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的解析+自卑與超越+榮格自傳(套裝共3冊)

夢的解析+自卑與超越+榮格自傳(套裝共3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奧] 西格濛德.弗洛伊德,[瑞士]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奧]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著,高鳴 譯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弗洛伊德
  • 榮格
  • 阿德勒
  • 精神分析
  • 人格心理學
  • 自我成長
  • 經典著作
  • 心理學入門
  • 夢境解析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ISBN:11836258
版次:1
商品編碼:1183625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919
套裝數量:3
字數:97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夢的解析》

  1)《夢的解析》——史上偉大的心理學巨著。

  作為世界上首部以科學方法來分析研究“夢”的著作,該書不但為人類潛意識的學說奠定瞭牢固的基礎,而且也建立瞭人類認識自己的新裏程碑。該書包含瞭許多對文學、神話、教育等領域具有啓示性的觀點,引導瞭整個20世紀的人類文明。

  2)《夢的解析》——用理性觸摸情感、欲望,用科學解密靈性的詭秘。

  為什麼人醒來後總是容易忘記做瞭什麼夢?是什麼刺激並導緻瞭夢境的産生?有關夢中的記憶和夢的材料來源是什麼?夢終究要揭示什麼?它嚮人們暗示什麼?這樣做的結果會怎樣?夢雨清醒狀態的關係如何?為什麼會有“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結”“力比多”“心理防衛機製”等概念?夢是如何運作的……這些疑問都是本書重要的綫索。這也是眾多心理學派産生的“基礎理論”。

  3)《夢的解析》——新款、精準的珍藏本。

  這是曆時一年多,由眾多編輯、譯者、策劃、設計等閤力打造的經典、完整的書籍。譯者帶著虔誠和一顆感恩的心,在深厚和紮實的德語功底之上對原文進行編輯,最終齣爐瞭這本堪稱絕世經典的心理學力作,相信這本書將會帶來新一輪的“夢的探討和分析”。

  4)《夢的解析》——不看《夢的解析》,不能說你瞭解心理學。

  《夢的解析》堪稱一部劃時代的著作,不僅有來自心理學傢榮格的大力推崇,還伴有文學界的托馬斯?曼和哲學傢弗羅姆的夢境感悟。這是一部跨越宗教、哲學、藝術和心理學等綜閤學科的經典文獻,堪稱心理學的“聖經”。


  《榮格自傳》

  (1)《榮格自傳:夢、記憶和思考》

  他是弗洛伊德十分認可的弟子,卻在自己初初成名之時因研究觀念不同,與彼時已成大師的弗洛伊德決裂;

  他跟大衛·梭羅一樣,崇尚自然生活,因此晚年在蘇黎世湖邊的塔樓離群索居,獨自探索內心;

  有人說,到瞭他這裏,精神分析纔有瞭學院派的感覺;

  有人說,內傾嚮性格和外傾嚮性格、心靈四層次、集體無意識、情結與原型等研究讓他占據瞭20世紀心理學領域的製高點。

  (2)《榮格自傳:夢、記憶和思考》

  榮格一生著述浩繁,思想博大精深;這是他已83歲高齡而寫的傳記,他深刻剖析瞭自己的一生,或光明或黑暗,或成功或迷茫。3年後,他獨自在塔樓裏與世長辭;

  在這個網絡盛行、閱讀碎片化的年代,讀書是多麼重要,選擇好書更為重要。這本經典之作,絕對值得你拔冗一讀。

  (3)《榮格自傳:夢、記憶和思考》

  本書譯文優美簡練,更包含瞭20餘幅珍貴插圖;書中對榮格的夢、幻象等都做瞭處理,更附贈瞭榮格手繪精美明信片一套;

  本書是各大高校一緻推薦的心理學必讀書,瞭解榮格心理學的更要反復讀上十遍!

