产品时的局限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欧洲哪些国家或地区,在监管政策的演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及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如今的监管格局的。而“Watch List”这个概念,则进一步增添了本书的现实意义。它表明,信用评级机构并非一劳永逸地获得了市场的信任,而是处于一种持续的、受到密切关注的状态。我希望书中能够解析,这个“Watch List”究竟代表着什么?它是一种警告,一种监督,还是某种形式的“准制裁”?它如何影响了评级机构的市场行为和业务发展?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个关于欧洲信用评级监管的全面图景,让我们理解其背后的哲学,以及它如何试图在促进金融市场活力和维护金融稳定之间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平衡点?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欧洲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从宽松到严格 [Credit Rating Agencies on the Watch List: Analysis]》时,我立刻被其所蕴含的研究深度所吸引。信用评级机构,作为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的行为往往对投资决策和市场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历史上的多次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将信用评级机构推向了风口浪尖,其潜在的利益冲突和评级质量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审视。书名中的“从宽松到严格”这条线索,预示着本书将深入探讨欧洲在这一关键领域的监管演变历程。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阅读本书,理解欧洲是如何从一个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逐步走向更加审慎和严格的监管模式的。这其中必然涉及对过往监管政策的审视,对市场失灵原因的剖析,以及对新型风险防范措施的探索。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揭示哪些事件和因素促使了这种监管态度的转变,例如,是否与欧盟层面的立法改革有关,或者是否与某些重要的评级机构的争议事件有关。此外,“Watch List”这一表述,更增添了本书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它暗示着信用评级机构正处于一种被密切关注的状态,监管机构对其行为的监控从未放松。我渴望了解,这种“Watch List”的具体机制是如何运作的,它对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发展和市场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它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方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相信,本书的分析将不仅仅局限于欧洲,而能够为理解全球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趋势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金融市场监管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评分从书名《欧洲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从宽松到严格 [Credit Rating Agencies on the Watch List: Analysis]》中,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对金融市场深度观察的严谨态度,以及对一个极其关键却又常常被忽视的领域进行系统性梳理的决心。信用评级机构,它们的光芒与阴影并存,既是市场信息传递的重要节点,也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的放大器。书名中“从宽松到严格”的演变轨迹,暗示着一段充满故事和启示的监管历史,而“Watch List”则为这种演变增添了一层警示和动态的意味。作为一名读者,我迫切希望能够透过这本书,理解欧洲在这场关于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博弈中,是如何从一个相对“放任自流”的状态,逐步走向更加审慎和主动的姿态。这其中的逻辑是什么?是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是市场自身发展带来的新挑战?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描绘出,欧洲各国在监管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经历的探索、争论与妥协?我期待能够深入了解,欧洲监管机构,如欧盟层面的ESMA,以及各成员国各自的金融监管部门,是如何定义和评估信用评级机构的风险,又是如何设计出具体的监管工具和手段,来纠正其可能存在的弊端。例如,是否存在关于评级方法论透明度、独立性保障、以及潜在利益冲突的明确规定?“Watch List”这个词汇,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表明一种关注,更可能暗示着一种潜在的干预机制,一种对评级机构行为的持续监控和评价。这本书能否为我解析,这种“Watch List”的机制是如何运作的,它对被列入的评级机构意味着什么,以及它如何试图在维护市场效率和防范风险之间找到平衡?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历史性的梳理,更能展现出一种前瞻性的分析,揭示欧洲监管模式的独特性,以及它可能对全球其他地区产生的借鉴意义。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幅宏大的画面:欧洲大陆,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金融中心,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监管变革。信用评级机构,曾经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着近乎“裁判”的角色,它们的评级意见如同“圣旨”,影响着无数投资者的决策。然而,如同一枚硬币有两面,这种权力也伴随着巨大的责任和潜在的风险。书名中“ on the Watch List”的表述,更是点明了它们目前所处的敏感位置,暗示着监管机构的目光从未离开,时刻在审视和评估。我选择这本书,正是因为它承诺要深入探讨欧洲如何从一个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一步步走向更为严苛的局面。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必然是背后有着复杂的动因和漫长的演进过程。我迫切想知道,究竟是哪些关键性的金融事件,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信用评级机构在评估金融产品风险时存在的严重缺陷?是哪些市场参与者,比如投资者、企业,或者甚至是一些独立的学者,发出了对现有监管不足的强烈呼吁?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描绘出欧洲各国监管机构,如欧盟委员会、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ESMA)等,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它们是如何协调立场,制定并实施新的法规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具体案例,分析一些著名的信用评级机构如何被纳入“观察名单”,以及这些“观察”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们如何改变了这些机构的运作方式和市场行为。此外,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监管的具体内容,比如对评级方法论的透明度要求、对利益冲突的防范措施、对评级行为的问责机制等,这些都是影响市场信心和金融稳定的重要环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