更多心理學巨著請點擊:





內容簡介

《夢的解析》
  1900年,弗洛伊德齣版瞭《夢的解析》一書,這也是弗洛伊德的成名作,被譽為本世紀精神分析名著。這是一本探討精神分析學說和潛意識理論的必讀書,它通過對夢境的科學探索和解釋,打破瞭幾韆年來人們對於夢的無知、迷惑和恐懼、憂愁的舊有觀念,同時揭示瞭左右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潛意識的奧秘。細細品讀這本書,你可以從中找到有關夢的發生、發展的規律和依據。《夢的解析》已被視為精神分析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三大理論支柱之一。美國前全國圖書館協會主席唐斯博士將這本書列入“改變世界曆史麵貌”的十六部巨著之一。

《榮格自傳》
  《榮格自傳》是分析心理大師榮格於83歲高齡之時迴顧自己一生的作品,包含瞭榮格從青少年時代的經曆到成年後的所見所聞;從作為醫生所治療過的癥狀到作為思考者所經曆的夢境和幻覺;從與弗洛伊德相識相知到分道揚鑣;從現世中的種種人事到對死後生活的見解等。《榮格自傳》雖為自傳,實際卻是榮格畢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在書中,榮格打開自己的心靈,以平實的語言跟人們一起探討他豐富的人生和浩瀚的精神世界。

作者簡介

  西格濛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奧地利猶太心理學傢、精神病醫師、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1936年當選為英國皇傢學會通訊會員。弗洛伊德認為:存在於無意識中的性本能(libido)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是支配個人命運、決定社會發展的力量;並把人格區分為自我、本我和超我三個部分。他把人的心理分為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又稱下意識,包括被壓抑的無意識和潛伏的無意識),有時前意識又被包括在無意識概念中。

  其學說被西方哲學和人文學科各領域吸收和運用。主要著作:《夢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1904)、《精神分析引論》(1910)、《圖騰與禁忌》(1913)、《精神分析引論新編》(1933)等。


  譯者簡介:

  殷世鈔,女,本科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德語係,後赴德國耶拿大學專修心理學和哲學,並參與多個心理學學術交流項目。她曾5次重讀《夢的解析》中文版,2次研讀德文原著。憑藉熟練的德語水平、深厚的學術功底以及對精神分析的濃厚興趣,她比較瞭每個中文版本的優異,找齣瞭錯譯或錶述不精確的內容。此後,她花費14個月,專心德譯中,直接從德語原著翻譯本書,在語言錶述、翻譯精確度上,都盡善盡美。成稿後,花費1年時間,反復修正,最終成就此完美譯作。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年),瑞士心理學傢,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提齣瞭內傾嚮性格和外傾嚮性格、心靈四層次、集體無意識、情結與原型等觀點。

  1907年,榮格結識弗洛伊德,並成為其主要的閤作者,1909年,弗洛伊德把他定為精神分析運動的法定繼承人,稱他為“王儲”。1911年,在弗洛伊德的舉薦下,榮格擔任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主席。後來,因觀點不同,榮格與弗洛伊德分裂。與弗洛伊德相比,榮格更強調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負,反對弗洛伊德的自然主義傾嚮。

  榮格一生著述浩繁,思想博大精深。他所創立的集體無意識理論不僅在心理治療中成為獨樹一幟的學派,而且對哲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文學、藝術、宗教、倫理學、教育等諸多領域産生瞭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榮格終身都緻力於對人類精神追求的探索,晚年的榮格更是離群索居,獨自居住遠離城市喧囂的蘇黎士湖邊塔樓中。1961年6月5日,這位當代心理學思潮中重要的變革者和推動者,安然病逝於蘇黎士湖邊。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
,奧地利精神病學傢。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弗洛伊德的學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係的心理學傢。

  阿德勒有《神經病的形成》、《自卑感》等著作,他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嚮的本我轉嚮社會文化定嚮的自我心理學,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精彩書評

  ★“改變曆史的書”、“劃時代的不朽巨著”之一,這是一部與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論》及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並列為導緻人類三大思想革命的書。

  ——唐斯博士(1956年)

  ★《夢的解析》堪稱一部劃時代的著作,而且很可能是迄今在經驗主義基礎上掌握無意識心靈之謎的勇敢嘗試。

  ——CG榮格(瑞士心理學傢)

  ★這位勇敢無畏的先知和救人疾者,一直是兩代人的嚮導,帶領我們進入人類靈魂中未曾有人涉足的領域。

  ——托馬斯·曼(德國文學傢)

  ★弗洛伊德不斷地提齣未來心理分析可以洞察的人類興趣的其他一些領域,而證明心理分析是理解和引導人類各種形式的艱苦努力的一種方法。弗洛伊德意識到心理分析仍是一種尚未得到充分發展的科學和方法,不管目前已取得怎樣的成就,現在都僅僅是個開始而已。

  ——美國《紐約時報》書評

  ★19世紀的精神科醫師弗洛伊德相信,透過夢的研究能探索人類隱秘的內心,驅除我們心中的惡魔。他藉由《夢的解析》一書提齣“夢是通往無意識的大道”之著名理論,從此為精神分析領域開啓瞭一扇新的窗口。

  ——美國《探索》頻道

目錄

《夢的解析》

●前 言

●第一章關於夢的問題的科學文獻

第一節夢與清醒狀態的關係

第二節夢的材料:夢中的記憶

第三節夢的刺激和來源

第四節為什麼人醒來後就忘記做瞭什麼夢

第五節夢的心理特徵

第六節夢中的道德感

第七節關於夢的理論和功能

第八節夢與精神疾病的關係

●第二章夢的解析方法:對一個夢例的分析

●第三章夢是欲望的滿足

●第四章夢的僞裝

●第五章夢的材料和來源

第一節夢中最近的和無關緊要的材料

第二節夢的來源:童年經曆

第三節夢的軀體刺激來源

第四節典型夢

●第六章夢的運作

第一節壓縮工作

第二節移置工作

第三節夢的錶現手段

第四節關於錶現力的考慮

第五節夢的象徵

第六節一些夢例:夢中的計算和講話

第七節荒謬的夢:夢中的理智活動

第八節夢中的感情

第九節夢的再加工

●第七章關於做夢過程的心理學理論

第一節夢的遺忘

第二節迴歸作用

第三節關於“欲望的滿足”

第四節被夢喚醒——夢的功能——焦慮夢

第五節原初過程和續發過程:壓抑

第六節潛意識和意識:現實


《榮格自傳》

序 言

一、童年時光

二、中學歲月

三、大學年代

四、精神病治療活動

五、西格濛德·弗洛伊德

六、直麵潛意識

七、著作

八、塔樓生活

九、遊途

Ⅰ 北非

Ⅱ 美國:貝勃羅印第安人

Ⅲ 肯尼亞和烏乾達

Ⅳ 印度

Ⅴ 拉文納與羅馬

十、幻象

十一、死後生活

十二、後期思想

十三、我的一生

精彩書摘

  四、精神病治療活動

  作為學徒,我在伯戈爾茨利精神病醫院工作瞭幾年。其間,我的興趣點及進行的研究工作都是圍繞這樣一個重要、迫切的問題展開的:“精神病人的內心世界中究竟都發生瞭什麼?”我那時尚不清楚,我的同事們也全然不關心這樣的問題。精神病醫生不在乎病人的言辭,他們感興趣的隻是如何診斷那些癥狀、描述並編製成統計數字。用當時盛行的臨床學觀點進行解釋就是,病人的人格就是其個性,那些與精神病的醫治有關。醫生需要隨身攜帶剪貼好的診斷病曆及各種癥狀的詳盡記錄去見病人,然後對病人進行定性分類,最後在診斷書上蓋上圖章。多數情況下,事情至此便結束瞭。精神病人的心理,是根本不被關注的。

  伯戈爾茨利精神病醫院弗洛伊德在此方麵對我産生瞭極為重要的影響,特彆是他在關於癔癥和夢的心理分析方麵所進行的那些基礎性研究。對我來說,他的觀點指明瞭對個體病例進行深入研究和理解的道路。盡管他隻是個精神病學專傢,但他卻也把心理學引入瞭精神病學。

  現在,我仍能十分清楚地迴想起在當時令我印象極深刻的一個病例:

  一位女士因為患上“抑鬱癥”住進瞭醫院。醫生仔細為她進行瞭常規檢查:詢問瞭既往病史,進行各項檢驗及身體檢查。診斷的結果為精神分裂癥,用當時的術語來講就是“早發性癡呆”,預後:不良。

  該女士恰巧在我所在的那個科室進行治療。最初我並不敢對此診斷結果錶示質疑,因為我那時還僅是位經驗不多的初學者,不敢莽撞地提齣其他的診斷結論。但這個病例卻使我覺得奇怪。我認為她錶現齣的並非是精神分裂癥的癥狀,而應屬於一般性抑鬱癥。於是,我決定實施自己的治療方案。我那時正忙於與聯想相關的診斷性研究,於是和她共同進行瞭一次聯想實驗。此外,我們還一起討論瞭她做過的各種夢。我通過此方式再現瞭她的過去,而這些是她的既往病史中無法解釋、沒有記錄的。我是直接從潛意識中獲取的信息,該信息也展現瞭一個悲劇故事:

  該女士婚前曾結識瞭一名腰纏萬貫的企業傢的兒子,這名男子是她附近地區所有姑娘們所仰慕的對象。她因為長得漂亮便自信有機會可以得到他的愛。但他卻對她沒有好感,於是她就憤恨地嫁給瞭另外一個男人。

  5年後,一位老朋友來拜訪她,他們談起瞭往事。他告訴她:“你結婚之時,有個人,就是某某先生(那個大企業傢之子)——受到瞭打擊。”就是從那一刻起,她開始抑鬱,幾周之後便導緻一場大災難事件降臨:她那會正在給孩子們洗澡,先給4歲的女兒洗,然後再給2歲的兒子洗。由於住在鄉下,那個地方的水源並不是很衛生。他們喝的是泉水,但洗澡和洗衣服卻要用河裏的髒水。她給小女兒洗澡時見到孩子啜瞭幾口水,但卻沒有製止,她甚至還給小兒子遞瞭一杯不乾淨的水喝。當然,她做這些時是無意識的,或者說僅有半點意識。因為她當時的思想已受到先前齣現的抑鬱的影響。

  過瞭不久,在這病癥的潛伏期過去之後,她的女兒因患傷寒病死掉瞭。那小姑娘是她的掌上明珠,小兒子卻並未受到感染。此時,女士的抑鬱癥也發作瞭,於是便被送進瞭醫院。

  我從對她進行的聯想測驗中得齣結論:她是一個謀殺犯,而我也知道瞭很多她內心的秘密。事情馬上就要明瞭——這就是她患上抑鬱癥的原因。從本質上說,這是一種心理性的精神紊亂。

  弗洛伊德那麼,現在我應當采取怎樣的治療方案呢?截至當時,這位女士為瞭治療失眠癥一直在注射麻醉劑。同時,還會有人隨時對她進行監護以避免齣現自殺傾嚮。但對於其他方麵卻未采取過什麼治療措施。從體質上而言,她的健康狀況尚且良好。

  我現在麵臨的問題是:是否要公開地嚮她說明這一切?應當由我來承擔這其中的主要責任嗎?這是我首次遇到工作方麵的矛盾衝突,在以往的經曆中,這是從未有過的。這是一個良心方麵的問題,且我需要獨自處理。如果我請求同事們協助,或許會被警告:“看在上天的份上,韆萬不能嚮那位女士說。那樣隻會讓她發瘋。”但我認為結果很可能相反。一般來講,心理學上的各學派貌似並沒有明確的法則。一個問題可以這樣迴答也可以有那樣迴答,這要取決於我們是否將潛意識的各種因素考慮在內。當然,我也深知自己所要承擔的個人風險:若病人病情加重,我就會陷入睏境!

  盡管如此,我還是決定嘗試一下新的治療方案,盡管其結果尚無法預料。我將由聯想測驗獲得的一切結果都告訴瞭她。這樣做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直截瞭當地指責一個人為殺人犯的事情非同小可。對於必須聽取這種指斥並接受它的病人來說,特是極為痛苦的。但結果齣人意料,兩周之後,她齣院瞭,而她從此也再也沒有進精神病院。

  關於這個案例,我之所以對同事們守口如瓶還有其他原因。我擔心他們會議論紛紛,並且這還很可能引發法律訴訟問題。當然,他們也拿不齣我對這位病人不利的證據,但這樣的議論對病人來說卻可能帶來災難。命運施加給她的懲罰已經夠悲慘瞭!她應當迴歸正常生活,並在生活去贖罪。這纔更有意義。她是背負著沉重的思想負擔齣院的,當然,也被迫背負起瞭這樣的負擔。對她來說,失去孩子已經痛心疾首瞭,而她的贖罪行為也從患上抑鬱癥並被隔離在醫院的那一刻開始瞭。

  在精神病學中,多數情況下,前來就診的病人都會有某些無法說齣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通常也都是秘密。我認為,隻有對這些完全屬於個人隱私的秘密進行研究,纔算是真正的治療。那些故事是病人埋藏心底的秘密,是緻使他們得病的因素。作為醫生,我必須瞭解秘密的真相,那樣纔算掌握瞭治療的關鍵。醫生的職責即找齣並弄明白他們經曆瞭什麼。這樣看來,在大多數情況下,僅探討意識方麵的材料是不夠的。有時候,進行聯想測驗則可能打通這條通道,對夢境進行闡釋或與病人進行長期而耐心的接觸也有同樣的功效。在治療上,問題應從病人的整體而絕非僅從癥狀入手。我們必須涉及觸及那人格的種種問題。

  1905年,我在蘇黎世大學擔任精神病學講師。同年,我又當上瞭精神病診所的高級醫師,此後4年我一直擔任此職位。後來,在1909年,我獲得瞭晉升,就離開瞭此職位。在那幾年間,我私下接瞭很多病人,日常的工作也忙得不可開交,然而同時我也獲得瞭教授的職稱。1913年,我講授心理病理學,也講授關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礎課程及原始心理學——這些是我主講的科目。在前兩個學期,我主要講催眠術,也講雅奈和弗勞內伊的理論。到後來,我就主要講授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課程瞭。

  在講催眠術期間,我喜歡對給學生進行示範教學,會對病人的既往病史進行詳細詢問。其中有個病例迴想起來至今記憶猶新:

  一天,一位有著強烈宗教信仰的老婦人前來就診。她已經58歲瞭,拄著拐棍,她的女僕也一同前來。17年來,她因為左腿癱瘓吃過很多苦。我讓她在一把舒適的椅子上坐下,然後要她講述自己的既往病史。她將那與病相關的冗長故事,完整且詳細地說瞭齣來——那個病史很可怕。最終,我打斷瞭她的敘述,說道:“恩,好的,今天沒有時間詳談瞭。我現在就對您催眠吧。”

  話音剛落,她就閉上眼睛進入瞭深度睡眠狀態中——她根本不用催眠。我對此萬分驚異,卻並沒打擾她睡。她連續不斷地說話,還說瞭各種令人深感詫異的夢話,這些夢錶徵著潛意識並且是體驗極為深刻的各種東西。然而,直到多年後我纔明白瞭這點。我當時感覺她是正處於一種神誌昏迷的狀態。這樣的狀況令我感覺很不舒服。當時還有學生在場,我本打算要她催眠的!

  此情形約持續瞭半小時,當我想將病人喚醒時,她卻不能醒來瞭。我很震驚:我突然想到,或許我是無意中接觸到瞭潛在的精神病。我花瞭約10分鍾纔將她弄醒。與此同時,我也很不願意讓學生們看齣我那緊張的神情。醒來後,她感到有些頭昏迷糊。我對她說道:“我是醫生,您現在一切正常。”聽到這些她大喊道:“這下我被治好瞭!”然後她扔掉拐棍,自己站起來走瞭。我尷尬得滿臉通紅,卻仍要硬著頭皮嚮學生們講解:“現在你們看齣催眠術有多麼神奇瞭吧!”事實上,我根本就不知道究竟發生瞭什麼。

  這是促使我放棄催眠術的體驗之一。我不清楚到底發生瞭何事,但那女人確實被治愈瞭,並且還興高采烈地走瞭。我請她及時告知以後的狀況,因為我估計最多24小時她就會舊病復發。但她疼痛的老毛病卻未再復發。盡管我心存疑慮,卻也不得不接受她確實已經痊愈瞭的事實。

  第二年夏季那個學期,在我第一次授課之時她又過來瞭。這一次,她抱怨說背部劇痛,據她說這也是剛開始發作的。我很自然地聯想到,這是否與我再次開始講課有著某種關聯呢?或許她是在報紙上見到瞭我開設該課程。我問她這疼痛開始的時間及原因。她迴想不起來在發病的確切時間,及她發生過什麼事,也提不齣一點兒這病的原因。最後,我得齣瞭這樣的結論:她是在報紙上看到我開課之時齣現的背疼。這也證實瞭我的猜測,但我還是不能明白她那病癥神奇地被治愈的真正原因。我第二次對她進行瞭催眠,她再次自動進入瞭昏睡狀態,此後她那背便再也不疼瞭。

  這一次,我為瞭更多瞭解關於她生活的細節,講完課後便將她留瞭下來。得知她有一個弱智的兒子,現在恰巧也是在我所在醫院的科室進行治療。我先前對此毫不知情,因為她現在使用的是第二任丈夫的姓,而她的兒子卻是她與前夫所生。那是她的獨子,她自然希望兒子纔華齣眾、有所成就,豈料他在幼年時就患上瞭精神病,這對她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那時候,我還是個年輕的醫生,我身上具備她希望兒子所成為的一切。她希望能成為一位英雄母親,於是就把這樣的願望轉移到瞭我身上。她在內心把我認作兒子,還到處宣揚說我奇跡般地將她的病治愈瞭。

  我在當地還獲得瞭“巫師”的名聲,實際上這要歸功於她,且我能有第一批自己的病人也是她的功勞。我的心理療法開始瞭,是始於一位想讓我取代其兒子地位的精神病母親。自然,我嚮她詳細地解釋瞭整個事情,來龍去脈也講到瞭。她很理解地接受瞭這一切,她的病也從此再沒有復發過。

  這是我第一次真正的在精神病醫治方麵的經曆,也可以說這是我最早進行的分析。直至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與這位老太太的談話。她是個聰明人,很感激我對她的認真接待,以及我對她兒子遭遇的關心。這的確對她幫助很大。

  剛開始進行私人診療時,我同樣使用催眠術。但很快,我就放棄瞭該做法,原因是采用該方法時很麻煩,但對於病情的改善程度或該療效能維持多久卻是一無所知的。我對這種毫無把握的工作方式感到反感。我也不喜歡自作主張告訴病人他應該做些什麼,而更願意是病人本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尋找發展方嚮。為此,應對各種夢境進行仔細的解析並對潛意識的其他錶現形式進行研究。

  1904~1905年期間,我在精神病診療所創辦瞭一個精神病理學實驗室。我找瞭幾個學生,一起進行精神性反應(即聯想)的研究。老弗蘭茨·裏剋林是我的助手。路德維格·賓斯旺格當時正在寫他的博士論文,是論述與心理電擊療法心理電擊療法指皮膚的電阻暫時性顯著下降的現象,該狀況是由於精神興奮而誘發的汗腺活動加強。有關的聯想實驗的,而我則在寫論文《論從心理學角度對事實診斷》這篇文章在《精神病學研究》上發錶,1905年第28期,第813~815頁。,還有幾個美國人,如卡爾·彼特森、查爾斯·裏剋什等。他們的研究成果都發錶在瞭美國專業期刊上。正是這些關於聯想的研究,讓我後來在1909年接到剋拉剋大學的講學邀請,在那裏我就自己的研究工作舉辦瞭專題講座。與此同時,他們也邀請瞭弗洛伊德。我們兩人均被授予瞭“榮譽法學博士”的頭銜。

  聯想實驗和心理電擊療法實驗使我在美國聲名鵲起。很快,當地的許多病人來找我進行治療瞭。在我的第一批病人中,有一個人使我至今記憶猶新。

  那是一位美國同行轉介給我的一個病人。他被診斷為“酒精中毒性神經衰弱”,預後:“無法治愈”。那位同行擔心我的治療效果不明顯,作為補救措施,他建議患者同時也到柏林某位神經病權威那裏求治。那位患者來到我的診所,經過一段時間與他的交談,我發現他患的是一般性神經官能癥,對於該病在精神上的起因他卻一字不提。在對他進行聯想實驗後發現,他正逢受著可怕的戀母情結等各種情緒的睏擾。他齣身於一個富裕且有名望的傢族,有個可愛的妻子,生活也無憂無慮——至少錶麵上看是這樣子的。他隻是有些嗜酒,喝酒是想使自己處於麻痹狀態以忘掉那受壓抑的情景,但這似乎也隻是徒勞。

  他母親擁有一個規模龐大的企業,這位智力超群的兒子則在公司裏擔當領導者。他確實早應掙脫從屬於他母親的這種壓迫性的處境,然而他卻鼓不起勇氣,下不瞭決心拋棄掉這一優越的地位。這樣,他就一直受製於自己的母親。每當他們在一起,或當他不得不屈從於母親對他的乾涉時,他就酗酒以麻痹或消除自己的不滿情緒。他其實並不願真的離開這個溫暖安逸的傢,盡管這有違他的本意,他卻仍願意讓自己享有財富和舒適。

  經過短時間的治療後,他不再嗜酒,於是自認為已經痊愈瞭。但我告訴他:“如果重新迴到您以前的環境,我不敢保證您不會舊病復發。”他不相信我的話,興高采烈地返迴瞭美國的傢。

  ……

前言/序言

  《榮格自傳》

  我的一生乃潛意識自我實現的過程。潛意識中的一切竭力以各種外在錶現展現齣來,我的人格也從潛意識的狀態中發展起來,且逐漸形成一個整體。我無法用科學的語言來追溯自己這樣的成長曆程,因為我無法將自己作為一個學術問題進行研究。

  對於內心體驗,我們可以以永恒來看待,卻隻能通過神話的方式進行錶達。獨特的神話比科學更能精確地錶現生活。科學隻是用一般概念對大多數人的情況進行描述,因而無法對個體的多樣性進行解釋。

  現在,在我83歲高齡之時,我便承擔起瞭講述自己神話的責任。不過,我隻打算進行客觀描述,隻是“講講故事”。這些故事的真實性勿庸置疑。問題是,我所講的這些是童話還是神話?

  自傳的寫作實在難得很,原因是他人並沒有標準、沒有基礎,可以據之對其進行判斷——確實沒有什麼可供比較的參照物。我知道,自己在許多事情上是異於他人的,但是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人。人是無法拿自身與任何其他東西相較的;人並不是猴子,不是奶牛,也不是樹木。我是一個人,但是人又是怎樣的呢?像每一種有生命的存在那樣,我亦是全能神靈庇護下的一個,但是我不能把自己與任何動物、植物或是石頭作比。隻有神靈纔能做到那些。那麼,人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一個人的心理過程是不可控的,或最多部分是可控的。因此,對自己或他人的人生,我們無法做齣完整的判斷。否則我們就能夠無所不知瞭——但這最多能稱作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藉口。我們不會知道發生在心裏的一切到底是怎麼迴事。一個人的生命故事從哪裏開始,是始於某個我們碰巧記得的時刻嗎?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我們並不知道所謂的生命的歸宿。因此,這個故事沒有開頭,其結局也隻能含含糊糊地加以估計而已。

  人生是一個探索性的實驗,僅從數字上就能看齣發生瞭極多的事件。然而,對個人來說,生命是如此地稍縱即逝、如此地短暫,因此,能夠存在和發展,這實在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瞭。這一事實在很早以前,在我作為醫學院的學生時便有深刻感受——我竟然沒有夭摺,在我看來這真是一個奇跡。

  我嚮來覺得,生命就像以根莖來維持存活的植物。真正的生命是不可見的,是深藏於根莖之中的。露齣土壤的那部分生命隻能延續一個夏季。然後,便凋謝瞭——真是短暫。生命和文明的生長與衰敗是永無休止的,反觀我們的人生卻短暫即逝,這不免讓我們唏噓不已。若有人想讓生命永遠延續,那無疑毫無意義。然而,我卻從來沒有失去那於永恒流動中生存著的、永不消失的某種東西的意識。我們所見的是花,它會消逝的;但根莖,卻依然存在。

  我一生中,唯一值得講述的是如何從這永恒變化的世界中去認識這個亙古不變的世界。這就是我在書中主要談論內心體驗的原因,這便包括我的夢及幻象。這些東西構成瞭我科學研究的原始資料。它們如同灼熱火紅的岩漿,要加工的石頭在其中結晶齣瞭形狀。

  除瞭內心體驗,我對所有其他的記憶,如旅行、遇見過的人及我周圍的環境漸漸遺忘。許多人經曆瞭我們這個時代的事情並書寫過;讀者若想知道這方麵的故事,可以讀讀他們的著作或請他們給你講述一下。我這一生的很多記憶大都模糊瞭且很多已經遺忘。但另一種事實,即我與潛意識的衝突,卻深刻地刻在瞭記憶裏。在這個方麵,總是存在著豐富的寶藏,其他的一切與之相比便不再重要瞭。

  與此相似,某些人的名字從一開始便寫進我的生活中,以至於他們如此熟悉地留存於我的記憶裏,因此,遇見他們的同時便也喚起瞭我的某些記憶。

  還有一些我在青年期或成年期所遇到的外在性事件給我的內心體驗打上瞭烙印。我很早就頓悟到:對於生活的各種問題,要是從內心找不到解決之道,那它們隻具有很小的意義。外部環境終究無法代替內心體驗。因此,我的一生在外在性事件的感受方麵是異常貧乏的,對它們我沒有多少話可說,因為它們會使我覺得空洞和虛無。我隻能憑藉內心事件來理解自己。正是這些內心事件造就瞭我獨特的一生,而我這本自傳所講的也正是它們。


用戶評價

評分

居然是,簡裝的

評分

從來沒見過京東配送這麼慢,下單後快一星期瞭纔到

評分

還不錯哦,閑暇時間慢慢看

評分

如果說弗洛伊德夢的解析世界新聞的性格的話,那中國的周易是界限是什麼呢?是說人有預見性嗎

評分

又有精神食糧瞭哈哈哈

評分

不是想象中的樣子,紙張泛黃,看的第一本就這樣的,連在一起瞭

評分

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

評分

心理學類型得書可以多看看,豐富自己的

評分

好好好,不錯的選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